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對語文教材進行取捨實施方案

如何對語文教材進行取捨實施方案

發布時間:2022-05-28 08:45:40

❶ 如何抓好初中語文的課前備課環節

首先,要認識到備課是一門藝術。科學備課是一種充滿激情和活力 地創造性勞動
1、教師備課要備教學內容。盡管在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下, 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甚至教學參 考書都是固定了的,但是並不等於教師只要對上述教學內容按圖索驥、照本宣科就行了,相反要求教師在這 種固定的模式下,對各種教學因素,科學地選擇,巧妙地組合,有輕有重,有主有次地進行程序,隨機應變 調整和最佳最好的教學效果等等,這既表現了教師的科學頭腦,也體現了教師的藝術風格,是教師心靈的一 種創造。
2、教師備課要備學生。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面對的不是物, 而是人,是一群活生生、有血有肉、豐 富多彩的青少年個性。要教育他們,就必須充分了解他們。從他們的年齡、個性、心理和原有知識的特點出 發,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得到全面發展。這就為教師備課提供了一個任你馳騁的藝術天地 ,有許多工作需要去做,單單學法上的指導,也就夠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地勞動了。
3、教師備課還要備自己。備自己, 有兩層含義:一是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進行教學,才能揚長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二是教師備課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變,要有隨機應變的 能力。比如在教學中,教學內容、學生、教師三者要做到有機結合,和諧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這就要靠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如何發揮主動性、靈活性和創造性了。
其次,還要認識到備課藝術從根本上來講,乃是一種課堂教學設計的藝術。課堂教學設計藝術和其它的 設計藝術一樣,除具有創新、求美、靈活等特點外,還有獨特性、科學性等方面的要求。這就是說作為一種 設計的藝術,將對上述「五性」展開自己的追求。

1、創新性及其要求。所謂創新性, 就是指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發揮自己創造性的才能,使自己的備課 ,既不同過去的備課,也不同於別人的備課,突出一個「新」字,創新是追求備課藝術的首選目標,因此, 許多有經驗的優秀的語文教師都十分重視備課的這個特點。然而要做到「創新」,卻是非常辛苦和艱難的。 因為它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擺脫舊思想,探索新的途徑,這種開先河的工作要求語文教師付出比平時更 多,更為艱辛地勞動,甚至要到廢寢忘食,嘔心瀝血的地步,才能做到超凡脫俗,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2、求美性及其要求。所謂求美性是指在備課活動中, 始終要「美」進行不懈地追求。不僅要追求內 容的美,而且還要追求形式的美;不僅要追求環節上的美,而且還要追求整體美;不僅要追求教師個性風格 美,而且還要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按照美的規律得到全面發展。要使備課具有美的特性,需 要教師進行多個方面的努力,比如備課要有新意,教案要合理搭配,講課要生動有趣,板書要美觀大方等, 使美的旋律流淌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3、靈活性及其要求。所謂靈活性是指備課時要多設計幾套方案,多考慮一些應該注意的問題。這樣做: 一是便於選擇最佳設計方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效果來推進語文教學之車順利前進。二是一旦發生突發 事件時,備有應急方案和挽救措施,不至於驚慌失措。把握備課藝術的靈活性,還要求教師備課時既要准確 又要敏銳,不能太離譜,也不能太呆板,要根據教材、學生和自己的特長來靈活備課。

4、獨特性及其要求。所謂獨特性, 是指在備課過程中所形成不同於他人的「個性風格」。盡管在統一 的教育制度下,許多語文教師都在同一教學內容進行著預先設計,但是每一位教師都有著自己的認識特點、 情感特點、意志特點,有著不同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以及不同等層次的能力特點,這一切都必須要在 備課過程中表現出來,而且以獨特的方式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這就是備課的獨特性。可以說沒有了獨特性, 就不能構成備課的藝術性。備課的藝術性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教師的「精神個性」和工作個性上。獨特就是不 同,不同便包含著個性藝術。

5、科學性及其要求。所謂科學性是指備課不能馬虎了事, 隨心所欲。要具有目標的無誤性,內容的准 確性,程序的合理性和效果的最佳性。比如備課前要知曉備課的目標是什麼,做到有的放矢,在分析歸納教 學內容時要注意知識語意的准確性,不能出現常規性的錯誤。另外還要合理設計教學程序,先上什麼,後上 什麼,什麼時候板書,什麼時候演示,什麼時候講課,都要有一種合理地安排,才能使教學過程和諧有序地 進行。最後備課的好壞還要經得起教學實踐地檢驗,教學效果好,證明備課是成功的,為今後繼續提高備課 的藝術性,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有益經驗。教學效果不好,證明備課失敗,也為今後備課提供了改正的方向 和有益教訓。備課藝術就是這樣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證明,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更新而逐漸完美起來的。

最後,教師要掌握實現備課藝術的一些方法和技術。由於備課藝術實質上是一種課堂教學的設計藝術, 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可按下列步驟和方法來進行。
1、理解、研究的藝術及其實施方法
由於備課是一種預先地設計,所以備課的第一步是要對備課的對象進行理解和研究。目前語文教學界提 倡教師備課時要做到備大綱、備教材、備教法、備教具。下面以備教材為例,來說明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如何 對備課對象進行了解和研究。
首先是通讀教材。通過通讀了解教材大致內容、體例安排和來龍去脈。
其次是精讀教材。通過精讀理解教材上每個字詞句的具體含義和內部聯系,領悟其中的思想性、科學性 、藝術性的真諦,以便向學生傳授。
再次根據不同的段落層次和性質特點,將語文課中的基本知識,基本特點,思想教育因素進行初步地分 析、排隊,找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重點難點基本線索,層次系統來。
總之,理解和研究教材要求做到懂(弄清每個字、每句話的讀音和含義)、透(對教材的謀篇布局結構 層次乃至微言背後的大意,潛台詞等,都必須做到透亮明白)、化(教師的教學思路,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 生的理解水平要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只有把這三者化為一體後,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選擇取捨的藝術及其實施方法。
教師在掌握了材料和了解了學生的基礎上,必須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部分和次要內容,教學的方法 、手段、目的、效果、詳略、進度等都有所選擇和取捨,以便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和完成教學任 務。這種選擇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必須進行多次,才能形成有效勞動。如果從一次性選擇角度來看,在 語文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選擇取捨主要有:
教學目標的選擇取捨。語文教學目標取捨選擇是指每節語文課必須達到的具體要求和質量標准,它既是 行動的指南又是預期的結果。比如在講述《扁鵲見蔡桓公》一課時,其教學目的一般作如下選擇:①理解課 文內容,認識對待缺點和錯誤,必須防微杜漸,切不可諱疾忌醫的道理。②分清文章層次,學習按時間和事 態發展的順序層層深入的記敘方法。③整理學過的「通假字」,了解關於古字「通假」的初步知識。
教學重點的選擇取捨。所謂重點是指教學中最基礎、最重要和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語文基礎知識。再以《 扁鵲見蔡桓公》一課為例,其教學的重點必須從下面三點上作出選擇:①贊揚扁鵲的高超醫術。②告誡人們 不要諱疾忌醫。③思想上的毛病應該早些醫治。應該說本文的重點既不是放在表面上,也不能運用到引申義 中,應該放在引導學生弄懂故事的基本寓意上,即以防微杜漸,切不要諱疾忌醫為其教學重點,不必添枝加 葉。
教學難點的選擇取捨。教學難點是指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有關內容。由於這部分的內容,或者抽象, 或者復雜,或者深奧,所以造成教學上的困難,突破難點也就意味著教學取得了成功。因此,突破難點是語 文教學中的攻堅戰,攻克了它,勝利之花就會遍開在這次教學過程中。再以《扁鵲見蔡桓公》為例,教學的 難點不應和教學的重點重合為一,因為諱疾忌醫的道理,通過教學層層深入,學生是不難理解的。困難的是 了解古字「通假」的初步知識,掌握通假的初步規律。這就必須將已經學過的通假字整理出來,並且分類排 隊,找出其共同特點和基本規律來。
教學方法地選擇取捨。教學方法地選擇是課堂藝術的體現,比如講《扁鵲見蔡桓公》一文,有許多教學 方法可供教師選擇,如果教學方法選擇恰當,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由於授課教師考慮到學生在學 習本課前已學過十多篇文言文,本課除了個別比較生僻的字句外,其餘不少文言虛詞、實詞和句式,學生已 經粗知,因此教師選擇了以學為主,教師點撥為輔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完 成了語文教學任務,可謂是「畢其功於一役。」
3、調整組合藝術及其實施方法。
語文備課在做了一定選擇取捨之後,就要對所選擇取捨出來的東西進行調整組合,形成有序。調整組合 是一種極有豐富內蘊的藝術。如果調整組合得好,就能使語文教學如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畫,讓人獲得美的享 受。語文教學的調整組合內容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對講授內容所進行的調整組合。包括那些內容先講,那些內容後講,那些內容詳講,那些內容略講,那 些內容合起來講,那些內容分開講,那些內容要做補充,那些內容只消簡單復述教材內容就行了等等。
對講授的層次進行組合調整。語文課的內容往往具有多個層次結構,需要我們進行清理、展示乃至重新 組合,前者還只是做一種剝筍見肉的工作,後者就是一種極富開創意義的事,因為重新組合後的層次就具有 不同一般的藝術魅力了。
最後是對已有教案的調整。教案是教師上課前編寫的計劃和藍圖,一般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形成的。 無論教案編寫得如何完美,但是影響教學的諸種因素是處在一種經常的,捉摸不定的變化之中,當出現這種 變化時,原有的教案就不能適應需要,應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這種調整分為教學過程開始前的調整,教學 過程進行中的調整和教學過程後的調整。無論那一種調整,都是對備課中的不足進行匡補,使美的因素更加 濃烈和迷人。
4、整體構思藝術及其實施方法。
所謂整體構思藝術,就是要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有計劃地科學地安排。比如,什麼時候講,什麼時 候議,什麼時候練,什麼時候提問,什麼時候板書,什麼時候演示,什麼時候終課等都要設計得很科學、很 妥當,使課堂教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既有頭有尾,環環相扣,完整連貫,順理成章,又疏密相間,錯落 有致,波瀾起伏,曲折變化。既有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又無首尾失衡,生硬臃腫之嫌。在進行整體構思 時,教師應特別注意一些主要環節地設計和連貫:一是要有一個好的開講,開講就是開場白和導言,不鳴則 已,一鳴驚人。因此,小說家要精心設計小說的引子;音樂家要苦心編排協奏曲的序曲;語文教師則要在講 課的開場白上下功夫,因為它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溫故而知新的作用;起著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起著第 一次反饋課堂教學信息的作用,語文教師在上課前一定要設計好開場白。
二是要設計好自己的教學思路。所謂教學思路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思維上的邏輯順序,即教師講課 時,思維活動條理性、規律性的一種體現。比如,有的教師是從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為自己的教 學思路;有的教師則以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為自己的教學思路;有的教師則從基本練習——綜合練 習為其教學思路。這些教學思路各有其優點和不足,採取什麼教學思路,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 點來定。好的教學思路應該是將教材的思路,學生的思路和教師的思路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然後再設計出 一條符合三者需要的一條思路來。
三是巧妙發揮教學環節的作用和功能。比如板書,既是知識傳授的提綱,又是頗具匠心的藝術展示,有 時候板書的好壞,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敗。因此,有經驗的語文教師不但十分重視板書地設計,而且也十分講 求板書的書寫,無論是問題提出的先後順序,還是對字詞書寫的一筆一畫,都要精心設計和認真考慮,使板 書確實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總之,整體構思的藝術,一是講求完整統一;二是講求環環相扣,前後相聯。只有這樣才能使備課在整 體上有較高的藝術性。

