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案例反思
課程的實施主要在課堂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一是以教為中心,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教代替了學,學生會事被教會的,而不是自己學會的。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是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學生的獨立品格喪失了,學生的心靈自由被禁錮,學生的獨立探索精神、創新意識也漸漸消失殆盡。最終,學生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淹沒在應試的汪洋大海之中,成為一架學習的機器和證明學校教學成績、教育「成功」的一個符號、一個載體!基於以上原因,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行為,而以新思維為先導,以學生為主體,採用新的教學方式,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如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對自己學習過程中提出質疑,而不僅僅是機械的、被動的接受,為此,就要求學生不斷地對自己的學習提出反思,以求更大的進步。我把讓學生學會反思貫徹在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中。
一、要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學會反思。我根據文章的時代不同、體裁不同,布置不同的預習作業。比如對於古文、古詩的學習,我先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如上網、去圖書館查閱作者的有關資料,在課文學習之前,先請同學們介紹他們查閱到資料,然後教師補充。對於文本內容的學習,先請同學們結合以往學過的知識和藉助字典自己學習,做到能夠理解文章大意。在課堂上,再以小組的形式把各自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使上課內容更加充實,除了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的良好習慣外,還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對於資料搜集不準確、不全面的同學和預習中有較多問題不能解決的同學,也請他們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以便在將來有更好的預習效果。這樣的幾堂課之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並獲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但是對於現代文中如小說、散文的預習,我給他們布置的作業是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散文的特點是什麼等問題。這樣的作業通過他們的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在開放型的作業中學會反思。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在於說與寫的培養。對於寫作,一直是學生最頭疼的事。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從培養他們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做起。我要求學生每天都做摘抄作業,而摘抄的內容不限制,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都可摘抄,但是每頁紙要留三分之一寫點評,寫自己讀書的感受、心得體會,寫出真情實感,敢於說真心話。讓學生把這本摘抄本看作自己的作品集,在摘抄本的封面上寫上自己的筆名,並且給這本作品集命名,寫上序言,並制訂新學期的讀書計劃。正因為他們讀的都是自己想讀的書,感興趣的書,所以不須老師督促,他們都能自覺完成。一學期後,同學們在一起交流、討論讀書的心得體會。不知不覺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知識面擴大了。自然而然,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了進步。
三、在默寫、測驗中學會反思。語文的學習最基本的一點默寫、背誦,如字詞要做到正確書寫,古詩文要做到會背誦並且會默寫。但是同學們往往是會讀、會背但不會正確書寫。在默寫過幾次之後仍然要出錯。在測驗中,扣分較多的也是默寫。針對這種情況,我讓每位學生准備一本反思本,把默寫錯誤情況記錄下來。記錄時分為反思對象、反思內容、改正方法等幾項。讓他們找出錯誤原因並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幾次反思記錄之後,默寫的成績有所好轉。對此,我又讓學生把成績好轉的原因寫下來在班級中交流。
B.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麼,這樣無准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裡,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採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你為什麼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第一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後,先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對照檢查,做出正確與否的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教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他們就能形成這樣良好的作業習慣。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習慣的培養。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時就課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例如學完《太陽》一文之後,學生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以後,他們還很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怎麼回事,他們渴望能讀到更多的關於太陽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給學生們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之後,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課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介紹《植物網路》課外讀物和提供一些有關於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六、培養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貫穿教學始終,使之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利用教材典範優勢,培養變通思維。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於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二、尋找教材可想像空白。如《樹葉落了》一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文中的言語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文中寫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這三種小動物在屋子裡、小船中、傘下幹些什麼文中沒寫,這些地方可讓學生自由想像。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像,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C. 如何培養學生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一、 寫字習慣的培養
