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哪些專業素養
1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和政治情操。小學語文課本所選課文內容大部分是向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範,如革命先烈勇於探求真理,尋求救國救民的故事,仁人志士勇於獻身民族的解放為國捐軀的英雄事跡,還有許多艱苦樸素勤學苦練誠實勇敢助人為樂等德育內容,如果教師缺少這方面的瀏覽,在講課過程不能感染學生,達不到動之以情的教育效果。作為語文教師要對政治社會事事關心,關注國際國內風雲變換的世態,敢於揭批社會上的丑惡現象,見義勇為,見不義敢說敢斗,身教言傳,以自己的行動感動學生。教師在講有關政治思想性強的課文時,摸其聲,擬其狀,關鍵處聲淚齊下,痛罵喜興,表於言狀,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語文老師要具有「人文性」素養。具體可以理解為:健康的身心,端莊的儀表,使命感責任感。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語文知識方面全面掌握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古典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等語文學科知識,要在聽說讀寫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對這些必須達到全面扎實盡可能做到精通,對其所有問題都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素養應包括教育理論素養語文教育能力素養及語文教學研究素養等方面。教育理論素養主要是指小學語文教師對教育科學知識的掌握,能夠恰當地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概念范疇原理,處理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問題,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設想。
4要有相當的文史知識和文學修養。小學語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詩歌散文小說議論童話等各種體裁都有,如果教師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識,就很難把課講好。語文教學的目的大致是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二是語文表達和寫作能力。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過長期的接觸,潛移默化的教師身上受到影響,有時不知不覺中從教師身上受到的影響效果強烈而持久,可伴隨一個人的一生,許多大作家都提到過他們的啟蒙老師。
5小學語文教師要博覽群書,要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喜歡寫作,不斷地有新作從報刊電台發表出來,如果教師寫不出東西,怎能教學生寫出好文章呢?這方面山區優秀教師劉讓賢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的文章經常登報,並編纂出書,由他指導學生寫出的作文在省內外報刊中登載。激發了山區學生的作文興趣。
6小學語文教師的創新素養最重要的是有引導創新意識,其核心是推祟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小學語文教師具備創新素養才能在教學中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創新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師,才能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培植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意識,鼓勵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激活想像力和創新思維。
7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文字知識,還要有比較豐厚的自然科學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甚至還必須了解一點高新科學技術,因為所有這些都會在教學中用到。例如:《黃河像》〈琥珀〉有考古生物學知識,〈凡卡〉要有舊俄時代的歷史知識,〈冬眠〉有動物知識等,還有生理衛生天文地理民族風俗等方面的知識。所有這些僅靠語文知識是講不透的。
8要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尤其重要的是書法,老師的「三筆」字寫得好,學生的自然就好,教師的宿舍是研究室,文學名著文房「四寶」名家書畫名詞名言貼滿牆壁,都會顯出小學語文教師的獨特風格。
9語文教學可說是集德智體美勞五育於一爐,這就要求執教者有一專多能的過硬本領,對於一個僅有語文知識的教師來說,是不能勝任的,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多才多能,一專多長,具備多方面的涵養,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②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抓住「讀」字,把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當作閱讀教學最重要的一環,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可見老師的職責不僅是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會學知識,不斷提高語文素質。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巧讀呢?下面本人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篇課文或一段話,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兩遍就了事,而應布置預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這樣就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寫了草原的優美景色,抒發了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讀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找出描寫草原景色的詞語、句子。然後再思考這些詞語、句子描繪了草原怎樣的特點?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讀完課文後,很快就從課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無邊的綠毯」等詞語和「是……也是……」、「既……又……」、「連……都……」等句子。這樣,學生就能較快、較准確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風光,同時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為草原優美的風光所陶醉。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也很注重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比較,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覺得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一夜的工作》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抓住「一張」、兩把」、「一盞」、「如此而已」,這樣極其簡單的擺設與「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進行對比,來說明周總理的生活極其簡朴;把工作任務繁重與辦公用品簡單對比;把工作非常勞苦與食物非常簡單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到周總理的偉大。
二、抓住作者思路,引導學生在默讀或朗讀過程中掌握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默讀課文時,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設計幾個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默讀,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為了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精心設計了幾道思考題:①找出描寫閏土外貌的詞句,從中可以看出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②閏土對「我」說了哪些事?「我」對哪幾件事印象較深刻?為什麼?③讀了課文,少年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文後,教師逐一提出討論,學生很快就能清楚,課文主要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形象。
三、創設情境,在身臨其境中訓練學生的語感,培養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把情感帶入教與學的活動之中,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導朗讀灕江水的「靜、清、綠」這一段時,我先掛出掛圖,進行描述「灕江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乘坐,我們乘著小船、輕輕地搖動雙漿,盪舟灕江。」接著播放歌曲《讓我們盪起雙漿》,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麼?」學生齊讀:「灕江的水真靜啊!」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學生再讀:「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語氣)。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字讀得響亮而飽滿)。最後我讓學生把三個句子連起來讀。這種讀的訓練不僅有層次,而且有質量,在身臨其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了閱讀能力。