❷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❸ 怎樣合理處理教材

一、教材解讀的內容
1.弄清教材對「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

2.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

3.把握教材的特點。

4.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

5.清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

6.解決教材疑點、疑難。

二、教材解讀的形式

  1. 名師解讀。充分發揮名教師的引領作用。

2.教師個體解讀。體現個性化的理解。

3.備課組或教研組集體解讀。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教材解讀的層面

1.整體解讀。教材整體解讀。從整體上對教材進行把握,包括學段教材解讀、全冊教材解讀、整套教材的編排特點、整體安排等。

2.單元解讀。領會單元安排特點和要求。

3.課文解讀。包括課文、注釋、插圖、課後思考等。

四、教材解讀的途徑解讀教材要「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

1.與作者對話。實現與作者的對話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要表達什麼樣思想情感,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說什麼?」也就是說,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後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麼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只有做到與作者的對話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准確解讀。同時還要學習作者其它相關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風格等。

2.與文本對話。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對本文解讀的獨特性行影響著學生思想的發展。《論語》只有區區幾萬字,可是根據台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考證,歷代以來,至少有四百多家註解,原文每一句話都有五六種解法,而且每一種講法都有道理。這就是說,《論語》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夠透過不同時代研究者的心得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可見,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人文方面的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一旦發表,就好比嬰兒離開母體,好不好看,評價全在別人。有時還會出現「過度闡釋」——連作者都沒有想到的,卻被人家解讀的五花八門。其實也正是豐富的「解釋」讓成其為經典。不過在理解文本時,我們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我們的解讀即使已脫離作者的意圖,也要有自己的東西。我要提醒大家一點,教材拿來後,首先要自己讀,要不斷的大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師教材拿到手裡,文章還沒有怎麼讀,就忙著找資料,看教參,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可謂捨本逐末。

3.與編者對話教者要與編者對話,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選編編寫意圖對於老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選編意圖,我們才能將課文定好「位」。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任何一篇文章,置於特定的學段、特定的單元,有著它的作用與理由。而這又是你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明確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你就能確定教學目標,逐步實施你的教學。實現與編者對話需做到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教材編寫有其很強的系統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這個系統在課標和參考用書上可以找到相應的闡述。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就先等於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課時就知道哪些知識應該講,應講透,應拓展,應延伸,上課就不會無所適從,而是有的放矢,講為學用。

4.教材解讀的一般步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事物或現象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讀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讀、處理教材。教材解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本校、本年級甚至本班學生的教學。一般來說,解讀教材應從解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讀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挖掘教材的科學方法、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分析教材中的學習心理問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五讀」。(一)語文課程標准――研讀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綱領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標等。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是中心校還是村小,課堂教學都要受課程標準的指導,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教師正確進行教材解讀的前提。(二)有關資料――泛讀,明確課程的地位和任務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解讀時,閱讀語文課程標准解讀、教學參考書、語文教材、與教材有關的報刊雜志等,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圖書室也初具規模,基本建成,各類圖書資料上萬冊,還有各種光碟及東北師范大學遠程教育中心上網卡供廣大村小教師查閱學習。各村小還有中央遠程教育模式資源供大家學習。(一)要通過這些資料的閱讀,明確語文教材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明確語文知識在各個教學階段「螺旋式」上升的情況。如:小學生寫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鉛筆、鋼筆、軟筆),語文工具性體現出來的螺旋式上升(口語交際、寫一段話、寫一篇短文、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寫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採的文章)。(二)要明確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如:品德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與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術課中的美育與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培養學生懂得美和欣賞美的要求;又如:《臘八粥》《會飛的蒲公英》《窮人》《植物媽媽有辦法》《藏羚羊的跪拜》《網上呼救》等課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內容對村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這就更需要村小教師進行廣泛閱讀。通過泛讀,教師深入了解了課程標准,使教材解讀既按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全面深入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的各項目標。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更低年級和更高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為本階段的語文教學選擇一個恰當的起點,實現與前一階段和後一階段教學內容的順利銜接。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語文、數學、品德、綜合實踐、科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和進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確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內容的次序,選擇合適的語文習題。如:有的村小教師經過泛讀,發現語文第一單元與品德第一單元就有相通之處,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三)整個教材――通讀,對教材有一個總體認識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全部小學語文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全部教材的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並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選取、程度要求、風格特點等。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才有利於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後照應、整合內容、反復滲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線索。

❹ 如何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設計與實施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去改變學情,使之調整到最為適宜教學活動展開的狀態。

(二) 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努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穩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是要重視設置問題情境,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二是要遵循思維規律,抓好感悟、理解、實踐三個環節,精心創設突破難點、激活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思維能力的學習情景;三是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利用教學課件、網路資源等,使現代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鼓勵學生對文本質疑,向教師提問,為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創設問題情境。要指導學生提問的技能,培養學生由提出疏通性的問題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問題,再到提出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
具體從拼音方面來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識字與學習漢語拼音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既能藉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也能藉助漢字的發音來學習漢語拼音的拼讀,幫助學生建立起音與形之間的聯系;加強漢語拼音的拼讀訓練,在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識字、閱讀以及運用音序查字法查閱工具書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獨立拼讀的能力;認識到漢語拼音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漸學漸熟的過程,可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教學重點,適時地進行滲透、強化和鞏固;不進行漢語拼音字母的抄默訓練。
(三)選擇教學方法。
1、質疑。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於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麼書上只畫了6條?」這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這就難能可貴了。教師要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於問;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
2、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裡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並茂,直觀動態,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動畫片,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鬆鬆的進行學習。
三、改進評價方式。
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
檢測要注意體現日常性、選擇性和開放性。注重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尊重學生個體讀文的獨特體驗,重在激勵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漢語拼音能力的評價,主要考察學生藉助拼音認讀漢字、查閱工具書的能力,不從默寫音節,為漢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評價學生。二年級時進行相關的漢語拼音的驗收。一二年級識字能力的評價,應將平時的學習與階段性檢測結合起來,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能認讀所學漢字的60%為合格,達到80%即為優秀。寫字能力的評價,重在寫字態度和習慣,以及書寫的規范。閱讀能力的評價,重在檢測學生基礎積累,對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句義能力,依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進行比較流暢表達的能力等。口語表達能力的評價,重在鼓勵學生說話的自信心,以及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清晰性,不重表達技巧。寫作能力的評價,二三年級從能根據圖畫內容、閱讀內容寫清楚幾句話逐步做到能根據圖畫內容、所提供的話題、情景、相關詞語寫清楚一段話,做到句子連貫,意思清楚;四五年級從能注意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記錄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將自己感興趣的、受感動的生活內容生動地描寫出來,能反映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想法。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談到的僅是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不成熟的觀點。相信只要我們每個教師精心專研,細化教學環節,不斷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一定會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堅實的陣地!

