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

發布時間:2022-06-06 16:49:53

1.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文學習能力

如果是兒童,即較小的孩子的話,先要讓他學會拼音,然後認字,最好是日常基本漢字都要差不多認識,對於較小的孩子已經足夠了;
稍微大一點,讓他多看看成語詞典、唐詩三百首之類的,對於以後很有幫助,而且小時候就背誦的反倒不容易忘記;
等孩子懂事了之後,可以多讓他看一看有益的課外書籍,是有益的,有趣味的名人寫的小說也可以看,最好不要看網路小說什麼的,然後如果孩子有興趣,還可以看一下有關地理、歷史方面的書,拓寬一下思維,對將來很有幫助。
其實,語文並不僅僅限於書本上的知識,那是死板的,對我來說基本上是背了就忘,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積累,不要讓孩子覺得學了書本上的就完了,不管是語文還是其他科都是這樣。
如果在作文、閱讀方面有欠缺,我的建議最好不要去報什麼閱讀班什麼的。作文方面,可以多讓孩子多看別人寫的好的作文,還有也可以多看報紙和課外書,在不斷閱讀中,要吸取經驗(有些好的作文書前有講如何寫作,如果有的話也要看),這樣孩子的作文水平會逐漸有提高;閱讀方面,在初中以下,基本閱讀題只要回到原文,都可以找到,至於有些題只要加上些自己的理解(有時候可以看題的分值來判斷答題點有幾點)。
反正我學語文是這樣的,語文要是看成績的話,拉分不大,要是想要孩子真正得到鍛煉的話,就讓他多與別人交流。

2.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的能力

《 語文課程標准 》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其中把「自主」學習放在了首位,說明了自主學習應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方式。自主學習不同於自學。自學是沒有老師指導,自己獨立學習,而自主學習是教育機構(學校)提供多種學習媒體,由學習者自主選擇適合其本人的教育資源以獲取知識。自主學習有賴於教、學雙方的良性互動,需要教師經常組織、啟發、點撥、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只有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培養起來。
一、激發興趣,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學習。
1.成功導入新課,誘發學習興趣。
成功的導入,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一種渴望、一種探索的心理期待著新課的開始。在《幸福是什麼》的教學中,我首先舉了幾個「幸福」的例子:(1)小明幫助殘疾老人挑水,他很幸福。(2)小時每天上學放學都有車接送,他很幸福。(3)小英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漂亮的衣服,她很幸福。(4)小紅每天晚上服侍生病的媽媽後,才去做作業,她很幸福。然後要求學生回答哪些情況是真正的幸福。學生各抒己見,氣氛熱烈。此時,我便抓住學生有濃厚興趣的時機引導說:「幸福是什麼?怎樣才算真正的幸福?請大家看課文體會它的含義。」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帶著疑問看課文,他們總想解開「幸福」之謎,因而就把學生的心緊緊地吸引到了課堂上。
2.創設情境,增強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習興趣。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而後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因此課堂中需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形式上的生動性的情境,使他們被吸引著,情不自禁地進入情境,投入到要學的內容之中。如我在教《海底世界》時,就設計了「海龜爺爺漫遊海底世界」這一情節,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課始,播放多媒體課件,顯出海底的畫面,然後導入新課,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到過海底嗎?你知道海底有些什麼嗎?現在請同學們穿上潛水衣,戴上潛水鏡,跟著導游海龜爺爺去漫遊海底世界,好嗎?總結全文時,請同學們各自向海龜爺爺匯報自己漫遊海底世界的感受。這是一個新奇的教學設計,符合兒童的好奇心和新奇感。這樣教學,以境誘人,以情感人,情境交融,形象生動。
3.開展學習競賽,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爭強好勝,最喜歡比個輸贏。語文課上,根據教材的特點,開展小型的學習競賽,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鯨》這一課,課文3--7小節從種類、生活習性方面向我們介紹了有關鯨的知識。教學該部分時,請同學們自學課文3--7小節,以六人小組為一個單位,開展知識競賽,比一比,看哪一組學得好。先進行必答題。(必答題題目圍繞書本知識,較簡單)每個小組都認真地投入,學習興趣很濃。必答題部分各個小組回答得准確、流利。接著再進行搶答題。該部分,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如:1看鯨吃食的錄像,請你辨認鯨的種類。2、根據水柱的不同的樣子辨認鯨的種類。3、用筆畫出鯨睡覺時的樣子等。同學們興致極高,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且知識掌握正確。這種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自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獨立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獨立性,主要指學生善於自學,獨立思考,具有認識的獨立性,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最終達到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其路徑是引導學生主動探求,把大量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閱讀實踐中體驗和感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通過下列四種形式來體現:1.讀書:課堂上安排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讀書。以學生個人的朗讀、默讀、瀏覽為主。並要求學生讀書時,圈點、劃、批, 不斷實踐,逐步養成讀書動筆的習慣,鼓勵學生讀書後提出問題,檢查讀書的效果。2.思考:學生讀書時,讀思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針對問題,對文章的詞、句、段、篇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 理解內容和積累語言,這正是學生通過自己思維, 達到思有所悟的境界。3.議論: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後,再通過議論,讓學生交流、改進,再嘗試,再讀書,從而積極主動獲取新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取。4.質疑:善於提出自己的問題,讓同學共同解決,在合作中進一步學習。
三、相機引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主要指學生能主動地閱讀、觀察、思考, 改變過去呆坐靜聽、 被動接受的做法。 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 做好激發、引導、點撥、小結的工作。
1.激發:老師在上課之初,向學生提出明確閱讀任務,結合理解課題,激發學生學深入閱讀的學習熱情。在閱讀環境上,創造一種與課文思想感情相協調的課堂氣氛,並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里,讓學生置身於文章之中,學習語言、感受形象、體會感情,讓學生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狀態。
2.引導:指導學生自主讀書,老師要有明確的合理思路,精心設計學習步驟,提示科學實用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指明道路。並在學生求知興趣最高的時機,提出最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又是學生經過努力才能答得出來的,有利於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
3.點撥:在學生自主讀書時,會遇到成人意料之外的障礙,老師相機點撥。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透徹的地方及有爭論的問題,給予指點,使學生明確認識;對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老師進行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在學生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老師點撥,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春。
4.小結:在學生討論時,老師抓住時機進行小結,小結包括學習一個段落後小結和學習全文後總結。學生能小結的可以引導學生小結,小結內容要簡明扼要。
四、主動探究,保護學生自主學習的創造性。
語文自主學習的創造性,主要指學生變換思考角度,敢於質疑,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有獨到見解,

