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應教什麼

語文課應教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23 12:11:15

Ⅰ 一、語文教什麼

語文學科沒有嚴密的科學體系,所以要想在很短時間內掌握語文教學的規律並非易事。同章節制教材相比,章節制教材的教學一般存在一大難題——怎麼教,而語文教學則有兩大難題——教什麼和怎麼教。因為章節制教材,按照知識體系的序列編排,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只需按章節的順序和內容施教即可,不必為教什麼犯難。而語文教學則不同,一篇文章一個系統,雖然也有「單元」,但那都是一個模糊的臨時「共同體」,沒有清晰的知識序列。所以語文教師的第一個難題就是確定教學目標——教什麼(不教什麼);其次才是設計教法——怎麼教。正是因為如此,語文課堂常常五花八門。我曾經向高中三個年級的200多名學生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題問道:在你接受的各科教學中,思路不清的、抓不住重點的、老師廢話多的各是哪個學科?結果,學生幾乎眾口一詞地都回答是:語文!所以如此,從客觀上講,語文課的知識是很難定量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發揮,有時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或者想講什麼不想講什麼都無定格,所以語文老師把握不住就會走板、跑調,有時離題萬里還自以為得意。在傳統語文教學那裡,就教學內容而言,有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和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大家認同的內容——但即使如此,語文課上也是五花八門。現在的新課程方案,取消了語文知識,於是原本就是難點的教什麼便更成了盲區了。 王榮生博士區分了以下3個概念:「語文課程內容」、「語文教材內容」、「語文教學內容。」「語文課程內容」指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語文教材內容」指語文教學「用什麼去教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語文教學「實際教什麼」。前兩個問題是專家們的事,最後一個問題才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事。 經過幾年的討論,語文學界形成了一些共識: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不能說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這個問題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語文教材的信息非常廣泛,幾乎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及所傳達的內容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目標。 那麼,如何去發現教材中的語文教學價值呢?有人說,依據課程標准。《高中語文課程標准》的課程目標指出:「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方面獲得發展。」即「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但是,這里講的是能力,而不是教學內容。原來,課程標准沒有對教學內容做出規定。 但是新課程高考考綱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路標。考綱規定的考核目標為六級: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探究。識記包括: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漢字——字音、字形,規范書寫。理解包括理解詞語和句子。分析綜合包括: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鑒賞評價包括: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表達應用包括: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正確使用詞語,辨析並修改病句,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正確運用常用的修辭方法,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准確、鮮明、生動。探究: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實際上,語文處處都有探究。所以這一項,我以為可有可無)可見,新課標語文考綱仍然不失語文特色。它應為我們語文教學的指導綱領。 需要說明的是,考綱規定的這些層級,不是截然分開的。識記是初級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是高級理解,表達應用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所以語言的理解是語文教學價值的核心。 但是,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有時候使我們無所適從。因為,有的地方,我們以為學生不理解而將其作為教學目標,結果學生靠自己的感悟能力都能理解,造成時間的浪費和學生的寡味,長此以往,上課瞌睡。有的地方我們以為學生靠自己的感悟能力能理解,於是沒有作為教學目標,造成目標失落和夾生飯。但是語文的理解難度確實很難定位,很多時候是要麼大家都理解,要麼都不理解。這是難題,但是也是機遇。我們必須在大家看似都理解的地方,挖掘出理解不深、不真、不透的因素,在大家都不理解的地方拿出自己的見解來。二、語文怎麼教1、文本表層信息,必須形成學生的共識何為形成共識?即全體學生對文本的表層信息都在信息對稱的原則下獲得了了解——你知道,我也知道,大家都知道。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作進一步的探究。如何形成共識?辦法一,老師念(朗讀)大家聽;辦法二,學生念(朗讀)大家聽;辦法三,老師提出要求,學生有目的地看(默讀)。這是對現代文中的精讀教材而言的。對於略讀教材,可以靈活些;而對於文言文而言,表層信息的認知則是主要教學內容,不能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要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有同志不知道共識的重要性,上課以後問大家,這篇課文大家讀了沒有,讀了!好吧,現在我們分析一下文章的內容吧。——架空分析於是就開始了。 2、文本的結構與思路,必須加以系統梳理這一項,也是進一步達成共識的步驟,同時,通過梳理文章的結構與思路,還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不系統梳理,就不可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但是,這種梳理,不是為梳理而梳理,而是在適當的時候作適當的梳理。其方法大致有:其一,按照傳統方法由老師梳理;其二,將梳理作為教學目標,讓學生獨學或合作探究;其三,先就重要內容設計閱讀題,在反饋以後的講評中進行梳理。 3、語言的學習與積累,是每篇文章的基本教學任務 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和基本任務。語文的本體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王尚文)。我們只能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言語世界,與此同時構建或更新學生的人文世界(王尚文)。語文教學就是從語言出發,解讀文本內容,然後再反觀其語言,從而獲得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語言教學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詞語的理解與品味,一是句子的感受與解讀,一是段落的分析與概括。每篇文章,都要在這三個方面尋找教學目標。 4、文本的分析概括與評價,依據文體的特殊要求,藉助語言形式,有重點地進行。 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小說、詩歌、戲劇,文體不同,研讀的內容和要求也不同。記敘文總結主要人物的品質特點是重點,議論文總結論證方法和思路是重點,說明文總結說明方法和思路是重點,等等。所有概括結果,都必須有文本中具體的語言形式作支撐。在這里,不但要求說出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要弄清為什麼。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僅憑語感(直覺)即可解決認識問題,而老師則不但要有敏銳的語感,還應對語感作進一步的闡釋。這種闡釋能力是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的。老師的本事就在於能解釋語感。 5、作家作品的介紹,要有效設計先說有效就先說,後說有效就後說,插說有效就插說,不說有效就不說,少說有效就少說,一般不要詳說,更不宜沒有目的地長時間地說。在這個問題上,常見的毛病是小題大做和一上課就說。 6、課後的《研討和練習》,要靈活處理首先,課後的《研討和練習》,從這套教材看,不一定都是教學重點。該用的用,該改的改,該刪的刪,該調的調。基本原則是:具體、有效。例如高中語文模塊一中:《沁園春·長沙》的練習有3道:第一道朗讀背誦,可用之;第二道,「用自己的話描述……」可做修改:改成用書面語言改寫原文;第三題課外延伸,可以提一下,也可以不管。再如《詩兩首》,關於《雨巷》有兩道題。第一題是品讀音樂美並背誦,第二題是內容分析。第一題是難點,第二題是重點。如果按照序列先解決第一題,就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體會不深;第二,後續教學重復。怎麼辦才高效?先解決理解問題,再解決朗讀背誦問題。這首詩歌的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初讀——解讀——朗讀。(《沁園春·長沙》也可以採用同樣地方法,但我更傾向於先背誦下來,然後再解讀。因為,它的內容不難理解。) 7、語文教學15字訣 依文本,抓語言,重挖掘,慎拓展,忌空講。「依文本」,就是從文本出發,有所側重地「教教材」;「抓語言」,即篩選文本的語言教學價值,據此進行語言教學;「重挖掘」,就是要注重從「平易」語言中發掘深刻內涵和啟迪意義,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和鑒賞能力;「慎拓展」,就是不要隨便拓展教材內容,以防走調轉向;「忌空講」,就是對文章內容的解讀一定要建立在對語言信息觀照的基礎之上,給出的答案要有語言材料做支撐,不能脫離文本架空分析,更不能將觀點強加於文本。8、語文教學內容三層次表達了什麼?怎樣表達的?為什麼這樣表達?「表達了什麼」涉及表層信息與深層信息的解讀;「怎樣表達的」,涉及積極修辭、消極修辭、表達方式和文章技法等;「為什麼這樣表達」涉及表達手段與表達內容、表達目的、表達效果之間的關系。這里的「為什麼」是語言鑒賞必須追求解決的一個問題。對於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種表達方式、一種修辭技巧乃至一個標點符號等,都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驗證: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調一調。

