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堂如何關注學生思維

語文課堂如何關注學生思維

發布時間:2022-05-20 22:34:24

1. 語文課堂如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要多與學生互動,可以讓他們產生競爭的心理,再多給他們鼓勵和表揚,同時提出具有開動腦子、發散思維的問題。

2.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興趣.」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能否產生興趣,決定了他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起點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保持和培養學生發自內心的學習願望和由此萌發出來的學習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就是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當然,真正地做到激發學生興趣,寓教於樂,的確並非易事,但這也是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和境界.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怎樣把本就豐富多彩的語文課使其真正地生動起來;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其積極地進入到語文學習的最佳狀態,是一個值得我們語文教師研究和探討的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寓教於樂」什麼是「寓教於樂」呢?「寓教於樂」是通過師生情感共鳴,激發師生雙方教與學的熱情.教師在教學中精心設置情景,注意教學情趣化,給學生以愉快的體驗,促使學生向著目標不斷進取.「寓教於樂」要使教與學雙方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它對教師的要求是爭取更多的機會和學生交流,建立感情.在備課中要結合所學內容,精心設計情景,如多媒體課件,採取猜謎語、講故事、分組競賽等多種方式,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就學生而言,我們所提倡的「寓教於樂」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感官上的「快樂」,通過教學手段的更新,活躍學生的身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求知慾,即達到感知----理解----體驗----共鳴-----吸收的課堂教學目的;另一層意思是讓學生樹立克服困難,奪取勝利的信心,去享受成功的快樂,即所謂「苦盡甘來」的「快樂」.下面是我通過理論學習系加上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能與語文同仁共勉.其次,怎樣才能做到寓教與樂,激發興趣(一)、建立真摯的師生感情,創造輕松的語言環境一般說來, 學生對某位老師產生了恐懼感, 那麼對他所教的課也不會產生興趣; 反之, 為學生所喜歡的教師一走進課堂, 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 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因此, 教師要重視「感情投資」, 要以自己真摯的愛喚起學生的共鳴,更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一位學生.通常,當老師的注意力輻射於後進生之外時,他們就會說閑話、玩紙團、大聲讀書、怪調回答……只要真誠地和他們交流,你就會發現,他們中每個人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他們被尊重被包容時,他們的潛能就會蘇醒過來,有時其表現會令你大吃一驚.如我教學《童趣》時,在全班暢所欲言「童年趣事」這個環節,我有意請平時表現很糟糕的同學講述他們的童年趣事,結果發現他們的童年趣事更豐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由此,我領悟到語文教育的確應該是大眾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堅持用愛心進行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尊重他們,喜愛他們,讓他們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參與教學全過程,只要給予他們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他們就能非常出色的發揮自己的潛力.因此,建立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由喜愛教師到對所教學科感興趣,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將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特別注重對學生出乎意外的理解,在成功時給予一份表揚,在失敗時給予一份鼓勵,在困難時給予一份援助.路上遇到學生,我常常會主動、親切、隨意地迎上去,用禮貌用語問個好、或是拉拉他們的手拍拍他們的肩.課後我會坐在學生的座位上或站在學生們中間,與他們談天說地話家常,捕捉他們身上的可愛之處和閃光點,消除差生的自卑心理,填補師生之間的心理鴻溝.作業批改時,我會在後進生的作業本上寫上「好」或是添上幾句勉勵的話語.節假日,我會為學生寄上一張張賀卡,精心寫上一句句祝語.總之,無論何時何地,作為教師的我,都會用心去愛自己的學生,呵護他們脆弱的心靈,天長日久,我們的師生情感就轉化成了學習的無窮動力.與此同時,我還特別注重教室的布置,課堂座位的編排,盡量使學生能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語文,提高其對語文的興趣,從而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二)、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只有產生興趣,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產生學習積極性;只有懷著好奇心和求知慾,自覺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來,才能主動地去學習知識.我們教師所面臨的對象是一群有思維、有沖動、充滿幻想的青少年,一般來說,他們喜歡的是生動多樣的教學方法.這就在客觀上決定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學方法的選擇者和運用者的教師,應該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指導學生的課堂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創造氣氛,激發情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地位是主導,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理論的共識.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學生心目中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通過發揮教師的情感作用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失為一條好的途徑.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情感,激昂的聲調,無不引來學生贊美和欽佩的目光.在組織教學、導入新課、課內小結,對文章思想內容的挖掘,以及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教師都應用飽含深情的語言來完成.如我在教《木蘭詩》時,我曾設計這樣一段導言:「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歷史人物,她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千百年來,這一巾幗英雄家喻戶曉,深受人們喜愛.」學生聽後,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一個個急於想知道木蘭是個什麼樣的女子,她為什麼有這么大的魅力.