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進行語文有效教學

如何進行語文有效教學

發布時間:2022-01-30 09:06:57

1.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的

示例:字詞教學,並不僅僅限於認字的層面。寫正確的字,寫端正的字,寫規範字,也應當是初中字詞教學中的一個內容。2005年臨沂的中考中出現了這樣的考題:
一、知識積累與運用(14分)
漂亮的書寫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請從下面兩句話中任選你喜歡的一句,將其抄寫在後面的田字格內。相信你一定能寫得正確、規范、美觀。(2分)
東方巨人如睡獅驚醒
民族魂魄化鳳凰涅槃
從考題不難看出,出題者的用意是引導學生要用規范端正的字體答題。我們區內期中、期末考試中也體現了這一意圖。但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對「寫字」的教學落實不多。這固然是因為大多數學生都已經在小學養成了較為良好的書寫習慣,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並未真正的關注這方面的問題。
③適時補充一些關於造字法、多音多義詞的教學內容。
④把字詞教學和文章閱讀有機結合起來。
教師准確提問,學生閱讀思考回答。將課文學習落實到語言的層面,課就顯得樸素、扎實,學生能夠有比較實在的收獲。
4.有效檢查促進寫字正確率。
方法例舉:
①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組織字詞默寫比賽,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當然,這樣的活動對程度稍差的學生效果不一定很好。所以隨堂隨機檢測就成了一個常用的手段。
②隨堂隨機檢測。此法偏重於落實到後進生身上,及時發現他們的問題,通過這種方法端正他們的態度,形成一定的默寫習慣。
③對所有學生都適用的方法是:建立錯別字字型檔。根據個人實際情況,把自己平時在默寫或作文中常見的錯別字記錄下來,等到考試或默詞之前加以復習,一般都會起到避免重復犯錯的作用。
④《幸運52》「幸運搭檔」環節被運用到語文詞語復習中。
教學目標:復習本冊詞語,掌握其音、形、義。
教學重點:正確書寫詞語,給關鍵字注音。
教學難點:理解詞語的含義並能恰當運用。
比賽規則:
A每個小組在兩分鍾內完成兩個詞語,包括猜出詞語,正確書寫詞語,給加點字注音,三項內容每個詞語分別佔40、30、30分,共100分,兩個詞語共計200分。
B兩人在合作時,表演一方可以說出詞語的意思,也可以做動作輔以表現,但不能說出題面上的任何一字,也不能進行拆字(例如:油,不能說左邊是三點水,右邊是由)。兩人表現時,聲音要洪亮,讓全班同學聽到。
C在比賽過程中,其他小組應尊重選手且不能發出提示性信息,否則取消比賽資格並受到懲罰。
獎懲規則:
A全班21個小組,200分的為冠軍,冠名為「心有靈犀」組,170分的為亞軍,冠名為「心心相印」組,160分的為季軍,冠名為「心領神會」組。
B在21個小組中,得分最低的小組將受到「懲罰」:寫比賽小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朗讀全本書中所有詞語兩遍。
5.自主識字和寫字為基礎的合作學習方式。
〈〈課標〉〉明確規定:中學生要「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而且要 「提高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的速度。
一個新的教學單元的生字詞,我們可以讓學生按「一找、二查、三練、四測、五評、六記」的合作學習方法「據為己有」。
「找」,即在通讀的基礎上挑出生字詞,整理成識字卡片。
「查」,即藉助字典、詞典獨立地弄清其音、形和常見義,進而結合上下文理解語境義。
「練」,即每天按50字的小訓練量練習正楷和行書,加以互報聽寫、互糾失誤等方式逐漸掌握內化。
「測」,即每個小組按照老師提供的題型範例,結合本單元的字詞特點編出一套試題,小組間抽簽輪流作答。
「評」,則是由命題小組進行答卷評估,反饋識字和寫字效果。
「記」,即有針對性地記住易錯的字詞,每到考前復習則有一輪系統全面的合作識字與寫字強化訓練。腦筋,給學生必需的營養就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6.教學中及時和適時點撥和指導學生。
「教是為了不再教」,這似乎也正是給廣大教師堅持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字詞教學指點了一條迷津。請看下面的專家案例。
示例: 《紫藤蘿瀑布》課堂教學實錄(節選)
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她的一篇散文《紫藤蘿瀑布》。這篇散文寫於1982年5月。當時,小她三歲的弟弟是20世紀50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的一位總工程師,正當盛年,患上絕症,生命即將終結。帶著焦慮和悲痛,姐姐獨自徘徊在初夏的庭院里。在一樹盛開的紫藤蘿面前,她不由地停住了腳步。(投影:盛開的紫藤蘿畫面)
那淡紫色的瀑布般的紫藤蘿閃爍著生命的光輝,彷彿在向她傾訴著什麼……
我們一起學習散文《紫藤蘿瀑布》。(板書課題、作者。提醒「藤」「璞」的字音字形)
……
師:「挑逗」一詞在這里應該怎樣理解?它不是一個貶義詞嗎?
(學生不語)
昨天,我在教室門口聽到你們班主任說:「某某同學不要講話了。」然後聽到一名同學說:「他挑逗我。」
( 一生立即糾正):我說的不是挑逗,是挑釁。
師:那文中的「挑逗」怎麼理解?「逗」給人以什麼感覺?
生:調皮,活潑。作者用這個詞寫出了花的頑皮可愛。
……
師:還有哪些是你喜歡的畫面?
生:我喜歡這一段,「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就要綻開似的。」
(師板書「沉澱」、「忍俊不禁」兩個詞,提醒學生「淀」「禁」的讀音,並在黑板上注音)
師:「忍俊不禁」是什麼意思?
生:忍不住要笑。
師:忍不住的笑一定是發自內心的,這樣的笑應該是怎樣的?
生:甜美的,動人的。
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不難領會到,課堂字詞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家常菜」。教師不必在花樣翻新上動太多的
捫心自問:當我們的課堂上,學生出現字詞方面的問題時,我們是否能夠像上述案例中的老師那樣,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在不經意間融入字詞教學的元素?這種看似平淡的教學過程其實正包含著高超的教學技巧。當每一位教師都能掌握這種技時,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許就會達到「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境界。
