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什麼是語文教學中的整合

什麼是語文教學中的整合

發布時間:2022-05-27 02:44:18

『壹』 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新課標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三維目標」構造了一個全面育人的框架,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有效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這三維度目標中,「知識和能力」是基礎,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它通過「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過程而最終實現。「過程和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它滲透在知識與能力目標的實現中,沒有「過程和方法」目標,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難以落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倘若沒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語文教學仍會回到課改前的狀態,依然是人文性的缺失。由此可見三個維度目標雖各具內涵,但又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重復疊加,要以「知識和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充分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一、教學目標的設計:細化分解,合理組合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和方向,對課堂教學有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是課堂教學的起始和歸宿。

『貳』 語文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實驗指導思想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整合實驗旨在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開拓學生寫作視野,進行思維與語言訓練,指導學生進行鑒賞與修改,從而提高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效率。 二、實驗原則 1、目的性原則:提高作文教學實效性是目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手段,是工具。工具服務於教學。在實驗中警惕喧賓奪主的形式主義,始終圍繞教學需要運用手段。 2、成本性原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尚有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在教學中實驗中,應考慮手段使用的成本,要選取最有效最省時省力最經濟的手段。這就意味著應該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有機結合起來,找到成本最低的手段。 3、可行性原則:一項教學實驗應具有前瞻性,但也要考慮可行性,這樣才有實施的可能,才具有現實性。目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已進入了高中校園,但設施的覆蓋率尚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需求。教室可利用的手段是「三機一幕」;多媒體教室基本上每校一個,使用的時間仍有限制;網路教室主要用於信息技術教學,其它學科的使用很難介入。因此,在實驗中要立足現實,創設可能辦到的機會,力求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傳統手段結合起來,以期實驗達到較為圓滿的效果。 三、初步探索 本學期,就作文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整合這一實驗課題,我研究與實驗的方向是:整合的方向與方式。即: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需要哪些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材料,反過來思考的是現有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給高中作文教學提供哪些有益的材料與渠道。經過一學期來初步的研究與思考,我覺得從手段與材料的類別上分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展開: 1、藉助網路圖片進行作文教學 圖片是靜止的瞬間,無論是攝影還是漫畫,都凝結者作者的觀察與思考,是對生活的一種審美的觀照。藉助網路上豐富的圖片,可以引領學生觀察自然與社會,進行審美想像與哲理思考,從而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並把這種敏銳的觀察與捕捉延伸到他們周圍的現實生活中來。根據圖片的不同類型,可以進行如下不同的訓練: ①風景類圖片——詩意地表達 由中國青少年寫作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語文論壇」上曾經發表過劉德福老師的系列詩歌《畫一首詩》,均是選取一些風景圖片或個人相片為題材創作的詩歌。我將其收藏,並製成課件《畫意詩情》,引導學生欣賞詩畫,感悟如何觀察圖畫,從中得到審美的感悟,進而進行審美聯想與想像,最終完成詩意地表達。當然這樣的訓練並不一定要指向詩歌的寫作,學生也可用散文化的詩句來表達這一種感悟,重要的是通過此訓練來培養學生審美的眼光與習慣,讓學生認識到處處有語文。 ②漫畫類圖片——哲理性表達 漫畫總是用誇張或變形的手法,擷取生活的瞬間,深刻而藝術地反映社會、人生,寓哲理於形象之中,是學生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漫畫作文並不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背景下產生的新事物,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無疑給漫畫作文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素材和更為廣闊的空間。利用網路上搜集的漫畫,既可製成課件進行多媒體作文教學,也可輸出到紙質媒介在教室訓練,既可進行漫畫點評式的片斷積累,也可以漫畫為素材進行整篇作文訓練,更重要的是通過漫畫這種素材可以引領學生更深入觀察與思考,為學生打開觀察生活,啟迪思想的一個新的窗口。 ③紀實類圖片——深情地表達 清華附中特級語文教師韓軍年初曾上過樣一節作文課:它選取了一些2004年網路流傳的有關社會世象的經典圖片,指導學生進行以「有一種××叫××」為句式的說話訓練,譬如說:有一種童年叫辛酸;有一種吶喊叫震撼;有一種差別叫貧富等等。之後讓學生交流讀圖體會,在課堂上有些學生流下了深情的眼淚。這種藉助新聞紀實類圖片的作文課,引領學生關注社會現實,關注低層,激發學生的情感,突破了學校「象牙塔」式的封閉教育,給作文教學注入了真情的活力。 2、藉助網路新聞時評進行作文教學 時評是當下媒體上比較時時興的一種文體。網路上也有諸多的評論網站,如:「新華言論、人民網觀點、紅辣椒評論、管窺天下、浙江潮評論、千龍評論、金虎時評、千龍評論、南方評論」等等。時評大多以突發的社會事件為背景,有感而發,貼近生活。教師通過對時評話題的篩選,可行成一個較好的寫作訓練系列材料。很多著名的評論網站上還有諸如:周刊、特別策劃、觀點交鋒等欄目,往往圍繞一個新聞事件而選取多篇時評,這樣的材料便於在比同求異中促進學生的辯證思維,積累素材,啟迪思想,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 時評往往由一個新聞事件而引發,因此,可先向學生提供新聞背景,引發學生的思考,並動筆成段成文,之後可印發名家的不同角度的時評,從而使學生學人之長,在比較吸收中鮮活的語言,豐富的思想,較快地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 幾年前,語文名家趙謙祥曾經利用CCTV的東方時空欄目指導學生寫作時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而現在藉助網路這種媒體來進行時評寫作,我認為比他當年的條件更為優越。 3、藉助大屏幕進行作文評改 面批作文是提高學生作文興趣、作文水平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但傳統的面批交流是一對一的,涉及面窄,教師工作量大,實效性小。借用多媒體手段的大屏幕進行作文評改,大大節省了教師的勞動時間,提高了作文鑒賞與評改的實效性。 本學期,我曾進行過一次這樣的實驗,以《作文句段鑒賞與修改》為題,上了一節作文講評課。講評展示所用的語段材料均來自城關中學高二、四班的一次學生作文,提前選好語段材料,由學生在機房輸入,教師整理後,形成課件,在多媒體教室上課。這節課容量大,實效性高,在校級賽教中獲一等獎。其主要特點是,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即時互動的特點,學生討論後,教師的圈點批畫是即時現場完成的,從而大大增強了訓練的實效性;大面積地從學生作文中選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指導的針對性與激勵性。 以下是這次教學的有關材料:

『叄』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等活動方式相結合,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課程目標,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聽、說、讀、寫、做的能力,促進了兒童語文能力的整體發展。
由於多媒體技術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點的影響,使得課件教學應用過程與傳統的教學或一般的電化教學過程有所不同。課件圖文聲像並茂,給學生提供的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種刺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選擇學習的途徑和內容,使學生有了比傳統教學更大的收獲,這說明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提高傳統學科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技術是教師的極佳的演示工具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學生的發展,只靠短暫教育而獲得的成果,那是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俗話說「慢功出細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在過程中考究,結果才會真的完美。在課堂上,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能更好地服務於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別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增加了教學的魅力,從而使教與學和諧發展。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一文時,由於這是一篇文言文,考慮到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困難,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插入了大量意境高雅的風景畫和中國風畫面,並結合古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陶醉於美麗的畫面之中,還把這一節課要掌握的內容用課件井井有條地編排了出來。「知音」是主旋律,課堂開始,伴隨泰山峨峨、江河洋洋等優美詞語的韻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體會詩情畫意,為後文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語句作了鋪墊。學生根據我製作的課件,很快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感受俞伯牙和鍾子期熱愛音樂、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摯情感。最後,感受伯牙聞噩耗、絕琴弦的特殊情懷,從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對知音、對朋友的最高境界。從頭到尾,「知音」這一個主題貫通其間,成為理解全文的情感線,甚至是主旋律,學生在學的時候特感新鮮,學得特別充實、愉快。
三、「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融會貫通
現在,我們要獲取、傳遞信息,除了通過聽講、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等途徑外,還可以使用計算機、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工具來實現,就連我們現在上語文也不例外。藉助它們,我們還可以更有效地存儲、管理和利用信息,開展寫作、繪畫、設計等各種創造性生活。所以,我認為把「先學後教」教學模式的務實風格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可以形成高效課堂。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我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課件,在「先學」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調查周圍的生活環境,搜集相關的資料,讓學生從他看到的和聽到的具體情況說起,人類隨意的亂扔垃圾、亂排廢氣、亂砍濫伐,使地球受到破壞,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在「當堂訓練」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體驗到了地球上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不能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從而理解文章標題「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再通過一系列圖片的展示,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進一步體會說明文的特點,知道有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學會了創意表達,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輕松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走向生活,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精髓是師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眾所周知,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我校的實際教學中,由於社會環境、師資素質與個性、學生對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實驗起來還有很多的不足,要想真正讓多媒體教學走進語文課堂,還需要老師用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實踐。

『肆』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幾種整合關系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於2005年秋季在我省已全面推開。由於對新教材的編寫缺乏了解,再加上受傳統教材慣性思維的影響,老師們面對嶄新的蘇教版教科書,各種新問題隨之而來。課堂教學中怎樣利用好高中語文教材,正是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如何對新課程新教材有個宏觀的認識,進行整體上的把握,進而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呢?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整合以下幾種關系。一、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性質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上。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通過文質兼美的高品位文本、優化合理的教材結構和新穎獨特的呈現方式,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課程標准》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還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與傳統課程相比,新課程強調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審美和探究能力,注重人文內涵的熏陶,力圖糾正傳統課程的工具化傾向。但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呢?首先,語文的人文性是在語文的工具性實現過程中才得到體現的。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必須首先實現其工具性才具有作為一門學科的意義。如果把人文性放在首位,就會模糊它自身的學科特徵,人們在上個世紀就有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的教訓。所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陶冶審美的情操,即在工具性中體現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礎上體現工具性。其次,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應該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它和工具性之間是和諧的融合,而不是機械的相加。老師在備課時,不能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如何才能體現人文性,強調人文性還要不要去進行基礎訓練。