在這種契機下展開教學,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濃了.我還經常選擇一些優秀的文章來激發學生興趣,因為優秀的文章常以真情實感來打動人,能夠讓學生切身的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如《父親為你堅持》這篇文章中的父親為了不影響女兒高考,堅持與病魔作斗爭,得知女兒考得很理想後,了無遺憾離開了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學生.誰都有父親,誰都有父愛,盡管父親是千差萬別的,但父愛是一樣的.聽了這篇文章,我們班許多同學都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重新體會了父母心,就連劉茂這個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男生也像其他同學一樣投入到裡面,隨後同學們還在日記本上寫下了真摯的一筆.由此可見,優秀作品的感染力非同一般.2、精設問題,實施啟發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問題設計地好,提法得當,就會激發學生圍繞問題積極思考.首先,教師要設計的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如我教《背影》一文時,我就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同學們,你幾乎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父親的背影,那麼,從你父親的背影中,你看到了什麼呢?」課堂上,大家都積極地回憶自己父親的背影,並主動的在朱自清《背影》一文中去找尋結果,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篇課文的情景中了.在熟知課文內容以後,接著我又鼓勵學生大膽地發問.有位同學提出了質疑:我十三歲就可以自己照顧自己,而作者一個二十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么照顧,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么容易流淚,我很懷疑.全班頓時炸開了鍋,各抒己見,討論得不亦樂乎,我則利用適當的時機進行點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借用朗讀,激發興趣古語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課堂的朗讀十分重要,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利於對交談、演講、辯論這些方面語文能力的形成.朗讀的方法很多,可以分領讀、分角色讀、表演讀、接力讀﹑比賽讀﹑女生齊讀、男生齊讀、男女生輪讀等.用恰當朗讀的方法能大大增加學生的參與情趣.教詩歌、散文時,可以採用比賽讀、領讀、范讀.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語言的魅力.新課標七年級語文課本中詩歌所佔比例多,詩歌教學難度較大,容易陷入空洞、枯燥的意象分析之中,運用靈活、多變的朗讀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如我教《雷電頌》,就把學生分成男生組和女生組,讓兩小組進行比賽朗讀,每個學生都在為自己的小組努力,這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獨白在小組的大聲朗讀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小說、童話時,可採用分角色朗讀、表演讀.如教《皇帝的新裝》時,我把學生分為四個小組,讓各組選派代表進行表演朗讀,把每個代表的角色分好,一邊讀課文一邊表演,然後選出讀得演得最好的一組.這樣的朗讀方法,讓每個同學都覺得很新奇,大家踴躍參與,讀得投入,讀得有韻有味,讀時他們不僅能揣摩人物的語氣,而且能把握人物的心理.最終領悟文章的主旨.臨近下課時,一名學生對我說:「老師,我一直覺得語文很無趣,可是今天我才發現,原來它這么有意思,這么可愛啊!」可以看出讀更能感染學生的思緒,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認識,從而引導學生走進語文的天地,走得進,方能悟得多,才可思得透.4、巧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調動積極性作為一名中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充實教學內容.優美的畫面,逼真的圖像,輕松的旋律,悅耳的聲響,可以讓學生多種感官得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然高漲,教學效率自然也會提高.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時,我選擇在多媒體教室播放西北安塞腰鼓的視頻給學生觀看,讓他們體會那奔放、狂野的節奏.同學們全被西北漢子壯闊、火烈的舞蹈吸引了,有的甚至陶醉在其間,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令人心激盪的節奏,會被作者劉成章怎樣詮釋出來,自然地進入學習的氛圍.我在講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先讓學生聽王菲唱的歌曲《水調歌頭》,然後導入,學生情緒立刻受到感染,對該詞的興趣也濃起來.我在教《雲南的歌會》一文之前,我先把雲南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通過圖片和講故事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學生通過聽故事,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了一個了解,他們也很想知道課文是如何來對以上內容進行描述的,於是就興趣盎然的讀起書來,而後再結合文字材料啟發引導學生,與演唱會、音樂會相比,它有哪些特色,作者為什麼會對雲南的歌會感興趣.學生討論的氣氛熱烈,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一些不懂的或似懂非懂的問題都在合作、探究中都找到了答案.5、搜集資料,開闊視野學生搜集資料的范圍很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古到今,從動植物到自然風情,這些資料大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添加了「調味品」,使之更有韻味.如在學習《春》一文前,引導學生收集春天的句子,收集春天的植物圖片,這大大滿足了學生了解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收集了許多關於春的資料,有的同學甚至還收集到人的活動和氣象的圖片,因而他們在收集和運用資料時能深入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創造.在教《看雲是天氣》一文後,讓學生收集關於天氣的諺語,可以通過查資料或者向長輩請教.同學們興致勃勃的拿著他們的勞動成果在講台上大聲的朗讀,使其充分體驗到自己主動獲取知識的喜悅和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習語文的興趣.可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變換教法,只要方法得當,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近幾年,我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網路等手段搜集資料,將其運用於教學中,同時積極開展故事會、讀書會、詩歌朗誦會、語文知識競賽等活動,立足於課內,放眼於課外,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課堂教學的方法改革,要著眼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舟、是槳,但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是由課堂教學引起和逐步培養的,我們只有努力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寓教於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到達中學語文教學成功的彼岸!

