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如何有效備課培訓心得體會

語文如何有效備課培訓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2022-05-26 00:31:09

A. 小學語文如何備課更高效

俗話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的有效性。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有許多青年教師為上好一堂語文課,常常瀏覽大量資料,參閱多堂名師範例及教案,經過精心整合、預設,形成了一份幾乎無瑕疵的多頁詳案,但實際執教起來並不如設想中那樣順利,往往出現量大超時,環節倉促,顧此失彼,束縛手腳等現象,形成低效的課堂教學。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備課呢?

一、備課標

課程標准、教材和參考書是教師備課前必須讀的「三本書」。很多教師備課時,往往只讀教材、參考書,照本宣科,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性作用,這樣的備課尤如井底之蛙,站不高、看不遠,教材也不可能真正鑽研深、鑽研透。備課,先從讀課程標准開始。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圭臬」、是源頭、是方向,也是方法。讀課程標准,就像砍柴前磨刀一樣,事半功倍。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他把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抄下來,貼在教案本的首頁,每次備課時都要翻看。由此可見,備好課標是備好課的基礎之步。

二、備教材

備教材是備課中的重要的一環。如何把握教材並創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鑽研文字。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並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准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煉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教師要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教師要先努力去做。

第五步:查閱資料。一是閱讀《教師參考用書》,二是上網查閱許多相關的背景資料。

三、備學生

在傳統的語文備課中,教案就是師案,是教師如何教課文的方案。這種教案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求出發來進行設計的,教師在寫教案時考慮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教,而不是學生如何學,學生的學要服從於教師的教,它是只為教師准備的,是只為教師服務的。它從教案上第一個字的出現起就已把教師的教作為主動的活動,把學生的學作為被動的活動來對待。在這種教案指導下的語文課堂,學生要做的最要緊的事就是如何去適應教師(教案);教師最渴望的是學生與自己(教案)親密配合,最害怕發生的則是學生的學偏離自己教的方向。一旦教學效果不理想,那教師埋怨的往往是學生沒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怪學生沒有與自己(教案)好好配合。這樣的課堂,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

四、備教案

1.教學目標設計——三維目標不能少

2.教學過程設計——科學合理可操作

(1)說好第一句話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創造科學有效的導入形式,就必須把握課文的特點,根據學生好奇心理,運用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導入新課。

(2)提好一個問題

「提問」或者「問題」是組織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般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課堂教學知識的遷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 高質量的提問是教師研究教材與設計教學時思想的結晶,它們具有角度優美,形式多樣,內涵深度,激發力強的特點,在教學上能夠發揮出高質量的引領,激發,牽動作用。

(3)用好一塊黑板

板書是一門高度濃縮的「提練」藝術,是「提純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簡明的圖表、簡單的構圖、凝練而直觀的形式把教學內容濃縮起來,節省了教學時間。語文課的板書設計要從課文的教學目的出發,選取恰當的切入角度,對全文作鳥瞰式的綜合,應力求結構上簡明扼要,語言上精心錘煉,形式上新穎有趣,有審美價值,能寓教於樂,寓智於美,既有"三秋樹"的簡練,又有"二月花"的新穎。

3.教態語言設計——富有魅力感化人

一個氣質高雅、精力充沛、神采飛揚的教師必定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小學生最善於模仿,我們的言談舉止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備課時,我們雖不可能把每句課堂語言都預設好,但比較重要的過渡語言和總結性語言還是可以預設的,這部分能預設的語言,一定要仔細推敲。要考慮到是否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識點?怎樣呈現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動性」,更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怎樣做到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合二為一,相得益彰,從而一程一程地推進課堂教學甚至形成課堂的高潮。

