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堂如何解放兒童的空間

語文課堂如何解放兒童的空間

發布時間:2022-05-25 18:13:09

Ⅰ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學,既要體現教師的激情與機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作是學生的心情、激情、機智與個性魅力展示的大舞台。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如果課堂上我們看不到學生積極的求知慾望,思維的火花,靈性的花朵,張揚的個性,這樣的課堂不能說是成功的。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獲取知識、更新知識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因此,今日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語言訓練的實踐活動。要真正地廢棄那些無用的提問和講解,將有限的時間放到給學生解疑和語言文字訓練上,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問難。我認為,「質疑問難」是解決學生被動學習的一種手段,而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能力則是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具有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謂「問題意識」,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中有提問的意識,他們能主動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讓學生在課堂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掌握知識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怎樣才算「學會學習」呢?要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要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表達;要有泛讀和理解的技能;要有探索推理和解決疑難的能力;要有獲取、處理與應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創新的意念;要有開展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終生學習。上述「八要」,核心是自主地創造性學習。 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財富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就在每事問。」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核心是善於發問,把創造力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頭腦,把兒童從迷信、成見、曲解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解放兒童的嘴,有問題鼓勵他們問,要給以言論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拓展視野;解放獐牆報時間,以便他們有時間思考人生。在五個「解放」中,問是特別重要的,沒有問就沒有創新。古人曾說過:「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質疑中蘊含著創新的萌芽。學貴有疑,質疑問難是「求異」的開端,也是思維能力的基本訓練。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才能產生興趣,產生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熱切願望。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 探索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條件。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要尊重學生,新生學生的人格,新生學生的自尊心,新生學生的思維勞動。剛開始,由於孩子受到年齡和知識 的限制,他們可能會提出一些比較幼稚或錯誤的問題。作為教師,決不能輕易或粗暴地扼殺這嬌嫩的幼苗。因為孩子們主動探索、積極求學的可貴精神,正是教師們的期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一時解答不了,教師應該坦然接受、實事求是。這說明,學生的提問突破了教師的知識、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而培養學生向老師,向課本,向所有未知領域挑戰的勇氣和能力,也正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教師要以孩子的心理解學生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學生受強烈的求知慾的驅使,開動腦筋,構設矛盾,提出了問題,他們就希望能得到一個滿意的解答。遇有這種情況,不管通過什麼途徑或辦法,或是教師組織學生講座解決,或是在學生不能解決時由老師來解答,都要使學生的求知慾望盡可能得到滿足。這樣,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才能得以保持下去。 教師悅納了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地感受到一種信任。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歡迎學生隨時提問。如果教師受到教學講究系統性、完整性等理論的影響,向學生提出: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不能打斷老師。如果說有問題要問,應先記下來,等到臨下課,老師留出時間來,讓大家提問的時間再問。結果往往是,當老師把課講完,問學生有沒有問題時,或是提問的學生特別少,或是根本就沒有人提問。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不同的反應之間,會產生干擾造成抑制而導致遺忘。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時,要形成新的反應,這種新反應對舊反應的干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正是這種倒攝抑制的作用,使用權得學生那些已經產生而未記憶怕問題,經學習新的內容之後,已經遺忘。因此,提倡學生在課堂提問,就應該沒有時間的限制。這才是真正保護學生。 (1)培養學生「發現」的能力 發現,是教學的目的。小學生的發現不是尋求人類未知的事物,而是憑借教材,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循著教學過程的進展中,逐步發現問題,發現知識,發現情感,發現方法,發現學習語文的讀寫規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發現」機制,確切地說,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發現。「引導」與「發現」的結合,從本質上正確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師」與「生」的關系,「講」與「練」的關系。A起始階段——教師示範「發現」: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應作好示範,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法可循。如《燕子》一課最後一節有一句話「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於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提問時,教師可先把句子讀一遍,接著說:「細線一般用『幾根』、『幾條』,這兒為什麼寫『幾痕』細線呢?『痕』一般指痕跡。」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認真讀句,咬文嚼字和類比等。學生通過聽課,可從教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產生自己提問的慾望與興趣。 B引申階段——學生主動「發現」 : 學生一旦領悟了「發現」的真諦,他們就會主動地求學。這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安排能讓學生「發現」的基礎,使之產生問題。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只有當學生發覺在對教材的理解上還有這樣或那樣的銜接不上的地方時,他們的求知慾望才會產生和增長起來。」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知與不知的焦點上加以點撥、創設情景,這樣才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質疑,從思維的角度來考慮,大體上可分為直覺型質疑、思辨型質疑和探究型質疑三種。 直覺型質疑,是一種初級的質疑,它是感覺對象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直接構成矛盾聯結時,學生不假思索發現並提出的問題。例如,學生初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不會講的詞、不理解的句子等,馬上就會提出來,以尋求問題的答案。這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於學生質疑能力不強的時候或學習一篇課文的起始階段。 思辨型質疑,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質疑,它是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形式,把感知的閱讀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所發現並提出的