Ⅱ 結合《課程標准》(2011年版)對語文素養的闡釋談談語文課程到底該教學什麼

摘要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一理念是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的產物。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什麼是語文素養?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文積累(文化底蘊)、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和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

Ⅲ 語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怎麼教

語文教學應該教什麼?
語文教學目前的現狀是教學內容僵化,教學隨意性過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能教什麼就教什麼,會教什麼就教什麼,喜歡教什麼就教什麼。流行什麼就教什麼。表現出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有好些教學內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復。例如比喻句,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比喻,到高中三年級還是教比喻,每年都在教,每冊書都在教,每課都在教,結果大家都知道,考試的時候學生不一定會。不是教的太多了學生不會,而是每一次教的都是蜻蜓點水。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我們需要知道每節課教師想教什麼,教師實際在教什麼,而學生又在學什麼?特別是公開課,教師總想上出新意來。一堂課,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是學生散亂地找東西,表演了一翻;教師額外地講東西,展示了一場。教師教的過程非常完整,豐富多樣;學生學的活動非常零散,非常單調。如果把一堂課錄下來,再把教師活動的部分剪掉,還能剩下些什麼?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是你得到達羅馬。
如何有理據的確定教學內容呢?主要有兩點:一是依據體式,二是根據學情。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來,語文課不是思想政治課,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積累、閱讀和寫作的方法。以閱讀為例,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教法是不一樣的,要按文體特點進行閱讀教學。例如《七根火柴》是這篇小說,不是一般的小說,是小說中五十年代的主旋律小說。其中有一個無名戰士,同學們在探討時,提出了如下疑問:作者為什麼不給這個戰士起個名字呢?叫張三李四王五都可以啊,給小說中的人物起個名字對作者來說不是輕易而舉嗎?有的同學說了,作者不知道那個戰士叫什麼名字。不是還有黨證,包著火柴的那個黨證嗎?黨證上不是有名字嗎?還有個同學說那個戰士犧牲的不值得,他可以先劃一根火柴,救活他自己,然後找部隊。這就是學生不理解的,就是教師需要教的。其實作者不給那個戰士起名字是有深意的。中間蘊含著作者的思想,那個戰士只是千千萬萬犧牲的紅軍戰士的代表,紅軍戰士不能劃這一根火柴,這根火柴是黨的財產,作為個人就是犧牲也不能動的。閱讀這樣的小說要依據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去理解。還有的同學問,假如那個無名戰士不是恰好碰上掉隊的盧進勇,或者是盧進勇再遲來半個小時,那個戰士犧牲了怎麼辦?老師說如果你懂得什麼叫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小說,你就會知道那個無名戰士不把應該交待的話交待完作者是不會讓他犧牲的。這不能理解為是編造,應該是那個時代主旋律小說的特點。

