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如何落實論文

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如何落實論文

發布時間:2022-05-29 22:35:39

⑴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一、「導入學習」,為「語文核心素養」達成作鋪墊
在「導入學習」環節,我通過學生提出問題的方式拋出問題,然後選擇符合我教學目標的問題在本堂課中解決,於是我選擇了學生提出的五個我預設的問題:1.綠友是一個什麼樣的綠友?2.囚綠之後為什麼又放綠?3.為什麼作者要寫「盧溝橋事件」?4.作者和綠友發生了什麼故事?5.作者的心情有什麼變化?請學生把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我順勢以解決學生這些問題的方式推動下面的教學活動,為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做好鋪墊。
二、「自主學習」,落實「語言建構」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是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更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自主學習」環節,我通過讓學生找線索,在文中劃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和作者的心情變化詞,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4和問題5。為減輕老師的書寫量,我還請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上台,邊讀相關的句子邊寫出作者的經歷和情感變化詞。
本環節學生按照學案的路線圖和老師的導學自主閱讀相關內容,自學深思,圈點勾畫,分析歸納,做好記錄。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建構,培養學生圈、點、勾、畫和表達能力。
三、「合作學習」,綜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緊接著進入「合作學習」環節,本環節落實本節課的重難點:理解綠的內涵和寫作意圖。在這個環節中我分三步推動知識能力的落實。
第一步,合作共賞,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標志,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語言是重要的思維工具,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這一步,抓描寫句,體會品質。讓學生以合作共賞的方式找出並朗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描寫句,並根據句子和關鍵詞,討論「綠友」的性格特點。在問題情境中藉助解決問題的實踐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二步,合作發現,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應用,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並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語言文字作品是人類重要的審美對象,語文學習也是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
這一步,借物抒情,感悟內涵。學生找出文中直接抒發情感、揭示「綠友」特質的句子並賞析。讓學生理解「借物抒情」的手法,感悟句子內涵,並通過討論讓學生懂得怎樣賞析美句。在閱讀、體驗和表達交流中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
第三步,合作表演,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一步,展開想像,探究心理。為進一步探究作者的心理,我讓學生分組表演「人、綠對對碰」,這種對話表演形式新穎活潑,既檢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調動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效果明顯。檢驗了學生的語言運用水平和思維能力。

⑵ 教學中如何體現語文核心素養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學科核心素養

在課程目標中融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結合學科特點,選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中應重點關注的內容並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目標中。調查表明,每門課程都可以承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並且每門課程都有其可以重點承載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點,例如科學類課程學科可以重點承載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問題解決、社會責任等素養要點。

在課程實施方面,以基於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准改善課堂教師教與學生學。引導教師由單純關注學科知識教學、考試教學轉向全面關注學科能力教學、學生發展素養教學,要鼓勵教師改革教學方式,特別要探索跨學科學習、情境學習,從而真正實現課程從學科本位發展為育人本位,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如葉瀾所說:「每個學科對學生的發展價值,除了一個領域的知識以外,應該能夠提供一種唯有在這個學科的學習中才可能獲得的經歷和體驗;提供獨特的學科美的發現、欣賞和表達能力。」每門課程都肩負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不可或缺的獨特使命。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21世紀國內外基礎教育共同關注的熱點專題,而課程則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我們需要不斷借鑒、思考、實踐、總結如何在課程目標、標准、實施等環節中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