3. 應該怎樣培養孩子語文學習能力

一、了解現在小學生的閱讀特點
讀書目的性不強
很多小學生認為,課外閱讀是完成家長、老師布置的任務,所謂的名著、小說,只挑選其中故事性強或是有插頁的章節讀,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去考慮小說或名著中人物在當今社會有何意義,做讀書筆記的學生更少。
閱讀重圖輕文
經權威機構調查,喜歡漫畫的小學生佔到了接近3成,只有20%的小學生願意看「全是文字」的書籍。這個結果,很好地解釋了市場上「白話版」「圖畫版」四大名著暢銷的原因。學生閱讀,重文還是重圖,應該用理性的眼光來分析。
閱讀的時間不足
從小學放學至晚上睡覺前,供小學生支配的時間大約有4個小時,看電視(包括上網)超過2小時的家庭卻佔到了26%,如果再扣除吃晚飯時間,估計有不少孩子沒時間讀書。這個問題,希望能引起家長的重視。
課外書的來源相對單一
調查中發現,雖然有40%的家庭藏書超過50本,但來源非常單一,家長買的佔到了67%,13%是借的親戚或同學的。這說明,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可供小學生選擇的圖書資源十分有限,如果資源再豐富一點,借書的程序簡化一點,或許能增加小學生的閱讀量。
二、家長要了解小學閱讀教學的要求 閱讀能力是指孩子看懂書報的能力。對不同的年級段,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小學階段,要培養孩子具有初步的閱讀能力,能閱讀比較淺顯的適合年齡特點的書報。 閱讀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是指讀懂文字,理解思想內容的能力。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讀懂文字的能力。做到會讀、會寫、會用;
2、理解思想內容的能力,理解詞語、句子、篇章的能力。要求孩子不僅要了解文章中字詞句的含義,而且還能劃分段落層次,並會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而比較熟練地默讀課文;
4、使用工具書的能力。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不理解的詞義,可以通過查閱字典、詞典等自己來解決。
孩子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時要邊讀書,邊思考,邊勾劃。好的習慣可以使孩子受益終生,壞的習慣可能貽害終生。所以要十分重視對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
三、指導孩子閱讀課文的方法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東西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孩子掌握了方法,好比得到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可以終身受用。因此,家長要重視在閱讀中教給孩子讀書方法。孩子拿到一篇文章,往往覺得無從下手,粗略地看一遍就認為讀完了,這樣讀書是沒有效果的,不能盡快地提高閱讀能力。 那麼,怎樣指導孩子閱讀一篇課文呢?第一步讓孩子認讀課文,通讀兩三遍,從整體上了解文章的大意。對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家長要督促孩子通過查字典來解決。第二步要讓孩子細讀課文。通過孩子自己動腦、動口、動手,了解課文內容,能給課文試著分段、概括段意。第三步讓孩子精讀課文。能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自己確定重點段,重點理解,從中提煉,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步讓孩子能回答書後的問題,寫出預習筆記,並對文章有自己的評價。閱讀課文後,能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請教老師和其他人。 通過上面的過程,就會使孩子懂得,讀一篇文章,不但要讀通語句,而且還要明白文章寫的是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從中培養孩子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四、培養孩子多讀善思,勤於動筆的習慣 孩子從小就應該養成多讀善思,勤於動筆的讀書習慣。文章的內容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只有通過讀,才能把無聲語言變成有聲語言,把語言文字所描寫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表達出來。 學貴有疑。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孩子在學習中有了疑問,才能產生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才能有所創見。家長對這一點要熱情鼓勵。例如,孩子在學《一個降落傘》這篇課文後問,周總理為什麼把自己的傘包讓給了別人呢?這個問題正是這篇課文的中心所在。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掌握了這篇文章的中心――周總理在飛機遇到危險的緊急關頭,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這種積極的思考,既掌握了課文內容,又了解了作者的表達方法。經常引導孩子這樣閱讀,有助於提高他韻閱讀能力。
五、讓孩子讀書,家長要做表率
一個故事說的是,在猶太人家裡,小孩稍微懂事,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書籍之甜,閱讀之美!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到目前為止,猶太人諾貝爾獲獎者累計已達130多人。
雖然獲諾貝爾獎與從小讀書的關聯性多大不好簡單地用該例子評判,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沒有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家長接孩子回家後,自己往電腦前一趴,卻要求孩子去讀名著,這樣的情形在很多家庭都存在。」記者采訪時,一位從教20多年的教師說。
80後,有人說是缺乏知識的一代,甚至有一種觀點是80後的人沒正兒八經讀過一本書。目前,越來越多的80後成為孩子的家長,閱讀書籍漸漸被上網沖浪、看電視節目所取代。讀書,正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4.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一、
創設自主學習的空間。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教師首先要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明主,尊重不同學生的情感、思維、興趣、愛好,允許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看法,盡管這些看法可能是錯誤的,甚至是荒誕不稽、幼稚可笑的,我們都要熱情地鼓勵他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身心自由,才能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才能自主地學習。我在教〈〈不懂就要問〉〉這課時,預習前,我就要求同學們認真預習,然後提出所有想問的問題。結果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比以往多得多,甚至有一位同學問我:「老師,孫中山小時候那麼會提問題,他後來成為科學家了嗎?」這個問題與課文內容毫無關系,但我沒有拒絕回答,而是給他們講了孫中山以後的事跡,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整節課的學習熱情都非常高。

