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什麼是語文教學反饋

什麼是語文教學反饋

發布時間:2022-05-28 14:33:45

⑴ 高一語文教學如何時常檢查反饋

抓住要點

1、確立目標點。

課時教學目標必須明確而具體,具有可檢測性。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目標設計。如

2、抓住重、難點和關鍵點

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時,教師需要明確哪些是教學的重、難點,以免在檢查反饋時抓不住主要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以至影響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3、強化檢查反饋訓練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

⑵ 語文教學中提問及反饋的作用是什麼

一、語文教學中提問及反饋的作用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教師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他們已不再是傳遞知識的教書匠,在教育教學、人際交往、課程構建中扮演著多重角色。特別是教學角色,要由學生學習的灌輸者和知識傳遞者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學習能力的培養者轉變。兩者都是在強調教師的教學要注重誘導,注重啟發式。課堂提問及反饋作為小學語文啟發式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有效課堂教學的核心。課堂,作為師生「交往」的場所之一,課堂提問和反饋就是師生溝通的橋梁,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是教師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實施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課堂提問及反饋是師生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是師生的合作與探討,是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課堂的提問與反饋是通過師生間的「對話」來實現的,對話的主體是平等的,彼此間是合作的,氣氛是放鬆和諧的,心態是敞開、接納與共享的。課堂提問貫穿了整個課堂,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具有特別的意義和作用。 反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教師在提問的語言、角度、提問的時機、問後評價和提問主體方面存在很多不令人滿意之處。二、現實語文課堂教學提問及反饋中存在的現象1.問題瑣碎、隨意性大、啟發性不強,失去提問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有些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課堂,處處設問,問題多而瑣碎,隨意性大,目的性不強,教師通過提問與反饋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作用不能充分得到體現。一位青年教師教學《秋天的圖畫》一文,課堂伊始,教師在語言導入後,引導學生看文中插圖,提出問題:誰告訴我們秋天來了?怎麼告訴我們的?然後板書課題「秋天的圖畫」。接著教師范讀全文,提出問題思考:這是怎樣的圖畫?是一幅怎樣的景色?圖畫中有怎樣的顏色?這一教學片斷,教師提出了好幾個問題,但每一個提問要引導學生思考什麼,關注什麼,是否符合學生的特點,教師似乎並不清楚,因而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混亂的狀態,課堂實效明顯降低。此外,教師提問語言的不簡練、不準確,缺少語言魅力,也使提問失去生動性和啟發性。「廣種薄收」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位一年級教師執教《月亮的心願》一課,整個課堂提問,問題多而瑣碎,且語言表達不準確:像什麼叫悄悄?自言自語什麼意思?什麼叫商量?由誰決定是好天氣?心願是什麼?喜歡郊遊嗎?小女孩會想些什麼?你是小女孩會想些什麼?你是月亮會想些什麼?艷陽天是什麼天?諸如這樣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學生在盲目的應付中沒有得到思維的訓練和語文能力的提高。2.提問適度性不強,片面追求活躍的課堂氛圍,使「滿堂講」 變成「滿堂問」。有些教師的提問不是從學生的學出發進行精心設計,而關注的重點是自己的教如何順利完成,表面看課堂有問有答,熱熱鬧鬧,似乎是一種對話的民主課堂,但從本質上分析,教師的提問缺少層次感,激發學生深度思考和個性化理解的問題少之又少。一位年輕教師執教《夏夜多美》一課,教師的整個課堂沒有圍繞「夏夜怎樣美、為什麼美」展開,而是通過教師一連串的設問,串聯課文內容,教師提出了一些列問題,如小螞蟻為什麼哭呀?睡蓮姑姑怎麼說的?小螞蟻怎麼說的?看到這你們想說些什麼?你覺得怎樣?蜻蜓怎麼做的?小螢火蟲是怎麼做的?在回家的路上,星星看見了什麼?這時小螞蟻會說些什麼?課堂在教師的一問一答中進行,「滿堂問」代替了「滿堂講」,但是學生的語文素養卻沒有得到多少提高,課堂效率低下。這樣做忽視了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長此下去,必將使學生喪失語文學習的興趣,失去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喜愛之情。3.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缺少及時反饋或反饋不到位。課堂上有些教師對課堂提問引發的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缺少及時有效的反饋。一種表現是沒有反饋,無論學習的好與劣,教師不能做出及時的反饋評價,漠然處之。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小松鼠找花生》一課,最後小松鼠沒有找到花生,自言自語地說:「是誰把花生被摘走了呢?」教師設問:「花生是被人摘走了嗎?你怎麼知道的?」學生回答不是被人摘走的。其中三個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個說自己看過花生,另一個說自己種過花生,第三個學生說買過花生。而教師由於缺少預設,不知怎樣反饋評價學生的回答,沒有很好的利用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獲得清晰的答案,不能激發學生對自然界的探索慾望。另一種情況是反饋不到位,對學生的思考發言僅僅以「好」、「不錯」回答,究竟好在哪裡,是學習方法值得推廣,還是個性化理解具有深刻性、獨創性,不能做出准確評價反饋,不能推動學生思維的深入發展,從而進一步激發出更強烈的學習興趣。例如:蘭宇老師執教《生命生命》一課,學生匯報交流時出現了精彩的理解: 一個學生說:「我從掙扎和極力鼓動這兩個詞中,我體會到了飛蛾嚮往自由,不希望現在就在文中作者手中失去自己的生命。」 