❺ 如何教好語文統編教材

1

減輕使用統編教材帶來的壓力

統編教材改動比較大,老師們拿到新教材,看到許多課文是新的,體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擔心跟不上,用起來困難。這可以理解。

但也要看到,這套教材的「新」,並非以革命的姿態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顛覆,它是「守正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變化革新,是那種大家經過努力就跟得上的「創新」。所以不必焦慮,要以積極而又正常的心態來使用教材。

特別是高中語文統編教材,改革的幅度大,推開使用的步子應當穩一點。不能指望新教材一用,教學就來個天翻地覆。使用新教材,採用新教法,這是時代要求,大家對語文教學都有這樣那樣的不滿嘛,要借新教材的使用去改進教學。

但也不必把以往的語文教學說得一無是處,那並不符合事實,別把語文老師弄得「灰頭土臉」。其實我們就是那樣一步步走過來的,要尊重歷史,有所繼承,有所揚棄,有所發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們的語文教學,一定要立足於各自的學情,根據自己所在地區、學校或者班級的條件,在原有基礎上去逐步調整、改進與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讓我們的教學更上層樓,關鍵是教師,老師的思想和業務水平必須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這需要時間,不可能靠幾次培訓就解決問題。

❻ 如何從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辯證關系中對教材做出取捨

教材內容實際上說的就是「用什麼教」的問題,它包括一切有效的傳遞、體現課程內容和承載課程價值的文字與非文字材料。教材內容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中介。教學內容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情境對教材內容進行方法化處理,形成具體有效的教學設計。也就是說,教材內容進入教師的教學過程,經由教師的加工處理和「教學化」過程轉變成為教學內容。 教材內容是教學內容的一個成分,但不是全部。教學內容是教師對課程的物化形式—對教材這個中介進行的創造性的、個性的演繹。教學內容不僅是開放的,還是動態的。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下面結合我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課程內容與教學內容的區別:⑴課程內容規定的是學科某一階段共同的統一的標准或要求;教學內容則是教師應對具體教學情景的,因而是具體的、個別的,並能體現差異。⑵課程內容是一種抽象的存在,不能作為學生直接掌握的對象,教學內容是具體、生動並動態變化的,是教師和學生直接操作的對象。 ⑶課程內容以書面的文字材料進行表述;教學內容則是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進行表徵,不僅包括形式各異的素材內容,也包括一些活動、方法、觀念、實踐操作等。課堂教學內容一般指課堂上教師所教及學生所學的內容。它是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評價一堂課的關鍵。按照新課程的精神,教材只是實現目標的憑借,教材中的任何內容都不能說是非學不可的。另外,課堂時間畢竟有限,一兩節課是不可能全方位學深學透一部作品的,什麼都捨不得,往往貪多嚼不爛。「少則得,多則惑」,這是古人治學的一句要決,反映了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習內容與效果間的一種辯證關系,是客觀規律的反映。因此,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只有對教學內容大膽合理地取捨,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實現語文課程目標。首先,要緊扣目標進行取捨。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學工作的指南。教師在宏觀上應把握專題或模塊的內容及其內涵,顧及專題或模塊的整體目標和要求,具體依據整篇課文的目標和課時目標。有的內容盡管好,但與教學目標不符,要堅決捨去,一味貪多,勢必「蜻蜓點水」,不深不透,學生也會感覺不痛不癢。目前課堂教學情況主要是偏多,教師總想面面俱到,追求一節課的「整體效應」,結果不是拖堂,就是浮光掠影。所以,教師必須克服這種「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弊病,緊扣目標,大膽合理地取捨,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其次,要依據學情進行取捨。素質教育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對全體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興趣愛好等有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需求,精心選擇對學生成長最有利、最有用的教學內容。另外,那些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要少講或不講;那些教師講了學生也難以接受的東西,堅決不講。有時,也可由學生決定哪些需要講,哪些不需要講。還有,要注意客觀存在的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地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要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為目的,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再次,要注意點面結合,抓住重點,解決難點。課堂內容既不要遍地撒網似地追求全面,也不能只抓一點狠挖狠掘,忽略其他,而要注意點面結合,恰當取捨。一篇課文選的點不宜過多,貴在以少勝多。另外,注意課堂拓展要適度。教材是課堂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但並非全部,教師還應積極開發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也就是課堂上的延伸拓展。但拓展要立足文本,適度適量,要根據學生需求選擇那些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價值的內容,脫離了文本或有悖學生全面發展的,要堅決捨去。總之,在時間有限的課堂上,教師必須注意恰當拓展,合理取捨。一、根據教學目標,著眼於學生發展精選教學內容語文教材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極大的兼容性,每一篇課文無不涵字、詞、句、段、篇、語、修辭和邏輯,涵蓋聽、說、讀、寫,每一篇課文都內蘊其獨立的思想、情感、見地。每篇課文可供訓練的點很多,但又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處理,精選教學內容。教師要在深刻領會課程標准精神實質,深入鑽研教材,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確立重點難點,精選對學生發展有用的訓練點。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和處理,不但直接顯現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學觀念、教學基本功,而且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成效,教師如果不能正確處理教材,有效選擇教學內容,就容易「把課文教腫了」,教師教得辛辛苦苦,學生學得辛辛苦苦,收獲卻不大。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一定要精當。首先教師鑽研教材要深,要「進得去」「出得來」。鑽進去潛心體會,與作者產生共鳴,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瞄準課文的重點,訓練的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發展的生長點,培養的技能點,情趣的激發點,思維的發散點,合作的討論點,滲透的育人點,知識的引申點等,再在此基礎上精選出課堂的訓練點。精選出的教學內容一定要正確無誤,體現科學性;要反映目標,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還應富有啟發性或實際教育意義及培養價值。二、針對學生實際,著眼於知識拓展整合教學內容對已有教學內容的處理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從學生的需要入手,對原有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加工,整合、拓展;要力求做到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教材的內容包括文本、插圖、練習及語文樂園,這些內容可以進行有效整合,教材內容的序列也可進行調整,整合得當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遵從適度原則,對著眼於學生接受把握內容度量選擇和重組教學內容,一定要以學生的可接受性為量度,堅持適量適度原則。所謂的適度主要是指廣度、難度和深度。廣度,就是在教學內容的廣度上要控制好,內容太多,學生難以消化;適度。指的是要控制好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和教學深度。教學內容難度與深度的確定是保障課堂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深度一定要適宜,一定要把握好教學內容難易深淺的程度。因為課堂學習內容過難,學生不易理解,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過易,既降低了教學要求,又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思維膚淺,不善於動腦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的智能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我們要立足於教學目標,使內容的難度恰好落腳在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潛在接受能力上,讓學生在教學中有一種跳一跳就能摸得著的滿足感,從而不斷開發新的最近發展區,促進學生發展。教學內容的廣度也要適當,要圍繞教材內容又不能拘泥於教材。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把「博」與「精」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教學內容的選擇不要局限於既定教材,應適當加以延伸,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一種充實感,另一方面教學內容的選擇又必須是精心篩選的,要具有基礎性和示範性,以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效果。四、依據教學實際,著眼於學生特點布局教學程序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呈現程序也很重要。程序安排得當,教學才會條理清晰,井然有序,否則,就會陷入混亂。教學內容呈現的程序,應遵循事物的內在發展邏輯,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遵循學生認識事物及學習語言的規律。比如,閱讀教學必須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序列,不能隨意改變。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學習。