3.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認識過程,它能夠反映客觀規律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性聯系。作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維能力,它是認識的理性階段,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活動不只限於認識世界的現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青少年的思維從經驗型走向理論型,既要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又要著重培養、訓練邏輯思維,思維能力是通過它本身的活動過程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有計劃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思維能力。下面就語文課如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下具體的方法。 一、訓練語言,發展思維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指導學生學語言。語言是思維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即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離不開語言,二者相互聯系。我們不難發現,語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每每與思維活動分不開。在認字、寫字方面出錯多的是觀察力較差的學生,因為有較強的觀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寫法的細微差別;詞不達意,語病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有了清楚的思想內容找不到恰當的詞來表達,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強語言訓練,要讓學生多讀新聞、報刊。針對某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並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啟迪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學的學生從四樓爬窗致殘。我就引導學生針對這一現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從現象得到教訓和啟示。分析這些問題時,學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熱情,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思維就像燒開的水一樣被激活。這樣以訓練語言為手段,發展了學生思維,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設疑問難,啟迪思維 1.利用設疑把握流向。學生的課堂思維比較活躍,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點,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點,適當設疑,把握思維流向,語文學習更應當經常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產生矛盾的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閱讀教學中的設疑便是思維鍛煉的有效途徑之一,一般採用問答的方式。在《斑羚飛渡》教學中,我利用三個提問導入新課,斑羚為什麼要飛渡?斑羚到底怎樣飛渡?從斑羚悲壯慘烈的飛渡中,人類領悟到了什麼道理?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誘導學生的思維,並規定了思維的流向,使學生的思維很快地順勢進入對課文的認識、理解。 2.利用設疑吃透題眼。所謂題眼即文章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重點,突出重點,突破重點。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主要在於教學是否突出了重點,那麼採取何種教學方法來突出重點,這是每個教師深思熟慮的問題,而設疑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中心的。如《社戲》一文,為什麼作者在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通過設疑,啟發誘導思維,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是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從而使學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3.培養質疑習慣。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單純依賴應付提問,不能消極地接受問題情境,而是應當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質疑問難的良好學習習慣。習慣的培養,靠的是持之以恆的努力,同時,也應借重行之有效的訓練常規。比如:在閱讀的六步自讀法中設置發問一步,要求學生按照依次遞進的三個問題,自問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即:寫了什麼寫得怎樣為什麼這樣寫。運用這種自問自答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組織討論,激勵思維 課堂討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動腦、動口,互相啟發,引起共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集思廣益,培養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討論難點,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如果採用討論的方式,把難點交給學生分析,效果會更佳。《孔乙己》中的結尾就這么一句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學生問: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詞‘大約’和‘的確’,這是不是錯誤的呢?對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復,而是讓學生討論,發表意見,同時提示學生聯繫上下文,然後統一意見。這樣提高了認識,解除了難點。 2.討論疑點,提高辨析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發現一些疑點,把這些疑點提出來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生提出疑問,認為小說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不恰當。理由是爸爸的花兒與本文關系不大,課文主要是寫爸爸。這時,我就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無疑是兩種意見,但更多的學生認為,本文標題精巧,別有用意。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是實指爸爸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這樣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無疑,對疑點的討論,使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解除了疑點,提高了辨析能力。 3.討論議題、材料,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多角度、多側面地開展。中學語文學習,根據語文課的特點,特別要注意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應用,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協調發展,努力培養創造性思維。一個題目,一個材料,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同一個人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它,理解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經常讓學生討論議題、材料,不但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如論牽牛花這個議題,學生認為只有一個角度可以理解因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據在他人身上。但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任何議題、材料都可以從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過程的依賴性使它總是按別人指導的方向前進。其三角度:無論多麼艱難,只要有一點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於藉助外物,所以總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無論攀到什麼高度,根還扎在泥土裡,因此能開出美麗的花。這樣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了。

