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如何文本解析

語文教學如何文本解析

發布時間:2022-06-07 08:16:23

『壹』 如何進行有效的文本解讀

(一)走進課標,准確定位。

解讀文本,首先是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之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准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第二是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品味、探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

既不能把學生的讀書收獲全部當作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於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於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二)走進課文,整體感知,找准閱讀切入點。

深入文本,找准閱讀切入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意義;精心設計問題,由問題統領全篇,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空間。

1、找准閱讀教學的切入點,使課堂教學少走彎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選好切入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學生讀、疑、析、議的關鍵。切入點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線,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精心設計問題。其實,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這些問題的產生與設計,呈現與表達,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教師的問來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幾個好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備課中最費心思的重點工作,它無疑又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般說來,我們判定一堂課的問題設計是否恰當有三個標准:a、能否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b、能否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c、能否加強學生的雙基訓練。因此,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在學段目標引領下設計好閱讀思考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又不要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

『貳』 如何提高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

一、博學,豐富的人文素養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其生命在於創新,而創新則源自於執教者深厚的語文素養。教師要真正深刻地解讀文本,沒有自身深厚的人文素養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讀能力,語文老師讀書要廣博,不僅僅限制與教學業務類的書,經史子集,天文地理,要旁觀涉獵,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有了知識功底,成為一個博學鴻儒,豐富了自身的人文素養,解讀文本自然游刃有餘。雖說解讀教材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但是閱讀積淀遠比教學技巧更重要。學養深厚的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往往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能給學生高屋建瓴的引導、啟迪和提升,新課程背景下,「好課」將越來越屬於學養深厚的人。
二、解讀文本,需要會運用多重身份
要想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就必須先有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即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我認為,文本解讀需經歷這樣的多重身份,即三個身份:
1、普通讀者身份
我們知道作家創作的作品在沒有選入教材之前,它本身就承載著作家對生活的認識、思考、情感、態度等。我們需要與作者相識、相知。作為讀者,要准確把握文本的內容與形式,必須以普通讀者的身份,沉浸到文本中,細細讀,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細細品味。真正做到不僅了解文本在講什麼,是怎麼一步一步講清楚的,它的思路、文脈是怎樣的,語言的魅力、風格、表現力在哪裡,還知道文本為什
么要寫,作家想表達的主旨是什麼。讀懂文本的意思;讀懂作者的意
思;讀懂這篇文章在現代社會、對自己的存在意義。仁者見仁,智者
見智,創生出多元的解讀,只要能從文本中找到合理的依據即可。
2、教師身份
作為教師來讀,就是把文本當作教材來讀。把文本當作教材來讀,
是要結合具體的語文教學目標來思考的。因此,語文教師的閱讀僅僅
滿足於普通讀者的讀懂內容,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來讀教材,
主要是從教材中確定出教學憑借——要引導學生對哪些典型的語言
現象去感知、研討,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目標。閱讀中,我們必須聚焦
作品語言,在閱讀中關注文本內容和語言表達之間的組合意義,理解
文本內容、作者的觀點是運用怎樣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為什麼作
者要用「這種語言形式」來表現的道理,從「這樣的語言表達形式」
中挖掘出值得學習借鑒的價值意義。
3、學生身份
課堂的教學價值應體現在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上。語文教師應站
在學生的立場,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思考自己所帶班級的學生「實際
上需要教什麼」「最好用什麼去教」這兩個問題。教師還要從幫助學
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如果遇到問題和困難,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應該教給學生哪些閱讀方法去解決閱讀中出現的這些困難?作為教
師,應怎樣對學生的讀書過程給予必要的、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文本解讀「三重身份」強調教師從普通閱讀、職業閱讀到換位閱