二、
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善於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知識點,或稍作改編、或拓展延伸,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如第六冊語文教材〈〈積累運用六〉〉,裡面有一篇短文〈〈盲人與畫〉〉,旁邊還配了一幅沒有彩色的畫,學完短文以後,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像把畫彩上顏色,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高漲,很快就把畫塗得五顏六色。然後,我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塗的畫,有個同學說:「我的圖上有一顆火紅火紅的太陽。」有的則說:「我的圖上是一條清可見底的小河,河邊是一塊碧綠的草地。」有的則說:「我的圖上有一幢童話般的屋子,屋裡住著一隻小白兔呢!」同學們的想像真是豐富!類似的例子教材中還很多,教師只要善於挖掘,就一定能找到學生感興趣的素材。

三、
立足自主學習的起點。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就要摸准學生學習的起點。我以為,這個「起點」就應該是每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所給的材料太簡單,低於「最近發展區」,學生早就會了,沒有學習的興趣。所給的材料太復雜,高於「最近發展區」,學生同樣沒有學習的興趣,也就無法自主地學習。所以,要立足「最近發展區」。但是,每個班級都
有優生和學習困難生,每個同學的「最近發展區」又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學生,然後根據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如在教《落花生》一課時,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1)、落花生有什麼特點?(2)、父親說做人要做怎樣的人?(3)、你對父親的話怎能樣理解,談談你的感想。前面兩個問題屬於一般性的問題,較適合中下生,後一個問題難度較大,需要聯系自身的經歷才能作答,適合於優生。在作業設計的時候,也要設計有層次、有坡度的練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四、
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將使他們受益終身。我是這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的:(1)、在預習時,要求學生邊讀邊畫出不懂讀的字詞,然後想辦法弄懂他們。如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2)、把不懂的問題寫在本子上,或獨立思考,或請教同學。這樣,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久而久之,就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3)、鼓勵合作學習,把班上的同學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拿到小組里去討論解決。這樣,既能充分讓他們自主學習,又能增強他們的協作精神。每個同學在小組里都是平等的個體,可以自如地發表意見。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於教師長期不懈地努力。

五、
養成自主學習的精神。自主精神作為一種學習品質,是很難能可貴的。而我們在很多時候忽視了這一點。有的教師怕完不成教學任務,課堂上不允許存在不同意見,不允許學生有異常的想法。長期以往,學生沒有了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就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言,敢於說出自己的見解,敢於反駁別人的意見,敢於互相爭論。我在教《景陽岡》一課時,學校剛好為每個同學發了一張「保護珍稀動物——華南虎」的宣傳明信片。學完這一課,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多數同學都認為武松是個英雄,值得敬佩。這時,有個同學說:「我才不佩服武松呢,老師不是說,老虎是珍稀動物,叫大家保護老虎嗎?武松卻把它打死了。你們說,還要佩服他嗎?」這一異常見解立刻在全班引起嘩然,我引導大家繼續討論,並適時地結合學校的活動,教育學生要保護動物,保護生態,保護環境。

六、
教給自主學習的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適當傳授一些學習的方法,將能取得更令人滿意的效果,學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樂,更有效地去獲取知識。方法的教學可以單獨地進行,如教學生學生字時,指出掌握生字的音、形、義就行了。也可以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教,具體如下:(1)、教師通過「幫」,教會學生處理信息。

