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讀懂一首詩語文匠

如何讀懂一首詩語文匠

發布時間:2022-05-27 16:23:13

A. 高考語文中的詩歌鑒賞的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結構技巧分別有哪些

語言和藝術技巧的鑒賞
一、語言藝術鑒賞
(一)語言的風格
1.樸素與綺麗
綺麗詩風的語言特點:綺錯、婉媚、浮華、艷麗、纖巧。
樸素詩風的語言特點:清淡質朴、洗煉暢達、不事雕琢,言簡意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形象地概括。
2.直白與含蓄
直白詩風比起一般的樸素詩風,直白詩風更顯樸素、平淡。詩人在詩歌中運用了近乎口語的語言,並且有的詩還溶入了俗語俚詞、民歌之類,所以這種詩又被稱為白話詩(近於打油詩)。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淺易如話、素樸真率、通俗凝練。
含蓄詩風中所慣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委婉、蘊藉、精煉、耐人尋味,但也不失樸素之風。
3.沉鬱與豪邁
在眾多詩人中,有憤世嫉俗者,有報國無門者,有屢試不第者,有屢遭貶謫者,有為民請命、哀嘆民生者,他們的詩表達自我的哀怨,切中社會現實,反映階級現象。代表詩人如杜甫、韓愈、李商隱等。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沉鬱蒼涼,節奏舒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且近於生活(多用俗語和對話)。
如杜甫的《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等句利用俗語,增加了詩歌的真實性。
豪邁詩風的語言特點,主要體現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包括邊塞詩),這類詩歌語言特點往往與詩人的心胸抱負有很大的關系。詩人們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時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懷滿腔熱情(如李白在年青時就立下不小的志願「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適);或因國難當頭而主動請纓願死疆場(如蘇軾)。所以在他們所寫的詩歌中充滿豪言壯語,顯示一種豪情。
此類詩風的語言特點:鏗鏘有力、筆力豪健,節奏明快、音調高昂。
(二)語言的錘煉
古人講究煉字,要注意體味關鍵字詞的意味。例:
華子崗(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唏。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析】「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寫出了詩人在夕陽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也使人想見山色青翠可愛,柔和多姿。這兩個動詞寫雲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
二、表達技巧的鑒賞
(一)修辭的巧用
在眾多的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
1.比喻
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徵。
蘭溪棹歌(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並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江上看山(宋•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二)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
1.象徵
象徵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徵高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徵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以「蘭芷」象徵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徵富麗;等等。
尋陸鴻漸不遇(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析】「籬邊菊」象徵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屈原用「蘭芷」象徵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陸游以「梅花」象徵自己的孤高與勁節(《卜運算元•詠梅》);等等。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藉助物的象徵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志的一種藝術手法,又叫感物抒懷。托物言志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析】此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3.借景達情
常用寫景方式有:
(1)側面烘托
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入手,以對側面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是側面烘托。如:
石頭城(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析】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析】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存在。
(2)以景襯情(景)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密意時,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襯托。
[雙調]清江引•秋懷(元•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析】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徵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那麼作者為什麼把這幅秋景著上濃麗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析】這是一首隱逸詩,作者寫出了空山的寧靜、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靜時採用了以鬧襯靜的方法外,還用了以景襯靜景的方法:返影(斜陽返照)寧靜詳和,靜靜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顯深林的幽與靜——以「返影」襯空山的幽靜。
(3)動、靜景或動靜景結合或動靜景相互映襯
在一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景,如山、月等;動景,如水流、風搖等等。據側重點的不同,作者有時只寫動景或靜景,有時動靜景兼寫,有時為寫靜景而以寫動景來襯托,有時為寫動景而以寫靜景來襯托。如王維的《鹿柴》以「人語響」襯「空山」之靜;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蓮動」來襯「空山」之靜,抒發一種閑情逸致。
戴叔倫的《蘭溪棹歌》採用了動景(前兩句)靜景(後兩句)結合的方法,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圍,抒發情感
古今詩歌中,先寫景後敘事抒情或全篇寫景的詩作很多,詩人往往藉助景物把氣氛渲染得濃濃的,為下文抒情作鋪墊或融情入景中。根據景物的性質可分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析】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景——哀景:急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的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下文四句敘事抒情——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對淪落他鄉不勝的感傷。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析:此詩描寫作者夜泊楓橋時的情景,屬寫景詩。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帶有凄清蕭疏孤寂特點,這正與作者的羈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襯哀情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
絕句(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析】本詩作於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後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5)虛實結合
詩人在詩歌創作中,離不開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對表現詩歌的主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聯想與想像須有一定的現實根基——現實客觀景物或事件。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出一種濃溢的情思。如:
塞上聽吹笛(唐•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天山。
【析】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花落」拆用,彷彿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色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6)卒章顯志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
(7)移情
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贈別二首(其二)(唐•杜牧)
多情卻以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析】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
(8)烘托
烘托就是「烘雲托月」,借描繪別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對象。
賦得暮雨送李胄(唐•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析】詩人側面寫了「帆、鳥、海、樹」,烘托出暮雨的細密和詩人濃濃的離愁別恨。
(9)匠心獨運的結構
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常用的結構模式有:
①層層渲染、鋪墊。
江上看山(宋•蘇轍)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析】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描繪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嘆——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②首尾照應
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
訴衷情(宋•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析】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③結構對比
對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構性較強。
畫眉鳥(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里,不及人間自在啼。
【析】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嚮往。
詩歌的表達技巧是多方面的,還有如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欲揚先抑的技巧等等。

B. 七年級下冊語文 十首古詩的解析

1.《山中雜詩》吳均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雲煙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屋檐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檐③上飛,雲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描寫了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2.《竹里館》王維
註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長嘯:長聲呼嘯。

韻譯: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里,
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
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評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
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
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
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
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
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3.《峨眉山月歌》李白
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裡,詩人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詩人。但在從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詩人思念不已。

4.《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能不勾起思鄉之情嗎?

5.《逢入京使》岑參
譯文: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
滿面龍鍾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幹。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
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6.《滁州西澗》韋應物
譯文:
我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
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著夜雨急急地涌來,
渡口無人船隻隨波浪橫漂。

7.《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譯文
在岐王的府中時常見到您的身影,
在崔九堂附近數次聽到您的歌聲。
而今正好是江南風景如畫的時候,
在這百花凋謝的時節又遇見了您。

8.《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譯文
蒼翠山林中的竹林寺,
遠遠傳來晚鍾的聲音。
背著斗笠,披著夕陽的余輝,
獨自向青山歸去。

