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科學藝術的使用語文教材

如何科學藝術的使用語文教材

發布時間:2022-06-06 07:37:12

1. 怎樣理解語文課程教學設計是科學性與藝術

4,都是需要探討追究的,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讀完以後、勤於練筆,大部分的知識;一般的章節就速讀。因此,從文章內容上的要求來看,並進一步品味課文主題及其特色,教學語言要有藝術性:先粗讀課文、說,有讀書的習慣。首先,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知識面 :聽、提高學生「聽」的能力、筆記?為什麼選擇使用這種修辭手段。如果學生確立「凡事預則立,排除一些字,讓學生掌握方法,詩歌,對多音字要能按字義確定讀音,需要老師多從學習方法上進行指導,朗讀速度的快慢要合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信息和方法是通過課堂傳遞的,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2,習慣於完成各項任務習慣。 2,那將會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大力提倡學生勤作讀書筆記,讓人或喜,以達到在理解語言基礎上自如運用語言的目的。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朗讀的基本要求和朗讀技巧。由此可見,將書本知識進行延伸擴展,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說,寫作能力是一個薄弱環節,要有終生學習的思想。《伐檀》的譏諷,主動思考問題: 2,以便全面掌握所學內容、「今宵酒醒何處,學生在有規律中學習,讓學生的個性和情感得到充分展示,需要將不動的地方做上標記,在習慣中學習,揣摩關鍵語句,必須要求他們仔細讀題。如果預習成為學生一種持久的自主學習行為、或樂,一段話,練字的習慣等,寫日記的習慣,才能達到一個理性的認識。其次,活靈活現。教師依據教材,認真聽講。在這一環節中、可憐等等,引導其主動實踐教師在課堂上分析文章所使用的方式,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發現與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只有在不斷地學習中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注重學生聽,不但要會聽話,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還要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方式,轉變教學方式 作為語文教師、《碩鼠》的反抗,學生很自然就不會感覺學習是辛苦的事。與此同時;最後,句不離篇」的教學中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簡要整理課文層次,無不掀動人的感情波瀾、教學目標、讀。 老師在訓練學生語文作業時,歸納與整理、運用能力,我們逐漸地認識到。在教學中,直到終生受之、可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而是件很快樂的事了,就書中的內容也要指導學生有所選擇,有理有據,主要訓練學生養成寫作習慣,發音正確。 課堂教學依然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文的目的在於養成運用語文的習慣、圍繞應掌握的知識點、教學過程要有情感性、《史記》的絢爛,態度大方,因此必須讓學生了解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可以使其對新授的內容留有印象。語文老師要給學生更多「說」的機會,以便檢測,學生在校直接或間接的學習收獲大部分來自課堂一句話。擴大知識面。 2、有所思考、特別是古典詩歌就需要要讀得慢一些,為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課堂上既要專心聽老師的講解要領,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清楚是朗讀的基本要求?為什麼用這個句式卻不用那種句式。因此,指導學生及時把課堂筆記,一篇文章……為什麼用這個詞卻不用那個詞;再細讀課文。在作業中可以通過讓學生改寫文章段落、能力點。 1,初步熟悉課文內容,我們要採取有效措施,培養其邏輯性和概括能力,並且還能提前做准備,早睡早起的習慣,不預則廢」的思想、詞,是一個逐步學習,教師應培養學生對教材文章段落和整篇課文語義的分析能力,不同的情感體現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學、阿Q的可悲?又為什麼是這樣選材布局等等,要有所摘錄,謹慎做題,使課堂教學發揮巨大的作用。值得強調的是;讀,積極開動腦筋,挑選思想內容健康向上。每學完一篇課文之後、方法、祥林嫂.3 認真完成作業。這就是就語文的藝術,教師要指導學生重視課堂。要讓學生認識到帶有思考性的預習,依據語文學習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講究生動活潑,課後要能較完整回顧,從而增強學習效果、讀,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看課外書的習慣.1 課前預習。 總之,又要聽同學的提問和討論:精彩的章節要精讀、《國殤》的慘烈,更重要的是要會說話;寫,提高學習能力,細細品味、口齒清楚,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利於學生正確運用語文.2 課堂上專心聽講,有序參與課堂討論,學會學習、續寫課文等方式,發揮其主體性作用,通過為學生分析文章的過程。與人交際,語文老師一定要積極引導。不同的文章蘊含不同的情感、寫的方法的訓練 對於大部分初中學生來說,利用工具書並結合課文有關註解、有所感悟、或怒,那麼將為學習語文做好課前准備,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有效地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對比、廣泛積累的過程、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正確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做好語文課前預習分三步:要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3。」學生的行為習慣、作業要點以及教材內容進行綜合整理,要著重落實四個字,上課時再認真聽老師的分析。並注重在「詞不離句,講究格式的美觀大方,老師要引導學生在作業過程中對所學新知進行及時鞏固,指導他們掌握一些表達方式和結構上的寫作技巧,提高其語言總結,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了解大概就可以、藝術性較高、教學方法要有靈活性,其中,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聽,使之成為習慣.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加強督促,設計以教學媒體為中心的畫面進行練習,而不會出現不知教師所雲的混沌現象;學習生活有規律的習慣、切合自身需要的書刊進行閱讀、或哀?楊柳岸曉風殘月」般的凄婉……孔乙己。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體現語文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寫、句的障礙;說,及時掌握所學的內容,在恰當的時候機智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課堂上.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有效保障,也認識到預習課文是初中生學習語文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開端。這樣,語句簡潔得體,應指導學生選擇書籍。其三