四、提出明確要求,教給預習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預習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一篇課文,學生通過預習,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然後帶著問題學習,這樣閱讀的積極性就會提高。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授新課,就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通常的做法是:
1、預習要求要明確具體:即①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②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③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2、根據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如在教《挑山工》一課時,我讓學生課內預習,運用標記法邊讀邊思考,用不同的符號劃出重點和疑點,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疑點,我就引導學生利用集體的智慧進行討論,自己解疑,這樣學生就逐步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從而也激發了閱讀興趣,培養了閱讀能力。
五、抓住課題進行審題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課題是文章表情達意的眼睛,教會學生理解題意,對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中心思想有很大幫助。如在學習《可愛的草塘》一文時,我是這樣啟發學生審題的:①你是怎樣理解課題的?②課題中的重點詞是什麼?(可愛)。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就能緊緊圍繞重點詞「可愛」,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就很快理解和掌握了。
在教學中,通過反復訓練學生辨析課題,抓住重點,使學生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又學到了一種基本的讀書方法,閱讀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六、鑽研課後問題,掌握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課後問題是解決教路和學路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鑰匙,因此教學生認真鑽研課後問題是掌握學法的一種重要手段。例如在學習《太陽》這篇課文時,根據課後思考題,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課文先講太陽遠、大、熱的特點,後講太陽和我們人類的密切關系。這樣學生基本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在掌握了閱讀方法之後,閱讀能力也隨之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③ 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與方法
一
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要想使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就必須積極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沒有興趣的學習就會變成一種苦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切實認清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努力使教學有新意,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養,以情激趣;培養學生廣泛的好奇心;通過美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課內語文學習要與課外學習相結合等等。
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可以採用設疑法,以此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求知慾望,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懸念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關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說中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一樣,使關切的心情變成學習的興趣。感染法,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深入發掘課文蘊含的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吸引學生從而產生興趣。激勵法,心理學認為,對學生的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多表揚,多鼓勵,可以更好地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誘導法,就是通過採用適當的方法加以誘導,把學生其它方面的興趣吸引到語文學習上來。
二
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輔導相結合
(一)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
「教材是語文學習的載體,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例子。」(趙景瑞:《探索語文教學的真諦》)教材中的課文篇數雖然有限,但卻是學生積累和吸收優秀文化營養的主要窗口。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例有許多是大師級的名篇佳作,文質兼美,屬於經典作品,有一定的蘊涵和深度,經得起吟詠和品味;教材中還有一些極具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的作品,這些作品則能讓學生接受現代文明的熏陶。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憑借它可以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憑借它可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進行知識的積累;憑借它可以去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憑借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憑借它可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總之,上好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所在。
1、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
「語感」是學生語文素養中語文能力的重要方面。當一個人在聽話時,能通過快速的感知體驗,比較准確地把握對方言語的主旨要點,體會到言語中蘊含的感情,甚至能聽出言外之意,這就說明他有較強的語感;閱讀一篇文章,能准確捕捉到文章的意旨,也說明有著很強的語感。一個人如有很強的語感,說話時方能做到得體自然,寫文章時才能做到准確達意。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語文能力的高低,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語文審美能力的高低。把語感培養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當今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思想亮點,是一線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任務,還是當前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語感培養的方法有:
1
聯系生活,獲得語感。
生活體驗是一種非言語實踐,它包括生活知識經驗、自然風物知識經驗和人生社會知識經驗等的體驗,沒有這種體驗,語感培養就是蒼白的,沒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學生要多接觸生活、多觀察、多體驗、積累生活經驗中的語言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聯系生活實踐,回憶生活經歷,喚起有關表象,進行有關聯想和想像,從中體味言語所構成的情景,領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獲得准確的語感。如,我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充分利用體驗朗讀,培養學生語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體內容以後,我啟發說:「同學們,《月光曲》的譜寫過程是多麼感人啊!快讀一讀,把文中的『貝多芬』換成『我』,邊讀邊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盡情地表達出來!」學生們好奇地捧起課本,如飢似渴地朗讀起來。他們不知不覺進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本的人物融為一體,細膩的情感如涓涓細流汩汩湧出。當讀到「盲姑娘渴望親耳聽到貝多芬的演奏,卻又怕哥哥難過,安慰哥哥:『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一段時,有的同學動情地說:「多麼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麼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有的學生說:「真沒想到在這個偏僻的小鎮上,依然有人那麼喜歡我的音樂。她雖然窮,但我一定要滿足她的願望,親自為彈奏。一曲。」當學生讀到「貝多芬……推開門……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時,震驚地說:「是她嗎?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嗎?那斷斷續續的琴聲是出自她的手嗎?她真是身強志堅啊!—這不正反映了貝多芬對盲姑娘的同情、關愛,反映了盲姑娘堅強、善良的品性嗎?