Ⅳ 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麼怎麼教

中國的語文課當然教的是語言,而且是漢語語言,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具體教什麼,怎麼教的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最近在《南方周末》上連續出現了多篇關於此問題的文章,引起了一些爭論。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學教師,也沒有教過語文,但也一直對這個問題十分關注,想要說明一下自己的觀點。什麼是語文?語言具有工具性,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可以說整個人類社會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的。對語言的學習是基礎的基礎,是任何一個國家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語言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這里有必要對語言的概念進行一定的闡述:一般的語言學中,把我們通常使用的語言概念分為兩部分:語言和言語。語言是抽象的、概括的符號系統,包括語音、文字、詞彙、語法等;而言語是對語言的運用。言語又可以分為書面語和口語,其中書面語和口語又有巨大的區別,如果把寫出來的叫書面語,說出來的叫口語,那麼就會發現,沒有什麼書面語不可以說出來,也沒有什麼口語不能寫出來。一般的說可以認為它們的區別就是:口語用於交際,體現了語言的交際工具的特點,人們在使用口語時只考慮他的實用性;而書面語多用於思想的傳播,他是人經過一定的思考結果,一般可以看作是語言作為一種思維工具的反映。例如一個人同另一個人私下談話,那麼他使用的應該是口語,而一個人在一個比較正規的場合當著許多人講話,那麼一般就會用書面語。那麼語文課究竟教什麼呢?教語法、書面語還是口語?首先看口語,就是說話,這人人都會,不用老師教,但同樣是說話,有的婉轉動聽,有的就惹人討厭,可以說說話也是一門藝術。那麼說話也應該學,但說話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學到的,例如我們身邊有許多口語表達非常好的人物,你可以問問他們,口語是如何學好的,不會有人說是老師教的。再看書面語,人類所有的思想都是通過書面語而得以記錄和流傳的。這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包括我們所說的聽、說、讀、寫,聽不用說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讀和寫都是針對書面語而言的,小學生經常說不會寫作文,不是說他們不會說話,而是指他們不會使用書面語。而說,就是語文教學中的說話這一部分,其實也是培養學生的一種使用書面語說話的能力。當然這種能力在現代社會里非常重要,也往往為人們所忽視,但這種說應該是一種書面語而不是口語。還有語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字、詞彙、語法,這也是語文的基礎,尤其是小學三年級以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以識字為重點。從小學高年級開始語文課中一直有相當部分的語法內容。好了,現在可以來看一看現在的語文課教了什麼。從傳統的語文課到現在的新課程基本上都講的是聽、說、讀、寫,字、詞、句、篇。基本上小學三年級前重點是識字教學,以後重點是以書面語的閱讀和寫作為主,並適當學習語法和修辭,這都是合乎情理的。也沒有太大的爭議,實際上人們爭議的根本是怎麼教,尤其是在識字以後,如何使學生學好書面語言?這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顏福雙在《語文就是語文——與余傑等商榷》一文中提到的三個觀點,語文不是文學,語文不是人文,語文本來就是技術,可以代表一種觀點,就是從技術的角度去學習語文,把語文學習由對書面語的學習變成對語言的學習。實際上這正是高等教育中漢語專業的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的內容。而不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傳統教學,在識字以後,雖然也教的是聽、說、讀、寫,字、詞、句、篇,但教的方法上有問題,就是用分析、分解的方式要學生理解書面語。拿出一篇文章,從字詞句篇一點一點的分析從寫作方法到思想內容,都要找出一定的邏輯來。幾乎全中國的語文教師和全中國的語文考試都把精力用到了這上面來。其實分析這種方法是學習語言,包括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學習書面言語的方法。所以有一位北京的語文特級教師曾經說過,中國的語文教學,在學生識字以後即使不上了,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也不會降低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如何學習書面語,實際上國際教育界早就有了共識。方法很簡單就是閱讀。大量的閱讀,形成一種閱讀的習慣,是成為一個現代人的重要條件之一。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對語文教學閱讀量的要求都很大,遠遠超過了中國。而中國的閱讀教學,不僅在量上少得可憐,而且往往還是強調進行閱讀的方法的學習和對閱讀材料的分析。語文考試中佔有大量比重的閱讀題,實際上也是分析題。閱讀本質上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是不可能通過分析來獲得的。它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量的基礎之上。閱讀教學最重要最困難的不是學習閱讀的方法,而是提供給學生適當的閱讀材料。教師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供適合於學生閱讀的優秀作品,不一定是名著,但一定要適合於學生的閱讀。那麼什麼才適合閱讀,當然是藝術性強思想性的作品,這不可能不帶有人文色彩。因為人文的閱讀是以後專業閱讀的基礎。人文精神是成為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的基礎。可以說學習書面語的過程就是一個人文閱讀的過程,這里每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人,都會列出一個影響自己思想歷程的書目來。幾乎可以肯定,這個書目中找不到一本書是由語文老師推薦的,是在語文課上要求閱讀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開出這樣一個書單,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就真正有了希望。當然這也許只是一個理想,可以想像一下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本身就是在一個沒有閱讀環境、缺少閱讀材料的語文課堂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當中具有閱讀習慣的人實在太少了,讓他們開展閱讀教學,本身就是一個苛求,真正閱讀教學的到來還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所以一個學生能夠遇到嚴凌君這樣的語文老師是幸福的。一個人受到的教育決定於他所遇到的老師,一個人的思想決定於他的閱讀。