問題。這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在學生精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邊讀邊思,琢磨推敲,字斟句酌,就會產生疑竇,就會提出問題。 探究型質疑,是一種試圖發現隱含於事物之間的聯系或隱蔽在事物背後有關知識的質疑。這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於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之後。當學生對某些事物有所認識,對某些知識有所理解,但又感到不足時,他們就會藉助於已經獲得的對有關事物的認識和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去構設新的矛盾,以求得對問題的深入理解,或探求尚未為他們所掌握的知識。 作為教師,把質疑的種種思路教給學生,是非常必要的。其方法如下:A查異 查異,就是檢查,發現作品中不同尋常、不合常規的內容和寫法,並從這些情況出發,進而提出問題。B揭拗 所謂揭拗,就是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現象。矛盾即相互排斥的對立的事物。如果認真、仔細地閱讀文章,就會發現有些文章的內容之間、內容與形式之間語言之間確實存在有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矛盾現象。 C對比對比,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思維過程。世界萬物都有是對立統一的,有了比較才能鑒別,有了鑒別才能更好地認識。 討論,就是由教師按課文的重點、難點、特點、疑點設計討論題或者根據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討論的形式靈活多樣,可分組討論,也可全班討論。討論的過程開放多元,提倡多向通話。鑒於課堂討論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單向信息傳遞的束縛,能夠形成立體式全方位住處傳遞,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發展智能、培養創造精神具有顯著的效益。 討論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討論中起到了很好的作有過程其實也是解疑的過程、釋疑的過程。在運用討論組織教學時,教師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a適時調節器控的能力。教師要善於捕捉信息,機敏地作出反應去相機誘導。B運用培養的能力。教師要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有計劃地將基礎知識、基本訓練的具體要求,滲透到討論中去。C適時歸納的能力。討論之後的適時小結,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理清紛亂的頭緒,有條理地梳理討論內容,清晰地歸結討論成果,還可以修正在討論中出現的那些帶普遍性的錯誤。 馬克思說:「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沒有爭議,就無法「別同異」、「分是非」、「治曲直」。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新事物新觀點也在不斷涌現,孰是孰非、孰優孰劣,只有通過爭論方能涇渭分明。同理,課堂爭議的教學價值,也是毋庸忽視的。首先,課堂爭議可以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其次,爭議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第三,爭議也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求異創新。這是因為「爭議」的基礎理是不同觀點之間的爭斗,它必然會引起學生的獨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見解的充分依據。沒有求異創新的思考能力。便很難奏效。心理學指出:「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對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判斷往往是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情感。」「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希望自己能夠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青少年更是如此。」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不失時機地發揮評價的下面導向和激勵功能,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當一個人的才能為他人所承認時,無疑是一種強大有力的催化劑,帶給他人自尊和自信。對於學生提問的評價,教師主要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評價不同類別的學生,分層實施。讓各部分學生都有向上突破的更空間,從想提問—能提問—善提問„„分層評價,有利於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二是評價採取不同的方式,百花齊放。最常見也最能產生即時積極效應的,恐怕是教師在課堂里充滿激情的真誠贊揚,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悅的情感。當然,在現代的課堂教學中要逐漸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教師還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評價、生生互評和自我評價。因為小組、同伴的評價往往更利於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更利於超越認知水平的內容,鼓勵求異。在大部分學生掌握提問方法的范圍內,以常規問題為參照;而超出學生年齡水平以外的問題,突破標准參照,允許不完善,鼓勵創新。教師與學生可以及時記錄「創新問題」,並定期將「問題」匯總於班中自創的《新十萬個為什麼》,定期展示,不斷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我認為,在小學學習階段,特別是語文學習,評價更應偏向「形成性」這一特點,重視發揮導學導教功能,尤其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創新思維的啟迪。課堂教學中確立怎樣的「中心」往往是某一種教育思想的反映,而「中心」的轉移又意味著教育觀念的轉變。在備課時,教師雖然對課堂提問做了精心的准備,設計也考慮到了方方面面。但是,教師設計的課堂討論是從課本出發的,設計的語言文字訓練也是從課本出發的,教學中很少顧及學生的需要、學生的疑難、學生的興趣。特別是那些根據教師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方式設計的問題不一定切中學生的所「疑」所「惑」。「以學生發展需要為中心」的觀點反映了從「成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理念轉變。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力,則真正做到了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在新穎的師生關系中,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者,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共同探索知識規律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自己的知識與認識水平去苛求學生,相反,教師應揣摩學生的認知過程,顧及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基礎,體諒學生學習上的困難,讓每一個學生都處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之中。當然,在以「問題」統領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應該發揮組織者、激勵者、指導者的作用的。 在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消除師生之間那隱約存在的距離感和戒備心。他們在從事某項學習活動時,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受,才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師生間民主、自由、平等,學生間團結、協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成為一個真正寬松自由的天地,成為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王國。 學生,即便是被稱為一張白紙的小學生,不僅有發展的潛力,而且有發展的需要。當然,人是有差異的,學生的基礎與發展也都是有差異的。如果把班級中每個學生裝基礎與發展作為一個點,按序排列,必然形成兩條斜線,而不是兩條水平線。由於基礎與發展的差異,學生的需要也是有差異的。自然,他們在課堂中所表現出的「問題意識」也存在著差異。在課堂中,當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當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答案是顯而易見、但一時又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時,教師要延遲判斷,使學生產更多的想法,增強表達自己想法的願望,避免學生剛剛萌發出的創造性念頭受到 壓制