教師沒有捕捉到學生理解的深刻性,生命的最高境界是獲得自由這一獨特的理解,而是按照自己的預設,反饋評價:「對,他多麼想通過自己的掙扎、極力鼓動雙翅活下去呀。好,誰再來說說你的體會。」由於教師的反饋不到位,使學生喪失了一次與生命深度對話的機會。尤其是學生學習結果與教師設想完全不一致時,教師或冷言批評,或不置可否的現象依然存在。他們急於完成自己的教學設計過程,不能把生成的課程資源加以運用和升華,使反饋評價的激勵作用嚴重缺失。4.學生提問走形式。 學生主動發現問題進行提問是衡量其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標准之一,而現行的語文課堂教師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意識還很薄弱。一方面根本忽略學生的提問能力培養,不能在教學環節中有效培養和訓練;一方面雖然安排學生提問環節,但提問流於形式,為提問而提問,在什麼時候引導學生提問,怎樣進行提問,提出的問題如何進行利用,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等缺少精心的設計和思考,使得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目標處於空中樓閣狀態。例如:一位教師執教《掌聲》一課,首先讓學生讀一讀文中描寫英子掌聲前後變化的句子,然後根據這些變化質疑提問,學生很自然的提出為什麼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可是教師並沒有讓學生細讀文本,自己從中找到答案,形成獨特的理解和感悟,而是藉助學生的質疑轉入自己精心設計的教學流程之中:掌聲響了幾次?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想起的?用直線畫出描寫英子表情動作的詞語。這樣的學生提問顯然流於形式,而不是從學生出發,順學而導。三、語文教學中提問與反饋的問題分析 1.問題數量偏多,目的不明確。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要求作為教師要深入研讀學生之心、研讀教者之心、研讀作者之心、研讀編者之心,使「四者」能夠「心心」相通。這樣才能目標明確,高屋建瓴地進行課堂設計,從內容理解上、表達方式上、學法指導上、心靈錘煉上等不同角度進行有效提問,減少目標不明問題多的「少慢差費」現象,提高課堂實效。例如:一位教師執教《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 ,在品讀台灣青年小錢在地震後靜靜地躺在床上等待醫生來抽取骨髓一部分內容時,教師開始提出問題,台灣青年小錢有怎樣的表現?這表現令你感動嗎?但在反饋交流時又陷入了教師的串問、追問之中:台灣青年心中會想些什麼?他擔心誰,更擔心誰?他知道什麼?知道這些意味著什麼?他真的平靜嗎?他想到了什麼?你感受到台灣青年是個怎樣的人?一連串的問題,使學生喪失了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重新陷入滿堂問的低效課堂中,提問的目的性明顯缺失。 2.問題類型上過於傾向選擇低水平或無效的淺表層面的提問。 閱讀教學中的文本是用來傳達信息的,也是用來表情達意的。很多時候,文本中的一個標點,都蘊藏著豐富的文本信息,也是作者豐富情感的別樣表達。學生讀到這些地方,往往會因為理解的局限,形成閱讀的暫時停滯,從而影響閱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教學時,教師應該抓住這些作者傳情達意的敏感處,抓住作者表達意猶未盡之處,設計卓有成效的提問,彰顯文本內涵,豐富學生的語言體驗,提高學生的語感。在具體的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讀懂課文「說了什麼」,「怎麼說的」,還要引領學生領悟「為什麼這樣說」,這樣學生才能對語言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例如:一位教師執教《酸的和甜的》一課,教師的提問集中在:「狐狸為什麼說葡萄是酸的?小白兔為什麼也說葡萄是酸的?小猴子是怎麼說、怎麼做的?」這些內容理解層面的問題,學生從文本中直接就能獲得答案,而作者的語言表達形式、思維訓練、情感態度方面的提問卻很少,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只停留在記憶和理解的表層。 3.問題的可操作性上偏離學生實際。 有些提問由於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理解水平,使得他們不知如何思考,課堂實效性大打折扣。一些遠離學生生活的文本內容,如外國文學作品、中國古詩詞、神話傳說等,如果不進行深入解讀,精心設計,提出的問題往往使學生不知所雲,無從下手。一位青年教師執教古詩《憶江南》,在理解「舊曾諳」後,教師提問:白居易熟悉怎樣的風景?然後出示ppt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接著提問,詩句中寫了江南的什麼景物?看注釋,說說這句是什麼意思?由於教師的問題只停留在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層面,而沒有展開想像日出、江花、江水的畫面,加之這一問題可操作性偏離學生實際,使得學生的理解竟出了這樣的結果:日出時江上的浪花比火還紅,春天的江水比藍草還要藍。學生的理解只是機械的表面意思,詩詞中的畫面美、意境美、情感美根本沒有體會出來。 4.問題等待時間上出現偏差。 教師提問缺少思考期待,不能給學生以相應的時間進行閱讀思考,從而形成獨特的閱讀理解。教師往往提出問題後,希望學生很快就能說出問題的答案,忽視了問題期待。 5.在問題的對象上出現期待差異。 教師的提問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好學生在課堂上「來來往往」,中等學生「有時來往」,學困生「不來不往」的現象仍普遍存在。當一個問題拋出後,教師總喜歡和好學生交流反饋,而學困生的理解反饋被忽視,有時偶爾提問他們,當不能得到滿意的回答時,教師不是循循啟發,而是急於獲得正確的答案,將學困生放置一邊,又與好學生來往起來。課堂成了好學生的天下,分層設問、因材施教不能在課堂很好體現。 6.在問題的答案上教師往往預設,缺乏生成。課堂中教師對問題的答案有所預設,但對生成的資源往往預設不足,尤其是跟預設不一致的精彩生成出現後不能有效利用。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一條彩虹」 這個詞語,教師提問,誰能說說彩虹的知識?一個學生說彩虹有很多顏色。另一個學生說彩虹樣子像橋。此時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沒有任何評價反饋,既不能從觀察的角度給予肯定,也不能從說完整話、想像力豐富給予表揚,而是繼續問什麼時候出現彩虹?一個學生說下雨時,另一個學生說出太陽時,教師也沒有及時利用學生的生成,啟發學生進行探究,得出正確的答案,並給予觀察也是重要的學習的方法指導,這時老師的反饋是:雨後出太陽時有彩虹。課堂失去了一次精彩的生成利用,學生失去了一次有效地語言和思維的訓練。7.學生提問缺少方法指導。 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然而,在當前的課堂上,學生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高質量的問題的現象卻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或許很多,但指導不得法,確是重要的一面。存在著提問階段單一、提問角度單調、提問方面單項的問題。