實際上這兩種考慮都人為割裂了二者的關系。舉例來說,我們在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時,評點過程中,品讀了課文精美的文字,感受了北平之美,體會了作者對北平的贊美和思念之情,激發了學生對自然、對生活、對家鄉的無限熱愛,這已經很好地體現了人文性。如果要再去專設一個活動,圍繞熱愛故鄉的問題去展開討論,豈不是畫蛇添足嗎?再次,三維教學目標的提出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新課程並不是不重視基礎知識和能力,只重視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是要擯棄過去那種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同樣地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指導,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把三維目標提高到同等地位。總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猶如語文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因為沒有工具性,人文性就無法體現;舍棄人文性,語文的工具性也將失去意義。二、關於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確立的共同培養目標引入三維的課程目標,即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改變了過去單純從知識技能一個維度制定目標的傾向。這些要求,與過去的大綱相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到時代的進步和人們認識的進步。盡管教學目標要求按照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來陳述,但老師不能機械地每堂課都要按照三個維度去設計,而應僅把三維目標當作確立課堂教學目標的一條重要原則,然後再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情況及特定的教學情境來確定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們之間的整合關系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個人只有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會主動地獲取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只有培養起一定的人文素養,才能無限地發展各種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很難把三個層面的目標割裂開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總是包含著一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脫離一定知識而形成能力和脫離一定能力而獲得知識,都是一廂情願的事。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意並非每堂課都要完成上述目標,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容應有所側重,也要考慮上述三維是互相交織,融為一體的。三、關於三種呈現方式的整合關系《課程標准》指出:「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於引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地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新教科書的編寫體現了這些要求,力求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在教材的呈現方式上,對傳統的高中語文課本編寫方式,進行了全面的理性審視,拓展視野,開發資源,優化組合,形成了「文本研習」、「活動體驗」、「問題探究」三種全新的呈現方式。三種呈現方式的關系是彼此交叉相融,側重點又各不相同。無論是以活動為主要學習形式的「活動體驗」,以研習文本為主要任務的「文本研習」,還是注重探究能力培養的「問題探討」,都強調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另外,「文本研習」是「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的基礎,脫離「文本研習」的「問題探究」和「活動體驗」,學習結果無異於盲人摸象。因此探討、活動、研習往往互現於一種呈現方式之中。由於高中學習材料大致分為實用的、論辨的、審美的文本,用以培養實用的、探究的、審美的三個方面的能力,所以三種呈現方式有時會與之有大致對應的關系,學習時候當然要有所側重。四、關於單篇、板塊、專題及模塊的整合關系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由五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的構成又是一個生態系統,模塊由專題構成,專題又由板塊構成,板塊由單篇構成。這種整合關系不是簡單的堆積和拼湊,不同於以往教材簡單的以體裁或知識體系為標準的編排,而是以育人功能為目的,各個專題都是以人文話題領起,一個專題就是一個學習情境,同一專題內的板塊之間都有一定的邏輯關系,每個模塊及模塊中的專題都是可以生長、延展、創生的。注重單篇教學的學習,但要有整體意識。單篇、板塊、專題及模塊的整合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分層關系,整體制約局部,局部要服從整體。今後新課單篇教學的學習仍然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體現整體意識的基礎,也是板塊教學和專題教學的前提。單篇教學得不到落實,整個閱讀教學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單篇教學要有板塊意識和專題意識,也就是我們不能割裂開來進行單篇教學。在每篇文本的教學中,能夠考慮一個板塊或一個專題中幾篇文本或幾個板塊之間的關系來確定單篇教學的目標和重點。由板塊而專題而模塊的結構方式,既體現了模塊意識,又有利於組織教學。五、關於必修和選修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蘇教版教科書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必修部分體系安排,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著眼於學生的精神發育,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設置了22個專題。選修部分五個系列,共有16個模塊,圍繞學生精神成長需要和語文素養確定選題,設計了各具特色而又實在可行的語文學習活動,使選修課的學習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必修教科書和選修教科書同是構建立體開放教科書體系的一部分,他們互為補充,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修部分側重在基礎性、均衡性;選修部分側重在多樣性、選擇性。必修部分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立人」,選修部分同樣堅持這樣的基本思想。選修部分橫向兼顧文體,分為五個系列;縱向則兼顧文學文化發展的流脈,體現很強的立體感。鑒於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側重點的不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立足於必修課程,以教材為例子,抓好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教學,從深度上把握教材,打實基礎。對選修課程要依據《課程標准》要求做好選課工作,從廣度上拓展教材,開闊學生視野。

『伍』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如何進行資源整合淺談

課程整合已經在我校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兩年,而我,做為一名南奧新人,也正奮力走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盡力追趕課程整合的步伐。
而《初中語文整合教學研究》恰在這時出現在了我的面前,使一籌莫展的我猶如在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綠洲,帶來無限生機。
通過閱讀該書,我明白了課程整合是未來教育的趨勢,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我校卻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端,已經進行了兩年多的實驗探索了,看到此,不由為我校領導者的前瞻意識而折服,更為自己能搭上這一課改的列車而欣慰!
那麼語文教學資源整合的優勢體現在哪裡呢?語文教育的目的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多功能性;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決定了語文閱讀內容的多樣化特點;語文教學文本的豐富性決定了教學內容的跨學科性。無論是語文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還是語文教學的文本都為語文課程整合提供了基礎。