(二)閱讀教學:
走進文本,架設心靈橋梁;誦讀文本,嚼出語言真味
A.走進文本,架設心靈橋梁
當我們為一個個必須用可操作的行為動詞表達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糾纏」著的時候,你是否想到:你(教師)和文本之間是否缺失了許多「鏈接」?
閱讀教學的對話過程需要我們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與他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
但是,時空的距離、生活的歷練、文化的差異等多種因素使我們和作者及其文章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隔閡,或深或淺的鴻溝,這往往使我們成為文本的「局外人」,使我們徘徊在文本的外面,看不到文本背後站著的作者,「不識廬山真面目」。
有許多語文課,師生們好像已經習慣於這樣的教學狀態:品讀文本,老師介紹了作者、背景知識,掃清了字詞障礙,概括了文章內容,分析了寫作特點,就淺嘗輒止了。而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揣摩,老師往往只是作一些簡單而膚淺的貼標簽式的分析,猶如隔靴撓癢一樣,不到位,不深刻。一節一節語文課,平淡的時光像流水一般逝去,「水波不興」。日子久了,學生敏感而鮮活的心也變得遲鈍麻木了。有人戲說,這樣的語文課真像走馬觀花,走了個過場。
如何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使閱讀教學成為心靈意義上的真正有效的對話過程?這是一直困擾語文老師的一個難題。
破解這個難題的前提條件是:老師自己走進文本,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情有所動,思有所發,真切地觸摸、感受作者的內心。不僅如此,老師還應該走出文本,「跳出來」,不被某一篇具體的文章局限在一個小小的天地里,而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去審視文本。具備了這樣的前提條件,語文老師就有可能在作者(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設一座心靈之橋。
許多不盡如人意的語文課,要麼死氣沉沉,老師一言堂,要麼熱熱鬧鬧,老師滿堂問,總是使人感覺到老師沒有很好地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課程改革以來,許多熱熱鬧鬧的語文課或多或少的忽視了文本思想感情這個核心,給人一種膚淺而又隔閡的感覺。
我們不妨來點反思,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進文本。
1.我們對文本的研讀有足夠的投入嗎?
不可否認,我們對文本的研讀受制於諸多客觀因素,但這不等於我們可以忽視對文本的研讀。語文老師在備課過程中,相當一部分的精力應該花在對文本的研讀上。(研讀透了,目標、重點、難點也就呼之欲出了)
為了教學的厚積薄發,我們要多花時間研讀文本,多研讀與文本同類的文章,多研讀同一作家的文章,這樣的備課就努力已不多見。可能我們有諸多的理由在申辯,但是,沒有消化的東西究竟不是屬於自己的,如果照搬照抄把它們拿到自己的課堂上來,也只是「鸚鵡學舌」,在課堂傳達的就是教師教學用書中若干信息的傳遞,哪裡談得上「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我們在研讀文本時,深入關注到了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後面的作者嗎?
語文老師對文本的關注內容往往決定著教學的內容,也影響著老師的著力方向。
教師對現成教師用書的過分依賴,缺少對文本的專心研究、獨立思考和獨特感受,導致有時對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粗略、膚淺甚至錯誤。例如,有教師用書對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中「但少閑人如吾二者而」這樣解釋:「這句話作者富有閑情逸致的生活。」試想想,滿懷政治理想、遭遇貶謫、無所事事的一代大家,那時那地,怎麼可能有「閑情逸致」的生活呢?「閑」的意味復雜微妙,要理解此味,必須到蘇軾的歷史遭遇中、蘇軾的人生理想中去尋答案。
3.我們注意到了學生和文本、和老師之間的隔閡所在嗎?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對文本的解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認知水平、價值觀念等和文本、和老師都存在著某種隔閡,他們對某一問題的理解會和文本、和老師有所不同,這些都是閱讀中的正常現象。但這些正常現象未必是正確的現象。語文老師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用自己的慧眼發現隔閡所在,從而去判斷、去引導,或給予肯定,或給予糾正。一句話,發現了隔閡所在,利於我們架設以座心靈之橋。
有時候,是學生的理解出了偏差。例如,閱讀《背影》不再感動。甚至有人認為父親攀鐵道是違反交通規則,並因此對父親有非議。又如《變色龍》,我們在嘲笑之餘還有對走狗的鄙視和憤怒,但偏偏有些學生欣賞他的「機智靈活、善於周旋」。對於這些偏差,我們可能會意外,震驚,但我們的任務是如何正確地因勢利導,糾正學生偏差的思想航向。
有時候,是我們的認識過於保守。例如《愚公移山》「人定勝天,愚公征服自然的決心和行動值得我們學習」,學生會覺得這樣老掉牙的話是自欺欺人。
總之,教師只有以心靈走進文本,才能獲得深刻的文本體驗和真切的文本意義,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才能有一個真切而深刻的前提。當教師的心靈走進文本後,她就會擁有對文本的一些獨特的理解和體驗,就能自覺保護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火花熊熊燃燒,使學生的不同意見成為進一步學習和討論的材料,從而架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心靈之橋。
示例:魏書生老師教學《漁歌子》,在啟發學生的想像中,使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聲有色有形的圖畫,引導學生在一個美好的情境中暢游。
在大腦的熒屏上放映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1.勾勒形態。請同學們在腦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的輪廓。
