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對聯和語文有什麼關系

對聯和語文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2-05-30 20:11:23

㈠ 與初中語文課本內容有關的所有對聯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楹聯分為春聯、壽聯、輓聯,門聯、廳聯、廟聯,名勝聯、商業聯、游戲聯等多種形式,而春聯只是楹聯其中的一種。所謂楹聯,就是掛在或貼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門框上的上下相對的聯語,因此,楹聯也叫對聯。這種對聯是由兩串字數相等、互相對仗,而且具有一定內涵的獨立文體。就是說,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內容要有意義,平仄要合律,對仗要工整。凡符合這些條件的就是對聯,否則就不是對聯。

楹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學形式。它最初起源於桃符。桃符是我國古代掛在門框上的,畫著或刻有避邪圖形或字跡的兩塊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漢以前就出現了,當年我國民間每逢過年,就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畫著或刻著降鬼大仙「神荼」、「郁壘」桃符的習俗。

那麼為什麼桃木能避災驅邪呢?根據我國古代神話《山海經》的記載,遠古時代有座山是個鬼的世界,叫鬼域。在這個鬼域門口,有棵大桃樹,樹冠能覆蓋三千里,在樹上生活著一隻金雞,負責每天的報曉。每當清晨金雞啼叫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就必須趕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門兩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將它們捉住,用繩子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懼神荼、郁壘。這樣在民間就流傳開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壘和桃木驅邪、避災的風習。他們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壘的模樣,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掛在自家門口,用以避邪防害。這種桃木板被稱做「桃符」。

【春聯是怎樣產生的?】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一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出現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幾種。「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披;「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過年時在庭院里貼上「抬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財」之類的文字;「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時大家喜歡倒貼的「福」字,就屬於這種「斗斤」。

【我國百姓的春聯情結】

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我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兩千年,那麼為什麼我國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鍾呢?這就涉及到我國百姓傳統的思維觀念問題。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國人民自古就有個樂觀的思維觀念,就是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什麼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因此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最佳選擇。他們藉助於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欣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在他們的傳統的觀念里,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節就通過貼春聯表達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盼。同時我國人民過春節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穿新衣,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的手段。

【寫春聯的要求】

春聯既是根據我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鑒了我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盡管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往往就是絕妙的對聯,但只有在它們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它的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系。一幅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具體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這副春聯每聯都是七個字,上下聯字數相等,這是春聯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類的現象。在1916年竊國大盜袁世凱一命嗚呼之後,全國人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聲言要去北京為袁世凱送輓聯。鄉人聽後,驚愕不解,打開他撰寫好的對聯一看,寫著: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人們看後,不禁啞然失笑。文人故意問道:「笑什麼?」一位心直口快的小夥子說:「上聯的『袁世凱』三字,怎麼能對得住下聯的『中國人民』四個字呢?」這個文人聽了「哧」的一聲笑了起來,說:「對了,袁世凱就是對不住中國人民!」這個故事雖然說的是「輓聯」的事,而「輓聯」也屬於對聯的一種,這就說明無論春聯還是其他的對聯,都必須做到上下聯字數相等,如不相等,那隻能是極個別的另類。

第二,上下聯片語要相同,詞性要一致。

就是說組成上聯的各個片語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片語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上下聯的詞性,就是說詞的類別性質,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對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對。如剛才列舉的「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每聯都是三個片語,即: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上下兩聯片語相同。這副春聯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詞。「春」、「歲」,「富貴」、「平安」都是名詞。「年年」、「步步」都是副詞,「好」 和「高」都是動詞。這種要求,主要是為了用對稱的藝術語言,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

第三,上下聯平仄要相調。

對聯上下聯的表現方法,要注意聲律相對,也就是平仄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相傳紀曉嵐一次南行來到杭州,一位友人為他設宴洗塵。席間,賓主之間聯句對答。紀曉嵐才思敏捷,出口成聯,友人心悅誠服,誇他為北國孤才。曉嵐則不以為然地說:「北方才子,遍及長城內外;老兄之言從何談起?」友人道:「前幾年我曾到北方去,帶去一個上聯,竟然沒有人對得上來。」曉嵐半信半疑,問道:「老兄你出了什麼句子,竟讓對方對不出來?」他的友人就順口念出了上聯:

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

紀曉嵐聽罷哈哈大笑,說:「這樣簡單的出句,是他們覺得不屑於回答,才表示不會對的!」這位友人不解地問:「那麼,下聯應該怎麼對呢?」紀曉嵐脫口而出道:

孤掌搖搖,五指三長二短

這位友人聽了,不僅尋得了下聯,還十分佩服紀曉嵐的才智超群。這副「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孤掌搖搖,五指三長二短 」的對聯就做到了平仄相調,達到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的藝術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謂「合掌」,語義重復,浪費筆墨。譬如舊時商家常用的春聯,有一副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副春聯平仄合律,對仗工整,而且與爆竹聲中「恭喜發財」的氣氛相協調,很受商界歡迎。但深一步研究就會發現,「通四海」和「達三江」是一個意思,語義重復,對聯的術語就叫「合掌」。七言聯一共才十四個字,其中六個字表達的是三個字的內容,這就導致語義重復。對聯是文章中最精練的文體,決不允許浪費筆墨。為了以較少的文字提供較多的信息,必須避免上下兩聯說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聯中用「震乾坤」對「驚世界」,「發祥光」對「騰瑞氣」,也都是語義重復,都屬於「合掌」的毛病。