B. 如何上好優質課 小學語文 學習心得

把什麼樣的教育帶入21世紀,這是歷史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人們常說:「誰擁有未來的教育,誰就擁有未來」。21世紀的主人,今天就坐在我們中小學的課堂內,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為他們的今後發展做好充分准備,讓他們成功地跨入21世紀。
素質教育的意義就是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使他們的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學生在校時間大部分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因此,課堂教學應該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怎樣上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一、優質課應當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課
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談到教師的修養時,提出三條基本的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識淵博,三是「術」,即高超的教學藝術技巧。他認為教師的創造性活動應該同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結合起來,才可能真正掌握教學藝術。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首先應該肯定教學是一門科學,因為教學是有客觀規律可循的,教學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同時,教學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學理論應用於實際,必須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不能囿於一個程式。教學效果的好壞,還與教師的語言、機智、熱情等素質有關,要做到「無意於法則,而自合於法則,『從心所欲不愈矩』,這的確也是一種藝術」。
德國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關於激勵、喚醒、鼓舞」。成功的教學是喚起學生興趣的教學。
1、科學性就是符合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
教學過程,蘊含有很多的規律。第一個是學科知識的規律,各個學科都有其特定的內在的規律。第二個是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教師上課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每個學生各有不同的思想和心理活動。他們的心理活動有其特定的規律,一堂高質量的課應當從學生的心理活動入手。
2、藝術性就是科學再現求「實」、藝術表現求「活」師生發展求「優」的完美統一。
求「實」 就是要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教學最優化的原則,並結合自己的特點,學生的實際來進行教學。
求「活」 就是注意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手段、方法和技巧來豐富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求「美」 就是注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審美意識和情趣,使他們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
求「趣」 就是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老師,喜歡老師所教的課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求「新」 就是注意在學習別人教學藝術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創新與發展,顯現自己鮮明的教學個性。
求「效」 衡量教學最優化有兩個標准:一是教學效果,二是時間消耗,即在規定的時間內,取得一般教師所不能取得的教學效益,可見優質課的最後落腳點是效果與效益。
二、優質課應當具有的幾個特點
1、結構嚴謹
課堂教學結構是在以班級授課形式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需要,合理地選擇和應用現代教學媒體,繼承傳統教學媒體中的有效成份,使二者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構成教學信息傳輸及反饋調節的優化教學媒體群,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
控制論告訴我們:課堂教學是一個可控的過程,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各種信息反饋,可以實現有效地調控,使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都處於動態平衡中,並隨時注意排除各種干擾信息,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和教學的最佳效果。
教學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分析教學目標,即明確學生學習什麼內容;確定教學策略,即為達到預期目標打算如何進行學習?也就是選擇要達到預期目標所需要的資源、程序和方法;進行學習評價,及時獲取反饋信息,檢查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
2、思維流暢
思路流暢是指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啟承轉折應該自如、平滑,師生的思維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猶如滾滾長江,一瀉千里。
3、應變自如
教育機智是老師重要的心理品質,主要表現為對突發事件的敏感、迅速准確的判斷和靈活機智巧妙的處理。而這一切都是在沉著、冷靜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無論發生什麼事,老師都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調整原定計劃,靈活地處理好一切問題。
4、節奏適中
課堂教學節奏,指教學過程中各種可比成份連續不斷的交替,在時間上以一定的秩序、有規律地重復出現的形式。通過這些可比成份的重復和有規律的交替來表現,傳達教育者的情感態度、思想傾向及所要強調的內容。
(1)課堂教學節奏的成份
課堂密度: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質的教學任務的程度。是有效信息。
課堂速度:指對教學量規定的概念。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教學任務的量。包括對新知識的學習和舊知識的鞏固。
課堂難度:指教授者和學習者在教學時感到表達、理解、運用等方面的難易程度。它多屬技術、方法、理解水平方面的問題。
重點度:指通過比較而確定的相對概念。它是指課堂內重要和主要內容佔全部教學內容比例的大小的程度。
強 度:指教師、學生雙方在單位時間內,教授或學習一定難度和一定數量的教學內容所引起的雙方身心疲勞的程度。持久的高強度,可能使教師傳輸教學信息的能力減弱,也可能使學生接受教學信息的能力衰減。
激情度:指教師、學生雙方共同沉浸在教學美中,融於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所激起的雙方情感的共鳴,情感振盪的程度。高激情度的出現,常標志著教學高潮階段的到來。
教學節奏的高低、強弱規律變化,使教學跌宕有致,起伏自然。
(2)課堂教學中的節奏特點
課堂40分鍾里,學生的腦力不可能保持在一種狀態。有振奮、愉悅,也有疲倦、鬆懈。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術要求教師掌握這種在課堂上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現象。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隨時間推進,其興奮中心呈曲線變化,如圖所示。

