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激活語文課堂

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激活語文課堂

發布時間:2022-01-29 18:44:15

A. 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實施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無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觀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橋梁。它解決的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我,也深深感受到情境教學法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能順應小學生的發展規律,點燃智慧的火花,滋潤情感的幼芽,讓他們顯示各自的聰明才智和潛在的力量,從中獲得認識的快樂,創造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因此,在實踐中我做了一定的初探和嘗試,試圖通過在課堂中優化情境教學法,尋找到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與學的方式。一是創設情境導入課文,拉近閱讀主體與文本的審美距離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首先要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設計一個巧妙的導語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展示的境界,與作者的心靈相溝通,與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創設恰當的情境,把美的種子播進學生的心田。二是進入情境激發情感,進入情感體驗的境界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文質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觀烙印,凝聚著作者鮮明的愛憎,這就為情境教學的進行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文章中包含的情境無一不在學生心中激起長久的情感的回盪,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我們可以利用教材中蘊含的異彩紛呈的情感來誘發學生心中之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力引導學生走入作品的藝術境界,融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三是憑借情境進行思考,進入理性分析階段創設情境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學生在活潑、輕松的氛圍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識。當學生進入某一情境中去,達到情感體驗的境界,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在這一情境中進行理性思考,將感性的知識轉化為抽象的理性的知識,對作品有自己的理解與評價。教師還可以在情境中,鼓勵學生探究、合作、思考,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讓學生由情感的體驗而進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識與方法,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四是再創情境留問題,激發探究慾望一堂好的語文課,當下課鈴聲響起時,並不意味著內容也隨之結束,也許是已習得的知識的延續,也許是新的學習的開始。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再創情境,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慾望,繼續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從而將語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讓語文真正成為生活中的語文。

B. 如何利用多媒體資源激活語文課堂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

初中生的思維由直觀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因而在教學中運用投影或動畫創設課文情景,能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並發展發散思維。例如:《皇帝的新裝》一課,教學的重點是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製作出表現年青官員、老大臣、皇帝看新裝的幾處細節變化,可以通過放映圖片和聲音來表現他們表情的變化,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練習分角色朗讀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還根據課文內容設置了這樣的擴展練習:不脫離原文主題,大膽想像,為課文續寫一個合理的結尾。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有的寫皇帝遊行後在宮中盛情款待兩個騙子,有的寫皇帝惱羞成怒殺了兩個騙子,還有的皇帝知道上當,秘密處死了兩個騙子,後來改過自新,成為一個好皇帝……

總而言之,通過這樣的練習,既使學生加深了以課文內容的理解,又發展他們的發散思維。實踐證明,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對於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二、展示文本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可以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教是為了不教。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例如:按課前預習,課堂授課練習,課後作業、寫作等順序,可歸納為:「文本預習法」、「課堂問題回答法」、「課堂筆記法」、「文本分析法」、「文本練習法」、 「略讀法」、「精讀法」、 「作文仿作法」、「作文修改法」、當然還有課外的「讀報法」、「演講法」、等等。方法不單由老師總結,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總結。過去,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傳授語文知識上,現在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應十分重視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努力教會他們如何學習語文,這才能很好地體現出教為主導與學為主體的關系。學是在教之下學,教是為學而教。學法指導應和多媒體課件結合起來,用文字進行具體展示,這樣更直觀、更便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操作。學生在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的學法,一步一步理解文本,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例如:2007年湖泊省初中語文優質課大賽中朱林霞老師執教的《海燕》一文時,首先導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海燕」的圖片,配以《命運交響樂》,使學生對海燕有一個直觀、形象的初步認識;然後在「初讀、再讀、三讀」三個教學環節中,用多媒體展示每一步的主要教學方法,在「初讀」中展示:「主要教學方法:通過聽讀、分組自讀、示範讀等方式,梳理畫面,整體感知、領悟海燕形象。」學習方法展示的簡潔明了,便於操作,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三、理清文本的寫作思路,激活學生的抽象思維

要想使學生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風格,感悟其人文內涵,需要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結構,理清寫作思路是關鍵。例如教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伴音畫面讓學生來欣賞,畫面盡量展現課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幾幅畫面,並伴有關於贊美春的樂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然後通過學生閱讀文本,大部分都能理出課文的思路,教師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盼春—繪春(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贊春,學生從中既可以清晰的看出文本的嚴謹精美的結構,又可以激發其審美情趣。通過用多媒體展示寫作思路,讓學生在直觀的畫面文字中激活了抽象思維。再如:在教《蘇州園林》一課時,可以先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欣賞。錄像的前半部分體現蘇州園林是「完美的圖畫」的特點,後半部分則可選擇幾處有特色的景點,如亭台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等。在此基礎上突出建築物的色彩,並捕捉每一個角落的「圖畫美」。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可以在放映錄像的同時配樂(最好是古典音樂)朗誦課文,讓學生在欣賞錄像、聆聽課文的同時思考幾個問題:蘇州園林總體特徵是什麼?設計者們是如何實現這個特徵的;課文第2至6自然段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欣賞完錄像之後,檢查提問,然後由老師分析、講解課文,重點分析本文總分的結構方式及語言的多樣性。藉助錄像,讓學生在大腦中留下蘇州園林的美好畫面,進而用較快的時間清理本文的「脈胳」之所在。