4.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加強思維訓練,無疑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學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僅局限於教法的改變,而要首先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把語文教學的觸角深入到學生的思維領域,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由此看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內容。那麼,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呢?具體做法有如下幾點: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
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創設,是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的體現。正如名人所說:語文課堂教學中,導思的過程,若起伏跌宕,充滿有張有弛的流動感,若清新別致,能充溢著靈動和詩意的光輝,則必將營造出朝氣蓬勃的課堂氛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將大有裨益。那麼如何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呢?
1、精心設計導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端。精彩的導入往往能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成為激發學生思維的動力。例如:我在講《口技》一課時,先創設教學情境——播放錄音《洛桑學藝》,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要求學生努力聽,三分鍾後讓他們口述從中聽到什麼、洛桑表演了哪些內容。緊接著啟發學生:假如一個表演者,在舞台上兩手空空,他卻能演奏出優美的blues,模擬出「泰坦尼克號」的汽笛聲,彈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麼本領?這在曲藝中被稱作什麼?將學生不知不覺中帶入了《口技》之中。
2、 善於捕捉思想火花,因勢利導激活思維,是創設良好課堂氛圍、培養思維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思路不夠開闊,學習質量不是很高,表現在學習上,懶於動腦,可是他們也時而閃爍出智慧的火花,教師應善於捕捉這一智慧的火花,點亮他們智慧的心燈,開啟他們思維之扉。例如教學《狼》一文時,師生都在大談狼的狡猾、屠戶的勇敢機智。這是,平時成績較差的一位同學小聲道:「兩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來,請他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大家聽。他膽怯地站了起來,低下頭,不敢說。我又進一步鼓勵道:「老師認為你的觀點很新穎,很有價值,你能說出來供大家借鑒嗎?」聽到這話,這位同學眼神中流露出了異樣的光芒,顫聲道:「老師,您不是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嗎,狼雖然失敗了,但它們配合默契,這種合作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聽了這話,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而這位同學漲紅了臉,兩眼熠熠閃光。此後,他經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問題。這一問一答,不僅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還打開了一扇封閉的智慧之門。
二、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是行之有效的途徑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感知——體驗——理解——運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啟發誘導,能使學生獲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核心還是思維能力。如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呢?筆者作了以下幾點探索:
第一,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的速度快,對問題迅速作出反應。敏捷的思維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形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可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持久地加以訓練。例如教《皇帝的新裝》時,在初讀課文後,可設計以下問題來整體感知課文,並訓練學生的快速思維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誰?哪個國家的?2、採用最簡潔的話概述故事的內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誰?最可恨的人物是誰?最可鄙的人物是誰?最可愛的人物是誰?為什麼?4、勾勒出人物的特點(每個人物不得超過十個字)。通過搶答,評出優勝者。這樣,既讓學生對課文有了全方位的整體了解,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第二,訓練學生思維的獨特性。思維的獨特性是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依賴、不盲從、不迷信,分析判斷有獨到見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努力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探究問題的空間,從而鍛煉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教師還要善於設計問題,所設計問題,既能給學生創造思索的空間,又能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範例,使學生明白「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的道理,讓學生思維發展的歷程在教師這盞智慧之燈的指引下順利航行。例如學習《藤野先生》一文時,教師提出:「東京也無非這樣」中的「也」是關聯詞語,可是前面又沒有句子,與誰關聯?文章的第一句為什麼要這樣寫?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師卻提出了如此深刻的問題,學生馬上陷入了思索。頃刻,學生舉手答到:「這句話有潛台詞,前面省略了。」又一個同學答道:「大清帝國日暮圖窮,腐敗不堪,作者才東渡日本尋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國留學生依然渾渾噩噩、醉生夢死,令作者義憤填膺。」又一學生道:「『也』字蘊涵著作者無限悲憤之情。」教師善於問,學生善於思,在問答中授之設疑之法,於平淡中見疑,於無疑處生疑,這樣的思維成果才會有獨創性。
三、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於鑽研和思考問題,對事物的認識不滿足於表象,善於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特徵。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無論是文章的主旨,還是結構安排,或是細節描寫,只要抓住課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學習《孔乙己》時,教師提出:「孔乙己既穿長衫為何站者喝酒?既窮為何穿長衫?」這一問挑起了矛盾,學生思想產生了碰撞,陷入了積極思考。經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站著喝酒而穿長衫」這一筆實乃用心良苦,濃縮了孔乙己的整個精神世界和社會處境。通過探究學生不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學會了一種質疑探究的方法——於矛盾之處生疑探疑,進而鍛煉思維的深刻性。