日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致力於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六大素養樹立學生成長「標桿」。該研究成果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對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點。其創新在於,以核心素養為統攝,使得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更加凸現;其突破在於,它是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自從世紀初新課改以來,課程的「三維目標」已經人盡皆知,但人們往往只在學科教學的文本知識中去尋找它,將它機械地割裂開來,並且存在對它善貼標簽的現象。「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貫穿於課程目標、結構、內容、教學實施以及質量標准與評價的整個過程中。「三維目標」可以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得以完整體現。因此,「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養的落實
核心素養的落實,顯然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它更是以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保障的。
1.回歸學習本質—解決問題
要真正實現這一改變,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學習的,進而回歸到學習的本質。縱觀人類社會,無論是思想發展史、社會進步史,還是科學發現史、技術革新史,無一不是在不斷發現新問題中解決問題,又在解決問題中發現新的問題;而對於每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講,都是在不斷的自我追問中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只是,在現代知識的海洋中,我們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歸對問題的探求,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回自己應有的智慧,應是學習的本意。
2.學習方式改變—問題化學習
從以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中間的橋梁是「問題化學習」。「問題化學習」讓我們看到,所有的教學必須以學生學習為主線去設計,必須讓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能夠發生並且展開。需要在教學中強調問題化學習。以真實的問題形成問題鏈、問題矩陣,就是試圖讓孩子在學習中,在對問題的追尋中,慢慢形成一個知識結構——從低結構到高結構,從本學科的結構到跨學科的結構,從知識到真實的世界。在問題化學習的過程中,以認知建構的方式去重組問題、重組內容,讓學生在問題與問題的聯系中,在綜合地帶和邊緣地帶,進行知識的碰撞,進行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這就是問題化學習方式極具價值之處。
同時,問題化與情景化是緊密聯系的,問題往往產生於情景。真實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養為本的教學中具有重要價值。如果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不起聯系,那麼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教學活動所應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途徑和方法,是核心素養實現的現實基礎。知識是素養的媒介和手段,知識轉化為素養的重要途徑是情景。如果脫離情景,知識就只剩下符號,知識的應用和知識蘊含的文化精神就無從談起。
3.教學模式的變革—「活動課程」
在教學中,要大力倡導和精心設計學科活動。學生的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是在相應的學科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學科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習者的親身經歷與學科知識建立聯系。學科活動要體現經驗性,讓學生通過經驗的獲得來重構知識;要體現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而不是「被活動」;要體現校本性,應該結合不同區域和環境的特點選擇資源和組織活動;要精心設計活動,充分體現活動的教育性,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結合學科內容和特點設計活動。

4.課程規劃—學科和跨學科課程
落實核心素養,從學校的課程規劃角度,要完成兩種課程的設計:一是學科課程,二是跨學科課程(即綜合性課程)。學科課程是基於學科的邏輯體系開發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間接經驗。跨學科課程是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它關注的是學生面對真實世界時的真實體驗和直接經驗,是以社會生活統合和調動已學的書本知識。它有利於學生獲得對世界完整的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兩種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也各有特點,後者是以探究性學習方式為主導的。兩種學習交互在一起,才能夠實現讓教育和學習回歸生活,才能體現學生學習的全部社會意義。也許可以這樣說,所有以核心素養為指向的教學,需要通過學習者間接經驗學習和直接經驗學習的交互才能實現。因此,當前學校完善兩種課程的設計就極為重要。

⑶ 核心素養如何在語文課堂落地

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新航標。課堂是落實核心素養的主陣地,要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轉化,課堂必須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具體表現為:
一是目中有人,即教師要摒棄重知輕人的陳舊觀念,樹立「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一書中寫道:「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這再次印證了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學習「最近發展區」理論