2.染上色彩。請把黑白的電視變成彩電,看誰腦子里的 畫面更鮮艷美麗。學生說腦子里出現青色的山,粉紅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
3.使畫面動起來。白鷺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在小溪中丁冬流淌,歡快跳躍的鱖魚則不時躍出溪流匯集而成的深潭。。。。。。
4,使畫面更細致,更逼真。學生們還可在大腦中放幾個特寫鏡頭:白鷺身上潔白細蜜的羽毛,鮮艷的桃花上帶著花粉的花蕊。。。。。。
B.誦讀文本,嚼出語言真味
朗讀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個學習過程,絕不是簡單的課堂形式,它需要我們用心去研究和設計。教無定法,讀也沒有定法,但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即朗讀一定要為閱讀教學的實際服務。
反躬自省:
1.你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經常事業朗讀教學法嗎?
現象:老師分析多,學生放聲朗讀少
2.你在組織朗讀教學時有明確的目的嗎?
現象:不分文體都有感情讀,沒有讀透就分角色讀;讀中沒指導,讀完沒及時評估;喜歡配樂讀等。
3.你對朗讀教學的處理是否簡單化了?
現象:朗讀方法簡單化,朗讀評價簡單化
示例:公開課,學生預習不充分,讀得結結巴巴,教師耐心陪讀完。他把朗讀作為了一個真實的教學過程,而不是一種課堂形式。
對適宜於朗讀的課文來說:
1.要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
2.要重視對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
3.朗讀教學的組織要有助於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4.要根據課文內容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
范讀是引路;慎用齊讀;不同形式讀放在不同環節
反躬自省:
1.我們對文本語言的品味,是否有強烈的主觀意識和努力的挖掘?
2.我們對文本語言的品味,是否流於形式,浮於表面?
現象:課堂過於限制(引導刻板,分析膚淺)或過於放任(組織教學隨意性強,文本沒理解透,急於自主探究)
他山之石:
1.在誦讀中品味。「熟讀唐詩。。。」
2.在語境中品味。「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3.在比較中品味
示例:「推」「敲」的故事
四、有效教學,走進孩子心靈世界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腦袋上頂的不是個肉球,是會思考的腦袋。
策略一:走進孩子心靈世界
學點心理學
讀懂孩子
和孩子交朋友
採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交流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什麼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
策略二:學會溝通
處理問題的原則:
1.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先處理自己情緒,再處理對方情緒!
不要揀氣生!
2.表達尊重和關懷。
策略三:做孩子激勵大師,喚醒學習動力
1.孩子在迷茫:「我為什麼而活?」
物質的目標不堪一擊,強大的內動力是精神追求!
讓孩子真正內心有力量!!!
例:高中畢業20年,還記得老師早早送到宿舍的溫暖的棉襖。我想棉襖的包裹的身軀能不努力學習嗎?
2.不做評評家,做建設者。
教育是系統的學習,教師要系統學習,要做到真正的繼續教育。
幫助學生找到自信心、人生目標、人生使命、民族責任感、民族自豪感……
例:城市的孩子到一所希望小學,憤而呼要消滅窮人(貧窮)。
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沒被喚醒的孩子。
走不進孩子的心裡,不會激勵
要及時幫助孩子,走進孩子心靈,學會激勵。
策略四:讓孩子快樂學習
——經常沐浴微笑(標準的微笑:露出你的上下四顆牙)
教師要提升,要學習。有時候父母教師看不透問題的本質。
例:四歲半的孩子問奶奶:「我什麼時候退休啊?」
可憐的孩子在維護自己可憐的自尊。(在面對名次分數的詢問時,孩子說還有比我差的呢)
不要問學生愛不愛你,你可不可愛?
你如果是金牌教練,你的孩子就能拿金牌。
不要怪孩子,你(教師)的水平如何?
策略五:責任和感恩的培養
四責任:對自己負責
對家長負責
對組織負責
對社會負責
——把責任還給孩子!
例:結婚三年,一方負責的,另一方就不問了。
策略六:積極的心理暗示
試驗:閉上眼睛,聽:千萬別想大西瓜,千萬別想紅瓤黑子的大西瓜,千萬,千萬,千萬!
——心理暗示,負面暗示起作用!
結束語
四塊糖果的啟示
當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學校校長。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磚頭打同學,遂將其制止,並責令他到校長室等候。陶先生回到辦公室時,見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塊糖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到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他:「這也是獎勵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先生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該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不到5分鍾的談話,卻讓男生心服口服,一生難忘。讓我們回過頭來,細細品味每塊糖果的味道:
第一塊糖,獎勵遵守時間的好習慣,甜;
第二塊糖,獎勵尊師愛長的好品質,甜—酸;
第三塊糖,獎勵見義勇為的精神,甜—酸—苦;
第四塊糖,獎勵主動承認錯誤的良知,五味俱全。
在四塊糖果的背後,陶先生不同凡響的功力還表現在:
第一, 看到並制止打人事件,但事後並未圍繞「打人」談話;
第二, 及時進行調查工作,談話有備而來;
第三, 談話超乎心理定式范圍,使男生解除心理反抗,情感因素起作用。
第四,從過失中發現優點,心態平和,手法細膩,實事求是。
通過談話,男生不僅認識了錯誤,也強化了優點,同時感受到的是理解和鼓勵,他還進而可從校長身上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
好習慣、好品格都是靠點滴積累的,讓我們也像陶先生那樣,多用一點心思,為孩子創造機會,從點滴做起。
孩子害病,老師吃葯。
孩子學習好的秘密:要想孩子好好學習,教師要天天向上!
人活的是心態!
事件本身是中性的!事件發生的結果和心態有關系。