可以看出,課堂的前15分鍾和25—40分鍾的前15分鍾是學生腦力的最佳狀態。是教師傳授知識、技能的最佳時間,課堂內容的重點應放在這段時間而加以解決。第15—25分鍾這段時間是學生課堂疲勞的波谷期,是學生情緒上相對平衡的時段,以處理一般性問題,練習或學生自學為好。
5、啟發得當
教學是否具有啟發性,要看學生是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去獲取知識,這是「啟發式」與「注入式」的分界線。
孔子的教學是:「循循然善誘人」。
葉聖陶先生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如何誘導?他認為一要 提問,二要指點。而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宜揣摩何處學生所不易領會,即於其處提出」。
良好的提問,在善於揣摩學生難於領會的問題,把握文章的主旨、脈落和作者用心,抓住關鍵之處,要言不繁,相機誘導,一個完整的課堂提問過程,常包括以下四個環節:激疑、設疑、釋疑、評價,一個好的提問設計應該具有以下特性:合適性、啟發性、趣味性和指向性。
6、語言有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不僅是教學信息的載體,也是傳導情感的媒體,不僅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也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構成教學藝術的主要形式。
有經驗的優秀教師的教學語言,聲情並茂,引人進入藝術的殿堂。而有的教師雖然經綸滿腹,卻詞難達意,語不傳情。教學語言的美是多樣的:豪放、細膩、莊重、幽默、絢麗多情、朴實無華等,只要運用得當,都給能人以藝術享受。
優秀教師的語言從內容到表達方式以及語言節奏都有很高的要求。優秀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語言家的用語准確,數學家的邏輯嚴謹,演說家的論證宏辯和藝術家的豐富情感的集大成者。
優秀教師的語言藝術具有如下特性:
准確清楚 生動形象 波瀾起伏 通俗易讀 風趣幽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藉以傳播信息的手段主要由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構成。對於言語行為 (口頭語言、板書、板畫)廣大教師和教研人員進行了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經驗。相比之下,對體態語言的研究,就薄弱得多。
所謂體態語言,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用來傳遞信息、表達感情、表示態度的非言語的特定身體態勢,它包括眼神、表情、手勢等。
依據美國體態語言專家保羅·埃起曼和弗里森關於體態語言的分類理論,結合我國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一般規律及體態語言運用的特點,我們常將教師的體態語言分為五大類,即:象徵性體態語言、說明性體態語言、表露性體態語言、適應性體態語言和體調性體態語言。
7、板書精美
板書是教師運用黑板以凝煉的文字語言和圖表等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板書既是老師應當具備的教學基本功,又是老師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教學技能。獨具匠心的板書和板圖,既有利於傳授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既能產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啟迪學生智慧,活躍學生的思維。人們把精心設計的板書稱為形式優美、重點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書。
板書的形式和教學的其它活動方式一樣,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從實際出發,恰當地運用。板書的種類很多,選擇最佳的板書形式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常見的板書形式有如下幾種:
提綱式 詞語式 表格式 線索式 圖示式 總分式
板書的原則是:
書寫規范 有示範性 語言准確 有科學性 層次分明 有條理性
重點突出 有鮮明性 合理布局 有計劃性 形式多樣 有趣味性