2.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教學課件

傳統的語文教學,多以文字材料為中介載體,以教師引導為主要方式,通過教師對課本內容講解,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模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本身的文學修養、知識結構及對課本內容講解的方式、語言技巧等.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要求很高,在1-2個課時內,要學習一篇課文,掌握知識要點,記憶新詞彙,如果上課不專心,學習興趣不高,是很難達到教學目的.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可見,以聲光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於知識的獲取鞏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在多種現代化教學中脫穎而出,通過設計課件,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的效果,使學生耳目一新,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多媒體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取得一定成效,現就語文多媒體教學談一些體會.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本中抽象的內容產生感性認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通過場景再現,將課文中描述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理解,把握主題.
文學作品對情景的精彩描述,塑造動人的形象,達到教育、啟智的目的,多媒體以其極強的表現力,將特定的場景以畫面、聲音結合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對課文所要表達的主題更為理解,對文字的表達有了更深的認識.如七年級下冊《斑羚飛渡》教學中,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後,教師提問:「飛渡是什麼意思,那斑羚為什麼要飛渡?」接著多媒體演示:「一群斑羚被逼到傷心崖上,傷心崖像被一把利斧從中間剖開,從山底下的流沙河抬頭往上看,宛如一線天,隔河對峙的兩座山峰相距約六米左右,斑羚群憑借嫻熟的跳躍技巧,以犧牲老斑羚的生命代價,成功地完成了山澗上的飛渡.」教師巧妙地導入課文重點部分,通過學生視覺上的沖擊,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這樣學生很容易體會斑羚在飛渡中所表現的勇於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體會到課文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寫作方法.

3. 結合課程標准談一談如何正確使用小學語文教材

一、注重研讀《課程標准》,准確把握駕馭教材

《課程標准》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新課程改革的大門。深入地研讀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駕馭教材,發揮教材的優勢,領悟編者的意圖。《新課程標准》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未來,培養適應未來競爭的人才。所以,我們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態度上都應當改變。由原來的教教材到現在的用教材教;由原來的教師是中心到現在以學生學習和發展為中心;由原來的單一知識灌輸型教學到現在的「三維目標」的統一。所有的變化都使我們能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更好地扎扎實實地使用教材。

二、利用教材文本,提供學生感悟、體驗的空間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材是教學的一種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語文教育應該成為學生生命世界的一片綠洲,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風景,成為學生心靈世界中的一股甘泉。應利用教材,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感悟、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熏染學生的情感。

三、注重教材整合,深化情感目標

人教版教材按主題單元安排教學內容,這種理念突破了傳統方式對語文教學的束縛,有利於組織學生開展集中性、拓展性、綜合性的語文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和保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從而全面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4. 談語文教師如何使用好教材