2. 如何實現語文高效教學

1、依體而教,讓學生明晰文體之特,有徑感悟作品之美。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有個很大的弊端,老師教課文,不管什麼文體,都是依式而教,統一的格式:字詞疏通、整體感知線索結構、主題分析、特色領略,不注意根據文體特點,採取相應的教學路徑,讓學生掌握不同文體作品的獨特魅力。
現行的語文教材是文體型的,教學一個最基本原則就是根據文體設計和組織教學,所謂依體而教。只有學生先把握了文體特點,才能根據文體的要素去理解課文的結構、主題和技巧。脫離了文體的分析,很可能就是浮於表面,不能登堂入室。比如小說,它有情節、人物、環境三要素,但首先它是虛構的,它有突轉、象徵、超然等特性,其人物形象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雜取種種人而成為一個,把握了這些,才能真正地認識作品形象,理解課文題旨。比如《斑羚飛渡》,有人說動物這么通人性,其實是一種虛構,但表達的是一種象徵。知道了這一點,就不要在斑羚做了什麼上糾纏,而研究她為什麼這樣做和做了以後的意義。比如《范進中舉》,胡屠戶一個嘴巴就把范進打醒了,《最後一課》,一節法語課就讓小佛朗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中這是不真實的,但藝術是真實的。這是一種突轉,是一種藝術的思維,我們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點,才能避免簡單地把生活中的形象與小說中的形象「對號入座」,感悟藝術創作的魅力,並激發其創造性思維。戲劇怎麼教?像《陳毅市長》、《雷雨》,首先要讓孩子搞清楚「三一律」,然後找出戲劇沖突,在此基礎上再去分析形象、主題之類,而不是教了《雷雨》,只糾纏於周朴園是好人壞人,壞到什麼地步等等。
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學了十幾年語文,大多數就喜歡讀讀文學類作品,議論類、說明類、應用類作品,他們不要讀,也寫不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老師缺乏「依體而教」的意識和探究,不能把那些文體的特點和美點充分地展示給學生,自然就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2、注重設計,讓學生真正喜歡課文,強烈感受文本獨特。
語文老師應該是「設計師」,教學每一篇課文都要精心設計,都要讓學生感覺出「美」來,從而激發閱讀的熱情。現在的課堂教學給人的感覺是教學流程比較呆滯,看不出老師研究課文後精心設計教學的痕跡。一些學校集體備課,不同老師教同一篇課文,教案如此相似,沒有自己的獨立研究、思考、設計。如此教學,不可能帶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學生也就不能通過老師的精妙構思而對課文產生強烈感情。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位老師教魯迅的小說《葯》,巧用三個標點符號設計流程:先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葯」字,在右下方填上一個小小的句號,說「這是一個關於葯的故事」,同學們陷入沉思,紛紛沉浸入對故事的回憶中;當大家帶著沉重的心情又重溫了一遍故事情節以後,老師又在「葯」的後面加了一個問號,讓學生去提出疑問。學生紛紛獻疑:「華老栓怎麼這樣愚昧,花光全部積蓄用不能治病的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癆病,而且滿懷希望?」「革命者的鮮血成了愚昧者給兒子治病的葯,這里有沒有內在的聯系?」「標題『葯』難道就是一般意義上治病的葯嗎?」一個個問題正是打開作品內文的鑰匙,同學們的認真思考和熱烈討論,就把課文教學一步步引向作品的深處;課堂進行到尾聲,老師又在「葯」後面寫上一個感嘆號,學生頓時熱情高漲,紛紛舉手慷慨激昂:「這是辛亥革命的悲劇!」「我們要思考悲劇何以會發生!」「拯救黑暗的中國需要一副真正的良葯!」「拯救民族首先要拯救國民的靈魂!」「我們要對愚昧的民眾下一記猛葯,喚醒他們的靈魂!」這堂課,老師的設計何等的自然精巧,而產生的教學效果又是何等的強烈!語文老師呀,絕不能做一個文字的搬運工,而要堅決做一個文字的建築師,只有這樣,你才能把學生真正帶進文字的王國,去接受美麗的熏陶。
對學生來說,語文老師是「向導」,走進課文這路怎麼走,有了精巧設計就會曲徑通幽,登堂入室。沒有設計呢,就會到處轉悠,迷失方向,最後暈暈乎乎,甚至走不出來。而且從課堂教學的節奏來說,精心設計的課有張有弛,風生水起,避免了平鋪直敘,容易引人入勝。所以我們必須堅決杜絕沒有設計的語文課。
3、強化朗讀,讓學生多通道直面課文,充分感知語言魅力。
從古到今,語文教學有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朗讀,「佳文不厭百回讀」,在誦讀中,學生自然會得到「道」的熏染和「學」的悟覺。現在的課堂,學生朗讀的聲音是越來越少了,老師在刻意地分析,學生在被動地思考,架空於文本之上,游離於文本之外,除了抽象的條條乾乾,學生沒有血肉的親切,這樣的分析越多,學生的感性認識就越少,根本談不到對母語味道的咂摸。
語文教學要充分考慮母語的特點,架設四通八達的朗讀通道,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讀中品、讀中悟、讀中受熏染。而教師則要精於朗讀之道:可以自由朗讀。以學生熟悉課文、了解課文大概為目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感覺自在地放聲朗讀課文,讀完能勾勒出文章的輪廓;可以沉思細讀。學生根據老師或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從課文中尋求答案,一邊細細地讀,一邊靜靜地思,讀思結合,思讀有悟;可以協作精讀。選擇精美的語段進行探究性朗讀,一些問題不是讀讀就能理解,需要大家協作,在讀與商量中獲得對作品的真情悟覺;可以理性品讀。透過字面,跳過大量的感性文字,學生邊朗讀邊品味,獲得哲理的啟迪、人生的感悟。像教學張潔的《我的四季》、《散步》這樣的散文,必須讓學生去進行帶著思想的品讀;可以配樂美讀。這是一種欣賞性的朗讀,學生把握了作品的精髓,在音樂的伴奏下,醉著心兒朗讀作品,領略文章的形之美、情之美、意之美、言之美,沉浸在美輪美奐的境界之中;可以集體演讀。這種朗讀,師生共同參與,一般安排在課堂教學的尾聲,以形成高潮,創造「餘音繞梁」的效應,頗像文藝節目中的「詩歌朗誦」,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震撼力。餘映潮老師很推崇這種朗讀方法。

3. 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高效語文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一節課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方面粗淺的看法:
一、有創新的教學模式
「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育」。一個優秀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是: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幫助學生找到學好語文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並相信語文應走在新課程改革前面,用新課程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作指導,改進課堂教學方法,規范課堂教學行為,學生語文成績才能真正提高。