讀的轉化,旨在准確定位文本價值,以科學明確的教學內容來提高課堂效益。
三、解讀文本,必須運用多種藝術思維方式
文本的解讀,不應只有一種方式。不同的解讀方式會有截然不同的結論。在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很多種解讀文本的方式來解讀文本。如:文體論方式、社會學方式、文化學方式、唯物辯證法分析方式等等,這些方式都是我們解讀文本的有力武器。
美國語文教師在解讀《灰姑娘》上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啟示。她從文本中竟然可以解讀出許多讓人意想不到但又特別溫馨合理的生活感悟。例如「有親生母親和親兄弟姐妹真是一種幸福」,例如「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例如「平時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裡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會嚇著朋友」。特別是美國老師談到後媽時的一段話,更是讓人為之動容,她說:「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他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他們不是壞人,只是他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他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因此,我們要諒解他們」。
這個事例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示:解讀文本,需要教師有廣泛的知識面,還要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解讀、分析,這樣才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總之,對文本的解讀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我們應當與文本進行思想的碰撞與心靈的交流。
四、教學相長,積極反思
課堂教學這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群體一同解讀文本的過程。課堂中教師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理解新知識的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而且由於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和知識儲備,他們對於教材的解讀往往會出乎教師意料之外。而這個過程也為教師了解學生認知特點,提供了絕好的機會。能力的提高從來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需要我們在學習中不斷的總結,從而獲取經驗。自我反思有助於改造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經驗+反思=成長,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意識性不夠,系統性不強,從而不僅無助於而且可能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而有效的發揮反思的作用,使教師的專業技能不斷提高。

『叄』 文本解讀的四個步驟是什麼

1、第一步:三讀。分別以讀者、老師、學生的身份閱讀文本,理解文本﹐把握重難點。

2、第二步:三問。老師在反復閱讀文本後要能准確回答三個問題︰即︰文本寫了什麼,文本是怎麼寫的,文本為什麼這樣寫。通過「三問」真正吃透文本。

3、第三步:三抓。要使文本解讀更富有實效﹐還必須進行「三抓」,即∶抓題眼、抓關鍵詞、抓中心句,能讓學生領詞會句,感悟熏陶﹐品嘗「語文味」。

4、第四步:三定。在教學預案的設計時,還要做到三定,即∶定教學目標、定訓練點、定生發點。從而實現真正切實高效的語文課堂。

(3)語文教學如何文本解析擴展閱讀

文本解讀注意事項

一、要抓語言,這是核心;

語言是核心。語言是通達作者文本意義的橋梁,是解讀的核心。語言和文本意義緊密相連,離開語言是無法走進作者的原意來理解文本的。

二、要抓理解;

解讀的根本目的就是理解。解讀文本是通過語言形成整體感悟,達到和作者視界交會的狀況。理解是解讀文本的根本方法。

三、要關注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既要講整體感悟,又要咀嚼細部。抓住細節深度挖掘,那就是教師的個性。只有共性,沒有個性,教出來的都是一種模式,那就很難感動學生。

『肆』 如何解讀小學語文文本

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效的閱讀教學的基礎與前提,決定著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與體悟。文本是作者與讀者溝通的唯一橋梁,真正做到正確解讀、深入研讀文本,是我們把握作者情感與理念的的最終目標。那麼,我們究竟該從何著手,走近作者的文字,進而走進作者的內心呢?
一、仔細琢磨語言特點

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從「語言」這個根上長出來的樹。語文老師必須時時想著自己在教語文,時時想著從文本中尋找有獨特精妙的語言表達,引領學生反復揣摩,領悟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就語文教學來說,選擇與切入文本閱讀的角度,是整體把握文本的關鍵所在。如果把教材內容當作教學內容,一堂課從文章的開頭到結尾,從文本的「可講處」到「可衍生出」,大大小小提出很多問題,東碰一下,西摸一把,就會造成學生體驗與理解的浮光掠影。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或句子。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
(一)解讀關鍵字。

比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我們可以抓住課題中的一個「游」字,引導孩子質疑:「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呀?」「魚是怎麼游到紙上的呢?」學生帶著疑問默讀課文,找到兩個關鍵的句子:「魚游到了心裡」和「魚游到了紙上」。他們還弄清了這兩者的關系是先與後、因與果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換字的方法理解「魚游到了心裡」中的「游」字就是「印、刻、烙、留……」的意思,「魚游到了心裡」就是魚的靜態和魚的動態已經深深地印在了青年的心裡,就是「胸有成魚」的境界。這個「游」字,贊頌的是青年從春到冬的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看魚的堅持不懈的精神,刻畫出青年看魚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形象。而「魚游到了紙上」中的「游」就是「畫」的意思。作者為什麼不用「畫」而用「游」呢?一個「游」字,就令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金魚萬千的形態和生動的姿態;一個「游」字,金魚和青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了。難怪古人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的執著追求和「推敲」的千古佳話。作為語文教師,在研究教材的時候既要做到「字斟句酌」,還要努力引導學生用字用詞准確、簡潔和生動。