5.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生的思維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生的思維
創新思維是人類創造力的核心和思維的最高級形式,是人類思維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種思維形式。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知識的增長與發展,而知識的增長與發展又是創新思維的結果。創新思維具有思維形式的反常性,思維過程的綜合性,思維空間的開放性以及思維成果的獨創性等特點。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創新思維是可以訓練的,區別僅在於通過訓練所取得實效程度的不同。小學生思維活躍,常有不囿於常理的思維光芒閃現,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敏於發現,著力發展學生的這種思維,努力營造一種飛揚激情,燃燒思想,充盈情思的課堂氛圍,讓創新思維的火花在語文課堂上綻放。
一、啟迪思維,讓學生學會標新立異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許多課文所蘊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話、一個詞、一個標點之中。語文教師要善於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要引導學生讀懂文字背後的東西,想常人所不敢想的問題。從而達到啟迪思維,學會標新立異的目的。
1、創設佳境
「水本無華, 相盪乃成漣漪; 石本無火, 相激乃發靈光」。創新就如同是這相盪而起的漣漪,相擊而發的靈光,使平靜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腦啟蒙生智。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能閃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它需要一個能夠催生「火花」的課堂氛圍。[ 1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肯定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揚民主教學思想,積極創設生動活潑、寬松自如、民主協商、主動探索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這樣學生就會樂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就能大膽發言,就能敢於說、敢於辯、敢於否定權威定論,提出新見解。[ 2 ]
一教師在教學《三亞落日》時,在充分引導學生品讀美文欣賞美景的基礎上讓學生設想:自己就置身在這柔軟細膩的沙灘上,迎著徐徐拂來的暖風,看著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詩般地沒落,想說什麼? 學生有說想畫一幅畫的,還有的說想寫一首詞,唱一首歌,作一首詩,一首贊美三亞的美妙絕倫的詩,一首情趣盎然、情景交融的詩⋯⋯這時,一個學生說這是一首環保的詩,引來了同學們的一陣哈哈大笑。教師充滿贊許且疑惑地問該生:能說說理由嗎? 該生回答:碧水、藍天、海鷗、落日、清風、沙灘,豈能融進一縷黑色的煙,一張白色的紙,一口厭人的痰,這不是一首環保的詩嗎? 師生熱烈鼓掌。在本案的教學片段中,教師為學生的「自由言說」營造了一個其樂融融、寬松和諧、你追我趕的課堂氛圍,在這個氛圍中,學生可以民主討論、自由發言、各抒己見。「畫」也罷、「歌」也好、「詩」也行,無論你是怎樣的畫,怎樣的歌,怎樣的詩,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內心的言吐,老師都會小心翼翼地呵護。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創新的「催化劑」,創新思維也只有在一個適合它的空間土壤中才能孕育、誕生。因此,拆除教師和學生之間壁壘森嚴的藩籬,用民主、自由、寬容、激勵來取代強制專斷與師道尊嚴, 應該成為創新教學的必由之路。[3 ]
2、換種想法
「奇跡產生於換一種想法之中」。少年兒童好奇好問,一些問題在成人看來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誕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離譜的答案也許包含著獨辟蹊徑的思路,閃爍著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學中要多組織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善於引導其求變,變得得法鼓勵嘉獎,變得不妥引導啟發。要讓學生個個動腦筋,有收獲。
在《小馬過河》的教學現場,當師生討論認同「小馬不動腦筋,別人怎麼說它就怎麼做」時,一個另類聲音出現了:「我認為小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麼小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難保了。換成是我,聽了松鼠的話也會收住腳步,這樣冒險的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顯然,這是一種引人思考,含著一種強烈批判意識的聲音,教師順勢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誰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那麼聽老牛說是淺,松鼠說是深,面對讓人如此為難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怎樣來得知河水的深淺呢?」學生討論熱烈,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4 ]像這樣有價值的生發點在我們的課堂中處處存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像這位教師一樣善於引發學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學有所得。對於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盡可能滿足,並能敏銳地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將交流討論引向深入。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使創造的心靈受損。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的別才別趣別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長,改變保守態度,引導學生敢於標新立異,敢持異見,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環境,把他們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
二、開拓思維,讓學生學會找岔子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完美即死亡」。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這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1、向教材發問
學生崇拜書本和老師,往往會認為只要書上寫的、老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鼓勵和培養學生具有敢於懷疑的思維品質。實際上,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有對所學結果有疑問之處,我們鼓勵學生把疑問說出來,並可以通過相互討論和查閱資料去尋求正確的答案。這樣質疑有利於學生拓寬知識面、啟迪智慧,增進互學精神,營造善思、善問的氛圍,更有利於學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質。
當《手棒空花盆的孩子》課堂上出現對誠實的雄日一片贊美聲時,一個學生認為雄日太孤單,不想學他。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引導討論,在不違背文本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事物:為了突出個別善的和美的,不惜以大量的不善和不美來墊底,或者故意把本來並不存在善、惡、美、丑的事物也竭力地往不善不美的方向強拉,以形成反差。這是我們在閱讀時經常可以窺見的一種創作構思。它的特點是:抑九揚一。這是一種違背客觀事實的、主觀武斷的、極端化的、刻意的、缺乏說服力的思維方法。[ 5 ]
2、向權威發問
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幫助兒童努力克服思維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滯。不盲從,敢於向權威挑戰。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描述伽利略進行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的情景。這個實驗非常簡單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專門設備,也不需要掌握什麼精湛的操作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做這個實驗。可是在過去的兩千年中,七十三萬個日日夜夜,竟沒有一個人去做這個簡單的實驗。而伽利略卻用鐵的事實,在一瞬間就推翻了兩千年來幾乎具有絕對權威的亞里斯多德的結論。伽利略的偉大和可貴之處,不在於他做了這個實驗,而在於他絕不盲目崇拜權威。
三、深化思維,讓學生學會突破障礙
狹隘的觀念,沮喪的心情,壓抑的氛圍等都會使我們缺乏創造力,我們要能夠認識障礙,進而克服障礙,促使創造力的產生。要突破的障礙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思維定勢,不思變通;過於嚴謹,死摳字眼;崇尚權威,唯我唯上;從眾心理,跟隨大局;信息飽和,無法切入;膽怯自卑,缺乏自信;興趣狹窄,倦怠懶惰。
教學中,尋求「標准答案」、「正確結果」似乎成了許多課堂一種定勢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序。語文課上,我們常看到,為了板書某個詞,抑或為了得到某個問題的答案,教師會不惜寶貴的課堂時間,窮盡「追問」之能事,直至擠出「正確結論」來。這樣的教學活動,完全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扼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獨辟蹊徑,盡量避開常規思維,立體地、多方位地審視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感受體味,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如司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司馬光「反向思考」的過程:司馬光怎麼會想到「砸缸救人」這個辦法的? 還有其他辦法嗎? 將教師的創新意識轉化為學生的創新活動。[ 6 ]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鍵在於教師是否具有創造意識。如果教師本身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就會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會設計出具有創造性的語言訓練項目,會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打開學生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果教師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就會去創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性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勵的,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提問、回答問題中的一些創造性的火花,及時給予鼓勵、給以表達的機會,使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能做到以上兩點,學生學習的創造性自然會得到充分發展。