⑷ 在初中語文課堂如何滲透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的含義
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是日常生活交流里必不可少的存在,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很多同學和家長對於語文學科都存在著一定的誤解,覺得語文是母語的學習,隨隨便便學學就能學好,無需耗費太多的精力,還不如抽出更多的時間多來補習一下數理化或者英語。但事實卻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語文學習自有其方法和策略。這就不難理解,有的同學一考,出來的結果都很理想,甚至是接近滿分,而有的無論怎麼考都只能是那一點點分,或者是有部分同學在認識到了語文的重要性後,即使是努力了也只是事倍功半,取得的進步是微乎其微,更有甚者,努力半天都只是原地踏步。
從筆者教學實踐多年的觀察來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許多學生忽視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他們覺得學好語文只要背背記記就好了。不可否認的是,語文學習也是有技巧的,想要學好語文最關鍵的不是誰記得厲害,把握語文素養才是核心和關鍵,要不然為什麼大家都是背一樣的古詩詞,考試結果卻很懸殊呢?
值得注意的是,素養和我們常常說的素質教育里的素質還是有些不同的,很多人都覺得素養是一個很縹緲空洞的概念,語文核心素養更是令人捉摸不透。那麼何為語文核心素養?新課標里給出了明確的界定,包括「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及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
二、注重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無論是在哪個時期,無論是在哪所學校,課堂都是一個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所以想要提高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絕對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但眾所周知的是,課堂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想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鍾內達到最好的效果,則需要教師想辦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從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觀察來看,很多同學其實有著學好語文的心,但由於方式不得法,而收效甚微,初中階段的同學由於年齡和心智的限制很難做到持之以恆,多次嘗試以後,見不到效果就放棄了。假如老師在日常教學中就為其滲透關注語文核心素養的意識,並且在其受挫時能幫助其從語文核心素養方面予以幫助,最後得到的結果必然不差。
三、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與培養的措施
首先,打好基礎,新課標中關於核心素養的第一個定義也是語言的構建與運用,體現到課堂教學上就是字詞的認讀、文章的理解、作文的寫作等。新課改以來,教學方式都有了一定的革新,但很多教師都陷入了一個誤區,以為多運用多媒體工具和多多提問就是將教學回歸學生主體,就是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雖然這樣的課堂看似活潑新穎,但在這樣的教學下,很多同學連字詞都還認不完整呢,就要在多媒體上對著機器練習朗誦,這些作法都不符合核心素養的本質要求。真正能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法是幫助學生們把基礎打牢,可以通過有趣的游戲幫助學生們識記生僻字詞,課堂時間有限,在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後就可以讓他們在課堂外多用此方法去多看課外書,這既能夠幫助學生們打好語言基礎,又能幫助學生們拓展知識面。
其次,基礎打牢後,思維和審美方面的提升對於語文學習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多多鼓勵學生們進行發散思維,多進行創新性思考,是幫助一位學生實現從一個書獃子到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社會主義新青年的轉變。發散思維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而創新是目前我們國家對於人才的最主要的素質要求。因此,從中學時代起就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性對於國家未來發展也是有著極強的積極作用的。