5.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論文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識體系結構、興趣愛好,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去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學能力,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所謂自學,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讀書、思考、提問、記憶、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善於自學的人將來也善於研究,善於工作,善於生活。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我國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給他們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會學習,他們就可以運用自如地探求課外知識,吸收生活的養料,汲取文學的雨露陽光,從而形成扎實的語文根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僅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還可使語文成為學生得心應手的工具。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來促進他們語文素質的提高?以下試從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方面作些淺析。
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
興趣是人樂於接觸、認識某事物,並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鼓勵學生用心去鑽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這篇游記游覽順序是什麼?在游覽雙龍洞路上,先由外洞進入內洞有哪些所見所聞嗎?路上什麼樣的景色?這篇課文突出了雙龍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 和題目中的「飛」有什麼不同,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於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鑽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於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並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三亞落日》《煙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3、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趣,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如教《大江保衛戰》一文,我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 樹立自學的信心是自學語文的關鍵
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課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學生由於年齡特點,自主性不是很強,要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用信任去開啟學生的心靈。在課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我嘗試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自己去自已去體會課文,感悟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地、自覺地看書,積極動腦思考。在課堂上,對疑難問題,進行小組合作,充分討論交流,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學習機會,人人動手、動口、動腦。要創造條件,讓不同程度學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對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學生,及時加以肯定、表揚,讓他們把成功的喜悅變成自學的動力,牢固地確立起自學的信心。
三、養成各種良好的自學方法是自學語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教兒童發現真理」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話對我啟發很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猛。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終生受益。 如果教師在要求學生自學時,不進行合理引導,而是放任自流,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既無法駕馭,又達不到目的。教師在教學時要在一定原則要求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參與、創新等多種方式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 一) 巧設疑問,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一些學生,教師讓他看書,他既不動筆,又不動腦,只是走馬觀花,書上和筆記本上空白一片,結果一無所獲。因此,教師必須先布置好學生自學的任務,一方面,教師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用筆劃出生字詞並查字詞典,劃出關鍵句段並認真理解;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這篇課文作充分的研究,並通過幾個有概括性、誘導性的問題來指導學生自學,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會有的放矢,達到自學的目的。
( 二)讓學生自講自練。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自學,並非是老師和其他學生完全分離的埋頭單干,其實質應是師生間的共同探討和創造。例如,我每次在學生自學完畢後,就要從好、中、差三個等級的學生中抽出學生代表,讓他們分別到講台上來給其他學生和老師講解他們的答案、思路以及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後,我專門把其中有錯誤、有疑問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來讓學生探討,並給予他們及時的指正和表揚,要求學生經過我的點撥後再去認真總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並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去獨立地做課後練習或其他資料上的習題,真正形成「自學——自講——討論——點撥——總結——自練」的參與型自學模式。
(三)讓學生相互評價,取長補短.。在檢驗學生自學結果和總結學生自學經驗時,教師的點撥固然重要,但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交流也絕不可少,他們可以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通過對別人的評價和總結來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作文教學時,很少先去改學生的作文,而是要在學生互相評價和改正後再連同他們的評價一起點撥。其實,學生閱讀同學的文章會感到無比的親切,而且非常認真,這對他們的閱讀和寫作,尤其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我們採用不同的形式組織學生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低年級多採用朗誦美文、背誦課文、表演童話故事激發興趣,用故事會、小文學家等為學生開辟文學樂園;中高年級的學生則多採用辯論會、文學家大比拼的形式為學生開辟樂園。
但教學活動中不能將學生分出「優生」「學困生」而區別對待,否則教育的結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師生關系,並且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極為不利。對於自身優秀的學生,老師要把他樹立成為本班的榜樣,在本班起到示範領頭的作用,而對學困生則更應該把他們當成成長中的人,當成自己的朋友來以誠相待。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動的,有待於喂給知識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多的關注他們,隨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慢慢他搞他們的能力。
四、養成各種良好自學習慣 是自學語文的保障。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三條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
(一)培養預習的習慣
預習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必須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按照讀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預習應做到四步:一畫:默讀課文,默讀之後,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義,切勿讀完了便勾畫出自己不認識和不理解的詞、句子。二分:試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內容。三答:嘗試性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四提:提出問題。「有疑則進」,有求知慾,則有興趣。課堂上帶著期望而來,就有學習的主動性,就能發揮主體作用,把功課學好。 在這里,我要著重談一下默讀,默讀是我們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不動唇。因此,我們在默讀中,應該做到:
(1)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整體觀念。
(2)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字典、翻資料、找工具書,弄懂了再讀下去,不馬虎了事。
(3)養成邊默讀邊思考的習慣,一邊看句子,一邊想這句話的意思。
(4)養成邊默讀邊畫批的習慣。"不動筆墨不看書",在默讀過程中,要逐步養成邊讀邊作記號,逐步具備批註的能力。
(5)養成邊讀邊記憶的習慣。在默讀中,要邊讀邊記憶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情節、一些關鍵的詞句和一些優美的片斷.
(二)培養使用字典的習慣
在聽說讀寫中,教給學生三種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習慣。一記,在聽說讀寫中,凡遇到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先記下來。二查,用三種查字法的任意一種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詞。三聯,聯繫上下文看字、詞出處的語言環境。四選,根據上下文選擇字義詞義,作出判斷。五俗,用自己的話將字義詞義通俗的表達出來。比如教學古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話中的「舉」的含義,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該字的意思為:(1)全(2)向上伸(3)向上抬。聯繫上下文我們選擇(3)。
(三)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
古人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說法,我們強調學生自學時必須動筆做記號,以起到突出重點、提綱契領、促進思維深入、彌補記憶不足等作用。教學中,我們根據需要教給學生做記號的方法,規范了符號,指定了內容。內容大致包括七個方面:生字新詞,多音字,關鍵詞語,精彩的語句,重要的地方,對某些內容有疑問,需要重讀或摘抄的章節。學生處於不同的閱讀階段給相應的內容做記號,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得到了增長,思維也隨之不斷向縱深發展。
邊讀邊做記號應該注意三點:1、思考為主,記號為輔,不可喧賓奪主,讓大量的記號擠佔了思考時間。2、做記號要簡明扼要,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符號能代替的,絕不要贅述多言。3.、做記號最好在課文中進行。有些教師讓學生在筆記本上記,這樣不利於學生的理解與復習。4、可適當運用這些常用符號:在下邊畫「——」,在下邊加「·」,在下邊加「○」,在後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質疑問題的習慣
「學貴存疑」。一個學生,如果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對知識的獲得沒有產生過疑問,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不善於學習,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只有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出難點,不斷地產生疑難,又不斷地解決疑難,才能獲得知識,發展思維。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敢問」。傳統教學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學生思維容易處於被動,受到壓抑,產生一種上課就是答問的定勢。要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的「問」,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提問的勇氣,為他們創造研究探討的自由天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其次,要緊扣教材訓練學生「會問」、「善問」。有些教師擔心學生「不會提」、「亂提」、「提不好」,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因而限制學生提問。其實,只要緊扣教材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質疑問難的訓練,學生是能達到「會問」、「善問」,從而形成獨立的質疑問難能力的。以審題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訓練:1、指導學生抓課文的重點詞語提問。2、抓課題中的標點符號提問。3、抓事物之間的關系提問。這些提問既調動學生積極性,也鍛煉思維能力,經過這樣長期訓練和引導,「不會提」、「提不好」的顧慮沒有了,「亂提」也就漸漸納入預定的教學軌道。課堂教學不是更有質量和效率嗎?
(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它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它能提高和檢驗學生樂趣。培養這一習慣應該注意:1、教育學生樹立獨立完成作業光榮,抄襲作業可恥的觀點,在班級形成良好的作業風氣。2、建立嚴格的作業制度,如盡量在課內完成作業,以提供良好的思維環境,收作業要及時,作業不得雷同,反饋及時等。3、教師應增加富有創造性的作業,減少機械性作業。
我們強調學生必須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真正在作業過程中體驗知識應用的巨大作用。如果真的遇到困難,自己無法解決時,又需要通過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小組合作完成作業,可以解決一些開放性問題、研究性問題、爭議性強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多元思維。因此,必須加強學生自身能力和合作發展能力,保證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相結合,培養學生自由、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閱讀後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同時,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寫作方法,鍛煉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導學生寫讀後感式的讀書筆記,應該注意:1、要教給寫讀後感的方法。要求根據原文的內容和寫法,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出感受最深的東西,要有「讀」有「感」,夾敘夾議,以「感」為主,不要過多地抄錄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領會實質,抓一兩個方面寫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練為主。訓練初期評點可適當多一些,具體一些,學生掌握方法、適應後,可少評或不評。
保證讓學生每天有40分鍾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少兒書報、少兒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學生自行設計,自得其樂。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思維和鑒賞能力訓練。
(七)勤於動筆的習慣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於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等都是激發學生勤於動筆的好辦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增強了參與意識,形成了良性循環。
(八)及時復習的習慣
孔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著名論斷。它就深刻地闡述了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里,而新知識識記過後,很快就會遺忘,因此,需要及時復習鞏固。
首先,要指導他們根據遺忘的規律及時復習、多次復習。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因此,及時復習能夠阻止通常在識記後立即就會發生的急速遺忘,而多次復習,才能達到長期保持的目的。否則,恢復字的識記,在每一課學完後及時地鞏固,一個單元學完後再次復習,期中期末測試時再進行集中復習,這樣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識記效果。
其次,要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復習並不等於單純重復。機械重復活動不僅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而且容易使大腦疲勞。運用多樣化的復習方法,則會使學生感到新穎生動,激發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復習效果。還是以生字識記為例,除了採用看拼音寫詞語、聽寫等常見方法外,還可採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請你當醫生(糾正錯別字)、開火車(生字組詞接龍)等多種方法,學生往往在玩中生動活潑地復習鞏固了知識。
最後, 要培養學生自己寫學習小結的習慣。課後復習在一課書學完後,抓住課後作業題進行復習。單元復習放在一組課文學完之後,寫出該組的重點來。期末考試指學期終結前的復習,抓住字詞句篇幾個重點,歸納復習,寫出復習總結,學年復習放在暑假,自學復習提綱,按提綱抓要點,再寫出小結,最後有條理地記憶。這樣,便於溝通知識的聯系,溫故而知新,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綜上所述,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高低是判斷該生能否主動的、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的重要標志。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為主」的原則,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會思、善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經常講革命先輩和科學家的故事,使學生了解傑出人物成長的過程,理解他們崇高的境界,使學生認識到為祖國為人類進步而奮斗是攀登科學高峰的力量源泉,激勵學生為中華崛起而發憤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學生可以終身受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語文教學活動的始終,才能把語文知識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至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解放教學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學生中去,一定會有更大的發現,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真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6. 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語文的預習和自學能力