四、古典詩文結合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羅素說:「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古典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它以完美的藝術特色、豐富的思想內涵、廣闊的社會生活,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但由於課本中選取的篇目不多,所以學生對此知之甚少,傳統的古典詩文教學只是讓學生背誦、記憶和理解意思。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古典詩文欣賞結合起來,讓課本中的詩文名篇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並可以從課外選擇名篇佳作供學生欣賞,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讓學生對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詩詞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彷彿在其思維中注入「興奮劑」,讓他們緊跟著「感覺「走,眼前會浮現出豐富多彩的畫面。這樣一來,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閱讀欣賞水平,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創新能力,並促進身心健康。具體做法如下:利用PowerPoint(或結合Flash動畫)多媒體大綱模式,將事先編制的大綱按照程序,逐一對每一幅幻燈片進行文字輸入,內容包需要講解的詩詞、有關詩詞的背景解釋等。在幻燈片模式中,對該片的文字進行修飾。讓它與中國的書法藝術有效的結合起來。在多媒體動畫功能的輔助下,對輸入和修飾好的詩詞及有關解釋,逐字逐句進行動畫效果設置,將文字的動畫效果與教師的朗誦速度保持一致,可以使文字產生動感。將一個圖像文件設置為一幅幻燈片的背景.使幻燈片具有形象生動的畫面,與文字,主要是古典詩文互為襯托。音樂是流動的畫面,悅耳的詩文。給古典詩文的配置音樂,使欣賞課程真正成為圖、文、聲並茂的整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例如教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一詩時,教師可以依據每一句詩製作八幅幻燈片:亭子、水面、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湖東、白沙堤,課堂上適時播放,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就會獲得知識上的積累和人文精神,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高欣賞古典詩文的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有很大的優越性。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能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像在一片平靜的湖面投下一塊石頭,激起千百條波紋。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運用多媒體課件不斷探索,不斷更新,讓它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C. 如何激活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羅地秀