Ⅳ 語文課究竟要教什麼呢,該怎麼上

1、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類。有學會漢語拼音、會用語文工具書、能說普通話、能正確流暢地書寫漢字、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較強的閱讀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綜合實踐類能力。有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主動探究學習、實踐中運用語文能力、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等。3、素養和方法類。包括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態度價值觀類。包括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等。如果把以上內容再進一步濃縮的話,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能力、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把「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歸入到「思」裡面去,那麼,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能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也不是培養本學科解題能力的,它是以語文素養為立意的學科,它旨在培養學生為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養和提升人的基本素養和品質的學科。如果我們的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不是以此為目的的教學,那我們的教學就可能有問題。據我的調查,我們相當一部分語文老師的講讀課還是這樣的套路:瀏覽課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標出序號,和學生一起,一問一答地畫出段落層次,總結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等。我不是說不能這樣教,而是說這樣設計的目的何在,為了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而設計。同樣的教學設計、一樣的教學行為可能會因為目的和對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徑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講解文章內容、分析語言特點等為目的,這就嚴重偏離語文學科的總目標,這樣的語文課就可能不是語文課了。還是這樣講,如果是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和能力的,那就是一節語文課。
不管是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堂,還是九年級的語文課堂,語文的教學無非是「聽、說、讀、寫」等形式進行的。讓任何一位老師離開「聽、說、讀、寫」去教語文課,想教的像語文課肯定是比較困難的。「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應該是沒有多大異議的。我今天提出的語文課教什麼也包括這四個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個更為重要的內容——「思」,語文教學不能沒有「思」,而且還應該以「思」為核心,圍繞著「思」進行語文教學。這里的「思」內涵很豐富,可以理解為「思想」、「思維」、「思考」,也可以理解為「思緒」、「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識與法度,「思」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得以實現。語文教學要用「思」去創造一個既豐富多彩又富於意義與價值的的語文生活。語文教學因為「思」的存在而靈動,語文教學因為「思」的凸顯而柳暗花明。「聽、說、讀、寫、思」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我們的語文教學因以培養「聽、說、讀、寫、思」五大能力而成為真正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教什麼?「聽、說、讀、寫、思」。這就是我對語文課的理解。語文課就是教學生會聽、會說、會讀、會寫、會思的能力。具體的聽、說、讀、寫、思所承載的知識與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說它的重要性已經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雞已經學會覓食的本領,食物對它還是問題嗎?小貓學會了釣魚,魚對於它來說還是問題嗎?然而,反思一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是這樣做的嗎?你現在的課堂是為分析課文而分析課文,還是為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而分析課文。你的「聽、說、讀、寫、思」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還是在以記住你所教的知識內容為主呢?
基於以上理解,我認為,語文課教什麼?基於能力和情感目標的教學設計——「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訓練。語文課就是教學生如何聽、如何說、如何讀、如何寫、如何思。
三、語文課怎麼教
既然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能力。那麼,語文教學就是要圍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及品質去教,圍繞培養學習及思維的方法和習慣去教,圍繞讓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去教。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是以「思」為核心,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能任意偏廢。
(一)關於以「聽」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關於「聽」。「聽」是學生應當具備的一項重要語文能力,「聽」與「讀」尤其在獲取信息方面發揮著同樣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明確了傾聽訓練的價值,教學活動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為師者必須讓學生明確:具備一定的傾聽能力,是廣泛而准確地獲得信息和掌握科學知識的需要;是積極從事交際活動,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需要。在日常口語交際活動中,只有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才能在與他人交談時作出積極准確的應對。
在語文教學中,「聽」通常是指學生上課時注意聽教師講,是一種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聽」。但筆者認為「聽」的教學不僅僅是這些。語文教學上的「聽」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培養學生「聽」的興趣,二是培養學生「聽」的態度和習慣,三是培養學生「聽」的方法。
要培養學生「聽」的興趣,要求語文教師上課要生動、有趣,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發揮聽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要廣泛地聽,不僅聽老師的,也聽同學的。聽的形式可多種多樣,例如回答問題、朗誦課文、開展辯論、講故事等;聽的手段有錄音、影視、錄像等。從而養成學生主動接受、敢於質疑的習慣。
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態度和習慣。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時,要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個性選擇不同的方式來加以引導。使學生學會在聽的過程中,用點頭、微笑、贊許、關注的眼神來注視對方;用表情及簡短的語言來啟發對方;不輕易打斷對方的話;允許對方發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見,不對別人進行譏笑或人身攻擊。
第三,要培養學生掌握「聽」的科學方法。要求學生集中精力,面對說話的人和所表述的話題,注重喚起相關的知識、資料、概念和想像,形成與有關這個話題相關的互動。圍繞對方說些什麼,為什麼這樣說;對所聽到的詞句及重點都要有心理反應和認知上的反饋;在「聽」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快速地總結和評價,對所聽到的內容,能區分主次,自覺形成整體觀念,從而在心中牢記需要記憶的內容。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樂於接受時,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育願望的實現,都必須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前提的。學生傾聽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傾聽習慣的教育養成也不例外,教師應注重學生傾聽樂趣的培養,把學練傾聽轉化為學生的內心需要,這樣,傾聽訓練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生學會傾聽,使學生善於傾聽乃至樂於傾聽,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摒棄應試教育心理,不要因為大型考試很難進行「聽」的測試而遺忘「聽」的教學,樹立全面發展的大語文教學觀,要滿懷信心、持之以恆地抓好學生的傾聽訓練,不可產生一蹴而就、急於求成的想法。