小學低年級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尤為重要,我們平時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一是充分利用教師的示範書寫。教師示範書寫時,可以請學生說筆畫的名稱,遇到關鍵筆畫時適當講解,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從而促進學生認真書寫習慣的養成。二是重視書寫指導。教師示範寫過後,學生開始描紅臨寫,此時,教師應巡視進行指導。要求學生一筆一畫認真描,且筆筆到位,及時糾正學生不好的書寫習慣。壞習慣一旦養成,想要糾正過來就不容易了。我想我們最為頭疼的就是寫字姿勢,論你怎麼糾正,屢教不改者仍然眾多。近日,在書上覓得一個良方,我還沒有嘗試過,大家可以參考使用:就是在一年級新入學時,告訴家長給孩子的鉛筆距筆尖一寸處綁個皮筋,尾端貼上,寫有孩子姓名的及時貼,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 孩子每削一次鉛筆都要求他們把橡皮筋向上移一點,始終保持一寸的間距。孩子寫字時,手指始終握在皮筋的上部,久而久之,他們對一寸有了一個感覺上的認識,慢慢就養成了正確的握筆姿勢。為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奠定基礎。第二鉛筆的尾端有了貼有姓名的及時貼,即使鉛筆悄悄地從桌上滑落到地上,老師和同學們也能根據上面的姓名把筆及時地交到主人的手中,這對培養孩子的節儉的意識,路不拾遺的品質很有益,我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希望能行之有效。
二、改錯的習慣
可以說,我們的很多學生沒有改錯的習慣,特別是教大班,混水摸魚的有的是,挨個去釘著我們也耗不起,讓小組長檢查,老師心裡又沒底,現在孩子成熟早,有的大孩子就會弄虛作假,所以每年每學期總是少不了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拿改錯不當回事。我平時是這樣做的,時間長了效果還不錯,每次默完字也好,作業也好,全對的給加3分,錯的加1分,誰改給老師看的,再加1分,這樣沒改的同學就是一個分。一天不管有幾次改錯,一定利用時間讓組長下來查一查,把得分記下來,老師經常抽查,一個也不放過。一旦查出沒改的,適當地予以懲罰,總之,不管怎樣,在開始就要讓他形成一種思想,我不改不行,一定逃不過去,天長日久,習慣就有了。有個詞叫「欲擒故縱」,或者叫「故弄玄虛」。我以前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練鋼筆字,都是個人自覺拿給我批的,其實到底有誰沒完成我也不知道,只是感覺有人沒交,我就先把自已能肯定沒交的同學記下來,上班上說:「今天有的同學鋼筆字沒交,我先點其中的兩個同學,大家看老師猜得對不對?」這兩個同學的名一點,一問確實沒寫,其他同學往往會形成一種觀點,我們的字老師能認出來,不交老師也知道。我查出沒交的就加寫一組,給小組扣分,個人扣分,加寫一組二三十個字他一會兒就寫完了。更重要的是,他們組同學不甘心落後,全組成員都批評他,他受不了,就努力去做了。我清楚地記得,我班小銘同學有一次為他們組扣了6分,下課以後,他們組的組長小義就跑到他的桌邊,一邊哭一邊痛訴他的不是,而小銘是如坐針氈,這樣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遠比老師的幾句訓斥有力度。當然,我們的懲罰應該有限度,不能讓學生覺得罰的太多了,沒有完成的希望,也不能太少,「隔靴搔癢,沒擊中要害」,應該把握好度。
三、閱讀習慣的培養
對於語文來說,閱讀的作用是勿用置疑的。我教過的這個畢業班,有兩個同學讀書面很廣,他們提出的觀點就是不一樣。有一次,我在班上布置了「給xx的一封信」,大多數同學寫的是「給爸爸」「給媽媽」等身邊一些親近的人的。這兩個同學寫的是「給陳水扁的一封信」,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他們對「台獨問題的看法,真是慷慨陳詞,激情澎湃,我不太關心實事,看了以後,真是自愧不如。閱讀最關鍵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可以說這真是一個令老師頭疼的問題。有的學生他就是不愛讀書,你能把他怎麼著?我的原則是一面捧一面逼。在三年級我剛接班的時候,布置學生回家讀書。請家長簽字,能反饋回來的只有二十來個人,抓了很長時間也不見起色。 我只好另尋他法,不願意讀就只有寫了,凡是沒有家長簽字讀書的,每天來抄寫一篇課文,這是個損招,我想矯枉必須過正。我堅持天天來檢查,天天督促,時間長了班上基本杜絕了不讀書的現象。
這時, 我就在班上開展評選讀書大王的活動 ,鼓勵讀書多的同學,並且適當地予以獎勵。同時經常與家長聯系,讓家長談談對孩子在家讀書的看法,對寫得好的家長,我專門開班會,把家長的信讀給孩子們聽,這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注意在班上樹立典型,經常表揚誰上書店讀書了,誰堅持天天早起閱讀了,誰中午休息完後在教室認真讀書啦等等。被表揚的同學更有勁了,其他同學也不甘落後,就形成了一股濃厚的學習氛圍。我覺得還可以開開「讀書交流會」,時常讓學生交流一下讀書心得。也是在《小學語文教師》在看的,他提出了一種觀點,只有愛讀書的家長,才會帶出愛讀書的孩子。應該去實踐一下,對於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可以開個家長會,讓家長回家跟孩子一起讀書,效果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這個方法可以試一試。
四 、基礎知識方面
基礎知識一定要抓牢。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有章可循。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多東西不是你講了他就會的,必須進及時有效的復習。我通常是把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生字,好詞,多音字,好句等在書上每一課的固定位置記下來,當天學完的第二天一定鞏固,第三天再默一遍,隔幾天再默一遍。當一個單元學完以後抽時間再鞏固一下。但這三四遍不是每一遍都面面俱到,我常把學生錯得最多的記下來可以有意識地經常來個小測試,經常這樣,到了最後復習,就省事多了。並且因為重點的書上都有記錄,所以復習時你只要領著學生找就行了,布置他們自行抄題做,師檢查就行了,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平時布置作業時,讓他們把重點詞句標號寫,個數是固定的。這樣老師檢查起來就容易多了,一些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同學也就不敢少了。
曾在《小學語文教師》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說是現在的識字是高耗低效,提出了一種根據再現率來識字的方法,也就是說把「人、 我、的、上、了」等在課文中出現機率高的字,也就是再現率高的字,可以略教。對「」等再現率略低一點的字,可以用一點力。對「」等再現率很低的字,要下大氣力教。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我覺得可以試試這種方法,時間常了,學生就會主動分辨哪些字不好認,而去主動識字。
五、寫作方面的習慣
作文方面我也是個門外漢。我在三年級的時候奉行的是背作文的原則,不過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時把作文背上去,而是為了讓他們慢慢領會作文的構篇布局。到了四年級就不再背了,而是讓學生說,范圍就不局限於作文了,而是多方面的,側重於說內容和感悟。給他們劃分成小組,規定組長,定時檢查,多數是利用早自習,這樣就把閱讀和作文自然而然地聯系起來了。對於班上一些特別差的學生,我就親自把關,讓他天天來說給我聽。
