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深入研讀部分如何設計問題

小學語文深入研讀部分如何設計問題

發布時間:2022-05-23 16:48:52

⑴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一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是廣大一線教師需求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依據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針對老師們平時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首先,我們在思想上明確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如何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一般包括
基礎性目標,即核心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的障礙性知識。比如,語文課每課的字詞,要求背誦的段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核心目標,即本節課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解決某類問題而開發的方法,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附屬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或由本課知識所延伸出來的知識等屬於附屬性目標。
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二、如何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改變以及增刪、更換。合適的教學內容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准確把握的基礎上,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一課教案,除了熟悉課標要求之外,還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以教材為抓手,優化教學內容,並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
(一) 正確合宜的研讀教材
研讀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本。研讀什麼呢?研讀文章主題思想,表達結構及重點字詞句意思。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是教學中「教什麼」的抓手,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進行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呢?
第一:恰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習慣於就一課教一課,就一節教一節,往往忽視了教材在編排上突出的特點———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以「導讀」的形式點明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並且在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也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單元導語部分既點明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單元訓練重點,既便於老師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做到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聯系,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聯系,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與教師課上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相聯系。
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指向,需要將導語作為一項教學內容來引讀。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倡,在教學單元新課前要利用單元導語進行「單元導讀」教學設計。「單元導讀」設計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導,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內容。第二,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對課文先整體把握,引發閱讀期待,為單課學習做准備。第三,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四上四單元的「單元導讀」教學設計:
這樣的導讀設計,是在明確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單元和學生認知中去研讀,以一個單元的內容為背景,既體現了單元主題和單元訓練重點,又降低了教學難度,體現了知識間的鏈接。導讀課導出了單元主題和學法,指出了精讀課要緊緊圍繞主題,從品詞析句入手,突出學法指導和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而整體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讀課則要從同一單元的精讀課文中引出課文內容,要體現出「放手」,運用在精讀課中習得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有所收獲,有所感悟。這是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研讀觀,也體現了教材研讀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恰當地運用單元主題和課前閱讀提示,能夠促使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課後思考練習題
課後思考練習題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它直接體現了編者意圖,反映了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助於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和把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課後思考練習題,將每一道課後思考練習題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1.依託課後習題,引導自主感悟
課後練習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又給學生自主學習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藉助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例如,《葡萄溝》的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讀讀想想」:為什麼說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在展開閱讀感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口,邊默讀邊思考。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廣泛交流和教師點撥,充分體會到葡萄溝不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葡萄和葡萄乾享譽盛名,而且當地老鄉熱情好客。這樣圍繞課後問題展開教學,既能使教學主線明晰、層層深入,又能在閱讀交流中提綱挈領、凸顯主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藉助課後習題,落實語言訓練
許多課後習題的設計體現了文本的語言特色,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結合文本閱讀進行語言訓練,並細化指導,落實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內涵,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例如,《畫家與牧童》課後的「讀讀寫寫」中有: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寫出了戴嵩是個著名的大畫家。當學生交流到「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時,趁機點撥文本中的「一……就……」寫出了戴嵩的畫很吸引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畫家。然後,讓學生聯系生活模仿說句子,嘗試運用文本特有的「語言點」寫句子。藉助課後習題,切合文本進行實時語言練習,不僅能扎實指導好習題,更能使課文的閱讀感悟和語言訓練有機地糅合在一起,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第三: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細讀。教師直面文本,進行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首先要把教材當成一個「文質兼美」的讀本,靜心沉入文本,入境體悟,與文中人物、與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復閱讀和品味中,對文本的精彩語段、重點詞句甚至是細小的標點細細咀嚼,並通過深入思考,讀出每個空白處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豐富的情味理趣,獲取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不局限於文本閱讀,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廣闊的背景資料中進行深層的思考與鑽研,准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所以說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個性對話的過程。要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思考編者的編寫意圖;以兒童之心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編者、學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入細致的文本細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情誼」的思想。對課文蘊含的道理,學生的認識可能不太一致。教學中有學生談到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也有學生會提出要「愛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感受和見解,那麼,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來支撐,而不是相機拓展和展示有關破壞環境的資料,給學生滲透「保護環境」這的人文精神。教學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就會沖淡了童話的主題——「諾言和情誼」,脫離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學也就會避重就輕,失之偏頗。