第五,選好對聯的橫披。

橫披,又叫橫批,橫額,橫聯。橫披除輓聯、壽聯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橫披與對聯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好的橫披,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披,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升華,是對聯的主題,更是點睛之筆。橫披在寫作手法上,常見的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是對聯寫意,橫披題名,如「歡度春節」、「新春大吉」等,直接點名貼春聯的目的;

二是對聯寫意,橫額點睛,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的橫披是「吉星高照」,則是揭示出實現對聯內容的關鍵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屬於點睛之筆;三是聯披互補、相輔相成,如,「減負恤民,浩浩東風常送暖;扶貧解困,瀟瀟春雨總關情」的橫批是「前程似錦」,則是與對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對黨中央「常送暖」和「總關情」的無比感激之情,也贊頌了黨前程遠大,輝煌燦爛。橫披多為四字,過去寫橫披是從右往左橫寫,現今多從左往右寫,從右自左寫當屬正式寫法。貼橫披應貼在門楣的正中間,其字體應與上下聯風格一致,上下呼應。

【應該如何選擇春聯?】

春聯具有廣泛性,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過春節時貼春聯。不僅如此,就是連一些飯店、美發廳、賓館、雜貨店等一些商家、企業也都貼春聯。這就涉及如何選擇春聯的問題。

首先,春聯要突出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追求。

無論是居民住戶還是單位貼春聯,都應體現出一種健康的審美趣味和追求。這種審美追求,有的是從祖國的蒸蒸日上,繁榮富強著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好時代好風光處處有好人好事,新社會新氣象天天譜新曲新歌」等。這樣的春聯概括了祖國百花爭艷,萬物生輝的繁榮景象,謳歌了新時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聯的創作者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贊頌。有的春聯是表達了自家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和嚮往,如,「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稱心」。「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種家庭春聯是表達了對未來一年的祈福和祝願,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貼春聯最好體現出個性。

既然貼春聯是要寄託某種祈望和祝福,那麼,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身份都會有不同於他人的祈望與祝福,因此貼春聯應符合自身的特點。譬如,「春好禾苗壯;人新稻穀豐。」這是體現農民對新的一年祈望與祝福的春聯。「百貨琳琅,櫃盈春夏秋冬貨;大樓興旺,客滿東西南北樓。」這是宣傳商業繁榮的春聯。「一枝粉筆,連綿化雨滋桃李;三尺講台,搖曳春風撫棟梁。」這是教師家庭貼的春聯。這種體現各自特點的春聯,更突出了對本職工作的無比熱愛和忠誠的敬業精神。當然,那些從國家的宏觀出發,贊頌國家繁榮昌盛,表達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予以熱情謳歌的春聯,無論是家庭,還是單位都可以貼,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說的體現個性主要是強調不要將春聯貼串列。就是說,作為工人家庭,如果貼一副「費勁養豬,三口人家甜日過;種田流汗,九秋果實旺年來」的春聯,就會惹人笑話。

第三,春聯的張貼。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春聯要豎貼。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上下聯不可貼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就不可貼成「日暖神州萬物生輝,春回大地百花爭艷」,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系,因為「春回大地百花爭艷」,才使得「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系,也讓人讀著別扭。再從平仄看,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這副春聯的上聯尾字「艷」是四聲,即平聲。下聯尾字「輝」是一聲,即仄聲。一般地說,如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如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但也有的對聯上聯尾字是平聲、下聯尾字是仄聲,不要認為是仄聲的都是上聯。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從春聯的內容上來判斷上下聯。這就要求我們在張貼時認真讀聯,真正明白聯句的內容。

另外,春聯的尺寸大小要與自家的門戶相協調。居民家的門戶貼15到20厘米寬的春聯最好,而商家鋪房店面要根據門戶的寬窄,貼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聯最好,這樣能顯得協調、大方。至於某些高大建築的機關大門,如果貼春聯的話,其春聯的寬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為宜。