⑸ 如何落實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幾點嘗試

近幾年,核心素養成為了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關鍵詞,新課標指出小學語文素養是指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其核心素養是語感、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學習習慣,在平時教學中,我著眼於改革和優化現有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通過開展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科關鍵能力,進行了一些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積極嘗試。
一、著眼能力,閱讀中提升思維品質
(一)引導質疑,激活思維。
巴爾扎克對世人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意義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就問個為什麼。」 無獨有偶,陶行之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也提出:「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顯而易見,問題是學習的先導,語文課堂上創設環境,激發學生提問的願望,利用文本資源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難點重點質疑,抓住矛盾處、異常處質疑,抓住文題質疑,抓住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詞句質疑,提出與課文主要內容相關的質疑,多角度,多方位發問,並引導學生學會多途徑解決問題。在教學《遲到》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全文的總起句,「我的父親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體會作者為什麼這樣遣詞造句,在品讀了描寫小海音和父親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的語句後,引導學生自行討論解決上節課提出的問題「父親為什麼要打我?」明確是海音激怒了父親,才會挨打,之後又引導學生練習多角度提問,深入思考父親是為什麼打我,如果不打會有什麼後果?進一步體會父親的內心世界;最後抓住父親送給我花夾襖和銅板這個細節的描寫,引導學生回憶之前的質疑,通過師生對話,生生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形成了對文本的正確理解,感受到一個既疼愛孩子,有嚴格管教孩子的父親的形象。從學生的表現看,基本達到高學段「在討論和交流中,敢於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一次次質疑中,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了發展與提升。
(二)文本對話,讀中悟情。
語文教學是一首詩,一首激情澎湃的詩,語文課要體現「書聲琅琅,情意濃濃」。《課程標准》總目標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我的故鄉在北京》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學中我通過激發學生的情感來使學生自發地感悟課文內容。我抓住文中優美語段,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齊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當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到西山、昆明湖、長城的美景後,再讓學生通過「讀」把對故鄉的熱愛贊美之情表達出來,這些朗讀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形成。語言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教學中,通過採用范讀、學生自讀、默讀、師生合作讀、齊讀、配樂朗讀等多種方式,不需要教師做過多地講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的內涵,引領學生學生走進文本,在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想像入手,入文入境。
想像是學生把文字變成形象的再創造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語言文字,展開想像的翅膀,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作品中的人物,設身處地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根據語言文字進行想像,走進了作者的心靈深處,更深的體會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過朗讀,進一步品味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現了語文特點,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學《二泉映月》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從「阿炳雙目失明,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買藝度日。。。。。」這一段描寫中去想像阿炳的生活,進而體會他坎坷的命運,體會到阿炳通過琴聲表達悲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中悟境,讀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這樣的朗讀才會「有聲有色」,這樣的朗讀才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作者心中流動的情感。
二、品味語言, 積累中學會審美與文化傳承
教材中有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為學生語言實踐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應充分利用其價值。《嫦娥奔月》這個民間故事從遠古一路走來,人們一輩輩地傳誦著,就因為故事中蘊藏著動人的美!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著重通過語言文字的品讀,來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從而帶孩子走進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獲得情感的陶冶與心靈的盪滌,了解美的真諦。課文以《嫦娥奔月》為題,執教前我認真閱讀了江蘇省特級教師周益民對這篇課文的解讀,他是抓住另外一個層次的「美」,壯美、柔美、優美、甜美、凄美……來學習這篇課文。我覺得這一設計非常獨具匠心的,但是我考慮到我們孩子由於處在農村的特點,孩子對文本中的「柔美」「甜美」「凄美」等可能沒有城裡的孩子理解得那麼的准確。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根據書後面的習題上復述課文的要求,抓住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智斗逢蒙——嫦娥奔月——後羿追妻——遙祝嫦娥」為線索的,我將「嫦娥奔月」作為重點部分來講的,嫦娥吞下了仙葯,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通過第6小節的配樂朗誦將孩子們直接帶入「嫦娥奔月」這一部分。美的文字,美的畫面,當嫦娥身體輕起來,飛出來了自己溫馨的家,飛離了自己熟悉的村莊,越飛越高。這是多美的無奈,多麼的凄涼,多麼的美麗,這是一種凄美。讓孩子通過畫面的想像,音樂的渲染來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讓孩子通過這一小節中的疊詞「飄飄悠悠」和「碧藍碧藍」,去品味這段文字之美、環境之美以及嫦娥的心靈之美。
其次多利用課外資源,讓學生多積累美的語言,通過主題閱讀、背誦古詩、國學經典,鑒賞優美文段,給學生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三、習得語言, 練筆中學會運用與創造
閱讀是吸收和積累,作文是內化和運用,只有在閱讀中「厚積」,才能在作文中「薄發」,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加強讀寫結合。北師大教材為讀寫結合提供了空間,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範例,適時地引導,在一年級學生學完詩歌《我很快樂》後進行寫話練習:小朋友想一想,還有誰很快樂?,孩子們說出:「我是小烏龜,我會在水裡游,我很快樂.我是小樹,我會結果,我很快樂」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學習了《清明上河圖》中描寫繁華街市的部分,讓學生仿寫舊街花朝節的熱鬧場面,在學習了《爺爺的蘆笛》一課後,布置學生寫一寫晚上自己獨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學生從文中悟得寫法,有話可寫,往往出現神來之筆。在一次次練筆中,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創造了精妙的語言。
四、探究實踐,多元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1走進教材,開展實踐活動,提供展示平台。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形成與發展,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課本中的探究實踐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如在六年級上冊《花與生活》的調查報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首先確定自己准備調查的內容,制定好活動計劃,然後進行小組分工:搜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准備節目等,最後進行活動展示。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到其中,到圖書館、互聯網查找資料,對家長、鄰居進行訪問調查,編寫兒歌,繪制花的圖片等,最後每個組的孩子都在全班進行了匯報:翔實的資料介紹、聲情並茂的朗誦、悠揚的歌聲、精彩的繪畫……課堂上不時傳來陣陣掌聲。孩子們在這一活動中增長了有關花的知識,拓寬了視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鍛煉。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實踐中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課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讓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這在課堂內外都可以進行。在課內,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鍾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教師也可提供相關的信息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課外,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把語文和生活練習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設「語文化」的生活情境:競選班幹部,課前3分鍾說話(評論班級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開主題隊會、班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等競賽,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遊,甚至經典誦讀、交友、談心、玩QQ空間、發微信、寫隨筆、寫旅遊攻略……就這樣,讓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在這些教學嘗試中,我體會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在反復的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才能讓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生根。