⑶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反饋與調控有什麼方法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的四條基本理念中,第三條中有這樣一段話:「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下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
什麼是自主學習呢?所謂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是與「被動性學習」、「機械性學習」和「他主性學習」相對的。認知建構主義原理認為,自主性學習實際就是無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自主性學習要求個體對為什麼學習、學習什麼、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映。我國有學者認為,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准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後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麼,他的學習就是自主學習。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有賴於他的心理自由。和諧的師生關系,民主的教學氛圍,能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慾望,輕松愉快的氛圍能使學生感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心理自由。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點。《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與表現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書對「雜然相許」的註解是:「異口同聲地表示贊成。雜然,紛紛。許,贊同。」在教學新課時,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合理,認為理解為「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但這時,不便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便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文中兩處『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與『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語氣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開始就毫無異議?全家人是否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此時課堂氣氛熱烈起來,學生們紛紛發言:愚公之妻與智雯語氣不同,一個關切的質疑,一個嘲諷的反問否定:愚公家庭人口多,發表意見的人也多,況且愚公的妻子一開始就「獻疑」;紛紛同意並不等於異口同聲地同意,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書中的解釋不合理,「紛紛表示贊同」更合乎文意。這樣,學生學會了批判地接受知識,不會盲從,敢於挑戰權威,不迷信書本,在問題探究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
傳統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雖然教學中也強調師生間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師控制下的「一問一答」。依靠學生查找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布置作業也多是書面習題與閱讀教科書,而很少布置如讀課外書、社會調查等作業,學生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的機會,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壓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展。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課程標准》就論及「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一是「授人以漁」。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是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須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呢?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能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而應通過適當的啟迪,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將學生的思維焦點,引向知識的明處。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許多問題:(1)題目是《藤野先生》,為何開頭卻寫「清國留學生」?(2)寫清國留學生用「標致」一詞應怎樣理解?(3)作者寫「棄醫從文」跟寫藤野先生有什麼關系?(4)藤野先生聽到「我」將不從醫,為什麼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麼會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別關照?組織學生討論,學生也在討論中明白:這些問題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選材及主題思想幾個方面。此時教師可將這樣一個問題留給學生:如果要你寫自己的老師,你要怎樣安排、組織材料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樣更能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認識寫作,形成自己對閱讀與寫作之間關系的獨立理解,從閱讀中領悟到寫作的奧妙。庸師把答案直接交給學生,名師則引領學生進入知識殿堂尋求答案。
三、激發學生內在需要,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無論是從教育發展的規律,還是從個人發展的規律來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質。柳斌同志曾說過:「育人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社會日益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對中學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語文教學既要求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又要求學生適應未來的需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與方法。由學生的「學會」變為學生「會學」,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現代詩《秋天》時,如果僅僅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老師反復講解,把學生當作接納知識的容器,老師的語言再美,學生也無法搜略其中的意境,感受不到那由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等組成的流動又整合的優美畫面,領會不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祖國大好河山由衷的熱愛之情。如果所教學生是開門見山、出門見水的農村孩子,他們的生活環境與本課所描繪的鄉村圖景很吻合,學生對課文內容不難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學生,他們可能對課文內容理解起來就有一些困難了。教學這首詩歌,重點是引領學生品味詩歌優美的意境,教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善於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激發學生表達美好感受的慾望。課堂上採用誦讀法和品味法,讓學生在朗讀與品味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艾青曾說:「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帶著學生尋找快樂和寶藏。在這個基礎上拓展延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開展「走近秋天,親近自然」的活動。學生返校後,創作了很多以贊美秋天為題材的作品,它們包括攝影、散文、詩歌等。例如,譚海青同學的《雅韶的秋天》寫得情文並茂,熱愛家鄉之情溢於言表。然後將學生的作品整理歸類,舉辦一次「走近秋天,親近自然」成果展。這樣,既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又滿足了學生求知慾的心理需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從而達到向「我要學」的過渡。
四、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方向進行求異思維,真正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落到實處
求異思維,即根據已有的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活動,是創造性思維的主導成份。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方向進行求異思維,只有這樣訓練,學生才能不再是被動消極的「聽客」,而成為求知的「主人」,學生的應變素質、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這樣,才能真正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落到實處。
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文章內容和表達手法的學習方法,稱作「立體思維法」。在閱讀課文的時候,所著眼的不是點、線、面,而是多維的思維空間。比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可拿這篇課文與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比較,這兩篇文章的共性是「借景抒情」,但在如何描寫景物特點上是有區別的。《春》所表現的是不同事物(小草、花、風、雨、人)在同一條件(春天)下的各自特點,而《濟南的冬天》所表現的是同一事物(濟南的冬天)不同角度(上、下、整體)的特點。前者是多方面的寫,後者是多角度的寫。這樣比同求異,讓學生了解作家的不同風格,學會找出同類型不同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點,從而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這種學習方法,有助於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開拓思維的空間,對提高研究問題的能力,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都是很有幫助的。
五、改革教學評價機制,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實行多元評價,發動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社會都來參與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狀況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關心,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傳統的教學評價只強調以成績為標准,重在知識方面的量化,把難以量化的內容排除在外,實際上,有些教學效果不是馬上就能顯現的,需要以過程和素質標准來配合。《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認知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試這個評價方式外,還應收集一些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可給每個學生准備一個學習檔案袋,檔案袋中的內容選擇與評判標准都應有學生參與,裡面可包含學生平時的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以及家長的信息等。