二是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不等同於教學內容,它是教師的教本,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範本。教材中的文本,作為一般性的閱讀文章,本身就具有閱讀價值——文章寫了什麼,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這些文章被選用到語文教材中,它的價值就發生了變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閱讀價值,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教學價值——文章是怎樣寫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使學生獲得言語的智慧——簡單地說就是獲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話,跟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教師在解讀這段話時,就要想想,作者為什麼將「我的母親」放在句子的後面,為什麼要重復寫三次?作者為什麼不這樣寫:「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反復研讀課文,你就不難發現,這種「倒裝」和「反復」的寫法,強調的是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的變化,這樣的描寫就像特寫鏡頭,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突出的是母親的動作,對母親為全家操勞的艱辛就有了更深的體驗。文中還有類似的寫法,「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伏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過理解「立刻」的連用,加深了對慈母情深的體悟。教師只有在研讀教材時發掘「倒裝」和「反復」這一表達方法的教學價值,教學中學生才有可能習得這種特殊的表達方法,也才能讓學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時,又能領悟到文本表達的形式美,進而才能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體現了由學到悟、由悟向行遷移的學習過程。
(二)使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教學目標給我們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學內容可以看作是我們要去目的地的具體路線,那麼,教學方法就是我們在這條路線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確,路線清楚具體,要到達目的地,這就要涉及到我們選用哪個交通工具,也就是說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課文。
我們來看三個老師處理「飽經風霜」一詞的教學「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車夫」這件事中的一句話。抓「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進行教學,一是這個成語的意思學生容易誤解,二是這個成語能形象地反映出車夫的身份,進而幫助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就不同。
評:這兩個教學細節,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學價值——「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既體現了文本由言到意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又體現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飽經風霜」這個詞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意象。兩個案例分別通過語言描述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和讀寫結合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都是讓學生通過品析言語表象,體悟「飽經風霜」這四個字背後的種種不能直白,但是必須去意會的東西——那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飽受煎熬的生活狀況;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為誰俯首,為誰孺子牛呢?就是這些勞苦大眾。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老百性的同情和關心,在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如細雨滋潤般的熏陶和感染著學生,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也發自內心地領悟著和感動著,心靈也因為感動而變得豐盈了。這就是作者、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同生共構。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
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第一個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
第二個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
第三個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4個環節:
(1)梳理初讀及整體感知情況。
(2)圍繞疑難問題,師生合作探究。
(3)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4)小結理解課文的情況。
第一個環節要緊扣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總結讀書及感知課文的情況,以表揚激勵為主。
第二個環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環節,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四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要根據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課文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個環節:一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二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明確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該階段要和第三階段中的第(4)環節相吻合,要體現出順接關系,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鞏固梳理,遷移應用——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本階段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學習內容,提升價值觀念。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第一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個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個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
3、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這是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
以上闡述的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步驟,一般流程。這些教學步驟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和靈活性。各教學步驟常依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情的差異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這四個步驟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機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學思路。語文教學本質上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因文而異,量體裁衣,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最佳的流程,達到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目的。
(四)板書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人這樣形容教學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魚,即教給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漁識,即能夠引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學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更要悟其漁識,才能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創新人才。