其實,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除了要講究方法,使學生樂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之餘,更重要的是老師要勤,對於學生的作業等各方面一定要有布置有檢查,不能以有事為理由,不批作業,老師懶散,就會助長學生的惰性,讓他產生可以逃避任務的念頭。我們天天檢查,沒有做完的一定要補上,學生養成了習慣,我們就不必為學生不完成作業而煩惱了。
D.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在當前新課程標準的新形勢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無疑是一項重要內容,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學習的空間,也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不僅有助於當前的語文學習,而且,對其今後的學習工作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之終身受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平日的教學中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而小學生語文習慣的培養更應從低年級抓起。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從教語文三十餘年,我深切感到: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 ,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喚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預習做到以下三點:
1、必須熟讀課文。每篇課文要求學生至少讀三遍,並要求家長監督檢查,是否熟練請家長簽字。
2、預習中要求標好自然段。一年級學生標自然段的能力還不夠強,在課堂上標,很費時間。因此這一環節要求在預習中做好。
3、預習時,圈出本課生字,並預習生字。因為一年級每課學習的生字都有十幾個,如果一點也沒有接觸,在課堂上很難消化,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做好 此項預習。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朗讀既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積累詞語,訓練語感的有效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朗讀習慣是指朗讀要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的有感情。朗讀要正確是指不讀錯字音,不丟字添字,不重復,不讀顛倒,不吃字,讀的字字響亮,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朗讀要流利是指在做到正確之後,從容不迫的讀。不能一字一拍的讀,也不能一口氣連讀下去。要速度適中,口齒清晰的朗讀。朗讀要有感情是正確理解課文的結果,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讀的時候就能做到真摯自然,不矯揉造作。 小學低年級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應做到以下幾點:
1、培養朗讀興趣。在教學中可採用多種方式激發興趣。如:比賽讀、配樂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等。
2、老師范讀。老師在讀得時候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並生情並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打動學生的心, 喚起學生朗讀的慾望從而間接得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范讀可以幫助學生從教師朗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中,了解老師是怎樣讀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從而間接對作品有一個初步的理解。
3、要給予適當的評價。我說的評價不單是指老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還包括學生對對方的評價。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單純,恰當的表揚與鼓勵比批評更能激勵學生讀書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聆聽, 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 多給予恰當的表揚, 少一些批評, 多一些微笑和鼓勵, 少一些單一的評價及評判, 學生們樹立了能讀好的自信心, 會讀得更精彩。而讓學生自己評價彼此的朗讀也讓學生對朗讀更有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仿說仿寫的習慣。 低年級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結構相似並很優美的段落,如:《春雨的色彩》一課,小燕子、小麻雀、小黃鶯的話基本上是:春雨是**色的,你們瞧,春雨落在**上,**花開了。在教學中, 小學生語文習慣的培養還有許多方面,比如積累、寫日記等這里就不一一例舉了。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習慣的培養,有了好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更能使教者省時省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從多個角度做出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大好時機。對此,為了更好的幫助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科學習,本文介紹了幾種有助於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方法。
1.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雖然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但是卻對課堂教學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引起重視。自製力不強是小學生的特點,這也對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自覺進行課前預習提出了挑戰,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例如: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懸念,或者是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並且還達到了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過程中,可能學生預習的范圍較小,一旦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能夠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那麼,學生預習的范圍就會逐漸擴大,切實達到了課前預習的功效。