⑷ 誰知道語文課怎麼寫教學反思

一、語文教學反思的過程和階段
1、教學理論學習中的反思
對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有部分老師很迷茫和困惑:教學經驗靠積累,不學理論不是同樣教得好學生嗎?教學是一門深奧的藝術,光靠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鑒他人的理論,才能深刻地理解教學,才能高屋建瓴地審視教學,才能增加自己的教育敏感,才能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一些教育理論,如構建主義理論、語文對話論、閱讀理論等,能增進我們對語文教學本質規律的認識,從而幫助我們優生教學過程。以前在教學文言文時生怕沒給學生講到,因此面面俱到,結果大多是自己唱獨角戲,學生的主體作用沒發揮出來,導致學生不喜歡上文言文,成績不理想;學習了《對話論》,明白了師生間、教材與讀者間、作者與讀者間對話的重要性,於是改變教學形式,特別在文言文教學上,立足於教材本身,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大膽質疑,老師重點突破,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效果較為顯著。事實證明,教學理論對語文教學的指導性、啟迪性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能得以充分體現,使語文教學從深度和廣度上進行得更徹底,更輕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語文教師應抓住各種學習良機,或自己創造機會多觀摩名師名家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感悟他們的教學理念,從而觀照自己的教學,從中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如一次在聽一位特級老師執教《項脊軒志》,對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這一句子,老師引導學生品味言語後面的情感,從這樹觸摸到了歸有光對愛妻沿著枇杷樹那越長越高的思念,再往深處,看到了歸有光凝視這棵樹時孤獨無助的背影和對愛妻深情的呼喚還有歸有光眼角的顆顆淚珠。引起我深刻的反思,對言語形式的深入感悟,挖掘出語言背後的意義、意味、意蘊、意趣正是我們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
2、 課堂教學反思
(1) 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反思
教學反思伴隨著教學的全過程,課前開始進行教學設計時,這種反思就已經開始了。教學設計中的反思,可以預見自己在設計安排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程度,對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思考和准備。語文學科有其特殊性,同一篇文章,老師不同,教學的順序、重點、難點也可能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這些作為語文教師來說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例如在學習詩歌《籬笆那邊》一課時,我在教學設計時對這首簡短的小詩准備得比較簡單,以為學生能准確地理解;但在上早自習時,不少學生對這首詩提出了許多疑問,反映出既感興趣又不知所雲的困惑。再看看自己的教學設計,結合學生的問題,我發現,在備課時忽略了備學生這重要的環節,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若這樣進行教學,可想而知,結果不盡人意。於是我適時重新設計了教案,補充了一些學生認為難以理解的內容,重新設計的教學方案效果更好。
(2)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課堂教學千變萬化,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有助於我們及時調控教學的進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是對教學目標的落實、教學手段的應用、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評價等內容的反思。記得在教《內蒙訪古》時,當我即將完成教學目標,最後總結作者的評價:趙武靈王是個英雄,大大的英雄時,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趙武靈王不是英雄,並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停止了講課,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結果同學們興趣大增,班上形成了觀點迥異的兩派,大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興致高昂,還談了自己心中的英雄。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後,我對同學們的表現作了個小結,肯定了他們敢於質疑的作法,學生自己對課文的內容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學習的自主性得到加強,從而營造出了一種和諧的教學關系。雖然教學目標沒有及時完成,但通過此事,我深深認識到,只有善於調控課堂,適應學生的需要,才能真正實現學生主體,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
(3)語文課堂教學後的反思:
伯萊克曾說: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以職業知識,而不是以習慣、傳統或沖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動。一堂課下來,教師有必要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小結反思,對教學得失做細致的剖析。記得在教散文《我的空中樓閣》時,我將這篇要兩課時完成的課文用一課時結束,時間短,容量大,能有效突出教學重、難點嗎?學生的反應好嗎?教學結束後,反思一下整個教學過程,雖不能算十全十美,但教學目標、重難點是完成了的,而且學生配合也比較好。想一想,這和自己上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但學生大體上依然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主體作用未很好的發揮出來,以後在教類似的課文時還要多注意,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閱讀教學真正實現學生與文本、與教師的多元對話。
課後的反思不僅限於一節課後,也包含教學生涯中的反思。從教五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學生喜歡語文卻不喜歡語文課?仔細想想,主要還是該在教師身上找原因。想想我們的閱讀教學,許多時候都是在以教師用書、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代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作文課整個就是用一種模式寫作。這樣的課怎會得到學生喜歡呢?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愛,口能點火,筆能生花,用我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去激發學生的潛能,用我們語文的理想和熱情去打動學生,這樣的語文課才不愧是語文課。
(一) 語文教學反思的形式
語文教師如何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呢? 寫教學後記、寫反思日記、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實錄、故事、感悟、案例)及經驗論文等都是很好的反思形式。在一課時或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列出當天語文教學中所遇到的或看到的成功及不成功的教學事件,以及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事件中包含著哪些理論,如何改進等等;也可把語文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四個部分,然後對每個部分進行細分。如從教學思想運用的先進性、教學目標設計的准確度、教與學行為表現的合理性、教學手段選用的必要性、教材內容處理的可接受性、教學時間安排的節奏感、課堂活動組織的有序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反思。這樣做層次清楚,針對性較強,便於操作。
例如,在教學《項鏈》一文時,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在一種自讀提示的思維定式下展開的,但個別同學卻認為,瑪蒂爾德丟失這串項鏈,丟得好,這一丟不應該是她的人生悲劇,倒是使她從艷羨上層社會生活的虛無飄渺的夢幻里回到了現實生活之中,開始其自食其力的誠實的勞動,顯出了英雄的氣概,這對她來說實在是一次人生的飛躍,是一次新生。這種個性化的解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我在備課時沒想到的,於是在這節課結束後我把教學過程中的情況、感受寫在了教學後記上。反思日記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經驗,沉澱了智慧。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敏銳地提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對之展開調查研究。教師可充分運用觀察、談話、寫評語、測驗、調查問卷、查文獻等多種方法,並通過課內、課外活動、作業批改、座談會等多種渠道,了解學生對語文教學的意見,找准教學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語文教師只有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磨礪中才會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永遠在潮頭沖浪。考爾徳希徳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沒有反思,教學將只建立在沖動、直覺或常規之上。 優秀教師=教學過程 + 反思。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時時反思、事事反思,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水平,才能不斷地成長。因此,我想說:語文教師們,為了語文、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學生,讓我們多一點教學反思吧!