⑹ 在初中教學中如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希望能幫助你,還請及時採納謝謝。

⑺ 如何在教學中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提取碼: kd18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為「語言文字」。語文課一般被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也可以說,語文是運用語言規律與特定語言詞彙所形成的書面的或口語的言語作品及這個形成過程的總和。

⑻ 在教學中怎樣落實語文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和提升高中生四大核心素養,是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和任務。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從最初的「雙基」走向「三維目標」,再從「三維目標」走到「核心素養」,它的進步是不言而喻的。它的進步就是從「一維(雙基)」到「三維」,再到「終極目標」。從教學的角度講,強調雙基,就是強調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這是一維的。強調三維,就是強調一個目標的三個方面,就是「在過程中掌握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三維的。而核心素養把三維目標中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提煉為能力;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提煉為品格。所以核心素養的關鍵點是能力和品格,這也是語文學科性質工具性和人文性決定的。在教學中如何落實四大核心素養呢?下面談談我的淺見.
一、在閱讀教學中實現「語言建構與應用」的素養達成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高中生母語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的成長、審美素養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認同,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通過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的建構得以實現的。在語文教學中,要拒絕「純內容分析式」的講讀教學,不要在分析課文內容上做過多糾纏;而應從具體語言文字的運用入手,通過對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或者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到語言文字中找出認知的依據。同時又要避免「重言輕文」的現象,有些老師在教學中過於關注語言現象而忽視了文本內容,特別是對文言文的教學,有些老師只提及語言而忽略文本內容。因此,閱讀教學對文本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在閱讀中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如在《故都的秋》文章已開始就講了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說說他心中的清、靜、悲涼是什麼樣的,再進一步分析內容
二、在閱讀、體驗和表達交流中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應用,語文活動是學生形成審美體驗、發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
把握審美思維的特徵,培養審美想像能力。審美活動在本質上是形象思維活動,它受一般的認識規律約束,不同於抽象的邏輯與推理過程,很難用一般的邏輯語言來概括,而是需要通過生活本身的形象規律來實現。所以在審美鑒賞與創造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想像力、理解力以及創造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審美想像力越豐富,對審美對象的再現也就越真實,學生對審美形象的再創造就越具體,學生的知識寶庫就越豐盈,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的基礎也就越厚實。在《故都的秋》中對牽牛花一部分的分析中粉色、藍色等淺色色系本身就是冷色系、我們可以把顏色換成大紅色,粉紫色再看看效果。
三、通過閱讀、體驗和寫作培養審美鑒賞與審美創造能力。我們所說的閱讀,既指「篇」的閱讀,更強調「本」的閱讀。新課標更加重視「整本書閱讀」,師生通過「整本書閱讀」的過程發現美,體驗美,鑒賞美,評價美。從「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豐富語言,比較對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獲得情感體驗,獲得精神享受,獲得自由想像,使閱讀因升值而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悅讀」。更進一步體驗生活中的真善美,體驗自然萬物的真實美,並學會融入自己獨特體驗和獨立思考的創意表達,富有創意地表現美和表達美。如《故都的秋》中可以讓學生反復誦讀「一層秋雨一層涼」,嘗試用各種語氣讀,體味表達效果。
語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課程的使命之一是塑造人的靈魂。文本架起了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教師從文化的視角引導學生感悟和體驗,從而促進靈魂走向高貴和完美,完成「教人成人」的過程,這個過程留下的痕跡的輕重取決於教師是否具有文化視野、文化自信和文化審美能力。所以,核心素養的根,在教師的文化自覺。