2.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提到語文,我們會聯想到閱讀,閱讀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閱讀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閱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如此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閱讀十分青睞,有些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濃厚,而有些學生卻對閱讀不感興趣,因此,為數不少的小學生依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引起重視,並能夠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措施。
2.1 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導致學生難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失去了閱讀興趣。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想要獲取的信息,進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有成就感,學生就會更加願意閱讀,自然更有助於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2.2 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由於學生對閱讀的認識不夠深入,同時又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學生的內心對閱讀產生了一種畏懼心理,導致閱讀對於部分小學生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例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篇章,使學生對閱讀有全新的認識,切實感受到閱讀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這樣學生才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去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十分重要,同時,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也很重要,通過朗讀不僅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語感,還能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文章有更多的體會。朗讀並不是學生簡單的放聲閱讀,良好的朗讀習慣,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培養。例如:教師要培養學生每天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朗讀的好習慣,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積極的進行思考,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朗讀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過程中,還要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糾正,使學生的朗讀更加高效的進行。
4.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學生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進而實現知識點的傳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這樣的教學程序並不是一直順利的進行,一般教師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的知識,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往往不會出現問題,而學生在接受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聽課習慣,才能高效的接受知識。
不認真聽講,是影響學生良好聽課習慣養成的重要障礙。我們在認真聽講的過程中,不僅是一種良好聽課習慣的表現,同時也能夠學習更多好的聽課習慣,一旦學生出現不能認真聽講的情況,就很難及時有效的學習新的知識點。良好的聽課習慣,並不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時時刻刻都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能夠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為學生留出休息時間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放鬆,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更加高效。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聽課誤區,因此,教師要耐心的對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進行培養。
5.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是有效進行語文學科學習的有效方法,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所必需的。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時期。表面看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較之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較少。實際上,語文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小學生不僅要能夠有效的學習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學習文章的內涵,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句子等理解的基礎上,這就對學生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同時,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只有及時的發現問題並尋找教師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鼓勵,通過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還有很多種,教師既要肩負起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重任,還要肩負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使學生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
F.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高境界;不良的學習習慣,會給學習的成功帶來困難。大綱也指出:教師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預習和復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
