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初二語文上冊第一課是什麼

初二語文上冊第一課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26 14:09:57

❶ 人教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

新聞兩則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准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准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准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盪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設計
導入 (導入 課文的方式可根據需要設定)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聲情並茂地導入 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或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
序報道,為什麼?
學生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准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准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並整理在練習本上。
《新聞兩則》教學設計1

❷ 初二的語文第一課是什麼

一、新聞兩則(毛澤東)
1、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2、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❸ 語文八年級第一課主要內容是

語文八年級第一課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全文描述精當,展現了解放軍勝利渡江的雄偉場面。報道了從九江到江陰三路大軍的渡江作戰,迅速、及時,有新意。

其中描述解放軍東路戰事可謂神來之筆。時任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的湯恩伯自以為東面防線很鞏固,於是趕赴面對解放軍中路軍的蕪湖督戰,結果正是這一天,東面防線被解放軍攻破。說明國民黨政府已是窮途末路、垂死掙扎,已改變不了戰爭的進程。

(3)初二語文上冊第一課是什麼擴展閱讀:

該篇新聞通過對渡江戰斗的報道,反映當時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力量的對比上已佔有壓倒優勢。國民黨之抵抗已是「甚為微弱」、「毫無鬥志」。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打破了國民黨劃江而治的計劃,對解放全中國有重大意義。

全文詳略得當,描述解放軍各路軍時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力,而是對東路軍的戰況寫的比較突出,較為詳細的寫了戰斗情況以及戰果。在報道中、西路軍進展情況後,插入了一段簡要的議論,這種議論既交代了解放軍取勝、國民黨軍失敗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原因,又進一步說明國民黨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深化了報道的主題。

❹ 2011年初二語文書上冊第一課

1新聞兩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整體把握

渡江戰役1949年4月20日晚開始,6月2日結束,戰役關鍵是開始後的三四天。在渡江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刻,毛澤東親自撰寫《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及時報道戰況,給全國人民和全軍將士以極大鼓舞,對於瓦解敵軍鬥志,鼓舞我軍士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是看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從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戰役的壯闊。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冒著炮火,奮勇挺進,直取對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該是多麼激動振奮!

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導語。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渡江區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長達一千餘華里。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戰役的全局,敵陣業已沖破,戰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主體部分主體部分還分析了中西兩路敵軍毫無鬥志的原因,我軍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被自己玩弄的和談陰謀瓦解了鬥志。

這篇新聞,氣勢磅礴。毛澤東作為全軍統帥,匯總各路戰況,全面報道渡江戰役,反映了整個戰役的磅礴氣勢,表現了恢宏的氣度。

這篇新聞,語言准確精練,鏗鏘有力,書面語和口頭語相穿插,相得益彰。

二、問題研究

1.怎樣把握這篇新聞的諸種要素?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要素,包括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新聞比較簡短,把握新聞六要素也不難。只要把六個要素化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留意這六點,一點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舉例來說,讀到「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心裡懸著六個問題,就會注意:人物?中路軍30萬人。時間?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時內。地點?安慶、蕪湖線。原因?要渡江。經過?突破安慶、蕪湖線。結果?渡過三十萬人,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一般新聞作品的各種要素不像這樣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讀別的敘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節內容了。

這篇新聞,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就要分別把握各種要素。

2.謀篇布局探究:為什麼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麼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分述三路戰況,為什麼又能一氣呵成?

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一起,可以議一議。最後說東路激戰,文勢也湧起高潮。

這篇新聞的主體,三路三個層次,看三個層次的銜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氣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從時間說起,中路一層開頭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層開頭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這樣並列,層次分明,又緊相銜接。說了西路戰況之後,又合起來有所議論,議論最後一句是「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話題從「西面」轉向「東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轉到了下一層。可見,作者是很注意一層與一層之間的銜接的,所以全文流轉順暢,一氣呵成。

3.語言探究:作者譴詞造句是怎樣做到准確精練,鏗鏘有力的?

准確,首先是用詞准確。例如,「沖破」與「突破」詞義有所區別,「沖破敵陣」「突破安慶、蕪湖線」「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都運用得准確。又如,東面防線經過整天激戰,敵軍一部分被殲滅,另一部分被擊潰,不是一概說殲滅,或者一概說「擊潰」,而是說「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

一個詞往往還有程度的差別,有時需要說明程度,表達才算準確。例如,「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加上「較為」二字就十分准確。而湯恩伯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加上一個「很」,可見他驕傲自負的心理。

必須明確交代的地方,一點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後面還註明「不含」,也是為了明確。

語言的精練、鏗鏘,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單音節的詞不用雙音節詞。電文要求極端精練,軍事用語更要求斬截有力。二是適當採用文言詞。例如,「至發電時止」斬截有力,如果寫成「到發電文的時候為止」,就拖沓了。又如,「現已佔領」不說「現在已經佔領」。這類例子還很多。

這篇新聞許多語句很文氣。例如,「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但是說到國民黨官兵的情緒,又非常口語化,「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一、整體把握