⑵ 小學語文課探究型學習設計方案

探究型學習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學習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探究的情景和途徑,進行諸如「《鳥的天堂》與《林海》的對比學習」,「《草船借箭》中對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周瑜的嫉賢妒能的理解與評價」,「結合身邊有意思的題材,口語交際、習作……,進行調查研究,寫出調查報告。」等主題的探究性學習。以探究的方式,在老師的輔助與支持下,以問題為核心驅動學習。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帶著問題成長。在增長知識的同時,培養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問題意識、信息素養、操作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學習的教學設計,就是培養探究能力的設計。教學設計主要包括:教學模式的設計,教學策略的設計。
1.教學模式的設計:
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興趣、接受能力、研究意識、語文課的特點等,參考從事課程理論研究的薩奇曼(Suchman)提出的探究模式:

教師展示問題
*學生假設、收集資料,再假設
* 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設計了小學高年級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
*設置情景-質疑
*確定問題 、 探究 、 得出結論
*搜集資料 、 社會實踐 、 課上研讀
*實地 、 調查 、 精 研
* 考察 、訪問 、 讀 、 討

2.教學策略的設計:
探究模式的基本程序分為四個階段,相應的教學策略設計為:
(1)設置情景-質疑:尋找課文的難點、發散點、焦點……,或與生活、社會緊密相關的內容,創造閱讀與實踐參與的條件。創設探究的氛圍,採用有效而積極的教學措施,在不斷的啟發、引導和激勵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
(2)確定問題:確定有探討價值,且明確具體的核心問題。在問題情景中,學生或教師展示要探究的問題,並了解探究的程序。
(3)探究:設計支持和激發學生思維的學習環境,以問題為核心,激活思維。鼓勵學生在真實、自主、開放、親身參與的問題情境中,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在合作與交流、閱讀與研討、操作與實踐、搜集資料與驗證等方式中展開學習活動。同時協助學生收集、整理、篩選資料,並激勵學生標新立異,彰顯個性,展示和超越自我。
(4)得出結論。
三、探究學習的基本步驟:
在實踐中,我對探究學習的基本步驟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鳥的天堂》、《林海》的比較學習」為例進行闡述。
第一階段:情景質疑,確定問題。
目標:
1.了解具體的學習內容。
2.激活思維,尋找並確定核心問題。
3.激發學生樂於嘗試探究性閱讀。
流程:
1.情景質疑:
《鳥的天堂》與《林海》同是借景抒情,但景物一南一北,差距較大,北京的學生大都沒有領略過大興安嶺與南方的景色,而且時間距今比較遙遠,當時的景、物,與現在也有區別。在初讀兩篇課文後,我讓學生在南北自然景物的對比的氛圍中,探討南北景物的差異。
2.確定問題:
考慮到既要與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相當,又要通過探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最後針對課文內容,確定為「南北植物的比較」。
第二階段:探究學習。
目標:
1.搜集資料,參加社會實踐。選中一個方面,去了解南、北環境及環保的情況,環保與我們的關系。培養觀察生活、探究自然和社會的興趣。初步培養探究能力,初步學習探究技能,培養合作能力。
2.研讀《林海》、《鳥的天堂》。初步樹立研究的意識。
流程:
1.搜集資料,社會實踐。
(1)搜集資料:
選取南北兩個地方的植物對比,例如「落葉松與榕樹的比較」。
(2)組織實踐活動:
或去水利局、氣象局等地方調查,或訪問去過南方的家長、親戚、鄰居等;或訪問網站……,對比了解南國、北國的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異同與變化,與我們自己的關系等。
2.課上研讀。
(1)展示與交流資料:
以自己的資料,調查或訪問的結果,從「植物、環境、氣候」等幾方面,共同了解「南國與北國的植物」。
(2)學習語言文字:分別學習《鳥的天堂》與《林海》。
* 確定問題:
《鳥的天堂》:「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美在哪兒?
你是如何理解「鳥的天堂」的?
《林海》:「嶺、林、花」各具什麽特色?
* 探究活動:
獨自領悟,研讀語言文字的精妙,意境的深遠;在「同讀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境界中,或自願組合,或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讀中表達,談中領悟,議中探究;……。
(3)研討:結合兩位作家精美的語言文字的描述,自己在探究活動中感受到的自然景物的奇妙,探討「南北植物的異同」。
第三階段:得出結論。
是自然環境,水利情況,人們的環保意識等,造就了南國的蓬勃生機,北國的遼闊壯美。環境與人類、、動物的繁衍、生息密不可分,息息相關。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
目的:
總結、回顧探究過程,以提高探究能力與探究技能。
流程:
1.回顧探究過程,談談自己的認識。
2.想一想自己所收集的資料、所調查的內容是否能夠解決「南北植物的比較」的問題。
3.寫一句精彩的有關環保的宣傳語。
不拘泥於書本與課時的編排,不為單純的知識的獲取。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在探究的氛圍里,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的、充滿個性的研討。在問題的驅動下,閱讀、搜集資料、論證、探討自己深感興趣的內容。讓語文學習成為多學科、多渠道的綜合學習,讓聽說讀寫訓練成為開放的、真實的、現實生活中的訓練。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提高了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
在最初階段,學生搜集資料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師要給以恰當的引導,協助學生做好收集、整理、篩選的工作。例如:收集並整理關於南方、北方的每日氣象變化預報的資料,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意。教師就要幫助學生縮小研究范圍。比如:進行「廣州與吉林的氣象變化對比」等。教師還要提醒學生邊搜集資料,邊整理成表格、網頁等,做為資料以備使用。而隨著經驗的積累,學生會越來越傾向於有意識的為解決問題而搜集資料。
在探究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生們缺乏探究技能,在自主學習、協商、交流,實踐參與中的協調、自控、推進學習進程的能力等方面,也有所欠缺。一些學生思維水平不高,更需要恰當的引導、激勵,及時的幫助,因此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要給以不斷的激勵、引導與協助,而且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以防止陪讀生的產生。