又導致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選准教學的突破口,適當改變教學內容的序列,使之內容安排更加合理,重點更加突出,這對於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當然,教學內容的變序決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要以現代課堂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教材本身的點,突破傳統教學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結構,直入重難點或抓住關鍵語句組織教學,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這樣的教法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打破了程序化的教學方式,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培養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❼ 如何選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大家已普遍認識到建構明確、合理的語文教學內容是當前深化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只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的確定與選擇仍然是個大問題,原因既在於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存在一個落差,教學設計與教學行為之間又存在一個落差,還在於我們的語文學科不同於數理學科。數理學科是: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也就掌握了這門學科。而語文學科是: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並不等於掌握了這門學科。數理學科,在上課前,「教什麼」已經直接由教材呈現給教師和學生。而語文學科不是這樣,「這節課教什麼好呢?」語文教師常常感到困惑。數學教師似乎不會提這樣的問題,其它學科的教師似乎也不會提這樣的問題。唯獨語文教師,面對一篇課文,頭腦中首先會冒出這么一句。別小看這一問,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語文教學的現狀:我們的語文教師心中常常並不清楚要教些什麼,更不清楚要教到什麼程度、用什麼方法教合適。
一篇篇的課文,這里教一點,那裡教一點;就同一個語文知識,今天教一點,明天教一點,每次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一種比喻的修辭方法,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課文,不同老師教的內容也大相徑庭,有些甚至已經不是語文學科應該教的內容,變成了科學課、歷史課等等別的什麼課。對此,崔巒老師在《加強語文教育,提高教學效率的建議》一文中指出,《課程標准》在制定與修訂中,有一個比較大的疏漏,就是沒有明確規定教學的目標與內容。教什麼,不教什麼,練什麼,不練什麼,沒有明確規定,教多教少,教深教淺,都是教師自己說了算。這就使得我們一些教師以為一篇篇課文就是教學內容,教語文就是講課文。所以,我認為目前對語文教學和語文課程來說,「教什麼」的問題是第一位的。難怪一些專家直呼籲:我們的《教師教學用書》應該編得厚些,更厚些,具體些,再具體些,對每一課要教的內容作出具體的、明確的、保底的硬性規定,把內容與目標細化並落實到每一冊、每一組、每一課中,讓我們的語文教師在開始實施教學之前,也能像數理老師一樣,胸中有數,十分清楚教什麼,不教什麼,練什麼,不練什麼,十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口糧」, 只有這樣,才能清楚「我們種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田,澆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園」,才能避免教學內容的盲目性、隨意性,才能革除「教語文就是教課文」「閱讀課就是分析內容」的弊端。(談到內容分析,崔巒老師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表明加強語言習得、創新教學模式的決心。)事實上,語文課說白了就是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教什麼,第二個維度是怎麼教。教什麼涉及到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問題,怎麼教涉及到教學方法問題。因為我們的語文課程建設到現在為止還不盡如人意,到現在為止還只是停留在經驗思辨的層面上,所以教什麼才是真正的語文,才真正具有語文課程的特性和價值,我們依然在摸索中、徘徊中,我們依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所以我們語文老師要不斷地追問自己、反思自己,我教的是語文嗎?是語文課程嗎?是語文內容而不光是「教材內容」? 我們在選擇「教內容」的時候,時刻提醒自己:你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了嗎?關注學生的學習盲點了嗎?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了嗎?
那麼,教學內容如何選擇呢?
下面我們來進行第一個問題的探討與學習
我們都知道,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讀文本時的創見、深刻豐富的體驗全部轉化為教學內容。哪些應該納入到教學設計中,並對其梳理、重構、整合,再通過恰當的方式加以呈現,需要我們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作教學化處理,取捨與甄選出能確保教學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教學內容。
下面我們先來聽一則故事。
傳說有一位國王給大臣們一個任務:編一套古今智慧錄,將世界上最聰明的思想傳給子孫。大臣們悉心搜集後,編成智慧大全共12本,國王看了,說太厚。大臣們精心挑選後,編成智慧大全一本,國王看了,又說太厚。大臣們反復斟酌,編成智慧錄一章,國王看了,還說太厚。大臣們又把一章縮成一頁,一共40條,國王看了,還是「太厚了」那句話。最後,大臣們從40條格言中精心選了一句,國王看後滿意了。
最後選中的格言,其實就是今天我們都很熟悉的那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國王讓全國所有的人都記住這句話,於是人們變得勤勞了,國家也變得富裕強盛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繁中求簡,才能成功!
語文教學也同此一理。語文教學之所以難,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面對一篇課文,不知道如何取捨。任何一篇課文,所包含的教學內容都會在幾十個點上。從知識的角度來說,有字、詞、句、篇、點、語、修、邏等;從能力的角度來說,有朗讀、默讀、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等多種能力;還可以從方法的角度、習慣的角度、情感的角度、內容理解的角度列出一大堆項目。一篇課文就是一隻麻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個部位都有研究的價值。正因為每篇課文都具有這樣的綜合性特徵,因此我們常常會做出錯誤決斷:一節課教學內容多則七八項,少則四五項,面面俱到,沒有中心,沒有重點,結果往往是鬍子眉毛一把抓,西瓜芝麻一鍋煮,教學內容多而雜,教學結果難免「少慢差」。
刪繁就簡是一種大智慧。我國古代許多智者,都提倡簡潔,「大道至簡」「多則惑,少則得」「刪繁就簡三秋樹」「任你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我國的古文,少則幾十字一篇,多則三五百字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很少見。國畫,寥寥數筆,便形神兼備。國粹京劇,一把胡琴,一把椅子,演來卻妙趣橫生。可見,簡潔比起繁雜更有力量,更有效率。
現代的智者,同樣提倡簡潔。現代社會有二八定律之說。它倡導「有所為,有所不為」「四兩撥千斤」,這些觀念,對於我們選擇教學內容,同樣是難得的法寶。
選擇教學內容有兩種基本思路:一種是從「什麼需要教」的角度來思考,這是順向思路,常規思路;還有一種是從「什麼不需要教」的角度來思考,這是逆向思路,非常規思路。教學中採用兩種思路比採用一種思路常常更富創意。
關於教學內容的選擇,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有個著名的法則,叫做「三不教」:學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學生自學能懂的,不教;教了暫時也不懂的,不教。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補充一句:某個內容放到別的課文中去教,也許更好,不教。有了這四不教,一篇課文需要教的內容就不多了,閱讀教學就會變得「少而精」了。
下面我們分學段對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做一些分析、探究
第一,低段,要凸顯字詞和朗讀,其它內容可以不教或少教。
教學,貴在抓住重點和難點。低段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識字、寫字、積累詞語和朗讀,抓住了重點,就抓住了根本,其它教學內容可讓學生自學或點到為止。
如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棉花姑娘》一課,可教的內容有如下幾項:①學認6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②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③掌握「盼望」等8個詞語;④體會感嘆句子表達的情感;⑤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⑥理解課文內容;⑦了解童話有三次反復、對話多等特點;⑧懂得燕子等是益蟲,蚜蟲是害蟲;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⑩學習自主識字的方法。如果選定以上10項作為教學內容,那麼兩課時教完的話,每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有5項之多。「多則惑」,一手抓5隻跳蚤,結果一隻也抓不住。
對以上內容,可作如下選擇:①②③項是關於識字寫字、詞語、朗讀等內容,是低段的教學重點,應牢牢抓住不放;④項的感嘆句,在本文中不突出,不如放到別的課文中去教;⑤⑥兩項理解課文內容,一點不難,學生讀一兩遍就能明白,不必再教;⑧項關於害蟲、益蟲的知識,學生在幼兒園就已懂得,屬於已知;⑨項培養科學精神,應以滲透為主,不必單獨設項;⑩項教給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可融入①項進行。這樣經過篩選、整合,教學內容只剩下①②③項,其中③項學詞語又可以與①②項結合著進行。因此真正需要教的是①②兩項,可以分別安排在兩課時完成。這樣安排,每課時凸顯一個重點,這比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地教學,效果會高很多。
又如《地球爺爺的手》,花太多時間教「地心引力」,就大可不必,有不少教師甚至以此為重點,更是費力不討好。再如教《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是怎樣反反復復才找到媽媽的,花許多時間去問,也似乎大可不必,讓學生多讀幾遍,再模仿著自創一段豈不更好!總之,低段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一般都應遵循強化字詞和朗讀的原則,為學生打下一個比較堅實的語文基礎。
第二,高段,要凸顯表達方法的領悟,力求讀寫結合,其它內容可以少教或不教。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凡是學生已學已知的,決不重復講解;凡是學生能自己學懂的,教師決不越俎代庖。教師的教學重點要選擇學生必須掌握而又未能掌握的內容。
如薛法根老師教的《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後》,只重點選擇了兩項教學內容:一是課文中的一個重點句子——把「?」號拉成了「!」號,二是讓學生發現這篇課文敘述三個事例時寫作上有什麼共同點。其餘如生字、生詞、朗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課文里講的三個故事等內容,一般教師都可能選作重點的,他都沒有教。因為他認為,學生在課前對這些內容已作充分預習,學生手裡佔有的資料甚至比教師的還多,再教這些,難免在已知中兜圈子。教學效果證明,這樣的選擇的確高人一籌。