(二)關於以「讀」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大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還是比較中重視課文閱讀的。設計朗讀、精讀、泛讀、略讀等教學環節,但很多老師進行這些環節時可能是隨意的、目標是模糊的,可能僅僅是為完成讀課文的內容而忽視「讀」的能力的訓練,或者是僅僅把「讀」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手段,或者是沒有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以「讀」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訓練。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上的「讀」,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精讀、泛讀、速讀的能力訓練上,而不是僅僅是讀讀課文,為講解分析做鋪墊。
朱熹在《讀書三則》中說到:「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可見「讀」是一種口、眼、耳、腦並用的語言訓練形式,是語文教學的一把重要的鑰匙。
語文教材上的選文大部分都具有典型性、科學性、實用性等特點。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讀」的趣味點,對範文的謀篇布局、風格特點、題旨意境等進行生動的分析和點撥,使學生想讀、愛讀,最終達到理解文章、達到為我所用的目的和能力的提高。
注意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訓練學生泛讀能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提高課外閱讀量。在泛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學生讀書的速度,培養速讀的能力。
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鑰匙。」因此,教會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是終生受益的事情。有步驟的閱讀方法包括讀書、理解、領悟、應用四個階段。首先是讀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是理解,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能夠快速地掌握書本內容的結構、思路、特點。其三是領悟,注重讀後有所啟發、有所領悟、有所感觸、有所創新,能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想。其四是應用,將書本的知識和自己的體會運用在實際生活和學習當中,提升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認知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三)關於以「說」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過程就是「說」。教學上的「說」,不僅僅是教師的「說」和學生的「說」,更不是教師授課,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語文教學上的「說」,應該是一種學生主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思想的技能訓練。因此,這種「說」的能力的培養,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一定的時間、任務、環境、標准來進行。
在課堂內進行「說」的訓練。首先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使學生明白「說」是進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溝通的最根本途徑。懂得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說」的重要性。課堂上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說」的環境,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在課堂內進行敘述、說明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復述課文、介紹自己、口頭描述周圍的人和事等;如果進行各種朗讀和表演活動,可以結合課本中散文、詩歌、劇本、小說等不同語言特色,使課堂教學適當地小品化、朗誦化、故事化。對學生「說」的內容、膽量、聲音、感覺、姿態等方面進行有系統地訓練。此外,還可以在課堂外進行「說」的實踐。如在班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下,經常舉行小型主題班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以「說」為主的活動,培養學生快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也可以在取得家長支持的前提下,適當布置「說」的家庭作業,促進學生說得清楚、准確而富有表現力。
(四)關於以「寫」的能力為立意的語文教學
「寫」可以理解為「寫字」,也可以理解為「寫作」。
首先說寫字。電腦是現代文明的一大標志,但對漢字書法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認為有了電腦打字就無需寫好字,這是十分錯誤的。首先書法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一部分,需要繼承和發揚。其次,在社會中,在學校里,無論考試還是招生、招聘、就業等很多時候,電腦就無法代替手寫,因此書寫也是一個人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寫一手好字可能會增強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但是,據有關部門統計,當前社會,人們的書寫能力嚴重下降,各階段的寫字教學的重視程度也很不均衡,中小學生的寫字水平也在不斷下降。因此,當前語文教學應當加強寫字教學,要讓學生認識到寫字的重要性,不同年級應該根據不同的學段因材施教,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讓每一位學生寫出一手漂亮的漢字,陶冶學生追求美、熱愛美的情操。當然,教師也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力求寫規范的漢字,並持之以恆。
再說「寫作」。如果說「寫字」是追求外表美的話,那麼「寫作」就是追求心靈美。寫作應該是一種心靈的傾訴,思想的外現。寫作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正常生存能力,也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一種反應出一個人各方面能力的綜合性思維活動,真正的寫作應該是一種輕松而又愉快的學習或生活過程。但是,當前青少年的寫作能力不容樂觀。按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進行寫作訓練。據我的調查,當前中小學生的寫作問題還是比較大的,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作文的興趣越來越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作文的內容越來越虛假,甚至胡編亂造,作文模式僵化,語言空話、套話連篇。相當一部分學生懼怕寫作文、不會寫作文、編造作文,甚至抄襲作文。學生感受不到寫作的快樂和幸福,語文教學的寫作是為考試作準備,而不是為生活和工作做准備。因此,當前語文教學中「寫」的教學問題是比較大的,因此,要大力改變當前的語文教學的「寫」的現狀,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讓學生喜歡寫作,會創作。這應該是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完成的任務。
我認為語文教學上的「寫」,應該是一種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達意的創新方式,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心理、行為及情緒的宣洩過程,應該是學生正常的常態的思維活動,也是學生思想和意識的外顯過程,更是學生進行審美和創造美的一個美好過程。但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寫」往往只是一種學生被動的應試訓練。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平時就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思考其中的情與理;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教學就不能是一個教師出一個作文題,學生寫一篇文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種師生共同探討人生、抒發理想、各言其志的的過程;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於一個「初寫者」,教師要當好師傅,要把基本的寫作技法教給他,讓他入門;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集中思維、創新思維等能力的訓練;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不能為講課文而講課文,而應該把「聽與說」、「讀與寫」結合起來;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不要讓我們的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而應該引導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應該和學生一起讀大師的作品,聆聽大家的教誨;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抒發自己的心靈感悟,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熱愛生活、懂得生活,擁抱生活,才能越來越睿智、聰慧、人文、快樂等等。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些,我想,我們的學生是會幸福地學習的。