⑼ 如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抓好學生的基本功 聽、說、讀、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那麼如何在課堂上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呢?
於漪老師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好的課堂導入應該能吸引學生,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導入應緊扣課題,如:典故講解,一個成語,一句歌唱,生活俗語……不管我們採用哪一種,都應該以能激起學生的認知,喚起學生的興趣為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
我認為,語文素養在課堂上應當幫助學生對於文中重點詞、句、段,依靠文本,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力,再學一點古漢語,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時,我要求學生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古代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每一次的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朗讀可以說是在培養學生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產生對他們的敬佩,進而感到驕傲、自豪。我認為這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因此,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的追求。

⑽ 核心素養語文如何落實

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新航標。課堂是落實核心素養的主陣地,要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轉化,課堂必須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具體表現為:

一是目中有人,即教師要摒棄重知輕人的陳舊觀念,樹立「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一書中寫道:「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這再次印證了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學習「最近發展區」理論。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真正有效的學習,是基於學生問題的整體性學習,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的碎片化學習。整體性學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強調問題解決策略,先見森林後見樹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具有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功效;碎片化學習遵循知識的邏輯順序,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導致學生的學習處於支離破碎和零敲碎打的狀態,如同走迷宮,效益低下。
從知識為中心的碎片化學習轉向問題解決的整體性學習,是核心素養背景下深度學習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核心素養教學轉化的必然選擇。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轉變重知輕人的觀念,抓住學生的認知障礙點、思維矛盾點、情感體驗點和智慧生成點,引導學生開展基於問題解決的整體性學習,實現問題共振、情感共鳴和智慧共生。「目中有人」是核心素養教學轉化的前提。

二是胸中有書,即教師要摒棄「一滴水」與「一桶水」的陳舊觀念,樹立終身學習思想,厚積薄發,做學生創新火花的點燃者和智慧泉水的引路人。有人曾說:「教師要做一條常流不斷的小溪。」教師作為學習化時代的一員,只有勤學善思、胸中有書,才能常教常新,課堂才會呈現學生智慧之泉噴涌而出的勝景。

特級教師竇桂梅執教葉紹翁的七言絕句《游園不值》,引領學生如痴如醉地讀詩、品句、背詩、唱詩,發掘出「從游園不遇」到「游園有遇」的文化內涵,揭示了文本的哲理。教學「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竇桂梅引用老子的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引導學生理解「一枝」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這樣的語文課,以深層次的文化探究為主線,語言的感悟、理解與應用貫穿始終,就像一曲優美的充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旋律,讓人盪氣回腸、回味無窮。這與竇桂梅深厚的專業素養是分不開的。要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轉化,教師必須多讀書、多研究,形成深厚的專業積淀與文化底蘊。根深則葉茂,「胸中有書」是核心素養教學轉化的基石。

三是教中有標,即教學中教師要以課標統領教學,以課標作為評價教學是否有效的標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度推進,深度學習和跨學科教學成為課堂教學新趨勢。去年春天,筆者聽了一節成功的跨學科教學課,內容是小學二年級的古詩詞——白居易的《憶江南》。執教教師將音樂課與語文課整合為一體,先通過語文學習引導學生理解誦讀這首詞,感受詩詞的意境美;再通過音樂學習,讓學生學會演唱,領略古詞曲的音樂美。誦讀有助於演唱,演唱加深了誦讀的理解,美育熏陶與語文教育自然地融為一體,共同演奏出美妙和諧的生命樂章。這樣的跨學科教學,既遵循語文課標的理念,也符合音樂課教學要求,是基於深度學習的跨學科教學,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成為必然。
准確把握和內化學科課程標准,是實施深度學習和跨學科教學、實現核心素養教學轉化的必然選擇,「教中有標」是核心素養教學轉化的核心。
那麼,究竟該如何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轉化?一言以蔽之,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

閱讀全文

與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如何落實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