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最好最有效的課程整合體現在閱讀教學上。在教學過程中,可將閱讀教學與人類文明教育整合:(1)與人文歷史整合。「文史一家」是大家的共識,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巧用歷史知識教學,嘗試整合歷史教育、整合時政教育,以尋求共贏空間。例如在講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作品時,可以與歷史老師配合,背景介紹可由歷史老師講解,既清楚透徹,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2)閱讀教學與道德教育整合。「文以載道」的一篇篇文章,總是「文」與「道」交織在一起的,教學時可以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變化及作品所體現出的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啟發學生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崇高精神。例如《散步》《鄧稼先》《偉大的悲劇》等作品教學時便可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3)將閱讀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中學語文教材具有多樣性、人文性、時代性等特點,很多文章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教學時可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真、善、美,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向上態度。《再塑生命的人》《心聲》等課文教學時便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樂觀對待生活。
同時,在閱讀教學中還可與藝術教育整合:(1)語文閱讀教學與影視文化整合。借用影視的課堂閱讀教學能夠以真實逼真、生動活潑的形式,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教學中的一個亮點,讓學生真正成為資源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是任何教科書和其他多媒體課件所無法代替的。例如中外名著的教學上,可適當選取相關電影片斷引入課堂,可更直觀的理解課文。(2)語文閱讀教學與音樂藝術整合。在閱讀教學中適當引入音樂,讓音樂流動的觸角去撥動學生靈感的琴弦,不僅讓學生感受了作品,而且他們的人格也得到陶冶和升華。教學《秋天的懷念》《音樂巨人貝多芬》時可適當播放背景音樂,通過音樂的渲染去打開學生的情感之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3)閱讀教學還可與繪畫藝術整合。詩歌講究畫面感,因此在教學詩歌時,可嘗試與繪畫藝術相結合,讓學生將文字表達的東西運用圖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同時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
其實,語文閱讀教學還可與自然科學教育整合。語文教材中為數眾多的科普類作品,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美、數理美,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可與自然科學等學科結合,引導學生熱愛科學,運用科學。
總之,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社會性和工具性的特點,使得語文教學時可與多學科、多領域整合,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充分與各領域的有機結合,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前進,尋求語文學科的整合方式,達到最優教學效果。

『陸』 怎樣整合小學語文教學

每一個人在心靈深處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而來自他人的一句普普通通的喝彩,也將給我們的生活注入美麗,有時甚至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發展。
——題記
推行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這里所說的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指的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對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況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這種評價的目的在於強化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喚醒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慾望。課堂上,教師通過評價,讓學生品嘗成功的愉悅,增強學習信心,發現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促進他們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課堂是師生生命活動的構成,教學流程應該充滿生命力。作為滲透於教學流程每一個環節的評價,同樣也應該充滿生命力。語文課堂評價應該豐富而生動,以真實打動學生,以真情感動學生,以真誠引導學生,讓語文課堂評價真正精彩起來,成為學生生命中「一次難忘的經歷」, 「一個永恆的瞬間」。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以為我們教師的評價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一、評價要回歸真實
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佛爾姆強調:評價「不在於證明,而在於改進」。在教學的每個環節,充分發揮教師評價的魅力,欣賞學生自評與互評的精彩,滲透教師的關愛與鼓勵,這樣就能為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使課堂成為學生流連忘返的殿堂,獲得更大價值的生命超越和個性發展 。
教師在評價用語中所反映出來的對某種行為的褒貶會對學生再次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教師在課堂評價中,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因素,及時評析學生行為中的成敗,為更多學生的再次實踐提供經驗或教訓。我們的評價里應該充滿真正實在的內容。
對於學生正確的言行,我們的評價中應該有肯定、有鼓勵。比如「周全」這個詞用得很准確。比如,有一天上課,交流<爺爺的氈靴>最後一句話「世間萬物終有盡時,一切都會消亡,唯獨爺爺的氈靴永世長存。」的體會時,何佳恆同學有大段的發言:永世長存的不只是爺爺的氈靴,更是對世間萬物的珍惜,比如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情的珍惜,對資源的珍惜等。我馬上給了他一個微笑,示意他坐下。
對於學生錯誤的不當的言行,我們的評價中應該有批評,有引導,有指導。一個眼神有提示作用,拍拍肩也有提醒作用,雙手扶一扶有引導作用。比如,吳家楓老師在學生發言說到主人公做事很有條理時引導說如果換成「有計劃有安排」就更好了。在聽了一個學生的發言後對所有的學生說,如果大家都像她這樣抓住文中的關鍵詞深入思考學習效果會更好。
我們來看下面兩段評語:
1.「你讀的真好,大家鼓勵一下!」
2.「瞧,他的朗讀不但有感情,還帶著表情呢!」
同樣是指導學生朗讀中的贊揚,前者只是肯定了學生的朗讀,至於何處出色,毫無涉及。聽到這樣的評語,讀的學生雖然知道自己讀得好,但何處好,不知道。聽的學生也只知道別人讀得好,但是,自己讀的時候應該怎樣讀,應該注意些什麼,還是不知道。後者在肯定了學生的同時,指出了學生朗讀的成功之處,有利於全體學生在再次朗讀中學習提高。
記得聽到這樣一堂一年級語文課。具體的內容我印象不深,但在課上老師對學生發言的評價給我印象很深。一個男同學起來讀一段課文,讀得很不好,漏字、添字不通順。於是,老師說:「你很有勇氣,很高興聽到你的朗讀,但有幾個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師指出錯誤)你願意再讀一邊嗎?」生又讀一遍,錯字、漏添字情況好多了。「你讀的有進步了,聲音要再響亮些,讓每個人都聽到就更好了。」孩子又很樂意地讀了一遍。「讀得好,響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頓、掌握語氣,就更棒了」。孩子很好的又讀了一遍,讀得非常棒,「讀的真好,掌聲送給你!」師帶頭鼓掌,孩子開心地笑了。…… 這是一次真實有效的的充滿藝術感染力極富激勵的課堂評價。
當然,要想及時、正確、有深度的對學生的行為做出評價,教師要有靈活的課堂應變能力,還要具備豐富的知識,敏銳的洞察力,快速的語言組織能力。這些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注意錘煉 。
二、評價要飽含真情