及教材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 上饒市二中 毛鳳美 【摘 要】教材在語文教學當中的地位是特殊的,如何使好教材對於每位語文教師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做到如下幾點:教師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研讀課本,老師作適當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加強學生的閱讀量,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閱讀訓練;語文教師應科學規劃教材內容;語文教師應加強作文的科學訓練。 【關鍵詞】語文教材 教學規劃 教學手段 多媒體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規定:「課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題材、體裁、風格應該豐富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要體現教學目的,適合教學,有利於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那麼語文教師應該如何使用好這些已經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教材呢? 一,教師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研讀課本,老師作適當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乃為善教也」(見《葉聖陶語文教學論集》721頁)。我們教師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會學習,對文章不理解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指導。當學生在自學中可以理解文章內容、藝術技巧時,教師的教就是沒必要的。 二,加強學生的閱讀量,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閱讀訓練。 讓學生在有一定壓力和目標的情況下學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很重要手段。那麼語文教師就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選擇一些好的語文課文放手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 三,語文教師應科學規劃教材內容。 對學習的程序安排有個科學規劃,才會取得良好效果。如果規劃不當,教學的最後效果是要大打折扣,我們老師都有這樣一種經驗,同樣的一堂課,同一本教案,如果你的授課順序不一樣的話,最後的情形會很不一樣。如在魯迅的《葯》中,可以先把康大叔的有些動作描寫的語言先去掉,然後叫學生填寫,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就會感受到魯迅語言的精彩了,可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對教材進行適當的科學的規劃,合理安排教學步驟,教學內容,那麼語文教師的教學也會有很大的改善。 四、語文教師應加強作文的科學訓練。 如果作文能走科學化的道路,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就有了可能。近年來,很多優秀語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學有序化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描寫技能訓練中的描寫訓練,我們可以在教學當中給學生一個主題或事物,然後讓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描寫訓練,當然這不是一日之功,我們經常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這方面訓練,做到有序可循,從而提高訓練的效率,加快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最後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麼,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教師少評、學生多議 語文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的人文性特徵最突出,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學生看成是有著豐富情感的人,而不僅僅是獲取科學知識,語文教師不能只停留在標准答案的獲取,怕學生得不到高分所以就拚命的灌輸基礎知識,使學生對語文失去本應該有的興趣,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 語文課時有限、而語文學習任務很重,只有改變教學理念,謀求新的思路,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 二、教學內容具體化,不能漫無邊際,空洞乏味 我們在前面的分析當中提到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做到少評,學生多議。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的地位降低,我們只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老師起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指導作用。那我們老師在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思路一定要清晰,立場要鮮明,主題要明確,否則知識過於繁雜,學生覺得不知所以然,老師教得不知所以然,切忌漫無邊際,又大又空。 三、教材與教輔讀本相結合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主要利用的資源肯定是手中的教材,但這遠遠不能滿足語文學習需要,所以語文教師在自己的業務能力結構當中,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注意搜索與教材內容相似或相近的文章和資料,這樣在講課的時候課堂與課外有機結合,使得自己的實際教學盡可能翔實,學生盡可能完善地掌握課本所要傳的思想內容。如曹禺的《雷雨》讀本中節選了全文的另外幾個部分,如果布置學生預先將課內外各部分放在一起完整地閱讀一遍,則對課內節選部分的學習一定有幫助; 四、利用多媒體、網路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代語文教與傳統語文教學有著很大的區別,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爆炸的時代已經來臨,各種新事物、新技術層出不窮,有很多晦澀難懂的內容,我們可以藉助現代多媒體及網路資源,搜索相關主題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影像資料進行現代化手段教學,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難教的問題直觀化。 總之,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大量時間閱讀,科學規劃教學內容,科學進行寫作訓練,利用多媒體進行對教材的補充和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2.《葉聖陶語文教學論集》.葉聖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 如何用好「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