2
誦讀體味,形成語感。
要養成反復誦讀,潛心揣摩的習慣。要在充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當今語言學習缺乏充分的朗讀訓練,朗讀的時間,次數太少,這正是學生語感能力弱的症結所在。因此要多讀典範課文,對精彩段落,精粹詩文一定要熟讀成誦,潛心揣摩。要把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朗讀,達到熟讀成誦。然後讓學生說說讀課文後的體會,如果體會不深刻,再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體會情感。最後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作者的情趣意旨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通過誦讀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領略語言之美,正是培養語感的過程。那麼,熟讀成誦的文章,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一個潛滋暗長,積少成多,由感到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樣,良好的言語習慣養成了,語言修養加強了,語感也就具備了。
(二)輔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學生廣泛地涉獵書籍報刊,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隨著網路的普及,還要鼓勵學生上網瀏覽。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於100萬字。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課堂上所學的新知識往往需要課外閱讀的配合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課堂上所學到的技能可以在課外閱讀中加以運用,作為知識的運用和技能和檢驗。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們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顯而易見,廣泛的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讀寫能力,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極大的作用。
1
擴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每課書教完後,我都要找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為學生擴展閱讀,讓他們擴大閱讀量。讓學生有新的感受、新的體驗,除此之外,還上網查閱資料,為學生擴大閱讀量。曾下載文章《安徒生童話》、《湯姆索亞歷險記》、小學生生優秀作文。通過多讀,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也使學生的思想逐漸變得深邃了。
2
多讀多背,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講過,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讀書時,教他們莎士比亞的一位外國教授,一上課就讓他們讀,如果不懂,還要讀。就這樣,一堂課讀來讀去,終於領會了莎翁戲詞的妙處了。可見讀,在語文學習中是很重要的。葉聖陶先生多次重申「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多讀不可」,在他的《精讀指導舉隅》一文中,力推「吟誦」。正如詩聖杜甫所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教學中,注意多讀書。在教《百合花》一文中,為了體會通訊員的性格特徵,我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表現通訊員性格特徵的語句,學生找到後,反復朗讀體會通訊員的性格特徵,體會描寫好在哪,以後怎樣借鑒寫法,也寫出這樣精彩的作品。由於注意朗讀和體會,學生明確了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
三
開展語文活動,厚實文化積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紙上來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中早已提出:「雖有佳餚,弗知其味;雖有至道,弗知真善。」無論何種版本的教材,無不關注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讓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語文知識的積累只有通過具體的活動得以實現,活動是厚實學生文化底蘊的必要途徑之一,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的。
1
每日一句的積累,古詩名句、歇後語、成語典故,名言名句作為課堂檢驗的重頭戲,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發現了漢字里蘊含的審美價值,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有利於教育教學的開展,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
2
不定時的舉行朗誦會,有詩朗誦,經典文本的朗誦,張志公先生曾說過:「詩的語言,音調和押韻,念起來給人以極大的快感」。結合課文新課標,精選優秀古詩文作品,每次分組舉行,汲及寫景、立志、惜時、做人等方面,要求學生熟讀並背誦,並要求學生能夠談出自己的見解,此活動增加了積累,鍛練了語文,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審美能力和性趣,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認識。
3
每日的一句,全班同學都參與「我喜歡的名句」活動,每天由一位同學將喜歡的名句寫在相應的專欄里,其餘的同學可以寫也可以為自己選擇,將自己喜歡的名句放到摘抄本,日記或作業本的封面,通過這項活動,使同學們從平淡的文學世界走向了心中的殿堂,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寫作語文,學生的作品逐漸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4
開展閱讀文學經典子籍活動,指導學生閱讀名著也是厚實學生文化底蘊的必由途徑。經典在不同的時期,意義不同。特別是我國歷精典子籍,處在青少年時期要應該作為學習生活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四書》《史記》《公羊傳》等,作為教師的我們每一次閱讀都是第一次接觸一個世界,如同現實中接受新鮮的經驗一樣,許多年以後,也許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讀過的書,可是它已經把種子留在了我們身上,它可以持續地在我們身上起作用。所以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不僅僅是看重書中的情節,更應該是書中所涉及的文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俗語書:「讀一部好書,做完美人生」雖然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在教的過程中確沒能更好的去引導學生。