Ⅱ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堂是展示教師和學生的舞台,它與課堂學習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課堂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又源於其對知識感興趣的程度。課堂教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由學生興趣激發的教學,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喚醒時,必將表現出極大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

一、課前准備是提高孩子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

課前准備包括教具、學具的製作,課堂教學需要資料的收集,課件的准備,生字詞卡片的製作等等,教師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備,才能在課堂教學之中解決好各種問題。其中備課尤為重要,備課就是要在上課之前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學生需要什麼、愛好什麼,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了解課文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重點和難點等等。教師只有通過課前收集和整理大量資料,課堂上才有針對性的提出相關的問題,選擇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篇課文,教師備課的情況都會隨著教學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比如所教學生的人數不同、年級不同、地方不同,當然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各不相同,其教學目標和方法就不一樣。教師備課時候就要組織好課堂語言,設計合理、生動有趣的情節,孩子才會在一節課里通過自己感興趣的看圖片識字、猜謎語活動、小組合作、游戲活動等多種形式進行愉快輕松的學習。學生和教師才會在40分鍾的一堂語文課里有所收獲。

二、創設愉快、輕松的學習環境

教師要創設一個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第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和愛對待每一個學生,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習和生活,使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要建立一個和諧、溫暖的班集體,使全班學生能夠在平等互助、輕松怡悅、快樂幸福的環境中共同學習。一個舒適、愉悅、友好、幸福的班集體,才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更是學生學習的好地方。第三,教師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發展,學生不高興、不開心的時候,要與其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原因,及時幫助調整情緒。特別是關注留守兒童和單親孩子的成長和進步,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課後,甚至是孩子在家的情況,教師都要逐一進行了解,盡可能和這些孩子打成一片,得到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感受到教師最溫暖的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要一視同仁的對待學生,特別是要親近和關愛後進生的成長,給予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的指導和幫助;要善於發現其可愛之處,對其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鼓勵。

三、開展多種形式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是語文教學的主要途徑,因而,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恰當的運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導入,創造愉快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處於一種主動、積極、興奮的狀態,樂於學習。導入的方法有:講故事導入、聽音樂導入、看圖導入、做游戲導入等,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導入。如:教學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課《草原》,開始課件出示有關草原上美麗景色的圖片,學生通過視覺直觀形象的初步了解到草原一望無際、一碧千里,以及草原上遼闊天空的情景,從而產生學習文本的興趣。接著播放草原牧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觀看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壯觀場面,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進入草原環境之中,走進「草原」,感受大草原無與倫比的美麗風光和淳樸熱情的民族風情把學生的思維牽引到內蒙古茫茫無際綠色草原時空中,「親身體驗」草原上壯麗的景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發揮學生動手、動腦製作,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於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如:六年級上冊9課《竹節人》教學前,教師布置學生先看一下竹節人游戲的圖片以及製作竹節人所需要的材料,再分小組讓學生動手製作竹節人,不會製作的可以去看課文。竹節人製作好進行評比活動,比一比哪一個小組做的好,評出一、二、三等獎。這就提高學生的視覺、聽覺和動手製作能力,從而激發對閱讀和學習課文興趣。