C. 吳忠豪語文到底教什麼怎麼教學習心得

吳忠豪:上海師范大學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初等教育系原主任,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上海師范大學「國培計劃」語文骨幹教師培訓首席專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小學語文教學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二期課改小學語文教材(實驗本)主編。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課程主講教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學科教學關鍵問題實踐研究》項目語文學科指導專家。
語文到底教什麼怎麼教
現代中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教學形態就是教師帶著學生一篇一篇講讀課文。語文課的主要活動是閱讀課文,嚴格意義上說是聽教師分析講讀課文。然而,講讀課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指責,因此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講讀課文的有效性。其實發達國家母語課程並不採用「講讀課文」的方式,許多國家的母語課程是以學語言為主。比如美國和法國等國家母語課程的主體是英語課、法語課,主要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運用以及訓練表達能力。當然,他們也開設閱讀課、文學課,但是閱讀課也不是講課文,而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據了解,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閱讀課就是讓學生到閱覽室里讀書。日本國語教材每學期只有3~4篇課文,國語課60%以上時間用於聽說、寫作和語言知識學習。觀照發達國家的語文課程,我們發現「講讀課文」其實不是語文教育唯一的形態,更不是最佳形態。因此,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應該跳出講讀課文的思維定式,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探索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高投入、低產出」的被動局面。
語文課應該用課文學語文
現在,語文課程的一大問題是混淆了「課文內容」和「教學內容」兩個不同的概念。什麼是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就是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價值觀等要素。語文教材中一篇篇課文給出的是「課文內容」,然而它們只是學習語文的例子。用這篇課文教學什麼語文知識,學習哪些方法,訓練何種語文技能,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自行選擇並確定。這就給語文老師帶來極大的困難,並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內容選擇的混亂。當下很多老師就是把課文內容誤當成語文教學內容,因此語文課上完,學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課文內容的痕跡,而不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痕跡。
其實,除了少量的古詩詞等流傳千古的經典篇目,語文課本中的絕大部分課文內容基本不屬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指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這些知識、方法和技能是相對穩定的、不可替代的。
為什麼課文內容不等於語文教學內容?因為課文內容是可替代的。我們可以用這一篇課文教這些語文知識、方法,也可以換一篇課文來教。在課堂教學中將大量時間花費在文本內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這樣的語文往往就沒有語文味。上《月光曲》就討論月光曲是怎麼譜成的;上《鳥的天堂》就討論鳥的天堂有什麼特點,為什麼稱之為「鳥的天堂」;上《蝙蝠和雷達》就討論科學家是怎麼發現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系,等等。這就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思品課、科學課,這樣的課怎麼會有語文味呢?
造成「課文內容」與「語文教學內容」混淆的原因,從語文課程內部分析,一是由於這門學科綜合性特點所致。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思想品德、情感審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諸多任務。因此,課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價值觀教育內容也是語文教學內容,教師須處理好這兩項任務的關系。二是語文教材沒有明確給定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憑經驗選擇。這使得部分教師直接將課文內容當成教學內容。從課程外部分析,是因為受到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語文課程片面強調思想道德教育任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放到了極不恰當的位置。其直接後果是異化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干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
以本體教學內容為主要目標組織教學
按照課程標准對語文課程功能的闡述,語文教學內容大致可以劃分成本體教學內容和非本體教學內容兩大類:所謂語文本體教學內容就是反映這門學科本質特徵的、區別於其他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這類教學內容是語文課程必須承擔的本職任務,反映出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特性。完成這些教學內容,能為學生學習各門課程奠定扎實的基礎,也能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礎。所謂語文非本體教學內容,包括情感、態度、審美、價值觀教育,多元文化的學習,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等。這類教學內容不是語文課程一科獨擔的,而是由基礎教育各門課程共同承擔的,並且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了語文課程發揮的作用。
本體教學內容和非本體教學內容的提出,能夠讓我們非常清晰地區分語文課程的本職工作和兼職工作。作為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課程性質的語文課程,毫無疑問應該將本體教學內容作為教學每篇課文的主要目標。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國文教學的重心在於語言文字。雖然國文教學富有「教育意義」,但不是它的「專任」。然而在常態化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還是將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當成了一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也就是說將非本體教學內容作為主要目標,造成本體教學內容與非本體教學內容的錯位。請看下面這個課例: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一、揭示課題,創設愛的氛圍;
二、品讀「栽花賞花」,感悟父子情深;
三、品讀「寫信教子」,感悟信的內涵;
四、拓展升華,理解偉大的父愛。
老師再送兩句高爾基先生的名言,希望能伴隨你們長大!
很明顯,這堂課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營造愛的氛圍,感悟父子情深,讓學生接受愛的教育。教師圍繞這個目標組織課堂教學,其優勢是能夠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最大化;但缺陷也非常明顯,這堂課主要不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而是在感受父愛,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其結果就是改變了語文課的性質特點,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作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語文課,理所當然地應該以完成語文課的本職任務,即以本體性教學內容為主要目標,並且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組織教學過程。下面我們再通過於永正老師執教《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的教學環節,來認識語文課應如何正確處理本體性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
一、學習感情朗讀;
二、學寫批註;
三、根據課文內容寫一封信。
這堂課於老師是這樣教的:首先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開始,學生能夠朗讀正確、流利,但沒有感情。於老師讓學生聽自己朗讀。於老師讀得聲情並茂,學生不由自主鼓起掌來。學生醒悟:是呀,這就叫「感情朗讀」。接下來,於老師讓同學模仿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後同桌交流,再全班切磋,讓學生充分展示。接著,於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這篇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讓學生把這些語段或詞語畫出來,然後在旁邊寫批註。學生寫完後,他先讓同桌之間交流,然後進行全班評點。然後,於老師出示自己的評點,讓學生體會好的評點應該是什麼樣的。最後,於老師讓學生根據這篇課文內容,以「兒子」的身份給「父親」(高爾基)寫一封信。這樣,每個學生就有了一次寫作練習。
在這堂課中,老師主要不是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而是以課文為例子,引導學生學習有感情地朗讀,學習寫批註,還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練習寫一封信。由此可見,這堂課的教學目標瞄準的是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
有的老師可能會擔心,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是否會造成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不理解?是否會造成語文課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任務落空?其實這是杞人憂天。按照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應該滲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是結合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的訓練同時完成的。換句話說,對於《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對「『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價值觀教育,應該滲透在感情朗讀、學寫批註和寫信的過程之中。
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設計教學過程
常態化的語文課文教學流程是:初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分段講讀,深入理解課文思想感情——總結提升,小結收獲體會。這樣的教學流程是依據理解課文思想內容這一目標設計的,不利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語文學習方法的遷移運用。因為受制於理解課文思想內容這一主要目標,課文中的語文知識或學習方法教學只能是零敲碎打地添加、穿插,而不能按照這些知識或方法本身的學習規律去教學。結果就是教師教過了,但學生不會運用。請看《呼風喚雲的世紀》這個課例:
一、初讀課文,質疑提問
二、講讀第一段
1. 聚焦第一句:比較設問句;
2. 聚焦第二句:近義詞比較「發現和發明」;
3. 體會詞語重復的作用: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
三、講讀二、三段,體會表達方式
1. 用什麼方法表現了20世紀科學的成就?理解「舉例說明」的表達方法;
2. 體會說明文用詞的准確(「上百萬年」「百萬年」);
四、小練筆:20世紀,人類……
應該肯定,這位老師非常注意抓本體性教學內容,因此這堂課很有語文味,但是這堂課是以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為邏輯主線設計的,因此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語文知識和方法教學都是碎片化的,所教內容沒有內在聯系。比如設問句、近義詞比較、說明方法、說明文用詞特點,包括最後的練筆,課文有什麼,老師就教什麼。二是學生缺少實踐操練。由於一篇課文可教的內容過多,教師又什麼也不敢舍棄,因此只能蜻蜓點水、點到為止,沒有時間讓學生自己實踐。因此有人說,語文課上老師常常「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老師追求的是重要內容都「教過」了,至於學生是否學會,則往往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其實,無論是教語文知識還是語文學習方法,都應該遵循從認識到實踐這一學生認識規律設計教學過程。我們都知道數學老師怎樣設計教學過程,每堂課就教一個數學公式,老師用三分之一的時間教例題,然後用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做練習。因為數學老師明白,如果學生不做題,就不可能真正掌握這些公式。語文老師在這一點上要向數學老師學習,不能滿足於「教過」,應該追求學生學會,嚴格依據「認識—實踐—遷移」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流程。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因此語文教學中必須保證學生有充分的練習時間。語文老師必須深刻認識到:評價一堂語文課是否有效,其核心指標主要不是看老師教了多少知識,而應該看學生學得如何。
語言積累比語文知識與方法學習更重要
重視語文知識和語文方法的學習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大進步。必要的語文知識和方法的教學可以促進兒童語文能力的發展,這毋庸置疑,但語文知識和方法的教學必須以大量的語文積累為基礎和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關於語言結構和運用的規律,須讓學生在具有比較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良好語感的基礎上,在實際運用中逐步體味把握」。我們必須明白,在兒童「悟性差,記性好」的年齡段,片面強化語文知識和方法教學,並因此放鬆甚至放棄語言積累,會對兒童一生的語言發展潛能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而這種損失在今後任何時候、採用任何方法都可能難以彌補。我們來研究下面這段課文的教學內容:
也許,就在不遠處,有一隻體態粗壯的金絲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樹上,眨巴著一對機靈的小眼睛向你窺視。也許,會有一群善於奔跑的羚羊突然竄出來,還沒等你看清它們,又消失在前方的叢林中。也許,你的運氣好,會在遠處密密的竹叢中,發現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正若無其事地坐在那裡咀嚼鮮嫩的竹葉。也許,你還會看見一隻行動敏捷的小熊貓,從山坡跑下谷底,對著湖面美滋滋地照鏡子。
教學這段話,老師一般都會去抓4個「也許」組成的排比句式,或者抓特點描寫動物的寫作方法,好老師還會具體分析怎樣通過外貌、動作、神態描寫把動物特點寫具體。這些都是老師備課時細讀文本所發掘出來的教學內容,應該肯定。這些內容有些屬於語文知識,有些屬於寫作方法,都是語文課程本體性教學內容。需要研究的是,這段話還有沒有更值得學生學習的語文內容?有,那是文本的語言。讀一讀課文中描寫金絲猴的一段話:「有一隻體態粗壯的金絲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樹上,眨巴著一對機靈的小眼睛向你窺視。」同樣是這個意思,如果換成學生的語言極有可能寫成「一隻金絲猴在大樹上看著你」「看到樹上有一隻金絲猴」「看到一隻機靈的金絲猴在樹上看著你」——學生的語言往往就是一句話,而課文寫了三句。這就是學生言語與課文語言的差異。作者是怎樣用書面語言來寫金絲猴的呢?他先寫這是一隻什麼樣的金絲猴,「體態粗壯」寫出了它的樣子;再寫這只金絲猴在哪裡,「攀吊」把金絲猴的調皮寫出來了;然後寫金絲猴是怎樣看人的,不是看,是「窺視」,它是「眨巴著一對機靈的小眼睛向你窺視」,寫出了金絲猴的機靈、警覺。學生寫的是一句,課文寫了三句;學生只是寫出金絲猴看人,看不出金絲猴的特點和樣子,而課文寫出了這是一隻怎樣的金絲猴,它在哪裡看人,它是怎樣看的,把金絲猴的調皮、機靈、警覺寫得很具體、很形象。這就叫會寫。
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大多數學生最痛苦的是沒有語言,遭遇的是語言痛苦,可語文老師卻把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寫法上。寫作方法的教學固然也很重要,但對語言發展關鍵期的小學生來說,語言的積累更加重要。因為語言知識和寫作方法的運用必須以大量的語言積累為基礎和前提,缺少一定量的語言積累,再多的語文知識和寫作方法都無用武之地。就像建造房子,首先需要准備磚頭、木頭等建築材料,建築材料的數量決定房子建造的高度。如果缺少建築材料,再好的建築設計都沒有用。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否定語文知識和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只是想表明這樣一個觀點:處於語言發展關鍵階段的小學生學習語文,語言積累比語文知識與方法學習更重要,對他們語文能力的提高更有效。現代語文教學過於強調語文知識與方法的教學,將其作為語文課程教學的重點,其實並不一定符合兒童語言學習的規律,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D. 如何進行有效備課經驗交流活動總結