教以生學本。」把握對象性質,了解學生學 習動向,投其所好,挖掘潛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讓學生 主動學習,才能激活語文課堂教學。做好牽引教學的指導工作 是老師成功完成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遵循事物的發展 原則,掌握規律,積極主動探究,發現,運用,調整再運用, 求著永遠推動教學跟著社會需要前進才是教學出路的根本。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激活 用「形散神聚」一詞來形容一堂好的語文課是最合適不過 的了。一篇文章只要抓住它的中心內容,找准重點,突破難 點,授課的方法方式是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主要受到教學內 容、教學對象,教學時間和地點等多個因素的影響。但是,讓 學生享受到學習給他們帶來的樂趣是關鍵,能讓每個學生輕松 愉快地參與學習而又獲得「成長」是目的。讓學生感到:學習 竟是游戲的挑戰,那何樂而不為呢? 語文本身是一門充滿藝術的課程,用好它就是一種享受, 不會用便是折磨人的任務。 於是每堂課之前,或者每次給學生布置任務之前我都要鑽 透這些內容,直到找到學習它的奧妙為止。每個內容,從不同 的角度,不同的思路,採用多樣的手段去教學,並設法激發學 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求知慾望,根據現況不斷調整教學 形式,讓一堂課活躍而有序,內容精緻生動而有價值,靈而不 亂。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 一、入題需要激活學生的求知慾 以《陳涉世家》一文為例。讓這樣水平(我教的班58 個 人,語文只有8 人及格,最高分72 分,最低分6 分)的學生 來學這么長的古文,如果方法不對會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大 打擊。所以,教學第一步就是讓學生排除學習恐懼的心理。先 是讓學生讀,如果不能讀一篇就讀一段,如果不能讀一段就讀 一句,如果不能讀一句,就讀一個詞或是一個字。如果全班同 學一個字都不會讀那就告訴老師,老師讀給他們聽。或個別先 讀,不會讀的鼓勵大家相互幫忙。這樣把難題簡單化可以讓學 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當他們清除懼怕心理後再 來慢慢跟著教學思路進行教學。教學中要隨時把握得住課堂的 動向,隨時調整教學的難易程度和教學方法。心理學證明:人 只有在沒有戒備和顧慮心理時才可以發揮他們做事的最佳狀 態。課堂上保證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就是判斷有效教學的尺度。 二、精心設計文章的切入點來挖掘學生潛在的學習慾望 找准課文的切入點,需要教師在備課時進行精心設計,問 題設計要巧妙合理,構思巧妙的問題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啟 發學生去探索,去尋求答案。反之,則會使學生思維雜亂,迷 茫不解,難以較好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 力求精當,所提問題要富於挑戰思考,既是重點,也是切入 點,更是引領學生去發現問題根源的鑰匙。讓學生挑戰問題成 功時,文章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也就解決了。這樣,沒有壓 力,卻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完成了學習文章的重要任務。其 他問題的解決也需要老師精心設計問題,找到切入點來引領學 生去輕松地去找答案。只有精心設計每個問題的切入點,上起 課來才讓大家輕松愉快,同時,讓大家記憶猶新,印象深刻。 問題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應服從總的教學任務。《陳涉世 家》一文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用這切入點去激發他們去 了解:陳涉為什麼會發出這么強烈的反問,為此,陳涉有什麼 舉動,他的舉動會給歷史帶來什麼影響。讓他們帶著疑問回頭 再來翻譯理解課文,這樣帶著不滿的疑問來尋找答案是激發學 生翻譯學習這篇古文的最佳方式。學生學起來也就會輕松而有 趣得多。 三、提供線索,熱情鼓勵,引發學生激情學習 如果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所提的某一個問題有不解時,教 師應適時點撥、指引;當學生對某一個問題考慮成熟,苦於無 法表達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整理思路,設法鼓勵他們用語言表 達出來。讓每個學生知道自己也是可以成功的,這樣來不斷樹 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體驗到學習是件快樂而有成就感的事 情。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果總是處於一種興奮的、愉快的狀 態,他的思維就會有超常的發揮,他接受外面信號的速度就非 常快捷。所以,教師課堂上必須注意營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氣 氛,讓學生時刻處於一種輕松而興奮的情緒中,那麼無論是記 憶,還是思維,都會得到最好的發揮。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我是這樣帶著學生解析秦王的性 格特徵的:最後點題的一段中「秦王色撓跪謝之」的「跪、 謝」兩個詞是最好的入手之處。鼓勵學生從這兩個詞中找出隱 含著什麼更不為人知的答案?從歷史書中我們能否找得到答 案?誰能猜得出其中的奧秘?學生一下子交頭接耳,議論紛 紛。誰能說說,秦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一會兒,為保全性 命而使用的「緩兵之計」,「兵不厭詐」,秦始皇統一中國是 見證等等答案都來了,有的學生跑到黑板上寫詭計多端,貪生 怕死,奸詐狡猾,能屈能伸等。整個問題解決過程十分活躍。 四、捕捉信息,延伸疏導,拓展學生答題思維 有效的教學在於形成一種使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 確定的問題情境,在矛盾、疑惑、驚訝中引起學生的求知慾和 學習興趣,產生學習的願望和意向。為使學生能順利的回答問 題,教師要提供學生必要的智力背景、情景,給學生創造一定 的作答條件。或做知識鋪墊,或啟迪學生根據已知的去開拓未 知的,或進行示範講解。教師「舉一」,讓學生「反三」,實 現學習的遷移。實現給學生一個「支點」,讓他們用「杠桿」 把「地球翻轉過來」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智 力背景,是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內容,也給教師和學生發揮創 造性提供了廣闊天地。蘇聯教育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 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主張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維 結合起來,主動探求知識,設計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 極獨立活動――教師把學生引入下一個新問題」的教學模式。 這種在老師的牽引下不斷尋求答案,不斷產生疑問,不斷解決 問題這樣無止境地求知慾望的形成,這是激發學習積極性的有 效方法和手段。 五、正確引導,激勵評價,調動學生參與學習 教學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引導學生對「奧妙」之處做文 章。所以,提問要突出重點,就是要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 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問在最需要、最值得問的地方,以突出 重點,巧攻難點,提高課堂效率。《陳涉世家》翻譯就是找准 重點,找出激活點進行突破。《唐雎不辱使命》人物分析,教 師要適當選取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 題,引導學生縱橫聯想所學知識,尋找多種解題途徑,從而深 入地理解知識,准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善導善控,除了要引導學生以外,利用學生積極適時主 動性的參與,給學生科學而激勵的評價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使學生踴躍回答問題。教師更需及時嚴格把關,既要保護學生 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防止學生發言漫無邊際、正誤不分。因 此,課堂上老師要審時度勢,及時、積極地評價學生的回答, 明確觀點,從而優化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正確的,其原 有的認知結構就會得到肯定和強化,從而保證教學效率。 六、老師素養是課堂教學贏得學生配合的重要因素 教師要教學相長,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素養,為人處世之 道,提升個人的人格魅力。與學生交流起來,讓學生仰慕、欽 佩!從而吸引學生向老師學習的慾望。提問題時,尊重學生, 平等交流與合作,多站在學生的旁邊和中間,而不是站在他們 的對面,要讓學生自然地把教師當作交流的夥伴;注意自己的 表情,語氣和手勢,要注意傾聽,糾正補充,還要保護學生的 自尊心,適時適度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說過 的「鼓勵對人猶如陽光一般,它給生命力量和希望。」同時, 教師的提問要盡量避免使學生感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教師 可超前性追問或再次遞進提問,讓學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 村」。教師要給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品嘗成功的喜悅, 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讓每個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能說,有話 盡說。激發學生求知慾,激活學生學習慾望是一種科學的教學 手段和形式,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習信息的雙向交流。 總之,語文課堂是挖掘人性美,讓人在美的熏陶下沐浴知 識,提升審美的價值觀課程。我們深知:生動活潑的高效課堂 才是培養人的課堂,而要營造這樣的課堂需要老師們不斷提高 個人方方面面的知識結構,因此,加強課堂教學設計的藝術 性,通過激活,引導,激勵,及時喚起學生的注意,參與,投 入,創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優化 課堂結構,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 展示教師的教學本領,顯示教師的教學魅力。