此外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還可以分項使用。我曾經結合口語交際練習,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水污染的調查」。
流程設計:
1.要求:自己查找資料,註明資料出處。
2.研究范圍:水污染的原因、現狀、危害……。
3.分工:一組通過書籍、網路等,查找有關水污染的情況,一組調查、訪問或考察河流、水庫等水污染的現狀。
4.合作完成調查表。
5.根據調查情況,完成調查報告。

在共同探討中,在實踐應用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不僅使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應用,才能在實踐中得到鍛煉,而且關注社會,關注生活。今日所學即為今日所用,今日所學、所初顯的探究精神,創新能力更為明日的改造生活、改造社會、推動世界的發展所用。讓語文學習與社會發展同步,與自我發展同步,共同走向更高更美的境界。
探究學習既訓練閱讀速度,提高收錄整理的能力,訓練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培養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既全面提高和發展語文素養,又激發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培養了科學精神,學習了科學方法。設計適用於小學生探究學習的、符合未來發展的、操作性更強的教學設計,也將成為重要的問題之一。這也是我將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問題。

⑶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選擇和寫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一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是廣大一線教師需求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依據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針對老師們平時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首先,我們在思想上明確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依據專家理論,我們按照以下的思路與大家交流:
一、明確要去哪裡——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用馬傑的話說,「假如你對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話,那麼你很可能會抵達另一個地點,而不知道自己走錯了目的地。」因此,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例如,課標對第一學段學生口語交際的要求有以下五點:
(1)學講普通話,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
(4)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
(5)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課程目標的范圍涉及三個領域:認知、情感與技能,而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要求。所以不論是城市教師還是農村的教師,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我覺得每個人手頭都應該有一份語文課程標准,隨時翻看,經常學習研究。建議老師們在每個新學期開始教學前,將本學段的課程目標工工整整地抄寫在自己備課本的首頁,這樣,設計某一課的教學時,心中對本學科、本學段、本單元、本節課的課標要求都很清楚,教學就能做到目標明晰,方向正確。
新教育課題實驗者提倡,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將教學目標分細化為層次井然的三類:
A類: 基礎性目標,即核心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的障礙性知識。比如,語文課每課的字詞,要求背誦的段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B類: 教學核心目標,即本節課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解決某類問題而開發的方法,與知識一樣,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C類: 附屬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或由本課知識所延伸出來的知識等屬於附屬性目標。(課件9)
這一細化後的教學目標,既是為了突出B類核心教學目標,又是為了把與文本及教學過程相關的基礎知識及思想情感類的A、C目標,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B類教學目標是課堂上要凸顯的核心教學目標,是重中之重,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花大力氣,用足時間,確保完成的目標。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與運用教師參考用書上的教學目標呢?教參是一線教師教學時很重要的一個工具,應該把教學用書上的教學目標作為自己制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作為教學的主導方向,並且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作出適當的調整。很多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在多數情況是不加思考地照搬教參中設定的教學目標。老師們可以細想一下教參確定的目標,大多數除了基礎知識目標外,更多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就說教參上的目標大多關注了文本的閱讀價值,不能明顯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王榮生教授所制定的一堂好課的最低標准中有這樣一條是:「所教的應該是『語文』的東西。」這里所說的語文的東西是指要體現語文的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點。這就在提醒我們,語文教學尤其是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要有更為具體的核心的語文教學目標,即課堂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
2. 了解學生——明確起點
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對於一個教學內容,關鍵要考慮學生在什麼起點上學習,如何學習,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興趣點,認識的盲點難點等在哪裡,要考慮知識以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習慣等養成。教學要在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教學目標之間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點始終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果教師心中無學生或不了解學生,很難設計出一節好課來。
