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古文翻譯怎麼調整句式

語文古文翻譯怎麼調整句式

發布時間:2022-05-23 15:42:37

A. 高考古文翻譯方法及竅門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B. 語文的古文翻譯技巧

古文翻譯技巧
古文翻譯是對古漢語知識的綜合能力的訓練。近年來,在高考語文試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觀題,體現著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中「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譯呢?准確、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述習慣,沒有語病;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筆優美、生動、富有表現力是文言文翻譯的標准。筆者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八種方法。
一、 加。即加字法。在單音節詞前或之後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詞或短語。
(一) 單音節變雙音節。如:
1、前辟四窗,垣牆周庭。(《項脊軒志》)

譯文:前面開辟了四個窗子,障壁圍著院子(或「繞著院子砌上圍牆」)。
2、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二) 同形異義詞取古義。如
:(1)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赤壁之戰》)
(2)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久已疲。(《赤壁之戰》)
上述四例中,(!)「妻子」,今義指男子的配偶,即愛人(女方);古義為妻子和兒女。(2)「絕境」,今義指沒有出路的境地;古義為與外界隔絕的地方。(3)「宣言」,今義是表示政見的公告或聲明;古義指公開揚言。(4)「不過」,今義為轉折連詞,古義是不超過的意思。
二、 減。對於「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翻譯時,要將「陪襯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後序》)
(2)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3) 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孔雀東南飛》)
(4) 備盜之出入也。(《鴻門宴》)
(5)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論積貯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石鍾山記》)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沒有「罰」的意思;
(2)「異同」只有「異」的意思;
(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
(4)「出入」在課文中只有「入」的意思;
(5)「飢穰」只有「飢」的意思;
(6) 「深淺」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詞語只有語法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如一些語氣詞、發語詞、助詞以及表敬稱或謙稱中沒有實在意義的詞,無法譯出,可刪去不譯。

三、 乘。古漢語中,倍數表達一般是在基數詞後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則單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謀攻》)其中,「十」「五」後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古漢語中,如果還有並舉兩數,那麼就以其乘積表數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牆。」(《項脊軒志》)「三五」之積為十五,「三五之夜」指陰歷每月十五的圓月之夜晚。同樣,「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歲的花季年齡。
四、 除。古漢語分數表達形式,絕大多數出現在表比較的語境中,結合語境來概括,有如下幾種類型。
(一) 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漢書·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數形式,從古代延續至今,已保留下來了。
(二) 簡略式。如「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十」為分母,「一」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三) 嵌入式。
(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史記·淮南衡山王列傳》)「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即不足吳楚的十分之一。
(2)分母+名詞+「之」+分子。如「大都不過三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三國之一」,即國都的三分之一。
(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 留。古代漢語中的各類專有名詞,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號、度量衡單位和數量詞等不必翻譯,直接保留,只有不譯不明白時才翻譯出來;古今詞義一致的,也無須翻譯。如:
(1)淳於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戰國策。齊策》)(人名)
(2)戰於長勺。(《左傳曹劌論戰》)(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春絕句》)(朝代)
(4)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起義》)(年號。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三國志·魏書·武帝傳》(量具名)

六。換。 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有些詞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有些隨著舊事物的變化而變化、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即在特定的語境中,改變它的詞性,臨時活用一下。翻譯文言文時,對此要恰當選用現代漢語的詞彙將它們替換。
主要注意以下幾種。
(一) 通假字。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言現象,是古人在書寫中用同音代替的辦法寫成的別字。翻譯時,要先找出本字與現代漢語構成的通假。
(1)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齊桓晉文之事》)(「枝」通「肢」,肢體)
(2) 今王田獵與此。(《庄暴見孟子》)(「田」通「畋」,打獵)
(3)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孟子見梁襄王》)(「卒」通「猝」,卒然,突然)
(4)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從,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蹤)

(一) 名稱說法改變。
如:
(1)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篋,箱子,這里指書箱;屣,鞋子)
(2)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項脊軒志》)(爨,灶)
(3)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促織》)(斯須,復音虛詞,一會兒)
(4)目不能兩視而明。(《荀子·勸學》)(目,眼睛)
(二) 詞類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水,游水。名詞活用為動詞)
(2)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捕蛇者說》)(殫,出產的;竭,收入的。動詞活用為名詞)

(3)斫其正,養其旁條。(《病梅官記》)(正,正枝,或主幹。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4)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一,統一。數詞活用為動詞)
七。移。文言里有幾種語序,和現代漢語里的相應句式的語序如果有所不同時,翻譯中要將文言語序移位。
(一) 主謂倒裝。
如: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譯文:你太不聰明了。
(2) 稱心快意,幾家能彀?(《與妻書》)譯文: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地過日子呢?
(二) 賓語前置。
(1) 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如:

A.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譯文: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起呢?

B.大王來何操?譯文:大王來帶著什麼(東西)?
(2) 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譯文:古時的人沒有欺我。

B.莫我肯顧。《詩經·碩鼠》)譯文:沒有人肯照顧我。
(3) 用助詞「之」 、「是」等置於前置的賓語和謂語之間。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有什麼用處呢?