❽ 語文教材怎樣處理好

師院 李靜在語文教學指導當中,發現教師上不好課的根本問題不是出在駕馭課堂上,而是出在教材處理上,不夠得當。教師們在備課時,考慮了很多,把教參所提供的方方面面都考慮進去,生怕有一點給學生遺漏。以至於一節課上下來,很費勁。卻不一定能使學生訓練到位。聽過許多隨堂課,與特級教師的觀摩課對比分析,就可以看出:一堂好課,成功的基礎與教材處理的得當與否是分不開的。普通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對高考這根指揮棒與教學藝術之間的度不敢妄自菲薄,也就不敢從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文學、文體、內容等特點上出發去處理教材;更不要說根據當代學生的思想實際、發展水平去大膽地裁汰教材,有選擇性地為己所用了。教育前輩葉老說得好:教材是個例子。如何用好教材,找准教材的落實點,是擺在21世紀教師面前,必須加以重視的問題。這個問題得不到落實,就會有如瓶頸,阻礙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不能處理好教材,不能用好教材,教學就會猶如一張網、一團麻,是很難做到綱舉而目張的。 現以浙江版教材為例,將教學指導實踐中發現的教材教例處理問題,加以比較、分析、說明,希望對教師們的實際工作有指導意義。 1、處理教材要找到能落實目標的語言點上 浙江版教材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課本第八冊第四單元《春天的雨點》。有位老師大膽採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找出主要人物後,自由上黑板寫自己對人物的突出感受。學生從自己的認知年齡出發,都積極地跑上來,板書了自己對達麗瑪這名學生不認真聽課的心理認識。如"後悔"、"傷心"、"出神"等詞語。教師只好順著學生的思路去講"學生--達麗瑪"。結果沖淡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偏離了這堂課的主旨。本來,如果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敏銳地應用教學機智及時加以引導,也可以使學生關注的熱點轉移到教師烏漢娜對學生的關心上,但是由於教師缺乏這種教學機智,也沒有很好地認識這個問題,加之教學時間安排也不允許,就使一堂課因開放,而無法收攏。使這堂課沒有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不得要領地結束了。課後,大家一塊分析,認為要找到這一段教材的點,才好落實教學重難點。最後落實到語言點上,選取這一段中最能體現老師工作細心的關鍵性句子:烏漢娜老師從42雙眼睛中發現了達麗瑪這雙走了神的眼睛。從這句話的體會、指導中,就能使學生發現老師工作的細致和對學生學習的關注。這里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放開想像的翅膀去討論:教師為什麼能從42雙眼睛中發現這一雙眼睛走神?學生就會從老師工作認真、細致的角度去展聯想。從而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這份關心。回想以往寫教師的文章大多不出新意,原因就是作為孩子,他還無法體會教師工作細節中所蘊含的這份關心和愛護。更不要說表達了。現在通過落實這個語言點,通過想像,學生就能講出教師對工作的認真,對學生的關愛。選准語言點作為教材處理的突破口和教學目標的落實點,可謂是綱舉而目張。上全校公開課時,大家一致認為,這樣上課上得扎實、輕松,實效,而且脈絡明晰。 2、處理古詩要還原古詩的意境 在理解《春曉》這首詩的詩意時,教師按照教參書上一句一句所註解的意思講給學生,結果,學生是越聽越糊塗。怎麼也想不明白:詩人睡得天亮都不知道,第三句卻知道昨夜又刮風又下雨?其實,詩人在做詩時,是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觀有所感而做詩的。詩是意境的精華凝煉而成。所以在理解古詩時,要加以還原當時的情境,才能透徹完整地理解詩意。《春曉》一二兩句和三四兩句的過渡理解順序,應該是"一二四三"理解法。即:詩人聽到鳥鳴才醒來,支開窗欞一看,呀,地上落滿了花瓣。這才想起昨夜又刮風又下雨,自己睡得那麼沉,都不知道。這樣,通過詩的意境還原,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這首古詩了。 3、品讀散文要抓體現散文特點的語段來指導理解 《五月的青島》是浙教版初中三年級第三單元文體鑒賞中一篇看似平淡而實質絢爛、有深意的大家手筆散文。篇幅雖不長,卻有一定鑒賞難度。文章後面附有賞析文--《精巧、壯闊、優美》。"結構的精巧"和"語言的優美"好理解。但"意境的壯闊"不要說對學生就是對教師來說也是有一定理解難度的。如果參照附文泛泛而講,必不能使學生信服;或者參考教參上所說,從理解兩個"春深似海"的不同含義入手來處理教材中的這個難點,結果學生學得似是而非,仍然不能求得甚解。後來,大家在商討過程中發現抓體現散文這個特點的語句來指導更易於學生理解。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始得豁然開朗。摒棄了許多駁雜的思考,而選取指導朗讀和分析那句"綠,鮮綠、淺綠、深綠……"剖析它意境的三個特點:綠、動、遠。使學生體會到這種意境所特有的魅力。 4、新聞體裁處理三句話 浙江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二冊第六單元《新聞兩篇》。有位教師在上《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則新聞時,對教材作了這樣的處理:為了讓學生感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教師幾乎把它處理成了歷史課。使人感到教得很吃力,一節課就講了一篇新聞。而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對板書的幾條新聞寫作特點仍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聞作為了解社會的重要文體手段,必須讓當代學生學會閱讀新聞文體。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因出發點不同,所選取的處理點也會不同。後來,這位教師再上這兩篇新聞時,改從文體出發,處理教材。採取三句話處理法:第一句話是,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篇新聞?第二句話是,誰能用幾句話說出這篇新聞?第三句話是,誰能用一段話來說這篇新聞?結果學生很輕松地就找到這篇新聞的標題、導語、主體部分,分別就是用一句話,幾句話,一段話來報導這篇新聞內容的。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新聞格式。接著,教師又讓同學們利用這種方法自己自學第二篇新聞。學生學習效果很好。而且,加大了課堂容量。 4、童話一字處理法 浙江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二冊第二單元童話《皇帝的新裝》篇幅較長,但內容通俗易懂。怎樣學這篇童話呢?老師們如果按教參上理出的線索去教學這篇課文,恐怕理出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都要老半天。在處理教材時,有位教師採用開放式教學法,讓學生用一個字把這篇童話概括出來。而且要講講理由。學生們發揮自己所能,一下子寫了十幾個字來概括這篇童話的內容。教師用排除法讓學生討論哪個字概括得不夠全面。通過比較然後圈掉。最後選了"騙"這個字。整堂課教師沒有說什麼,學生們在積極的討論、比較中理解了全文。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5、哲理散文以"理"論理 浙江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二冊第五單元《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哲理性記敘散文。課後第三題有兩句話要求回答問題。如果按照書上的問題設計去講,很生硬,而且也沒什麼味道。如果可以從前後兩句中的"啜泣"入手處理教材,就會很好地抓住優秀的語言去品讀。讓學生思考兩個啜泣。為什麼不用哭?而用啜泣?而且啜泣後總是有所發現。這就說明啜泣是伴隨著思考的過程。從而讓學生挖掘出作者第一次啜泣時的復雜心理活動和第二次啜泣時的重大發現。再如,高級中學一年級課本第三單元《黃鸝》是孫犁的一篇哲理散文。篇幅不長,四次記述黃鸝出現的場景。在處理教材時,教師通過哲理中的"極致"一詞的理解,讓學生找一找哪一次的環境讓黃鸝的美得到充分的展現。然後又讓學生找出反之的情況,讓學生從對比中得出環境對事物極致的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位特級教師在評價一堂好課時曾說道,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能夠做到三點:一是流暢。指思路要清,能夠從教材大局整體感知,然後重點突破。敲打精彩句式、句段,語言片段。過渡語言設計好,如波浪推進。二是積累。對語言片段作訓練,有意識地加強語言的指導積累。三是感悟。目前語文教學讓學生感悟內容的多,而感悟語言的少。應加強對語言的感悟指導,以講助讀,通過誦讀,讀出語速、語調、語氣,培養語言的讀、悟能力。古人誦讀,其實就是積累語感的一種有效方式。 有位老師上《白楊禮贊》這篇課文,就能夠根據文體特點大膽處理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教參。他先讓學生整體感悟文章,用課文中的詞句說說作者贊美了什麼樣的白楊?然後教師根據學生所講,板書白楊從外到內,由表及裡的"三美":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徵之美。然後分別找到課文中表現這"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層次的誦讀:練讀、悟讀、品讀。每一種讀法,教師都加以聲情並茂的指導。正音、正氣、正情。引導學生體會精妙動詞的美,實質上就是在指導學生悟讀。接下去讓學生品讀層次,自己體會,自己說美,自己感受怎樣讀才能讀出了這種強烈的感情?最後,教師小結。這樣通過練讀句式美,悟讀用詞美,品讀語段層次美、情感美、意境美,使語文教學,語言訓練,思維訓練落到了實處;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通過以上教材教學處理比較分析,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老師們以啟發。能在今後的教學中多想想教材整體,少想點應試肢解;多想想語言學用,少想點內容串講;多想想思維訓練,少想點一問一答;多和學生探究,而不是傾《教參》所有,一味灌輸。

❾ 談談你是如何進行教材的整合和取捨的 初中歷史

如何科學合理地把握初中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處於最基礎的地位。歷史教師所持的教材觀、處理教材的能力、處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這就意味著,教師過去翻開教材就開始講,嚴格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面面俱到地教學的情況已成過去;所以新的歷史課程改革給歷史教師帶來的嚴峻挑戰之一,就是真正擺脫「教教材」的模式,思考怎樣去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大膽合理的對教材內容在宏觀上進行整合和整體設計,微觀上適當的進行取捨,引領學生實現對課本的超越。

一、高屋建瓴把握教材

(一)把握主題立意

根據《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新教材以「主題」形式呈現教學內容,領會和把握教材,必須領會和把握各個主題的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把本主題的眾多內容統率起來。各主題的主旨往往有深邃的含義,需要我們多層次多角度去認識,其中尤需注意的是兩點:一是主題標題的含義,二是各課是如何闡釋主題主旨的。如第六主題為「繁榮和開放的社會」。該主題的主旨是,從「繁榮」、「開放」以及二者相互關系的視角講述隋朝和唐朝的歷史,「再現」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段。為此,本主題安排了以下內容:描述開皇、貞觀、開元時代的繁榮(第1、2、3課),描述對內開放(第5課)和對外開放(第6課),說明科舉制度為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提供了人才資源的保證(第4課),描述隋唐文化的繁榮及其成果(第7、8課)。

(二)把握各課內容

新教材各主題下設「課」,各「課」下設若干「子目」。教師應在課與《標准》、課與主題、課與課,課內各子目的聯系中去把握各課教材的內容。

1、依據主題內各課聯系,明確各課地位,把握各課內容。如《開元盛世》和《輝煌的隋唐文化》講述的都是隋唐時期的盛世景象,只不過角度不同,一課是從經濟的角度講,一課是從文化的角度說。