要體現評價的真實,就必須時時處處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還記得牟莉老師在和我討論<我喜歡>一課的教學設計時說過一句話:一堂語文課要能夠輕輕而又自然地撥動學生心靈深處的那根情弦,那才是真正的好課。印象深刻所以至今記憶猶新。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帶著我們的一腔真情去喚起學生的真情。
特級教師賈志敏在面對一個讀書聲音細小的學生時是這樣評價的:「你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不信,你試一試!」激勵的話語如同甘露流進了孩子的心田,成為孩子積極向上的動力。細細品味,不難體會出名師胸懷的寬廣及對孩子的拳拳愛心。「你讀得真好聽!」一下子讓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體驗到了被肯定的快樂,同時激起了學生積極向上的願望。「你要是加上表

『柒』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在科技發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作為教師,教會學生求知是義不容辭的,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師從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轉型為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一位教師是否優秀,已經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看他能否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那麼,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今天就必須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下面我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進行闡述。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中的一個部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包含兩層意思: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去整合學科課程;②現代信息技術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課程的有機要素。整合在它的初始階段,可能與「計算機輔助教學」沒有多大區別,但實質上二者很不相同。二者不是誰輔助誰的關系,而是要逐漸融為一體。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要廣泛進入語文學科;另一方面,語文教學要廣泛採用現代信息技術。這種信息技術不是強加的、附帶的、可有可無的,它是與語文教學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語
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也就是說,「整合」是二者雙向互動的過程。
要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首先必須明確二者整合的目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目的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我們不能為整合而整合。整合是手段,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才是我們的目的。整合,一是要與我們的語文教學融為一體,不要生硬的使用網路技術,使其簡單的混合在一起;二是要達到好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換一種展示的方式,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既然是手段,應有助於教師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而不是搞成千篇一律的東西,因此在開展課程整合研究與實驗的時候,決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的特色和風格、教師的創造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有生命力。
那麼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呢?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首先應是教師的教學理念要與現代教育理論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協作學習搭建了廣闊的學習平台,為此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走出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平台」上施展才華,動手、動腦,學會思維,學會學習。現代教育理念要求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要把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之中---就像「黑板」和「粉筆」二者完全融入到傳統的教學中一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為了教學的需要完美的使用信息技術,這就要求教師熟練掌握常用信息技術的操作。很難想像不能熟練使用黑板和粉筆的語文教師能勝任傳統的語文教學,同樣,很難想像不能熟練操作常用信息技術的語文教師能夠開展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教學。
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無法想像一個自身的信息素養不過關的教師能夠將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師在美術、音樂等方面也應有不俗的修養。 利用網路教學,需要比相對簡單的多媒體教學有更高的技術支持。教師要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網路知識,構建利於學生瀏覽的資料庫。為了增加教學的互動性,方便學生交流,可以創建網上論壇。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進現代信息技術中去。
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和明確的教學目的而濫用信息技術,忽視了教師個體形象,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無益於語文教學,反而有害於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中一個詞、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個篇章怎麼寫,怎麼讀,怎麼領會,都要傾注教師的心血和智慧,要靠教師的引導。現在的一些優質課、觀摩課、示範課,教師甚至從頭到尾不寫一個字,不讀一句書,全部讓計算機代替。這樣的課是不太適合語言文學知識的傳播的,它過分強調了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力,忽視了師生教學活動中的情感交流,這樣的課難以體現語文教學的個性化特徵。要使信息技術與語文文本內容相融合,正如《新課程標准》中所說,語文教學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自然也不應例外。任何游離於語文學習規律之外的信息技術表演,都是不可取的。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融會貫通,根據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的切入點,將兩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出發,使之能夠跟上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才能實現二者融合。因為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唱主角的是學生,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對網路知識的了解,決定著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展。在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雖已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倡學生查找資料,但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的時間還不長。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忽視培養獲取、解讀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視培養綜合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導致有些學生無從下手,即使一些學生查到資料後,也不知道哪些對自己有用,哪些對自己沒有用;課堂回答問題時,常見學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資料照本宣科地機械回答,卻沒針對資料談自己的理解……這些都在提醒我們:系統全面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迫在眉睫。