D. 怎樣進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創設

如何有效地增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有效教學,是作為語文教師所關注的首要問題和追求的根本出發點。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課堂實施情境教學,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目標,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一個相關的情境,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思維,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啟發、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努力創造自由、寬松、民主、平等、和諧、樂學、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使學生的自由得到發展,學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揚教學民主,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提供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引導、鼓勵和督促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對學困生和潛能生更要關注,多與他們溝通,不挖苦、不歧視,用真情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愛,減少他們因學業成績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壓力,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促其建立自信,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語感。
在教學中,應多給學生一些成功的體驗:如讓他們准確寫出一個成語,背會一首詩,回答一個問題,做會一道題等;課堂回答問題時、作業批語、作文評語中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喝彩,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讓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篩選正確的信息,理出課文思路,掌握文章結構,領悟作者意圖,最終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教師再適時適地的做出適當的表揚和鼓勵等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只有學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進一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自覺地進行語感訓練,不斷培養和提高語感能力。
在課前,教師應根據內容結構和人的思維規律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並把巧設問題情境,解決疑難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就會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積極思維。學生的思維的火花往往閃現在質疑、答問、討論或練習之中,而獨創性見解的表達或挑戰性問題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瀾,使語文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用優美音樂渲染情境。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語言,它可以直達聽眾內心的深處,喚起情思,引發共鳴。如果在課堂上適當的使用音樂渲染的方法,則在課堂氣氛營造上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樂渲染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藉助多媒體或錄音機,播放教師事先准備好的音樂或歌曲。語文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適時跟著唱上幾句,此舉能有效地振奮學生的精神、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學生的記憶,且效果遠遠勝過多媒體和錄音機。
創設競爭情境,引入競爭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適當開展一些合理的學習競賽活動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魯納就在他的發現學習理論中強調,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是獎勵、競爭之類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學中,針對學生,可適當創設競爭情境,引入競爭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習興趣。例如,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利用課前幾分鍾,引導學生搞一些小競賽,如朗讀、朗誦、演講、講故事、猜謎語、背記格言警句、書法、聽寫字詞、背誦古詩文、默寫課文成語、寫作文片段、介紹名勝古跡等等,同桌之間比,小組之間比,男女生之間比,班級之間比,把競爭帶入語文課堂,利用學生自尊心、自我表現欲、榮譽感強,好勝不服輸的心理年齡特點,在教師的引導調動下便可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適合學生的競爭氣氛,有效防止學生疲勞和產生厭煩情緒,積極的參與到競爭學習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應盡可能地營造活動育人的情境,積極開辟第二課堂,盡可能創設學生動口、動眼、動腦、動手的實踐性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意識,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以發展學生為本的教育目的。如讓學生自辦班刊、校刊,組織成立文學社詩社;組織收聽收看合適的廣播、影視節目;設置班級圖書角,向學生出借各類讀物或指定班級圖書管理員定期為同學們借閱期刊圖書服務;組織開展故事會、課本劇表演、賽詩會、即興演講、朗誦、辯論、聯歡會等活動;布置語感訓練家庭作業,如欣賞指定的有聲讀物、錄制自己的有表情的演講或朗讀;寫讀後感、聽後感和觀後感,寫游記;進行詞句與音響或畫面的聯想訓練等。還可以通過做語文智力游戲,腦筋急轉彎,詞語成語接龍游戲,開展課外學習小組等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使語感訓練多趣而有效。
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優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歷來被許多人公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誘發情感體驗,通常在學習一篇新課文時,課前先播放一段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音材料,並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創設一種懸念或愉悅的情境。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新穎、形象、直觀、藝術化的特點,可以創設出悅耳、悅目、悅心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無疑會誘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參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求精神。
總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與運用,遠不止以上這些方法。但無論怎樣,目的只有一個,即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發揮自己的特長,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達到陶冶學生審美感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正確、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和掌握各種語文能力的目的。