4. 怎樣更有效地進行語文教學

一、功夫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只有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才能抓住教學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進行突破和講解。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曾寫過: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老師說:「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准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 如果每個人都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備一節課,那麼又怎麼能有不成功的課呢?語文課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要想上好語文課,教師自己要在課前充分地吃透教材,精心設計好導學案,在盡可能的條件下,針對教材內容,查閱相關資料,做到對教材及其相關知識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所以說課前精心的准備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充盈生命的活力。
教拿目標制定來說:
有效地學習始於准確地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布盧姆
教學目標要根據學生基礎制定,既體現文本特點,又符合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和教材特點,力求恰當、全面、明確、適度,適合本班學生的水平,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成。寧少務多,寧低務高,「每天進步一點點」。
例如:《掌聲》教學目標之一的比較: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太大,不具體)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兩次掌聲的句子;在老師的幫助下,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降低,細化,適當)
具體。用清晰明白的語言描述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可操作,可檢測。
例如:《桂林山水》情感目標的比較:
(教參)增強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全面、大)
(教師)為有灕江這樣美麗的山水而自豪,產生去桂林山水游覽的願望。(可檢測)
全面。目標包含知識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避免顧此失彼。
二、學生做好預習是基礎
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而這種要求尤其表現在課前的預習環節,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資料,從搜集到整理,閱讀與思考,可以獲得與文本相關的大量信息,為學習課文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在預習過程中,學生熟讀課文,學習生詞,理解詞句意思。課堂教學中減少了大量的時間,真是事半功倍。所以我給學生制定了預習要求讓學生明確預習的目標。
一般說來,每堂語文課時,我都留出一定時間,檢測預習效果。通過聽寫,檢測學生字詞句段知識、閱讀理解能力和背誦能力。通過小組匯報,預習會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集中難點、亮點(課文精彩之處),鍛煉學生說的能力,語言概括能力、發散思維能力。教師一個人的智慧、時間都是有限的,把學生的智慧匯集起來,再難的課文也不難了。書後作業學生會當堂理解,課文重點、難點能自主掌握,大大減輕了課後的作業量。預習使語文學習成為一件真正開心、快樂的事。
預習習慣的培養,不僅是良好學習方式的形成,對自我價值的認定,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增強、情感的加深,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個性化學習,因人施教,提升了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實現了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對提高課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趣」字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導入激趣。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節課的開端若以趣引入,就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如在教學《鮮花和星星》時,我在課前收集了許多有關資料。課堂上,我說:「大自然多美呀,你們知道夏天有哪些鮮花嗎?」學生們對答如流:「茉莉、葵花、荷花、虞美人、夜來香……」我接著說:「小朋友們都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花兒,並且用最美的顏色畫出來了。你們願意讓這些鮮花開滿草地嗎?」同學們爭先恐後的把事先畫好的花貼在黑板上的「草地」上。我又說:「小朋友們畫的花多美呀,能用成語形容一下嗎?」「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爭奇斗艷」……學生們興趣盎然。老師順水推舟:「在小朋友的贊美聲中,花兒們開得更艷了。」……在教者的精心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開發,快樂學習、精心創意的興趣空前高漲。
(2)形式有趣。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抓住時機,適當組織一些小競賽活動,不但能活躍氣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於開拓的優秀品格。比如,認讀生字時,可以組織開火車讀、搶答等形式;識記生字時,可以組織加一加、減一減、猜字謎等形式。如在學生充分感受到《廬山雲霧》的神奇、美麗之後,我就進行了廣告詞設計大賽,學生們踴躍參與,於是「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去廬山真遺憾」等經典廣告語就誕生了。
四、善於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思考
(1)教師的提問要有梯度
這里的梯度不僅指教師所提的問題的難易的合理把握,還指學生接受知識程度的把握。例如: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學完4、5小節總結過渡時說:「樟樹蓬蓬勃勃,充滿生命力、香氣能驅蟲,到處可見,為何人們單單記住了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然後,教者先出示了宋慶齡的簡介,接著播放了三段能反映宋慶齡一身正氣與滿腔愛國熱情的視頻。這三段視頻激起了學生的思考,也激起了學生對宋慶齡的崇敬之情。隨即,我先後引導學生思考了三個問題:「結合剛才的介紹,你覺得宋慶齡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樟樹的香氣讓蟲子害怕,那麼宋慶齡的一身正氣讓誰害怕?」「這篇課文僅僅是在贊美樟樹嗎?」通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宋慶齡,並形象的感受宋慶齡和樟樹之間的共同特點,進而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2)教師要抓住時機,將問題推向深入。
抓住時機是指把握「期待時間」。 「期待時間」指提出問題到回答這個問題之間的時間,或回答完畢與下一次講話之間度過的時間,是一個無言的時間段。實踐表明,若「期待時間」過短,教師就提問別的同學或別的問題,學生作答後教師立即肯定或糾正學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思考的機會。我將「期待時間」增長到4——6秒,使更多的學生回答問題並主動發問。
五、加強朗讀指導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朗讀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朗讀訓練不僅是課堂教學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文這一工具性、基礎性學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葉老先生說過:「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因此,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還語文課堂琅琅書聲。
如《鳥島》這一課,在指導朗讀「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著一個。」我出示了鳥島上整片整片密密麻麻的鳥窩圖,離孩子們的生活很遠的情景,一下子那麼近地呈現在他們眼前,多麼新奇,多麼美。通過看圖,他們一下子就理解了「密密麻麻」「一個挨著一個」等詞語,感受到了鳥蛋之多。再來指導朗讀,讀出鳥蛋的多,就能事半功倍地達到了應有的效果。能夠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感受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激活他們的想像和情感。
六、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提高閱讀理解力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採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並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因此,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應成為語文學習創新的主旋律。讀懂課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從識字、解詞、釋句,到理解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理解文章題目,理解思考課後問題到自己能圍繞課文的某一詞句提出問題,從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到體會其內涵,品味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七、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通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1)制訂好讀書計劃,並按照讀書計劃,利用學得的知識、方法去廣泛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2)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愛「讀」,還要指導他們會「讀」。具體方法:a.瀏覽讀,b.品嘗讀,c.篩選讀
八、注重指導和評價
在小組活動期間,教師要進行巡視,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如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主動,有的學生發言聲音太小,有的學生表達不清,有的學生與別人意見不一致等問題,這時我就給予具體指導,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你可以這樣說,我與你的觀點不同,我是這樣想的…… 或者說我幫你補充一下……」;教給學生展示的規范語言。如:「我們組來展示這個問題」、「我們組展示完畢,請其他組補充和訂正」、「我代表我們組來補充」、「我代表我們組來點評」等等,使每一組、每一位學生的展示都能引起傾聽者的注意,同時也提醒傾聽者認真傾聽。
每次小組展示之後教師都要及時進行總結評價,以便學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展示成果,自覺彌補缺陷與不足。一方面是對小組展示的情況進行總結,既讓學生體驗合作展示成功的喜悅又讓學生明確展示的不足,使學生在不斷展示中成長和進步。另一方面,對小組的展示情況進行評價,分階段在小組內對每個同學的表現進行評價,主要從參與是否積極、展示是否主動和大方,發言是否規范和准確等方面進行評價,目的是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在小組活動展示中的表現。同時在組與組之間進行評比,看一看哪個小組的活動開展得最好,哪個小組的同學最積極主動、尤其要特別關注那些在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他們是否積極參與。想盡一切辦法鼓勵他們大膽展示、增強自信。
九、課後反思至關重要。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貽」。這些古代至理名言用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也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課後小結是回顧、總結這一節課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的手段。通過反思能及時地對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行認真而全面地分析、總結、判別優劣,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這樣既可以起到備忘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5.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行動

閱讀是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途徑。閱讀是人們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活動,是繼承優秀文化財富、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方法。有效地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使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分析、收集、處理與文本相關的課文信息和生活信息,並形成獨特的感悟、體驗和情感。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那麼,教師應當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而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呢?