一、小學生語文的學習方法

做任何事情就要講方法,方法得當就做得快,做得好。學習也是一樣。微觀具體的做法叫做學習方法,宏觀整體的做法叫學習策略。語文學習有具體的方法,也有整體的策略。我們先來談學習方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在未來社會里,「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對學生進行有關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語文的學習方法,有涉及語文整體的,有涉及語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體的。關於語文整體的基本學習方法,中外教育家、學者、作家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論述。多閱讀、多觀察、多練習和多思考看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學好語文的基本功。

關於對小學生具體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分為字詞的學習方法,句子的學習方法,段的學習方法,篇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寫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詞的學習方法有:運用漢字的構造規律來理解字的方法,組詞法,造句法,查字典法,用詞素分析理解詞語的方法,同義法的比較法,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方法,追根溯源理解詞義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學習方法有:擴寫、縮寫句子的方法,變換句式的方法,用關聯詞語理解簡單復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學習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給段分層的方法,調整段中語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學習方法有:分段的方法,歸納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學習寫作文的方法有:審題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選材的方法,組織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二、小學生語文的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研究的新興領域,也是當前語文教學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所謂學習策略,主要是指在學習活動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而學會學習的規則、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種在學習活動中思考問題的操作過程;這是認識策略在學生學習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們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四個問題:一是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二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在一定意義上說,學生的學習策略主要是指其學習方法;三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四是學習策略和認識策略的關系。

如何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呢?首先,重視學生的學習策略,就是承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和能動作用。第二,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學會學習的前提,學會學習包含著學生運用一系列的學習策略;學生的學習策略是造成其學習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要考慮到他們學習策略的差異。第三,學習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地的活動,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選擇、使用、調節和控制學習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動。最後,學生的學習策略實施的過程,也是實行決策的過程。

通過對學習策略的分析,我們看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一種理性的認識或認知活動,一種思維或信息加工的的過程,這也是學習活動有別於人類一般認識活動的特徵。

知識有簡單和復雜之分,簡單知識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是詞彙學習,其難點不在於理解而在保持,因此,如何依據記憶規律,促進知識的保持成為促進簡單知識教學的主要問題。復雜知識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指概念、規則的學習和閱讀、寫作的學習,其關鍵是理解,而理解的實質是學生知道新知識內部各要素之間及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學習策略。

(一)注意策略。語文教師可以採用外部手段來控制學生注意,並激發學生採用適當的注意策略,以促進學習與保持。如"帶著問題讀書"可能並不是一種最佳的閱讀方法,而"讓學生先讀書,然後思考問題",可能是一種更有價值的學習策略。

(二)編碼與組織策略。人們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夠長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對信息進行編碼和組織。無論是拼音、識字、閱讀教學,語文老師都需要經常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分類排隊,找出規律,就是這種策略的運用。

(三)精細加工策略。如在閱讀和聽講時,一邊聽(或一邊看),一邊做筆記,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應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這一習慣。但真正要使筆記成為一種促進學習的技術而單純的信息記錄,卻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為了培養學生做筆記的良好習慣,教師講課時應注意語速不宜太快,復雜的、重點的內容要適當重復,對講課內容的結構、層次和重點應進行板書。

(四)復述與復習策略。如,學生為了記住漢字,必須一遍遍地讀寫生字。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教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邊閱讀邊背誦,將閱讀和嘗試背誦交替進行。另外,對於復雜知識的學習,復習策略包括邊看書邊講述材料、在閱讀時對材料的重點、難點和要點用畫線、圈點、加註符號等方式將其突現出來等。

這些都是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應有意識地對學生加以訓練。

三、小學生語文的學習能力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語文教學發展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是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所謂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徵,可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類。語文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林崇德先生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是以語文概括為基礎的,由四種語文能力與五種思維品質組成的,有20個交結點的、開放性的動態系統。

概括是語文能力的基礎。對於小學生語文的聽、說、讀、寫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現:聽的關鍵是"聽得好"。即會聽,聽得准確,抓住別人講話的中心,理解所聽內容的實質。這是在"聽"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現;說的關鍵是"說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確、鮮明、生動的口語表達特點,能做到用詞准確、詞達意明、語言通順、層次分明、修辭恰當、邏輯性強。這是在"說"中的概括能力表現。讀的要素較多,一是朗讀與默讀的閱讀形式,二是理解詞、句、段、篇和修辭結構的閱讀內容,三是分析段落層次、獲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脈絡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三個方面都以學生的概括能力為基礎。寫作能力發展也是一個概括化的過程。小學生從「說」到「寫」,從「讀」到「寫」(仿寫)兩個過渡,都要通過書面語言條理化地、生動地表達出事物的內在聯系。這里就有一個綜合提煉的過程,即概括過程。