一、一年級為何要改為完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學生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回改了: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其實,傳統的語文教育都是從認字開始,是在沒有注音幫助的情況下進行的。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復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統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個印象可能是一輩子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雪對風」等,很傳統,也很有趣。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留給孩子們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認字後學拼音,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對於剛上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一上來就學拼音,比較難,等於給了一個「下馬威」,不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現在把拼音學習推後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我看拼音學習再往後推一兩個星期也無妨,總之是要想辦法讓小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挺有意思的。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學生認字讀書的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
二、對剛上學的孩子而言,漢語拼音學習比較難,教學有何建議
老師們要明確,學拼音是為了識字,當然,還有普通話正音。拼音是認字的工具,但別當作閱讀的工具。漢語拼音只是拐杖,學會認字就可以不要這個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學要實事求是,降低難度。
例如,發音是比較難學的。學拼音當然要教發音的方法,但也不要過分要求。一年級能拼讀音節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節。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記的,但不強求背誦默寫。聲母、韻母的音節能夠書寫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講究。大致說來,就是一年級要求拼讀准確,二年級要求再熟練一點兒,也就可以了,別為學生增加額外的負擔。有許多學校一年級還學英語,英文字母和漢語拼音混淆在一起,老師教學的壓力是很大的。還有就是南方方言區的老師,為了訓練一個發音,可費老勁了,效果還不好。如果認識到漢語拼音就是一個認字的「拐杖」,普通話正音無非是為了溝通,那老師的壓力會小一點,輻射到學生那裡的負擔也會輕一點,教學效果不見得就差。
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已經降低了難度,有些學校可能不注意。說到普通話的學習,也要實事求是,方言區的學生會用普通話溝通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說得多麼標准、漂亮。如果方言區的老師能結合所在地區學習普通話時的發音難點,來補充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那就更好了。總之,學拼音就是幫助認字,不能代替認字。拼音對學普通話有正音作用,但不要把讀拼音當作學普通話的辦法。
另外,「統編本」語文教材的拼音教學內容還有一個變化,就是將拼音教學與認字教學結合起來,學拼音結合認字,彼此融通。對此,老師們也要重視。
三、《和大人一起讀》是什麼欄目?要列入教學計劃嗎
《和大人一起讀》是新教材的亮點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師或其他家庭成員與親友。一般而言,一年級剛上學的學生自己還不會讀書,所以需要大人和他們一起讀。這個欄目的用意是激發讀書的興趣,讓孩子剛上學就喜歡語文,喜歡讀書。這也是幼小銜接的學習方式。幼兒園主要是無紙化教學,聽故事多,到了小學就開始使用紙質的閱讀材料包括書本了。讓孩子先和大人一起讀,慢慢過渡到自己讀,這個過程需要大人的引導。因為以前的教材中沒有這個欄目,所以大家不知道在教學中如何處理。我建議教師把這個欄目納入教學計劃,但不要處理成一般的課,要把它看作課堂教學的延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讓家長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少上微信,多和孩子一起讀書,這也等於創造了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教師可以適當給家長布置「作業」,讓他們配合做好「和大人一起讀」。現在許多家長沒有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教師可以先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讀,然後,通過家長會、家長課堂等形式,示範怎麼實施一起讀。
「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是講讀,或者是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都是在讀書,是書面語言的閱讀。「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布置作業,因為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興趣就少了。應當讓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進行無壓力的自由輕松的閱讀。教師如果覺得教材中的一起讀的課文比較淺,也可以換,另外找一些作品來讀。《和大人一起讀》的教學目標,就是激發學生讀書和學語文的興趣。
四、「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有哪些變化
一個變化就是課文數量減少了,教學類型增加了。如一年級上冊,人教版原來有41課,現在減少為32課,漢語拼音的課量也減少了,識字課卻增加了;一年級下冊,人教版原有39課,現在也減少了,減少為29課。
將課文數量減少,對此,教師不要簡單地理解為「減負」(孩子們負擔重,往往不是教材、老師加重的,而是社會、家長加重的),而是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調整,使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如重視口語、讀書等方面的內容,也更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升。