四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語文習慣對提高語文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語文習慣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助於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種習慣對語言功能的發展,語文規范的形成,語文能力的提高都會起到直接的作用。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主要採用這樣一些有效的做法:建立教學常規,在教學之初用一段時間,重點建立教學常規,為學生規定一定的學習語文的規矩,如語文課上怎樣讀書,怎樣提問,怎樣回答……每個老師制定的項目不同,但目的是一個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培養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教給學習方法,強化訓練,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先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強化訓練,例如,培養預習的習慣,教師在指導預習的步驟和方法,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達到自動的程度,這樣,預習的習慣就養成了。嚴格要求,堅持不懈,良好的語文習慣不是短時間就能培養起來的,不良的語文習慣也不是短時間就能改變的,因此需要時間嚴格要求,作堅持不懈的努力。
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著眼於學生的終自發展,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思維品質的培養,以活動促使學生去認真閱讀積極研究,積累營養,學生才不至於「陷入與文化根基斷裂的危險」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我國的經典子籍以及我們的國文,扶著學生扎扎實實走好語文學習的每一步,力爭讓學生對我們的民族語言有深厚的感情,讀書有鑒別,學語文有「靈氣」寫文章有個性,如果語文教師能為學生打下一個「精神底子」也就能放飛學生明天的夢想。當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激發了學生探索慾望,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就會落到實處,語文教學改革才會有光明的前景。但願語文學習成為老師和學生普遍感到快樂和輕松的事情,因為學生有了堅實的語文素養和自由寬廣的語文學習空間。
④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學應該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和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能動的、網路式的培養訓練,使學生真正具備能夠適應社會生存的語文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樹立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思想,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線,兼顧課堂課外。
語文能力最簡單的就是表現在交往過程中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新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完全統一的」。無論是口頭說,還是平時寫作文、演講,無非是把自己大腦中儲存的語文信息調出來寫在紙上。同時,在聆聽別人講話時,能否聽得懂或在朗讀課文時抓得住文章的要點等,與我們平時儲存在大腦中的語言基礎有很大的關系。
俗話說的好「巧婦難做無米之炊」。學生語文素質下降的關鍵,是缺少語言這「米」。雖然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把學生引導在課堂的「五大」環節(寫作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軌道上,一點不漏,並且反復傳授,學生也銘記在心,但仍然無法把這「米」做出熟飯來。
在語文的教學中,只有在不斷積累語言,不斷熟悉語言,把那些值得我們儲存的「米」——語言的精華,存放在大腦中進行「氧化」才能轉變為自己語言能力的養料,不斷提高語言素養。把語言積累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環節是勢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曾說「不記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要把教學的重點真正轉移到引導學生多讀點書,多背點範文,多寫點文章上來,我們教師的觀念變了,學生的意志就增強了,對祖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進行積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為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麼學生如何有效地積累語言,提高自身語文能力呢?通過多年的實際教學與成效,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
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人才競爭的日
趨激烈,人們對知識與能力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大多數家長為了使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對他們的學習都較關心,但由於諸多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家長們關心得最多的還只是孩子們的考試分數。他們往往以分數高低論英雄。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形成了是家長、老師「要我學」的意識,他們對學習只是完成老師、家長的任務,而不是一種自我需要。一句話,他們是一種「接受性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筆者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學是善學的基礎,我們要以「樂學」促「會學」,正如托爾斯泰所言:「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引出課題,在教學中,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引經據典,當好向導、演員, 深入淺出,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教學語言盡量通俗易懂、生動別致、幽默有趣、有鼓動性,使學生有「學海無涯趣作舟」之感!
如,在教義務教材語文第八冊「14 麻雀」時,有老師是這樣引入課題的:麻雀,一種弱小的小鳥,面對當要吃掉它那更弱小、更無奈的幼兒的龐然大物——獵狗時,它不顧一切的准備著一場毫無勝算的走向死亡的搏鬥,從而使高大、兇猛、可怕的獵狗也從內心感到害怕而
「慢慢地向後退」,甚至連文中的人——「我」也深受感動而「急忙喚回我的獵狗,帶著它走開了。」請問小機靈們,麻雀是以什麼強大的力量做到了這不可想像的一切?請帶著這個問題用心學習課文,幫助老師解決心中的疑團!