E. 如何創設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針對學生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以「形」為手段,以「趣」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以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保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求知、認知的樂趣,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和自我需求的活動。情境教學講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
情境教學通過教師調動學生,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在情景中擴大,幻化成課文中的各種意境。那麼怎樣才能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激活課堂呢?
一、在導課中巧創情境
導語是課堂教學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語文教師都會十分重視導語的設計。「導課」是一堂課中提供給學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創設情境法運用恰當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剛開始上課時,有些學生還沉浸在下課十分鍾的喧鬧中,心情激盪,具有這樣心態的學生突然集中到課堂上來,就好像奔騰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擋路的巨石,會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巧妙的藝術疏導,讓心情激盪的學生平靜下來,盡快地把他們的思緒引入到課堂上來。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課文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手法,一開課就像吸石一樣將學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聲奪人,一石二鳥」的功效。因此,課堂導入應該具有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和簡潔性。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才會被吸引過來。
二、在朗讀中感受情境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語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表達出來。魏書生說過:「語文老師不應像食品廠的推銷員,以把食品賣出去就算完成任務,而應當象保育員,以考慮孩子的胃口,心靈的需要為己任。」初中學生感情勝於理智,又易冷漠。他們的心靈接受藝術感染的效率,遠遠超過接受一個音階的單調的說教。文學作品,大多是作者用筆蘸著心血、蘸著歡樂或辛酸的淚水寫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設置環境,就像舞台需要燈光與布景一樣。創造氣氛,讓學生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覺。
三、在提問中創造情境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別大,如果能在課堂上故意激發疑問,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對有關內容的思索,形成濃烈的教學氣氛。提問又是一門藝術。提問如果過寬,不能觸及疑點,那麼,即使課堂氣氛熱烈,也無補於教學目的的實現;如果過深,超出學生的智力水平,那麼他們會因此而喪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問須在創設情境上下工夫,因此,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供誘因,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 精心設疑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驚奇開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設疑,以疑導思,可以誘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 。設疑要因學習對象而異,因教材而異,因課堂氛圍而異。要透徹理解大綱,深入鑽研教材,認真閱讀教參,搞清教材知識體系,弄通知識內部結構的有機聯系,做到得心應手地駕馭教材。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心理特徵、思維品質優選問點,問在知識關鍵處;選准時機,問在教學當問處;掌握分寸,問在難易適中處;查漏補缺,問在疏忽薄弱處。
2.以趣激疑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肯不肯參與、配合,取決於他們對教學活動的情緒狀態和對所授知識的興趣程度。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強烈的釋疑慾望是學生積極思維的內在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給他們提供自己活動的空間,必要時向學生提出需要仔細探究的問題,以改變他們的研究思路,使他們朝著科學的方向探尋,從而體驗到既有趣又豐富的調查研究結果。
四、板書設計再繪情境
漂亮的板書設計不僅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結構、框架,也能在視覺上造成沖擊,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於日後對於信息的提取。語文教師在分析課文結構的時候,如果能夠參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將文字內容轉化為圖表、坐標的形式,必然也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情節」是小說三要素之一。跌宕起伏的情節是小說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鑒賞小說的關鍵。在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不妨將遇舊——尋敵——打酒——復仇這些情節以曲線圖的形式通過板書呈現給學生,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結構「山雨欲來」卻「密雲不雨」的效果。
五、藝術作結品味情境
課堂教學的導語顯然重要,而課堂教學的結語也尤為關鍵,它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設計應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感到「言猶盡,意未了」,一直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一節課或一篇課文教學終了時,教師要用准確精練的語言,抓住教學重點和主要特點,進行高度概括,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起到強化和深化主題的作用;或者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展、使之成為聯系第二課堂的紐帶。凡此種種,不一一贅述。但是必須遵循兩個方面:第一是概括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總結規律,使學生對全課程的內容和知識點明確、清晰;第二是開拓學生視野,激發思維,引起聯想和思考,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常用的方法有:
1.回味式的結課
黃政樞說:「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回味式結課,即在一堂課結束時,注意增添濃郁的色彩、藝術的含蓄,使學生感受到「言已盡而意無窮」,課後引起咀嚼回味,展開豐富想像。如特級教師於漪教《茶花賦》一文,在結束課時,出示了一副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掛圖。文章贊美了千樹萬樹的茶花,為何僅展示這一朵呢?又為何在課將結束時方出示給學生看?其用意不僅在順著文章脈絡幫助學生理解有關語句,更在於把這鮮艷絢麗的童子麵茶花的形象印在他們心上,讓學生有一個回味課文的情境。用這美好的形象,引導學生具體體會作者對新生的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與由衷贊美,理解文章的精髓;用這樣美好的形象在學生心田撒播熱愛祖國的種子,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的深情。回味式結課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它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並提高其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
2.概括總結式
前蘇聯教育家葉尼洛夫·葉希波說過:「通過總結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主要事實和基本思想來結束一節課是很有好處的。」授完一篇課文,教師做一次簡要總結,使學生獲得一個較為完整的印象。總結可以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兩個方面入手,決不是前面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而要變化角度,要增加深度。
3.朗讀再現式
進入結課階段,教師可設計一段朗讀。朗讀的內容可以是課文中的精彩片斷,也可以是課外精選的,還可以是教師自編的等多方面內容,但要以課文內容為主。這樣才能體現出大綱、課文精神。朗讀的方式可以是一個人的朗讀,也可以是一個人的領讀,還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讀。結課的朗讀意在加深對課文的感受,這對強化整體認知、培養語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義。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優化語文教學過程,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更明顯的教學效果。

F. 如何有效使用情境教學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創設情境」,但當前小學教學情境創設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與生活實際脫離,或者設計的情境沒有內涵,只是課堂的裝飾或擺設。作為設計者,教師要提高素質,增強情境創設藝術,轉變教學理念,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設計多樣化的情境,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
一、當前小學語文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在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 再藉助媒體的輔助,「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或強化語文學習主題,常常在看似熱鬧的場面背後,淡化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相疏離創設的教學情境一旦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情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不僅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服務教學的作用,甚至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干擾因素。 有些教師試圖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系起 來,期望為學習創設一個真實可感的情境。設計情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對情境的運作過程中,由於傳統教學思維和方法的束縛,教學仍在傳統的路徑上運行,抹殺了情境對教學的輔助和促進作用。這樣既浪費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 的時間,也花費了教師過多的精力。情境與教學成了油與水的關系,而沒有達到水乳交融的理想狀態。
二、小學語文有效情境設計策略。以新課程三維目標為導向,轉變教學理念以新課程三維目標為導向,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課程總目標: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 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發展語言能 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 重情感體驗, 有較豐富的積累, 形成良好的語感。 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
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應該以三維目標為導向,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傳統的教學活動遵從死記硬背,是教師喂養式的教學方式。但有效的語文學 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有效的教學情境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轉變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育理念,由重教轉變為重學,注重有效性和實踐性, 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把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能舉 一反三, 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因此,有效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發揮聰明才智, 各個學校可以針對本校實際情況,開展語文教研活動,探討各類課型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發揮集體優勢、智慧,從而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要全方面提升自 身素質,潛心研究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總結經驗,使講解深入淺出,提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要根據創設的情境發揮現場表現力,使情境富有感染力,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同時,教師還要提高隨機應變能力,發揮自身思維力和想像力。在一個寬松、自由的課堂情境中,學生 的思維是擴散的,教師除了具備廣博的知識外,還需要較好的應變調控能力,以駕馭課堂。此外,學校要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加強與校際之間,與有關教育研究者、專家、校外教育之間的聯系,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其次,校本 研究本質上是人與人的交往,是對話。教師合作、對話交流、團隊融合可以發揮 集體智慧,應該成為教師專業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在這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下,教師們相互學習、相互啟迪、相互分享、相互促進,取長補短,進而造就優 秀的教師團隊,優化語文情境創設藝術,推進教育的變革。教學後集中進行反思,交流各自的見解,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新的思考,對情境創設形成新的認識,獲得教法和教學理念上的更新。創設調動積極性的游戲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創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條非常適合中低年級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 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創設開發創新能力的開放式情境 開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多樣性和多 變性, 通過教學時空的拓展變換,教學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現、想像和表現的願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於開放狀態的情境。
新課改下的有效情境創設應該根據語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情境生成學習 材料、問題。語文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這些情境應該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並且蘊涵語文知識。作為教師還應找准情境與知識的切入點,及時生成問題材料。還應從學生已
有知識、經驗出發,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情境。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也就是一種基於舊知識,經驗的認知建構。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建構的 「最近發展區」 ,認為新知的建構應基於這個區域,才能獲得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情境尤為重要。當前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是我們國家在新的國際競爭的形勢下對教育宗旨和 教學內容、方法、過程與空間的一次新的調整。新課程需要我們吸納教育教學實踐中一切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發展的新方法、新成就。小學語文課堂利用有效情境創設進行的教育是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是學生能夠學會學習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有效的語文情境教學,也為我們當前語文的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可能將使我們漸漸接近、甚至最終達到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G.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情境教學