設計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側重點,需要教師對一篇課文的特點作深入的理解,對一組教材作周密的思考,就一篇課文教學而言,應清楚讓學生經過怎樣的學習過程,運用哪些學習方法來學習,最終弄清楚讓學生理解、感悟什麼(思想內容),學習領悟什麼(表達方法),掌握、運用什麼(學習方法、習慣)。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反復琢磨的基礎上來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二、明晰如何去那裡(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改變以及增刪、更換。合適的教學內容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准確把握的基礎上,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一課,除了熟悉課標要求之外,還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以教材為抓手,優化教學內容,並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
(一) 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找到抓手
研讀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本。研讀什麼呢?研讀文章主題思想,表達結構及重點字詞句意思。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是教學中「教什麼」的抓手,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進行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呢?
第一:恰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習慣於就一課教一課,就一節教一節,往往忽視了教材在編排上突出的特點———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以「導讀」的形式點明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並且在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也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單元導語部分既點明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單元訓練重點,既便於老師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做到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聯系,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聯系,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與教師課上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相聯系。
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指向,需要將導語作為一項教學內容來引讀。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倡,在教學單元新課前要利用單元導語進行「單元導讀」教學設計。「單元導讀」設計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導,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內容。第二,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對課文先整體把握,引發閱讀期待,為單課學習做准備。第三,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第二:有效利用課後思考練習題
課後思考練習題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它直接體現了編者意圖,反映了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助於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和把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課後思考練習題,將每一道課後思考練習題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課後思考練習題分為練習題和思考題。在教學實踐中,完成得比較好的練習題有兩類:一類為朗讀理解課文,一類為詞語類,所謂完成得比較好,是指這些練習題基本能在課堂內完成;能完成的練習題為背誦課文以及造句等,所謂能完成,是指受到了老師的重視,但往往不能在課內完成,而是借用課余時間完成;被忽視的練習題有「復述課文、與文本相連的習作訓練」,這種忽視在教學中一是體現為草草過場,二是體現為完全放棄,而恰恰是這類練習題在明確地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告訴我們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的習作訓練是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教師不重視課後思考題,往往表現在舍棄教材精彩的課後問題不用,而用一些零零碎碎地問題來設計教學,實際的教學效果卻不太好。這一現象應當引起重視。
第三: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細讀。我們不少老師在平時備課時,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參。看教參是怎樣分析教材,怎樣確定目標,提供了哪些教學建議,安排了哪些課堂練習,然後還會去查有哪些老師上過這一課,有哪些現成的教案、教學設計,最後才匆匆地去看教材,進行教學設計,這樣就很難形成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沒有自己對文本的獨創見解。教師直面文本,進行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首先要把教材當成一個「文質兼美」的讀本,靜心沉入文本,入境體悟,與文中人物、與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復閱讀和品味中,對文本的精彩語段、重點詞句甚至是細小的標點細細咀嚼,並通過深入思考,讀出每個空白處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豐富的情味理趣,獲取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不局限於文本閱讀,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廣闊的背景資料中進行深層的思考與鑽研,准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所以說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個性對話的過程。要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思考編者的編寫意圖;以兒童之心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編者、學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二)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鋪路搭橋