(二)解讀關鍵詞。

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這個詞,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文章中 「父」的偉大,「子」的勇敢、無私。在教學老舍先生的《貓》一課時,古怪一詞是含有貶義的,那麼,在文本中老舍先生是用古怪表達他對貓的討厭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的1-3自然段,發現課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詞句,可是也不難體會到作者對貓的情感傾向。比如,作者贊貓「有時候很乖」,誇貓捕鼠的時候「多麼盡職」。並詳細描摹貓動作的「溫柔可親」和叫聲的「豐富多腔」。細讀課文,聰明的學生發現作者其實十分喜歡貓,因為他把貓印在稿紙上的泥腳印比喻為漂亮的小梅花;還能從貓毫無意義的叫聲中聽出「長短不一、粗細各異、變化多段」和「咕嚕咕嚕地給自己解悶」……作者經常都在關注貓,難道這不是因為喜歡它嗎?

(三)解讀關鍵句。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一課時,抓住文中一句往往被許多老師認為簡單而忽視的「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十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去領悟文章所蘊含的「誠實」思想內容。又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魯教版五上冊《草船借箭》一文時,慧眼獨具地開發出了諸葛亮的「三笑」,從而使學生從一個「笑」字就領悟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課文精髓。所以只有抓准了教材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整體把握教材;如果不能抓住突破口,就不可能分析好教材,更不能從「整體」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神」。而且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確定,分析課文應咬准不放的關鍵詞句的提煉,以及板書的設計等等,都是基於這個「神」的。

二、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文本

(一)要了解語言背景

文本解讀必須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才能准確把握作品。如《落花生》一課引導學生感悟課文重點句「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時,由於教師沒有很好地了解文本的時代背景,出現了看似熱鬧,實則無意義甚至誤導學生的現象。生:老師,我覺得作者的想法太落後了。師:噢?你是個很有見地的孩子,能說說你的獨特感悟嗎?生:像蘋果和石榴那樣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人,我覺得他們既好看又實用,比「花生」那樣的人更好!老師眼睛一亮,表揚說:「你的見解真獨特。同學們,你們的看法呢?」生1:外表不好看,用人單位不歡迎,找工作困難。生2:像花生一樣深深地埋在地下,沒有表現的機會。生3:外表好看也是一種用處,起碼讓別人看了「賞心悅目」。師總結:「你們真了不起,一個個見解獨特,值得肯定。」
作者許地山筆名「落花生」,剛好與文本題目一致,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這是作者以物自喻,彰顯自己做人的態度。再聯系那個時代水深火熱的中國,有多少仁人志士和先生(落花生)一樣,為大義、為祖國、為社會「藏而不露,只求奉獻,不求索取」啊,哪怕這索取的僅僅是旁人因看見「體面」而產生的「愛慕之心」。如果教師對文本的作者、創作背景等都有全面的了解,就能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質疑,進行恰如其分的引導,師:同學們,其實花生那樣的人就是作者那樣的人!讓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是怎樣的人吧!(簡介作者生平)師:(質疑)在作者的心裡,和講體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麼?(是教書育人,是為抗日救國奔走呼號,是開展各項教育工作,是為發動更多的人參與救國……)師:是呀,和這一切相比,講體面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再讀讀這個句子,你們覺得和蘋果、石榴、桃子相比,誰更可敬呢?相信此時沒有學生再會為花生雖實用但不好看而遺憾,相反,會為落花生的藏而不露,只求奉獻而自豪,為作者的不求索取,但求奉獻而敬佩。
(二)解讀文章題目。
文章的題目往往與文本的內容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標題常常是已經告訴或暗示了文章的內容、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看法及傾向性。抓住了文章的題目,從題目入手,可以通過題目大致推測一下文本的內容,這樣就能較快地進入文本的內容解讀,為深層次的解讀奠定良好的基礎。如魯教版三下冊第七單元,這組教材是以「認准目標,不懈努力」為主題,仔細觀察,發現《全神貫注》、《魚游到了紙上》,這兩篇課文的題目就揭示了人物精神。文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只要我們注意了它,我們就或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是抓住了文章行文線索、或是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明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等等。這無疑對我們整體把握文章大有禆益。

(三)以孩子的角色體驗文本

閱讀文本,讀者就會從中獲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每一個人的知識、閱歷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所以每一個人與文本對話時都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小學生處於六到十二歲這一年齡段,他們與我們這些成人,無論是在知識結構,還是在生活閱歷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差距。而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維去體驗文本,往往會把課文讀得太深。