在語文教學中怎樣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呢?我認為要抓住以下幾點:激發興趣,培養學生信息意識;注重訓練,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引導積累,培養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適當示範,培養學生加工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及時評價,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要有效地藉助日益發達的信息技術,革新傳統的教學與學習觀,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要切實做到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的整合、與學生學習的整合、與語文課程內容的整合、與教學管理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後要使教師一備課,就自然想到信息技術這樣一個層次,才能真正達到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終極目標,實現教育信息化。

『捌』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玖』 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聽說讀寫的整合

1、如何進行聽說讀寫的整合教學。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只有將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有機結合,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培養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一、聽 精聽和泛聽相結合,將聽英語和語音教學有機結合。 (一)泛聽: 英語老師應該在課堂上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英語的氛圍內學習語言。課堂用語屬於泛聽形式的內容,對學生沒有什麼硬性規定與要求,只要聽懂會做或簡單問答就可以了,因此對學生沒有什麼壓力。多聽會起到增加英語氣氛,培養語感的作用。在開始的一兩節課,可以英漢並用,說一句英語,重復一遍漢語,如Hello, boys and girls. 同學們好!Good morning/ afternoon, boys and girls. 早上/下午好,同學們!Is everyone here? 都到齊了嗎?Who's absent?誰缺席?What day is today? 今天星期幾?等等。有的話可以藉助表情、姿勢、動作、手勢幫助學生聽懂,如Sit down, please. 請坐。用雙手,手心向下擺動示意,表示讓坐下,或教師自己以起立、坐下的動作表示,邊說邊做便可清楚。用左手手心朝下,右手直立於左手心下,示意學生停止說話,邊說Stop talking, please. 或雙唇緊閉用右食指豎立雙唇前,也可示意"停止說話或別說話"。如果雙唇翹起,用食指豎唇前作發噓聲則可表示 Be quiet, please."請安靜"的意思等,另外如Come here. Go back to your seat, please. Turn to Page…. Think it over. 等都可用表情、動作或手勢表明意思。只要教師堅持每堂課都用,經常說,反復做,學生會慢慢習慣形成自然的反應,如老師一說Practise the dialogue. 用兩手指一示意說In pairs, please. 學生馬上就會意,兩人一組練習起來。長此以往形成習慣,師生配合越來越默契,教師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口語熟練程度,學生可以逐步養成聽英語並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不斷提高聽的能力,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 (二)精聽: 中學生愛模仿,模仿性強,但缺乏自控能力。課堂上,常有學生一聽教師示範發音,就急於開口模仿,輕聲跟講,結果導致自身發音欠准,而且還影響了他人聽音。因此,在英語起始教學階段,教師就要訓練學生靜心聽,可採用「手勢暗示法」,即教師隨著示範發音打手勢「一、二」,這時學生邊聽教師發音,邊看教師嘴形,注意觀察其大、小、扁、圓及變化情況,做到看明、聽清,當手勢打「三」時,全班齊聲模仿。這樣,發音易到位,模仿效果好。中學生聽錄音跟說跟讀,往往只滿足於「聽到」,能跟得上說,跟得上讀,而不注意語音、語調、句重音、停頓等。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聽清」,在播放錄音前,可分步提出聽的具體要求,使學生聽一遍錄音,便有一次收獲。 二、說 培養良好說的習慣的培養 中學英語教材為「說」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選內容均來源於學生學習及日常生活,為學生所熟悉。這是培養大膽開口講英語的又一個有利條件。因此,教師得抓住時機,充分運用教材,從起始年級,培養學生良好的話的習慣。 首先,教師應十分注意發揮「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教師要用「師愛」去贏得學生的親近和信任,使師生感情雙向交流,密切師生關系,形成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克服怕開口說英語的緊張心理,開創敢講英語、爭講英語、愛講英語的局面。 同時,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優化教學方法,利用一切教學媒體(圖片、實物、玩具、幻燈、投影、錄像、錄音、指套、木偶等等)創設情景,寓教於樂,讓學生身置語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開口練說,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說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讀 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中學英語教材課文句短簡單,讀來朗朗上口。有些學生覺得這些句都已能講能背了,在朗讀時漫不經心,不是看著一句句朗讀,而是滑句,一古腦兒讀完,存在「假讀」現象。有的朗讀時語速、節奏掌握不好,過慢、拖沓,一字字頓著讀,或是過快,發音不到位,無停頓,混著讀。特別是在集體朗讀時,伴有拖音明顯,節奏較差,語速偏慢等現象。為此,教師要對症下葯,變換教法,隨時糾正學生朗讀的不良傾向,刻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讀的習慣 四、寫 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讓學生明白書寫坐姿、握筆方法不正確會影響身體健康,影響書寫質量與速度,對今後學習不利。啟發學生加強自我督促意識,保持正確坐姿,握筆方法。在書寫教學一開始,學寫字母時,教師就必須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按照規范筆順書寫,在四線三格中位置正確。值得一提的是,要強調每個字母都要稍向右斜,斜度要一致。學生由於寫漢字的習慣,豎直橫平,有稜有角,四方端正。因此,在書寫英文時,常出現直、方、角現象。對此教師要運用「比較法」教學,及時指正。隨著學習的進展,教師要繼續堅持不懈地抓好單詞、句子、段、篇的書寫及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切實做到英文書寫規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的習慣。 總之,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是不會自然生成的,而是經有意識培養形成的。中學生學習英語,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形式。所以,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是靠教師。教師必須十分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注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有計劃地、有步驟、嚴格地訓練學生,將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在課堂中有機結合,才能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綜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請按照讀前—讀中—讀後的過程,設計一個閱讀教學案例。(300字)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 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概述Do you believe…? We learn to read by reading. The best way to improve your knowledge of a foreign language is to go and live among its speakers. The next best way is to read extensively in it. 