南陽,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我軍解放南陽,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蔣軍走上了節節敗退的道路,我軍走上了節節勝利的道路。毛澤東親自撰寫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這一則新聞沒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劃分層次。

第一層,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成績主要有三項。第一,恢復和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創立了七個軍區,極大地擴大了老根據地。

第二,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正規部隊,發展了我黨武裝力量。

第三,糾正了「左」的策略,採取了正確的策略,孤立了敵人,鞏固了根據地。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黑暗。

讀這一則新聞,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後,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蔣介石全軍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二、問題研究

這一則新聞,為什麼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

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一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一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一方面,總結一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蔣軍為什麼棄城南逃。

練習說明

一、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試分別理清這兩篇新聞的六要素。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運用新聞六要素知識整體把握兩則新聞的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二、閱讀新聞,還要注意它的結構的五個部分,即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干,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說說《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導語是什麼,從哪幾方面總領了全文;它的主體部分分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一起的。

本題傳授新聞結構知識,要求運用知識,就主要的兩點具體分析一則新聞。

其導語是開頭兩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一千餘華里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這一導語從渡江作戰兵力、戰線(即渡江區域)、戰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作戰情況。第二層次開頭說時間,「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與第一層次開頭「二十日夜起」相並列。第二層末的議論說到戰犯湯恩伯二十一日到蕪湖督戰,說到督戰原因:「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接著以嘲笑湯恩伯的口吻說:「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這一句在二、三層之間起了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

三、朗讀兩則新聞,然後聯繫上下文,比較下邊每組中的兩個句子,說說哪一句好,為什麼。

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共渡過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提示:注意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①結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②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而且擴大了根據地。我們的根據地不僅鞏固了,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

(提示:注意從語言的生動形象性上比較。)

本題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揣摩遣詞造句,三個小題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導學生細心品味,以增強語感,更好地學習語言。

第一小題,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用「越過」表現不出經過戰斗。「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

第二小題,②句好。「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有嘲諷意味,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倘說「結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復。

第三小題,①句好。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教學建議

一、既要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又要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傳統課文,以往都放在新聞通訊單元,教學中往往只注意新聞體裁特點。本單元是以戰爭為主題組元的,新聞的特點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

抓住新聞特點,與把握新聞內容是相輔相成的。講新聞結構的五個部分,既要講全,又要突出重點,重點應該抓住導語。

正像《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中國革命的勝利,主要是依靠我們黨所領導的完全新型的與人民血肉相連的人民軍隊,通過長期人民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學習兩則新聞,應該引導學生提高三個基本認識: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偉大的奇跡;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二、適當介紹背景資料。

前一則新聞,需介紹整個渡江戰役的概況,後一則新聞,需介紹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概況,特別是轉入戰略進攻之後的概況。背景資料一介紹,新聞中許多內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前一則新聞說到的和平協定,後一則新聞說到的蔣介石調整兵力部署的種種舉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三、要引導學生從兩則新聞的特色中學習創新精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里戰線,大氣磅礴。《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縱橫揮寫,儒雅廣博。兩則新聞都有特色,要引導學生鑽研,汲取營養。

有關資料

一、新聞的一般知識

新聞,又稱消息,通常分為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每則新聞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一般包括引題、正題、副題;導語,一般指「電頭」後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來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實,使讀者一目瞭然;主體,隨導語之後,是消息的主幹,是集中敘述事件、闡發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結語,一般指消息的最後一句或一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背景,是事物的歷史狀況或存在的環境、條件,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常插在主體部分,也插在「導語」或「結語」之中。

新聞的特點: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語言簡明准確。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節選自《中學語文課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四冊,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內轉入戰略進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軍連續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給國民黨反動派以致命的打擊。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以便卷土重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支撐殘局,並大搞和平談判的陰謀。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為新華社寫了一篇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已經是確實無疑了,國民黨反動派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的勝利,已不能用單純的軍事斗爭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陰謀。我們不能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卷土重來,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國共雙方談判,我方提出8條21款,限蔣介石20日前表態。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談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人民,保衛中國人民領土主權的獨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軍即執行最高統帥的進軍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華里的戰線上,發動了渡江戰役,國民黨反動派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政權的覆滅。

(出處同上)

三、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出處同上)

四、《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作特點

(一)依時敘事。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情況,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這樣安排,場面雖大,但大而不亂;內容雖多,但多而不雜。

(二)詳略得當。報道各戰線時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力,對東路軍的戰況寫得比較詳細突出。這是因為敵人的防線比較鞏固,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一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繫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我軍進展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一是較具體地寫了戰斗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三)敘議結合。在報道中路軍進展情況後,插入一段簡要的議論,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原因,一是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二是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這種議論既交代了我軍取勝、敵軍失敗的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讀者進一步了解了整個國民黨反動派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從而深化了報道的主題。