新教材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格外重視,這方面選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級就選了許多古詩。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整個課文的變化很大。課文的選篇標准強調了以下四點,即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同時要適當兼顧時代性。
大家會發現,有些經典的老課文又回來啦,沒經過沉澱的「時文」少了。
五、識字、寫字教學如何做到更有科學性
首先是實行「認寫分流,多認少寫」。這是「統編本」低年級語文教材的編寫原則。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為學生盡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造條件。認識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要求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個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個),其中800字左右會寫,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不要加碼。不要回到過去那種「四會」的要求,因為認、講、用、寫是很難齊頭並進的,那樣做效果可能欲速則不達。
新教材在識字教學的安排上是有講究的,大家在教學中要認真體會。一般而言,只要按現教材設定的各個階段目標推進,學生到二年級下學期大致可以實現獨立閱讀。大家要注意,一年級上冊後面附了一個《識字表》和《寫字表》,這是一個「識字寫字基本字表」,要求會認300個字(這300個宇應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lOO個會寫的字;一年級下冊附400個會認的字,200個會寫的字。有的老師會問:這些字是怎麼來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讀課文,才安排學的嗎?不是的,它們是依據對小學生閱讀的字頻調查來確定的。先認這些字,才可能盡快過渡到獨立的閱讀。而且從字理、字結構來看,先認識這些字,也有助於學生舉一反三,認識更多的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認字」內容,就是說,不完全依賴拼音認字,還要多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去認字。如果單純依賴拼音識字,可能會拖累識字的效率,不利於盡快進入無拼音的實際閱讀階段。在教學中,老師們要重視范讀、熟字帶生字、盡量勾連口語詞等。在教第二、三單元時,要鞏固和復現之前認識的漢字,避免回生。一年級要盡量照顧到多元識字,到二年級下學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認字方法了。那時,學生不僅會拼音識字,還會根據上下文猜讀、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猜讀等方法了。新教材「多元認字」的教學思路,老師們應當多加關注,加強研究。
六、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
「統編本」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9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占課文總數的30%左右,比原人教版教材增加很多,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教材中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加重了。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進行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比如,給一年級學生講《春曉》,講春天到來的感覺以及那種發現,讓孩子大致懂得寫了什麼,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就可以了,不要讓孩子去記什麼「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因為「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類,不是一年級孩子能理解的。
講王維的山水詩,也不一定非得往「熱愛大自然」上面靠,讓小學生安靜下來,體會一下詩中表達的那種「靜」,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許多成年人理解的內容。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學生一時說不清美在哪裡,總之是積淀下來,有所感覺了。現在有些古詩詞教學過於煩瑣,像做外科手術,把那種「美」都給弄跑了。比如,有一些老師教《靜夜思》,教案設計的程序就很煩瑣。首先放一個視頻,視頻中有月亮,老師問學生:「你想到了什麼呀?」有的還讓學生發表一個感慨,說:「月兒圓啦,人團聚了,多美好啊!可是偉大的詩人李白卻無法回家。他隻身離家在外,看到圓圓的月亮,想起他的故鄉,想起他的親人。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過寫詩排走心中的寂寞。」這就有點「繞」,還有點「酸」,小學生怎麼會有興趣?有的老師還逐字逐句地講解,安排各種活動.什麼李白的詩中有幾個動作呀,分解一下,讓孩子們演示一下什麼叫舉頭望明月。這多累贅呀,於是靜夜思中的「靜」跑了。
小學生學古詩文,是比較難的,要求別過高,不必在所謂主題思想、意義價值、藝術手法等方面講太多。有的教案總喜歡來個三段論——「知作者,解詩意,想畫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領。
要不要把「國學」當作課程?我在這里非常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必要。「國學」這個概念很復雜,在晚清是為了抵禦「西學」、拯救國粹而提出的,當時是「國將不國」之學,帶有保守主義的意味。這些年有些人張揚「國學」,也許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什麼是「國學」?我們會發現范圍太大,很籠統,而且精華與糟粕糾纏,又很復雜。我看還是提「優秀傳統文化」為好,這是中央的提法。至於「國學」不「國學」,學界都還弄不清楚、有爭議,我們中小學不要去套用。
社會上有人開設了讀「三百千」的班,說那是「讀經」。這就誇張了。「三百千」是古代開蒙的讀物,主要是認字用的,小學生讀一讀也無妨,但要注意「三百千」並不是「經」,里邊也有許多不適合現代人格發展的糟粕。小學不要開設什麼「讀經」班,多讀點優秀的古詩文就挺好。
七、「統編本」語文為何要強調課型的區分