2、依據課內聯系把握各課內容

(1)依據課名和子目,把握本課中心。《貞觀之治》一課中心自然是「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及出現的原因。

(2)依據子目之間的關系把握本課內容。《科舉制的創立》一課,依次講述的是科舉制的誕生、完善(過程)、影響。

(3)依據課文和插圖把握本課重點。插圖多是圍繞重點設計的,《遼、北宋、西夏形勢》、《金、南宋對峙形勢》、《岳飛像》是《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重點。

二、實事求是整合教材

1.緊扣課標,合理取捨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但沒有完美的教科書。由於學生不同、環境不同、教學目標不同,任何教科書都有改變和調整的餘地。因此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借鑒教學參考資料的合理成分,根據自己和學生的特點大膽合理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創造性地編制教學方案。對於那些《課程標准》不作要求的、內容比較簡單的、不利於教學整體設計的教材內容,或者少講,或者不講,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閱讀(如五代十國、北宋與西夏的關系);對於那些學生不好理解又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內容,教師就要增設背景材料,輔助學生學習(《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血染盧溝橋」一目和「南京大屠殺」 一目之間跨度大、跳躍性強,補充淞滬會戰內容)。整合教材即知識整合,這樣處理完教材後知識完整,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克服教材內容雜亂的不足。

2.注重基礎,貼近時代

教材內容跨度大、跳躍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哪些要詳細講、哪些略講,哪些不講?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切忌降低或過分拔高課程難度和拓展課程內容,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科書的知識點多,如果要求學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學生負擔,也不符合課改的要求。課堂教學內容應該豐富,而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應該少而精。

3.細節的整合和舍棄

紛雜的歷史事件中,學生不易理出頭緒。因此對於復雜的歷史過程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將其條理化、清晰化。教師對於教材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舍棄,也可以重新編排教材內容上課。

三、精雕細琢,合理運用

教科書採取課題體,每課由主幹系統和輔助系統兩部分組成。主幹系統由課題、宋體字正文和楷體字閱讀課文構成。輔助系統由導入框、文獻資料、圖畫(含歷史地圖)、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構成。

(一)如何使用課前提示

1、可作為導語。導語是講授新課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有如戲劇中的「序幕」,一開始就能立即抓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新教材的課前提示往往是根據學生求知慾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點,精心編擬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關切和渴望。如《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課前提示:……「契丹是怎樣興起的?宋朝又是怎樣建立的?為什麼稱這個時期為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這樣的課前提示簡直就是准備好的設疑、懸念導入,類似的課前提示幾乎每課都有,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可以適時採用。

2、可作為教學提綱或作為指導學生自學的閱讀提綱。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本身就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基本線索,為教師准備好了本課的教學提綱。對學生來說,一打開課本,首先看到的是語言精煉生動、又富於啟發性的課前提示,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來,學生可帶著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步步進入歷史知識的王國。根據「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的提示引導學生閱讀「開元盛世」一目,「當時社會又繁盛到何種景象呢?」的提示可引導學生閱讀「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就這樣學生依據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個一個地去尋覓答案,就會了解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線索。

3、指出了重點、難點。大部分課前提示往往是圍繞本課重點、難點提出要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本課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如「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就是本課的重點,而「隋朝為什麼能完成這樣大的工程?」則是本課的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導入框中的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可作為課後小結的依據。結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是不可忽視的最後環節。好的結尾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嚴密、緊湊、和諧、完善。第14課《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和戰》的導入框引用了董必武的詩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如果在教學中把董老的詩放在昭君出塞後的小結部分來講,說明古人和今人對這件事都給予了很高評價,這樣就顯得自然順暢了。

總之,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有利於教和學,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如何處理正文和小字

歷史新教材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富有彈性。它採用大小字結合編排的方式,其中大字言簡意賅,簡明扼要,是全課的骨架,深入淺出地勾勒出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徵,使學生對這一階段的重要歷史人物、現象、事件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式的了解,是教師必講、學生必學的內容;小字則豐富活潑、具體形象,是一課的血與肉,在教學中不作要求,由教師自行掌握。這使教學要求層次更加鮮明了。(「大字」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得出相應結論,「小字」激發學生興趣。)那麼,怎樣去把握並恰當處理好大小字的關系呢?我以為,應該在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原則下,在保證大字教學的基礎上,將小字內容有選擇地揉進教學、以實現大小字的交融統一。在《「和同為一家」》一課中,「大字」寫「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只有四句話:但這一句話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過程、意義等知識構成要素,需要學生精讀,老師也可以精講。但如果教材僅寫這幾句話,就太枯燥了,所以還寫了一段「小字」,具體記敘文成公主的事跡,數字為「大字」的幾倍。大小字結合這一目教材就因為有骨架有血肉而豐滿起來。但小字一段由學生閱讀,教師不必再講述或補了.利用小字內容有助於強化重點、突出主題,如岳飛的事跡的小字對大字具有很好的解釋和補充作用。

(三)圖像和文獻資料

圖像豐富是本教材的特點之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教材文字,還要注意圖像的利用。很多語言難以描述的歷史現象,看了圖一目瞭然。運用圖像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抓住重點圖像。由於各課的圖都不止一幅,不抓重點會分散學生的注意。教師應從每課的圖中,選出二三幅作為重點,要求學生重點識讀。如第一課有各種圖5幅,而重點應是「隋朝大運河示意圖」;第九課有圖8幅,重點應是《對峙》、岳飛圖像。

2、引導學生對重點圖像進行「解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此話適用於讀圖,要看門道就要對圖進行「解圖」。如在《大變革的時代》一課思考題中的「牛尊」:「牛的鼻上套一圈環,說明牛已被用來幹活。」這就解讀了「牛」與「牛耕」的關系,教師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其他各課的重點圖像進行類似的解讀.主要方法:(1)描繪法。《趙州橋》橋型優美,結構新穎,很像古人所說,如出雲初月,雨後彩虹。可用明人祝萬祉詩「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霄」等句子,增強這一古建築的藝術感染力。(2)聯想法。講《焚掠後的圓明園殘跡》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想像,一方面,雖然只是殘磚斷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後就會挨打」的證明。 聯想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想像力。 (3)啟發法。歷史插圖能使比較抽象的史實事因或史事意義具體起來。如對閻立本的《步輦圖》演示,可組織討論以下問題,從而啟發學生理解唐初對少數民族的開明政策和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①坐在步輦上的人是誰?②為什麼唐太宗要接見吐蕃的使者?③從這幅圖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會現實?試舉例說明。

(四)動腦筋

對於教師來說,此欄目要注意兩點:第一、備課一定要備「動腦筋」,對發散思維強的題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盡可能設想學生可能做出多個答案。對此,教師用書上一般都作了提示,可供參考。第二、對學生的答案,不要輕易說「不」。凡是有一點道理的,老師都應肯定或鼓勵。一時弄不清楚的,老師可指出這也是一種看法,對與不對,可以繼續研究。輕易否定,往往會使自己被動。但對學生也不能無原則的「捧」,對明顯的錯誤也應指出,不過態度一定要謙和,切忌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五)練一練: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題,檢驗自己對本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是必做的內容。
(六)自由閱讀卡和活動與探究

自由閱讀卡:可視為補充的閱讀材料,要求接近於課文中的「小字」,但更強調由學生自主閱讀。活動與探究:有1—3項,可任選。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校因班因人制宜。

總之,教材的把握對於上好每一堂課都至關重要。只要我們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會是一個更廣闊的施展教學才華的舞台。