6. 語文教學如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對學生學好語文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思維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學生對語文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標准,也是檢驗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因此,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探討學生思維的能力提升對初中語文學習的影響。
一、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從目前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的效果可以看出,新課改並不徹底,傳統的應試教育依然是阻礙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學方式堅持原來的滿堂灌,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主導和主體的雙重作用,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對語文的學習就是跟隨老師的步伐,固定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機械地回答老師設置的問題;認為學習目的就是應付考試。一張試捲成為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這種缺乏靈活性的教學方式最終鍛煉的只是學生完成任務的效率和能力,對學生語文思維和水平的提高並起不到多大的提升作用。就從閱讀理解來說,學生拿到一篇文章時,只會簡單地理解文本的表面意思,以應付後面的習題,而不會綜合分析文章全局。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語文學習模式,不僅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還會抑制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二、語文課堂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現實需要
相比小學語文來說,初中語文不管是在學習內容還是學習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學習結構逐漸復雜化,學生需要綜合各種思維方式,才能學好語文課程的各個模塊。教學模式和教學目標也隨教學內容的轉變而轉變,初中語文學習的目的不再局限於認識生詞,而是在此基礎上學會閱讀文章、理解文章,並且逐步嘗試在文章的寫作上,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因此,學生原來學習語文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再適合初中語文的學習,尤其對語言不敏感的學生更應該提升語文的思維方式。初中語文是學生學習和理解各個科目的基礎學科,為學生以後在各個方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鋪墊作用。所以,初中語文課堂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現實必要性。下面本人將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幾點有助於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建議。
三、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建議
(一)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語文教學是一門目的性和計劃性較強的學科,同時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重要的目標。初中語文教師一般根據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方法,在此基礎上制定詳細的培養計劃。首先,教學目標是培養計劃確定的依據。初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一般包括:學生改寫、縮寫的思維能力,聯想和想像的思維能力,提取關鍵信息的思維能力。其次,語文教師要根據培養內容的不同,恰當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講授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想像詩句中所描繪的場景,並將其呈現出來,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訓練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時,寫作訓練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學生對一篇文章的完成不僅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衡量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體現。最後,教師要不斷對學生的學情進行監控,不定期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果,督促學生積極反思自己的語文學習過程,及時總結得失,靈活調整自己的語文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法。
(二)創造環境,開發學生思維
1.課前導入,啟發思維
課前導入和開門見山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授課方式,開門見山就是直接進入主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處於迷茫狀態,而跟不上老師講課的思路。所以課前導入是語文教學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導入環節就是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逐漸進入講授主題,課前導入的目的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另一個是活躍學生大腦,讓學生主動思考提出的問題。課前導入一般採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導入、故事導入、名人名言導入、相關視頻導入的方式等。比如在講授《蘇州園林》的一課時。課前導入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一些蘇州園林的照片,並配上相應的音樂,讓學生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觀看完之後可以要求學生談一些自己的感受,這樣的課前導入,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
2.從文章著手訓練學生思維
文章是初中語文學習的有效載體,為了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思維能力,初中語文的教材內容包含各種題材的文章,一般來說主要是包括說明文和科學小品類的常識性文章和包含詩歌、散文的文藝性文章。不同的文章體裁需要學生及時轉化學習的思維模式,比如文藝性文章屬於含蓄性質多一點的,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將感情融入到文章中,使學生的思維隨著作者感情的變化而變換,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
3.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和遷移能力的培養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點。遷移能力不僅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多是指學生想像和聯想能力的鍛煉。比如學生在學習「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樣充滿情境的詩句時,就會在腦海中會浮現出相應的畫面。觀察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上,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必須適應新課改的時代步伐,徹底更新原來傳統的教學方式。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相互配合,循序漸進地開展思維培養的過程。