⑸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小學 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今天,朴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什麼?」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貫穿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為教學行為,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並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要對教學觀念、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進行反思,還要從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傳媒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校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為,反思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如教學中教師控制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師生關系的處理是否符合主體性原則等;二是對課堂教學中採取的教學策略進行思考,小結精彩片段,思考失敗之處,如「教學中是否出現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好,可以怎樣改進?」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等,
3.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俺們減少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小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法子,如「這堂課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
語文教學反思的內容
1.反思教學理念。新課改後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其中包括價值觀、情感態度、知識和技能。從長遠發展來看,艾賓浩斯記憶曲線表明其中知識是最容易遺忘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只有讓學生充分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的技能,才能在以後通過其他各種渠道來復習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遺忘的知識,並靠自己汲取全新的知識。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把價值觀、情感態度和技能有意識的逐漸融入到對於知識的講授中,加深學生的印象,讓記憶更加深刻,也讓教學過程不再呆板枯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只有通過對教學課程不斷反思,及時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才能不斷優化教學模式。

2.反思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十分重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理解信任,互相學習,才是完整的優秀的教學,並且營造出和諧上進的語文教學氛圍,更能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基於溝通對教師產生良好的信任,積極投入到教學中來,學生的優秀才能得以挖掘和展示,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向多元化發展。
3.反思學習方式。因為一個班級的學生數量大,少則十幾個學生,多則幾十個學生。學生的知識水平也不盡相同,良莠不齊。在課後進行教學反思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對每個學生給予正確的客觀的評價,然後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或各自的個性特長制定不同階段的階梯式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的才能都能展示出來,學生間相互競爭比賽,共同進步。例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時有意識的或有針對性的選擇某個同學來回答,且這個問題適合這個同學的知識能力水平。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盡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3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狠抓課本,確定目標,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新課程提倡利用與開發教學資源,實際上比較重要的教學資源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是教師要先鑽研、吃透文本,狠抓文本,明確教學具體目標,確定教學難點、重點,選取符合學生實際與教材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己對文本不理解,不知道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清楚,是不可能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每篇課文到底如何教,採取何種方式更好,何種形式更有效果,教師要有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要根據學情、課時、教材而確定,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適當地調整生成新的目標和預設目標。生成目標和預設目標要有所側重,要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自我評估。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可能要花很多精力與時間,但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重要的一環。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過程中人與人最重要的關系。師生關系的好與差,影響著教學工作的效果。如果一個對老師有厭倦抵觸情緒的學生,肯定不會細致、耐心地去聽這個老師講的課。如果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對老師產生崇敬、愛戴之情,就會非常喜歡他所教的學科,熱情也會很高的。我教過的一名女生比較內向,她的語文成績一度較差。為此,我多次鼓勵她大膽發言,提問時盡量問些簡單的問題,增強她學習語文的信心,但這樣做的效果不是太好,對此我一籌莫展。記得有一次她在操場上玩,我看到她的紅領巾沒戴好,就幫她整理了一下。第二天上語文課,她的表現很好,好得讓我吃驚:她多次搶著舉手回答問題,答案都是正確的。此後,她的一點點成績,我都會給予表揚和肯定,讓她感到她與同學一樣是被老師重視的。每次表揚和肯定後,她就會更加努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更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的知識。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是教學中問題情境的組織者、創設者,比較好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探究動機和強烈的問題意識,引發學生認真地思考。在探究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因此教師要進行研究,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在學生提出問題後,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要鼓勵學生通過小組交流、獨立思考等,嘗試解決問題。這對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有好處的。

4
營造語文課堂良好氛圍
有效組織良好的教學秩序。

教師要嚴密地組織教學,積極營造語文課良好的課堂氣氛。那種激趣引入,留下懸念,製造積極思考不斷進取的課堂氣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教學中還要適當遺留「空白」。語文課是一門培養學生思維的敏銳性、良好的思考習慣的學科。採取討論、比較、歸納、推理等教學方法,能為學生創造熱烈的課堂氣氛。在課堂上提問時,教師一定要有準備,在備課時就要考慮問什麼、什麼時候問,因為提問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千萬馬虎不得。

如果教師准備不足,想問什麼就問什麼,就會使課堂顯得鬆散,甚至起不到提問的作用。課堂提的問題一定要斟酌,要提在點上,對重點、難點問題提問時更應慎重,要緊緊圍繞著重點,就如何攻破難點提問題。提問時還要注意對象,對不同的學生提問的要求可不一樣,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採用不同的方法。提問時要注意靈活性,不僅對知識做靈活處理,而且也要在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進行靈活的調整。另外,還要注意問題的實效性,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

⑹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1、網站:www.bbfs.cn.com

2、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在逐漸更新,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從筆者所聽過、看過的教學觀摩課中,也產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對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隨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語文。這些流行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後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課堂上,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但學生喜歡的方式真的只有大聲朗讀么?這跟教師的導向有很大關系。在小學階段,教師比較強調高聲朗讀,因為,這樣易出效果,也便於教師檢查。但是,其他的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比如默讀和瀏覽,要求學生將字碼直接譯為意碼,這是一種高心智的活動。《語文課程標准》對默讀提出了具體的分段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時時引導學生學習、運用默讀。但在學生自主選擇時,往往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歡的方式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學懂了什麼」。

教師話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蜻蜓點水式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多層次、多角度、多側面的,可謂競相紛呈。然而遺憾的是,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雲見日」的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你想學哪一段,就先學哪一段」。