9.《約客》趙師秀
譯文
一個梅雨綿綿的夜晚,
鄉村池塘中傳來陣陣蛙鳴。
等候朋友如約來下棋已過半夜,
無聊地敲著棋子,燈灰震落在棋枰上。

10.《論詩》趙翼
譯文
李白杜甫的詩篇,萬人傳誦習研
時至今日,已經感到不新鮮
每個時代都會有傑出人才交替出現
各自主導文壇生機勃勃幾百年

參考資料:Google

C. 語文老師拿什麼來解讀課文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這就是要給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技能技巧。語文是什麼?它在語文課程中特指的意思是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語文課程究竟干什麼?教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本能。重點是學習動態言語的技能技巧,而非靜態的語言知識。語文不是個萬能筐,什麼都可往裡裝。語文課要盡量減少非語文的環節,避免語文文字本體的失落或淡化,扎扎實實地讓學生理解語言、品嘗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領悟語言規律。崔戀老師指出:語文課程,重在工具性的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的人文性的統一。在語文教學中,要警惕偏於人文性的開掘,疏於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運用的問題的出現。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語言文字是其內在的載體。離開了語言文字的人文性,如舟無水,寸步難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忘了給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語文課,一切都是空的。因此語文課不能忘了語言文字這個根。 給學生美美的言語,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識字,服務言語。識字是兒童運用口頭言語過渡到書面言語的起始和基本環節,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開端。形、音、義結合是識字教學的基本原則。因此,各年級都不能放鬆識字教學,尤其是低年級更是重中之重,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在喜聞樂見中識字。如:編兒歌識字、猜字謎識字、搞游戲識字、設情景識字、講故事識字、讀口訣識字、抓規律識字、展形象識字、搞競賽識字、巧開放識字等等。字義是識字的中心環節,字義教學應該注重字不離詞的原則結合詞彙進行教學;同時注重復習鞏固,減少遺忘,抓好書寫,力求美觀。只有抓好識字教學,學生掌握言語才有一定的基礎。 2、抓聽說,促進言語。以聽為基礎,以說為中心,聽說結合,促進讀寫。聽說能力的培養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為了促進聽說能力的發展,可將聽說訓練與思維的速度,與記憶、理解、聯想等能力結合起來。可採用讀後回答、聽詞聯想、仿句說話、對白續說、觀察描述、聽話辨析、選擇作答、聽文概括等方法。在聽說中要注意學生的言語素質的提高,個性言語的體現,並從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品質。如:聽寫句子訓練,每聽讀一遍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第一遍,聽內容,句子說了什麼,培養學生的語像感;第二遍,聽結構,句子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培養學生的語法感;第三遍,聽感情,句子的停頓和語氣,培養學生的語情感。三遍聽讀三層要求,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3、抓想像,還原言語。想像就是要調動大腦中的各種記憶表象,經過整合,復原為一個完整的畫面,即閱讀者須有將文字復現為圖畫形象的能力。言語的發展與想像的發展密切相關。通過學生的想像訓練,促進兒童言語的發展、還原言語,使言語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象外之形彰現出來。同時言語發展到一定水平,兒童的想像才可能變得更加廣闊、深刻、生動。葉聖陶先生在《文字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說,鑒賞文學作品必須驅遣我們的想像,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從文字領會作者所描繪的意境,透徹地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才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否則如入寶山空手回,結果將一無所得。這樣的訓練多了,學生自能形成敏銳地從文字元號中感知形象的能力,並通過言語形式加以表現的。特別是在文章的空白處、言語的概述處、言語的形象處和教學的結課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透過感受結合文字進行大膽的想像、並用個性的言語外化出來。 4、抓多讀,豐富言語。各種讀中把聲音技巧與抽象思維、形象思維融會貫通,相得益彰,其主要特徵是語感培養、整體感悟、直覺體悟、潛心涵泳、切已體察等。朗讀、默讀、背誦是口頭表達的最可靠的基本練習。朗讀使書面語言恢復為口頭言語,使語氣因素(內在的思想情感)得到表達。善於朗讀的,特別是葉老所說的美讀,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中還他個委婉,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能把一篇文章讀得自然、流暢、有聲有色,學生的言語能力就能得到發展。默讀,眼裡看的是字,腦里想的是有聲有色、豐富多彩的世界。善於默讀,就善於根據生活經驗,把自己的言語表達能力,在字里行間加以補充,使死文字變成活言語,在大腦里卻呈現一片活生生的境界,彷彿是作者面對面和自己說話,對於發展言語也非常有用。背誦更有利於學生的言語發展和積累。背誦若干篇課文中的佳作名篇,許多好詞好佳名、句式句法,就可以在言語中自如地運用。每冊語文課本中,均有許多像這樣值得熟讀背誦的佳作名篇。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讀的訓練,要注意每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領會,切不可粗心。如數重物,包裹在裡面,無緣得見。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觀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論為學》),最終使學生的言語得到豐富,言語能力得到發展。 5、抓品味,感悟言語。品味語言,不是分析語言的表面特徵,如什麼詞性,什麼句式,什麼修辭手法,什麼表達方法等等些靜態的、解肢式的繁瑣的分析,而是從語言運用的角度,指出文章用語行文的精妙,在特定的語境中,著重體會文本語言的分寸感、和諧性、情味感、獨特感等。分寸感,指的是語言合乎規范,合乎邏輯,合乎情境。和諧感,強調的是語言整體上的多樣統一,組合上的搭配相宜,表達上的生動流暢。情味感,則指文情、文勢、文趣等。獨特感,則指語言的在特定語境中與眾不同,不人雲亦雲。品味語言,必須堅持融合的原則,即必須堅持形式和內容統一,文以載道。只有分析文,才能講清道;孤立地講道,就成了架空分析。而糾正架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從品味語言入手,融合人文與工具,體會作者獨具匠心的言語表達技能,以及所表達的情感,從而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最終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6、抓模仿,學習言語。葉老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材是教學的載體,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它們按一定的體例組合在一起,作為學生學好語文的範例。小學生學語言,首先必須扎實地學好這些範文,然後以此為例進行運用內化。教師要以教材的語言為本,以教材為例子進行模仿運用,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因為模仿是學習時心理上的需要,是教學的必要手段,也是人才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從它與創造的關系看,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模仿是創造的基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發現其中的寫作形式,閱讀主體依據在閱讀中所獲得的寫作形式,模仿教材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思想感情。它是模仿與創造的統一。因為作者在模仿過程中,為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思想感情,必然融入自身的體驗和個性。如:句型模仿運用,像《桂林山水》寫山、水兩段的排比句和頂真句的模仿運用;段落模仿運用,像《偉大的友誼》過渡段構段方法,《富饒的西沙群島》總分關系的構段方法等等模仿運用;篇章模仿運用,像《憶鐵人》的概括和具體結合寫人的方法,《秋遊景山》的按游蹤抓特點的寫景方法等等模仿運用。 7、抓轉換,活化言語。語言的轉換,指對文本進行動態處理,以文本的語言材料為依託,對獲取的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改造等,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課文中的語言材料按一定的要求進行重新構思、組織、融合、潤色,並在新的語言環境中進行新的言語表達。語言轉換首先應該是語言材料的轉換。純粹的語言形式的轉換是一種機械的語言訓練,語言形式的轉換應該與語言材料的轉換同步,讓課文中情和言在轉換中和諧共振,比翼齊飛。這類轉換訓練,只要我們教師尋准訓練點,並設計有效的訓練方式,對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是十分明顯的。如:轉換文本的文體,像古詩轉換成記敘文,說明文轉換成記敘文或童話等,轉換文本的人物、轉換文本的情景、轉換文本的地點、轉換文本的順序等等。 8、抓規律,發展言語。《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課和其它課程(外語除外)不同,其它課程是藉助語言學習內容,以各自不同內涵的語言內容為教學本體,而語文學科進行語言學習,需要解決的卻是如何運用一定的語言形式去表達一定的語言內容,因而語言形式的價值就顯得特別重要,要通過課文學習、課外延伸、運用實踐等,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逐漸領悟、抓住言語規律,學習動態的恰當而又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行表情達意的言語技能技巧,學習個人在特定語境中的使人文和工具和諧共振的語言運用和表現,學習個人對語言的人文合璧的選擇和實現行為,最終在真情、摯愛、童趣、明理中發展學生的言語能力,筆者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二、給濃濃的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里。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帕夫雷什中學》)情感教學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石,是文本的靈魂,也是課堂的靈魂。語文教學過程正是老師、學生和文本的作者之向情感多向交流的過程,如果缺少了這種情感交流,語文教學將就得機械化、程序化,沉悶而呆板。90年代初,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曾一度陷入知識傳授、技能分解的技術主義泥潭。學生在過細過度的分析與靜態機械的訓練中失去了靈性、失去了對母語的興趣。其實從情感心理學分析,文本出現在讀者面前,吸引讀者的是有形的形象、畫面,無形的精神、情感,而不是具有強操作性的言語表達技巧。由讀者情感帶動品味語言的獨具匠心,再通過對語言獨具匠心的品味進一步加強情感的體驗、升華,這應是語言教學的規律。不論是朗讀課文、品味語言、還是積累語言、內化表達都要有情感的充分參與,讓學生陶醉在課文中濃郁的情中,受到感染薰陶。 給學生濃濃的情感,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煉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情動而辭發,情者,文之經也。情是作品的核心,作品是情的結晶。當前學校正在全面推進二期課程改革,而教材是課程改革的靈魂,教材又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催化劑。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由於學生與作者寫作時代有一定距離,再加上知識的局限,生活體驗的缺乏,往往對作品中蘊含的情感難以理解。對於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學生來說無法體驗,自然學起來也興味索然。因此,教師在教學的實踐中要認真研究教材,作者胸有意,入境始與親。通過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並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加工、提煉,使蘊涵在教材中豐富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開發,形成知與情互相滲透的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得到和諧與統一,使優化了的課堂教學成為情知互促並茂的學習境界。教師應以文本的言語為載體,充分挖掘情感因素,領會提煉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然後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去激發學生的主觀感受,撞擊學生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感情和作品中的節拍起伏跳盪,從而使學生明理確情,便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並將積極健康的情感不斷強化,不斷升華。 