由於語文能力的基礎是概括,所以,我們在培養小學生語文能力時,要自始至終地突出對其概括能力的訓練。傳統將學生的語文能力歸納為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這種提法是正確的。如果說聽、說、讀、寫反映了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基本內容,那麼,不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差異則與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思維品質的差異密切相關。思維品質是智力活動中,特別是思維活動中智力與能力特點在個體身上的表現,它體現了每個個體思維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異。通常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個方面。這五種思維品質,是一個彼此聯系、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體。

小學語文學習方法
[ 2007-11-16 19:15:00 | By: 小葉子 ]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學科的工具,所以學好語文至關重要,而小學語文的教學,也將成為重中之中。到底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呢?我想簡單地和家長交流一下。

其一,語文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這是學習語文的關鍵。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重在啟發學生思考,以平等對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其主觀能動性得以更充分的發揮,使其學習變為愛學樂學。學生上課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課堂效率高。

其二,多讀多練,培養語感。

語文是一門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以此作為教學重點來訓練。但課堂時間畢竟有限,這必須靠生活點滴積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的孩子讀書能力差,這就無形地成為學習語文的障礙,所以讀書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將重點訓練朗讀,希望家長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懇請家長重視讀說訓練,並可以時刻注意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建議家長在用心傾聽孩子讀書的同時,給他一些掌聲,一句鼓勵,一份自信。假期中,您可以引導孩子預習新課,閱讀兒童著作,或背誦古詩文時實踐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勤於練字,認真書寫。

古人雲:「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跡,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擁有一手好字,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我建議學生可以練習楷書,可以臨摹,久而久之的楷書練習,其精神與風格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要給予扎實有恆的要求,讓學生的意志受到了考驗與磨煉。這也是這學期的教學重點。

其四,留心觀察,寫好作文。

三年級教學就是教孩子如何寫好作文。的確,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必須重視它,正視它。其實寫好作文不難,但必須留心觀察,把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組織好語言,匯集成篇即可。當然「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說總是很容易,做起來就難了。本學期我剛剛接班,對學生情況不是很了解,重點培養了學生的字詞及基礎知識。並將鼓勵他們每天或每隔一天寫一篇日記進行練筆。作文水平有待提高的學生就要多讀書,積累好詞佳句,拓展知識面,不斷充實自己,爭取有大的進步。希望學生在保證課內學習的基礎上多看課外書,在寫作文時就會語言優美.生動.妙語連珠,這些都是因為閱讀面廣,知識淵博。希望家長可以重視閱讀,假期中給您的孩子准備一倆本兒童讀物,讓他在知識的海洋里翱翔,平時也可把書帶進班內,放在圖書角里和同學共享.我相信您的孩子將受益終身.

其五,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學習習慣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於思維能力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預習與復習的習慣。

2、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3、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4、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
5、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6、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7、 課外閱讀的習慣。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子的起步階段,其知識基礎與行為習慣往往要影響學生的一生,培養學生相對獨立且又合作的思維方式與人格也就尤為重要。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同時,他們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頭蛇尾。家長必須幫助並指導孩子的學習,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淺談小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

一、 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興趣 。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發揮其主體作用, 讓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是一種樂趣。 美國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把學習動機分為兩類: 一類是外在的動機, 一類是內在的動機。 前者, 如教師的獎勵、 表揚與批評, 但這 只是激勵學生暫時起作用的因素, 而長期起作用的則是內在的動機, 最好的動機莫過於學生對學科本身發生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 我結合課文內容, 提出有趣的問題, 喚起學生的求知慾。 例如: 教學《海底世界》 這篇課文, 我先向學生提問: 同學們, 你們知道海底世界是什麼樣的? 今天,老師陪同大家一起到海底世界看一看 。 隨即播放錄像。 學生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看到色彩斑斕、 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產生興趣。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 常講一些有趣的故事, 以吸引學生把視野擴展到課外, 有時, 故事講到高潮或精彩處, 戛然而止, 告訴學生想知道下面的內容, 就去閱讀某一本書, 大多數學生都會借來閱讀。 常言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我經常表揚班內和校內自學有成效的學生, 介紹自學成才的趣聞、 刻苦自學的實例。比如, 身殘志堅的張海迪、 海倫· 凱勒, 還有勇於為科學事業獻身的陳景閏, 華羅庚等, 讓學生經常有學習的榜樣、 奮斗的目標。
二、 教給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 學生有興趣學習,就會愛學習,但愛學還要得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是我們所想要的。 因此,老師還要教給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 心理學上把學生學習行為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被動的、應答性的學習行為,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答什麼問題, 總是跟在老師後面轉。長此以往,學生容易養成被動應付、不動腦筋的不良習慣。 另一類是主動的、 探究性的學習行為, 其實質是開拓學生思路, 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使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現知識。

8. 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葉聖陶先生一貫主張:「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的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這里強調的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葉聖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始終體現著這一思想。他的這一思想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育機構的重要任務;第二、學生要努力學會自學的本領,養成自學的習慣;第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是否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衡量一個教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近100年掌握的科學知識,佔有史以來科學知識總量的90%。人類的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長一倍。20世紀是每10年增長一倍,而最近10年則是大約3年增長一倍。面對如此多的知識,包括源源不斷出現的新知識,教師教不了,也教不完,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後進一步學習。所以,人類已經進入到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難怪有人說,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的人。
什麼是自學能力呢?自學能力就是學習者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有效地擷取新知識的能力。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學能力,有利於發展各門學科的自學能力,也有利於學生綜合知識、能力、素質的提高。
自學能力既然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自學態度,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前提

