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重復語文教學

如何重復語文教學

發布時間:2022-05-18 04:58:04

1. 如何教好語文

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1、習慣好。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這樣一說,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其實則不然。筆者認為,真正的以人為本,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那,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范、整潔地寫字。必須經常主動習字。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在歷時數年的土家族聚居區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筆者發現,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范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2、熱情高。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筆者認為,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更贊同一種觀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上的,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這方面,需要引導,需要熏陶,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如: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機械重復的抄寫;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很好理解,試想,如果學生看了課表,某節課是語文,眉頭都是皺的,語文課還怎麼上?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學生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教學效果自然好。最關鍵的一點,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種提法,筆者很贊成:用讓大愛溫暖課堂! 3、會讀書,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學生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二、學生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三、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四、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課外閱讀量,課程標准有個不少於的界定。應當說,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意義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學生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筆者在平時,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像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面、多渠道地訓練學生的語感,從而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和發展。 與此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說話,學會寫,學會交際。即具有一定的表達,交際能力,要求達到不同標尺下的能說、能寫和與人交際的的標准。 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虛與實的關系。當然這里的虛,不是無,也不是可有可無,這個虛必須務,而且必須務好!即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熏陶,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務虛還要務實!即必須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為他們現在的發展,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換句話說,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對立統一的,萬萬不可割裂開來。應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關懷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習得基本技能,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發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則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也是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因此,要萬變不離其宗:為學生的發展著想、著眼。

2. 如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先說一個例子:高二語文組王海娟一節語文課結束,我經常這樣捫心自問:在這節語文課中,我的學生們學得幸福、快樂嗎?他們能正確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嗎?能深刻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嗎?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說: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有效嗎?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教學的源泉。有效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收獲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這里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僅指教師的教,還包括學生的學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可以說課堂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陣地,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核心在課堂。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繫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那麼,我們如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一、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首要條件。 正如於永正老師所說,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其實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備課是教學的重要行為之一,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如果備課無效,教學就必然無效。我們花氣力研究備課實際上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我認為備課的研究應比教學其他環節的研究更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實施有效備課。教師應該從學生學習活動的角度來備課。這堂課會有哪幾項活動,怎樣安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指導,怎樣與學生互動,在活動中怎樣進行評估和調控等等,應該是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而且不僅需要事先備課,還要學會事後備課,就是進行教學反思。通過閱讀一些教學著作,發現很多特級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反思。怎樣把課前備課和課後反思相結合,是我們要進行研究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創新。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發展。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但有很多課仍然是先教師講,然後要求學生配合教師。例如,我在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體會作者描寫的園林美圖,學生很快找出了一些美麗的景物,然後我便按自己備課的教學思路,來概括園林獨具特色的特點,卻忽略了學生自己對於途中風光的體會。那麼,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應該一起認真研究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同時,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思考的多樣性,尊重學生思維綻放的火花,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心裡,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效使用教材,加大學生的發展力度,增強教育的責任心,增強教育的服務意識。教師一方面要盡可能的豐富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夠為學生提供主體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優秀的活教材,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使自身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真正起到身教勝於言教的作用。二、加強學生課堂上的學習體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條件。 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例如,我在教學《尊嚴》一文時,先讓學生感知傑克遜大叔和年輕人的情感變化,感受年輕人既虛弱又堅定的語氣是因為什麼,年輕人為什麼不肯吃東西,然後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後,基本上都能體會出文中人物的情感脈絡。所以,不斷的強化和拓展學習活動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同時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學更加開放和對話,讓課堂成為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生動的信息背景下進行思維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維成果。如學生在寫作時,都想到了可以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但很多學生的比喻都天馬行空,不貼切實際,於是,我便悄悄地引導學生去聯系生活,用生活中較常見的物體作為比喻、擬人的對象,這樣就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形象,可讀性、精彩性也增強了不少。當然,在課堂中,我們還應該強化學生的個性化的體驗。引導學生去努力質疑,鼓勵學生進行有效的、民主的對話,在沙龍式的課堂思辨中不斷擦出創新的火花,在有價值的課堂論辯中使學生成為有自己思想的學生。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目前新課程倡導的新教學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是三種基本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課堂教學有了重新認識和定位,學習方式作為新課程理念之一用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成長、發展來講,它的意義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曾嘗試著在課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去感知課文內容,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大大增強了,但此時,教師的引導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學生的自控能力及目標明確性較弱,正確的引導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教師的引導應著眼於引,不可操之過急。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習方式的作用,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1、處理好教師與學生、個體與小組之間的關系.
教師除了組織正常的課堂教學,更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就學生個體及小組的學習品質、態度、方法和習慣的培養,而不是像傳統教學,一切由教師包辦;教師的作用也僅不是對個體學習、小組學習內容的重復。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學中,要實現學習方式的價值,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方法入手,最終達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職的目的。在個體學習中疏通文章的含意,落實掌握字詞,解決基本問題,記錄疑難問題和學習感受,小組合作學習是對基本知識的檢查,經驗心得的交流和對個體學習存在問題的解決,並提出新的問題,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共同解決,使個體、小組、教師的經驗認識、智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2、處理好文本與生活的關系.
生活即語文,語文教學應樹立大語文觀,這里有兩層含義:從課文角度看,缺乏生活體驗的學習只是獨立於「人」之外的簡單認識;從語文綜合性的設計看,更加關注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里學習語文,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如《將心比心》、《以誠待人》等。只有把語文同生活聯系起來,語文才更能體現出人文價值和生命價值的意義,語文課堂方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但這一切同樣需要教師的引導、培養,所以,在課堂上要加強生活意識的培養。 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明白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將對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第一,教師角色:由「傳授型」向「研究探討型」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師強調「齊步走」、「滿堂灌」。這種教學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很明確,只需要「傳授」,教師的基本職能就是「照本宣科」,而事實上,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利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實施,不利於因材施教。教師如果不能實行由「傳授型」向「研究探討型」的角色轉變,那麼他就無法承擔新課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無從做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二,教學方式:由「傳授型」向「師生互動型」轉變。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我講你聽,耳口相傳,是我國語文教育沿襲已久的主要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無視學習是主體的活動過程,它也與當代的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實相去甚遠。今後的語文教學方式必然需要發生相應的變革,即把教學過程變成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必然的趨勢。 所以,在新課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真正起到教師的組織、引導、學習參與的作用,教師必須自然地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小組和班級中去,在教學環節和細節中找到適合新課程學習方式新理念的形式和方法。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是語文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文本是我們主要的教育內容,我們的教育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覺得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教師用智慧的語言將學生、文本及教者融合為一體的。所以我相信有效與智慧是共存的,有效的課堂會時時閃現智慧,智慧的課堂也會處處彰顯有效。語文教師也許都懷有著夢一般的希望,都懷有著海一樣的廣闊,我們要做一名充滿智慧的引領者,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些有效性,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些快樂和美麗吧!