2、激情。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與認識過程是緊密聯系的,情感對學生的認識活動有很重要的影響。因此,語文課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方法打開學生情感的窗戶,激起學生情感的火花,撥動學生心中的情弦,使學生能自學自覺主動地把情感投入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自己要有豐富的情感修養,去潛移默化感染學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漣漪和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喚起學生的情緒與情感,形成師生情感交融、溫馨愉快的學習環境。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熱愛自己學科的老師,他的學生也充滿熱愛知識、科學、書籍的感情。教師的話語中不僅包含了科學的意義與內容,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只有熱愛科學的人,才能喚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情感。顧泠沅教授指出: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育者與學習者的情感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教師應該自覺地、有意識地關心與了解學生的困難,由教師的愛去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噴發學生無窮的求知慾望,師生情感的真心相呼,成功架起一座情感交融的心橋。 3、啟情。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皆衷腸荷花柳葉識人語,月光小徑有深情。教師要以文為依託,以讀為媒介,以情感染學生、影響學生、熏陶學生,教師的感情化教學語言同樣關鍵。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抑揚頓挫的講解,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深沉處還它個深沉,歡悅處還這個歡悅,似滔滔江河,如涓涓細流,像幽幽琴聲,若融融春意,把書面的無聲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藝術。教師讀中含情,讀中融情,讀中寓情,講中容情,講中發情,講中啟情,會使學生在聽中悟情,聽中動情,聽中生情,達到水乳交融、和諧、共鳴的境界。這對達成語文教學任務,讓學生理解文中的情感無疑會是事半功倍。同時,教師要盡可能為通過多種方法啟迪學生的情感。一可聯系生活啟情。教師應注意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應善於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要求一邊學,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學,一邊回到現實生活中,通過實踐理解其意,感悟其情。二可巧用媒體啟情。教師要藉助激情的語言、恰當的音樂、傳神的幻燈、錄像等手段來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讓學生設身處地去體驗文本、去品味言語,通過還原的畫面等,還文本之情,還作者之心,抒自己之感。三可進入角色啟情。讓學生融情假設,自己就是文中的一員,角色導入讓學生直接走入作品中所描寫的人物形象的內心,真切地體會人物形象的喜怒哀樂,從而深刻把握人物的思想靈魂和作品的內容主旨。四是推敲字詞啟情。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一字一詞一句之中都可以見出全篇情感的貫注。因此,在教學中可讓學生品味、推敲關鍵性的字詞為突破口,指導學生理解字詞的意義和在文中所表達的情感。從而一小見大,領悟整個文章的情感。五是創設競賽啟情。經常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閱讀比賽活動,把競爭機制引進閱讀教學之中,設立多種形式的獎勵項目。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在有聲有色的閱讀中啟迪情感,陶冶情操。 4、瀉情。瀉情就是釋放情感、美讀感染、動筆釋情,激情表達等,常言道情動於中,而形於色。反映了內含和外顯的統一。學生把文中之情,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之中後,需要有一定形式的釋放,把內在的意識轉化為外部的行為展現,把學生的文本獨特的形式以及融在形式之中的濃濃的情、深深的理通過一定形式進行外化,既達到運用語言之目的,又達到釋放情感之效果。瀉情是多形態的。學生通過品味、摩揣、推敲後了解獨特的言語表達獨特的情感後的發自內心的美讀。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的旁若無人沉醉其中的誦讀。恰當好處,水到渠成的動筆練習也是一種瀉情的好方式,同學們,學到此時,你想對主人說些什麼?此時此刻,你心中想的什麼?如果你是文中之人,你會怎做?等等,也定能讓學生內化的情感一吐為快。富有個性化的表演、吟詩、作畫、拓展、調查等等表達內心波動的情思盪漾都可以作為瀉情的形式。瀉情的評價標準是真。它是個性體驗的真實流露,內心世界的真誠袒露,情感意志的純真表露。無病呻吟、貼標鑒、喊口號等浮誇的言詞、矯飾的情感不是瀉情的標志。在釋放這一環節中我們同時要注意學生言語的分寸性、獨特性等,使人文和工具和諧共振,訓練和熏陶比翼齊飛。三、給栩栩的形象 現代心理學認為,青少年認識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過程和規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由直觀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種內在認知需要,而這種認知的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觀現象首先引發的。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經驗包括道德水平、思想感情都是從觀察中直接或間接獲得的。言語轉化理論認為:文章是文、象、意的統一體。文,即文章的語言文字系統,包括結構、語言、表達方式和文體等;象,即文章的形象系統或材料內容,包括人物、事件、景物、形象、圖景、畫面或環境、場面、情節等等;意,即文章的思想觀點,情感意蘊或主旨。而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則應該是循文識象明意悟言,也就是說,是一個循文識象,因象明意、由意悟言的過程。循文識象,即通過認真閱讀語言文字去感知、識記文章的形象系統或材料內容;因象明意,即通過弄清楚文章的形象、材料去明確、領悟文章的思想內蘊。由意悟言;即從文本所反映的人文內涵中領悟言語規律、言語意蘊等,進而並把自己的個性獨特的體驗意,用固化的形式(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出來,從中運用言語,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提高語文素養。因此,語文教學中,能結合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為學生設置情景,製造氣氛,使學生能把語言文字和直觀形象相聯系,互為補充,就能更好地激起學生情感體驗,能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本言語、文本的情感,從而為更好地運用言語打下鋪墊。 給學生栩栩的形象,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創設情境活形象。運用各種現代化媒體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課文的形象、意境,從而體會到文章的人文內涵。但運用是要注意,它是一把雙刃劍,運用不當的話,適得其反。我們必須明白:現代化媒體的使用,僅是形式和手段,並不是目的。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這才是語文課的目的之所在。形式是為目的服務的。我們不能為使用而使用,犯形式主義之錯誤,做畫蛇添足之蠢舉。首先教師要吃透教材,掌握學生心理特徵,掌握現代化媒體出現的時機和數量。當學生憤悱之時,當學生學習困難時,這時,恰到好處地出現現代化媒體,寧精勿濫,便學生有及時雨之感,或豁然開朗、或茅塞頓開。其次是要合理處理現代化媒體和學習語言、激發想像、陶治美感的關系。當學生能自悟言語,想像豐富、感悟形象時,就不勞現代化媒體出現,這時出現反而束縛了學生對言語的多元自悟、想像的多元發展、形象的多元解讀,使原本豐富多彩的答案,物化為多媒體的單一畫面的定格,使學生成為多媒體件課件這一先進教學手段的奴隸。只有當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獨具匠心的遣詞造句時,學生的表象缺乏支撐時,適時出現多媒體畫面等,這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畫龍點晴之功。 2、補白完形實形象。空白指的是作品已書寫描繪的部分向讀者所提示或暗示的東西,也就是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想、想像和再創造的空間。文學作品往往留有許多藝術空白或未定點,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時運用想像,合理地去填補或擴充形象,以豐富原作的內容,從而深刻領悟文章的情感意蘊。一是補人物語言空白實形象。課文中人物的語言常常出現不完整,甚至略去不寫的情況,由此造成人物語言的空白,通過補人物語言空白實形象。二是補人物心理空白實形象。心理描寫是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由於行為節奏、感情抒發、詳略安排、敘述人稱等因素影響和限制,作者不可能連篇累牘地寫出人物心理活動。因此,文中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這種空白只是作者在為文章創作寫法上的一種安排,教學可讓學生補人物心理空白實形象。三是補文章結尾空白實形象。為了達到言雖盡,意未止的效果,許多文章結尾處往往給讀者留下想像回味的餘地,教師可以在此安排續寫補白實形象。四是補課文插圖空白實形象。小語課本中的有些插圖,粗看似乎與課文內容沒有聯系,但如果我們深究課文就不難發現,這些插圖其實是編者精心設置的,故意為讀者留下了插圖與課文內容之間的空白,我們可通過補課文插圖空白實形象。五是補言語模糊空白實形象。文學藝術的形象既是鮮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張力。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實質是對文章的一個再創造過程。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徵的學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師要善於抓模糊點,讓學生各抒己見,補白充實形象。同時,在具體操作時要注意:一要考慮補白言語的規范性和獨特性;二要讓學生明白補白後與文本的優與劣,從而領悟作者構思的獨具匠心。 3、引導復述築形象。所謂復述,就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的主要內容。著名教育專家胡克英在《談談兒童的智力活動方法》一文中是這樣闡述復述的:復述是很重要的基本功,不但標志著、而且促進著閱讀能力的發展,而且作用於寫作能力的提高通過復述使孩子吸收著書面的美好語言形式和內容的思想感情。復述需要學生把外部的語言文字形象化,再現語言情境,構築心理圖像,並經過內部的語言重組和思維和事例而表達出來。通過復述使課文中形象活化在學生中腦海中,加強構築形象。在具體操作中要注意由易到難,螺旋上升,激發學生復述的慾望。低年級以詞句入手,讓學生對詞句進行具體化、形象化的復述;中高年級則伴隨閱讀教學,有意識地對精彩的段、篇進行想像性、創造性復述。 4、想像聯想現形象。教學實踐表明,對於一些深奧的或情深意厚的語言文字,僅靠抽象的分析、綜合,學生往往是難以作出深刻的理解的。但如果藉助想像聯想,去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生活表象,讓學生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上溝通,那麼,就能深得文章的旨趣了。首先再造想像現形象。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根據文字描寫,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的表象,並按照作者描述進行表象組合,從而形成相應的新形象,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因為再造想像是根據別人用文字的敘述或圖象的描繪,來改組自己頭腦中已有的事物的形象而構成的。通過再造想像幫助學生錘煉思維的正確性,正確理解詞語,正確把握作品內容,正確領悟人物形象,使言語更具體、生動、形象。其次,創造想像現形象。因為創造想像是不依賴於文字或圖象的描述,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激發情感是培養創造想像力的必要條件。情感是想像的中介,是想像的催化劑,豐富的原始表象只有在情感的作用下才能喚起想像的沖動,才能使學生大腦呈現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活躍狀態。如果沒有情感、思維的獨立性,創造想像也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教師要找准課文中能促發學生獨立思維的想像點,通過補想、續想、聯想、假想、反想等等發展學生創造想像,使學生對課文的形象更深切、豐滿。三是引發聯想現形象。聯想有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和關系聯想等。通過學習聯想可以將兩種形象按照特寫的關系組合起來,形成豐富的想像。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的所見所聞和真情實感與文章的內容聯系起來,使學生打破進空界限,感受語言形象。