小學生樂於猜謎語、聽故事,教學中結合教材、運用謎語、故事的形式組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27課《雨》,可以出示謎語「千條線、萬條線,落在水裡看不見。」讓學生猜一猜,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對課文產生學習興趣。在學習課文過程之中,教師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解缺水的時候遇到的一些困難,學生聽完故事之後就會積極主動提出許多關於水的問題:「老師,你們那時候去哪裡洗澡?」「小時候,你們打過水戰嗎?」「你們挑水遠嗎?」「缺水的時候,你們是怎樣度過的?」……不知不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動力。課堂中教師可以設置恰當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體驗缺水村子裡人們盼水、用水的心情,體驗到缺水之艱難,貫徹珍惜水資源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運用恰當的鼓勵和表揚用語

學生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一句表揚的話可以使學生開心一天,作業本上一句激勵的話可以使學生更加有信心完成作業。如:「你真棒!」「你說話的聲音真好聽!」「你總結的非常好!」「你用的詞語很新穎。」「這句話讀的很有感情。」「你真會觀察。」……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順利完成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策略,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事物,想方設法地去探索、去了解,力求尋找到其中的秘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適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喜愛語文活動的情感。

(作者系隆陽區板橋鎮中心學校教師)

王亞槐

Ⅲ 陶行知六大解放是什麼

陶行知六大解放是:

1、解放兒童的眼睛。傳統的封建教育給兒童戴上了一雙封建的有色眼鏡,使他們脫離社會實際生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成為無益於社會的「小書獃子」。

所以,他指出,應教兒童對大自然進行觀察,對大社會進行分析,在大自然、大社會的懷抱中陶冶性情、鍛煉意志,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解放兒童的頭腦。要發展兒童的創造力,先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這些是「種種要不得的裹頭布。」

他向人們發出了戰斗號召:「如果中華民族不想以三寸金頭出現於國際舞台,唱三花臉,就要把裹頭布一齊解開,使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可以突圍而出。」在這里,陶行知所談的對象不僅僅限於兒童,已推而廣之,包括青年、成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

3、解放兒童的雙手。他在《手腦相長歌》一詩中寫道:「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

4、解放兒童的嘴。陶行知認為,中國一般習慣是不多說話,兒童沒有言論自由。大人說什麼,小孩就聽什麼,就照著做。久而久之,使兒童養成一種盲從陋習,不利於成長。

小孩子有問題要准許他們問。從問題的解答里,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他說:「小孩子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

5、解放兒童的空間。他說:「從前的學校完全是一隻鳥籠,改良的學校是放大的鳥籠。」因此,「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並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

他還進一步指出:「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之創造力。」

6、解放兒童的時間。「一般學校把兒童的時間排得太緊。一個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現在中學校月考,學期考,畢業考,會考,升學考,一連考幾個學校,有的只好在鬼門關去看榜。連小學的兒童都要受著雙重夾攻。

日間由先生督課,晚上由家長督課,為的都是准備趕考,拚命趕考,還有多少時間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會的寶貴知識呢?」為此,他大聲疾呼:「創造的兒童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之解放。」