如同在語文課堂中設置了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表面上看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對所有的課文都適用么?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並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各異,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個性,一概以「你想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笨梢月穡慷�導噬希�頤淺3?吹降鬧皇牆淌π榛我磺梗�罷嬤饕猓�偕塘俊倍�選=淌ψ蓯怯邪旆ǜ獻叛���杓坪玫娜ψ永鎰輟?br />
4.「你真棒」。

現在教師視批評如越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賞識的分寸。

二、對課堂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

「你喜歡學哪一段?」「你想先學什麼?」「你想怎麼學?」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認識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個度,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慾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麼,教師就教什麼,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於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學習離不開教師,自主學習的確需要寬松的教學氛圍,但為了讓學生去自主,教師讓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組織學生學習,退出教學的舞台,成為一個旁觀者,這實質上是把自主學習異化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後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麼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教師應該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需要「引導」時就站到隊伍前,需要「穿針引線」時就插到隊中,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確實擔當起促進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

2. 合作學習「拉郎配」。

「合作學習」目前被教師視為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風靡小語課堂。但是我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對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展開、合作的組織等有些主觀隨意。只要教師覺得該合作學習了,即使學生沒有進入狀態,毫無探究慾望,也必須迅速加入學習小組;教師覺得該匯報成果了,即使學生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交鋒、正處於欲罷不能的探究狀態,合作學習也必須戛然而止……合作學習成了變相的「拉郎配」,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

例如,有位教師教學《曼谷的小象》,一節課組織了三次合作學習。第一次在初讀課文後,要求四人小組談談初讀後的感受;第二次在重點理解小象拉車、洗車部分,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你覺得小象怎樣,哪些詞語表現了小象的聰明、乖巧?小象為什麼會這么聰明、乖巧?」第三次大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幫忙,我們還有哪些辦法把車拉出來?」第三次合作學習,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餘兩次純屬為合作而合作,毫無意義。

我們認為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於表面。

課堂教學中以下幾種情況比較適宜使用合作學習:一是出現了新知識,需要培養探索、合作能力時;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決的問題,而依靠個人能力又不能實現時;三是學生意見不一致且有爭論時。

三、對語文課堂學習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

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

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第七冊的《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麼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後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於課文是如何藉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徵,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

例如,某教師教學《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裡?它們的家是什麼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鍾後)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國》,邊唱邊做動作(學生剛入小學,不少人不會唱這兩首歌,教師又是范唱又是讓學生跟著錄音機唱,再表演,花去近半節課時間)。

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麼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麼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⑺ 語文教學反思(一)

教師教學反思的基本內容:
(1)反思自己的教學是否真正達到了教學目標(反思教學目標);
(2)總結精彩片段,思考失敗之處,反思教學技能(反思教學得失);
(3)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造成傷害;
(4)反思教育教學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5)反思是否侵犯了學生的權利;
(6)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反思教學理念);
(7)反思自己的專業知識。

⑻ 怎樣評價語文教學反思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反思些什麼?怎樣反思?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點個人體會。
「反求諸己,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佐證了反思的必要性。而當今社會反思已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何況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也應不斷反思,發現問題,消去弊端,即「借石攻玉」。
新課程的實施,標志著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個領域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機遇和挑戰並存。在這一大背景下,作為課程改革的實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如何轉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如何處理學科課程與教學遇到的諸多問題。例如,究竟是「教材為本」還是「標准為本」?教材設計如何才能擺脫「新瓶裝舊酒」的尷尬?嘴上講「知識是自我建構的產物」,但實際上是「灌輸」為主的課堂風景線又有多少改觀呢?……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現實問題。
新課程標准強調了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尤其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的分析與反思。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藉助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追求教學過程的合理性,從而使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然而新課程又強調教師是課程實施的參與者、建設者和開發者。要做好這樣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斷地總結、反思和改進,不斷地創造,而教學反思正是使教師進行總結、反思、改進、創造的有效方法。
一 上課前要先反思
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後的反思,忽視或不重視教學前的反思。而要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尤其重要。而且新課程標准同樣非常關注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師在教學前必須充分了解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這不僅僅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審視,再次查漏補缺,吸收和內化,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的具體表現。
教學實踐表明,經過課前反思後的教學設計調整,能夠預設到學生在學習中所碰到的困難,教學內容和方法更適合學生,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 課堂教學中需反思
課中反思,即及時自主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能使教學工作高質高效地進行,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過程,尤其是進入新課程後,教學中所出現的情況越來越有挑戰性,常常出人意料,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於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發展的需要,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
另外,課堂教學是在動態中生成,在動態中發展的。教師要善於抓住契機,形成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如在《論語六則》教學中,學習「學而不思則罔,四而不學則殆」時,可結合學生的思想表現及時進行教育,效果就非常好。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課中反思表現為教師自我檢查、自我校正、自我強化,而這一過程又是通過「問題—嘗試—反思—新問題—調整—反思」得以展開和實現的,貫穿始終的是教師的「反思」。
三 課後更要總結、反思得失
課後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固然重要,但是教然後知困知不足。因此,課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分析、反思,寫下自己執教的切身體會或疏漏失誤,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經常性的課後反思是教師責任心的具體表現,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良好形式。更重要的是,課後反思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備課質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有利於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有利於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那麼課後反思思什麼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五方面進行反思。
1.反思教材的創造性使用結果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科書的首要功能是作為教與學的工具,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件,而是以一種參考揭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方法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是課程的使用者、建設者、開發者。因此,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時候,教師可以把這些內容在課後反思中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議,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2.反思教學片段
首先,教師要記錄自己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將教學過程中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以及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做法(如導入新課的巧妙之處,留有懸念的結束語,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及激活學生思維、學生自主評價等成功之處)詳細地記錄下來,並應用到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去。在此基礎上,教師將教學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其次,教師要善於記錄教學機智。在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愈加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當出現了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時,作為教師,就要記錄下來加以研究,並以教育理論為指導,結合案例分析技術,開展教科研工作。
3.反思教學的「敗筆」
再成功的課堂教育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在課後,教師必須審視自己處理不當的環節,安排不妥的教學內容,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同時,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要動腦筋、想辦法,尋找最佳結合點,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學策略,形成新的教學環節。
4.反思教學中學生的見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在學習中總會閃爍出「創新的火花」。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見解。課堂下,教師們常常會交流課堂教學中學生所表現出來值得贊賞的東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悅,這種源於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精神世界的獨特感受,是一種無比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對這些獨到的見解加以贊賞和激勵,既是幫助學生悅納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因此,應將它們記錄下來,為今後的教學補充新鮮血液。
5.反思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教師要靜心沉思:情境的創設是否有效果?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問題的提出是否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是否有價值?有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才能是否得以萌發?等,並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課後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三 結束語
總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筆者感到多一點教學反思的靈感,經常進行教學反思,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幫助自己不斷成長。