7. 語文課堂教學怎樣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

現在的新課程提出要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就是目前積極提倡的學習方式。那如何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如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呢?
一、首先讓學生互動起來
在現行的班級授課制下,師生互動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學生互動則處於微不足道的地位,學生的課堂交往對象主要是教師,課堂主要是由教師主宰的世界。學生在課堂中或者只是「個人」,或者把學生當作「一個」來教,很難滿足學生多方面的差異和需求,也限制了學生在不同領域的才能表現,忽視了學生獨特的學習可能性。在教學方法上,老師的講解分析充斥著語文教壇。即使有的老師開始注重學生思維過程的誘導,也只不過打著啟發式、討論式招牌的「問答法」在課堂中無限制地膨脹,課堂上,一問一答,熱熱鬧鬧,一連串毫無啟發性的提問,把學生往老師事先設計好的結論上趕,也不進行從容研討,教師便匆匆歸結。試想這一堂堂課下來,究竟給了學生什麼知識和能力,學生在瑣碎的問答中收獲了什麼呢?
顯而易見,在這些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不能作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教學,學生的積極情感得不到體驗,意志品質得不到實現,這樣的教學模式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所以,合作學習對學生來說確實是很重要的。何謂合作學習?就是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組織形式下,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改善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的方式,有助於構建全班教學、小組集體合作學習、學生個體學習的教學動態組織系統,通過師生、生生的多項互動交流,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語言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既讓每一個學生都表現自己的學習心得,也養成注意聽取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啟迪,互相幫助,以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學習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關系,讓學生真正地互動起來。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語文課上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要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滿足學生的歸屬需要,引導學生生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感受問題。如我在教學《夕照》這一課時,先讓學生復習前一課《海上日出》,然後讓學生找「日出」的反義詞,再引入新課,讓學生自讀課文後,找出描寫日落的段落,然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樣學生的學習勁上來了,提出了不少問題:作者按什麼順序寫日落的過程的?除了寫太陽外,還寫了什麼……
三、小組合作,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根據所提出問題的性質、難易程度,師生確定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通過「讀書找疑,互相質疑,合作解疑」在組內開展合作學習。組長協調好組內成員的學習活動,鼓勵各成員積極參與。梳理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重點討論,達成共識。如有不能解決的問題由記錄員整理好,准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8. 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激發學生思維

1.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態度和習慣。良好的思維習慣、態度是提高思維品質的前提,所以必須在教學中及時發現並幫助學生排除不利於積極思維的一些心理障礙。如,習慣於教師講,不愛發言,形成惰性心理;有了問題完全依賴教師、同學和參考書,張口就問,翻開書就抄答案,依賴心理嚴重;人雲亦雲,有從眾心理;自卑膽小,怕人笑話,有畏難心理;機械記憶,學而不思,守舊心理;「熱鬧是他們的」,沒興趣,心理封閉。這些心理障礙,都直接導致了學生不願思考,不愛思考。「學而不思則罔」,關注並糾正不良的思維態度,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存在於學生大腦中的思維,對於教師來說,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法掌控的,教師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訓練它,就需要找到一個載體,一條「傳輸帶」。語言是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它同思維有密切的聯系,是思維的載體、物質外殼和表現形式。課堂思維的訓練,往往要通過語言「對話」的形式來完成。依據思維規律,有目的地反復訓練,不斷矯正學生不良的思維習慣,使思維主體逐漸形成主動探究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對話」型課堂教學就是以思維為主線,以對話為思維載體的閱讀教學新課型,充分體現了「提高學生活動的思維品質」這一教學策略。
這里的「對話」是多方位的,正如《課程標准》指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這個過程,使之「和諧高效」,真正提高學生活動的思維品質呢?首要的一點在於精選、優化對話方法,這樣才能保證「思維對話」的扎實有效。
1.自主閱讀法。《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與文本對話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閱讀文本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自主閱讀,在讀中去感受情、領悟意、把握文本思想。「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充分的閱讀才能為思維品質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沃土。
2問題閱讀法。學生課堂表現活躍,能舉一反三地解決問題,是思維敏捷和靈活的結果。恰當的問題可以激發興趣,訓練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教師可以採用以下方式來引導學生:(1)連環發問。連環發問如擊鼓傳花,目的就是通過激勵,促使學生全員緊張、興奮起來,激勵思維活躍,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2)精當問。「一石激起千層浪」,提綱挈領的問題可以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帶動起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設計問題時,要准確分析學生的思維現狀,找准問題的切入點,設計難易適度、有自由度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有路可循,能較快開展邏輯性思維活動,並促使思維向縱深發展。