1 情境教學實施在語文課堂的可行性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在教師與學生的幫助下,利用相關學習資源以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②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不同課堂教學中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依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就可實現教學效果優化目的。③
語文課堂的特點使它具有實施情境教學的可行性。語文課堂教學主體要從生活中索取,事物的時間、地點、故事情節、語言背景材料、意識形態變化,必須要實事求是,按照事物客觀規律的發展,不違背情境教學的原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客體,是注重學生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學生的言談舉止。一個好的情境創設對於語文課堂教學是不可忽視的,情境的創設在課堂上一定要有教師與學生積極主動去尋求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融入到課堂上去,使枯燥語文課堂變得生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積極主動學習。
2 有效進行情境創設的原則
2.1 合理原則
創設情境教學法一定要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合理的情境創設是要把語文課堂的思想讓學生有所認同,作家的作品、名人的名篇,這些內容題材都源於生活中真實的記錄與寫照。情境教學法創設必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而且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求更加貼近現實。
2.2 導向原則
情境教學法創設離不開學生的價值觀,學生的價值觀念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師知識的傳授,教師教學的目標、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的導向都取決於自身引導的創設,學生學習的能力與應變能力應該跟隨教師的語言、動作、神態去思考問題。教學過程中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最主要的是這節課堂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把握,學生學到了什麼,得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怎樣的技能,這些都是在教學情境中把握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能力創設情境,有助於提高課堂的氛圍,有的學生反應較快,有的學生反應較慢,因人制宜正確的引導,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創設情境教學時一定要從學生中找到平衡點,讓學生都能夠接受語文課堂的學習氛圍。
2.3 多樣原則
情境教學法的創設應以教師教學設計為出發點,根據語文課堂的特點可以採取多種方法(提問式、互動式、聯想式、啟發式等)提高課堂學習氛圍,更直接的讓學生有所認同,讓視覺的信息傳遞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中。語文理論知識的講授原本較為無味,在情境教學的情況下,把語文課堂的方式由復雜的局面轉化為簡單的局面,有多重方式結合形成一條主線才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2.4 趣味原則
情境教學創設要有趣味性,引導學生激發興趣。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讓語文課堂產生興趣呢?首先,教師要創設好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到哪一個位置去做什麼事情,這件事情產生的影響是什麼;其次,教師遇到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時簡單化,舉例子說明,情景與語言交融,讓學生更直觀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最後,創設情境要從生活感覺中來,語文課堂創設情境一定要有趣味,有了趣味才能更懂得學習。
3 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方式
教師創設的情境通常包括有生活展現的情境、圖畫再現的情境、實物演示的情境、動作展現的情境、音樂渲染的情境、言語描述的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提問方式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學則需疑,疑則需奇。有問題才會有疑問,有疑問才能產生好奇,其實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問題的,教師授課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都會遇到許多不明白的東西。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想像都是一種創設情境的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過程。對於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學生不僅僅要問,而且先要想,經過一番思考後再答,效果會更好。對待任何知識,我們都要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可以大膽地否定,然後經過辨別、思考,用自己的腦子想一想到底是對還是錯,最後,真理自然而然就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認真思考並提出質疑。④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富有想像精神的人往往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如何合理的有效提問,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有效的創設情境,抓住文章主要矛盾,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心存疑問,渴望答案,進而在求知過程中得到解答。
3.2 引導方式式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課堂是以學生作為主體的課堂,形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從什麼樣的角度出發,如何合理引導創設課堂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要為他們營造一定的環境,鼓勵他們積極主動的去思考探索,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有時候教材內容自身就具備一定的靈活性,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通過藝術引導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的想像空間,從而使學生主動而迅速的理解課文,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這種方法首先需要老師對文本深入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然後再向學生展示,以教師的感情激「學生的情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讀書要入境始與親。」所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悟文意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知道,情境源於生活,是生活的再現。引導學生在課堂去發散想像力,感知文章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走出文本,在情境中學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引領學生在情境中感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產生學習慾望,在老師的引導下,在輕松歡快的情境中,對學習本節課程目的、內容、意義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3.3 多媒體方式創設視聽課堂情境
多媒體課件將語言、影像和聲音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使教學真正實現了調動起學生各種感官,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相應的課堂活動中去,在活動中獲取知識,訓練技能。比如在給學生講授詩歌時,引入徐志摩的《偶然》這一首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爾投映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如何理解這首詩的內涵呢?
首先,教師要把詩人的形象概括出來,即一個文弱的戴著金邊眼鏡的書生,有點浪漫憂郁的氣質,似乎和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有點不相符合,倒是和他詩歌中所流露出來的深層的情感特徵有著某種程度的契合。
其次,教師要把握詩歌張力結構的理論。詩歌本身就存在一種內部力量對抗對立的統一,課堂上理論的闡述無疑是枯燥的,學生的認知程度有大小,能力有淺深,在講授詩歌內容時,詩意內容課堂感性化,詩意結構課堂理性化,張力對峙,形成層次與結構鮮明。
最後,在這首徐志摩的愛情詩中,對愛情的描寫比較委婉含蓄,因為徐志摩自己特殊的情感體驗與切身的經歷體現著一種真實的美。兩句詩引出多種不同方式的問題,把文學和情感結合在一起來講,給學生新鮮的感覺,也增強了趣味性。
4 語文課中開展情境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語文課堂創設教學情境,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問題,在課堂上交流問題,使問題及時得到有效解決。這就要求教師應該隨時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去改進,不斷去完善。語文課堂的創設情境教學法一定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在教學過程中多積累問題,注意問題存在哪些方面,才能更好的完善教師與學生之間教與學的情境互動。
(1)教師教學專業技能應該不斷強化,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不斷學習,積累更多學科知識的儲備。每一學科都有自身的特點,語文課堂一直都誤被認為灌輸式的教學,在創設情境教學過程中,課堂學習的內容都是一種感情傳播,教師細心的講授知識、學生用心的聆聽、遇到問題耐心的解說,用一顆永恆的心堅持不懈的追求真理,這樣才能達到在課堂上中創設情境的需要。
(2)情境的創設離不開教師與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創設情境,必須根據實際需要,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忽視了教學內容,尊重教學規律,科學合理教學環節,才能使情境教學法得到更大的發揮。
(3)新課程下的教學是教師、學生在一定課堂情境中,藉助文本交往互動、平等對話的過程。⑤情境教學促進了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融入課堂學習中就是情景教學主要思想。無論教學過程中怎樣安排教學環節設置,教學情境不應該盲目追求情感訴求,教師與學生都應該保持一種彼此真摯的默契。
總之,語文課堂的實施情境教學,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教師遵循教學規律,在教學環節上多思考,與同學科教師多交流探討學習,最終達到讓學生獨立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目的等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學生學習語文的觀念在情境教學法中得到改善和提高。