如果說教學目標給我們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學內容可以看作是我們要去目的地的具體路線,那麼,教學方法就是我們在這條路線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當然,路線的選擇應當優先於工具的選擇,否則工具再先進,也可能會南轅北轍。所以,方向正確,路線清楚具體,要到達目的地,這就要涉及到我們選用哪個交通工具,也就是說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文本的價值取向和教學價值,在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中已經詳細闡述了。在平時教學實踐中,我覺得老師們大都注重了學生讀書的指導,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默讀、指導讀和自由讀來理解課文,訓練語感,但語言文字訓練相對較少,對文本的語言表達形式和結構形式研讀更少,影響學生語文學習的收獲,也就是說對文本教學價值(語言因素)的發掘和運用不夠好。因此,教學時我們除了完成課後設計的語言文字練習之外,還要充分挖掘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訓練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想像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三)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基本保障
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是准確把握教學內容和有效實施教學的基本保障。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面對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能犀利而敏捷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理清文章的脈絡,挖出文章中常人難以捕捉到的信息。這類教師的教學設計常常會使人眼前一亮,會使人欽佩其敏銳的視角與思維的深度。而有的教師則人雲亦雲,做了教學參考書的代言人,更有甚者自身的語文功底不過關,對教學內容理解有誤,誤人子弟也就在所難免了。所以有人說,課程改革推到一定程度,教師的專業水準就成了「瓶頸」。教材做得再漂亮,環境再寬松,教師建造的「高速公路」不合格,課堂的車子還是跑不起來。所以一線教師要真正做到合理地把握教材和有效地實施教學,就需要我們老師要有自省的能力,能發現自己的優點所在、問題所在,並找到突破口,一點一點地改進,針對每天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要有自省能力和有針對性的學習);要堅持讀書,讀初高中語文教材,讀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作品等本體性知識方面的書,讀教育心理學、教育理論專著等專業知識方面的書,扎實自己的文學功底,同時,廣泛涉獵政治、經濟、哲學、影視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自己知識體系,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這樣才能深入淺出地處理教材、設計教學(讀本體性和專業性方面的書);要始終以一種研究和探索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把不斷學習與同伴互助結合起來,並通過有效的「集體備課」的方式進行校本教研,利用集體的智慧彌補專業知識上的缺陷(傾情投入和同伴互助)。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專業提升,才能真正經營好自己的教師人生。
三、判斷是否到達那裡(正確評價教學效果)
人們常說,實踐出真知。精心設計的一節課到底怎麼樣呢?需要到課堂上去檢驗,需要用課堂評價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以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許多成功的課例,都是在反復的試講中,在不斷修改完善中得到大家認可的。因為有了「公開」課這面鏡子,你才知道怎樣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自己的平常課也會因此越上越好。很多公開課上的優秀也成就了日常教學的優秀。所以,建議老師們要有兩個意識:一是要有「即便沒人聽課,也要讓自己彷彿站在公開課的講台上,讓自己教室的門永遠向別人敞開」的意識;二是應該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教學反思意識,要養成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的習慣,以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設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當然,我們一線語文教師的工作量非常大,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可能經常進行這樣的二度設計,沒有時間,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但是我們可以在課後做批註式的標記修改,簡單理出教學中的成功和不足,以備下次教學設計借鑒再用。如果我們是兼任平行班的教學,或是要進行公開示範教學,上面的做法,即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助於個人專業成長。
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人這樣形容教學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魚,即教給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漁識,即能夠引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學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更要悟其漁識,才能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創新人才。