如《生命 生命》這一文本,如果用我們成人的思維去解讀,除了能體會到作者分別從動物、植物、人類這三個不同的方面談到了生命現象,從而分別從強烈的求生欲、頑強的生命力、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等角度強化了生命的價值這個主題,還能體會到這三個例子是有關系的,前兩個關於飛蛾和香瓜子的例子說明了它們是不能主宰生命的,只有我們人類才能主宰生命。但是,如果讓他們體會第二層就有點拔高了。因此,從孩子的思維角度考慮,我們應重點引領孩子體會第一層。同時,我們也只有用孩子的思維去體驗文本,才能更切實地體會到,哪些會是學生在解讀文本時最容易出現的疑問。真正把握好這一點,我們才會從學生實際出發去設計問題,所提的問題也才會更加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我們要達到對文本進行深入而獨到的解讀,必然要熟悉文本、直面文本、回歸文本,通過文字與作者進行真正的心靈層面的溝通與交流,真正做到走進作者的心與靈魂,與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語文課堂充滿自己的個性和色彩!

『伍』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文本

小學語文老師解讀文本一定要注意做到深入淺出,使學生能夠懂最好

『陸』 從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任選一篇,談談如何解讀文本

一、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的教學都是先從拼音學起,然後再用拼音去認字,這無形中給學生很大的壓力。剛剛從幼兒園升到小學,還沒有適應校園生活,就要面臨如此巨大的難題,不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而「統編版」教材反過來了,先從簡單的認字開始學習,再學拼音,從簡到難,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適應小學的生活。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還沒有接觸拼音時,都是在認字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也符合小孩子的習慣,所以在第一篇識字課文中,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等,這些都是孩子平常生活中都能接觸或者看到的事物,很傳統,也很有趣。這讓孩子們快速識字,把漢字、漢語擺在了第一位,明白拼音只是輔助認字的工具。

二、強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要學好中華傳統文化,語文課程是我們重要的學習途徑。所以語文不僅是我們平常交流的重要工具,還應學習古今文化從而提高個人素養。

我們發現「統編版」教材中海外文章的篇幅減少了,增加了一些有關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文章。「統編版」語文12冊教材吸納古詩約125篇,平均每年級20篇左右,中高年級還有少量的文言文。分量增加很多,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古詩詞了,學生太小,無法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當時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懷,所以在教學中無需過多的闡釋,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的。讀得多了,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漢語之美,這也算是有所感覺了。

文言文是我們古代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和知識上的精華。可這跟我們平時說話所表達的語言是截然不同的,對於學生學習來說就很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初讀熟悉內容,再邊讀邊利用注釋理解大意,接著咬文嚼字解字詞,最後悟真情。

三、 注重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高爾基曾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近,生活也對我越加光明和有意義。」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單單只是在課堂上學習課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主動去接觸課本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那如何讓學生拿起書籍去探索無窮的奧秘呢?

「統編版」教材中,一年級每個單元後面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因一年級的學生太小,需要在家長的陪同下閱讀,營造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主要的用意是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二年級之後增加了「我愛閱讀」這個板塊,包含有小故事、有寓言故事、有偉人的故事等等,這些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更能很好地培養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好習慣,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現在班班有圖書角,上面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書籍,這些書籍正等著學生去探索、挖掘其中的奧秘呢,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 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對事物的表達

表達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而對於小學生來說,要准確、詳細地表達某個事物卻很難。「統編版」教材中,每隔一個單元就有「口語交際」,如「注意說話的語氣」、「長大以後要做什麼」、「圖書借閱公約」等等,這些主題更加貼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通過思考,讓學生學會表達,能夠流利、正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議。

我們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讓其發揮最大的作用,讓學生學得更多,學得更好,興趣更濃。我們還要從課內到課外,把所學的知識延伸到實踐生活和學習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柒』 小學語文文本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1、符號學分析法

符號學其實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我這里僅指最為經典也最常用的符號學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陣分析和施動者分析等。當然,羅蘭·巴特、托多羅夫等人還有其他的許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所謂「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這些方法。

2、敘述學分析法

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當然,敘述學也同樣關注人物的話語分析,看他說的話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亦或是自由間接引語。

因為敘述學、符號學等都是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說就猶如分析一個句子,人物相當於主語,人物的行動相當於謂語,而人物的品質則相當於定語或狀語。

3、解構主義法

解構主義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國人德里達和美國人德·曼。解構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從文本的邊緣進入,從而顛覆掉整個文本的通常意義。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解構主義者就像那個顛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螞蟻。