H. 如何激活語文課堂

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不是在課堂教學中講得有多好,而是懂得駕馭課堂的藝術,能把語文課上活。的確,語文課不是算式,沒有唯一的答案,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就是要從傳統的「死寂」走向「活潑」,從「單向」走向「互動」。從課堂教學本身來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要激活語文課堂,就必須圍繞教師和學生來進行。
一、教師要先「活」起來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課堂教學的參與者,教師的語言、行為將直接影響著學生,也正因此才有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之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死寂的課堂是無法達到這一要求的,只有生動活潑的課堂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在語文課堂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用語文,讓語文成為生活的一種工具,成為人生的一把鑰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語文課堂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學生本位意識。要變「教師為本」的觀念為「學生為本」,教師要真正將自己定位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組織者、促進者、啟發者、幫助者、激勵者的角色,要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而不是自己在課堂中大講特講;要變「權威」師生關系為「平等、互助、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大膽質疑、大膽交流,在合作探究中引導學生去思考、感悟、體驗,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要變「單一工具性」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的語文目標價值體系,在教學中不僅僅要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還要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其次,要用活教材,讓教材成為教師引導學生的媒介。教材是教師用於組織教學的工具,但並不是唯一的工具。用活教材,就是要以教材為基本出發點,圍繞教材來展開課堂教學。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是寫「我」的童年生活,而對於每一個學生呢?他們的童年生活是否又有各自的精彩?一個城裡的孩子和一個農村的孩子的童年生活又有何區別?諸如此類,用活教材就是要將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我」和教材之間找到一個相似點,從而更好地去理解教材。
最後,要注重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基礎,利用情境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通過情境帶領學生進入到文章所描繪的情境中,探究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感情。如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中,教師以「說一說我家鄉的冬天」來進行引導,先讓學生描述自己家鄉的冬天的特點,然後提出問題「濟南的冬天有什麼特點」,由此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急於想閱讀課文,教師再以幻燈片為輔助,學生的興趣將進一步高漲。
二、要讓學生「活」起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語文課堂中,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理解、感悟、體驗才有可能。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活」起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倡導「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傳統以聽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析並解決問題。如在《最後一課》的教學中對韓麥爾的形象分析,教師以問題「韓麥爾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為引導,讓學生圍繞語言(如「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我的朋友們啊……」)和動作、神態(如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來分析,討論總結出韓麥爾先生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祖國語言、熱愛自己工作的普通的鄉村小學教師。
其次,要注重通過活動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用語文的能力。語文學習不僅僅是能背幾篇課文,能寫作文就可以的,而是要通過語文學習能在生活中用語文,讓語文成為改變生活和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養的工具。在語文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來編劇本、寫故事、寫詩歌、朗誦等都是常見的方法。此外還可組織班級學生辦手抄報,手抄報的內容可圍繞語文學習中的收獲、疑問、心得等進行。也可組織學生向報刊社遞交自己的作品,也可參與到一些社會實踐中,如給商店取名,為某公司設計廣告語等。
語文課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汪清泉,要激活語文課,還得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圍繞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先喜歡語文,然後愛上語文,最後樂於學語文,用語文,這樣的語文課才會顯得更有生機。