閱讀是讀者從語篇中獲取信息的過程。著名語言學家 Christine Nuttall認為,作者將自己頭腦中的信息編碼,形成語篇,讀者再把語篇解碼,獲取信息。閱讀活動各環節的設置應注重其心理效應、突出語言的實踐性和語篇的整體性。閱讀是讀者與文章的交互過程。傳統觀點認為閱讀就是要從文章中獲取信息,了解文章的內容就是達到了閱讀的目的。然而現在語言學家們提出了新的看法。「 閱讀是一個語言心理的猜測過程」 ( Goodman )。讀者在對語言層次的詞語進行解碼的同時,也在運用自己的知識(事實和社會文化方面的知識、有關閱讀材料話題的知識、文章結構組織的知識、情景上下文的知識等)對文章的下文進行預測,閱讀檢驗自己的預測、修訂自己的預測、進行新的預測…… 整個閱讀過程實際上就是讀者與文章的交互過程。字面閱讀( read the line )字面閱讀是對閱讀的最基本要求。低級層次( lower level skills of reading )推理閱讀 (read between the line) 指讀者能依據文章的細節材料推測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根據字面意思進行必要的推理、推論。閱讀的高級層次( higher level skills of reading )形象閱讀 (read beyond the line) 讀者能將閱讀材料與真實的生活聯系起來,特別是與讀者自身的經歷、知識、觀點聯系起來。只有當低層次閱讀和高層次閱讀共同作用時,才能實現流利閱讀的目的。這樣的閱讀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而這,也正是我們閱讀教學的目的。閱讀教學的定義《英語課程標准》指出:「 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英語課程標准》,第 9 頁)英語課程標准》閱讀五級要求:1 .能 根據上下文和構詞法推斷、理解生詞 的含義;2 .能理解段落中各 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 ;3 .能找出 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 ;4 .能讀懂 常見體裁 的閱讀材料;5 .能根據 不同閱讀目的 運用簡單的 閱讀策略 獲取信息;6 .能利用 字典等工具書 進行學習;7 .除教材外, 課外 閱讀量達到 5 萬詞以上 ,累計 15萬字。閱讀教學的目的教師通過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獲取 信息,得到 感知語言的能力,從而達到全面提高英語能力的目的。閱讀的基礎與建立途徑基礎途徑語言知識 語言知識學習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學習深度閱讀學習 廣度閱讀學習(相當於精讀) (相當於泛讀)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域界語言知識學習通過閱讀課文學習新的語言知識(通過教材學習)閱讀能力的深度學習精深閱讀,形成新的閱讀能力(通過教材學習)閱讀能力的廣度學習廣泛閱讀,強化深度學習獲得的新的閱讀能力(通過課外閱讀學習)閱讀教學的原則 整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是指在閱讀教學中採用語篇教學法 (text approach),實際上就是從語篇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入手把語篇教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要求學習者從其層次結構及內容上入手,最大量地獲取和掌握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同時逐步地培養其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即(口筆頭)交際能力。所以這種方法可以達到把語篇分析、打語言基礎以及交流能力的培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的目的。現代語言教學研究證明,人們的閱讀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的過程,是一種心理語言的揣摩過程,是一種(作者與讀者)「相互交流的過程」。要進行語篇教學,將閱讀材料進行整體的理解,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要採用從整體到細節的「自上而下 (top down)」的模式,調用學習者的圖式知識 (schematic knowledge)。教課文必須從整體入手,一是學生的預習必須先整體理解內容;二是教師上課必須先從背景知識入手,要求學生說說與之有關的 background information,問幾個 global questions。然後,有重點地討論一下語法、詞彙等知識點。點面結合的原則閱讀理解的對象是整篇文章,而考查時命題卻絕大部分是詞、句、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始終要把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總體理解與句、段的理解分析緊密結合起來,把握「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規律。既要考慮全面,又要注重細節,做到點面結合。精泛結合的原則精讀和泛讀是閱讀的兩個方面。英語課堂上的精讀應以「精雕細刻」「點滴不漏」 的「講深講透」英語知識為重;泛讀課應以「拓展視野」「培養習慣」「發展技巧」為主。精讀與泛讀相互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它們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聽說讀寫統籌兼顧原則在教學中,我們只能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有所側重,而不能採用簡單的方法,重視閱讀就不顧其他技能的發展。閱讀的作用與功能從高考的角度講,得閱讀者得天下從中考的角度講,得閱讀者得三分天下二、初中英語閱讀常用教法 閱讀教學模式 1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model 2 .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model 3 .互動模式 Interactive model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model 自上而下模式反對逐字逐句閱讀,強調學生已有知識在閱讀過程中的作用,主張調動學生對課文進行積極思考和擴展的主觀能動性。但這種模式忽視詞句結構,忽視語言知識等其他因素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容易導致學生對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導致閱讀水平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下降。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up model 該模式強調教師在閱讀教學前先為學生解決文中的生詞生句以及新的語法結構。認為學生只有掌握了英語語言、詞彙和句法的基本知識,就能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要求學生根據基本的英語知識逐句地閱讀和理解,已達到理解全篇的目的。該模式沒有重視語言篇章層次上的語言意義和閱讀理解必須有的分析、推斷等思維能力及有關的社會文化知識。互動模式 Interactive Model 這種模式基本觀點:在閱讀中,底層面與高層面的加工方式對閱讀理解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底層面的加工需要高層面的參與,其加工結果為高層面的加工過程提供「材料」,信息的傳遞具有雙向性。強調讀者與讀物的相互作用,即強調讀者所掌握的詞、句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和有關題材的背景知識與讀物所傳遞的思想和情感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問式(問答式)閱讀教學模式。在提問式閱讀教學模式中,老師運用設問—引導—啟發—對話—交流交替模式,展開教學程序。通過設問、解答、幫助、指導等多元教學行為的綜合利用,促使課堂教學信息由單向活動,即教師向學生傳授,變成了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也會增多,從而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對話式閱讀教學,課堂教學就比較注重教學情景的設計與學生的參與,教學活動從師生的雙向交流轉向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問互答。教師較為自然地融入學生之中,並與他們建立起對話式夥伴關系。討論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由教師設計、布置討論、組織討論、討論總結四個前後緊密聯系的環節組成,在其具體實施過程堅持知識與能力並重、課上與課下並重、面向全體與照顧重點相統一和恰當性原則。」情景導入—設問—閱讀—疏通、理解—深層問題—討論、擴展—結合實際再討論—總結—布置口頭和筆頭作業、加強語言實踐。