D. 如何開展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

古典詩歌鑒賞一直以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詩歌鑒賞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課改特別強調審美教育,而詩歌鑒賞是語文審美教育實施的必要的途徑和重要內容。系統、深入地研究詩歌鑒賞教學的規律,尋覓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希望對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有一定的益處。
1,把握背景,導入情境
古詩詞鑒賞課之前,應該首先鼓勵學生去搜集詩詞的創作背景資料,只有在了解相關背景後,才能豐富學生對於詩詞作者、社會現象、歷史背景等的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詩詞的內涵,積累詩歌知識,為學生自己賞讀詩歌奠定良好的基礎。葉聖陶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境界。應該說每篇詩歌,如果仔細研究,都能找到調動學生興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詩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識及詩人的魅力來調動學生的學詩興趣。在學習柳永的詞時我這樣介紹柳永:有一位詞人不僅是個風流才子,還是個屢試不中的補習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沒秦樓楚館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詞」的中國第一位專業詞人,浪跡江湖的遊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樓妓女」的鐵哥,放盪不羈的花花公子,市井街頭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愛的漢子,無室無妻的光棍,創新發展宋詞的巨匠。這些生動的介紹使學生情緒立刻高漲起來,有時可以利用和詩作有關的感人的故事創設情境,當然也可適當地利用直觀、形象的視聽手段,來激發學生對於詩歌的興趣。當學生鑒賞的熱情被點燃後,教師還需要引導他們深入感悟作品,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朗讀感受,深化理解
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殿堂的一把鑰匙,也是一個深入體會詩歌內涵的過程。在琅琅讀書聲中,學生可以親身體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鬱、蘇軾的曠達、辛棄疾的雄渾、李清照的婉約。詩歌是感情高度凝結的文體,必須以讀者細膩的體味來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咀嚼、品味詩歌,而朗讀恰恰是捕捉詩歌所表現的微妙情感變化的一種良好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充分感受詩歌的韻味;只有在朗讀中,才能使學生有效賞析和理解詩歌。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之前,讓同學們把聆聽名家配音朗誦作為新課的切人點,然後讓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通過朗讀,學生可體會詩歌所蘊涵的超越時空的喜、怒、哀、樂,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表達的就是喜悅。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是憂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透露的是激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之情言於溢表。只有通過朗讀,而且是大聲朗讀,才能體味出詩歌中無限的意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對經典詩歌的點評,針對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汲取更多的優秀詩歌的養份。並不斷地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強化語感,又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讓學生終身受用。
3,感悟意境,領會意象
感悟意境是指將詩歌整體作為對象來深入體味獨特的意境,體驗詩歌的思想感情,進而對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作品意義等方面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欣賞。詩歌的美是通過意境的渲染和營造來得以展現的,那麼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就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體味意境帶來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以杜甫的《登高》為例,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凄清的秋景。首聯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秋風蕭瑟,敗葉紛揚,長江滾滾的濃郁的秋意。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的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情與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遠悲涼的意境。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必須要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詩歌作品去體味各自的意境。
對於詩歌意象的把握,教師可從詩歌的意境著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像來領會詩詞營造的意象,理解詩歌所蘊含的「人情」。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抓住黃花、秋風、過雁、梧桐和細雨等一系列景和物,來傾吐詞人受盡磨難、內心煎熬以及處境凄慘,訴說著詞人悲憤、哀愁、凄苦、孤寂的內心世界。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抓住這些意象,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對這首詞做深刻而准確的理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積極鼓勵學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徵意義。例如明月、殘月、新月大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斜陽,大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憑欄,大多為思戀他人或發泄心中憂悶之意。這樣學生就會建立一個宏闊的詩歌鑒賞觀,從而為更好的讀懂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4,依託載體,優化教學
古典詩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種主觀感受的過程。這一特點給詩歌鑒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優美意蘊,讓書面文字的感知轉化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讓學生在情感上靠近詩人、在感知上體會詩意,這是詩歌教學的一個難點。適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充分地將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可以全方位、多層次地獲取詩歌的意境,有效地彌補常規教學的不足,調動學生所有的感覺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詩歌特定的氛圍中,實現以聲傳情,以形傳意,寓教於樂的教學效果。因此,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優化詩歌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的音畫之美進行新課導入或播放范讀,從而將課堂學詩氛圍營造得更濃,有利於學生把握詩歌感情基調,全面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使詩歌教學充滿樂趣。
總之,強化高中學生語文古典詩歌鑒賞能力,提高詩歌鑒賞的教學水平,已經成為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注意的教學問題,詩歌鑒賞能力能夠提高不僅關繫到素質教育的成敗,而且對學生語文人文性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理應受到教育界足夠的關注。

E. 語文古詩文怎麼答題

(一) 懷古詠史詩

懷古詠史詩是詩人借所吟詠的古人、往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詩歌。

鑒賞懷古詠史詩要注意的幾點:

1、要弄清史實。

對於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得越多越好。我們在中學歷史課、語文課和課外閱讀中所學到的有關知識,應該成為我們頭腦中歷史知識庫的寶藏。如: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這一首詞再現三國時代的歷史風貌,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仰慕。

2、要體會意圖。

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感慨的媒介。如:

《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州,到過當地一處叫作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了詩人感想的媒介了。

《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詩思的現實原因。

3、要領悟感情。

懷古詠史,大致上有這么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並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另一種情況是把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里學過的兩首宋詞《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 一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首以古諷今的傑出之作。

4、要分析寫法。

懷古詠史詩的寫法多樣,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敢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統治的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寫法,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

(二)邊塞征戰詩

1、邊塞征戰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因此首先要注意時代背景:

①盛唐時期: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如: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②中晚唐時期:雖然詩人們仍保持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惋傷。

如:「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③宋代:盡管仍然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與盛唐時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厲,更多一些惆悵。如: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

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

2、把握每首詩歌各自的思想感情特點

每一首征戰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都不一相同,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表達報效國家的激情。而高適、岑參、李益等反映征戰詩的各個方面: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寫塞外征戰的艱苦和連年征戰的殘酷;對帝王黷武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驚異於塞外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 ……

3、體會征戰詩中的種種矛盾

征戰詩所反映的矛盾主要有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愛國主義。

4、把握不同的藝術風格

每一位邊塞詩人的藝術風格都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曠達:「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樹立典範,培養學生規范答題的能力。

對於新的詩歌鑒賞題,要拿到好的分數,就要規范答題。規范答題,就要懂得運用有關的術語,學會准確的表達。詩歌鑒賞題的考查重點之一是藝術技巧(表現手法),實際上考查考生對一些文學表現手法的認識與理解。這些術語分成敘述、說明、議論三大類,每類中有許多具體詞語,如敘述類中的描寫、烘托、映襯、渲染、豪放、委婉含蓄等;議論類中的議論、直抒胸臆等。

利用網上資源,「網上語文課堂」上趙衛平老師的《詩詞鑒賞需知的術語及運用》很適合學生備考的需要,它介紹了各種表達方式和多種修辭手法在詩詞鑒賞中具體運用,並附有例子,為詩歌鑒賞的規范答題上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將資料印發給學生,堂上讓學生熟悉並學習運用術語。

另外,學生在平時的詩歌鑒賞閱讀中學習規范、准確的表達。

四、課外擴大閱讀,兼收並蓄。

要提高詩詞鑒賞能力,光靠堂上講和練是遠遠不夠的。平時多讀多品味一些好詩,用一顆詩眼去看詩,用一顆詩心去品詩,不斷去領略詩的語言美,情韻美,才能提高自己的詩歌鑒賞水平。同時還需要讀一些詩歌鑒賞方面的書,從別人的解說中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那麼,課外怎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筆者採取了以下方法:

1、每節課課前三分鍾,讓學生介紹一首詩。學生課前准備好一首詩,用自己的話來向其他同學介紹,要求語言要規范。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一舉兩得。

2、向學生介紹有關詩歌鑒賞的書籍,為學生課外閱讀指明方向。如介紹《唐詩鑒賞詞典》、《唐詩宋詞鑒賞》、《宋詞鑒賞詞典》、《中學生詩詞鑒賞》等。

3、利用網上資源。網上閱讀課讓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有關詩歌鑒賞的內容,擴大閱讀面,增加詩詞閱讀和鑒賞的積累。