長此以往,老師精心創設各種生動有趣、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學生由家長、老師的「要我學」變為「我想學」,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我需要。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二、多聆聽,在聽中積累語言
「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獲得的知識,其中60%來自視覺,20%來自聽覺,15%來自觸覺,3%來自味覺。」聽的作用僅次於看,它是汲取知識,積累口語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聽話時,主體必須在一瞬間利用強化記憶儲存信息並依靠快捷靈敏的直覺思維活動,才能在接收言語聲波的同時理解語意並評判話語。由此,要有效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多聽。在課堂上,我們都能做到讓學生帶著疑問聆聽教師的講解、范讀等,使其邊聆聽邊思索,邊領悟邊積累。但對於課外的聆聽、思索則為我們平時所忽視。俗話說:身邊的一切皆學問。平時,讓學生收聽廣播,看電視,聽別人爭辯等,都能促進其邊聽邊思考,
並能從中有收獲,不斷提高語文能力。如有一名學生在家聽見別人在辯論百家姓中的「仇」一字多音讀法是否正確,於是就利用工具書查字典,消除自己的疑惑。這位學生的語文認識能力就得到鞏固、提高。所以,要重視教導學生邊聆聽邊思考身邊的一切「聲音」的習慣,從中獲得提高自己語文能力的信息平台。
三、熟讀多誦,在讀誦中積累語言
廣泛閱讀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文教學中有課內、課外閱讀,課內閱讀是基礎、是先導,課外閱讀是繼續、是擴大。在課內應該訓練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課外語文學習提供舉一反三的規律性指導。
閱讀是手、眼、腦等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是直覺體悟語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讀廣覽,這是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途徑。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有時逐個破譯每個文字元號代碼,而利用直覺思維密切相關的預見、猜測、期待等手段簡化閱覽過程,從而迅速敏銳地把握作品實質。跳讀、翻讀、猜讀、倒讀等往往是預見、猜測、期待的外在表現,可以活躍學生的直覺思維。有了速讀做基礎,廣覽也就好辦了。廣泛瀏覽、轉益多師,能拓展學生閱讀范圍,擴大其視野,豐富其感知對象,增加其詞彙、句式的儲備,豐厚其語感圖式。從而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創建語感橋梁。
琅琅成韻的誦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與閱覽相比,更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間對語言那種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
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時,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魯迅先生曾有過形象的描述:「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倘若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的確,只有廣泛涉獵,遨遊於書山學海之中,才能使儲備充盈豐富,使見識廣博而深刻,真正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②
四、勤練筆,在寫作中積累語言
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的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則是調動
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
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高層次的積累語言。在語文學習中,
學生可以寫出事能感人、情能動人、理能服人的優秀作品來,都是經過無數次
的「嘗試——錯誤」的學習過程,正確的嘗試不斷保留,錯誤的不停的放棄才
能得到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勤奮、不斷地練習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正如許
特立同志有一句名言:「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就是說,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勤
動筆,多加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語言材料的積累,而語言材料積累的過
程,既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
五、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水滸傳》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人們常說,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但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也離不開綜合 能力的提高,只有綜合能力的提高,才能更進一步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教學如果注重從多方面培 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既能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又能開發智力,不斷造就創造型的人才。
這篇文章是我從網上幫樓主你搜來的,望採納,謝謝啦。.
⑤ 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
一、職業道德素養
(1)熱愛教育事業。
熱愛教育事業,教師就能夠從素質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規律,奉行教書育人的宗旨,積極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2)熱愛學生。
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熱愛、尊重、了解並嚴格要求學生。教師要以自己堅定的信仰去指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學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嚴謹的治學態度去影響學生熱愛知識,熱愛生活;以自己樂觀的精神去培育學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質。
(3)熱愛學校。
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校,關心學校的發展,教師之間要謙虛禮讓,團結協作。在小學階段,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勞動、衛生等習慣,為學生在思想品德、知識技能、勞動習慣、身體、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4)熱愛所教學科。