⑷ 小學如何做閱讀題的方法和技巧

《06 閱讀理解》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ZLZlQc02BOXHYUJ3rHwscA

提取碼: 66ed

1.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

2.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

3.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

4.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⑸ 小學語文片段教學怎麼設計比較好

一、反復朗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對於一些較難讀好、難以理解的段落,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文本進行反復朗讀,在一遍遍朗讀中進行理解,以逐步實現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悟、讀出感情的教學目標。

二、問題引路法
富有引導性與啟發性的問題是吸引學生學習的一塊磁石,學生能在不斷求解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教學時,我們可以從一個段落中提煉出一個中心問題,讓學生緊緊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相應的學習活動。

三、暢談感受法
語文學習重在感悟,因此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地談談各自對文本的讀後感受便是一種「最省力」的教學方法。暢談感受的前提是深入研讀文本,把課文讀熟之後才能有感而發,此時,教師需要在一旁進行適當「點撥」。

⑹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caXTSbiPNTe37DygiUDK4A

提取碼:ay3j

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⑺ 小學語文教案設計的步驟

一. 教材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 年級 冊第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的特點和本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本課的三維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 知識與技能:識記本課生字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 讀課文,感知內容,品味語言,進而感受文本思想;和訓練學生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難點:
四.教法、學法的設計
本課設計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統一的這一基本特點出發,以「讀」為主線,以「闖關」的形式來組織本課學習活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融入了內容的整體感知、語言的品讀感悟、內容的深入探究和知識的積累運用等活動;貫穿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運用了談話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品讀感悟法等教學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二) 具體學習過程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闖關的形式來學習這篇課文,我在這里一共設計了四關:
一. 朗讀-整體感知關
二. 品讀-語言感悟關
三. 研讀-深入探究關
四. 誦讀-積累運用關
第一關:朗讀-整體感知關
1. 出示闖關內容
(1) 正確識記本課的生字詞語
(2) 能准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 思考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2. 給學生幾分鍾准備時間,並指導學生准備的過程與方法
首先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並識記本課的生字詞,然後獨立思考這幾個問題,注意到文中去篩選信息、尋找答案。
3. 學生准備完之後,開始闖第一關
(1) 出示標有拼音的字詞,進行個別讀、領讀、齊讀。
(2) 去掉拼音之後再讓學生進行個別讀、齊讀。(在學生讀的過程當中,注意及時指導糾正)
(3) 然後朗讀課文,讓幾個同學分段朗讀,讀後讓其他同學從是否有誤讀、感情基調、語速等方面進行評價或提出建議。
(4) 接著讓學生分別來回答這幾個問題(在處理這幾個問題時,老師注意加以整合,並適時板書。通過這幾個問題可以形成這樣一個板書:)
板書:

(5) 最後,請同學結合剛才的問題和板書,試著用一兩句簡潔精煉的語言概括本文主要內容。
(這一關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朗讀基礎上,進行感知全文,並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加以梳理概括,把書由厚讀薄。)

⑻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問題創設

首先要有好的導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
其次,老師本身要反應靈活,抓住每一個思考點,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再次,要注意鼓勵學生,盡量做到,讓學生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對學生不能區別對待,打擊學生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當然,要想有好的問題創設,您本身要對所上的課非常了解,准備非常充分了。
祝您成功!

⑼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

抓住課文題目進行問題情境創設
課題就是問題的一個著眼點,為此,語文閱讀教學中,以「思」為核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起點,也是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學《再見了,親人》,我在導入課題後,為學生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當你讀了這個題目,你想從課文中知道什麼?生:我想知道題目中的《再見了,親人》是誰與誰再見?生:我想知道文中的親人指的是誰?生:我想知道課文寫的是什麼內容?師:好!同學們想知道那麼多的問題,說明大家很會動腦想問題,那麼大家就帶著這些問題去認真讀課文,你一定能解決自己的疑問的。學生就帶著心中的問題,積極主動地去課文中尋找、探究。很快,他們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探究所得。由此,我深刻的體會到以往的教學,課堂上的問題是教師提出來的。老師的提問都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思考的機會,最終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⑽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設計一篇課文或一節課的主問題