6. 如何開展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一、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最適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語文教學目標只有體現學科的特點,明確課堂教學內容,才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制定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1.准確: 語文教學目標的准確應體現在擺脫「知識中心論」,定位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即不僅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不僅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當然,目標眾多,並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具體到一篇課文、一節課,可以適當增刪,有所側重。
2.明確:語文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指不要過於寬泛。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並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麼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毫無疑問,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
3.適度: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難易要適中,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目標過高,通過教學難以達到,學生覺得高不可攀;目標過低,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到索然無味。
4.分層: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班級教學中學生間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要在同一時空中按劃一目標發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並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搞「一刀切」,讓全體學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如:我在設計《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目標時,將教學目標分為: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訓練點: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提高閱讀欣賞史傳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廉頗、藺相如的為人,培養學生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學習本文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好處。
完整的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新課程的高中教學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整體把握,統籌安排,制定出學年、學期總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並把它們分解到每一課中,形成科學合理的「目標群」。還應該注意語文各模每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結構和排列順序,講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與整合性,明確對各目標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使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明確性、可操作性、可測量性。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既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還學會了方法,增加了體驗,同時還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扎實開展言語實踐活動。
如何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言語實踐活動,筆者認為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至少要抓住「讀、思、練」這三個環節,通過「讀、思、練」的攜手合作,學生在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同時,不斷地運用語言、創造語言。這樣,積累促進了運用,運用又更新了積累,學生的語言倉庫得到了豐富與充實,言語能力也會跟著節節拔高!
1、注重朗讀,自主感悟。
朗讀是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是啟迪思維、熏陶情感的不二法門。語文課堂應注重朗讀,讓學生會讀、多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讀來領悟、體驗。
為此,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樹立學生應該是文本閱讀的主人的觀點。《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事實上,我們在語文課堂上卻只顧著自己設計好的教案,其中的程序、環節,常常成為束縛老師手腳的繩索。上課時,不等學生仔仔細細地將文本讀深讀透,就匆匆忙忙地要牽著學生的鼻子進入條分縷析。這樣的學習,對於學生而言,大多是食而不化,一知半解,囫圇吞棗。老師的催促,或者有時象徵性的讀書,也只是一個走過場,學生的讀書猶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本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中進行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惜,由於沒有閱讀,這些內容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很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給學生在課堂上讀書的機會!
2.啟思導疑,放飛思想。
魏書生老師說過這樣的話:「評價一堂課好壞的標准,不應當是只看這節課多熱鬧,教師講了多少內容;一堂課好壞的標准,主要是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思維之間是否有一根看不見的線始終緊緊地維系著。」
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發展的根本方法是學生的自主構建。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倡導體驗性、研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這一理念說明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無論是語文知識的獲得、語文能力的形成,還是個體素質的養成,只能靠個體主動習得和內化才能獲取。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質疑,引導發現。當學生產生了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沒有空間,學生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何來個性與創新?並且還要鼓勵學生選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集體探究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優勢互補中使個體對問題的理解更加豐富全面,思維向深度廣度發展,從而不斷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效。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有這樣一個獨特的主張:「少上課,多讀書。」朱先生這句話的實質也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3.有效訓練,夯實基本功。
新課程標准實施後,語文重視了學生的體驗、感悟,在以往的語文教育中的「訓練」,很快遭到了口誅筆伐,似乎以前語文所有的問題都是「訓練」惹的禍。現在,人們談及「訓練」一詞,往往是諱莫如深,幾乎是避而不談。我們要看到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機械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信心的訓練,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定,語文教學就不需要訓練,這其實是矯枉過正的做法。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猶如游泳,如果不把學生拋入水中去嗆幾口水,去實際訓練,只在岸上指手畫腳,任你如何比劃,恐怕幾年下來,學生還是一個旱鴨子。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實踐「三維目標」思想,語文課堂就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我們在反對高消耗的應試訓練的時候,把語文學習應有的訓練也當作一盆臟水一樣潑掉了。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學生字寫得七歪八扭,書讀得支離破碎,說話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詞不達意、別字連篇、語句不通……這些都必須要旗幟鮮明地加以訓練。否則,語文素養的達成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就拿「小組討論」來說,它可謂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要做到扎實有效首先要設計好「討論」的程序:(1)出示教師事先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或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的貫穿全文的有討論價值的問題。(2)學生根據問題各自安靜閱讀文本,思考。(3)小組展開低聲討論,先由組員輪流闡述自己觀點,組長記錄,再由組長組織討論修訂代表本組的觀點寫好發言提綱。(每一次教師只選擇其中一組全程參與和指導)(4)小組推選代表上台發言。(5)教師點評、總結。這當中的論題,應該是有討論價值的。盡管沒有標准答案,但必須是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養成的。 其次「說」要「說」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閱讀和思考,形成個人觀點,還要認真傾聽,聽明白了他人的觀點之長才得以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聽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據理力爭。再者是「寫」,將小組觀點有機結合簡練概括下來,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詞句。這一過程要落實到位,至少要用上半節課的時間,而絕非花個幾分鍾流於形式熱烈吵鬧一番就能收到合作學習效果的。
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一個稱職的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如果我們能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細心冷靜地思考和總結,並最終能夠有意識的、循序漸進地將研究結果和理論知識應用於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那麼,教學狀態才能達到更優化,學生也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展。相反,如果我們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學《〈長征〉節選》,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到警衛員大喊「不!……不!……」阻止彭德懷殺馬時,由於扮演的同學讀得有些生硬變調,其他學生鬨堂大笑,這樣的朗讀給課堂帶來了負面影響。課後思考,如果課堂上多補充搜集到的資料,多引導學生去體會紅軍過草地時的艱險慘烈,學生就會更深入地感受到彭德懷為了挽救戰士的生命欲忍痛槍殺愛馬的悲壯氣氛。朗讀時就不會出現上述情況。
總之,追求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長期、艱難而又曲折的過程,它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場所,更是學生積淀文化、體驗人生的空間,如何做好這個神聖空間的守望者、引領者,當好這人生課堂的首席,我覺得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做好每一節課前的教學准備,扎扎實實備好每節課,使備課發揮實效。課堂應是一泓活水,學生應是快樂游魚,課堂應成為學生成功的重要陣地。特別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取決於是否關注學生求知進一步升華的身心特點,取決於是否把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課堂的實際行為,取決於是否把學生素質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作為唯一評價標准。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是時代的要求,是語文課堂教學自身發展的特點,願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成為真正的、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語文課堂教學不可能會一蹴而就的,我們既要為之進行持續不斷地努力,又要時刻保持清醒而睿智的頭腦。