3. 語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怎麼教

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
語文教學目前的現狀是教學內容僵化,教學隨意性過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會教什麼就教什麼,喜歡教什麼就教什麼。流行什麼就教什麼。表現出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有好些教學內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復。例如比喻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級還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冊書都在教,每課都在教,結果大家都知道,考試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不是教的太多了學生不會,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點水。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我們需要知道每節課教師想教什麼,教師實際在教什麼,而學生又在學什麼?特別是公開課,教師總想上出新意來。一堂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是學生散亂地找東西,表演了一翻;教師額外地講東西,展示了一場。教師教的過程非常完整,豐富多樣;學生學的活動非常零散,非常單調。如果把一堂課錄下來,再把教師活動的部分剪掉,還能剩下些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是你得到達羅馬。
如何有理據的確定教學內容呢?主要有兩點:一是依據體式,二是根據學情。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積累、閱讀和寫作的方法。以閱讀為例,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教法是不一樣的,要按文體特點進行閱讀教學。例如《七根火柴》是這篇小說,不是一般的小說,是小說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說。其中有一個無名戰士,同學們在探討時,提出了如下疑問:作者為什麼不給這個戰士起個名字呢?叫張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給小說中的人物起個名字對作者來說不是輕易而舉嗎?有的同學說了,作者不知道那個戰士叫什麼名字。不是還有黨證,包著火柴的那個黨證嗎?黨證上不是有名字嗎?還有個同學說那個戰士犧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劃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後找部隊。這就是學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師需要教的。其實作者不給那個戰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間蘊含著作者的思想,那個戰士只是千千萬萬犧牲的紅軍戰士的代表,紅軍戰士不能劃這一根火柴,這根火柴是黨的財產,作為個人就是犧牲也不能動的。閱讀這樣的小說要依據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去理解。還有的同學問,假如那個無名戰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隊的盧進勇,或者是盧進勇再遲來半個小時,那個戰士犧牲了怎麼辦?老師說如果你懂得什麼叫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小說,你就會知道那個無名戰士不把應該交待的話交待完作者是不會讓他犧牲的。這不能理解為是編造,應該是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

4.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當前,課程改革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它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以往教師總擔心學生學不懂文章,在教學中不斷地對課文進行講解、剖析,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能力。以上現象嚴重違背了人的發展規律。陶行之先生說:「與其把學生當作天津鴨子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他們可以自動地去開發文化寶庫和宇宙之寶藏。」因此,我們在和學生的共同學習中,是把「學」放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教師在進行各項閱讀訓練時,既要教知識、訓練技能,又要教給學習方法。教學相長,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就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我從以下三方面說一說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6636198.htm
一 教師要樹立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意識
1.新的課程標准強調要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
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盡可能多地讓他們自己動腦、動口、動手,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自學習慣。
2.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中的主人
在教學中堅持的原則是實踐性和獨立性。實踐性是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去學習;獨立性是讓學生有自學的自主權,能獨立地閱讀、獨自思考、獨自完成各項適合他們要求的作業和練習等,讓學生學會自學的操作過程,在自學的天地里發揮才能。
3.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
小學生應盡早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讓聰明才智早期得到發掘,以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時代的需要。這就是小學生要研究學法的重要意義。
4.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興趣學習
中外教育家幾乎一致論述到兒童教育要注意興趣的作用,「興趣是使之入門的向導」。傳統的教育經驗也告訴我們:「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首先要求教師應從思想上明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只有確立了這樣的學生觀,教師在教學中才能還學生主人的地位。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情趣,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其次,教師在教學中應把學生吸引到有興趣的快樂的學習活動中,交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激發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因成功、進步、發展而應享受到的樂趣,使他們對學習入迷,並能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樂學不疲,出現智能發展的飛躍,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1.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精讀、細讀、瀏覽等閱讀方法,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讀書,使學生能自學。在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強調邊讀邊畫、邊讀邊思、邊讀邊說,把讀書、思考和表達結合起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有各種閱讀實踐活動,而且還要動手畫、動嘴說、動腦想,這就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認真讀書、善於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掌握方法,學會獨立思考,形成能力。
2.指導學生學會精讀、粗讀等方法
要指導學生通過學會精讀、細讀、粗讀等方法,憑借准確、鮮明、生動的語言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達方法。精讀,是指導學生聯系文章的重點、難點,參與認識過程,增強學生認知、思維和反饋知識的能力,它不是泛讀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學生掌握了課文生字生詞、初步領悟了部分重點詞句、抓住了課文梗概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掌握重點,消化難點,而決不能只給觀感結論。
如教授《我的戰友邱少雲》中,有這么一句話:「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般」,教師引導學生從邱少雲烈火燒身時的樣子和是什麼力量使邱少雲像千斤巨石般趴在那裡一動也不動這兩個方面去體會,從而指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的有關部分,學生經點撥、議論,開了竅,輕松地就消化了知識面的疑難點,也突破了重點,體會到邱少雲嚴守紀律的精神。粗讀,首先是教師介紹工具書及有關資料,讓學生熟悉課文背景,再根據教學目的,抓住課文特色,揭示知識性問題,渲染氣氛或製造懸念,激發學習興趣和慾望,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查出生字、生詞,通過重點詞句的批註自己體會,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具有基本的閱讀能力,學會查閱資料,為自學提供基本能力,奠定基礎。學生肯自學,能自學,還應做到會自學。
3.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實踐
在自學實踐中應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自己探究,教師輔之以引導,讓學生掌握方法,形成自學能力。在教學中依據重點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學習,讀讀、議議、練練,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概括出自己的學習方法,突出自學這條主線。自學,不是學生隨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隨意性」學習。自學必須在有目的、有計劃的基礎上進行。在進行中大致有三種形式:(1)教師先指出自學要求和自學方法,然後學生自學;(2)學生先自學,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加深理解,從而領悟出自學的內容;(3)教師邊作指導,學生邊自學。
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從多方面為各類學生創設自學的環境和條件,使其經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滿足,讓學生以積極樂學的心境投入學習,不斷優化學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