Ⅳ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能力論文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學,既要體現教師的激情與機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作是學生的心情、激情、機智與個性魅力展示的大舞台。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如果課堂上我們看不到學生積極的求知慾望,思維的火花,靈性的花朵,張揚的個性,這樣的課堂不能說是成功的。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獲取知識、更新知識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因此,今日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語言訓練的實踐活動。要真正地廢棄那些無用的提問和講解,將有限的時間放到給學生解疑和語言文字訓練上,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問難。我認為,「質疑問難」是解決學生被動學習的一種手段,而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能力則是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具有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謂「問題意識」,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中有提問的意識,他們能主動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以「問題」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讓學生在課堂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掌握知識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怎樣才算「學會學習」呢?要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要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表達;要有泛讀和理解的技能;要有探索推理和解決疑難的能力;要有獲取、處理與應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創新的意念;要有開展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終生學習。上述「八要」,核心是自主地創造性學習。 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財富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就在每事問。」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核心是善於發問,把創造力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頭腦,把兒童從迷信、成見、曲解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解放兒童的嘴,有問題鼓勵他們問,要給以言論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拓展視野;解放獐牆報時間,以便他們有時間思考人生。在五個「解放」中,問是特別重要的,沒有問就沒有創新。古人曾說過:「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質疑中蘊含著創新的萌芽。學貴有疑,質疑問難是「求異」的開端,也是思維能力的基本訓練。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才能產生興趣,產生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熱切願望。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 探索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條件。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要尊重學生,新生學生的人格,新生學生的自尊心,新生學生的思維勞動。剛開始,由於孩子受到年齡和知識 的限制,他們可能會提出一些比較幼稚或錯誤的問題。作為教師,決不能輕易或粗暴地扼殺這嬌嫩的幼苗。因為孩子們主動探索、積極求學的可貴精神,正是教師們的期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一時解答不了,教師應該坦然接受、實事求是。這說明,學生的提問突破了教師的知識、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而培養學生向老師,向課本,向所有未知領域挑戰的勇氣和能力,也正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教師要以孩子的心理解學生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學生受強烈的求知慾的驅使,開動腦筋,構設矛盾,提出了問題,他們就希望能得到一個滿意的解答。遇有這種情況,不管通過什麼途徑或辦法,或是教師組織學生講座解決,或是在學生不能解決時由老師來解答,都要使學生的求知慾望盡可能得到滿足。這樣,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才能得以保持下去。 教師悅納了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地感受到一種信任。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歡迎學生隨時提問。如果教師受到教學講究系統性、完整性等理論的影響,向學生提出: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不能打斷老師。如果說有問題要問,應先記下來,等到臨下課,老師留出時間來,讓大家提問的時間再問。結果往往是,當老師把課講完,問學生有沒有問題時,或是提問的學生特別少,或是根本就沒有人提問。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不同的反應之間,會產生干擾造成抑制而導致遺忘。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時,要形成新的反應,這種新反應對舊反應的干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正是這種倒攝抑制的作用,使用權得學生那些已經產生而未記憶怕問題,經學習新的內容之後,已經遺忘。因此,提倡學生在課堂提問,就應該沒有時間的限制。這才是真正保護學生。 (1)培養學生「發現」的能力 發現,是教學的目的。小學生的發現不是尋求人類未知的事物,而是憑借教材,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循著教學過程的進展中,逐步發現問題,發現知識,發現情感,發現方法,發現學習語文的讀寫規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發現」機制,確切地說,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發現。「引導」與「發現」的結合,從本質上正確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師」與「生」的關系,「講」與「練」的關系。A起始階段——教師示範「發現」: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應作好示範,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法可循。如《燕子》一課最後一節有一句話「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於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提問時,教師可先把句子讀一遍,接著說:「細線一般用『幾根』、『幾條』,這兒為什麼寫『幾痕』細線呢?『痕』一般指痕跡。」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認真讀句,咬文嚼字和類比等。學生通過聽課,可從教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產生自己提問的慾望與興趣。 B引申階段——學生主動「發現」 : 學生一旦領悟了「發現」的真諦,他們就會主動地求學。這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安排能讓學生「發現」的基礎,使之產生問題。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只有當學生發覺在對教材的理解上還有這樣或那樣的銜接不上的地方時,他們的求知慾望才會產生和增長起來。」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知與不知的焦點上加以點撥、創設情景,這樣才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質疑,從思維的角度來考慮,大體上可分為直覺型質疑、思辨型質疑和探究型質疑三種。 直覺型質疑,是一種初級的質疑,它是感覺對象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直接構成矛盾聯結時,學生不假思索發現並提出的問題。例如,學生初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不會講的詞、不理解的句子等,馬上就會提出來,以尋求問題的答案。這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於學生質疑能力不強的時候或學習一篇課文的起始階段。 思辨型質疑,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質疑,它是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形式,把感知的閱讀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所發現並提出的

Ⅳ 1、陶行知提出了「五大解放」來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請問「五大解放」分別是什麼

總述:五大解放,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學生管理上首倡五大解放,很具有啟發意義。

內容:幾千年的封建傳統束縛了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空間、時間

具體闡述:

①解放兒童的大腦讓他們敢想。

②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敢做。

③解放兒童的嘴巴讓他們敢問多問。

④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學習。

⑤解放兒童的時間讓他們有空閑時間去消化知識增長知識。

五大解放實質上就是給學生創造出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

望採納!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Ⅵ 陶行知先生認為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五個方面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觀點是:

(1)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2)重視幼兒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具體包括五個方面: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空間、時間。此題需全面把握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

Ⅶ 請問語文課堂上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共情:孩子挺聽話,但就是提不起學習情緒,因此學習成績也一直不理想,對嗎?
二、具體化:您可以舉例說明下孩子學習興趣的具體表現嗎?
三、探討問題的成因,並具體分析:
a 孩子的學習總是被批評,沒有成就感
解決:多肯定孩子學習當中的優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激發孩子內在的價值感;
b 孩子總是被打擊,沒有學習興趣
解決:不斷鼓勵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不斷加大學習前進的動力;
c 孩子的興趣愛好都被打壓,孩子失去了好奇與探索的天性
解決: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並恰如其分的引導至學習內容當中,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d 孩子沒有夢想,對學習,對什麼都沒有期待
解決:喚醒孩子內心深處的夢想,用夢想的自然力量,引導出孩子自發自願的奮斗目標,以及學習目標。以上內容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對家長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家長可以積極參加優勝的免費家庭教育講座,在專家的指導下,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高度,從而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

Ⅷ 請談談陶行知的五個解放兒童的觀點 對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有什麼啟發

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說:「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必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為此,他提出了六個解放:
一、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想。層層束縛兒童創造力的裹頭巾必須撕下來。
二、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幹。手是人重要的感覺器官,讓孩子多動手是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手的活動,可以獲取更多的外部信息,這些信息能促使大腦積極活動,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使孩子心靈手巧。
三、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看,不戴上有色眼睛,使眼睛能看事實。
四、解放兒童的嘴,使他們能談,特別要有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五、解放兒童的空間。不要把兒童關在籠中,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擴大認識的眼界,取得豐富的學問。
六、解放兒童的時間,不把他們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他們。要給他們一些空間、時間消化學問,並且學一點他們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們高興乾的事情。

Ⅸ 如何調動孩子在語文課堂的積極性

調動孩子在語文課堂的積極性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正是因為這樣很多教育家都相當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引發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我認為「好學」對教育非常重要。20世紀初的很多權威學者也說過:興趣是個水閘門;興趣是教育過程必須藉助的「保險絲」;興趣是兒童成長的「指示器」。可見,培養興趣是多麼的重要!
引發興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過教師語言進行描繪、敘述創設情境;也可以通過教學硬體讓學生欣賞畫面創設情境;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直觀想像創設情境等。如:我講《林海》一課。我上課出示課件展示大海的畫面,請學生說出大海的特點。然後,接著展示大興安嶺林海的畫面,請同學簡單概括出林海的特點:一望無邊、滿眼綠色,林木隨著山勢起伏如波浪,使學生感受到林海與大海的共同特點。通過提問學生:「你們看過大海,想不想去看林海呢?林海的景色是怎樣的呢?」這時,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回答:「我要去!」;「我想看林海」;「我已經去過了」等等。頓時,課堂的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於是通過創設這個情境把孩子們的興趣引到了課堂上來,使孩子產生了觀察林海、探究林海的慾望。孩子有了興趣入了情境才有了學習的慾望,他們就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這樣通過情境的創設使學生產生了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的興趣或認識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積極最活躍的成分。因此推動著學生努力地去學習、去探究。這樣課堂上才會取得事半公倍的效果。
二、相互交流,營造和諧課堂氣氛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表現為教師的權威高於一切,對學生要求太嚴太死,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缺乏生命活力,致使學生依賴性強,學習效益低下,所以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是每一個教師最起碼應該做到的。它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和動機,協調師生之間的關系,形成強大的合力,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導向和促進作用。教師要巧妙利用課堂上隨機出現的情境變化,注重學生的情感交流,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相信學生,適時調整活動內容與教學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了解他們的願望、意見、追求。學生的需要就是教師的需要。只有把情感因素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願意學習。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及時把教師的教育任務和教育設想整合進去。另外,教師說話態度要和藹,聲音要動聽,給孩子親切感。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自己見解的慾望,努力創設和諧向上的課堂環境。
三、挖掘潛力,留給學生學習空間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打破了教師滿堂灌的一統天下,許多教師都加快了轉變教學觀念的步伐,以適應課改的潮流。然而,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仍還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雖然,教學觀念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僅需要鍥而不舍地向舊觀念挑戰的勇氣和決心,同時還需要新觀念及時補充新鮮的血液。只有這樣,新舊觀念才能換位。所以,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
教師在課堂上應給學生自由支配、自由發揮的空間,還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要給學生學習的空間,必須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問題,有目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探究問題,合作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達到理解、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Ⅹ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造良好的氣氛