7.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對話」正充盈著如今的語文課堂,它展示了新課程理念下富於靈性和生命性的課堂景觀。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對話」是一個環節,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形成了師本之間、生本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的網狀關系,實現了學生、教師、文本的和諧統一。可以說,有效的對話能創造精彩的課堂。
然而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假「對話」現象開始紛紛涌現。比如,從對話內容上看,有「空談式」和「預設式」。「空談式對話」就是沒有主題的對話,學生泛泛而談,不著邊際;這種對話雖然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了學生個性化的表達,但不利於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領悟,不利於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預設式對話」就是教師設計好了走向預定目標的路子,教師圍繞某一話題拚命引著學生走向預設的「感悟」,「啟發」少數尖子生回答預設的答案,獲得教師既定的答案。這樣的閱讀對話,多數中下學生成了課堂遺忘的角落,成了對話的旁觀者,個別學生成了教師思想和教參、標准答案的代言人,背離了「對話的主體是每一位學生」的對話原則。
如何在課堂中實現有效的閱讀對話,充分彰顯學生的生命靈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此問題,我淺談幾點策略:
一、搭建平台,平等對話,營造融洽氛圍
心理學家分析:當一個人處於壓抑的氛圍時,他的生理機能將大大弱化,思維、語言、表情等都會呈現一種僵化的狀態。因此我們教師應積極營造具有民主、平等、合作意識,致力於共同創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教學對話氛圍。
1、平等、民主,營造對話氛圍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思維活躍的兩個條件是自由、安全」。課堂中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設法把自己當作「孩子」,把學生看作自己的「學習夥伴」努力營造師生民主、平等的對話環境。學生心理只有在平等、安全,毫無束縛的前提下,才會把教師作為交流夥伴暢所欲言。師生間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心靈、價值平等,使課堂成為充滿人性、富有個性的對話平台。
2、傾聽、表達,引入課堂機制
個體的差異性致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往往是一個側面,一個點,並未能全面深入地領悟。傾聽時,不同的對話者將各自的 「視角」打開,將其所含的內容與同伴的「視角」交叉、碰撞、融合,使學生藉助別人「眼睛」,看到更多文本所含的「風景」。只有學會傾聽,才能更好地表達。因此,在課堂中教師應建立傾聽與表達的機制。1、教師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2、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個性觀點、看法表達完整。3、教會學生耐心地傾聽同伴的意見。4、在傾聽中認真思考,表達自己的個性化觀點。
3、公平對待,尊重生命差異
學生生命本身的差異性造成課堂上對某一問題認識的程度,思考的深度等存在差異。閱讀對話中不管生命體的「前期水平」有多少,也不管對個體的「私有感情度」有多少,我們教師都應公平對待每一個生命體,盡可能讓每一個對話者機會均等,珍視課堂中生命意識的「真本性」和「真個性」。既要請上舉手的學生,又要照顧到不太愛舉手的學生,切莫讓遺忘的個體在課堂中「誕生」。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加深學生體驗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兒童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的參與,他們的認識會更豐富,體驗會更深刻。文學作品負載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與作者、作品中人物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對話,引起情感共鳴。因此,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之弦,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使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深刻地滲透到學生的心田。
《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中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愛、對戰士的愛深切感人,不舍殺害大黑騾子卻又不得不殺這一矛盾的情感貫穿故事始終。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感受彭德懷的情感變化,在對話中走進人物內心,體驗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華。
師:戰士們都捨不得殺大黑騾子,作為大黑騾子的主人彭德懷捨得嗎?
生:捨不得。
師:是啊,彭德懷更加捨不得呀!既然捨不得,為什麼又要殺呢?
(學生默讀課文後交流)
師:是啊,縱有萬般的不舍,但為了戰士們能走出草地,彭德懷不得不忍痛割愛。但戰士們仍在請求,彭德懷只得下了第二次命令。你感受到的是什麼?
生:大家每求一次,其實就讓彭德懷的心痛一次,彭德懷的心裡比誰都難過……
師:然而,十分鍾過去了,二十分鍾過去了,誰也不願意開槍,彭德懷不得不第三次下命令。此時,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生:彭德懷的內心正承受著巨大的煎熬,也許怕自己會改變決定,所以他已是非常惱火。
……
課堂上,學生與彭德懷一起經歷了「愛」與「痛」的心路歷程,整個教學成了學生心靈中難以遏止的「情感之旅」。師生動心動情,師生間的對話更是為體驗文中的情推波助瀾。這樣的心靈對話,對學生來說,絕對是深刻的。
三、抓住契機,適時開拓,維系師生對話
課堂中,對話無處不在,提升對話質量關鍵是教師抓住對話契機,引導學生不斷開拓對話真度、深度、廣度和效度,維持對話,讓課堂「對話」展現生命的精彩。
1、緊扣疑點,適當點撥,實現對話的真度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真實的課堂對話從學生質疑、尋疑、解疑開始。課堂上教師應適時抓住學生學習中即時生成的疑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體味語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課堂對話的真實度,彰顯生命的主體意識。
如《李時珍》一課學習第2自然段「有一回,父親遇到個疑難病症,一時想不出有效的葯方。李時珍輕聲地說了一張古方,父親一聽,正是對症良方。從此以後,父親同意他學醫了。」學到此,有學生問:「為什麼李時珍知道良方還要輕聲地對父親說?」於是,教師抓住學生的質疑,引導所有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同伴對話:
生1:我認為李時珍怕給父親丟臉。在當時父親已小有名氣,而那天卻遇到了雜症。他怕說響了父親不開心,影響他的地位。
生2:我覺得李時珍「輕聲」說,只是想幫父親的忙,不想表現他的本領比父親強。因李時珍的良方是他「偷學」來的,只能輕輕地說。如果大聲說,萬一說錯了怎麼辦?況且父親還不同意他學醫,令父親不開心。
師:(追問)你怎麼說「是他偷學來的」?
生3:因上文說「那時侯,行醫是受人鄙視的。李時珍的父親不讓兒子再當醫生。但是李時珍卻偷偷留心學習父親的本領,還暗自記下了不少葯方。」
生5:李時珍也不想讓人們現在就看不起他,其實他也想當醫生。
生6:因為李時珍如果「大聲」說話,會影響旁邊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靜,如果聲音很大,受了刺激會更糟糕。
生7:我也這樣認為,況且這病人還是疑難雜症,病人心情本來就糟,如果他還大聲說,或許不但惹父親生氣,還令病人心情郁悶煩躁。他心裡一直替別人著想的呀!
……
這里,教師抓住了學生疑點,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與同伴對話,從而使學生思維和語言一直處於積極的對話中,並通過不同角度的再讀、再解,思維從疑點中解放出來,把學生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對話提升了真實性。
2、巧抓淺點,引導感悟,開掘對話的深度
學生解讀文本因生活、閱歷、知識的有限,其閱讀對話質量有時肯定與文本真正含義有所差距。此時教師應持著「珍視孩子內心獨特感受」的原則,及時抓住學生理解上的淺點,適當引導感悟,讓學生的感悟從「淺層次」向「深層次」發展,提高語文能力,開掘對話的深度。
3、善捕難點,聯系生活,拓寬對話的廣度
「生活即教育。」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學生閱讀中的難點,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喚起他們的生活記憶儲備,幫助提煉生活經驗解讀課文,變「無意識」的生活積累為「有意識」的比較系統的生活經驗積累,從而將閱讀對話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由課本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不斷建構更深、更廣的對話體系。
如教學《可愛的小蜜蜂》一課,學生提出:「蜜蜂明明在為人類釀蜜,可課文卻說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這時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蜜蜂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生活中,你知道蜂蜜的哪些用處?」因為架設了問題與生活的橋梁,思維在已有生活經驗積累基礎上綻放,精彩對話展開。有的說,蜂蜜可治療便秘,還可消炎止痛;小孩子的葯里添加蜂蜜,所以還可入葯;有的說,喝蜂蜜可強身健體;有的說,蜂蜜可增加家庭財富,帶來幸福;還有的說,喝蜂蜜是解除酒後頭痛的好方法……
因為對話源自於學生生活,所以雖是學生認知上的難點,但經教師的點撥,學生不但認識了蜂蜜的用處,還清楚理解了文中說「蜜蜂釀造最甜的生活」的真正含義,對話也自然提升了廣度。
4、珍視個性,遵從文本,提升對話的效度
「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於作品原來的意義,而且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樣。」閱讀教學完全應