⑼ 如何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新課改為當前教師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及時的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反思,可以促進教師對知識結構的掌握、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轉變;反思,可以激勵我們努力提升自己的執教能力;反思,可以使教師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進行人文的關懷與教育。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眾多的研究也表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可以提高我們的教學技能,促進其進行有效教學。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並指出「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他的專業成長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要素,是實施新課程教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著眼於自己教學行為的改進,通過自己對教學活動的自我察覺,看到其行為所依據理論的局限性,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能。那麼,我們如何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反思呢?我認為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弄清「反思對象」和「如何反思」這兩個首要的問題。

一、反思對象

明卻反思對象,這是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反思的一個前提性問題。有了反思的問題,也就有了反思的著力點、分析的范圍和改進的方向。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思考:

1、反思亮點

作為教師,每一堂課總是有自己滿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處:如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上一些精彩細節;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感觸;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整合和創造性處理;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引起教與學共振效應的途徑;先進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的滲透與應用,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在課堂中應用的感悟;設計合理、條理分明的板書;學法指導的技巧等等,把這些詳略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總結、改善,推陳出新,教學藝術才能日完善。

2、反思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或教學內容安排不妥,或教學方法不適用,或練習設計難易程度把握不準,或課堂中的生成處理不當,或未針對學生差異區別對待等。教師課後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尋找解決的辦法。這樣可以幫助你查找根源、尋求對策、吸取教訓,使之成為教學工作中的前車之鑒,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少走或不走彎路,進而使自己的教學活動逐漸完善。

3、反思學生的創新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4、反思教學預測與生成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產生瞬間靈感,這些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是課前所沒有預料到的。把自己這些教學中富有智慧的創新之舉在教學之後及時的記錄下來,並對之進行歸類、整理、總結,就會使你的教學智慧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

其實,教學反思遠不限於上述內容。教學中的任何難題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對象,對教學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為教學智慧產生的源泉,對教學中關鍵性問題的不斷求索都可以增進教師的反思能力。

二、如何反思

教學反思的形式豐富,方法多樣,反思可以是對他人教學實踐的反思,也可以是對自身教學實踐的反思;可以是個人反思,也可以是集體反思。但不管是那一種反思,都應該以具體的教學活動為基礎,選好切入點,依據一定的理論進行分析闡述,並且開展對話交流,對已有的教學實踐加以激活、評判、再認,才能發揮出對教學實踐應有的提升作用。

1、把新課程理念作為反思的著眼點

進行教學反思時,應該對照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自身的教學實踐,思考自己的教學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要求,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做些什麼。這樣的反思會使得新課程理念的要求逐步在課堂上得到體現和落實。

2、把相關經驗和理論作為反思的重要參照

進行教學反思時,並不見得只是就事論事,在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深入思考時,需要回憶、整合先有的經驗,借用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作為反思的基本參照,使教學反思成為聯系以往經驗與現有做法的橋梁,成為貫通既定理論與實踐的中介。這樣的反思擺脫了純粹經驗的說教,是對課堂實際行為的有效提升。

3、把整體反思與局部反思相結合

課堂教學反思,既可以是對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的整體思考,也可以是對課堂教學某個環節的局部思考。有的時候需要從整體層面來分析,如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信息的傳遞以及教師等,他們之間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復雜整體。

4、把反思貫穿課堂教學的過程

教學反思要體現在教學的始終,反映在教學的過程。教學前的反思集中在教學定位、設計理念和方法上,教學中的反思集中在課堂動態生成的事件上,教學後的反思集中在教學效果與設計意圖是否一致上。反思成為引導教學的基本手段,成為教學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也就成了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的動力和源泉。

5、反思與再實踐

教學反思不是坐而論道的玄思,需要將反思得到的啟示、體會、對策轉化成為後續教學的具體舉措。

語文教師只有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磨礪中才會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永遠在潮頭沖浪。考爾徳希徳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沒有反思,教學將只建立在沖動、直覺或常規之上。讓我們都來做有心人,為了提高教育理論水平,改進教學方法,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大家行動起來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吧!