進行有效備課經驗交流活動總結的方法:
1、科學處理教材。新課程有新「課標」,教師備課的真正目標就是如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為此我們必須深入研究「課標」和教材,仔細閱讀有關參考書,弄懂教材的思想,結合學習實際情況,確定各章節的教學目的、要求、重點、難點、關鍵點、障礙點及知識的內在聯系等,科學地確定教學目的,不斷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特點、知識水平。此外,教材處理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選擇編排教學內容,在「課標」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為中心,從縱、橫兩方面對教材進行處理,其中「縱」指知識的「線」,即知識的內在聯系,「橫」指知識的「塊」,即橫向聯系。這樣便於學生將知識聯系起來,避免前學後忘。
2、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提高備課質量的關鍵。教師在備課中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最優教學方法,選編典型習題,寫出具體可行的教案,並設計好板書及課堂小結。
3、研究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方法的選擇應以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為依據,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學中要抓住關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重視學習。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是提高備課質量的保證。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因此,教師自身學識水平的提高是關鍵。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1)博覽群書。從各種書籍、報刊中吸取與教學相關的精華內容,及時了解本學科、本行業的新知識、新情況,做好讀書筆記。
(2)常聽課。通過聽課,學習他人的長處,認真聽取評議,主動徵求領導意見和同行的意見,及時改正錯誤,傾聽學生及家長的呼聲,聽取學生對教學的評議,以便「對症下葯」,改進教學,開闊思路,不斷創新。
(3)勤寫。邊實踐邊總結,把自己積累的信息、資料、體會、辦法記錄下來,整理成文。
(4)走向社會。有選擇地交流,了解社會的變化與要求,使教學與社會息息相通。