8. 關於如何進行語文有效教學的大膽嘗試

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給我們的課堂吹來了春風,課堂變了,學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們的教師茫然了,從傳統教育走過來的教師似乎早就知道課該怎麼上,可現在卻不知道了。經過了許多次的培訓,聽了許多次的講座,隱隱約約中似乎對新課程有了一些理解。可這時代變化太快,還沒等教師們反應過來,有些專家又開始否定這個,肯定那個,在教師面前又出現了那麼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條是真正通往新課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對此,我是深有體會的,新課程給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有許多的痛苦。在教學中,我不斷肯定自己,又不斷否定自己。我想成為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可感覺又是那麼難,路是那麼遙遠,但我是不能放棄的。自從聽了遼寧省數學教研室李曉梅主任的報告,我深深懂得,作為一線教師,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教學。經過一些淺薄的思考,我試圖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參考,其中的觀點也未免有些可笑,還望各位專家給予指正。
一、 制定適切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根據「課程標准」目標和要求,參照教材所規定的目標和要求,聯系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環境的實際情況,制訂集中、明確、適切的,有針對性、層次性的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重點呈現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表述時應盡可能地將三者加以整合。「明確」是指所制訂的目標指向清晰,表述具體得當,要陳述可以觀察到的學生的具體行為,說明產生這些行為的條件,以及指出評定行為的標准,以便操作和評價,例如字詞學習,應具體到能認讀識記哪些字,在什麼條件下積累哪些詞語並達到怎樣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課文內容,應具體到了解什麼內容,在怎樣的條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適切」是指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不隨意拔高或降低教學要求,並有一定的針對性:在制訂重點精讀課文的目標時,要注意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目標,在整合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對要求學生獨立閱讀的略讀課文,則不必各方面逐條羅列,選一、二方面作重點表述即可;在制訂寫作課目標時,可以從「觀察」、「選材」、「表達」等方面加以具體表述,如提出「觀察」的具體內容,從哪方面進行選材等。
情意目標的制訂,應注意結合閱讀內容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過程中認識並認同相關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自主體驗,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在教學目標中使其顯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無痕化,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課的目標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循環反復、螺旋上升的。教師備課時應從學生的知識積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備等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結合單元目標、學期目標和年段目標作整體思考,使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具體目標和一般目標有機結合。
二、 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一) 分析學生情況。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但是,究竟該怎樣以學生為主體?如何了解學生的需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學情調查。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學情調查是新課程下優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可現實情況是,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有意識地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情況。另一方面,目前關於學情調查的相關研究很少,可供參考的書目和資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優化教學、漸漸讀懂學生,還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作好學情調查。「學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能力差異和特點的具體情況。因此,學情調查不僅要調查學生的學習起點,還要調查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速度、自主行為能力、能力傾向、興趣點、學習動機、情感態度的性格表現、情緒的性格表現、意志的性格表現,等等。新時期以來,我們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自主權,但這並不是讓教師袖手旁觀或是任其自然。相反,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學情是客觀的,只要有教學、有學生,就有學情問題。與此同時,學情又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活動中,時間過了,內容換了,難度改了,甚至天氣變了,都會對學情產生影響。因此,每一個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每一次學習活動,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關注了學情,掌握了學情,教師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導」的重點。另一方面,學情的多樣和多變,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了解和把握學情。教師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觀察、訪問,可以察言觀色,可以舉一反三,可以旁敲側擊,還可以檢視他們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通過各

9. 如何進行語文有效的課堂教學論文

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淺析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麼,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有幾點體會:

一、深入鑽研課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執教了多年的語文教學,但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麼上,什麼方法最好,什麼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發揮想像課文有可能寫什麼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麼?等問題。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3)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4)藉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5)藉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

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1)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2)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組織匯報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4)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後,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並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 、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三、把握學生思維發民的年齡特點,發展學生的智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詩,然後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像,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並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並用能力、繪畫能力、想像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進行語文有效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2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