態度是個人對一定對象的比較持久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對個人的行為、活動具有發動、維持、強化、調節的心理功能。自學態度是語文自學能力結構中動力性的心理因素。學生只有具備積極的自學態度,才能產生強大的內驅力,促進自學活動順利有效地進行。
自學態度一般包括認識、情感和行為傾向三種心理成分。培養積極的自學態度,首先要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根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和好模仿、好競爭的心理特點,教學中要少講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多為學生提供語文自學的榜樣,除了名人自學成材的範例,還更應該注意選擇同班、同年級、同學校的學生成功自學的事例,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重在自學,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自學語文的動機。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法國近代教育家盧梭也曾指出:「要啟發兒童的學習興趣,當這種學習興趣很成熟的時候,再教給他學習的方法,這確乎是所有優良教育的基本原則。」能否幫助學生培養起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激發持久的學習熱情,是語文教學成敗的關鍵。那麼,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都有哪些途徑呢?
首先,以「境」引趣。只有帶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如:在教《三峽》時,先用聲色俱佳多媒體,再現書中所寫「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清榮峻茂」的情境,播放以《長江之歌》為背景音樂「三峽風光」圖片及配樂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定會大大提高。
其次,以「讀」生趣。只有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情,才能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如教朱自清的《春》時,我採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並配合採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再次,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才能激起他們自學的慾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基因暢想》一文,我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什麼是基因?為什麼要進行暢想?暢想的結果怎樣?基因技術到目前為止,有沒有成功地應用於人類?原因何在?假如使用於人類,作者的想像會成功嗎?他做了哪些大膽的設想?」等等。由於抓住主要的問題來設問,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學習情緒極佳,很快便弄清課文的大概意思,並把握這篇文章的脈絡。

二、啟發思維,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依託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培養自學能力,就必須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讓學生經常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之中,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化「身外之物」為自己的財富。這樣,自學能力才有依託,才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鍛煉思維能力的方法其實並不神秘,只要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就一定會有所提高。
1、訓練思維的條理性
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有條理性,要能夠讓學生摸准思路,能夠讓學生沿著幾個連續性的問題把思維引向深處。問題要由易到難,不能出得太大、太空、太繁。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路子。比如,「為什麼」的問題,一般是先考慮原因,後考慮結果;「哪幾方面」、「哪幾點」的問題,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慮,然後考慮哪一方面先說,哪一方面後說,怎麼連起來說。教師提出問題後,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組織語言,並要提示學生不要急於搶答。久而久之,學生回答起問題來就會很有條理性。
2、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初中學生認識事物往往只看錶面,不善於透過現象去抓本質;理解課文,解答問題也往往限於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這樣寫的,而很少人探究為什麼這樣寫…… 教師要依據教材,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多問幾個「為什麼」,多問幾個「怎麼樣」,慢慢地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從而訓練思維的深刻性。例如杜甫的《春望》中詩人描寫自己「白發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學生能領會到字面意思。在此基礎上,教師只要追問一下,或教會學生自己問一下:作者為什麼要寫自己的頭發越來越少呢?這一問,學生的思維與理解課文的主旨就聯系起來了。通過平時不斷的、有意識有目的的訓練,學生思考問題就會慢慢的變得深刻。
3、訓練思維的獨創性。
多數學生具有從眾心理。他們習慣於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來,習慣依據以課本和老師講課的內容為准則,生怕自己的意見、見解同大家發生矛盾。這種從眾心理容易抑制學生的創造思維。所以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讓他們敢於對課文以及老師的話提出疑問,說出自己獨特的意見,營造一種互相爭辯的氛圍;設置一些創造性議題,讓學生求異發散,進行正向、背向、逆向、縱向、橫向、對比等思維活動,引導他們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讓他們為自己具有發現問題的能力而歡欣雀躍,從而喚起學生獵取新的認識的慾望。
當然,訓練思維的方法還很多,在平時的課外活動、娛樂游戲中也可有意識的進行思維訓練。

三、掌握方法,是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重點

學習方法,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途徑和手段。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實證明,學習能力低下、學習方法不當是導致終身學習失敗或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為此,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學習策略。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和教會學生掌握初步的自學方法。重視學法,實現大量閱讀、有效遷移,老師一定要教給學生科學的讀書方法和明確的學習步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精心設計了「一讀二劃三想四討論」的四步自讀法。讀,要讀正確,讀流利,從有聲朗讀逐步過度到默讀;劃,學生邊讀邊劃,標明自然段,劃出生字詞語,標出疑難詞句;想,圍繞課題和課後思考題,藉助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討論,分小組開展討論,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並對課文進行評價和質疑。四步自讀法充分體現了三個結合: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動口、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獨立(個人)學習與合作(小組)學習相結合,保證讓每個學生讀有其序,思有其法。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大量進行閱讀實踐,變老師講為學生學,他們充分自讀,充分思考,充分討論,充分交流,再引導孩子歸納總結,在培養語言能力的同時,也進行了審美和思想教育。與此同時,我發動學生建立班級圖書角,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每天開設閱讀課,還利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進行自學能力的遷移訓練。全班幾乎所有的學生熟練掌握了「一讀二劃三想四討論」的四步自讀法,他們學會了默讀,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和討論,學會了圈點勾畫,學會做讀書筆記……