5. 怎麼學好小學語文教學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子的起步階段,其知識基礎與行為習慣往往要影響學生的一生,培養學生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及相對獨立且又合作的思維方式,也就尤為重要。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同時,他們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頭蛇尾。家長必須幫助並指導孩子的學習,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於思維能力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個人之見,我認為大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預習與復習的習慣。2、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3、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4、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5、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6、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7、課外閱讀的習慣。二、小學生語文的學習方法微觀具體的做法叫做學習方法,宏觀整體的做法叫學習策略。語文學習有具體的方法,也有整體的策略。在此,先談談我對學習方法的認識。 語文的學習方法,有涉及語文整體的,有涉及語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體的。關於語文整體的基本學習方法,中外教育家、學者、作家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論述。但多閱讀、多觀察、多練習和多思考看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學好語文的基本功。 關於對小學生具體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分為字詞的學習方法,句子的學習方法,段的學習方法,篇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寫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詞的學習方法有分解法,組詞法,造句法,查字典法,同義法的比較法,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方法,等等。句子的學習方法有:擴寫、縮寫句子的方法,變換句式的方法,用關聯詞語理解簡單復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學習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給段分層的方法,調整段中語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學習方法有:分段的方法,歸納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學習寫作文的方法有:審題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選材的方法,組織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三、小學生語文的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研究的新興領域,也是當前語文教學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所謂學習策略,主要是指在學習活動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而學會學習的規則、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種在學習活動中思考問題的操作過程;這是認識策略在學生學習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首先,重視學生的學習策略,就是承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和能動作用。第二,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學會學習的前提,學會學習包含著學生運用一系列的學習策略;學生的學習策略是造成其學習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要考慮到他們學習策略的差異。第三,學習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選擇、使用、調節和控制學習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動。最後,學生的學習策略實施的過程,也是實行決策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一種理性的認識或認知活動,一種思維或信息加工的的過程,這也是學習活動有別於人類一般認識活動的特徵。 (一)注意策略。語文教師可以採用外部手段來控制學生注意,並激發學生採用適當的注意策略,以促進學習與保持。我在讓學生讀課文時,就注意到"帶著問題讀課文"並不是一種最佳的閱讀方法,而"讓學生先讀課文,然後思考問題",反而是一種更有價值的學習策略。這是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差,一心幾用的能力相對較弱。(二)編碼與組織策略。人們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夠長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對信息進行編碼和組織。無論是拼音、識字、閱讀教學,語文老師都需要經常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分類排隊,找出規律,就是這種策略的運用。比如,學習「咨」這個字時,我讓學生找出它的形近字「姿、資」來,進行對比,比較記憶,學生大大加深了對這幾個字區別(三)精細加工策略。我常常教育學生,在閱讀和聽講時,一邊聽(或一邊看),一邊要做筆記。有時可以畫出文中自己覺得寫得美或者寫得好的句子,有時可以在句子旁邊寫下自己的簡單感受。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應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這一習慣。但真正要使筆記成為一種促進學習的技術,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了培養學生做筆記的良好習慣,我建議我們教師講課時應注意語速不宜太快,復雜的、重點的內容要適當重復,對講課內容的結構、層次和重點應進行板書。(四)復述與復習策略。如,學生為了記住漢字,必須一遍遍地讀寫生字。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教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邊閱讀邊背誦,將閱讀和嘗試背誦交替進行。這樣的方法,有助於學生的記憶順利進行。另外,對於復雜知識的學習,復習策略包括邊看書邊講述材料、在閱讀時