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各方面知識,如在追求新的教育觀念、教學思想、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現代化上,在探尋最科學、最有效的讓學生獲取知識、能力與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徑上,在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主導與主體,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文化科學素養
(1)語文專業知識。
(2)教育基本理論。
這是教師專業科學知識的重要內容,是教師成功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
(3)教育科研的基礎知識。
⑥ 小學語文學科應主要培養學生哪些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是一句空話,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才能挑動學生心目中想學的心,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識。
二、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只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那麼,語文課堂作為培養語文素養的主陣地,以文本為憑借,就要求教師採用各種可行的辦法來幫助更好地融入課文,理解課文,來達到目的,學生教材中所選用的文章,都是遣詞造句等方面的範文,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依靠文本。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思維的敏捷性。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語言實踐的訓練,這對提高教學效率,活躍思維,培養創造精神,發展個性,以達到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適時練筆,提高作文水平。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語文教學不光要培養學生聽、說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讀、寫的能力。教師要找准語文課本中讀寫結合點,在閱讀中教給學生表情達意的方法後,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抓好由讀到寫的遷移,扎扎實實地掌握寫的技能。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指導。 許多孩子都很喜歡閱讀,但很多孩子都沒有很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閱讀范圍很窄,讀過就忘,不注重讀書筆記,這樣往往花了時間,卻未必能達到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內花一定的時間知道孩子的課外閱讀。
⑦ 高中作文教學如何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同閱讀教學幾乎構成了全部的語文教學。它一直以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是為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打基礎的一項重要工作。可作文教學始終擺脫不了少、慢、差的狀況,所以又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令眾多教師上下求索。本人進入語文教學領域的時間尚短,對作文教學的體會也不深。在此只粗淺談談我的作文教學觀如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我的作文教學觀,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洗禮。第一階段,從無到有;第二階段,層層深入;第三階段,基本形成。
第一階段,從無到有。
08年8月,我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十六中任教。當時我剛從大學出來工作,能把課文教好就很難,更不用說作文教學去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只知道跟著師父走,師父要學生寫作文我就寫作文,她布置什麼題目我就跟著布置,只要完成一個學期的量就可以了。自己根本就沒思考過什麼是作文教學,甚至不知道作文還有教學方法,怎麼能提升學生的素養?後來一次暑假培訓,拿到一本新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上面對中學作文教學有這樣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當時只記得培訓專家說:「努力使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讓給學生。」今日才知道這也是核心素養的體現。那日回來後我也無非是跟著單元走,壓根不會有自己思考,根本沒有任何靈動感。但是有的孩子也能寫出一些精彩的話,讓我不得不由衷地感謝暑假的那次培訓,我的作文教學觀也就因此而樹立。
嘗到了甜頭的我,開始主動地投入,基於核心素養尋找教材中的作文教學資源。真是不尋不知道,一尋了不得,教材中不僅有不少補白處,而且有許多詩意的仿寫處。《春》就是一例。逐漸地我由課內引向課外,尋找作文教學資源。如學校的滿牆爬山虎,我會適時讓學生去觀察它們的枯萎與新生,並把觀察到的寫下來進行交流。
第二階段,層層深入。
轉眼三年過去了,我考進了二中實驗學校。如果只是拘泥於簡單的課文教學,再加上那老一套作文教學肯定是不夠的。於是我牢牢基於核心素養走進了作文教學的深入思考階段。
我們使用的是人教版,人教版的作文教學序列很清楚,但也有局限性。而蘇教版的練筆空間很大,基於這兩大優點,我產生了一種想法——將兩種教材的優點合二為一。依據這個想法,我從網上購買了整套蘇教版書並潛心於作文教學,凡是涉及作文教學的點滴我都及時做好記錄並整理。後來我又在師父的帶領下作了初步的系統思考,為作文教學列了一個粗框架:七年級上基礎段落訓練;七年級下典型段落訓練;八年級上寫命題話題;八年級下構思立意,謀篇布局;九年級全學年真題訓練。板塊式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次省外學習,我學到了一項行之有效的方法——「接力作文」。操作起來很方便,但用於小作文較好。即把班級分成若干組,每組一本,小組成員每天輪流寫作。一年的摸索和實踐,呈現的面貌令人欣慰,學生的素養有所提升。這一方法,目前已推廣到了全組,現在我們初二十二個班基本上養成了「接力作文」的習慣。不過,要做成功「接力作文」的關鍵在於每天批改,每天點評,否則會半途而廢。
第三階段,基本形成。
我僅就個人近年來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嘗試,把它們歸納為寫作實質、收集素材、循循善誘、激情創作、學生互改等幾點,我覺得這幾點能提升學生的素養。
寫作是什麼,僅僅就是為了在考試中混個高分嗎?我覺得要讓學生寫好作文,就要徹底打消他們為考試而寫作的思想,要讓他們明確寫作的實質是生活的需要,是為了提升自身的素養。再說,我們的作文教學目的,也不是為了培養作家,而是千千萬萬普通的人,他們所需要的並非創造文學作品的技巧,而是將生活中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讓生活變得更有詩意。
沒有米,再巧的婦人也做不出飯來。沒有材料,再高明的作者也寫不成文章。因此,我要求學生多閱讀,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並且定期開讀書討論會。這樣同學們都爭相閱讀,作讀書筆記,積累典型素材。收集材料是寫作的基礎,也是寫作過程的第一步。有的同學平時很少閱讀積累素材,一到作文就犯愁,不知道寫什麼,對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就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學生對所讀的書還要融會貫通,學會遷移,並運用到作文中去,素養便會提升。