⑽ 教學反饋的作用有那些

教師日常的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各種信息傳遞的交互活動,這種信息交流進行得如何,要靠反饋來實現,反饋是師生雙方圍繞課程和方法而表現出來的,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觀察掌握並記錄,見微而知著,就能及時做出反饋來影響教學進程。

對學生課外尤其是課堂的表現細心觀察,是捕捉反饋信息的渠道,由此教師可以獲取大量信息,來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記錄各種反饋信息的最有時效性的方法就是教學後記,而且教學後記本身又能起到明顯的反饋作用,同時教學後記也是反思,是總結,是心得,是教訓,是壘築理論高塔的一塊塊基石,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作了大量的教學後記,積累了不少心得體會,現歸納成以下幾方面:

一是記錄學生所思所想,發掘學生的潛力。在課堂上,教師要從興奮的說話者轉變為積極的傾聽者,「在傾聽中教育」,教師在課堂上的沉默,給了學生說的機會,採用以聽覺為中心的交流模式,傾聽學生的想法、需求、情感、思想、心理、差異、與人的關系。有意識地記錄下來後,加以鼓勵,並在合適的時候在一些班級開展完全開放的自定主題的教學。

二是記錄教材處理、時間分配上的心得,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教學效率。如《中秋節》一課中,學生對於中秋前後的氣候變化有切身體會,可以少花時間,而對於城市學生比較陌生的鄉村的豐收景象多加以展示、討論和描述;各民族過中秋的習俗用圖片展示清楚即可,對於杭州的中秋賞桂、錢江潮則可以展開,激發學生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情懷。

三是記錄合適的教學方法。哪些課題是適合探究的,哪些課題是適合展示的,哪些課題是適合實驗操作的,哪些課題是適合講解的。如聲、光、電,動植物的飼養、觀察是非實踐不可的。在新課程倡導探究的大背景下,出現了片面認為講授運用越少越好的傾向。反思這個問題,我認為學生在進行思考和行動之前,是需要較長時間來同化一個學科領域和技能體系,並以此為基礎來進行思考的,講授是讓學生達到這點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講授中的質疑、開放的觀點,能讓學生看到反思的過程,因此適時適量的講解是完全必要的。

四是記錄在學生學習時需要點撥之處和點撥的時機。在《各種各樣的調味品》一課中,同一種食品中加入不同的調味品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但在課堂中,許多學生轉不過彎來,做出錯誤判斷。事實上,生活本身就是課堂,是身邊無時不在的老師。在課堂上教師只要稍加點撥生活與課堂的關系,學生就能理順思路,用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點撥的時機也非常重要,在學生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是旁觀者,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在何時在何種程度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這些點撥對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何時給出自己的看法會導致學生的積極思考,都是值得反思和記錄的問題。

五是記錄課堂中的疑難問題,以期隨時解決。教師不是萬能的,不是網路全書,不要把自己神化,碰到疑難的問題,在學生面前無需掩飾,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承認「我不知道」遠比告訴學生一個錯誤的答案更好,但如何解決不知道的問題的方法,教師必須是清楚的,而且要告訴學生該如何去做。教師可以發動學生一起尋找資料,進行驗證,以解決疑難問題。如《昆蟲》一課中有一種螻蛄,筆者一直懷疑就是所謂的「土狗」,但查閱手頭的網路全書卻無此內容,一直注意尋找相關資料,終於在學生的一本書上得到了確證,並在課堂上及時對學生說明,讓學生從事件本身看到教師學習的過程,體會到獲得知識的喜悅。

六是記錄作業中的普遍問題,下次教學時有的放矢,減少失誤,讓學生多多體會「優」的喜悅,起到正反饋作用。如太陽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中的「萬」;昆蟲的一對觸角,三對腳中的「對」等,學生往往易忽視,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借題發揮可以讓學生警覺,形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科學態度。

七是記錄學生的補充資料。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學生的知識面和能獲得資料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三峽工程的世界之最,建造時間;長江流域的面積、人口;茶葉的種類、產地等學生獲得的知識,我都作為第一手資料加以記錄,讓學生也體會到自己尋找資料的過程和被認可的滿足和喜悅。

八是記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利用錯誤進行教學的心得。如《爬行動物》一課,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於壁虎外形的五部分分類中的「頸部」發生了爭論,許多學生認為壁虎沒有頸部,理由是壁虎的頸部與身體大體一樣大;有學生認為壁虎沒有四肢的分類,因為在昆蟲的分類中,就將六腳歸入了胸部。四年級的學生有這種思考能力和類比推理的能力,相當不易。課堂上先肯定他們的質疑精神,加以獎勵,並且抓住時機告訴學生要「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敢於對書本知識、對老師說「不」,然後才適當解釋了科學概念。再如在課上,有學生提出壁虎的運動是同手同腳的,也就是說是同方向前後肢是一起運動的,當時課堂上有學生帶的娃娃魚和烏龜,先請學生進行觀察,答案是否定的,第二課時有學生帶來了壁虎,仔細觀察,結淪的確是錯誤的,但這件事情本身通過學生的探究過程告訴了學生最好的學習方法。

九是記錄實驗環節的得失。如在五年級《地球的五帶》一課中,將用手電筒照地球儀的實驗,改進成手電筒照地球儀再加入用手電筒照射黑板,使得直射和斜射的面積大小的比較效果更直觀,更易理解;在三年級的《我們與食物》一課中,對食物的成分進行研究時,用酒精燈燒精肉聞到焦臭味的環節改成用火柴燒,因為火不持續燃燒導致了失敗,出發點本是想呈現生活中的景象,實際效果還是用酒精燈較好。

十是記錄平行班的不同情況和評價體系,如課前准備、課堂閃光點、課後延伸實踐作業完成情況等,做好反饋總結,做到因班施教,更有針對性。成功的體驗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針對不同的班級,採取不同的評價體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在實踐中,將評價過程動態化,採用延緩評價、待定評價等做法;將評價方法多樣化,量化與質化的評價結合,開展研究性評價,即檔案袋評價,文章和作品的評價,展示、交流評價,口頭演說評價,討論評價,作品選評價,答辯會評價等,給學生創造各種獲得優秀的條件和時機。課前准備帶來各種實物和資料(文字、圖片、照片、繪畫等)可得優秀。課堂復習回答正確者可得優秀,課堂提出自己的見解或是有價值的問題可得優秀,課後作業完成及時正確可得優秀,課內遵守紀律表現突出可得優秀,課外飼養小動物、種植植物、進行實驗、考察等可得優秀。不同班級側重點不同,以最大限度讓學生得到成功為目的,培養興趣,激發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評價發揮選拔、調節反饋、展示激勵、反思總結、積極導向和記錄成長的重要功能。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語文教學反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