❿ 怎樣備好一節語文課

2011.4.20 劉妍人們常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是的,對於一節語文課來說,課外的功夫直接決定著一節語文課的成功與否。很多優秀的語文教師,他們常常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備課上,而四十分鍾的課堂教學則是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把握以及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的驗證。備課相當於一場戰斗的作戰計劃,語文教師就像一個指揮官,只有充分了解了各方面的情況,對事情的發展有較為准確的預見,才能有針對性的制定有效的方案,進而取得戰斗的勝利。平常我們常常會議論某某老師的某節課上得十分成功,或者某某老師的某節課上得不好,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種結果,實際上起作用的是他們在課前、課外的功夫。 那麼,怎樣才能備好一節語文課呢?我想結合實際來談一談關於備課方面的一些想法、做法,希望能給在座的老師們帶來一點啟發,對您的備課能有一點點的幫助。首先要明確一點: 備課≠備教案什麼是備課,顧名思義,備課就是為上課做准備。而在語文備課中,集中體現教學設計的文本形式被稱為教案。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有些老師往往把備課曲解成了備教案。誰的教案寫得詳細,項目填得齊全,那誰的備課就是充分、認真的;如果誰沒有寫教案,那一旦發現,就會被戴上「沒有備課」的帽子,就要受到批評,就被視為工作態度不認真。於是,在我們許多老師看來,寫教案就是備課的全部。但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寫教案決不等於就是備課,備課也決不等於就是寫教案。 如今,尤其在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的語文備課,不僅要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更重要的是備理論、備生活。 其次要遵循二個原則:語文課姓什麼 閱讀課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一)語文課姓什麼 語文課首先應是語言學科,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科目,訓練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們應將語言訓練落到實處,既要讓學生打下字詞句段篇等方面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也要給學生更多的活動時間和機會,去輕快地閱讀文本,在文本的閱讀中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語文課其次是人文學科,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科目。它應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其基本教學策略。因此,我們在備課時,就應該緊緊抓住語文是語言學科這一首要特徵,依託文本,立足閱讀,開展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一定要抓住語文的味道,語文的特性,不要把語文課備成戲劇課、表演課、思品課,要真正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閱讀課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閱讀教學之所以稱之為閱讀教學,其原因在於一個「讀」字,張田若先生認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源泉之水。可見,只有多讀並讀出感情來,才能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才能明白字里行間的深刻蘊含。因此,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培養語感。我們在備課和教學中,應重在讀的訓練,精心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使學生始終處在讀書的享受之中。同時,閱讀教學又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依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等方面的特徵,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選擇讀的方式 ,制定讀的目標,引導學生關注讀的過程。「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讀去解讀教材,在解讀中積累語言、積淀語感,憑借語感運用語言,在運用中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體會課文的情感美,真正體現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語言訓練為主線的閱讀教學的原則。 我覺得要備好一節語文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 備課標這里我所說的備課標指的是教師首先應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語文課程標准」中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了解本冊教材的編排體系和指導思想。如果課程標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確把握教材的訓練要求,教學就可能出現盲目性。吃透課標,才能抓住教學目標,抓准教材訓練點,抓准情感目標的滲透點,才能根據目標對教材進行處理,加工、設計,才能把語文課教得有效,才能把課講實、講活。目標不清楚,搞課改,只能花里胡哨,結果遠離根本;目標清楚,萬變才會不離其宗。只有了解「語文課程標准」,熟記於心,備課時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數,收到預期效果。 語文課標對小學語文不同學段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我們備課簿的第一頁讓老師們寫下本學段的課標要求)這個在學期之初就必須完成。* 研讀單元目標,細化課時目標課標是一個學段的目標和要求,單元訓練是對一個單元、一篇文章的目標和要求,是對課標階段目標的分解。單元訓練的目標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課文的訓練點。即使課標要求弄清楚了,單元目標不清楚,也照樣吃不透教材。在一篇課文或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是一般性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並應用,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的哪項能力,並要求達到什麼程度,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吃透單元目標的同時,再看看教參。教參教參,只是參考,不要完全當作教學的要求。要學會分析、比較,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他人的設計,我們要用辯證的頭腦去思考,要以鑒別和挑刺的眼光學會篩選,不能全信,不能照搬,應該創造性的吸收,有選擇的學習。二、備教材備教材主要是指在鑽研教材上下工夫。加強文本的解讀,研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古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材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教師只有憑借教材才能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訓練。研讀教材要弄清楚自己所教的內容在整個大的教材體系中的位置和擔負的作用,弄清楚本單元訓練項目賦予它的具體任務。盡管小學語文教材都是些篇幅不長的文章,但是要准確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溶入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以及遣詞造句的妙處,不下一番功夫是難以真正領會編者的意圖,難以迅速而正確地捕捉文章的特點、重點,難點和訓練點的。 目前的課堂教學現狀反映出教師在解讀文本或指導學生解讀文本時,還有諸多的問題。有的不從文本出發,有的不知從何入手,有的過於概念化,有的把文本肢解,有的生硬地掛靠政治,有的不區分文體之異,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我們認為,文本解讀的隨意與乏術,使語文課堂即便採用了正宗的語文教學手段,也有隔靴搔癢之嘆。有了深入的文本解讀才有精彩的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文本解讀?語文教師首先要明確,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是課標下的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活動的指南,是文本解讀的指南。文本解讀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最大發展。課程標准明確規定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解讀文本應從這三個維度入手,在備課過程中應認真思考文本包含了哪些知識點,有哪些能力訓練,何處可以讓學生經歷思維,體驗喜怒哀樂等情感過程。何處可以潛移默化的習得學法,習得寫作方法,文本給予我們何種人生指向等等。要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文本中找到落腳點。 解讀文本,首先是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之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准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第二是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品味、探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只有當教師深入教材,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以後,才能把握文本的意義及實質性的重點內容,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准確定位。教師只有自己首先走進了文本,領悟了文本,教學時才能引導學生合理地解讀文本。美國教育家杜威有過這樣的闡述:「一個真正把握教學內容,吃透教材結構的人,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探究學習方法。否則,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論動機如何良好,只能導致兩種結果,犧牲學生和敗壞這種理論的聲譽。」第三是與學生對話,感受學生的感受。文本解讀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既不能把學生的讀書收獲全部當作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於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於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因此,反復閱讀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我認為老師在寫教案之前先別忙著去看教學參考書,而應靜下心認真地讀課文,反復地讀課文,不是一遍,兩遍地看,也不是走馬觀花地看,要像教學生讀書一樣,劃詞語、劃句子、作批註,整體感悟,讀出自己的感受,老師要把作者寫作的情感,把課文的重、難點,把課文的表達方法摸個一清二楚,真正做到爛熟於心。必要時還得朗讀教材,甚至背誦所教的課文。通過鑽研教材,教師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一致了,教材寫了什麼(對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歸納),是怎麼寫的(教師要從亮點的字、詞、句、段去揣摩作者的寫作方法,強調的是解決學生對語言、文字、表達技巧的運用.)為什麼要這樣寫?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已成了作者的代言人。只有這時,才有可能選定和學生交流的話題,選定比較好的教法。(於永正老師說他每上一節課前讀課文都不下十幾次甚至幾十次)這是個基本的道理,但有的老師卻往往做不到,或者乾脆不這樣做。有的老師在備課時,先看教參,再看課文,甚至有的這樣想,課文就幾句話、幾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麼可讀的。其實不然,在個別老師的公開課上,有好多問題他自己還沒有弄懂,如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談不上自己的感悟,所以一旦出現預設外的問題,老師就無言以對或者信口開河。這的確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我個人沒有半點的誇張。語文課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要教育別人,必須首先打動自己。(《小獅子愛爾莎》《母愛》《最後一份晚報》每讀一遍都會眼眶濕潤)教育學生學語文要有獨特的感悟,我們自己必須有獨特的感悟,自己若沒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動別人。三、 備學生備學生即要摸清學生底子,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新知識將從這里產生,要恰當選擇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起草切實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學生融為一體,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知道同樣的教材也許會因為學生地域差異、環境差異、性格差異等而影響學生的接受效果。相對教材來說,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顯得更為重要,它包含著不確定的因素,研究不透容易導致教師對課堂的失控。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了解班級學生的現狀:比如學生總體狀況如何,某一個體又有哪些差異,從他們的基礎、能力看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各個層次的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教師再根據本班學生的需要出發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訓練重點。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把握好教材,一切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才能做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基礎好的 預習做得好的 直接檢測 可以省個環節)(我們在送教下鄉時備課就要考慮到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的設計在廣度、深度上要相對淺顯一些,而且還有預設一下可能會出現的狀況)所以了解自己學生所處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四、備方法 教師備課,不能僅滿足於深入教材,成為文章的知音,還要跳出教材,研究學生,設計教法,成為學生的知音。對於閱讀教學來說,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應符合教學原則,即整體性原則、漸進性原則、階段性原則,趣味性原則等等。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的整體,各個年級段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每個年級段又是一個相對較小的整體,一篇篇文章則又是整體中的一個個部分;一篇文章是我們教學的整體,而一個個段落又是其中的一個小的部分。教學課文時我們只有從整體上把握,再分而治之,才能最後達到從整體上掌握的效果。那在我們備課時,除了要考慮階段性這個原則外,還要考慮到漸進性這個方面,我們都知道: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以字和句作為訓練重點,中年級則以段的學習作為訓練重點,高年級主要進行篇章的訓練。但中低年級也進行課文的閱讀,高年級也進行字的教學,這些是不可截然分開的,他們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但同樣的內容卻要採取不同的教法,這是因人而異的,因教學任務而異的,這種呈螺旋狀上升的教學進程才能有利於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方法通過過程顯現出來,整個教學過程都應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能主動地去學習課文知識。根據這個原則,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知識、接受知識的特點。各個教學環節的安排應有序,合乎邏輯,合乎學生的實際。五、備教案教案是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閱讀探究的方案,它的設計直接關系課堂教學的質量。如果說前面的四個環節是隱性的,那麼這個環節就是顯性的,要呈現出來的。教案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以後,應以「教學的內容和步驟」為主。我們提倡教學要有個性,寫教案同樣應有教師的個性,有見解、實在、實用。在寫教案的時候我們可以借鑒和吸收別人的教案,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份優秀教案,是教師智慧心血的結晶,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之處,這樣做才能既保證自己的特色,又能博採眾長,它為我用,進一步豐富完善教案。但我們應注意的是,借鑒不是死搬硬套,重在借鑒教學方法的設計,否則會適得其反。