教師要教會學生作文,先要教會學生生活,要提升學生的素養。用行動、語言去指給他方向,用思想、靈魂來引導他作文。教師要蹲下身子去,和學生一起學習生活,一起觀察生活,一起說生活,一起寫生活,一起創作生活。有米之炊總好做吧!然而所作之炊熟不熟,香不香,老師則應成為學生作文的火夫與調味師。指導學生用准確的字詞、用恰當的手法,用合適的修辭,按一定的順序,一定的形式,去煮、去調,去盛。我想語文老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倘能如此循循善誘,學生作文之功定能自成,素養自會提升。縱觀中學語文必修教材,收錄的全是文質兼美的名篇,這些文章無論從情感的真摯、思想的豐沛、文辭的華美、作者的品格修為上都堪稱楷模。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盡可能在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更多的走進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在日日進行的語文學習活動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
激情、自主寫作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作文教學,是快樂作文的起點,那麼這種激情,這種對作文的熱愛又該怎樣去點燃呢?學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於對生活的激情。葉聖陶也說過:「寫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種點綴,一種裝飾,而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認識文字,練習寫作,使自己的生活更見豐富、更見充實。既然寫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就有責任將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學,讓學生像熱愛生活一樣去熱愛作文,內修素養。十幾歲的孩子對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來形容,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為他們作文的源頭活水,那麼作文的快樂是可以想見的。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又說:「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學會了自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寫好。」《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要求:「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這也是提升素養的一種途徑。可見,大膽地改變傳統的「精批細改」的做法,把作文批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彰顯其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來主宰其作文的命運,評判其作文的得失,應該是當前語文教改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讓學生進行互評互改活動,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交代與了解所寫的內容。聽的同學會一面聽,一面與自己的文章進行比較,也會得到提高。讀完全文,讀者會把自己得意之處挑出來,說說好在什麼地方,並刻意朗讀一遍。提出不足,探討修改。修改後再欣賞,以至完善。這樣效果比老師獨自批改好的多。
⑧ 如何培養高中生的語文寫作素養業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為寫作是學生運用知識的具體體現。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素養呢?
一 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寫作素材
學生的寫作素材來源於平時的廣泛閱讀、對生活的留心觀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思考及總結。但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廣泛的閱讀興趣以及對生活留心觀察的自覺性等都需要教師的指導、引導和培養,因為青少年學生正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引導和培養的方向正確而且得到學生認可的話,學生就願意跟著老師學習,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所以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深挖教材內容,把書中好的寫作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深受啟發,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為寫好文章夯實基礎。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語文教學,不能把教學簡單地理解為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作者掌握一下歷史背景、分析一下層次和內容思想以及寫作特點,也不能認為只是解決教學中的一兩個難點、重點及疑點就行,更不能誤認為學生死記硬背了有關學習知識和要點內容就算掌握了整個課堂學習內容,而應該用學習和發展的教育思想引導學生深挖深究,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由本文的知識聯想到相關的許許多多知識,而且更要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由一點而涉及多點的聯想,形成自我思維的能力,並把思維後的知識經過一系列操作處理變為寫作素材積累起來,以備後用。課文教學內容只是教師教學的圓心,而輻射後的內容應該是這個整圓所包含的全部范圍,這個范圍容納著與圓心相聯系且豐富、廣泛的知識內容。如果學生掌握了輻射後的知識,那麼他絕不會缺乏寫作素材,且會以很快的速度得心應手地寫出好的作品來。另外課堂教學絕不能做教學參考書的翻版,而要引導學生從學習的材料中開采出許多有益的知識寶藏來。只有這樣的教學模式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也才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為學生寫好優秀作文儲備大量的有用素材。
二 重視閱讀,引導觀察,養成積累素材的好習慣
課堂教學只是一個傳授語文知識的小園地,而課外閱讀高品位的文學作品、短小精悍的美文,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觀察和思考身邊的一些事物,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和積累知識才是語文知識從課內小園地向課外大田地延伸的具體表現。在這個課外的大田地中,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分層次、分階段、有計劃、有步驟地列出閱讀書目,讓學生仔細認真地閱讀,並在閱讀中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和特點,總結作者的寫作技巧,逐步培養學生積極、良好、健康並具有審美情趣的課外閱讀習慣。指導學生學習,不僅要指導學生在課內抓緊時間學習,而且還要指導學生在課外抽時間進行閱讀,更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記錄每一件有亮點的事。處處留心皆學問,如看電視、聽廣播、聽演講,甚至聽人說話,或者不經意地拿起一本雜志、一張報紙,等等,都可能發現對自己寫作有用的東西,對這些有用或精彩的部分進行記錄、摘抄或剪裁,這樣有利於學生養成積累知識的好習慣。還要定期把學生積累的資料在班上進行展示,舉行讀書交流會,並要求學生寫交流體會。教師一定要隨時檢查,對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和引導,對學生寫的讀書筆記每周定期進行驗收和統計,並在班內開辟讀書交流園地,把同學們寫的文章、讀書的經驗、讀書的內容、讀書的技巧都展示在交流園地內,讓全班同學共享學習成果,並取長補短,精益求精。如果長期對學生進行指導性的訓練,學生的寫作素材將會源源不斷地儲存在腦海中,成為見聞廣博、博學強記的優秀學生。古人曰:「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只要有了豐富的知識積淀,就能為寫好文章創造條件。有些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讀書中不注意知識的積累,到了寫作文時才臨時抱佛腳,東拼西湊、東拉西扯,寫出的文章必然是理屈詞窮、漏洞百出。古人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充分說明了讀書對寫作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為此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和指導學生讀書,讓學生深刻認識讀書的重要性,從而在學習中重視讀書,積累素材。特別是在信息傳遞高度發達的今天,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養成讀書的習慣,能自覺主動地去尋找閱讀材料,在讀書學習中積極地探究作者的寫作特點,挖掘出作品的歷史背景,積累廣泛的寫作素材,提升自身的寫作素養。