㈡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對聯教學的意義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被譽為「詩中之詩」。它作為我國獨特的語言文學藝術形式和基礎教育教學形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然而,隨著清末學塾教育的消亡,對聯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方式也消失了。現行的《語文新課程標准》中積極倡導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開掘課程資源」 「語文教師更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並強調:「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1)因此,語文教師要善於組織和開掘學生感興趣的資源,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悟,讓豐厚的語文內涵彰顯出來,從而實現學生與語言文化的互動聯系,真正體現學習資源的價值和地位,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好載體。
對聯對於我們語文教師來說,就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對聯知識雖然在教科書中沒有系統講解甚至沒有要求,但是對聯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今天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藝術。更重要的是,對聯題直接指向的是對考生語文素養的考查,從對聯中可以顯見出考生語文素養的高下。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曾經說過,對聯不僅能夠體現漢語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條檢測功能:他從四個方面予以說明:一,「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二,「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三,「對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四,「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簡而言之,對聯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應當再次得到積極的利用和開發。
一, 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靈魂――人文性
當代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就說過:「對聯乃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美學觀和語文特點的綜合產物,是幾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級創造積累的特殊成就。……對聯是一種『精粹』,一種『提煉』,一種『結晶」,或一種『升華』。它有極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郁的美感,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文化底蘊的薄弱是當今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現今的語文學習中常常是不經意間就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質和量的積累,對傳統文學樣式的運用意識就更淡薄了。語文教學的「中國特色」,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對聯作為我國傳統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的文學遺產,是一種凝縮了的藝術。它的獨特之處是與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它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讓人在品味的過程中,體會到對聯文辭的精煉和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深邃。
二, 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工具性
對聯除了作為傳統文學藝術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教學方式,古之人對於對聯教學是相當重視的。張志公先生在他的《傳統語文教學的得失》一文中說:「屬對(即對聯),古已有之,到了近體詩(律詩、絕句)時期,成了一種格律,詩里的某兩句必須成對。屬對這種語文教學方法的形成,顯然和近體詩有淵源關系,然而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作詩的范圍,發展成一種教學手段了。」(2)文史學家周劭先生曾說過:「在中國文學各種有韻之文的體裁中,如駢文、詩詞、賦銘,都要以對聯為基礎。所以過去的讀書人,無不以對對子為基本功,這門基本功練好了,才能進入各種體裁的領域中。」(3)
更為巧合的是,對聯訓練的思維方式和過程,跟現代語言學教學理論不謀而合。「人類學習說話,是從獨詞句開始到雙詞句,語言的基本奧秘已經開始滲入這個思維過程中,獨詞句體現詞和事物的聯系,特別是詞指稱整類事物的概括性,雙詞句體現造句的原理,進而掌握表示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的虛詞。」 (4)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恰好是該理論的絕佳例證,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滿懷深情地寫到:「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給我讀的書逐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加上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學者錢劍夫先生回憶自己小學「對課」的經歷:「每日放學時由國文教師出對,能對出者先歸。一年級一字,如天對地,馬對牛之類;二年級二字,如天高對地厚,白馬對黃牛之類;三年級三字;四年級四字……」可以說,對聯訓練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和表達訓練的過程。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
三, 對聯教學體現了師生平等的主體地位和主體關系
對聯教學雖然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它卻不受其漫長的歷史所影響,體現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師生當堂的對聯訓練,使得枯燥呆板的課堂充滿生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也促進教師角色的變化,即師生都處於一種平等的創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學充滿人文關懷,面對詞與片語構成的挑戰,教師和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即思維的起點上。在更多情況下,教師的思維敏捷程度以及發散程度都未必高於學生,特別到了師生互相提

㈢ 多讀春聯對我們語文學習有什麼幫助

第一,春聯是對仗的,可以提高語文素養,開拓視野。
第二,中考高考語文都有可能考上聯接下聯
第三,春聯其實是古代文化的精華,真正好的連一般古詩都比不上,需要細細揣摩每一個字。
第四,多讀春聯有利於文化自信,增強文學底蘊。

㈣ 從對聯中我們能學到什麼語文知識

可以學到很多啊!首先可以學到對偶的知識。對聯中所謂「對仗」,換一種說法就是對偶。比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就很好地運用了對偶。「風聲」「雨聲」「讀書聲」三種聲音與「家事」「國事」「天下事」三種事情構成了對應,「聲聲」與「事事」兩個疊詞構成對應,「入耳」與「關心」兩個動詞構成對應。
其次可以學到詞性和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知識。上下句之間要構成對偶,就必須選擇詞性相同而詞義相近或相反的詞語。比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與「家事」「國事」「天下事」對應,名詞對名詞;,「聲聲」與「事事」對應,量詞的疊詞對量詞的疊詞;「入耳」與「關心」對應,動詞對動詞。它們全部屬於近義的詞。