6. 語文老師講課後怎樣復習

語文復習如何突破「瓶頸」?
中學研訓部 沈國全
近期走訪發現,大多高三學生的語文復習已步入「高原」,面臨著突破的「瓶頸」?隨著高考的臨近,「加一」學科的介入,更有同學准備放棄語文這門「費時多,收效慢」的學科,而轉攻「理科」「外語」或「加一」學科。甚至有人認為「語文嘛,多上一節看不到多大進步,少上一節也沒有多大的問題,一個月不上課也看不到多大退步」,等等。這種心理嚴重影響著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科成績的提高。我們的語文老師一方面要重視這種現象,另一方面要適時調整計劃,幫助學生突破「瓶頸」,讓學生每節課都有進步的感覺,最終將學生帶出「高原」。
一、讓我們的每節語文課都有新意。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復習課自然講的是「舊知識」,拿的是「舊教材」,練的是「舊技能」,但是我們要「上」出新意。或者換個角度,或者深挖一步,或者拓寬視野,或者融會貫通,或者高屋建瓴,方法多樣,不一而足。
例如復習《荷塘月色》,可以講「景情的關系」、「抒情線索」、「敘事上的圓形結構」、「細致的描寫」、「文眼」、「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也可以與《我的空中樓閣》比較,談一談觀察的角度等。當然不是面面俱到,而要根據我們過去的教學和高三整體的復習計劃來安排側重點。一節課可以只突出一個重點,並聯系其他作品,講清一個知識就很理想了。
再如復習《游褒禪山記》。「貴王之理,貴其識也」。通過這篇文章的復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①樂:「極夫游之樂也」——探險:好奇;征服:成就感。②志:意志;志向。③力:腦力;體力;心力。④物:客觀條件,外界條件。⑤游褒禪山:一次不成功的探險——往往有得: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⑥深思:不盲從,要辨認、判斷。⑦慎取:勇敢(膽);見識(識)。⑧無悔人生:盡吾志也——奮斗過,努力過。「天空中沒有留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泰戈爾語)
又如作文課的復習。寫作技法的講解固然重要,但學生最大的寫作「瓶頸」恐怕還在於「思路打不開」。「思路打不開」一方面是因為積累少,聯想不活躍,自然沒有思路,另一方面是因為不具備多角度思維能力。因此,作文的復習恐怕重點還要放在「思想、素材」等的積累上,放在思維方法的訓練上。有時候我會板書一些格言警句與同學們一起分析,拓展。如讀完泰戈爾的《飛鳥集》,我摘抄了以下這些句子要求大家聯系社會現實或自身實際談理解,談感想。