三 突破常規,培養開放性思維,激發寫作熱情
寫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才能積累具有一定價值的真實素材,寫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體現真實感,讀者讀起來才有興趣。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記小事、寫所見所聞、寫廣播稿等提升寫作能力。堅持在寫作中培養開放性的思維,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要培養開放性的思維,首先教師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有正確的看法和明確的態度,對學生獨特的見解是贊揚而不是貶斥,是鼓勵而不是打擊,同時要營造和諧、民主、自由、團結向上的良好學習氛圍,給學生創造創新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這愉悅的氛圍內,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拓寬思維想像的范圍和空間,發展自我思維想像能力。教師在每天的工作中要對學生微笑,微笑是一種激勵,能使學生消除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產生一種愉悅的心情,從而對每天的學習充滿自信和力量,因此教師要跟學生建立朋友式的友好關系。有位教師讓學生回答「彎彎的月亮像什麼呢?」這時有一名學生很快地站起來回答說:「像香蕉。」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很不滿意,然後板著面孔對學生說:「像鐮刀。」這位教師對學生回答的「香蕉」答案完全給予了否定,對自己認為「像鐮刀「的答案給予了肯定,這種教學模式把全班學生的思維全部統一起來了,完全抑制了學生思維發展,不利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導致學生寫出的文章千篇一律,毫無新意。為了克服以上這種教育模式的危害,每位教育工作者應清醒頭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踏實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觀,徹底摒棄落後的教育理論,以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目標實施教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合理安排課堂上的寫作內容,給學生動腦、動手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整理材料,積累寫作經驗。在課堂中遇到不和諧的事情時,教師要正確應對,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不傷害學生心理和自尊心的前提下進行教育和指導。要考慮大局,以全面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絕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過失或不足,要看到學生的閃光點,贊揚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看待未來,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在溫暖和愉快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的思維發揮作用,並引導學生把開放性的思維反映在素材積累和寫作中,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和寫作創新思維,最終寫出生動而新穎的文章。
四 開掘生活的寶藏,積累寫作素材
有生活就有語文知識,就有機會積累寫作素材。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課和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有廣告牌;買東西,附帶有說明書,到處可以學習語文。從這句話分析可知:學習語文知識的「田地」很廣很大,把學生框在教室里,局限於語文教材,在題海里翻滾,遠離社會實踐,怎麼能積累生活素材呢?學生只是認幾個字或讀幾篇課文或做幾個練習無法滿足現代人對語文能力的需求,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把培養出來的人才放在各行各業中都能發揮作用,因此在語文寫作素養的培養中教師要充分藉助現代生活中的一些語文信息載體,如: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廣告、標語等來鼓勵學生自由閱讀、摘抄,並寫心得,這種方式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積累寫作素材。有了寫作素材,學生就不難寫出有真情實意的文章。
⑨ 語文教師需要具備的素養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必須要具有以下的素養。
1、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和政治情操:作為語文教師要對政治、社會事事關心,關注國際國內風雲變換的世態,敢於揭批社會上的丑惡現象,見義勇為,見不義敢說敢斗,身教言傳,以自己的行動感動學生。教師在講有關政治思想性強的課文時,摸其聲,擬其狀,關鍵處聲淚齊下,痛罵喜興,表於言狀,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語文老師要具有「人文性」素養:健康的身心,端莊的儀表,使命感、責任感。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語文知識方面全面掌握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古典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等語文學科知識,要在聽說讀寫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
3、要有相當的文史知識和文學修養。小學語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詩歌、散文、小說、議論、童話等各種體裁都有,如果教師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識,就很難把課講好;
4、小學語文教師的創新素養最重要的是有引導創新意識,其核心是推祟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
5、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6、還有就是要以關心同學愛護同學為主,對於學生的教育千萬不要以體罰為主,最好是以說服教育為主,讓孩子們知道學習語文的樂趣,而且還可以讓孩子們去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就可以在學習我們的中華歷史的時候,間接性的提高了一下語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