B.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冉求,這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
(4) 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A.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文:國家用什麼來救濟(百姓)呢?

B.是以見效。(《屈原列傳》)譯文:因為這個被放逐。
(三) 定語後置。
如:
(1)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明確:「高」修飾「廟堂」,即「高廟堂」;「遠」 修飾「江湖」,即「遠江湖」。)
(2)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以皆是也。(《石鍾山記》)(明確:「鏗然有聲」為定語,修飾中心語「石」)
(四) 介賓短語狀語後置。
如:
(1)天下可運於掌。(《齊桓晉文之事》)(明確:「於掌」是「運」的狀語 )

(2)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明確:「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介賓短語做「飾」的狀語。譯文:(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幾種句子成分的特殊順序是文言文固定說法,並非是什麼倒裝句,只是為了便於記憶,學會用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才將它當作理科公式一樣,利用它來獲取新知識罷了。

八、補。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組成成分,經常省略,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如:

(1)(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捕蛇者說》)(省主語)
(2)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省謂語動詞)
(3)權起更衣,肅追(之)於宇下。(《赤壁之戰》)(省賓語)
(4)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赤壁之站》)(省介詞)
(5) 蟹六(條)跪而二(只)螯。(《勸學》)(省量詞)

總之,古文今譯,要遵照「信」、「達」、「雅」的原則。即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至於暢達、優美,那是更高的要求。要盡量口語化、規范化,在符合現代漢語語法和語音習慣的基礎之上,正確理解文意,了解原文作者寫作的主旨和感情的傾向。

C. 古文翻譯方法

最好是平時多積累通假字,多義字和被字句形,賓語前置等句形。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中考文言文翻譯方法十字訣例析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准》的全面實施,中考文言文翻譯也隨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絕大多數的試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譯題型。這既能考察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句子間語意關系的掌握和領會,又能考察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比以往的選擇題型,難度加大了許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並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於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彷彿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於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於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系,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准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D. 我是高三的學生,面對語文的文言文翻譯,我一無所知,我該怎麼辦啊請各位朋友賜教,謝謝大家!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E.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5)語文古文翻譯怎麼調整句式擴展閱讀:

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一、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復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占很大比重。

二、因不了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例如:

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

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三、因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

例如:

1、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參考資料:網路-古文翻譯

F. 高中翻譯古文的方法

翻譯時要按照"留、換、補、刪、調、貫"六宇法進行。
留,指凡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
換,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
補,即補出古代簡練說法所省略或隱含的內容,特別是對省略句。
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
調,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
貫,指文言句中帶修辭的說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語句翻譯完成後,再回頭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漏譯,語句是否通順。

G. 如何准確地翻譯文言文

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中考文言文翻譯方法十字訣例析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准》的全面實施,中考文言文翻譯也隨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絕大多數的試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譯題型。這既能考察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句子間語意關系的掌握和領會,又能考察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比以往的選擇題型,難度加大了許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並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於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彷彿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於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於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系,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准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H. 語文這個文言文很難翻譯過來怎麼辦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以上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I. 文言文翻譯技巧和方法

一、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 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麼」。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子猷問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弧,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三、中考文言文翻譯方法十字訣例析 隨著《語文新課程標准》的全面實施,中考文言文翻譯也隨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絕大多數的試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譯題型。這既能考察學生對實詞、虛詞、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句子間語意關系的掌握和領會,又能考察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這比以往的選擇題型,難度加大了許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後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與」後省略了賓語「之 」。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雲: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後置定語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後移。例:「 何以戰?」可調成「以何戰」。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麼怎麼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於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並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 「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發」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例:「然則……」:換成「 既然這樣,那麼……」;「何以………?」換成「 根據什麼……」。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於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雅」就是指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於課外,彷彿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 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譯要注意調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有主謂後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整好語序,才能便於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 翻譯要注意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 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於它,我們要聯系語境去理解、參悟。 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並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象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於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於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 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有「而、以、於、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並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系,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 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現這些得分點並准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J. 語文中的文言文翻譯句子,應該注意那幾點才能翻譯好,請各位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幫幫忙,先謝謝了

翻譯的要求:
1、信:譯文要准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2、達: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
3、雅:譯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註:第三條在中學階段一般不作要求。

翻譯原則:
1、以直譯為主:能直譯的一律直譯,實在不能直譯的才能意譯。
2、字字落實(一一對應):每一個詞語都有與之對應的譯文。

翻譯考查點:
1、重點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
2、重點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文言特殊句式;
4、語氣與修辭。

翻譯方法:
增、刪、調、留、擴、縮、直、意、替、選
1、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1)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或介詞等。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等。
2、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3、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2)後置定語前移。
(3)前置賓語後移。
(4)介賓短語前移。
4、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5、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2)對於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
6、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譯句:「(秦)有吞並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7、替。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片語。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

翻譯方法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
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
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
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語文古文翻譯怎麼調整句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