如果錯過了太陽時你流了淚,那麼你也錯過群星了。
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它欺騙我們。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時,真理也要被關在外面了。
夜之黑暗是一隻口袋,盛滿了發出黎明的金光的口袋。
鳥翼上繫上了黃金,這鳥便永不再在天上翱翔了。
道旁的草,愛那天上的星吧,那麼,你的夢境便可在花朵里實現了。
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我們還可以向微型小說學寫記敘文,可以向雜文學寫議論文。可以向散文、隨筆等借鑒技法,可以向各種報刊時文借鑒文體。還要想辦法將同學的短處轉化為長處,比如只會寫小故事的同學可以指導他寫成三段式小標題分列的散文詩等等。
此外,可以從古代文論、文章學、文藝鑒賞學中學習閱讀技巧、鑒賞技巧,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鑒賞能力。總之,高三的語文課大有作為,我們完全可以做到讓每節課都有新意,每節課都讓學生往前走。
二、重視言語實踐的訓練。
復習和學習到現在,高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基本上老師都已經涉及到了,再「講」確實已經沒有新意了。有些老師認為復習就是「復現」,以避免學生遺忘。是的,重復是學習之母,必要的重復可以讓學生對某些重點知識記得更牢些。但是,問題是,有些老師反映「某些知識重復了多次,學生仍然忘,某些技能練過多次他們還是不會」。於是,歸結於學生笨,歸結於語文難學,師生一起陷入苦惱和無奈之中。面對著這種尷尬和無奈,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到底毛病出在什麼地方?我們有沒有分析過學生的思維規律和圖式的建構規律?
我歷來認為,語文不是靠老師「講」會的,而是通過有效的言語實踐訓練出來的。
更何況,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一直是「心授」,講究的是「以心傳心」。閱讀和寫作教學靠的就是大量的言語實踐。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提高,在實踐中產生飛躍。遵循的是「示範——模仿——創造」的有效途徑。所以建議大家根據各自的復習進度,盡量少「講」一些,少讓學生 「記」一點零碎的死知識,而是通過言語實踐建構其知識體系、能力體系。
比如古詩,你要是讓學生去背誦古詩的文體知識和格律知識,臨時可能會強記一些,但過不了多久,大概沒有幾個還能記得。這無關乎聰明與否,基礎好壞與否,完全是教學方式的選擇出了問題,根本不能責怪學生。因為如果要求我們自己死記硬背的話,要不了多長時間也還是會忘掉。我們之所以能夠掌握這些知識,主要是因為我們讀的多了一些,最後形成了能力。所以與其花一節課自己「講」,學生「記」,還不如把課本已經學過的古詩匯總在一起,讓學生按體裁分類。大家一起背一背,誦一誦,再研討一番,辨析一番,體裁知識和格律知識也就基本能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起來。
三、高三復習要有課程意識。
「課程」一詞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馬道」,指賽馬場上的跑道。轉義作為教育上的術語,意味著學習者的路線。但是,我們的高三教學現狀是:不僅學生沒有路線,就是一些老師也缺乏「路線」,或者「路線」不對頭。
新課結束之前,我們自認為「路線」是清楚的。學生清楚不清楚先姑且不論,至少老師們還是知道的:我要把新課「上」完。但是到了「後課文時期」,即新課結束以後,便只剩下做試卷,講試卷了。我們歷來習慣於做「課程的執行者」,而很少自己去開發新的「課程」。但是到了高三,一下子失去的執行的藍本,便陷於茫然和隨意之中了。或者胡亂訂一套資料從頭講到尾,教導處、教研室給多少試卷就做多少試卷,高考到來之時就是復習任務完成之日。無計劃,無重點,無學情分析,題海戰術,「地毯式轟炸」,造成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體力的浪費。
所以,我建議高三的語文老師要建立起足夠的課程意識。
課程意識主要包括:主體意識,生成意識,資源意識。
1、 主體意識。要求我們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時刻把學生放在首位,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發展出發。根據學生主體發展的要求,選擇課程內容,處理課程內容,變革教學方式,提高備考效率。我們在走訪中常聽到老師埋怨學生差,但是你要請他說出學生差在何處,他卻常常說不出。這時,我總建議老師們對自己的學生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到知識和技能做深入的分析,以便做出有效的備考指導。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教師發揮專業自主權,將自己有益的人生體驗和感悟、獨特的有價值的經驗有機地融入課程內容之中,並且不斷地創造課程實施的新經驗,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
2、 生成意識。到了「後課文時期」,課程的生成能力是一名教師的基本能力。教學目標的確定,教材的選擇,教學進度的安排,課時的分配,測試,作業,教學組織的形式,教學方法等等都需要教師預先設定,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生成。據我觀察,課程生成意識強烈與否、科學與否是一名高三教師是否優秀、一所學校高考能否成功的主要標志。
翻開教師的備課筆記,往往新課上完便沒有了教案。老師們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好寫的了。沒有了教案自然也就沒有了重難點的認識,也就沒有了課時安排、板書、教學手段、預習安排、練習處理等的計劃了。
所以建議高三的老師也要寫完整的教案。
首先是教學目標的確定。科學的備考計劃應包括目標的達成、達成的步驟、達成的手段和措施等。就語文來說它需要達成的目標即是《考試手冊》上所列的三大點,12個分項。每一項都要訓練到位,不能有所遺漏。細讀讀,應該不難掌握。但事實上,現在有些學校存在著忽視現代文的傾向。
其次是教材的選擇。「後課文時期」的教材,除新舊課本之外,主要指的是復習資料、試卷及其他教師自編的材料。這一點最顯教師功夫。課程的開發,對高三教師而言,主要指的也就是這一點。翻開教師所用的教學材料,我們就會看到教師之間的區別。是否對所買的教輔沒有選擇,是否有自編的材料,是否有系統的、由淺入深的訓練試題等都能看出一名高三教師的功夫。
高考試題的答案乃至於學生的試卷答案都可以成為教材。我曾經觀摩過一位高三教師將學生古詩詞鑒賞的答案做成課件,然後與學生一起做逐步升格的研討,效果很好。
此外,還有課時的分配與進度的安排。一周8節課,怎樣安排才科學?比如用多少節課學習第六冊,用多少節課復習舊課,用多少課時做專項訓練,又用多少課時做綜合練習以及評講等,都是需要周到計劃的。
3、 資源意識。
高三復習階段,除了新舊課本外,老師們還要致力於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課程資源、非文本性課程資源的開發,為課程價值的實現和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提供多種可能的平台。
首先說說文本性課程資源。在高三復習階段,對早讀和課外閱讀的文本我曾是這樣建議的。
① 教材上的文言文,現代文必背篇目。
② 小學、初中、高中必背的古詩文。
③ 報紙:《語文報•高考版》;雜志:《讀者》、《散文》、《雜文選刊》、《微型小說選刊》、《中學生閱讀》等。
④ 課外讀物:《文化苦旅》、《相約星期二》、《生命的留言》、《劉墉作品集》、《飛鳥集》。
⑤ 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魯迅等人的名篇佳作。
⑥ 試卷上出現的精美的古詩文和散文。
當然,這僅是菜單,而且是兩年前的選目。這里權作舉例,供大家參考。我們可以根據當今的文化取向和學生的閱讀趣味給定我們自己的閱讀建議。
此外,還有非文本性課程資源,如教室、多媒體、電視台教育頻道、日常生活、校園家庭等。而教師自身就是最大的課程資源,學生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部分,我們都要充分挖掘,充分利用起來。通過謹慎地整合和取捨,最大化地豐富我們的備考資源,提升我們的備考境界。
以上分別從「語文課要上出新意」、「要重視言語訓練」、「要有課程意識」等三方面談了突破高考備考「高原現象」的一些措施,不成系統,也很不成熟,但確屬有感而發。記得在一中學座談時,一同學說:「我是喜歡語文的,但語文提高慢,老師也盡力了,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了。」提筆在此,師生無奈的表情猶在眼前。復習正進入如火如荼階段,希望我們的每節語文課都能吸引學生,都能有新意,而學生都能在我們的課堂找到進步的感覺。