所謂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的主體在較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好習慣就像是我們生命的樹枝上盛開的一朵美麗的小花,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傑出的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當努力求得好習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在這個競爭的時代,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在社會中成龍、成鳳,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教師需高度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教師樹立形象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莫過於老師了,學生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習慣於從模仿中學習,而且,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是驚人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一定的威信,教師的行為習慣經常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家長經常會從小學生的口裡聽到一句話:我們的老師是這樣說的。在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自己也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如果要求學生做作業時畫直線要用直尺,教師在講課時卻徒手在黑板上畫直線,要求學生寫正確規范的字,自己卻在黑板上龍飛鳳舞,試問,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什麼時候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以身作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
二、從小開始培養
有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習慣早在胎兒時期就養成了,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習慣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主張:好習慣的培養最好是心理還很清新、沒有形成錯誤觀念、沒有養成壞習慣時就開始。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因為這一時期的學生對老師充滿著信任和尊敬,願意按老師的指示去做。
《新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講道:人之初,性本善,性與情,俱可塑。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任你在上面塗畫,你把他塗黑,他就變黑,你把他塗紅,他就變紅。因此,越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效果就越明顯;反之,當小孩染上惡習後,要改變他,那就難了。舉個例子,我的女兒五個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點多鍾就要到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時間,不帶她到幼兒園,她就又哭又鬧,無論你怎樣哄她她都不買你的賬,只要你把她帶到幼兒園,她就立即轉哭為笑。顯而易見,小孩子的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小落實。
三、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恆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聲音要響亮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的習慣。《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恆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內外相軌並行
學生除了學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除了在學校處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外,還要與家長密切聯系,請求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學生在家庭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也要督促學生的行為,時刻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項工作中,教師要經常進行家訪,可以是面訪,也可以是電訪,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行為,及時得到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壞行為作出及時的糾正。教師要與家長不斷地溝通,互相配合,讓學生養成壞習慣的機會減到最少。
五、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
孔子曾講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自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它能使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覺性,學生就會心甘情願地、積極主動地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教師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是的,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了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機會和機遇;多一個好習慣,我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為教育者,要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乘著良好習慣這艘帆船,乘風破浪,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G.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和技巧
第一,教育者思想重視才易抓;受教育者認識提高才易學。能否培養好習慣,關鍵取決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上對這項工作是否重視,是否下功夫努力,教師不要因為短期內見效難就不願抓。教師思想重視去抓了,學生才會重視做。學生不要因為短期內未見效就放棄努力。叫-魚學習(一個蠻好的學習-網)覺得持之以恆,定能見效。
第二,在抓教育培養和訓練時,教師的工作要細致而耐心。只有細致觀察,才能發現學生的具體學情;只有耐心啟發、引導、幫助,才能使學生有信心改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第三,「教」要指導「到位」,「學」要行動「到位」。教師指導得具體、細致,學生才能感受得真切、具體。學生一旦行為不夠規范,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都會大大影響培養效果。對此,教師要督促他們持之以恆,行動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