4、邀請「南海詩社」的社長開設「詩歌鑒賞」講座。抓住「讓中華詩詞走進校園」的大好時機,通過「詩歌鑒賞」講座,從創作的角度,吸收借鑒老一輩鑒賞詩歌的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5、編印《唐詩宋詞一百首》作為早讀資料。讓學生在早讀時誦讀、領悟、鑒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堂上畫龍點睛,講授方法;課外擴大閱讀,兼收並蓄,對詩歌鑒賞的復習有一定成效。當然,隨著高考試題的不斷改革,復習方法也要不斷地更新,作為語文教師更要不斷地摸索、不斷嘗試。
古詩鑒賞口訣

內容
自古詩歌常寫景,景情相生第一種。邊塞生活多磨難,惜別傷懷遙思念。

懷古詠史吊前賢,壯志難酬空自憐。目睹耳聞收眼簾,即事感懷時世慘。

羈旅情懷備煎熬,行役戍邊心日勞。

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灑脫豪放顯個性。淚沾青衫憂民怨,推己及人見一斑。

相見時難別亦難,兒女情長淚漣漣。山村風光隱田園,勝友歡聚樂忘返。

不拘一格重抖擻,良才難得信難求。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離愁別緒話情絲。橋邊紅葯悲黍離,物是人非嘆惋惜。

佳節思鄉身為客,明月千里歸漸迫。春風駘盪明日花,懷古憑吊寄天涯。

商女不知亡國恨,諷喻時政熱腸人。但使龍城飛將在,報國情懷入夢來。

玉壺冰心送親友,臨行壯別一壺酒。

語言

質朴又平實,天然去雕飾。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雋永出靈氣,悟性托含蓄。詩畫境開闊,生動自生色。

色彩多絢麗,變幻生飄逸。

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分得清,敘描議論與抒情。記敘方式不單一,事後必然有餘情。

景物描寫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具體方式咀嚼細,比喻比擬和象徵,

誇張襯托和借代,抑揚關系虛實生。寓褒於貶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縱。

互文關系巧拼合,曲筆逆筆龍點睛。含蓄美來多變幻,羚羊掛角跡難尋。

化景為情轉隱晦,透視窺探斷腸衷。托物起興套雙關,語淺情深雋味永。

旁敲側擊弦外音,空谷傳響哀樂鳴。諷詠時事用曲筆,史實連線促精警。

以小見大旨意遠,見微知著訴衷情。欲言又止多傷感,欲說還休痛思痛。

眷戀傷感郁心頭,黯然收筆勝有聲。

風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燦爛出巨匠。豪放高唱須鐵板,婉約妙齡來淺唱。

屈原絢麗與沉雄,三曹慷慨兼順暢。淵明寄情山與水,恬淡自適心內曠。

子昂憤激兼慷慨,李白飄逸又順暢。王維恬然又含蓄,詩中有畫有暗香。

浩然恬靜又渾健,語淡情濃蘊味長。杜甫沉鬱又頓挫,樂天流麗又順暢。

商隱典麗寓幽婉,杜牧明麗加俊爽。蘇軾豪放又曠達,棄疾深沉又豪放。

柳永傷感又纏綿,陸游流暢又雄放。清照凄婉多清麗,姜夔崎拔注感傷。

致遠清俊又酣暢,漢卿潑辣又清爽。景臣新奇出辛辣,養浩警僻又深廣。

F. 李清照著名的詞一首和詞的朗誦技巧

[浣溪沙]綉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寶鴨,發型。)
[浣溪沙]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棉,黃昏疏雨濕鞦韆。(瀋水,香名;鬥草,一種游戲。)
[點絳唇]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剗襪,不穿鞋。)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這是婚後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
再看這首送別之作《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種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只會嘆息幾句「賤妾守空房」的小婦人,她在空房裡修煉著文學,直將這門藝術煉得爐火純青,於是這種最普通的愛情表達竟變成了夫妻間的命題創作比賽,成了他們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記錄。
請看這首《醉花陰 重陽》: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趙明誠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的一首相思詩。徹骨的愛戀,痴痴的思念,借秋風黃花表現得淋漓盡致。史載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後,先這情所感,後更為詞的藝術力所激,發誓要寫一首超過妻子的詞。他閉門謝客,三日得詞五十首,將李詞雜於其間,請友人評點,不料友人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自嘆不如。這個故事流傳極廣,可想他們夫妻二人是怎樣在相互愛慕中享受著琴瑟相和的甜蜜。這也令後世一切有才有貌卻得不到相應質量愛情的男女感到一絲的悲涼。李清照自己在《金石錄後序》里追憶那段生活時說:「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 :「原奉天地靈,願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她願以一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如,瀝血投書干記室」,「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信息」,「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還寫了一篇《打馬賦》。「打馬」本是當時的一種賭博游戲,李卻借題發揮,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譴責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
《如夢令》1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2

李清照有《如夢令》詞,描述自己少女時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獻資料。詞雲: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醉花陰》

多情多才的李清照,於是經常將這些充滿深摯情誼的詞篇寄給丈夫,鴻雁傳情,以寄託自己的相思情懷,同時也是在婉言勸說丈夫早早歸來,或早日接自己前去團聚。這些作品中,以《醉花陰》最為著名,詞說: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卓絕千古清照詞
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年),趙挺之升為宰相,排元佑黨人最力。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曾籍元佑黨,當時遂因此罷官。那時李清照處境極難,故此她上趙挺之的詩有雲:「何況人間父子情!」這兩個兒女親家,因了政見不同,不能顧全平日交情。李清照結褵後二年,趙明誠亦出任。但自從李格非罷官事後,夫婦更以學術與文學為重了。

在李清照結婚之初,北宋已瀕臨危亡的邊緣。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金兵攻下汴京,徽、欽二帝被俘之後,朝廷南遷,北宋滅亡,趙明誠時在山東做官。第二年金兵陷山東,他倆不得不把歷代收集的金石書畫拋棄一大部分,夫婦南逃到建康(南京)。

不久,高宗委派趙明誠做湖州(今浙江吳興)大守。可是,從山東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風霜勞頓,趙明誠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湖州太守還未到任他就病倒了。後趙明誠為了哭奔母喪,舊病復發,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趙明誠病死於南京,那時李清照已四十七歲。在舊時代的環境中,丈夫幾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去了丈夫,可說完全孤弱無依了。

在兵慌馬亂中李清照逃難到台州(今浙江臨海縣)找她的弟弟敕局刪定官李迒,從此姊弟二人相依為命的生活在一起。由於親人的死別,收集的金石在逃亂中依次失去,河山的變色,使她有著滿腔悲憤的心情。五十一歲時李清照作「金石錄後序」,詳述亂前的幸福生活,及亂離中顛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時年歲不可考,大約七十多歲。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豐富跌宕的生平際遇是分不開的。她生逢國變,家破人亡,顛沛流離,受盡人間殘酷的折磨,也曾受過改嫁的爭論。靖康之變將她的生活劃分為美滿幸福與流離困苦前後兩個不同的時期。尤其是後期的作品,將她個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經歷之悲酸凄苦,對死去丈夫的懷念和對故鄉淪陷的感慨,反映在詞上。

她在武陵春詞雲「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在臨江仙詞雲「誰憐樵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無心情。」在清平樂詞雲「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在菩薩蠻詞雲「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她雖沒直接說出當時的現實生活,表現當日的國仇家恨,但是從她有血有淚的作品看來,她所表現的詞作正是當時受難者的心理,也正是當時所有流亡者所遭遇國破家亡的呼喚。李清照個人生活的影子和那個時代的背景,是永遠聯結在一起的。而這些作品不只是生活的紀錄,也是一個不屈者生命的流露。所以,李清照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群眾的心聲。她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學成就最高的女詞人,誠非偶然的事。

簡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 五十一歲時李清照作「金石錄後序」,詳述亂前的幸福生活,及亂離中顛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時年歲不可考,大約七十多歲。

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流傳至今的,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為之驚嘆。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鳳凰台上憶吹簫〕、〔一翦梅〕、〔醉花陰〕等詞,通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郁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一個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

王灼說:李清照"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籍也"(《碧雞漫志》卷二)。這種批評正說明了李清照詞的意旨在客觀上是違背了封建規范的。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涼憔悴作對比,寄託了故國之思。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通過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通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處境,表達了自己難以克制、無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樂〕中"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孤雁兒〕中的悼亡情緒,都是在國破家亡、孤苦凄慘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這部分詞作正是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還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說法,是宋代的重要詞論,也成為她詞創作的理論依據,著有《漱玉詞》,李清照詞的風格以婉約為主,屹然為一大宗,人稱「婉約詞宗」。沈謙《填詞雜說》將李清照與李後主並提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易安詞在群花爭艷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家,人稱「易安體」。「易安體」之稱始於宋人。侯寅《眼兒媚》調下題曰:「效易安體」。辛棄疾《丑奴兒近》調下題曰:「博山道中效易安體」。詞作自成一體,表明已形成鮮明的個性風神。