7. 如何實現語文教學方法的藝術化

「改進語文教學方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不是編湊的一句應時的空洞口號,而是代表了一種中學語文教學發展的教學思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⑴這鮮明地體現了教育方針中的要求德智體全面發展、重在能力培養、使大多數學生受益等原則,讓學校教育也如經濟戰線一樣,呈現一種改革開放態勢;⑵它鼓勵人們探索和運用教學規律:從整體上說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從學科上說要找到自己的教學坐標;從個人來說要發揮自己的教學長處。葉老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那麼,反過來說,為了不教就一定要教,而且一定要教好。
一、如何才能改進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變「活」?
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師應該是「作繭而不自縛」,追求「刻意感覺的無意化」。
實現「活」的至上境界的原則有:
(一)追求創意性
思路的超前把握,這是「課前功夫」,是「結繭」的功夫,這需要教師對每節課精心准備和設計,每次備課對教材和教學流程都要重新進行構思,精心寫出「腳本」。思路的超前把握,重在提示課文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組織學生的思維走向,使之成為有機整體。要把課文的思路轉化為教師的思路,再轉化為學生的思路。教師要善於占「制高點」,捕「誘發點」,抓「發散點」,才更能體現教學中的創意性。
(二)體現著意性
教師教學要顯得了無痕跡,表現含蓄自然,看似無意為之,實則著意刻畫,匠心獨運,並無「書雲亦雲」的痕跡和嫌疑,這是上課的功夫,也是「破繭」的功夫。實現這一目的最好方式是「暗示手段」和「空白藝術」。
創造理想的課堂境界,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應該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一角度出發,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力求把這種無意識組合起來。顯然,暗示的核心是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教師的著裝、神態、聲色、課堂布景、音樂選配、電教手段的穿插等,只有和教學內容相協調,才能達到最佳的傳授效果。
達到教學藝術無意化的另一種手段是空白藝術的運用。教學結構虛實相間,巧置空白,使學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發展其想像、創造的思維能力。教師更要能用自己的靈眼看得課文中「似是而非」的模糊處、「以白當黑」的空白處、「以一當十」的凝煉處、「語微旨隱」的含蓄處,讓學生去想像、聯想,讓其發揮創造的餘地,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所謂的「留白」原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理解讀者,更相信讀者,所以特意布置空白,讓讀者去思考,去補充發揮,讓讀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學價值的創造。
語文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藝術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教師也可以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的藝術,構成教學的「陰晴圓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動地支探索、思考和發現。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師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恰到好處地「留白」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表達上留白,讓學生自我體驗和感受。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覺親」,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受,在情感和認知活動中獲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學中教師應留出自己情感體驗的空白,把甘蔗的「最甜段」讓給學生去品嘗。一首詩,一篇演說,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朗讀完或聽錄音、觀錄像結束,切莫急於講解。須知,此時無聲勝有聲,繞梁的餘音正是把學生帶入詩書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無疑已成多餘。
在文章的高潮或講析的高潮處,教師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來,退出來,把「弄潮」與「沖浪」的激動讓給學生。此時的留白,就像浪遏飛舟,喚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創造的喜悅。
2.在知識上留白,讓學生自我構建和完善。
在課堂上,把某些知識有意識地留下不講,給學生暫時性的知識「空白」,這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去發現。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靃姆林斯基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所以這種空白的設計並不是對於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空白處的內容,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學派「完形壓強」理論認為,當人們在觀看一個不完滿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狀時,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緊張的「內驅力」,並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趨向完美,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獲得感受的愉悅。
例如,講形聲字的多種結構形式時,教師只對其中某一種作分析,其餘有意留給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和總結,學生必然會在「完形」中形成系統的認識。學生在知識自補、遷移、完形中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培養了探究能力。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我們應該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知識體系來統一學生的理解,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阻礙、窒息學生的創造。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知識基礎,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教師應留出空白,讓學生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對材料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讓學生自己去構建和完善知識。
3.在思考上留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現。
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有的教師只注意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問題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發言,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只要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教師就心滿意足,這種不「開」只「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培養也成了一句空話。美國有位教育專家說,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後,至少要等待3秒鍾,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減少卡殼現象;可增加學生的信心;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增多發散性思維的成分;可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若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提問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學生有了充分的時空自由,都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他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
4.在心理上留白,把學生探索的熱情點燃。
孔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和「悱」,實際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前的心理狀態上的空白,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意志等交織在一起,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刻。教師要善於創設這樣的空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憤」和「悱」的狀態,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孔子已》一課,有位教師於無疑處生疑,問:「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學生一愣。隨後,這位教師接著笑了,說:「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綽號叫孔乙己。」學生這一愣,正是「留白」價值的體現:學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內心卻如即將噴發的熔岩。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藝術正是這種「主體藝術」的具體顯現。它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給學生以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充分調動自己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去填補空白內容,使其體會到自我的參與感與創造感,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它,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種留白藝術的課堂教學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課堂教學不是機械地重復自己的思路,要進入自由發揮、任意揮灑的「自由王國」,就要求教師要有充足的教學機智。一堂課圍繞著一種的教學內容,做到教活學活,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上課教師要脫匠氣,多些靈氣;二是執教教師應具有很高的教學應變能力,能從容
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意外問題,或利用突出事件把教學引向縱深,使學生在感到心情愉悅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的智慧之美。
二、怎樣才可優化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堂融「趣」?
「趣」是各種教學法上的總鑰匙,是語文課堂教學境界藝術化的集中體現,是語文教學「執牛耳」之舉。考析「趣」的教學境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樂趣是前提
科學表明:一個對所學的事樂意為之,他的全部才能才可發揮80%以上;不樂意為之,只能發揮20%。如何做到「樂」呢?一是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原動力;二是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進取精神,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馳騁於課堂這個「舞台」上,積極主動活潑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三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努力挖掘學生在某一方面的潛能,讓他們有「用武之地」,真正體味到學有所得的快樂;四是善於運用教師自身的感召力,發揮表率作用。
(二)情趣是關鍵
語文教師的施教對象,不是工廠里聽憑處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學子,他們內心世界是一片洶涌的海洋,從來沒有平靜過,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情感共鳴、適時的情感渲泄。語文課堂便是「情感場」,激勵學生忘我投入。
語文教材大多情文並茂。如果教師情趣盎然,「未成曲調先有情」,加上學生情緒高昂,必然產生微妙的情感效應。如果教師課堂上純然客觀,不動聲色,始終是一種「太上忘情」般的背書、念課的「零度風格」,必不能構築一種富有誘惑力的「召喚結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活,搭准學生的脈搏,知曉學生的甘苦,以「謙謙君子」的身份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去。師生毫無心理距離,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推著教師跑,使學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時產生認同效應;而且教師總比學生成熟,具有理性,在整個課堂教學境界中釋放出來最大的情感能量。
(三)美趣是升華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曲優美的樂章。毀棄美的教學是導致學生不愛語文的原因之一。挽救頹勢,讓課堂成為繽紛多彩美的立體空間是很重要的。學生期望教學流程處於「活」的狀態,課堂中應時時有新鮮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現。在課堂上,學生如坐春風,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滿美感,學生聽課能生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審美愉悅。教師要創造條件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感受教材美,自我開掘美的礦藏,充分有效地解放、發展、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讓學生在課堂這個既狹小又廣闊的的美的王國里馳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發現美,追求美。
(四)知趣是保證
教育境界藝術的首要特徵是以認知價值為最大追求目標的。教師在創造認知的課堂教學境界時,要篩選有價值的知識,確定有效知識量,使學生覺得這些知識有「陌生感」,不是老面孔,產生積極的「馬太效應」。
滿足知趣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層面的知識上,那些膚淺顯而易見東西是不能給學生刺激的。值得注意的是,獲得知趣,不能僅憑全盤授與,要引導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讀寫聽說的實踐中「生產」出自己的觀點、思想。學生的知趣一旦得以滿足,就會產生一種籠罩教師的七彩光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知識的淵博和教藝的高超增強了,師生的積極性得到和諧共振。
(五)語趣是旋律
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語文像火種點燃學生心理的興趣之火,像石塊濺起學生心靈港灣的興趣之波。語文教師的語言激活課堂氛圍往往更直接,效果會立竿見影。當教學平實說明的時候,當進行抽象分析的時候,當學生情緒不佳的時候,當教學起承轉合的時候,尤其需要教師用語言去調控,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呼應程度保持最佳。