那麼具體到每課時的教案應該怎樣呈現呢?下面我介紹一下基本做法: 教學目標的制定從我們的家常課來看,把識字學詞、把字寫好、讀通文本、了解課文內容梗概、理清文章脈絡等應該是「第一課時」的目標。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賞析、品味詞句,讀懂課文,體會情感,領悟表達方法等 「軟任務」,應是「第二課時」的重要目標。目前,教師備課中對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及表述均存在問題。1.在教學之前未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部分教師認為講完規定的教材內容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就達到了教學目標。 2.不能清楚具體地表述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過於籠統,對於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最終達到怎樣的目標水平,沒有具體明確的表述,因此不具有可測性。3.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目標應體現「三維目標」的整合,但一部分教師在表述教學目標時卻將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分項表述,這種表述割裂了「三維目標」這個整體。4.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很少考慮學生狀況。不因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實踐體驗、生活經驗、學習興趣以及認知規律不同,其教學目標有所不同,而是千篇一律。良好的教學目標的陳述標准:第一,教學目標陳述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包括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情感或態度)。教學目標不應該陳述教師做什麼,應陳述通過教學學生會做什麼或會說什麼。第二,教學目標的陳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盡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陳述目標。用一些行為動詞將會做什麼和會說什麼具體化,目標陳述就可具體化。第三,教學目標的陳述反映學習結果的層次性。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一般應反映記憶、理解與運用(包括簡單運用和綜合運用)三個層次。在態度領域的目標應盡可能反映接受、反應和評價三個層次。怎樣表述教學目標,才能使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可測、可評? 1.採用顯性行為動詞,用以表述學生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如說出、寫出、認出、記住、說明、解釋、區分、辨別、朗讀、背誦、概括、修改、獨立閱讀、寫話、作文等等。 2.對於不好用外顯性行為動詞表述的目標,可以用內隱性行為動詞加上有關說明或實例來表述。如「開始體會到拼音識字的樂趣,樂於拼讀。」「樂於拼讀」就是「開始體會到」的有關說明。 3.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限制或范圍等。如「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和逗號的不同用法」,「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就是影響學習結果「體會句號和逗號的不同用法」的特定課堂情境。 4.表現程度。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程度,也就是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正確朗讀課文」,「正確」就是「朗讀課文」的表現程度。 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課堂結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基本理清作者的思路。這一階段是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寫什麼,是學生對課文進行初步的整體認識。第二階段:細讀課文。在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認識之後,聯系全文,抓住少量重點、難點、精彩的句段,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揣摩、內化、吸收,使學生更准確地理解語言,讀懂課文。進入第三學段,還要重視引導借鑒,從讀學寫,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三階段:在「部分」深入理解、品析的基礎上,再回到課文整體,這是對課文理解的升華階段,要把文章的形、神、情、理融為一體,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課文,領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課的基本流程:第一課時 1、創設情境,形成話題與猜想。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導入可以從一開始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這一節課的上好做下一個良好的鋪墊,並且會給這節課增色不少。那怎樣才算一個好的導入呢?一首兒歌、一張圖片、一段樂曲、一條謎語,乃至教師刻意安排的一個動作,只要教師善於把握教學時機,隨機應變,就能恰到好處地發揮作用。為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放手試讀,整體感知。在低年級,學生應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知道課文寫的是什麼;中高年級則要求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甚至是課文的要點能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在這個環節中,中高年的教師要教給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3、反復朗讀,正確連貫認讀。這是第一課時的重中之重。什麼叫正確連貫?學生憑借自己的閱讀期待和教師的激勵,經歷一個由慢到快、由斷到連的過程,逐漸實現不錯字、不漏字、不掉字、不破句、不重復,正確、連貫朗讀課文。 「書不讀通不開講」,語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通」應是第一課時的重點,第一課時應放手讓學生採取不同形式去讀,引導學生在讀中畫出生字新詞,難詞難句,並通過學生間互相交流提供解決的辦法。要讓學生讀重點、讀難點,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難讀處回讀、反復讀、示範讀,以期達到通順、流暢的初讀效果。要在課堂上給足時間,讓學生反復練習讀課文,達到熟讀的程度,要堅決杜絕把「課文讀n遍」的任務放到課外,推給家長的做法。4、強化對生字詞的認知。學習字詞是第一課時的要務,教師必須抓細抓實。低年級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邊讀書邊識字。中高年級識字時應加強自學成分,建議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運用工具書等方法解決字詞,同時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有重點、有針對性、有取捨地巧妙指導,而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機械重復。中高年級的字詞教學要遵循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學習字詞的原則,建立起字詞與文章相關語句的聯系。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寫好字、識好詞,扎實有效地完成第一課時的知識與技能目標。5、有指導的寫字練習。低年級在指導寫字之前,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記字形。在指導書寫時,組織學生先觀察字帖及教師的范寫,然後描紅、獨立書寫。注意范寫要整體書寫,不要教師寫一筆,學生寫一筆,要注意漢字形體的整體美。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錯誤的寫字姿勢和執筆姿勢,特別在低年級要注意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黑板上的田字格大小要適宜,位置要略高於教師的頭部,教師在范寫時要注意站位,不要將田字格擋住。中高年級,要抓住重點生字,如筆畫繁難、易錯易混的生字,突出重點,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1、復習字詞。提倡再現第一課時的生字詞語,認讀、聽寫、默寫訂正。中高年級的字詞復習,建議與課文內容聯系起來,而不只是單純地認讀生字詞。 2.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或結構層次。3、找准閱讀切入點,走進重點段,圍繞主問題,突出重點,讀中感悟。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深入文本,找准閱讀切入點,精心設計問題,由問題統領全篇,切入點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線,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選好切入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學生讀、疑、析、議的關鍵。選取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一是從題眼切入。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可以窺視文章的條理、內容。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開啟學生閱讀興趣之門。如《母愛》《比金錢更重要》等。二是從主人公的精神品質或人物表現切入。一篇寫人的記敘文里,往往是通過具體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優秀品質。教學時從主人公精神品質或人物表現切入,層層深入地對課文進行剖析,深入體會主人公的精神品質,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如《勇敢的少年》、《「諾曼底號」遇難記》等。三是從中心句切入。中心句對文章起總括全段,提綱挈領;總結歸納,深化內容;「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內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這個突破口,在把握重點上就更准確了。如《神奇的鳥島》、《海底世界》等。四是從文章的線索切入。線索主要是指貫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節脈絡,以及作者表現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它像鏈條一樣,串聯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抓住了文章的線索,就能加深對課文結構和內容的理解,教學就不會走彎路。五是從疑難點切入。在靜心閱讀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有所質疑,從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疑難點入手,會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於促進教學過程中的民主與互動。六是從興趣點切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大的動力,趁興而學,往往可以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擺脫教師在課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學、自主、自能學習的最佳狀態。 選擇閱讀教學切入點必須注意:一是切入點要小,視野要大。切入點越小,學生的思考指向越明確,越能激發學生研討交流的興趣,越便於師生集中有限的時間突破重點難點。二是要透闢深刻,切點中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應是師生研讀全文的一個突破口,這個切入點必須有較強的輻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最近點。否則就會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學生引入思維的歧路,弄巧成拙。著名教育家錢夢龍說過:「我在備課時,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有時候自己在閱讀中遇到難點,估計學生也會在這些地方發生困難,就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多想想。」其實,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這些問題的產生與設計,呈現與表達,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教師的問來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幾個好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備課中最費心思的重點工作,它無疑又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所在。目前,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現是設計的問題零碎,問題之間缺乏聯系,一堂課提出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問題,形成了「滿堂問」的局面。這些問題有的是毫無實際意義的,如「今天學第幾課?」「這課的題目叫什麼?」「你們喜不喜歡上語文課?」等等;有的是可以亂猜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的問題,如「……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這樣?」等等;有的是被分解得極細的支離破碎的問題,答案就明顯地擺在文本中,學生只要答一個字或一個詞就可以了,這類問題無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既缺乏科學性,更缺乏藝術性。因此,要減少問題的量,提高問題的質,問題的設計就要有一定容量,每個問題要能包容課文相當一部分內容,可使大問題聯系小問題,可使上一問與下一問形成連環。目前,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面對要解決的主問題,一些教師常常低估學生群體智慧的力量,當學生思維卡殼不能深入的時候,教師由於缺乏引導閱讀和啟發思維的有效手段,問題的難度一降再降,學生幾乎無「坡」可爬,無疑可答。教師最初設計的問題已不知去向了。一般說來,我們判定一堂課的問題設計是否恰當有三個標准:1、能否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2、能否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3、能否加強學生的雙基訓練。因此,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在學段目標引領下設計好閱讀思考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又不要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另外,問題的表述指向要明,語句要淺顯明了,簡練准確。通過「主問題」的設計,要減少課堂上「連問」、「追問」和「碎問」過多的現象,用「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著問題,在持續時間相對較長的活動中,充分而主動地與文本、同學和老師進行對話,使學生讀得充分、想得充分、悟得充分,師生進行交流、評價,進而使得語文課堂上人人有話說成為可能,努力打破語文課堂「代閱讀」「零閱讀」的尷尬局面。主問題設計的好,學生的學習目標就明確了,學習內容就清晰了,學習環節就簡單了。主問題的設計一般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1、據課題設計問題。這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質疑導讀方法。即抓住課題中的有關詞語質疑設問來導讀。如學習《狼牙山五壯

閱讀全文

與如何對語文教材進行取捨實施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