語文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處處關愛學生,幫助和引導他們的人生道路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尤其是對學習基礎和知識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鼓勵、支持和幫助。無論是在課堂還是課外,教師要經常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時刻保持與學生的思想溝通,了解他們的遇到的問題和想法,並要耐心細致地做好工作,既做良師,又是益友。教師和學生都不能將再生活中遇到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帶進教室,要時刻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面對教與學的工作,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進入教學狀態,讓每一節課都擁有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讓學生時刻體會學習語文的樂趣,幫助他們加深對語文課的喜愛程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氣氛、效果、和諧 課堂氣氛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公共情緒狀態,它是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課堂氣氛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公共情緒狀態,它是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良好的數學課堂氣氛,對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優化教學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幼苗的成長需要適宜的土壤、陽光、空氣和水分。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影響。然而,熱愛讀書需要一種氛圍,氛圍要靠我們營造。因此,如果要培養孩子們的讀書熱情,首先就要為他們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

那麼,如何創造良好的小學語文教學氣氛呢?

一、 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制約課堂氣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教師,只有通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才有可能實現良好的課堂氣氛,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教師在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要保持教學時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准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准備工作,特別是對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教師一旦走上講台,就要心無雜念,快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用教學激情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教學藝術去煥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得體地運用手勢、動作、表情、神態等體態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染學生的情緒,與學生一道分享數學知識高尚的情趣。此外,我們還需要對課堂上的一些突發事件作出及時處理,要善於發揮我們教學機智,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只有教師教得投入,學生才能學得專心,良好課堂氣氛才能順利形成。此外,還要善於發揮教學機智,妥善處理課堂中的偶發事件。同時,教師要提高對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終保持最佳的教學心態。

二、 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要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關鍵在於教師能否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任何學習過程都存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學生學習的表現與效果截然不同。當學生處於最佳心理狀態時,學習情緒高漲,專心致志,課堂氣氛熱烈而愉悅。把微笑帶進課堂。微笑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學生的心靈。當學生思想走神、思緒信馬由韁時,充滿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學生「迷途知返」;當學生答問受挫時,滿懷鼓勵和依賴的微笑,能使學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當學生板演成功時,飽含肯定和贊賞的微笑,能使學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強的求知慾。教師親切的教態、愛撫的目光和鼓勵的言語,能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融洽的合作氣氛,使學生形成和保持積極主動的良好學習心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和不同的收獲,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個別要求。如在課堂作業的配置與處理上,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並通過當堂批改或講評,及時滿足學生急於知道作業正確與否的迫切心理需求,開闊學生思路,使那些解題中」別出心裁」的學生得到贊譽。

三、 用積極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得到學生的認可 師生的情感共鳴是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變數。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動過程。我們要以教師自身的情感體驗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心理氣氛。教師本身的情感狀態,可以產生共鳴作用,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課堂中出現某種心理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傾注積極的情感和真誠的愛心,用情感和愛心去感染和打動學生,以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師愛是調控課堂心理氣氛的長久動力源泉。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教育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制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不應把自己看成發指令、提要求、檢查執行結果的監督者,而應看作教學活動中平等的一員。以民主的方式指導和組織教學,以適應學生日益增強的成人感和獨立性的需要,促進學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中要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響學生,給全班學生以積極的情緒體驗,以創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由於小學生是接受教育的基礎階段,所以我們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要讓他們為知識的偉大而吸引,在學習中體驗知識帶給他們的快樂,帶給他們更為強勁的前進力量。 總的來說,積極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也是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條件,這主要是通過暗示和流行來發揮作用的。因為課堂心理氣氛會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言語或非言語而暗示他人。使被暗示者產生與刺激者相同的情緒,並有可能產生由相同情緒控制下的行為。促使學生們追隨它,發揮統一學生行為的功能。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堂如何解放兒童的空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