8. 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可以重復嗎

當然可以啊,重點一般都不簡單。比如有的文言文,又是重點又是難點。

9. 如何組織語文的有效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明確的目的、循序漸進地以掌握教材為主的一種教育活動。從學校活動總量統計上來看,課堂教學所佔的時間最多、涉及的知識面最廣,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最大。因為課堂教學是嚴密組織起來的傳授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的最有效形式,是進行全面發展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所以,能否組織好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教學成敗的關鍵。那麼,如何才能組織好課堂教學呢?結合教學體驗,談下個人的淺識陋見:
第一:教師自身形象、語言和情感體現是前提條件。
1、教師應注重自身形象,營造良好氣氛。有人把課堂比作舞台,一堂課就是一場精彩的演出,作為「主要演員」的老師,其形象將會影響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位學生。其語言、神態、舉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很多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不大注重自己的形象,上課時隨便穿身衣服,有的甚至衣衫不整;有的滿臉通紅、醉眼朦朧......面對這樣的老師,學生會怎樣想呢?他們會有心思聽課嗎?所以,我們老師在走進課堂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儀容,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精神飽滿地走進課堂,學生見了自然精神為之一振,這樣,就營造了一種良好的課堂氣氛,為這堂課打下了成功的基礎。比如在講《最後一課》的時候,我特意穿了一套新衣服,一走進教室,學生的目光就被吸引過來了,我於是自然就導入了新課,引出了韓麥爾先生穿新衣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情緒高漲,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2、高度的語言藝術是取得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說:「正確的教學語言是教師從事課堂教學最起碼的條件;高度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話不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重要性不亞於戲劇、影視中的語言藝術。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信息的傳遞,師生之間的感情的交流,對學生個性的熏陶,引導學生觀察、思維、想像等智力活動,都必須藉助教學語言。教師的教學語言主要是指一種專業的口頭語言,這要求教師在運用語言的時候必須做到准確、清晰,如果語言不準確,會使學生茫然無解,無從回答;其次,要做到簡潔、生動、有啟發性,語言越簡潔,越生動,學生就易於接受,反之,重復羅嗦則會使學生心情煩躁,精神懈怠;最後,要有適當的幽默感,為活躍課堂氣氛,一些教師常常會使用名言、警句、比喻、誇張、歇後語等,使教學語言聲情並茂,「幽默感」是教學語言中的調料,一個小小的調侃,引來課堂的笑聲,學生會學得興趣盎然,一些優秀的教師,一節課中話不多,他總給學生創造「說」的機會,而他自己在適當的時候,自然地詼諧一下,使課堂活躍起來充滿歡快與生機。
3、情感是構成教學語言的內在因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教材深刻理解以後,感情發生共鳴,不可抑止地會形諸與外;一是對學生的熱愛、關注之心,自然地溢於言表。教師感情充沛的語言會感染學生,使之心情振奮,精神煥發。
第二: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精彩的課堂好比優美的文章,開頭寫好了,就能吸引讀者,有經驗的老師比較注重新課的導入。精美的課堂導語,能使學生對這堂課一見鍾情,有先聲奪人之效,像一快磁鐵一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喚起他們求知慾望,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維,全身心投如到課堂中來。比如我在上《安塞腰鼓》的時候,用多媒體放映黃土高原上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和圖片,一開始,學生就被這震撼的場面所吸引,自然興致百倍,整堂課,學生都積極思考和回答問題,沒有一個學生偷懶打瞌睡,課堂上激情飛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然,教學內容不同,教師的素質和個性不同,所採取的導語設計也不同,我們不管採取哪種方式,都要達到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緒的目的。第三:巧妙組織課堂,採用多種形式來調動學生情緒。我們老師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課堂上,任你老師講得東南西北,唾沫亂飛,可偏偏就有學生要麼看小說,要麼東張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實則「身在曹營心在漢」,有的精神不振,懨懨欲睡......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採取的方式各種各樣,但是效果並不明顯,反而讓師生之間產生情緒上的對立。其實仔細想想,學生上課不能聽課,跟老師的課堂組織教學有很大的關系,說明我們的課堂不精彩,不能吸引學生,學生不感興趣。所以作為課堂「組織者」的老師必須巧妙組織課堂教學,才能改變這種不同現象。
那麼如何巧妙組織呢?除了上面所具備的之外,我們還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應用激勵原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的教學,很大程度上仍沒有跳出「應試」范圍,「灌輸」的教學模式仍在發揮其餘威。而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老師的強制灌輸已經不再適應現代教育理念。試想:老師在課堂上按照自己的步驟大肆宣講,不給學生任何的思考時間和互動的空間,會是什麼樣的效果呢?有很多學生在回答老師預設的問題時,沒有達到老師預期的答案,就被老師全部否定,這樣的課會吸引學生嗎?因此,老師在課堂上要採取激勵原則,想辦法找學生的閃光點,變換角度,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能體驗到愉快,嘗試到成功,享受到尊重,那麼我們的課堂還不會被學生吸引住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從過去的「主體」轉變成現在的「主導」,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指導者。把課堂交給學生,也就是把問的權利放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尋求知識,獲得知識的習慣。語文課文,每篇都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只要全身心投入,自主閱讀,和作者親密接觸與交流,用心去感受去欣賞,就會領略其美妙意境。