㈤ 對聯知識點總結,初中語文對聯知識點大全

對聯屬於一種凝縮了的文學藝術品類。在眾多的文學品類中,對聯與格律詩有著極其相近的特徵,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對聯與格律詩相比,其實質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實,一副好的對聯,就是一首詩,可以說,對聯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詩。
概括對聯的特點,主要分四個方面:一是形式對稱,二是內容相關,三是文字精練,四是節奏鮮明。也有人將其稱為對聯四美,即建築美、對稱美、語言美和節律美。
(一)形式對稱
對稱,指上下聯句的對仗形式,也稱對偶形式。對仗,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項重要的修辭方法,是對聯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麼是對仗呢?對仗,換言之,就是對偶句的對稱。「對仗」一詞來源於古代宮中衛隊行列(儀仗隊),這種行列是兩兩相對排列,故稱對仗。對仗作為一種修辭方式運用到漢語文字藝術中,即比喻用平行的兩句話,成雙成對地排列,表達相關或相反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中,對偶句屢見不鮮。不管是《詩經》還是《尚書》、《易經》、《老子》、《淮南子》都有對仗鮮明的佳句,兩漢以後的賦體文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駢體文學,唐代以後的格律詩,對偶這一辭格逐漸被人們所掌握,成為古典文學中不可替代的修辭方式。
對仗,是漢語文學的一大特徵。中國的方塊字,一字一言,本身便為對仗藝術的產生提供了適宜其生長的先決條件。這一特點使得駢文、詩歌、對聯這種凝縮藝術千年不衰,具備了強大的生命力。
對聯中的對仗是在對聯的出句和對句中把同類的概念或相對的概念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並列起來,形成聯句的對稱美。在對聯中,對仗方式尤為重要,它是對聯藝術的精髓所在。民間有一則關於春聯的謎語,這樣寫著:
兩姊妹,一般長
同打扮,各梳妝
滿臉紅光,年年報吉祥。
只言片語,很精到地寫出了對聯的對稱美、建築美和祝頌吉祥的特點。
對仗形式的產生,來源於客觀世界本來具有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現象,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這種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啟示了文學藝術的對稱美,同時也迎合了中國古代陰陽學說中「一陰一陽為之道也」的理論。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麗辭》篇中指出,「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體為用,事不孤立。」強調了客觀事物的對偶狀態。劉勰還講到:「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為易,事對為難,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因為,反對更能反映充滿復雜矛盾的客觀存在博物館能表現作者的辯證思維,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學會寫對聯,必須掌握對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前人講對仗,有明確的原則。《縹湘對類》一書提出「實對實,虛對虛」的基本法則,強調「有無虛與實,死活重兼輕」,這為後來的楹聯藝術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對仗,又將漢字分為實字、虛字、助字三大類。實字類又另外分出半實字,虛字類又分出活與死兩小類,並且又另附半虛字。分類如下:
實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實:力、雄、文、武、光、雷……
虛字(死):高、新、強、大、精、小……
虛字(活):流、歌、升、斗、照、開……
半虛:上、下、中、內、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對以上這種分類,概括了幾句話:「無形可見為虛,有跡可指為實,體本乎靜為死,用發乎動為生,似有似無者半虛半實。」這種分類方法,比起我們現在的漢語分類,似乎單調而新穎,然而仔細分析,它同現代漢語分類也有相通之處。古人所說的實字,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詞;所謂半實,則是抽象名詞;所謂虛字部分,活的是動詞,死的是形容詞;助詞,即是虛詞,包括介詞和連詞、助詞等。「半虛」則包括較抽象的時間詞和形容詞。掌握和熟悉古代詞分類法,對我們今天研究和欣賞對聯很有幫助。
初學對聯,最宜先學工對(也稱嚴式對),也就是說,要按同類詞對仗成聯,下面舉例說明:
竹因臨水情斯暢;
蘭以當風氣亦和。
聯句上下第一字「竹」、「蘭」均為草木類名詞,第二字「因」、「以」均為介詞,第三字「臨」、「當」均為動詞,第四字「水」、「風」均為天文、地理類名詞,第五字「情」、「氣」均為人文類名詞,第六字「斯」、「亦」均為助詞,第七字「暢」、「和」二字均為形容詞。
再如,杭州越秀山鎮海樓聯:
急水與天爭入海;
亂雲隨日共沉山。
聯中上下首字「急」、「亂」均為形容詞,第二字「水」、「雲」均為天文名詞,第三字「與」、「隨」均為動詞,第四字「天」、「日」為天文名詞,第五字「爭」、「共」均為副詞,第六字「入」、「沉」二字均為動詞,第七字「海」、「山」均為地理名詞。對仗也是極工的。
名詞的義類相對在工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風雨」一詞,首先要考慮到「風雨」是天文類名詞,仄聲,並列結構,在對句中必須用天文類名詞對仗,而且要以平聲的並列結構屬對。比如,可以選用「星辰」、「冰霜」、「雲霞」等相對。如用「日月」屬對,則為失對,如用「晚霞」、「星光」則犯了詞性失調的錯誤。因「晚霞」、「星光」均為偏正結構名詞。如用「山河」屬對,則不為工對,只能算作寬對了。如用「魚龍」相對,則犯異類相對的弊病。
在對仗中,句法、結構相同的語句相對仗是較普遍的,如謝貞、王籍詩句聯:
風定花猶落;
鳥鳴山更幽。
但也有一些對仗只是字面相對,並不一定在句法、結構上相同,如下聯:
永憶江湖歸白發;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發」不是「歸」的直接賓語,「歸白發」實際上是「白發歸」的倒裝句,對句的「扁舟」則是「入」的直接賓語。
此外,在對仗中,還要考慮你在聯中要表達何種感情,你所選擇的詞是否合乎事物的常理,你所選擇的意象是否達到你所表達的藝術效果。因此,兩者都要兼顧,不要以辭害義。在偶對中琢字要貼切,古人雲:「選字無垠,用字有師」即是這個道理。初學者要多看多寫,如暫時無好句以對,最好沉澱一段時間再動筆,或放下來,或另起爐灶。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寫作的過程即是提煉的過程,只要多看、多寫,就會熟能生巧,出口成對了。
(二)內容相關
對聯,之所以稱其為對聯,不但在其中需要對仗,重要的還在於一個「聯」字,對聯不聯則不能稱其為對聯。如果上下聯是兩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即成敗筆。比如:
一勞永逸長生樂;
萬象回春大地新。
此聯不管從平仄對仗方面,還是從詞性方面看,都能說得過去,基本對稱,但它卻不能算做對聯。因為上下聯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主題。上聯是化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苜蓿》句:「此物長生,種者一勞永逸」。下聯則是一般春聯句,兩者沒有互相的聯系。
對聯的聯系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對聯不但內容相關,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關聯。如徐樹人所撰一副對聯:
惟貧病相兼,乃稱寒士;
並錢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聯意思是:只有貧病交加,才算寒士;不愛錢,不征稅才算清官。上聯是陪襯,下聯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轉折關系。
有的對聯雖然不用關聯詞,但可以使人們清楚地看出它表示的因果關系,如雁門關聯:
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多故人。
上聯是因,下聯是果,可見它們內部的聯系是很縝密的。再請看梁啟超和張之洞屬對一聯: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
上聯張之洞以「四水」、「四時」為題引出聯句,意在提出問題發難。下聯梁啟超則以「三教」、「三才」屬對,不卑不亢而對答。上聯有意刁難,下聯借題言志,上下聯呼應有效,在內容上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契合。
不管是寫景抒情,還是懷古詠物,以物言志等等,在立意上象意通氣,開合得當,要藉助比興手法,放得開,收得攏。不能單純為寫景而寫景,為抒情而抒情。請看顧憲成書院門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上聯意在寫景,下聯卻獨在言志,兩種互不相關的事物相互為用,則上聯不單是為寫景而寫景了,一句「聲聲入耳」,道破了作者的用心。而下聯的「事事關心」則是作者的立意初衷。
(三)文字精練
對聯之所以從古至今千年不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練,表現力強,精悍短小,便於傳播,對仗精巧,朗朗上口。
對聯有極強的表現力,這不僅與中國的語言文字特點有關,更主要的是在於作者對聯句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使其達到比賦、駢文更精練,比詩、詞、曲更靈活的的特殊文體。它不需要小說的三要素,只要把要說的意思用最洗練、簡捷的語言表達清楚即可,如雲南昆明西山三清閣聯:
聽鳥說甚;
問花笑誰。
此人以擬人的手法寫景,使人聯想此地定是鳥語花香、風景秀麗的景區。全聯僅用八個字,便精到地概括了花開似錦、群鳥爭鳴的自然景觀。可謂妙筆生花之句,再如吉林長白山高山亭聯:
千峰拔地;
萬笏朝天。
此聯是在說千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入雲漢,又像大臣手中的玉板拱對青天。寥寥數字,把一副祖國的錦綉河山描繪的如此壯美,如果作者沒有提煉語言的能力,是絕對做不到的。再請看周恩來在青年時代寫的一副贈聯:
浮舟滄海;
立馬昆侖。
此聯也只八個字,卻濃縮了如此廣闊的空間和深邃的情感。從聯語中,我們感受得到作者那出世救國的偉大胸襟和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可謂言簡意賅,用字如金。煉字煉句的難度是很大的,不像一些人所說簡而易行,信手拈來,實際上,做好一副奇絕對聯,其難度不比寫一首詩來得容易。
提煉語言,還必須結合體驗生活,才能使聯句既簡練,又合理。利用誇張、比擬等手法,必須做到貼切、自然、有的放矢,避免離題萬里,才能使讀者讀之可信,嚼之有味。如一洗澡堂聯:
到此皆潔身之士;
相對乃忘形之交。
寥寥十四字便把此處風物提示的淋漓盡致。文字既典雅,又新奇,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另外,凡聯句中上聯用過的字,下聯中則不能再用,否則犯了「重字」之忌。聯意再好,如犯了重字,則不為美(巧對類聯除外)。如」春風化雨;花木逢春」,從詞類相對說,可屬常對,然聯中「春」字兩出,為聯中一忌,即便詞意再美,不可取。
(四)節奏鮮明
關於對聯的節奏,將在有關章節里詳細論述,這里僅就節奏與結構及平仄的一些相互關系加以說明。
對聯與詩詞的不同之處在外在形式上。即對聯的字數、篇幅不限,相比之下比較靈活、自由,但有一點必須注意,即對聯的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也就是說,所有的對聯字的總數必須是偶數。
對聯的節奏是比較靈活的,但它並是不無序可循。所謂的節奏靈活,是說它沒有固定的程式,在長聯中只要做驪大概的平仄交錯就可以了,因為節奏與平仄是同氣相連的兩個方面。至於七言以下的短聯,因字數少,要求須嚴格些,但無論如何,在不因辭害義的前提下,上聯尾字須是仄聲,下聯尾字須是平聲。一些名聯打破這種常規實為可諒,但我們做為初學者來說,切不可效仿。仍以工對為好。這樣,可提高我們的屬對水平。
我們把對聯的特點編成口訣,以便於記憶:
上下聯句須相同,
字詞失對理不通。
聯句有機成一體,
最忌孤立各西東。
雜亂冗長生大錯,
意象完美見句工。
節奏輕重分揚抑,
一吟三嘆韻無窮。