一、從關注作者的寫作意圖入手
要想設計出以一馭十,提綱挈領的主問題,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研究教材,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弄清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教師和文本的對話轉向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把教師的閱讀思路轉化成學生的閱讀思路。如散文名篇朱自清的《匆匆》。文章開篇寄興與燕來燕去、草木枯榮這些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引發出作者本人對時間流逝的思考、對生命價值的求索。文中一些重點語句含義深刻,句式獨特,且相對分散,極具感染力,與主題密不可分,體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閱讀中就需要一條主線把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主問題:讀一讀,想一想,作者圍繞「匆匆」做了哪些思考?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以線串珠,使學生立刻抓住了重點,自讀自悟,層層深入,體會到了作者對時間的逝去感到無奈、惋惜和不甘虛度此生的思想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學教材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有些文章題目就是閱讀的重難點。如《滴水穿石的啟示》。文章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由「滴水穿石」這一現象入手,提出「只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才能獲得成功」的觀點。文中還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艱苦奮斗,克服困難成就事業的例子來證明這一觀點,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示。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明白了滴水穿石的啟示就理解了文章的主題。因此設計問題時可以圍繞主問題「滴水穿石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來設計。學生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研讀,不僅理清了文章脈絡,而且初步掌握了通過擺事實說明道理的方法。
教材中還有一些文章可以從中心句入手。如《天鵝的故事》。文章描述了一群天鵝為了生存,在一隻老天鵝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破冰取食的故事,表現了天鵝勇敢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文中作者發出感慨:「多麼可愛的鳥啊!」這是個中心句,和文章主題遙相呼應。教學時可抓住這個中心句來設計主問題:文章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畫出你認為最能表現天鵝可愛的句子,並說說你的理解。學生通過找到相關的句段,運用讀讀、劃劃、議議、寫寫等方式使相關段落教學板塊式推進,就使課堂變得緊湊而高效了。
2.從關注文章的表達方式入手
《語文課程標准》第三學段(5-6年級)的目標是:「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不同文體的文章有不同的特點。散文往往有含義深刻的句子;敘事性的文章有具體情節和人物描寫,常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說明文則有一定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議論文有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詩歌關注詩意情感和節奏。閱讀教學應根據不同的文體,結合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有些課文內容淺顯,文本的價值就在作者構思的巧妙,表達的獨特上。有時一篇課文值得學生學習的表達方法較多,而課堂時間有限,這就需要我們深入鑽研文本,在教學中進行大膽的取捨,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抓住關鍵點,讓學生學有所得,一課一得。而不是面面俱到雜亂無章重復低效。主問題的設計就尤為重要了。
3.從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
王榮生教授指出:閱讀教學是要引導和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要喚起和補充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獲得與課文相符合的理解感受,學習與課文相呼應的閱讀行為。因此應關注學情,關注學生閱讀文章所產生的問題和困難。教師將自己的閱讀策略轉化成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教材中《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訊報道,文章記敘了把鄧小平同志的骨灰灑向大海的情景,歌頌了偉人的不朽功績。由於文章政治語言較多,情節描寫較少,對小學生來講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怎樣拉近文本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是個難點。研究了學情,我讓學生在課下收集了有關鄧小平同志的資料,以備教學中進行交流來使人物形象變得鮮活。朗讀課文之後設計主問題:「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你從這句話知道了什麼呢?"結合你收集的資料談談。以問題為主線,讓學生邊交流鄧小平同志生前的故事邊談感受,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特別是展示自己收集的故事。一篇枯燥的報道頓時變得生動起來。在大家交流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讀。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要指向目標,立足學情,結合文本特點,力求概括、精煉、巧妙、規范。以線串珠,以點帶面,讓學生在品析語言中思維得到發展,以疑促思,激起興趣,讓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以讀代講,簡化流程,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語文素養得以全面提升。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深入研讀部分如何設計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