2、讓學生放開手腳,大膽質疑;教師要掌握充分的材料,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引導。新課改下,無論是高考還是中考,其試題都趨向於靈活性和課外延伸,要求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這就要求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對教師有了更新一層的要求。我們過去的課堂比較沉悶。而在新課改下,我們的課堂發生了變化:首先是教師的地位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主體」變成「主導」;其次是學生變成了課堂的主人,增加了主動性。所以,現在的課堂上,我們要注重學生的參與,要把課堂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大膽質疑。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我們的語文課堂特別明顯,教師往往注重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過程的流暢,而忽略鼓勵學生的質疑,總是按部就班、機械、生硬地完成教學任務。殊不知,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創造性也是很強的,只是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這種潛能與創造力被埋沒,甚至被壓制。雖然「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的角色定位早已提出,但在「接受性學習」模式一統天下的情況下,學生的「主體」地位仍未能得到體現。這正是我們傳統教育體制的最大弊端。如今,在教學實踐中引入研究性學習理念,學生的主體地位才真正得到突出。研究性學習的推廣,要求我們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教學方法,選用和創新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質疑,使其個性彰顯和主體得以弘揚,學生能提出疑問,是其思維在大膽探索,在不斷創新,是師生之間經驗的共享,心靈的碰撞和對話,這樣的課堂讓學生精神煥發,積極性大大提高,那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學生對課堂進行大膽質疑,那麼我們教師該做什麼呢?我認為:首先我們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法學習,比如:反復朗讀自己體會、找出重點詞句體會、找自己喜歡的地方感悟、同桌討論進行等方式,而教師應該採用鼓勵或表揚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比如用贊揚的語氣說:「你的想法真棒!」「老師相信你能行的。」「你幫老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或用親切的眼神或動作,讓學生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這樣課堂學習效果就很好了;其次,面對學生的質疑,老師需要准備充分的材料,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一篇課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不夠,或者為了讓學生獲得更開闊的視野,得到更多的鍛煉,教師可以增加一些與教材有關的文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放到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中,通過比較,分析其異同,領會相互特點,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同時,現在的學生思維比較開闊,會在課堂上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如果我們教師不充分准備的話,就可能讓課堂出現無法控制的局面,所以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根據所掌握的材料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第四、展示課堂精彩的結尾
有人說,課堂結尾不重要,下課就下課了,沒什麼需要准備的。其實一堂好的課除了開頭和過程精彩之外,結尾也是一個不可小視的環節。正如人梳了個漂亮的發型,著一身筆挺西裝,再往下一瞧,光腳一雙,總給人失禮和不雅之感。好的結課有餘音繞梁之效,因此,我們必須精心設計好結課,使學生產生激情猶存、余興未消、意猶未盡之感。課堂結尾方式多樣,有情景創設型(主要針對學生在要下課時注意力分散,來調動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懸念誘發型(設計一些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問題,驅使學生主動探索)、方法指導型(總結課堂學習的方法)、游戲娛樂型(課尾,學生比較疲倦,用這樣的方式收尾,能使學生重振精神)、資源欣賞型(引發課外資料,學生收集資料)等方式。我們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堂採取不同的結尾,其目的是使學生在課外也能感受我們課堂之美。我在上《喂--出來》這篇文章時,學生對環境保護問題比較感興趣,因此,我就叫學生相互討論一下對我們學校的環境問題怎麼看,我們該做些什麼,大家興趣極高,下課了還在談論自己的看法。所以,好的結課是我們課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組織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而多樣的工作,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老師,要努力加強自身修養、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做到「為人師表」的同時,還要積極組織課堂,採用靈活巧妙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從教案設計,課堂引入,到精妙組織課堂教學,以及如何啟發、引導學生到精彩的結語,使課堂呈現生動活潑的局面。這樣的課堂才是新課改下比較成功的課堂,這樣的教師才能擔當起時代的責任,引導學生真正實現新課改的精神。

10. 怎樣復習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1、章節復習,不管是那門學科都分為大的章節和小的課時,一般當講完一個章節的所有課時就會把整個章節串起來在系統的講一遍,作為復習,採用聯系記憶法把這些零碎的知識通過線串起來,更方便我們記憶。


2、考前突擊,俗話說的好,臨陣磨槍,不快也光,很多學生平時不下功夫,總是在考試前做突擊,雖然這種方法不可取,但是不得不說考前突擊的記憶還是非常深刻。


3、輪番復習,雖然我們學習的科目不止一項,但是有些學生就喜歡單一的復習,當人在長時間重復的做某一件事的時候,難免會出現疲勞,進而產生倦怠,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們做復習的時候不要單一復習某一門科目,應該使它們輪番上陣,看語文看煩了,就換換數學,在煩了就換換英語,這樣可以把單調的復習變為一件有趣的事情,從而提高復習效果。


4、糾錯整理法:考試的過程中難免會做錯題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會,都要習慣性的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因此你既然錯過一次,保不準會錯第二次,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在同樣的問題上再次失分。

閱讀全文

與如何重復語文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1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