四、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好的態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為習慣,只有熟練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語文學科的新課程標准總目標第三條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英國哲學家培根也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動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語文自學具有自覺性,它同樣有賴於良好習慣的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文自學能力的內容與標志之一。那麼中學生必須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基本的自學習慣包括:
1、培養有目的地學習的習慣。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習道路上的指路明燈,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我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兩組,對一組學生,每次上課前就給他們講明該節課的學習目的,而對另一組的學生,只是讓他們在上課前讀課文。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之後,筆者發現:前一組學生上課時思想活躍,大多數能夠積極回答問題,能夠抓住課文要領,能夠跟隨老師的思維轉;而後一組學生,上課時常常抓不住課文的要領,回答不出老師的提問。這就說明,明確學習目的是多麼重要啊。
2、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在每天新課之前,要求學生按照「一讀二劃三想四討論」的四步自讀法進行預習,對生字詞和課文內容有個初步的識記和思考,在教師指導下上網查閱相關資料。
3、培養勤翻工具書的習慣。古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勤翻工具書是十分重要的。從新生入學開始,就要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部首、音序、四角號碼等幾種查字法的訓練,不但讓學生明確一個字(詞)的「死意義」,而且讓他們掌握了確定一個字(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活意義」的方法,這樣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句子和課文內容的正確理解。
4、培養專心學習的習慣。荀子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說明專心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學習也是如此。畏難,淺嘗輒止是學生學習上的通病。要提高自學能力,就必須使學生克服這個毛病,其方法是使學生抓住問題不放,尋根問底,不斷地問個為什麼,打破沙鍋問到底。
5、培養練後反思的習慣。讀書和學習過程中,每位學生都進行必不可少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①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②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③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④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⑤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6、培養堅持閱讀、積累的習慣。保證讓學生每天有40分鍾的課外閱讀時間,內容包括書報、電視節目等;同時養成讀思結合、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堅持做好讀書筆記。讀書時看到好的材料或者有啟發的問題,立刻抄錄下來,並且記下心得體會,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精彩文段,還可以是漫畫創作,學生自行設計,自得其樂。在豐富學生詞彙、語感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孩子的思維和鑒賞能力。實踐表明,凡是喜歡做讀書筆記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敏捷,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提高很快;相反,沒有上述習慣的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動,或者提高很慢。
7、培養勤於動筆的習慣。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於傾訴,及時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寫下來,堅持小練筆,堅持寫日記。參加社會實踐、辦班級黑板報、編個人作文集都是激發學生勤於動筆的好辦法。
8、培養同學之間切磋琢磨的習慣 (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一位哲學家曾說過:「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交換以後,我們還是擁有一個蘋果。但是,我有一種思想,你有一種思想,交換以後,我們就會擁有兩種思想。」《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可見交流是多麼的重要!同學之間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通過合作學習,就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所以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獨立探求知識的同時,加強與他人的合作學習。不僅要主動與老師多交流,而且要與同學進行積極的討論,養成同學之間切磋琢磨的習慣。
應當培養的優良習慣還有許多,諸如有疑必問的習慣,有錯必改的習慣,溫故而知新的習慣等等。總之,作為教師,一定要注意使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因為,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轉變觀念,有意識地在課內外注意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索、學會創新,那麼,就一定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9. 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一、預習課文。要使學生養成自覺預習課文的習慣。指導學生預習要從低年級抓起,要求每個學生准備好工具書(一本字典,一本詞典)和一本預習筆記,並提出具體預習要求:(1)通過查閱工具書和資料,掌握生字、新詞;(2)了解作者、背景;(3)辨認文章體裁;(4)劃分段落,歸納中心、段意;(5)摘抄名言警句,記錄疑難問題;(6)表情朗讀,反復回味,加深影響。這種要求,要體現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使學生不僅養成預習習慣,而且在無意中形成自學能力。 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既然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那麼,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便成為獲取新知識的關鍵。因此,要求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認真聽老師對課文的分析講解。在聽課時,強調學生應注意自己在預習中遺漏了什麼內容,什麼地方理解有誤,什麼地方還有困惑,老師在授課時又強調了什麼,補充了什麼……都要及時記在筆記本上(或者標注在書頁的字里行間)。不只是記下來,還要想,還要對照反思。如果對某一問題的理解與老師不同,可以找出根據與同學、老師展開討論。這樣,不僅能加深對課文(某個知識點)的理解,還能很好地促進教與學的交流。這樣,當一篇課文學完後,書本上便布滿了各種各樣的附註和標記,這種筆記法不僅不影響當時課堂的聽講,而且也便於以後復習。另外,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通過音頻、視頻、多功能展台等手段,可以把抽象、深奧難懂的知識,生動、形象、具體地再現在學生的眼中、腦中,加快自學的速度,加深自學的難度,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提高課堂自學的質量。 三、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1)指導學生明確課外閱讀的目的,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首先要求學生通讀與高中語文課本配套的《語文讀本》;其次是開列出一些中學課外閱讀必讀的文學名著書目;三是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報刊目錄,如《語文報》《中學生報》《少年文史報》《學生天地》等。(2)指導學生制定讀書計劃。學生的年齡層次不同,其閱讀對象也不同;即使同一年齡層次的學生,因其智力水平不同,其閱讀對象也應有所不同。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階段性讀書計劃(一周、一月、一學期或一學年),要循序漸進,遵循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的規律,長期堅持下去。(3)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閱讀方法有很多,但要因人而異,要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常見的閱讀方法有:A:瀏覽法。瀏覽報刊是一種便捷的閱讀方式,對知識含量大、信息內容廣的一般報刊適宜用這種方法。B:三步品讀法。即把同一篇文章連續讀三遍,每一遍一個重點,三遍之後全面理解。如茅盾的「鳥瞰----精通----吸收」法,葉聖陶的「了解----批評----接受」法,都是很好的經驗總結。C:摘錄法。對於經典性作品,因為其博大精深,一時難以讀懂,所以就先把它摘錄下來,留待日後再慢慢欣賞、揣摩。D:讀寫結合法。讀書貴在能有所得,寫讀書札記,或心得、評價、仿寫、創新,都是促成學生對閱讀對象內化吸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課外閱讀的同時,一定要學生動手,通過寫能鞏固閱讀的成果,能欣賞到自己的進步,更有利於課外閱讀的開展和強化。 四、獨立完成作業。獨立完成作業是學生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自覺、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所學的知識具體化,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過程。因此,指導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1)解決問題,應該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的結果。(2)布置作業時應精選那些有代表性的綜合題,以便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切忌搞題海戰術。(3)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也可以適當選擇一些難度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綜合題,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靈活運用知識解決較復雜問題的能力。對於難題,經過獨立思考後,如果還不能理解、解決,就要鼓勵學生向同學或老師請教,引導他們做一個勤學好問的好學生。 總之,提高學生的素質,自學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學生有了自學能力,就能夠獨立地獲取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且能夠終身受益,誠如是,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就達到了不需要教的「最高境地」。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