其特點:

一、傾擄真摯情。

真情是詞之骨,詞之言情,貴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約詞人多以男性寫艷情幽懷,李清照則是以女性本位寫自我愛情悲歡和親歷的家國巨變而獲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戀情詞,如《一剪梅》、《鳳凰台上憶吹蕭》等,滿 懷至情,連篇痴語,自然率真最能體現女性純誠細膩的靈性,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戀情詞所無法比擬的。

其後期寫愁的傷亂詞,如《武陵春》、《聲聲慢》、《永遇樂》、《人孤雁兒》等篇,字字血淚,聲聲嗚咽,一派凄楚,動魄驚心,這「載不動」的「許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淚」,「凄凄慘慘」的情懷,元地傾訴的「萬千心事」,全是發自肺腑的心聲,來不得半點雕琢矯飾。這些融和著家國之變、時代 滄桑的悲慨之曲,來自情摯意濃的詞人,植根於真實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劇人生、災難時代的映現。

二、熔煉家常語

《漱玉詞》的語言,有與眾不同的鮮明個性。柳永是把詞引向市井的開拓者,他用語通俗明暢,然好為徘體,偶涉蝶默,周邦彥變俚為雅,措詞精工,施采麗密。李清照遣詞造語,自出機抒,創造了以自然率真為主要特色的文學語言。所謂「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彭孫通《金粟詞話》)。這種語言對於北宋末期華貴典雅的詞風無異是一種沖擊。

如「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風凰台上憶吹蕭》)。彷彿毫不經意,沖口而出,但仔細體味,卻含意多層,十分精細。親人遠別,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說又何用;離恨別苦,難以啟口的內心隱秘,刺人衷腸,寧可自我承受,不願再增加行者負擔。

這重重思緒,微妙心態,全用家常語道出而含蘊綿綿不盡。如"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信手拈來,便增添了許多新鮮生動的情味漱玉詞的口語化、通俗化,並不走向淡乎寡味、鬆散無力,因為它是在口語基礎上匠心獨運、提煉加工的結果。故而落筆精警雅雋,語工意新。如「雪清玉瘦」、「濃煙暗雨」、「被翻紅浪」、「柳眼梅腮」、「紅稀香少」、「雲階月地」雲雲,平易清新,精妙傳神,正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詞不重故實,不過多化用前人詩文,而長於以白描手法創造動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與 柳永的「細密妥溜」、美成的富艷典重不同,而是「沖口出常言,境界動心魄」。如《醉花陰》寫離思凝重:「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永遇樂》寫孤寂失落:「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均以直白之語,寫深濃之情,有場景,有人物,有襯映。階前花下心繫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閉關簾底,孤苦零丁,將無窮悲傷一己吞咽的心態,呈現眼前,栩栩紙背,令人一睹難忘。

《漱玉詞》的白描,具有渾成、含蓄、宛曲的特點,因而毫無淺易平直之跡。《行香子》煞拍:「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雖系以口語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聯想起人間風雲變幻、愛河如許風波,其深層意蘊是領略不盡的。

四、講求韻律美。

李清照論詞很重視聲律,所謂歌詞分五音六律、清濁輕重,她的創作實踐了自己的理論。這是由詞作為一種樂詩特質決定的。漱玉詞講究聲情,喜用雙聲疊韻,選辭注重聲韻美。夏承秦曾舉其《聲聲慢》為例,其中用舌聲15字,齒聲42字,尤其是未幾句,「二十字里齒聲交加重迭,這應是有意用嚙齒丁寧的口吻,寫自己憂郁倘恍的心情,不但讀來明白如話,聽來也有明顯的聲調美,充分表現樂章的特色」(《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張端義《貴耳集》稱賞「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曰:…黑』字不許第二人押。」

《聲聲慢》首句連下14個疊字,歷代詞家異口同聲贊為千古絕調。張端義謂:「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徐釩《詞苑叢談》謂其音響之美,「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李清照善以尋常語度人音律,平淡人調殊難,奇妙而諧律,更是出神人化。以是萬樹《詞律》雲:「其用字奇橫而不妨音律,故卓絕千古。」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詞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絕句,不是只因其藝術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機巧,當浩然正氣貫於心胸與文學才華渾然一處時,下筆之處,天地驚鬼神泣之力,是緣於她的精神凝聚,氣節支撐。
現代文學作品中,有人曾這樣的點評項羽,「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喑嗚叱吒,千人皆廢,為什麼身死東城,為天下人笑?他的失敗原因『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包括盡了。當其敗北之時,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嘆:『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何面見之?縱不言,籍獨無愧於心?』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
從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個層面上說,我不反對這樣的評說,但那隻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層面而言。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摧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這是項羽之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著一種忠貞:忠貞於英雄之名,忠貞於大丈夫之氣。聯想到「霸王之別姬」可見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
李清照本女兒之身。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一個坎坷漂泊的女子,一個滄桑憔悴的女子。筆墨所抒人傑之「傑」,高出眾人幾層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處。一個「思」字,標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無畏生死之氣。此一絕句在她溫香縈繞、弱吟嬌嘆的文字中,異筆突運,異軍突起,這是她另一種的底蘊顯露,是她別一種的氣質光彩,是亡國之悲忿、愛國之強烈、命運之不屈的錚錚風骨和鏗鏘見證。
星光燦爛的古典文學長河,群星璀璨無比,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一路走過之處,給後人留下的斑斕印記。無法計數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華,在文學史上取得了濃墨重筆書寫自己名字的資格。但無論青天白日之下,還是明月當空之時,打開詩詞集錦,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絕句,其浩然正氣,傲然風骨,總會使人肅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鍾情!
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從李清照這位以婉約凄美而嬌峙文壇的女子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最為精準的答案吧!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涵養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靈性生命。她有著「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溫柔嬌媚,也有著「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倜儻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在那個唯男子獨尊的年代,她無疑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她的詞自成一家。語言清麗而不萎靡,情調感傷而不空虛。在那樣一個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社會中,宋代理學家們絕沒想到撐起這一時期詞的大廈的竟是一個「應該」被封建禮教死死束縛的女子。
生於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的李清照是幸運的,因為她出身非同一般,貴族世家,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博古通今,多才多藝並以文章受知於蘇軾,母親王氏學識淵博,才華出眾。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脫俗的氣質秉賦,再加上漱玉泉的涓涓細流,便淘洗出了這樣一位美貌多情、才華橫溢的易安居士。

G. 九年級上冊語文古詩的理解背誦

原文:
《漁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一門三父子,全是大文豪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6《觀刈麥》 (白居易)
田 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 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 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理解:1上片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上片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重山峻嶺里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觸下,卻依然留著相同的印跡。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發的是凄切之聲,深夜裡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發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2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老夫聊發少年狂①。左牽黃1,右擎蒼。錦帽貂裘②,千騎③卷④平岡。為報傾城⑤隨太守⑥,親射虎,看孫郎2。⑦
酒酣⑧胸膽尚開張⑨。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⑩,西北望,射天狼。