E. 《如何做好統編語文教材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如何做好統編語文教材教學設計》心得體會
無論哪一種教學設計,都包含有下列五個基本要素:教學任務及對象;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對象、目標、策略、過程和評價五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新課程標准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 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麼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是教學設計的一大難題。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當然,教學設計與教案是有區別的。我們用表格形式將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想,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①脈絡要準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②目標要明是教學設計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學設計的靈魂;

F. 如何教好語文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語文教學心得體會,歡迎查看!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一

長期以來,我們堅持寫教案,用教案,煞費苦心,卻主要從教師自身如何完成教學任務以及怎樣傳授知識的角度來考慮,重在解決「怎樣把學生教會」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為目的,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是「怎樣才能會學」。以我從事語文教學的實踐來看,我感覺「學案導學」教學模式還值得我們去嘗試。「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指的是:學生人人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相對於傳統的「講授式」而言,它著重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而要如何在我們的課堂上使「學案」更好地發揮其有效、高效性,我們認為我們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認認真真學理論、增強素質更觀念。

本學期開學初,我校就組織全體教師,對「學案教學」進行了幾次專題培訓,使我們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認識得更深更透了,但教學本身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小組合作、學案導學」更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學習、摸索,進一步更新、完善我們的課堂教學。

二、扎扎實實搞教研,切切實實提質量。

本學期我校所有年級、所有科目全面推開了「小組合作,學案教學」,為避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開展集體備課、組內教師互相聽課、評課、取長補短等活動,以促進教師快速成長。但「小組合作,學案教學」的實施過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教研」這塊沃土,在實施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使「小組合作、學案導學」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好地發揮出其有效性、高效性。使教師們成為使用「學案導學」教學的行家能手。

總之,「小組合作,學案導學」的實施過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工程,我們有決心、有信心,乘著「小組合作、學案導學」這股東風,在努力中前行、在學習中進取!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二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

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雲。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松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說,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松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獲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著。

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標准中又說: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閱讀來完成。

三、尋求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

要有效地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必須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為此,教師需要經常結合閱讀教學,了解學生閱讀動向。

一次,新的語文書發下後,學生新奇,從頭到尾把它讀了一遍。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為什麼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衣袋裡塞滿了蟲子?」我翻開蘇教版語文書第九冊,看到了《塞滿昆蟲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來課外閱讀興趣的根源就在這里。於是,我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故事來閱讀,跟學生一起,在網上觀看科學家研究科學錄像和影片。這樣,科學家熱愛科學的精神,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領悟了。

四、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

課外閱讀要講究最佳機會。這一最佳機會,因學生、教師、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話,教師要根據教學意境來確定課外閱讀的最佳機會。這個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學生閱讀興趣應處於高潮、亢奮的時機。每天早晨,我一到學校,就去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一天,我偶爾聽到兩位學生在爭論誰學的古詩多。一個說:「我會背於謙寫的《石灰吟》!」另一個說:「我會背王冕寫的《墨梅》!」一個又說:「我會背王維寫的《鹿柴》!」另一個又說:「我會背李白寫的《早發白帝城》!我豁然開朗:原來,讀書興趣的源泉就在這里--聽和看。於是,我趕忙從學校的閱覽室里,借來了十多本《古詩集》,發給學生輪流去讀。在幾個禮拜中,全班45位學生,都把十來本《古詩集》看完了。正在此時,我在班級里舉行了一次詩歌朗誦會。結果,同學們爭著朗誦,多的能朗誦三十幾首古詩,還有聲有色。趁此機會,我向全班學生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從現在開始,同學們可以每周一次,去閱覽室借書看。一時間,班上讀書之氣蔚然成風。

五、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

課外閱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通過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我摸索出了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2、卡片摘錄法。即在閱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4、批語注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閱讀訓練為主。

總之,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其意義、作用是非同尋常的。課外閱讀「天地廣闊」這必將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又一新篇章。