㈥ 對聯與語文

我原來認為,語文語文,顧名思義,就是只有在語文課上學到的東西,那才叫做語文,後來有一件事改變了我對語文的看法。
那天休息日,我百般無賴,從小書櫃上隨意拿出一本雜志就看了起來,那是一本是我認為很不錯的雜志,我認真地看,我突然一激動,拿出筆記本,准備做筆記。我挑了一篇很不錯的文章認真地做起筆記來。終於做完了,我伸了伸懶腰,仔細看一看,驚叫了一聲。真沒想到,在我做的筆記上,居然看到了,在語文中能出現的字眼,什麼比喻句啦,擬人句啦,排比句啦等等。我當時很吃驚,不對勁呀,這些明擺著是語文的東西,怎麼會跑到我記的筆記中去了?難道說做筆記也離不開語文嗎?在廣闊一些,生活處處都有語文嗎?
我問媽媽:「是不是生活處處都有語文呢?」媽媽的回答很富有詩意:「語文如蒲公英的種子,遍布了全世界,也鑽進了你的生活。也就是說,生活處處有語文。」我聽了媽媽的話,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語文是我們中國的國語,也就是說語文是中國人必不可少的東西,語文不僅僅是用來說話的工具,也是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換的橋梁。語文就自然而然的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當你讀書看報時,你想沒想過語文在幫你進行心靈的傳遞;當你和別人談話時,你想沒想過語文在幫你表達你的意思;當你寫日記或作文時,你想沒想過語文在幫你傳遞你的感情?
語文好似網際網路一般,它用一條條細長的絲線把生活的細節串起來,它則是主要指揮著生活的大腦。因此,生活需要語文,生活中就處處有語文了。
生活處處有語文給我的啟示
河北易縣易水中學初一年級夢予
語文,它無處不在:躲藏在人山人海的街頭;游戲在廣闊無邊的大海里;隱身在豐富多彩的影視中。生活的每個角落都留有語文的足跡,不必苦苦尋覓,便可以輕而易舉的發現。
大家都看過廣告吧!一些保護環境的廣告,例如:清除污染靚城市,從我做起強素質;人面天天洗,市容日日新;垃圾帶走,美麗存留等。在宣傳保護環境的同時,還使我們學到了語文,因為這些廣告詞語言精煉、優美,從整體看,比較流暢、押韻。增加我們的詞彙量,有助於作文水平的提高。
在21世紀的今天,學好語文更是重要,語文是堅實的基礎。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源泉,體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作為一個中國人,應把漢字寫的熟練,美觀,這樣還可以表現一個人的道德文化,何況練字可以培養的人的興趣,陶冶人的情操。學好語文,不僅是要學好漢字,練一手好字,還要加深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處世方法。學好語文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和工作。
生活離不開語文:語言是交流的橋梁,溝通的工具。生活處處有語文:在廣告中,不少的修辭手法和好詞佳句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生活中的語文不僅體現在影視上,更體現在繁華的街市裡—現在的商店名也講究語言的優美:賣春季服裝的商店,就叫「春之韻」,以此吸引了顧客,這就是語言的體現。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都等著你去發現它,等著你去學習它……
「生活處處有語文」給我的啟示
「生活處處有語文」是的,像空氣般無處不在。小至平常的交談,大至史書的記載,都離不開語文。
語文是博大精深的,漢字是古老中國的傳統。可炎黃子孫們卻極為不尊重它。
就像是在雜貨店裡吧,就老有「雞旦」這東西賣;還有大概是喝了會令人生氣的「氣水」;摩托是一種現代的交通工具。在這樣現代的今天,當摩托生病時,卻找不到治療的地方。在迫於無奈下,只好去「么托」維修所了。這是多麼可笑啊!
語文就是漢字的堆砌嗎?答案是:不是。除了文字,還有標點,標點能使一樣的文字變成不一樣的意思。不信,這就有這么一個故事……
唐朝時,有一個書生到一位好友家做客。誰知,下午就下起了傾盆大雨。這雨看起來要下上好一陣子。書生家離著兒遠,又沒有傘。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眨眼太陽就要下山了。好友又剛走開,他羞於直接開口讓好友留他住下,便寫了一張寫有「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紙條,讓下人交給好友。當下人回來時,只交給了他一把雨傘和剛才那張紙條。但上面多了兩個標點,變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書生為了面子沒能說什麼,只好拿著傘再雨中「漫步」,結果就因淋了雨染了風寒,死了。其實,當時他想說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就是小小的幾個標點,用與不用,用在那裡,都要很講究。
我們一定要尊重漢字的寫法,標點的用法,不然後果則不堪設想。這就是「生活處處有語文」給我的啟示。