I.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情境教學

在教學中,要適時、適量地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利用這些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和興趣,學生自然就會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讓他們能在一種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獲,他們的主體作用也就凸顯出來了。語文課堂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而創設有效地教學情境,不僅使學生學習得更加有趣,而且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變得更加有聲有色。語文閱讀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品味語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促進學生心理機能的全面和諧發展。教學情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追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下面我就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情境教學。
一、通過多媒體進行情境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真正產生了興趣,就會覺得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而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習熱情得到高漲。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及重難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精心選擇最有效的情境創設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創設美的教學情境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逐漸走進課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編排教案,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把知識的傳遞和接受變成一種享受,讓學生在愉悅中吸取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讓他們陶醉在美的世界中。如,有些課文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習《醉翁亭記》,單靠老師介紹,學生很難領會透徹,對於作者游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可能很難理解,也提不起興趣,這時就可以使用這一技術。利用多媒體展示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講解文本包含的政治理想和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復雜感情。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更加直觀,學完之後記憶也會深刻。
二、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要盡力打破學生頭腦中的平靜,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學生腦子積極主動地動起來,促進觀察力、思維力、表達力的發展。中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認知問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課堂教學的契機。教師通過挖掘教材,以問題為契機,精心設計,釋疑解惑,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學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的起點。那麼,怎樣使學生真正經歷發現問題的過程而提出問題呢·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的過程創造了條件,為學生自主質疑提供了機會。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問題情境,以活躍學生的思維。
三、課文朗讀時如能配上動作、表情等,就會使枯燥變生動。
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推動學生深入地參與到教學的每個環節中。通過那些聲情並茂的場景,那些震撼人心的氛圍去感染孩子們的心靈。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時,由於教師自己情感不夠投入,語言缺乏感染力,使得學生情感體驗不夠的實例大量存在。一段非常美的寫景的片段,有的學生在讀時語調生硬,就不能有效地激發其他學生的情感。因此,情境的創設要從細致入微處著手,營造濃濃的情感氛圍,最大限度地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受到熏陶感染,使學習成為兒童心靈的追求。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朗讀時運用已掌握的文章寫作背景,身臨其境地讀出文章的語氣和語調,配上合適的動作、豐富的表情一同進行,這是一種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學生為了能夠讀准語氣語調、配上合適的動作表情就必然要把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內化、提升為自己的感情體驗,再通過恰當的語調、豐富的表情表達出來,達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同時動作表情的運用還可以使朗讀者與聽眾的讀聽積極性提高起來,使看似枯燥單一的朗讀生動活潑起來。因此,在課堂中經常運用動作表情並茂式的朗讀方法去營造朗讀的氛圍,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而且能鍛煉和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語文修養。
四、作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累素材,積極思維。
當前的作文教學,大多仍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當堂布置文題,作一些指導,或讀一兩篇範文,之後留一段時間讓學生作文。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作文,難免步入「假、大、空」的誤區。我認為學生寫不好作文的根本的原因是學生累積的素材太少。學生平常整天坐在教室里,沒東西可寫,一旦學校開展運動會、藝術節、掃墓等活動,學生寫出的作文就大不一樣,可惜這類活動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開展得太少了。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平常的作文教學中,除講述必要的寫作技巧外,我們需要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作文情境,在作文教學的前奏上下工夫,通過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寫作的慾望。
例如可以利用語文課有目的地開展演講、講歌朗誦會、古詩背誦、講故事、獻愛心等活動,為學生變得生動充實。在父親節、母親節前夕,分別讓學生為爸爸、媽媽做一件好事。我常以自身經歷感受來創設一種情境,這就很容易讓學生敞開心扉,寫出富真情實感的文章。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用多彩活動來創設情境,必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氛圍中充分地和老師、文本展開對話。教學手段作用的充分發揮,源於理性思考的深入,教學實踐的創新,語文教師必須明確目的、恰擇時機、精選內容、豐富手段、擴展主體,努力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遠且理寓其中,為教學目標的達成發揮最大效用。

J. 如何運用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無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觀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橋梁。它解決的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我,也深深感受到情境教學法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能順應小學生的發展規律,點燃智慧的火花,滋潤情感的幼芽,讓他們顯示各自的聰明才智和潛在的力量,從中獲得認識的快樂,創造的快樂,道德向上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因此,在實踐中我做了一定的初探和嘗試,試圖通過在課堂中優化情境教學法,尋找到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與學的方式。
一是創設情境導入課文,拉近閱讀主體與文本的審美距離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首先要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設計一個巧妙的導語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展示的境界,與作者的心靈相溝通,與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創設恰當的情境,把美的種子播進學生的心田。
二是進入情境激發情感,進入情感體驗的境界
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文質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觀烙印,凝聚著作者鮮明的愛憎,這就為情境教學的進行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文章中包含的情境無一不在學生心中激起長久的情感的回盪,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我們可以利用教材中蘊含的異彩紛呈的情感來誘發學生心中之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力引導學生走入作品的藝術境界,融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
三是憑借情境進行思考,進入理性分析階段
創設情境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學生在活潑、輕松的氛圍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識。當學生進入某一情境中去,達到情感體驗的境界,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在這一情境中進行理性思考,將感性的知識轉化為抽象的理性的知識,對作品有自己的理解與評價。
教師還可以在情境中,鼓勵學生探究、合作、思考,發表自己個性化的見解。讓學生由情感的體驗而進入理性的思考,掌握知識與方法,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四是再創情境留問題,激發探究慾望
一堂好的語文課,當下課鈴聲響起時,並不意味著內容也隨之結束,也許是已習得的知識的延續,也許是新的學習的開始。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再創情境,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慾望,繼續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從而將語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讓語文真正成為生活中的語文。

閱讀全文

與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激活語文課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