Ⅵ 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有哪些

1、全面發展的教學觀
語文教學中結論更要重過程,讓學生經歷過程,要創設生活情境;教學關注學科更要關注人,學科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2、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
語文課的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於此,語文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3、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
語文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讓語文教學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生成的過程。

Ⅶ 語文到底應該教什麼為什麼如何教怎樣學 如何能盡快的

語文到底教什麼怎麼教
現代中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教學形態就是教師帶著學生一篇一篇講讀課文。語文課的主要活動是閱讀課文,嚴格意義上說是聽教師分析講讀課文。然而,講讀課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指責,因此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講讀課文的有效性。其實發達國家母語課程並不採用「講讀課文」的方式,許多國家的母語課程是以學語言為主。比如美國和法國等國家母語課程的主體是英語課、法語課,主要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運用以及訓練表達能力。當然,他們也開設閱讀課、文學課,但是閱讀課也不是講課文,而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據了解,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閱讀課就是讓學生到閱覽室里讀書。日本國語教材每學期只有3~4篇課文,國語課60%以上時間用於聽說、寫作和語言知識學習。觀照發達國家的語文課程,我們發現「講讀課文」其實不是語文教育唯一的形態,更不是最佳形態。因此,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應該跳出講讀課文的思維定式,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探索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高投入、低產出」的被動局面。
語文課應該用課文學語文
現在,語文課程的一大問題是混淆了「課文內容」和「教學內容」兩個不同的概念。什麼是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就是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價值觀等要素。語文教材中一篇篇課文給出的是「課文內容」,然而它們只是學習語文的例子。用這篇課文教學什麼語文知識,學習哪些方法,訓練何種語文技能,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自行選擇並確定。這就給語文老師帶來極大的困難,並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內容選擇的混亂。當下很多老師就是把課文內容誤當成語文教學內容,因此語文課上完,學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課文內容的痕跡,而不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痕跡。
其實,除了少量的古詩詞等流傳千古的經典篇目,語文課本中的絕大部分課文內容基本不屬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指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這些知識、方法和技能是相對穩定的、不可替代的。
為什麼課文內容不等於語文教學內容?因為課文內容是可替代的。我們可以用這一篇課文教這些語文知識、方法,也可以換一篇課文來教。在課堂教學中將大量時間花費在文本內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這樣的語文往往就沒有語文味。上《月光曲》就討論月光曲是怎麼譜成的;上《鳥的天堂》就討論鳥的天堂有什麼特點,為什麼稱之為「鳥的天堂」;上《蝙蝠和雷達》就討論科學家是怎麼發現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系,等等。這就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思品課、科學課,這樣的課怎麼會有語文味呢?
造成「課文內容」與「語文教學內容」混淆的原因,從語文課程內部分析,一是由於這門學科綜合性特點所致。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思想品德、情感審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諸多任務。因此,課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價值觀教育內容也是語文教學內容,教師須處理好這兩項任務的關系。二是語文教材沒有明確給定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憑經驗選擇。這使得部分教師直接將課文內容當成教學內容。從課程外部分析,是因為受到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語文課程片面強調思想道德教育任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放到了極不恰當的位置。其直接後果是異化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干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