全部注釋
1.「左牽黃」兩句:左手牽著黃狗,右臂舉著蒼鷹。
2.「親射虎」兩句:孫郎即孫權。《三國志·吳志》孫權本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3.「持節雲中」兩句:用漢文帝與馮唐故事。據《漢書·馮唐傳》記載:雲中太守魏尚治軍有方,「使匈奴遠避,不近雲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殺甚眾。後因報功時「虜差六級」多報了六顆首級,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馮唐竭力為魏尚辯白,認為文帝「賞太輕,罰太重」,頗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當日便令馮唐持節赦免魏尚,官復原職,並拜馮唐為車騎都尉。節:兵符,古代使節用以取信的憑證。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雲中:在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境內,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蘇軾當時在政治上處境不甚得意,在這里以守衛邊疆的魏尚自許,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4.天狼:天狼星。《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雲:「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比喻為對北宋邊境屢有侵犯的西夏等國。
①這句說我老頭子談笑間萌發了年輕時的狂妄。
②錦帽貂裘:錦蒙帽,貂鼠裘,古代貴族服飾。這里指打獵武士們的裝束。
③言從騎之盛,亦暗示太守身份。太守是「封疆大吏」,略等於古之諸侯。古制:「諸侯千乘」。
④形容飛馬疾馳的樣子。
⑤傾城:傾動一城之意,整個城裡的人,寫「隨太守」的觀眾之多。
⑥作者自己,時蘇軾任密州太守。
⑦這句說:效仿當年孫權的榜樣,親自射虎。這里蘇軾是以孫權自比。
⑧酒喝的很暢快。
⑨胸懷開擴,膽氣豪壯。
⑩會:將要;挽:拉開;這句說:要把弓拉足,像滿月一樣圓。
譯文
讓老夫也暫且抒發一回少年狂,左手牽扯著黃犬,右臂托著蒼鷹。頭上戴著錦緞做的帽子,身上穿著貂皮做的大衣,帶領千餘膘馬席捲過小山岡,威武雄壯。為了酬報太守,人們傾城出動,緊隨身後。我要親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當年的孫權,英姿勃發,意氣豪放。
酒意正濃時,胸懷更開闊,膽氣更豪壯。兩鬢已生出白發,這又算得了什麼!遙想當年,馮唐手持文帝的符節去解救戰將魏尚,使其免罪復職,什麼時候朝廷能派遣馮唐式的義士來為我請命,讓我像魏尚一樣受到重用,戍邊衛國呢?我也能拉開雕弓圓如滿月,隨時警惕地注視著西北方,勇敢地將利箭射向入侵之敵。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作於熙寧八年(1075)冬,當時蘇軾知密州。據《東坡紀年錄》:「乙卯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蘇軾有《祭常山回小獵》詩雲:
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
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
回望白雲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衣。
聖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
其描寫出獵的壯觀場面及卒章所顯之志,與這首《江城子》類似。
蘇軾在此詞寫就後數日給他的朋友鮮於子駿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上闋著力描寫出獵的陣勢,豪興勃發,氣勢恢宏。「狂」字是核心,雖是聊發,卻緣自真實。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況。如《十拍子》:「強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他寫這首詞時節三十八歲,卻自稱"老夫",此中意味,需要特別體會。
「為報」句寫出太守與人民的親切關系和頗為自負的豪情。
下闋抒寫為國效力的願望。從熙寧三年到七年,遼和西夏數次南侵,北宋政府割地賠銀,喪權辱國,令許多尚氣節之士義憤難平。故蘇軾借出獵的豪興,將深隱心中的夙願和盤托出,其"狂"字下面潛涵的赤誠令人肅然起敬。
詞中一連串表現動態的詞如發、牽、擎、卷、射、挽、望等,也十分生動形象。
[賞析]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邊患是遼和西夏,雖訂立過屈辱的和約,可是軍事上的威脅還是很嚴重的。這首詞前段寫打獵的場面有聲有色。後段從打獵引申到「天狼」,表現出作者抗擊敵人的壯志和決心。全篇的氣概都很豪邁,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把詞中歷來香艷的吳儂軟語,變成可報國立功的黃鍾之音,拓展了詞的表現范圍,提高了詞的意境。
這首詞作於熙寧八年(1075年)冬。蘇軾詞風於密州時期正式形成,這首詞即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蘇軾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蘇軾此詞一反「詩庄詞媚」的傳統觀念,「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拓寬了詞的境界,樹起了詞風詞格的別一旗幟。
蘇軾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歷來勤政愛民,每至一處,都頗有政績,為百姓所擁戴。密州時期,他的生活依舊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積既久,噴發愈烈,遇事而作,如挾海上風濤之氣。這首詞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蘇軾時年四十,正值盛年,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 ,又言「聊發」,與「少年」二字形成強烈反差,形象地透視出、流露出內心郁積的情緒。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綉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千騎卷平岡」,一「卷」字,突現出太守率領的隊伍,勢如磅礴傾濤,何等雄壯。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沖鬥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上闋寫出獵的壯闊場面,表現出作者壯志躊躇的英雄氣概。
下闋承前進一步寫「老夫」的「狂」態。出獵之際,痛痛快快喝了一頓酒,意興正濃,膽氣更壯,盡管「老夫」老矣,鬢發斑白,又有什麼關系!以「老」襯「狂」,更表現出作者壯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時代,國力不振,國勢羸弱,時常受到遼國和西夏的侵擾。蘇軾由出獵聯想到國事,聯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不禁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遼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下闋借出獵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這首詞感情縱橫奔放,令人「覺天風海雨逼人」。詞中表現了作者的胸襟見識,情感興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態橫生,「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滿陽剛之美,成為歷史彌珍的名篇。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在熙寧四年(1071)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自請外任。朝廷派他去當杭州通判,三年任滿轉任密州太守。這首詞是熙寧七年(1074)冬與同僚出城打獵時所作。
詞的上片記敘此次出獵的情況。蘇軾此時38歲便自稱「老夫」,頗有悱惻意味。開頭說老夫本不該狂,而自己卻要聊且發發少年人的豪情狂態。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架著蒼鷹,戴上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領眾多的隨從,縱馬狂奔,飛快地越過小山岡。說明這是一次裝備齊全,人數眾多的熱熱鬧鬧的狩獵。「卷平岡」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情緒高昂,精神抖擻。下面一層寫作者為回報人們傾城而出來觀看太守狩獵的盛情,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親自挽弓馬前射虎。孫郎即孫權,《三國志》記載在一次出行中,孫權的坐騎為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打死了老虎。這就在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獵的群眾場面後,又特別突出地表現了作者的少年狂氣。
下片以抒情為主,寫作者酒酣之後胸寬膽壯,兩鬢出現了一點白發又有什麼關系呢!作者並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夠重用他,給他機會去建立功業。這里作者用了一個典故;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了魏尚。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說什麼時候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呢?最後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為國御敵立功的壯志,說到那時我一定會把雕弓拉得滿滿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過去。天狼星,據《晉書·天文志》說是「主侵掠」的,這里用以代指從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蘇軾在結句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關懷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
這首詞從題材、情感到藝術形象、語言風格都是粗獷、豪放的。與溫庭筠的《望江南》格調截然不同。寫此詞後,蘇軾曾寫信給朋友說這首詞「雖無柳七郎(柳永)風味,亦自是一家」(《與鮮於子駿簡》),可見當時的作者已意識到詞應有兩種不同的風格,蘇軾在他的一些詞作中便是自覺地實踐著自己的風格。
3滿懷家國之愁,壯志未酬的詞人在友人縱談離去之後,借酒澆愁愁更愁,他撥亮油燈,抽出寶劍,醉眼朦朧中,恍惚回到當年戰斗的情境。嘹亮的號角吹遍了「連營」,廣闊的土地上,戰士們正在分食大塊的烤肉。此時鼓瑟齊鳴,反映邊塞生活的軍樂雄壯震天。原來戰士們正在沙場點兵!在詞人的筆下,看似信手拈來的點兵場面,火熱的戰斗激情卻自然噴涌而出。一個「連」字,透出聲勢之豪壯,軍容之整肅。「八百里」、「五十弦」佳對天成,與「吹角連營」相輔相成,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意境。 下片以兩個特寫鏡頭開始:駿馬飛快,箭如霹靂,驚心動魄。馬與箭兩個具典型意義的事物,以色彩鮮明的詞語,寫得歷歷如畫。這一切都是為了「了卻」洗雪國恥,恢復中原的「天下事」,是為了施展雄才大略,贏得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生前身後名」!讀到此,有聲有色,酣暢淋漓的點兵場面,斬將擎旗的英雄戰士,「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赤膽忠心,無一不躍然紙上,然而一個陡轉——「可憐白發生」。一下從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現實的深淵。全詞至此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緒。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於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後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沉鬱頓挫」的典型之作。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後 ,仍然不能平靜 ,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 而剛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 。「夢」了些什麼,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 」。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麼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將軍 。於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 」、「夢里」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 ,詞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多好!正當「秋高馬壯 」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 ,《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後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聯系 ,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雲連」的境界。 「沙場秋點兵」之後,大氣磅礴,直貫後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彷彿看到若干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 ,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 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只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4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

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裡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

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這樣的詩句,裡麵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

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

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

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餘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H. 50分求古詩詞鑒賞的復習竅門