課型的區分在一年級還不太能看出來,到了三年級,課文就分為兩種類型,或者兩種課型,一是精讀課,二是略讀課。初中教材將「精讀」乾脆改為「教讀」,「略讀」改為「自讀」,加上課外閱讀,就建構了「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精讀課主要是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舉例子、給方法、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的泛讀。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那麼小學怎麼上好精讀課?一是要安排好預習,不要布置太多作業,主要就是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作鋪墊和引導,激發閱讀的興趣。教讀的重點是教閱讀的方法,同時也適時教一些寫作方法,兩者結合起來。略讀課是把教讀課的方法沉澱運用。老師不要多講,就讓學生自己去讀。有些老師可能不放心,還要為略讀課安排討論或者作業,這是不必要的。
我特別要說說另一種課型的混淆,那就是不管教學什麼文體,無論小說、散文、詩歌、童話、議論文、科技文,全都用差不多的教學程序和講法。有的上詩詞課,也要分析主題意義;上童話課,就和教學小說差不多,還是人物性格、藝術手法分析;等等。不同的文體課型應當有變化。何況課型不變化,沒有節奏,老是那一套,學生能不膩味?
「統編本」教材在課型問題上有許多探索,比如對文體特點的提示,以及對不同文體閱讀方法的要求,等等,都是有用意的,老師們要重視。
八、為何要提倡閱讀教學的「1+X」
現在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讀書少、不讀書。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如果光是教課文、讀課文,不拓展閱讀量,那麼無論怎麼用力,語文素養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統編本」語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註意往課外閱讀延伸了,但閱讀量還是不夠。所以我主張加大課外閱讀,鼓勵「海量閱讀」,鼓勵學生讀一些「閑書」,也就是和考試甚至和寫作並不一定「掛鉤」的書,鼓勵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似懂非懂」地讀,「連滾帶爬」地讀。只有這樣,才能培養起讀書的興趣。當然,我們的語文課要改一改,不能滿足於精讀精講,不能要求閱讀全都圍繞寫作,還要在精讀精講之外,交給學生各種實用的讀書方法,比如快讀、瀏覽、跳讀、猜讀、群讀,還有非連續文本閱讀、檢索閱讀,等等。「統編本」語文教材在不同文體的閱讀以及多種讀書方法的教學方面,開始做一些嘗試。這是新課題,希望老師們也支持。
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系,慢慢就弄懂了。這就是為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
一、二年級的新教材就有延伸閱讀,高年級會更多些。小學中高年級以及初中教材,幾乎每個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新教材實際上已經把「延伸閱讀」部分納入教學體制,並嘗試設置一些檢測評價。一線老師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去探索、研究適合自己教學的可行的辦法。這肯定是一個教學的創新點。
老師們也想實施「1+X」,可是拓展閱讀的課文到哪裡去找?這里介紹一種,那就是由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組織編寫、人教社出版的《語文素養讀本》。其選文的經典性、可讀性都比較好,能大致配合新教材各個年級、學段的教學目標,從小學到高中共24冊,每學年2冊,大家可以參考選用。
九、怎麼設計「快樂讀書吧」課
「快樂讀書吧」課,每學期一兩次,每次安排某種閱讀類型,比如,兒童故事、童話、寓言、民間傳說、科普讀物,等等。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各種文體類型,有基本的文體知識,激發他們閱讀各種類型讀物的興趣,有意識地讓他們去掌握一些讀書方法。不要將這種課處理成一般的課文學習,老師可以舉一反三,講一點相關的讀書常識,包括書的類型和閱讀方法,主要是引發興趣,讓學生自己找書來讀。
十、如何在教學中處理語文知識的講授?新教材有無語文知識體系
為了防止應試式的反復操練,這些年的課改提出語法修辭和語文知識的教學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問題是,如今的語文教學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知識體系被弱化。很多老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有時課上得滿天飛,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干貨」。
針對這種偏向,「統編本」語文教材做了一些改進。一是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課程內容目標力圖更清晰,教學的要點也更清晰,要讓一線老師備課時了解應當有哪些「干貨」,做到「一課一得」。
「統編本」語文教材已經在努力重建中小學的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系,這是「隱在」的體系,不是「顯在」的。不刻意強調體系化,還是要防止過度的操練。老師們了解這一點,教學中就要胸有成竹,知道每個年級的語文學習大致達到什麼要求,通過哪些線索去逐步實現,每單元甚至每課的知識點、能力點在哪裡,等等。在教學實施中不去追求「體系化」,但還是要有體系的。怎麼去掌握新教材的知識體系,又怎麼在教學中落實那些知識點和能力點呢?我這里給大家一些建議,也許備課時用得上。
一是參照教師用書。教師用書會有知識點、訓練點的提示。
二是看單元導語。每個單元都會提出教學的要點。
三是研究思考題和各個欄目的要求。思考題往往體現對知識點或語文能力訓練的要求。語文知識的教學必須加強,但還是以「隨文學習」為主,不要從概念到概念地講解。
十一、不要濫用多媒體,祛除語文的煩瑣病
老師上語文課時,在低年級可以用一點多媒體,但越往高年級走,越要減少。濫用多媒體,是一種流行的「煩瑣病」,是一種災難。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各種畫面、音響與文字,目迷五色,課堂好像是活躍了,可是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被擠壓了,對文字的感受與想像被干擾了,語文課非常看重的語感也被放逐了。大家想想看,在講王維的詩時,老師還沒有講,先把一個山水畫在PPT上放出來……如果是讓孩子們自己讀、自己想該多好啊!因為每個人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要定格學生的思維。建議老師們的語文課不用或少用多媒體,讓語文課重新回到樸素本真的狀態中來。少用多媒體,祛除煩瑣病,這也是在新教材使用中給大家的建議。
有些老師過多依賴多媒體,有的老師得了「網路依賴症」,整個備課教學離不開網路,什麼都依賴網上給結論,可是網上往往只有結論,沒有過程,容易讓人的思想碎片化、拼貼化。如果老師不讀書,只讀一點備課用的簡單材料,日子久了,專業能力就會曰漸退化。
現在許多老師都不會用筆記筆記,也不會板書啦,真是可惜!其實板書的過程多美呀,那感覺和放果是PPT代替不了的。奇怪的是,一方面我們的老師不板書了,另一方面又要增加書法課。我主張語文老師還是要把字寫好一點,要有板書。
還有就是讀書問題,如果老師不怎麼讀書,那怎麼能讓你的學生多讀書呀!有的家長在那裡打麻將,打得天昏地暗,卻不斷地回過頭來吆喝他的孩子好好做作業。這可能嗎?老師們很忙,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可是每天看手機、微信的時間有多少呢?語文老師要博雅一點,給學生做個榜樣——少看微信,多看書。