9. 語文課堂如何有效提問激發學生思維

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文本的美感,洋溢著文字魅力,時而嚴謹,時而歡快的課堂。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要講究一些策略。

課堂時間寶貴,不是提問多就是好課堂,問題是為了引為了導,為了拋磚引玉而存在。


教師的職業看似枯燥實則充滿挑戰性,因為每一天都是未知的。而真正要把這些方式的提問用在課堂上也非易事呀!加油哦!

10. 語文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本文立足於語文課堂教學,從創新精神、發散思維、課堂氛圍、聯想和想像能力等方面闡明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造性思維 培養
恩格斯說:「科學的教育的任務是教學生去探新、創造」。創造力的發現、培養和整合,離不開教育手段的完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等,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產生直接具體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應該致力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放在首位。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知識積累和生活實踐是創新的前提。
知識積累和生活實踐是密切聯系的。通過生活實踐獲取知識經驗和方法,就是積累。積累之後,又把知識、經驗和方法運用於生活實踐從而產生新的思考、新的見解、新的方法,就是創造。豐富的知識、經驗積累和深厚的生活實踐基礎,是創造之源,創造之本。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就在於通過語文應用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知識經驗積累,為學生的創新精神打下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增強創新意識,自主吸納知識,積極思考,探索和實踐。這樣,知識豐富了,實踐能力提高了,就會有所創新,有所創造。
二、激發求知興趣,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創新精神。
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以激發求知興趣為前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啟發性原則,提問設疑,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產生積極的求知慾望。「疑」是探求新知的起點,也是激發學生的支點。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思維,引導學生質疑、解疑,鼓勵學生敢於吹毛求疵,發現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習《孔乙己》一課時,可設計這樣一段導語:「過去有人說,希臘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而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悲劇往往催人淚下,但孔乙己的悲劇呢?人們讀後眼淚卻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受到內心的刺痛,可以說是往內流,那麼,孔乙己究竟是怎樣的悲劇呢?學習這篇課文,從其含蓄深沉的描寫中,細細咀嚼,深入體會,我們可以獲得答案。」這樣一個導語,激發了學生們的閱讀興趣,目的單一,導向明確,富有啟發性,激發了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在閱讀中發揮想像,探求孔乙己悲劇的原因。
三、開展創造性活動,培養發散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多種思維的綜合效應,而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因素。發散思維即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主要是教會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例如舉行一次繪畫比賽,教師可給學生一個題目《春天》,然後讓學生自由想像發揮,每個同學都能畫出一幅畫,除了都有春天的主要景物外,每個學生所突出的重點都不一樣。這樣的活動,學生思維得到充分發揮,都在創造著自己大腦中的關於春天的圖畫。在作文中,許多題目都能運用求異思維,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性思維,從而打破思維定勢,靈活地思考問題,抒寫自己的獨特感受。如《「旁觀者」未必清》、《「開卷」並非有益》、《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都是培養求異思維的好題目。
四、營造創造性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陣地,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創新教育要逐步增強課堂教學的選擇性和開放性,構建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育過程,大力推進教學活動由教向學轉變,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這樣,就需要努力創設一個讓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思維和參與教學活動,並樂於、勇於表現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新型教學氛圍,以利於師生共同進行知識的發現、創造和成果分享。
(1) 給學生以充分的思維空間,不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設置好的教案框架裡面,讓學生始終處於獨立探索、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狀態中,使學生不斷地處在熱情、活躍、關注等積極的情緒體驗中。
(2) 善於捕捉新的或突發信息,及時判斷其價值,並創造性地將其轉化為新的教學情景,不斷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良機。尤其是要敏銳地發現學生中閃耀的具有獨特性和新穎性的思想,並努力促進、及時鼓勵那些「標新立異」、「異想天開」的行為,盡可能給以全體同學表現的機會。
(3) 要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教學,自己制定方案計劃,自行探索和研討問題,使學生真正處在自主學習、創造學習和積極交流與合作中。同時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如何提出問題和提什麼問題,在關鍵時刻不斷地提出具有爭論價值的問題,以維持學生學習的適當難度,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欲,並努力引導到更高水平。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在特定的心理氛圍中進行的,開展創新教育,就要形成促進創新的心理氛圍。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真正的創新教育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堂如何關注學生思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5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1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