Ⅷ 語文教什麼,怎麼教

一、語文是什麼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是這樣闡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就是說人類的交際中有許多種工具,但語文是最重要的。「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語文是把人類文化中的被認為適合青少年學習的精華呈現出來,以利於人類文化的傳承和青少年的成長。以此看來,語文教學就應該教會學生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應該傳承人類文化促進青少年健康地成長。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對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界爭議比較多,筆者不爭論,本文不談它是不是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既然語文課程標准已經對其定位,筆者按自己的理解進行闡釋,本文談的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與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什麼是「工具」?《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對「工具」有兩種解釋「(1)從事生產勞動所使用的器具。包括手工操作的鋤、斧、刀、錘等,也包括機器上使用的車刀、鑽頭、砂輪等。(2)比喻藉以達到某種目的的事物或手段。」很顯然,說「語文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其比喻義。作為工具性的特點,從生活的角度說,語文就是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從傳承和發展的角度說,語文就是傳承和發展人類文化的工具。作為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青少年掌握「語文」這個交際工具,學會用「語文」這個工具傳承和發展人類文化。作為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語文的工具性應該體現在具備基本的「語文」知識——字、詞、句、語法、修辭、邏輯等基本知識,掌握基本的「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通過「語文」把人類文化的精華與精神傳承過來和發展下去。
什麼是「人文」? 《現代漢語規范詞典》對「人文」解釋為「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主要內容。筆者在一則材料中了解到「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學、藝術、人文。科學追求的是真,給人以理性,科學使人理智;藝術追求的是美,給人以感性,藝術讓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給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誠。」我想簡單地推論出一個結論:不管是文化現象還是精神支柱,說明「人文性」是人區別於其他生物的屬性,對人類特別重要,沒有了人文性,人就可能不成為其人。因此,也就可以這樣說,語文的「人文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承擔著「把一個人稱為『人』的」重要作用,語文教育就是要把一個「自然的人」教化為「人文的人」的教育。從語文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看到這一點。因此,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具體體現也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素養,也就是三維目標上所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就是說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以認識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內容的人文教育。
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句話,它的關鍵所在是「統一」兩個字。它們兩者之間不是對立關系,是一個統一體。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為一張皮的表裡,一枚硬幣的兩面,而不是兩張皮或兩枚硬幣,非常好。也就是說,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中的兩個方面不能割裂,不能厚此薄彼。工具性與人文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鋪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一起呈現,有機結合。正如美學教育家朱光潛所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際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語言的實質就是情感思想的實質,語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語言本是平行一致的,並無先後內外的關系。」因此,我認為,所有的語文老師的教學實踐只要具備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就是真正的語文課,偏離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航標,就可能不是語文課。
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決定了「語文課程應該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語文課程標准》里這段話充分說明了語文教學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重要性。語文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具有基礎中的基礎的地位;從一個人的發展歷程上說,語文關涉到一個人怎麼發展、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的問題,正如文學評論家所說「文學即人學」一樣,從某種程度上說「語文是『人學』」,沒有語文,人可能就不能稱其為人。因此,你要問我語文是什麼?我告訴你: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就是讓人成為其人的一門學科。
二、語文課教什麼
語文課教什麼?這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像一個人走路如果沒有目的地,無論走多長時間走多遠都是盲無目的、毫無效果的;就像一個人干一件事情不知道為什麼干一樣,無論怎樣干都是白費力氣的。不過,明白了語文課的性質和地位,在了解了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教什麼的問題就明白了。《語文課程標准》「第二部分課程總目標」中關於總目標是分這樣十條闡述的: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筆者抽取以上內容的關鍵詞,對總目標有以下不太准確的歸類:1、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類。有學會漢語拼音、會用語文工具書、能說普通話、能正確流暢地書寫漢字、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較強的閱讀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綜合實踐類能力。有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主動探究學習、實踐中運用語文能力、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等。3、素養和方法類。包括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態度價值觀類。包括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等。如果把以上內容再進一步濃縮的話,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能力、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把「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歸入到「思」裡面去,那麼,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能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也不是培養本學科解題能力的,它是以語文素養為立意的學科,它旨在培養學生為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養和提升人的基本素養和品質的學科。如果我們的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不是以此為目的的教學,那我們的教學就可能有問題。據我的調查,我們相當一部分語文老師的講讀課還是這樣的套路:瀏覽課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標出序號,和學生一起,一問一答地畫出段落層次,總結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等。我不是說不能這樣教,而是說這樣設計的目的何在,為了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而設計。同樣的教學設計、一樣的教學行為可能會因為目的和對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徑庭。如果是以疏通文章大意、講解文章內容、分析語言特點等為目的,這就嚴重偏離語文學科的總目標,這樣的語文課就可能不是語文課了。還是這樣講,如果是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素養和能力的,那就是一節語文課。
不管是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堂,還是九年級的語文課堂,語文的教學無非是「聽、說、讀、寫」等形式進行的。讓任何一位老師離開「聽、說、讀、寫」去教語文課,想教的像語文課肯定是比較困難的。「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和形式應該是沒有多大異議的。我今天提出的語文課教什麼也包括這四個方面,但是我要提出一個更為重要的內容——「思」,語文教學不能沒有「思」,而且還應該以「思」為核心,圍繞著「思」進行語文教學。這里的「思」內涵很豐富,可以理解為「思想」、「思維」、「思考」,也可以理解為「思緒」、「情思」等。「思」可以通向自我澄明和自由,可以通向公共知識與法度,「思」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得以實現。語文教學要用「思」去創造一個既豐富多彩又富於意義與價值的的語文生活。語文教學因為「思」的存在而靈動,語文教學因為「思」的凸顯而柳暗花明。「聽、說、讀、寫、思」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我們的語文教學因以培養「聽、說、讀、寫、思」五大能力而成為真正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教什麼?「聽、說、讀、寫、思」。這就是我對語文課的理解。語文課就是教學生會聽、會說、會讀、會寫、會思的能力。具體的聽、說、讀、寫、思所承載的知識與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相比,可以說它的重要性已經微乎其微了。就像小雞已經學會覓食的本領,食物對它還是問題嗎?小貓學會了釣魚,魚對於它來說還是問題嗎?然而,反思一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是這樣做的嗎?你現在的課堂是為分析課文而分析課文,還是為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而分析課文。你的「聽、說、讀、寫、思」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能力還是在以記住你所教的知識內容為主呢?
基於以上理解,我認為,語文課教什麼?基於能力和情感目標的教學設計——「聽、說、讀、寫、思」的能力訓練。語文課就是教學生如何聽、如何說、如何讀、如何寫、如何思。
三、語文課怎麼教
既然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能力。那麼,語文教學就是要圍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及品質去教,圍繞培養學習及思維的方法和習慣去教,圍繞讓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去教。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是以「思」為核心,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不能任意偏廢。