高考古詩詞曲鑒賞復習對策
一、考點聚焦
《高考考試說明(語文科)》對詩歌考點的表述是「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下含兩點要求: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下面我們分要點對此進行解讀。
1、詩歌的形象
相對詩歌而言,偏重敘事的詩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寫景的詩歌偏向於意象,而偏重抒情的詩歌則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人物形象:在偏重敘事的詩歌作品中,詩人往往藉助筆下塑造的人物或隱喻的人物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社會的看法、對人生的領悟,或者寄託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們閱讀詩歌時必須要把握的。當然,有些時候,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原因,或者是作者為了使詩意含蓄些,其詩中的形象不以「人」的形式出現,而代之以「物」,但這里的「物」又不同於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借物寫人,而這里的形象卻是寫「物」即寫「人」,表面寫「物」,實際寫「人」,如羅隱的《蜜蜂》:不論平地或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這里明寫「蜜蜂」這一動物故事,實為寫「人」喻「人」。
意象:「情動於中而形於外」,詩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們觸目所見,均帶上強烈的主觀色彩,在他們所攝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純自然的景物。因為「國破」,即使「城春」,他們也會看到春花因傷時而迸射出淚水,失群的春鳥因恨別而驚悸地發出哀鳴。詩人觸景生情,移情於物,雖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間。
抒情主人公形象:詩人為了表達某種較強烈的感情,往往讓自己進入到詩中,以此表達自己的愛憎、自己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實際上是「詩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詩中的「代言人」。
2、詩歌的語言
這部分涉及的考項有煉字、平仄、音韻、格律(押韻、對仗等)、繁簡、用典等。在這里我們把煉字以外的內容稱之為煉篇。
先說煉字。詩歌是一門高度凝練的藝術,因此,古往今來無數的詩家都非常重視煉字,杜甫闡述自己的創作主張時,就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句。賈島與盧延讓也分別寫出了「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和「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的苦吟經歷,賈島更是留下了「推敲」的佳話。因此,煉字是創作嚴謹的每個作家的共同追求。
再說煉篇。對於絕大多數的詩,煉字只是其錘煉語言的一部分,如果一味強調煉字,就會使詩歌陷於「有句無篇」的誤區,這是詩家不願意的。所以,詩人們同時也非常重視對「篇」的錘煉,即應包括格律的錘煉與總體語言風格的把握。
3、詩歌的表達技巧
詩歌表達技巧就是在進行詩歌創作活動時所運用的技巧。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要注意五大方面:一是表達方式,二是表現手法,三是行文結構,四是材料取捨,五是修辭方法。
從表達方式看,主要有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五種方式。而就古代詩歌來說,兩種表達方式比較常見,一是描寫,一是議論。
從表現手法(亦指寫作手法)看,有聯想、想像、類比、象徵、渲染、烘托、懸念、對比、反襯、托物言志、賦比興、虛實相生、動靜相襯、景情理合一等等。在實際的創作中,上述手法往往又是綜合運用的,只不過在具體的詩歌中各有側重而已。
從行文結構看,有承上啟下、起承轉合、銜接、鋪墊、照應等。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全詩圍繞「喜雨」展開,以春夜雨為特定對象,以「喜」字為貫穿前後的詩脈,層層敘寫,雖不見一個「喜」字在詩中出現,但無處不顯露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從材料取捨看,有主次、詳略、繁簡等等。材料是構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詳略取捨往往體現了作者的用意。
從修辭手法看,有比喻、排比、對比、反復、擬人、誇張、反問、設問、對偶、用典、互文等等。在實際的運用中,多種修辭往往一起連用。
4、詩歌的思想內容
由於試題答題要求的不同,對思想內容的分析表達也應各有側重,主要有以下幾類:①側重於內容理解的;②側重於對作者寄寓感情的挖掘的;③側重於對作者感情的把握的;④側重於對作者某個特定時間心境的體會的;⑤側重於從作品中引出教訓的;⑥側重於對作者在詩中表露的觀點進行評述的。這些我們都需要在答題時審視清楚,不可馬虎。
二、經典回放
自2002年以來,詩歌鑒賞題由原來的客觀選擇題為主觀表述題,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兩年全國高考題的詩歌題。
2002年高考題如下: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參考答案:
「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這一年因為首先採用主觀表述題,內容較簡單。從形象角度看,它選擇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楊柳意象,考生全有這方面的積累,他們在中學就學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渙的《涼州詞》和柳永的《雨霖鈴》等,對此會作出正確的選擇;從思想內容看,考查的是最常見的思鄉懷人主題,考生仔細體會一下,不難辨別。了解了這兩點,此詩答案便不難做出。
2003年高考題如下: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過香積寺(王維 )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觀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意境。
較之2002年,該年的難度明顯增加。首先,從形象角度看,這一年明顯跳出了單個意象,而注重於整個意境的塑造;從考點看,這一年由考查思想內容轉向對語言的品析。當然,從語言角度說,這里的詩眼也相當明顯,因為其它詩句都是常式句,而頸聯在文言現象上則運用了使動用法,考生只要文言文學得扎實點,就能敏銳地感知。
三、點石成金
拿到一首詩後,如何進行鑒賞,筆者以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讀
首先是讀詩題,如2002年的全國詩題《春夜洛城聞笛》,這里告訴了我們幾點信息:時間是春夜,地點是洛城,事情是聞笛,它啟發我們,在作客他鄉之時的春天的晚上,聽到笛聲,作者會想到什麼呢?「笛聲」又會使我們聯想到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句,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可初步斷定作者是在「傷別」。其次是讀注釋。如2003年的全國詩題有一條注釋: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觀念。這里詩人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幽靜孤寂的意境,透視這條信息,我們就能基本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大致意思。再者是讀提問,提問當中往往有對詩作理解的提示。如2003年的全國詩題對詩眼的解釋,據此,我們馬上可找出詩中的關鍵字。
二是析
即分析詩歌的類別,然後按照不同類別的詩的特點進行回答。鑒賞借景抒情類詩歌,要掌握以下三個原則:第一,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會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人的特定情感服務。第二,要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第三,要注意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寫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觀察和描寫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等等。
鑒賞詠史懷古類詩歌,則要掌握幾把「鑰匙」:首先,要弄清史實。對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其次,要領悟感情。詩家懷古詠史,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理性的冷靜的剖析,一種是感慨個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歷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較濃。再者要分析寫法。不同的寫法,往往由不同的主題決定的。
鑒賞托物言志類詩歌的,則要分析: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能逼真地寫出所詠之物的特徵,並能深入其里,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來,即要做到「神似」。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再者,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
三是述
即鑒賞的語言表述。詩歌鑒賞的語言表述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性:結構的完整性、條理的清晰性、要點的包融性、作答的契合性、評價的適度性和語言的精確性。
[強化訓練]
1、閱讀下面這首詩,按題後要求答題。
登幽州台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明人黃周星在《唐詩快》卷二評此詩末兩句曰:「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後人更對末句的「獨」字津津樂道不已。請你聯系全詩對「獨」字的表達效果進行賞析。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題後要求答題。
詠懷古跡(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1)此詩起筆突兀,猶如破空而來,氣象雄偉,引起了一些評論家的非議,明人胡震亨評論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對此你怎麼看?試作分析。
(2)有人認為杜甫寫此詩不是為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而作,而是「傷心人別有懷抱」,請談談你的看法。
3、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題後問題。
嫦娥(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1)「應悔」是什麼意思?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這首詩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參考答案]
1、末句的「獨」字,與前兩句相呼應,進一層點明了自己內心的孤寂與辛酸,深化了意境,又突出了詩人卓然特立的孤傲,強化了詩的風骨。這種強烈的情懷,也代表了封建時代眾多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曲,具有令人一唱三嘆的感染力。
2、(1)胡震亨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王昭君,而杜甫是為了抬高王昭君的地位,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2)杜甫在這里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他當時寓居在昭君的故鄉,處境和王昭君相似。正好借王昭君當年想念故土、月夜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3、(1)應為想必也懊悔。「應悔」是揣度之詞,表現出一種同病相憐、同心相應的感情。
(2)詩中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而含有更豐富深刻的人生意蘊。表現了詩人那種既自賞又自傷,既不甘變心從俗,又難以承受孤獨寂寞煎熬的心境。

高考古詩詞鑒賞復習應考方略:
http://www.qiuxue.cc/Article/qiuxue/lqhg/gkgc/200604/20060417154026_2.html

I. 語文課前三分鍾 詩歌賞析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默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CHINA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CHINA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

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

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

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

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

一段新愁。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辭海》1989年版)

注釋:

①金猊:塗金的獅形香爐。

②寶奩:貴重的鏡匣。

③武陵:地名。作者借指丈夫所去的地方。

④凝眸:注視。

賞析:

這首詞真實地抒寫了離愁別恨。上片寫臨別時的心情。下片想像別後情景。人去難留,愛而不見,愁思滿懷無人領會。

詞中表達感情綿密細致,抒寫離情宛轉曲折。用語清新流暢,舒捲自如。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張祖望《古今詞論引》:「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痴語也。如巧匠運斤,毫無痕跡。

李攀龍《草堂詩余雋》:寫其一腔臨別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樓頭,聲聲有和鳴之奏。

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懶說出妙。瘦為甚的?千萬遍痛甚?又雲:清風朗月,陡化為楚雨巫雲;阿閣洞房,立變為離亭別墅,至文也。

楊慎《詞品》:「欲說還休」與「怕傷郎又還休道」同意。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新來瘦」三語,婉轉曲折,煞是妙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述別情,哀傷殊甚。起三句,言朝起之懶。「任寶奩」句,言朝起之遲。「生怕」二句,點明離別之苦,疏通上文;「欲說還休」,含凄無限。「新來瘦」三句,申言別苦。較病酒悲秋為尤苦。換頭,嘆人去難留。「念武陵」四句,嘆人去樓空,言水念人,情意極厚。末句,補足上文,余韻更雋永。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讀懂一首詩語文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