4、互文、對話理論分析

此方法起源於巴赫金,成熟於托多羅夫、克里斯特娃、熱奈特等。結構主義一直視文本為相對封閉的系統,從而忽視了現實和社會的因素,而傳統批評又只看到了社會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

互文、對話理論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文本與現實社會之間被視為是互為文本的,是對話關系的,於是社會的因素與文本的規則都被分析到了。

『捌』 如何提高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

您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提高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

一、仔細琢磨語言特點。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如那些關鍵的詞語或句子。所以,對語文教學來說,准確選擇切入文本閱讀的角度,是整體把握文本的關鍵。教師要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通過選點突破,達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效果!

1、 解讀關鍵字。

比如彭霞老師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就抓住了「送」這個關鍵的題眼,圍繞「誰送誰?送到哪?為什麼送?如何送?「來展開教學。還有,崔元老師的《春夜喜雨》也是抓住了「喜」這個字。。。

還有,《魚游到了紙上》這課中我們也可以抓住「游」這個關鍵字。這樣的關鍵字一般出現在題目中,也叫題眼。

2、 解讀關鍵詞

肖玲老師的《玩出了名堂》抓住「名堂」一詞,通過探究「玩出了怎樣的名堂?是怎樣玩出這樣的名堂的。」來組織教學,讓教學條理清晰。又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就可以抓住 「了不起」這個詞,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悟文章中 「父」的偉大,「子」的勇敢、無私。通過體會他們父子的「語言、動作以及遇事的做法」體會他們的「了不起」,父子的高大形象便在學生腦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3 、解讀關鍵句。

還有許多寫人的文章,則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去體會人物特點以及人物品質。如《心中那盞燈》中有一段對父親清晨起來為兒子打磨冰燈的細節描寫,其中,對父親的一組動作描寫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體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還有《倔強的小紅軍》一文中,通過對小紅軍的外貌、語言、動作的品讀,一個倔強、勇敢、堅強的小紅軍形象就立了起來。還有《 橋》這篇小小說中也是如此。抓住了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品讀,就能品出人物的精神品質,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4 、體悟文章的獨特表達

一篇文章,我們除了要准確理解它的內容,還有領悟它的表達形式的美。不少文章都是孩子們學習寫作的好素材。這些典型的範例要引導學生認真品讀,仔細模仿。如:

① 首尾呼應 《飛奪瀘定橋》

② 總分語段 《廬山的雲霧》

③ 過渡段 《趙州橋》

④ 優美語段


二、了解語言背景,多層次、多角度解讀文本

文本解讀必須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才能准確把握作品。


三 、細讀文本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教師的文本細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文本細讀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度。教師只有深入的解讀文本,才能在閱讀教學中教好學生閱讀文本,才能游刃有餘的捕捉、處理好閱讀教學中的重難點及學生個性閱讀中的智慧的火花。

首先,教師應從讀者的角度去細讀文章的作者這個人,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的目的,以及文本相關的文章。

其次,教師還應從教師的角度,讀出編者的意圖,教材的地位,教材的來龍去脈,讀出教學策略,讀出教學方法。

最後,教師還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兒童的角度讀出學生在課堂上應該也能夠讀出的東西,讀出學生的學法,讀出教師的細讀與學生的細讀的結合點。

2、學生的文本細讀。

如何指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本細讀,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我們說教師的文本細讀要做到有深度、有廣度、有角度,但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時則要做到適度!

①學生的文本細讀需要深度,但絕對拒絕深沉、深邃。

②學生的文本細讀需要適當的廣度。

『玖』 語文如何進行文本解讀

(一)走進課標,准確定位。 

解讀文本,首先是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之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准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第二是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品味、探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

既不能把學生的讀書收獲全部當作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於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於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二)走進課文,整體感知,找准閱讀切入點。

深入文本,找准閱讀切入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意義;精心設計問題,由問題統領全篇,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空間。 

1、找准閱讀教學的切入點,使課堂教學少走彎路。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選好切入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學生讀、疑、析、議的關鍵。切入點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線,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精心設計問題。其實,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這些問題的產生與設計,呈現與表達,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教師的問來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幾個好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備課中最費心思的重點工作,它無疑又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般說來,我們判定一堂課的問題設計是否恰當有三個標准:a、能否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b、能否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c、能否加強學生的雙基訓練。因此,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在學段目標引領下設計好閱讀思考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又不要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如何文本解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