Ⅸ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

教了多年語文,無非是按照大多數教案、教參的模式,教學生讀讀生字詞,朗讀朗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分析修辭手法等等。之所以孜孜不倦的教學生這些東西,根本原因在於考試,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得不讓語文課變成枯燥的語言訓練課。而學生在這樣應試的訓練下,似乎應試能力也沒有多大的提高,考試成績並不是很理想。有時,合上書本,我會反思:這些年我的語文課教給學生什麼了?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讓他們終身受益的,有什麼東西是能夠對他們的心靈產生影響的?難道我的語文課堂只能如此平庸地在考試指揮棒下低效的行進嗎?我的語文課堂該怎麼進行?
我知道不能這樣繼續,但是我要從什麼地方進行突破呢?我且行且思,一直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各種實驗,希望有所突破。雖然有所嘗試,力圖凸顯學生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體驗,努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框架,嘗試學案式教學、學生主講式教學,希望通過一種更開放的形式,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敢說、敢寫、敢想。可是效果似乎不盡如人意。不是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是課堂空熱鬧一場,紀律渙散,學生能力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提高。
這種毫無章法的實驗,直到遇到了盧臻老師才有所改觀。聆聽了她的「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理念,並有幸觀摩了她所上的《竹影》一課,給我帶來了理念上的持續沖擊。
第一,個性化的教材研讀,靈動的學生活動設計。盧老師的課堂比較簡潔,之所以用簡潔來形容她的課堂主要是因為課堂主題突出,不是傳統的教教材,而是對教材進行梳理,提煉主題,設計貫穿主題的訓練活動。這些活動的設計處處透露著授課者的思考,比如從「理解什麼是中國畫」這一角度入手,將文本解讀和能力訓練巧妙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有放有收,張弛自如;這使我充分意識到研讀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教師對課文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才有可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大門。如果只是在課堂上傳達教參的精神,那麼無異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樣的課堂絕對不會靈動。
第二,能力目標明確,課標、考標心中有數。
與其說考試這個指揮棒束縛著我們的教學,不如說是指導著我們教學的方向,聽了盧老師的示範課後,我更加堅定了,其實我所追求的靈動教學與應試能力並不沖突,兩者是可以很好的得到融合的。記得餘映潮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很多語文老師教了很多年語文,卻不知道中考、高考到底需要學生什麼語文能力,不知道語文課可以給學生帶來什麼」。這句話可謂一語中的,教學評一體化思想就是解決「教什麼」和「考什麼」之間的融合問題的,將課堂效果落實在學生的語文能力生長點上,是很正確也很有必要的;我們過去的語文課恰恰忽略的就是這個實際問題,才造成學生「一個月不上語文課也沒損失」的低效局面。

Ⅹ 語文課該教什麼

我是一名有10年
教齡

語文老師

語文課
說好
上確實好上。但說上好就不那麼容易了。語文課更多地體現出老師的修為。所以一節語文課,你不僅要備
教材
,還要備自己,使自己在這篇
課文
的內外游刃有餘,文中提到的
知識點
,點點明確。更要備學生。只有這樣,你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讓自己的見解在語文課上閃放光芒,讓學生能有所思考。教材的重點,學生的難點和問題,都是你該教的。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應教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