6.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師要認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
其次,教師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
教師應改變過去側重於知識與技能傳授,忽略過程方法教育的傾向,不能照搬照套教材內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所束縛,而應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傳統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教材基本上使用敘述性的語言直接呈現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而忽視認知價值和情感價值。

7. 如何專業的使用語文教科書

一、對教材進行有效的重組

有效的重組教材,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聯系的文本組織起來有效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利於開展比較性閱讀、探究性閱讀、合作性學習等學習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有利於促使學生加強記憶和深入思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為教師教學的有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和學生的發展實際,突破現行教材以單元編排的局限,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學實效。(1)以主旨相似作為重組依據。從思想文化內涵上的交叉點和聯系點出發,在語文教材中為課文文本找出其他的類似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可以按主題整合,並進行有價值的分類。這樣的整合使原本散亂的單篇教學呈現出了新的格局,在一個較小的平台上解決了語文教學零敲碎打的弊病,為初中語文學習呈現的嶄新格局。(2)以題材相似作為重組依據。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整合同冊書「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王維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別詩。(3)以體裁相似作為重組依據。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已經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和《滿井游記》編為第六單元,還可與《桃花源記》(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核舟記》(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等文章進行比較,進一步了解「記」是古代一種常見文體,可寫景可記事,還可說明和議論。(4)以作者作為重組依據。一個作家的風格自有其穩定的一面,但作家在成長及作品產生過程中都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而打上時代的烙印。因而對同一作家的作品進行比較會使學生領悟到知人論世的重要性,以培養其正確的思維方式。

二、對教材進行有效的整合

整合教材是指在有效的使用語文教材的實踐活動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依據,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建立有機的聯系,使語文課程更加豐富多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增強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增強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首先,要關注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語文是一門包容性很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若能因勢利導,那麼語文課堂將會充滿活力和魅力。正如陳鍾梁先生所說:「語文教學需要『雜交』,教學也是一種生態,遠親繁殖有利於培育良種。」只要教師用心而且有一定能力,學科間的溝通融合就會變成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實。其次,語文學科要與生活相聯系。語文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的觀念。溝通課堂內外,聯系教材與生活。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均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才能激活學生記憶倉庫中的素材,才能增強學生生活體驗對語文學習的推動作用。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可與校園生活聯系;而《背影》《我與地壇》等就可與家庭生活對接;而《唐睢不辱使命》等則可以與社會生活呼應。在進行教材與生活聯系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努力突破狹義課程教學的局限性。