G.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備課的體會

一、備課標,把握教學理念
課程標准、教材以及教學參考書是教師備課前必讀的資料。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只讀教材和參考書,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作用,讓人有種照本宣科的感覺。這種備課是很膚淺的,也是極不專業的。教師在備課時應認真研讀課程標准,了解階段教學的目標,然後要整體地、系統地梳理教學內容,明確本次教學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做到心中有數,有利於把握教學節奏。例如:在備課時,我會通過研讀新課程標准,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生要掌握的知識,確定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然後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實際情況,尋求教學突破口,全面立足學生的身心發展,優化教學效果。
二、備教材,梳理教學內容
教材是語文教學專家花費無數精力和心血編寫而成的,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如果不能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正確把握教學方向,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拿到教材後,應先對本冊教材的編寫理念、特點及內容有所認識,理清教材的基本結構、編寫意圖、指導思想、教學目的等內容,進而能夠明確教學任務和要求,優化課堂教學。
例如:在教學《七顆鑽石》時,我首先鑽研文字,畫出文章中的生字、詞以及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如鑽石、焦渴、乾涸、匆匆忙忙、忍不住咽唾沫等,在教學時我會重點講解這些詞彙的讀音和用法。然後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三遍以上,以便能夠在課堂上感染學生,渲染充滿生機的課堂氣氛。我會深入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的主旨,以便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理解水的重要性,讓學生從水罐的一次又一次的變化中,感受到愛心的神奇力量,讓學生能夠懂得關心別人、理解別人,懂得珍惜生活。
三、備學生,做好因材施教
「備學生」是指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應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據調查,現在很多小學生不情願在雙休日的時候寫家庭作業,很多教師也都能夠察覺問題的存在,但是很少有教師能夠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那麼,教師該如何「備學生」呢?例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深刻理解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語文思維的培養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因此,在臨近考試時,我沒有用題海戰術搞得學生筋疲力盡,而是帶著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並且通過談心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掌握學生不願意寫作的原因,最終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更好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去。
四、備過程,完善教學設計
首先,備課的目的是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規劃課堂教學,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小學語文教師備課時應嚴格把握三維目標,即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應注重整合這個三維目標,逐步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素養。
第二,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應重點突出以下特點:要有利於創設教學情境;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體驗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
第三,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核心,教師只有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有效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多設計話題性、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的能力。
第四,教師應精心設計作業。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把作業的作用定位於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上,經常陷入題海戰術的誤區中,作業的形式呆板枯燥,內容單一,嚴重禁錮了學生的思維。

H. 聽「新教師如何有效備課」講座學習心得

李老師圍繞著有效備課的基本內容,如何備課程目標、課程理念,如何備學生,備老師等等方面展開,她所說的幾點對我很有啟發性,其中有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專家把課程目標和理念列印出來貼在自己的備課本上,作為一種指導,之前我只是時不時的把課標和指導思想拿出來看一看,這個也不失為一種可以借鑒的方法。上個學期給高年級上的是關於生命主題的課,這個學期主要讓孩子們有一顆關注生活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所以讓孩子們看了一部我自己認為很有深意的電影《遺願清單》,但是我不知道孩子們是否能夠很好的感悟,就像今天李老師說的有的東西我們會覺得很有生活的啟發意義,很多教材很有深意,只是對於孩子,活血他們還需要一定的既定和人生經歷才能體悟這些深刻的道理,所以教材編排的內容及時質疑,可以創造,但是更要教室去進一步思考,尤其是對於我們心理課程的教學,我是准備了很多套的教材,因為一直覺得我們學校的教材內容比較老套有些陳舊,在我自己的專業基礎上做了很多的調整,還「自以為是」的進行了很多的創新,不過我對自己的創造力還是認可和肯定的,只是現在要多幾分慎重的抉擇和思考吧。李老師在「備教態」這一點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對著鏡子不斷的練習,難怪我們的主任會稱贊她在課堂上最美。應該是這樣的。 最後她用那句很具有深意的開場白結束了這次的講座:用一輩子用心去備課。在備課中成長、反思、學習,讓自己的羽翼不斷的豐厚,我自己也感覺到在一次次的認真備課中有所成長,在一次次反思中有所進步。今天又有收獲了。