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閱讀教學三階段:pre-reading 主要目的:1 )激發學生閱讀的動機;2 )激活或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引出話題;3 )為進一步閱讀解決理解上的語言障礙。活動形式可以有:問答、討論、小測驗、 游戲等。??Warming-up: 提出話題,激發學習興趣??Presentation: 提供文化背景知識 (根據需要安排 ) ??Revision: 回顧上節課所學語言要點注意:呈現那些對閱讀理解形成重大障礙的生詞。while-reading 1 .是學生自己閱讀的環節。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關鍵信息,去獲得關鍵信息。2 .要給學生留有充分閱讀的時間,要讓學生有眼睛看、用腦思考的時間和過程。老師盡量少提問題或講解。可以在學生閱讀後再做這些事情。3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能夠動手操作一些事情,如:瀏覽以了解文章大意、捕捉具體信息、將信息圖表化、記錄要點、回答各種問題等。注意:為了保證閱讀的有效性,必須交待清楚閱讀的任務。該階段所設計的活動以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為目標。設計流程:General comprehension: 首次接觸閱讀材料,解決整體理解問題創設情景—確定理解目標—通過默讀解答所給問題(可伴有錄音)—討論問題答案(先小組後全班)2 .Detailed comprehension: 再次接觸閱讀材料,解決細節理解問題確定理解目標—通過默讀獲取所需信息—解答所給問題—討論問題答案(先小組後全班)3 .Target discussion: 通過掃讀發現教學重點和難點(包括詞彙和語法),並逐個加以解決過程:個人掃讀—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內容:研究情景—確立概念—熟悉結構4 .Mechanical practice: 替換練習、造句練習、朗讀訓練等5 .Meaningful practice: 復述、改寫等6 .Focus summary: 歸納總結所學語言(先小組後全班)閱讀任務建議Put these cut-up paragraphs back in the correct order 段落排序Find words in the text that mean the same as these 文中找同義詞Read the text and find the mistakes in these sentences 讀課文找句中錯誤Give headlines to each section of the article 寫段落標題Put this list of events in the correct order 事件排序Write a reply 寫出應答Discuss interpretations of, reactions to, feelings about the text 討論對課文的認識、反應和感受post-reading 主要目的:1 .根據閱讀內容進行各種思維活動;鼓勵學生將所閱讀的內容與自己的經歷、知識、興趣和觀點聯系起來。2 .學習語言知識,並將閱讀技能與 其他語言技能進行整合,對學生進行綜合語言能力訓練。活動形式:Pre-task: 布置任務 (一般為筆頭任務 )(可根據學生水平提供不同任務)創設情景(完成任務的必要性) --布置任務—提供實例2. .While-task: 完成任務(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討論方法—制定方案—實施計劃—總結結果3 . Post-task: 展示評價小組展示—全班評價—確立榜樣—糾正不足注意:讀後理解性的檢測環節,重在發展學生的英語學習技能。 Homework適量的語言知識練習和對課堂內任務成果的完善三、初中英語閱讀案例分析 看光碟並評課 四、初中英語閱讀策略指導和案例分析 閱讀教學策略 1 .合作閱讀策略教師可首先提出閱讀要求,使學生帶著疑問閱讀,接著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檢查小組活動情況,請一個小組宣讀自己結果,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評論,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2 .交互閱讀策略閱讀教學前使學生了解閱讀過程所涉及的四種技能:概況技能 (summarizing),提問技能 (questioning),析疑技能 (clarifying),預測技能 (predicting)。教師鼓勵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進行提問,及師生輪流提問。3 .同伴閱讀策略一個問,一個讀。提問的同學根據對方的回答進一步發問,由此一直進行到無問題可問為止。注意,只有在聽到對方的問題時才可以閱讀,根據對方問題的種類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這樣可以訓練學生對閱讀技巧的運用。4 .質疑作者策略1 )布置閱讀任務時交代閱讀時應回答的問題:What is the author trying to tell you? Why is the author telling you that? Does the author say it clearly? How could the author have said things more clearly? What could you say instead? 2 ) 學生討論自己「質疑」過程中對問題的回答情況。3 ) 對學生閱讀情況進行評估。5 .圖片故事策略1 ) 根據故事製作相關的系列圖片;2 ) 將學生分成四人小組;3 ) 展示第一幅圖片,組織學生根據圖片故事的發展進行預測;4 ) 以此方式依次展示圖片,直至故事結束;5 ) 圖片故事閱讀完後,指導學生閱讀文字材料,對比與圖片的差別。閱讀基本技能1 .略讀 (適用於判斷短文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2 .掃讀 (適用於細節搜索、捕捉、提取及理解 ) 3 .細讀 (適用於推理判斷、揣摩、理解作者意圖)略讀 (skimming ) 和掃讀 (scanning ) 「 Skimming 」 就是選取課文中的重要部分和重要細節,以求抓住主要意思,對課文內容進行總的理解。這一技巧可幫學生時時把注意力集中在課文的主要意思上,而不是與主題無關緊要的細節和個別單詞上。「 Scanning 」 是在學生查找特定信息時,通常無需認真閱讀全文,只需找到信息所在的段落,然後認真閱讀,來了解課文細節。利用這一技巧進行閱讀時,應指導學生尋找課文的有關細節,幫助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與主題有關的段落中。閱讀策略指導課例(兩節)泛讀教學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閱讀能力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才能培養起來,閱讀能力的增強是與閱讀量的多少成正比的。所以《課標》明確指出:「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增加泛讀訓練。 」 泛讀教學的目的要求中學英語泛讀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理解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對文字的快速感知能力。同時鞏固和擴大詞彙及英語知識,培養學生閱讀英語的興趣和習慣,擴大知識面,培養自學能力。英國學者弗蘭科斯·格雷里特( Francoise Grellet)認為:「泛讀是一種熟練活動,主要是解決對文章的綜合理解問題。進行泛讀訓練時,首先應該從綜合理解開始,然後再詳細理解過渡。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應該是綜合理解性的,同時,設計閱讀理解練習也應該從對選文的整體意義理解開始,而不是詞彙或較具體的內容。」中學英語泛讀訓練的目的更應掌握選文的基本思想,強調對選文的整體理解,而不應偏離這個方向,去要求過細、過精的理解。明確的泛讀教學的目標,我認為還應包括以下兩方面:第一,泛讀強調在單位時間內更多更好的獲取信息,所以泛讀的根本目的是掌握文章的主旨,即了解其基本內容和中心思想。在進行泛讀訓練時,教師不必講深、講細,對詞彙不做過高的要求,對語法不做過多的分析。第二,泛讀是為了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在進行泛讀教學時,對選文閱讀理解的程度,在不同年級有不同層次的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教師在進行泛讀訓練時,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理解層次不斷深入,逐漸實現由知識向技能的轉化。進行泛讀訓練的方法很多,如: SQ3R法: Survey、 Question、 Recite、 Review、 Rewrite。Matching :分別給學生若干篇文章和若干個文章標題,讓學生迅速找出哪個標題應該是哪篇文章的。Skimming :略讀,只要求了解文章的大致梗概。Scanning :只為獲得個別信息,如年代、數據、事件等而閱讀。Task-reading :為了解決某個實際問題而閱讀。Authentic-reading :用實際生活中的資料,如廣告、時間表、商業信函等作為閱讀理解材料。Timed-reading :限時閱讀。在實際教學中,廣大教師要不拘形式,採用靈活、多樣的訓練方法,一方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分析、綜合、推理、想像等思維能力的形成。鼓勵泛讀的建議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語文教學中的整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