㈦ 淺談在新課標背景下對聯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被譽為「詩中之詩」。它作為我國獨特的語言文學藝術形式和基礎教育教學形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然而,隨著清末學塾教育的消亡,對聯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方式也消失了。現行的《語文新課程標准》中積極倡導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開掘課程資源」 「語文教師更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並強調:「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1)因此,語文教師要善於組織和開掘學生感興趣的資源,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悟,讓豐厚的語文內涵彰顯出來,從而實現學生與語言文化的互動聯系,真正體現學習資源的價值和地位,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好載體。
對聯對於我們語文教師來說,就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對聯知識雖然在教科書中沒有系統講解甚至沒有要求,但是對聯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今天的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藝術。更重要的是,對聯題直接指向的是對考生語文素養的考查,從對聯中可以顯見出考生語文素養的高下。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曾經說過,對聯不僅能夠體現漢語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條檢測功能:他從四個方面予以說明:一,「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知分別虛實字及其應用」;二,「對子可以測驗應試者能否分別平仄聲」;三,「對對子可以測驗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四,「對子可以測驗思想條理」。(《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簡而言之,對聯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應當再次得到積極的利用和開發。
一, 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靈魂――人文性
當代著名學者周汝昌先生就說過:「對聯乃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美學觀和語文特點的綜合產物,是幾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級創造積累的特殊成就。……對聯是一種『精粹』,一種『提煉』,一種『結晶」,或一種『升華』。它有極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簡練的形式喚起人們最濃郁的美感,給人以最豐富的啟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文化底蘊的薄弱是當今學生存在的普遍問題。現今的語文學習中常常是不經意間就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質和量的積累,對傳統文學樣式的運用意識就更淡薄了。語文教學的「中國特色」,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對聯作為我國傳統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的文學遺產,是一種凝縮了的藝術。它的獨特之處是與我國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它以最精巧的語言和有節奏的韻律集中地反映人們的生活而抒發情感。讓人在品味的過程中,體會到對聯文辭的精煉和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深邃。
二, 對聯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工具性
對聯除了作為傳統文學藝術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教學方式,古之人對於對聯教學是相當重視的。張志公先生在他的《傳統語文教學的得失》一文中說:「屬對(即對聯),古已有之,到了近體詩(律詩、絕句)時期,成了一種格律,詩里的某兩句必須成對。屬對這種語文教學方法的形成,顯然和近體詩有淵源關系,然而實際上已經超越了作詩的范圍,發展成一種教學手段了。」(2)文史學家周劭先生曾說過:「在中國文學各種有韻之文的體裁中,如駢文、詩詞、賦銘,都要以對聯為基礎。所以過去的讀書人,無不以對對子為基本功,這門基本功練好了,才能進入各種體裁的領域中。」(3)
更為巧合的是,對聯訓練的思維方式和過程,跟現代語言學教學理論不謀而合。「人類學習說話,是從獨詞句開始到雙詞句,語言的基本奧秘已經開始滲入這個思維過程中,獨詞句體現詞和事物的聯系,特別是詞指稱整類事物的概括性,雙詞句體現造句的原理,進而掌握表示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的虛詞。」 (4)魯迅先生的一段話恰好是該理論的絕佳例證,他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滿懷深情地寫到:「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給我讀的書逐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加上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學者錢劍夫先生回憶自己小學「對課」的經歷:「每日放學時由國文教師出對,能對出者先歸。一年級一字,如天對地,馬對牛之類;二年級二字,如天高對地厚,白馬對黃牛之類;三年級三字;四年級四字……」可以說,對聯訓練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和表達訓練的過程。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
三, 對聯教學體現了師生平等的主體地位和主體關系
對聯教學雖然是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它卻不受其漫長的歷史所影響,體現了現代教育的要求,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師生當堂的對聯訓練,使得枯燥呆板的課堂充滿生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也促進教師角色的變化,即師生都處於一種平等的創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學充滿人文關懷,面對詞與片語構成的挑戰,教師和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即思維的起點上。在更多情況下,教師的思維敏捷程度以及發散程度都未必高於學生,特別到了師生互相提問的環節,對聯的答案已經超出預先的設定,更多的體現的是開放性和探究性,這樣就更加體現師生的平等的主體關系,課堂的教學更加的開放,包容,充滿激勵,師生之間進行智慧的交流和精神與情感的溝通。這種課堂氛圍,是無法刻意營造的,它不是教師個人知識權威的體現,也不是學生的被動表現,而真正體現了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 對聯教學可以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培養
(一) 培養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的求知慾是強烈的,特別是對於自己所感興趣的知識,但是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往往與題目設計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有密切的關系,問題的挑戰性越強,引起探求和解決的要求也就越強。對聯是詞的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並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課文中常見詞語,這樣的特點就使其充滿趣味性和挑戰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和創造的空間。對聯中包含有大量的中華民族的歷史內容,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個性,美德,心態,風俗等等,對學生性的確激發乃至心靈的觸動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
恰如其分地運用對聯,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妙用,使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如在教授《鴻門宴》時,我運用了這樣一副對聯的導入課文:「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我先將這副對聯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後問學生這副對聯說的是誰。當學生回答出說的是樊噲時,我又結合課文解釋這副對聯豐富的內涵,(魯肅不如樊噲,文不如武;狄清怎比蕭何,武不如文)學生發出一陣感嘆,深感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熱打鐵簡介《鴻門宴》文章背景。這樣導入,既自然生動,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鳥」的作用。
(二) 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創造力
對聯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達的語言形式,就像戴著枷鎖跳舞,要想表達的貼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須要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和創造力,怎樣才能從成千上萬個詞語中選擇出最恰當的詞,還要把它們迅速有機的串聯起來,成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義,有感情,有順序,有趣味的話。通過對聯訓練,學生從語言最細微的基礎開始起步,學會煉字,篩選詞語,寫出優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個有序的漸進的過程,由此可見,對聯是學生思維寫作訓練的利器。「錢鍾書說:「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對聯創作同時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思維和語言的訓練,是一個充滿嘗試和知識內化遷移的過程,也是知情統一的知識獲得過程。而動態的探究過程才更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在對知識積累加工的同時,能讓學生自主體驗情感,在方寸間發現感受詞彙內在的豐富內涵與背景,使學生的創造力真正體現和發揮。
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對聯訓練學生的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楊修之死》一文後,讓學生用對聯的形式評價楊修,學生概括為:「一張巧嘴,道破天機:兩片薄唇,召來橫禍」這副對聯高度地概括了楊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對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個升華的作用。又如學生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內容概括為:「百草樂園,自然熏陶;三味書屋,文明教化。」可謂一目瞭然。這種做法,比只串講課文字詞,不分析其內容主旨,多了一層能力訓練,使教學內容更充實、到位。再如在復習古詩文時,我設計了「東臨碣石觀滄海」,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寫出「西望星漢射天狼」 「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聯,而且都出自學過的古詩文(分別出自曹操《觀滄海》,蘇軾《江城子》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等),此類對聯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渾然一體。
(三)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對聯除去作為語言思維練習之外,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是《新課標》中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是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對聯不但是語言的藝術,也是文字的藝術,是與繪畫書法等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緊密結合的。對聯外形整齊,節奏和諧,具有繪畫美、節奏美、建築美等特點。尤其是很多對聯構思精巧,意境深遠,能夠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我國人民自古就有寫對聯的習慣,例如我們最熟悉的春聯「春回大地,福滿人間」,「人勤物阜,國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歷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對聯當成自己明志的載體,將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乃至全副身心,滿腔熱忱全部展示出來,使其成為不朽的傑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東林黨人顧憲成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幅對聯已經成為愛國主義的象徵。而蒲松齡的「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通過歌頌項羽、勾踐以自勉,表明自己奮發的態度和不羈的個性。
在教學中我經常選擇那些內涵深刻,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的對聯,介紹給學生,並進行評價和鑒賞;另外還讓學生自選對聯,寫鑒賞文章,然後互相交流,進而能夠自主進行創作學生們徜徉在高雅的文藝創作和欣賞的海洋中,所獲良多,對於我個人教學研究來講,受益匪淺。
本文的寫作目的並非是想刻意拔高對聯教學的地位。我認為在現行的《新課標》的良好背景下,能夠重新拾起傳統文化的瑰寶,並且結合新的時代特點,繼承和發揚有中國特色的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優點,這就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幸福。讓我們以此文共勉,期待語文教學春天的來臨。