(四)去粗取精。對如此場面廣闊史無前例的偉大戰役,應報道的內容本來很多,諸如事前如何准備,臨戰如何動員,戰士們如何摩拳擦掌,廣大工農群眾又如何積極支前等等,但作者卻僅僅選擇了最能表現這場戰役基本情況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時間、地點、人數、戰績以及勝利原因,余則不及。這固然是「新聞」體裁的特殊需要,但也體現了作者善於撮要記事的功力。

(五)語言精練。新聞報道對語言的要求很高,特別是對重大事件的報道,語言必須准確精練,當然還要鮮明、生動。這篇新聞稿在這方面是個典範。在報道敵我遭遇戰時,中路和西路我軍所遇之抵抗,用「甚為微弱」四個字來概括;而東路則用「整天激戰」來概括。在報道我軍戰果時,用詞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軍佔領的是「廣大南岸陣地」,並「正向南擴展中」。東路軍佔領的則是幾個縣的「廣大地區」,同時著重報道了江陰和滬寧線(鎮江無錫段)兩個戰略要地,要塞用「控制」這個動詞,十分准確地表明它不僅是被佔領,而且被我軍操縱,正因為如此,長江才能被「封鎖」。

(出處同上)

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背景資料

這則新聞說,「去年七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實行英勇的進軍」,又說到「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一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一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這一則新聞發於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業已勝利結束,電文說:「杜聿明則剛從徐州飛到東北,一戰慘敗,又逃到了葫蘆島」,即指蔣軍在遼沈戰役中的失敗。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

❺ 初二語文上冊的第一課「新聞兩則」中,分別用一句話怎樣概括主要內容

初二語文上冊的第一課「新聞兩則」中,分別用一句話怎樣概括主要內容?
①不管前面有多困難,我也要上路。
②所以,無論有多大困難也不退縮。
③讓我們青春無悔,讓青春留下奮斗的汗水。
(老師講的,①不管前面有多困難,我也要上路。
②所以,無論有多大困難也不退縮。
③讓我們青春無悔,讓青春留下奮斗的汗水。
(老師講的,記得贊一下哦!謝謝!)①不管前面有多困難,我也要上路。
②所以,無論有多大困難也不退縮。
③讓我們青春無悔,讓青春留下奮斗的汗水。
(老師講的,記得贊一下哦!謝謝!)①不管前面有多困難,我也要上路。
②所以,無論有多大困難也不退縮。
③讓我們青春無悔,讓青春留下奮斗的汗水。
(老師講的,記得贊一下哦!謝謝!)①不管前面有多困難,我也要上路。
②所以,無論有多大困難也不退縮。
③讓我們青春無悔,讓青春留下奮斗的汗水。
①不管前面有多困難,我也要上路。
②所以,無論有多大困難也不退縮。
③讓我們青春無悔,讓青春留下奮斗的汗水。
①不管前面有多困難,我也要上路。
②所以,無論有多大困難也不退縮。
③讓我們青春無悔,讓青春留下奮斗的汗水。

❻ 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第一課《新聞兩則》的課文結構,要快點!

結構是:

第一部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導語,概括點明了全文內容。

第二部分(「二十日夜起」至結束):具體敘述了渡江區域戰斗的戰況。

第一層(「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敘述中路軍渡江情況。

第二層(「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至結束):敘述東路軍作戰情況。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在人民解放軍~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二層(「南陽為古宛縣~多是出生南陽一帶」):背景。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現有放棄南陽。」):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介石軍隊全局崩潰的趨勢。

第四層(「從此~又逃到了葫蘆島。」):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王凌雲到襄陽」至結尾。):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黑暗。

(6)初二語文上冊第一課是什麼擴展閱讀

新聞從廣義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來講,就是消息。它一般有三個特點:

⑴ 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准確,不能虛構或誇張。

⑵ 報道及時。

⑶ 簡明扼要。

一則新聞(消息)在結構上包含標題、導語和主體三部分,有時還有背景和結尾。新聞多用記敘手法,寫新聞須注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等要素。

❼ 初二上,語文第一課《新聞兩則》

第一課 新聞兩則 一、 素質教育目標(一)、知識儲備點 1、掌握新聞常識。1、總結存儲:《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

❽ 初二年級上學期,語文書第一課 古詩八首都有哪幾首古詩

七律長征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過零丁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已亥雜詩 望岳 錢塘江春行 登飛來峰
只有古詩四首,其他都是誦讀欣賞內的
蘇教版 謝謝

❾ 八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生字詞

第一課《藤野先生》(不知道你用什麼版本的)爛漫(màn) 緋紅(fēi) 發髻(jì)驛站(yì) 舜(shùn) 蘆薈(huì) 芋梗湯(yù gěng ) 脫漏(lòu) 不遜(xùn) 匿名(nì) 詰責(jié) 教誨(huì) 瞥見(piē) 深惡痛疾(wù) 杳無消息(yǎo) 解剖(pōu,注意不能讀成pāo) 訂正(dìng) 畸形(jī,注意不能讀成qī)

閱讀全文

與初二語文上冊第一課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