三、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延伸

(一)利用背景資料豐富教材資源

老師的每一堂課都是創造,不能局限於教材提供的那些信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給學生提供或讓學生去查找、搜集相關材料的機會。利用背景資料可以激發學習情緒,渲染課堂情緒,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奇妙的克隆》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克隆」,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克隆」的資料。在課上讓學生展示相關資料,加深對克隆知識的了解。使學生對當代最新科技成果——克隆有所了解。這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無形中還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根據教學目標挖掘教材資源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拓展延伸教材必須立足於教材本身的開放性,以教學目標為重要保證,一切圍繞目標教學。以教材為活動框架,搭建學生合作探究的平台。例如:八年級下冊課文《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都藉助「美味」傳遞出了豐厚的飲食文化,而且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到民間采風去」。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教材帶領學生去探究本民族、本地區的精神內涵,搞一次《舌尖上的重慶》綜合實踐活動。這樣的語文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樂於參加,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寫思,挖掘潛能,培養綜合能力,對學生的影響極大。

8. 如何實現語文教學方法的藝術化

「改進語文教學方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不是編湊的一句應時的空洞口號,而是代表了一種中學語文教學發展的教學思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⑴這鮮明地體現了教育方針中的要求德智體全面發展、重在能力培養、使大多數學生受益等原則,讓學校教育也如經濟戰線一樣,呈現一種改革開放態勢;⑵它鼓勵人們探索和運用教學規律:從整體上說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從學科上說要找到自己的教學坐標;從個人來說要發揮自己的教學長處。葉老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那麼,反過來說,為了不教就一定要教,而且一定要教好。
一、如何才能改進教學方法,讓語文課堂變「活」?
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師應該是「作繭而不自縛」,追求「刻意感覺的無意化」。
實現「活」的至上境界的原則有:
(一)追求創意性
思路的超前把握,這是「課前功夫」,是「結繭」的功夫,這需要教師對每節課精心准備和設計,每次備課對教材和教學流程都要重新進行構思,精心寫出「腳本」。思路的超前把握,重在提示課文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組織學生的思維走向,使之成為有機整體。要把課文的思路轉化為教師的思路,再轉化為學生的思路。教師要善於占「制高點」,捕「誘發點」,抓「發散點」,才更能體現教學中的創意性。
(二)體現著意性
教師教學要顯得了無痕跡,表現含蓄自然,看似無意為之,實則著意刻畫,匠心獨運,並無「書雲亦雲」的痕跡和嫌疑,這是上課的功夫,也是「破繭」的功夫。實現這一目的最好方式是「暗示手段」和「空白藝術」。
創造理想的課堂境界,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應該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一角度出發,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力求把這種無意識組合起來。顯然,暗示的核心是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教師的著裝、神態、聲色、課堂布景、音樂選配、電教手段的穿插等,只有和教學內容相協調,才能達到最佳的傳授效果。
達到教學藝術無意化的另一種手段是空白藝術的運用。教學結構虛實相間,巧置空白,使學生的思路不被教案所框住,由其作「外向型」拓展,能更有效地發展其想像、創造的思維能力。教師更要能用自己的靈眼看得課文中「似是而非」的模糊處、「以白當黑」的空白處、「以一當十」的凝煉處、「語微旨隱」的含蓄處,讓學生去想像、聯想,讓其發揮創造的餘地,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所謂的「留白」原是國畫創作中的一種構圖方法,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理解讀者,更相信讀者,所以特意布置空白,讓讀者去思考,去補充發揮,讓讀者和自己共同完成作品美學價值的創造。
語文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藝術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教師也可以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講究留白的藝術,構成教學的「陰晴圓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能動地支探索、思考和發現。讓學生的主體意識在教師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恰到好處地「留白」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表達上留白,讓學生自我體驗和感受。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覺親」,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受,在情感和認知活動中獲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學中教師應留出自己情感體驗的空白,把甘蔗的「最甜段」讓給學生去品嘗。一首詩,一篇演說,一個充滿真情催人淚下的故事,朗讀完或聽錄音、觀錄像結束,切莫急於講解。須知,此時無聲勝有聲,繞梁的餘音正是把學生帶入詩書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無疑已成多餘。
在文章的高潮或講析的高潮處,教師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停下來,退出來,把「弄潮」與「沖浪」的激動讓給學生。此時的留白,就像浪遏飛舟,喚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創造的喜悅。
2.在知識上留白,讓學生自我構建和完善。
在課堂上,把某些知識有意識地留下不講,給學生暫時性的知識「空白」,這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去發現。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靃姆林斯基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所以這種空白的設計並不是對於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自己的探索研究去獲得空白處的內容,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掌握。格式塔心理學派「完形壓強」理論認為,當人們在觀看一個不完滿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狀時,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緊張的「內驅力」,並促使大腦積極興奮地活動,去填補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趨向完美,構建成一個「完形整體」,從而達到內心的平衡,獲得感受的愉悅。
例如,講形聲字的多種結構形式時,教師只對其中某一種作分析,其餘有意留給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和總結,學生必然會在「完形」中形成系統的認識。學生在知識自補、遷移、完形中不僅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而且培養了探究能力。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我們應該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知識體系來統一學生的理解,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阻礙、窒息學生的創造。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知識基礎,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教師應留出空白,讓學生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對材料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讓學生自己去構建和完善知識。
3.在思考上留白,讓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現。
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過程。有的教師只注意結果,而忽略了思維過程,問題一提出,就馬上要求學生發言,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只要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教師就心滿意足,這種不「開」只「達」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培養也成了一句空話。美國有位教育專家說,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後,至少要等待3秒鍾,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減少卡殼現象;可增加學生的信心;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增多發散性思維的成分;可增加學生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若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提問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學生有了充分的時空自由,都有可能針對問題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他的思維過程才能夠在課堂上得到展現。
4.在心理上留白,把學生探索的熱情點燃。
孔子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和「悱」,實際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前的心理狀態上的空白,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思維、情感、意志等交織在一起,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時刻。教師要善於創設這樣的空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憤」和「悱」的狀態,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孔子已》一課,有位教師於無疑處生疑,問:「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誰?」學生一愣。隨後,這位教師接著笑了,說:「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綽號叫孔乙己。」學生這一愣,正是「留白」價值的體現:學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內心卻如即將噴發的熔岩。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藝術」,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留白藝術正是這種「主體藝術」的具體顯現。它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留白」也就是留給學生以自由馳騁的空間,讓他們充分調動自己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去填補空白內容,使其體會到自我的參與感與創造感,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它,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種留白藝術的課堂教學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課堂教學不是機械地重復自己的思路,要進入自由發揮、任意揮灑的「自由王國」,就要求教師要有充足的教學機智。一堂課圍繞著一種的教學內容,做到教活學活,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上課教師要脫匠氣,多些靈氣;二是執教教師應具有很高的教學應變能力,能從容
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意外問題,或利用突出事件把教學引向縱深,使學生在感到心情愉悅的同時,感受到教師的智慧之美。
二、怎樣才可優化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堂融「趣」?
「趣」是各種教學法上的總鑰匙,是語文課堂教學境界藝術化的集中體現,是語文教學「執牛耳」之舉。考析「趣」的教學境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樂趣是前提
科學表明:一個對所學的事樂意為之,他的全部才能才可發揮80%以上;不樂意為之,只能發揮20%。如何做到「樂」呢?一是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原動力;二是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進取精神,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馳騁於課堂這個「舞台」上,積極主動活潑地施展自己的才能;三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努力挖掘學生在某一方面的潛能,讓他們有「用武之地」,真正體味到學有所得的快樂;四是善於運用教師自身的感召力,發揮表率作用。
(二)情趣是關鍵
語文教師的施教對象,不是工廠里聽憑處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學子,他們內心世界是一片洶涌的海洋,從來沒有平靜過,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情感共鳴、適時的情感渲泄。語文課堂便是「情感場」,激勵學生忘我投入。
語文教材大多情文並茂。如果教師情趣盎然,「未成曲調先有情」,加上學生情緒高昂,必然產生微妙的情感效應。如果教師課堂上純然客觀,不動聲色,始終是一種「太上忘情」般的背書、念課的「零度風格」,必不能構築一種富有誘惑力的「召喚結構」。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活,搭准學生的脈搏,知曉學生的甘苦,以「謙謙君子」的身份參與到學習實踐中去。師生毫無心理距離,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推著教師跑,使學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時產生認同效應;而且教師總比學生成熟,具有理性,在整個課堂教學境界中釋放出來最大的情感能量。
(三)美趣是升華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曲優美的樂章。毀棄美的教學是導致學生不愛語文的原因之一。挽救頹勢,讓課堂成為繽紛多彩美的立體空間是很重要的。學生期望教學流程處於「活」的狀態,課堂中應時時有新鮮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現。在課堂上,學生如坐春風,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滿美感,學生聽課能生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審美愉悅。教師要創造條件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感受教材美,自我開掘美的礦藏,充分有效地解放、發展、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讓學生在課堂這個既狹小又廣闊的的美的王國里馳騁,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發現美,追求美。
(四)知趣是保證
教育境界藝術的首要特徵是以認知價值為最大追求目標的。教師在創造認知的課堂教學境界時,要篩選有價值的知識,確定有效知識量,使學生覺得這些知識有「陌生感」,不是老面孔,產生積極的「馬太效應」。
滿足知趣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層面的知識上,那些膚淺顯而易見東西是不能給學生刺激的。值得注意的是,獲得知趣,不能僅憑全盤授與,要引導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在讀寫聽說的實踐中「生產」出自己的觀點、思想。學生的知趣一旦得以滿足,就會產生一種籠罩教師的七彩光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知識的淵博和教藝的高超增強了,師生的積極性得到和諧共振。
(五)語趣是旋律
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語文像火種點燃學生心理的興趣之火,像石塊濺起學生心靈港灣的興趣之波。語文教師的語言激活課堂氛圍往往更直接,效果會立竿見影。當教學平實說明的時候,當進行抽象分析的時候,當學生情緒不佳的時候,當教學起承轉合的時候,尤其需要教師用語言去調控,使學生的學習狀態、呼應程度保持最佳。

閱讀全文

與如何科學藝術的使用語文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