㈧ 春聯和語文小知識

萬水千山盡得輝
在左,也就是作為下聯,
五湖四海皆春色
在右,上聲、去聲(國字注音第三、四聲)及入聲字在右邊:萬象更新
通常春聯有兩幅直聯五湖四海皆春色
萬水千山盡得輝
橫批。如
年年順景則源廣
歲歲平安福壽多
橫批。
兩聯要對仗,包括橫批不得出現相同的字(除非為了修辭在同句出現相同的字),也就是作為上聯,正確的貼法是:平聲(國字注音第一、二聲)在左邊,每幅的最後一個字有平、上、去、入等聲韻

㈨ 請你探究材料中的對聯,運用了語文中的哪些知識,並簡要說明產生了怎樣的效果

1.諧音。諧音就是利用漢字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產生辭趣的修辭格。
2.大核應該是大和,鹽荒應該是炎黃,碘應該是點。
意欲核威應該是意欲何為,鹽面何在應該是顏面何在。核出此鹽是何出此言
3.使語言表達更幽默 ,有趣味。

㈩ 寫春聯有什麼收獲,和對你的語文學習有什麼影響

寫春聯可以提高我們的語文水平和平時的個人修養,還可以提高學習成績。
我希望展開到大自然踏青、賽詩會、朗讀比賽、寫作比賽等語文實踐活動。

閱讀全文

與對聯和語文有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