I. 《語文學習方法談》初中生對於學習語文的心得體會!

新課程標准設置了「綜合性學習」目標訓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方法和能力。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大膽的嘗試,摸索了一些方法和經驗,現列與大家商討。
1.應有利於提高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開展綜合性語文訓練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要引起學生對語文的關注,解決語文教學費時多效率低的問題。要引起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必須改革那些沉悶呆板的教學方式,精挑細選向學生輸送的語文信息,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內容吸引學生,喚醒學生心中的語文學習熱情,養成持久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語文心理。
七年級新教本中設置了豐富的趣味性濃的綜合性學習訓練,教師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學習資料,印發給學生以擴大視野。如「感受自然」這一項,可讓學生先在網上、圖書館中收集有關四季景色的圖片和文章,大家交流閱讀,然後班級組織一次秋遊。預先布置學生觀察自己喜愛的景物,拍攝圖片,回來後配上文字,加上音樂,製成音圖文並茂的文件、郵件,在互聯網中交流欣賞,再選幾篇好的文章讓學生在班上有表情地朗讀。經過活動訓練,學生們就獲得了采訪和編輯的能力,儼然成了一名小記者。
「人類起源、太空探索、神秘的大自然、為自己設計一個美好的家園」,這些都是學生們喜愛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介紹學生們去讀這些方面的書籍,上課時讓學生上講台推介,概述其主要內容;或把主要內容摘錄下來,加上評論,製成一本本個人專集,做成一個個卡片,編成一份份小報。寫好文章後,各組再舉行小型閱讀筆會,互相修改評價等。這都有助於提高學生學語文的興趣。
2.應有利於向課外延伸
新課程標准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要達到上述目標,課內顯然是做不到的,更多的是要靠課外閱讀: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多讀多寫。而要讓學生願意在課外多花時間讀書刊,關鍵是要激起他們學語文的興趣。為此,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以各種各樣新穎有趣的語文教學形式吸引學生,讓他們愛語文。
如「舉隅」這一項,我叫學生們用一星期時間到社會上收集錯別字,整理好上交,並將其編成集,互相交流。以後,誰發現新的錯別字可在黑板上添加,發現一字算積一分,持續一個月,最後算誰的積分多誰就是優勝者。
在「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這一單元里,我讓學生任選一個自己喜愛的季節畫一幅畫,並配上不少於二百字的解說文字。另外在古詩詞或文章里按「春夏秋冬」四季各抄一首詩詞或一段文章,先在小組內交流閱讀,然後小組挑選幾份好的在班上朗讀並展示。
每星期讓學生推薦一首好詩詞、一本好小說、一句好格言,寫在教室後面的黑板上,註明作者、年代、出處、簡要內容、查找途徑,供學生課余自行尋找閱讀。
每星期抽出一節課時間,讓學生到圖書館讀書。讀書的種類,按學期順序為:英雄故事——科學家、藝術家故事——童話、神話故事——自然知識——科學知識——淺顯的文學作品。每人帶好筆記本,讀一篇作一篇筆記,簡括內容,並附上短小的個人感想,日久豐厚後編成集,互相交流傳閱。教師則給他們傳授瀏覽和精讀的閱讀方法,指導摘抄和做卡片的技巧。
3.應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
開展綜合性語文訓練,應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需要來決定。與學生商量准備實施的語文活動,徵求他們的意見,要盡量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新課程注重各學科的互相滲透,主張充分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教師應該在這些方面下苦功,不斷豐富自己的各科知識,學會使用和製作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電教化設備,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教學中,我跟學生商量,怎麼使語文教學豐富多彩?學生們經過討論,向我提出了幾個建議。現簡錄如下:猜謎語比賽。全班分成四個組,由兩個同學做主持人,大家搶答字謎,以答對多的組為優勝;手抄報比賽。全班同學都出一份手抄報,由老師和兩位同學一起評比,獎勵前五名;詩歌朗誦比賽。每人選一首課本沒有的詩,到講台演講,由老師和兩位同學一起評比;利用競賽心理,引進激勵機制;教師與學生互相溝通,雙方一起備課、討論、改作業……這些都是師生互動的好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增強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
4.應著眼於學生未來學習能力的發展
我們對教材的篩選,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該從給予學生一種獨立發展自我學習能力的方法上去考慮,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掌握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形成一種長期的、穩定的自我學習本領。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上,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動手找資料去寫,在講台上大膽說,互相之間細心聽;學會到圖書館找資料,摘錄報紙,編輯文章,製作電腦小報;增加獨立學語文的能力,那麼,我們便成功了。

J. 《如何備課、上課》心得體會

作為教師我們都知道,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就是備課、上課、課外輔導和批改學生的作業。 備課就是對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而備課時上課的准備,事實表明,一堂課的成敗與備課是否充分有著直接的關系,教師只有把教材理解得透徹,對學生情況了解的清楚,選擇好教學方法,設計好教學步驟,才能有效地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 接下來就是要了解學生。「知人才能善教」,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負擔等情況,做出准確的估計,而且要了解學生對聽好這一課的准備如何,基礎知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又怎麼樣?難點、疑點在什麼地方,對教師所涉及的方案能否接受,還要估計到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教師如何有針對性的提問學生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學就會見成效。 還有設計教學的全過程。其中就有學期教學的全過程,包括學生基本情況的分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及要求、教學進度的安排、教學措施、考試考查安排。 我先來談談教學目標,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其中知識目標要用了解、懂得、明白、學會、掌握這些詞彙來表述,表述必須用結果的詞彙,不能使用過程的詞彙。而能力目標是針對於本節知識的能力,不是課堂以外的知識而來的。要注意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相吻合。 備課、上課是我們教師必須掌握的教學常規,在即將走上新的工作崗位,我一定要認真地去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還要結合今天陳老師所講的每一個環節的具體內容、格式、要求、形式等方面去做。不斷總結經驗,努力完成所承擔的教學任務。

閱讀全文

與語文如何有效備課培訓心得體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