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上好語文常態課心得

如何上好語文常態課心得

發布時間:2022-06-11 05:29:45

『壹』 如何上好平時的常態課

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新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教師心中,也體現在教學實踐之中。平常,老師們每天要上課,每節課要像觀摩課、競賽課一樣去群體研究、反復推敲恐怕不太現實。那麼還是讓我們現實一些,上好常態課,只有把常態課上好,學生才會真正的受益,我們的教學質量才能真正提高。所以我們 < language=java> 不妨反思:平常上課怎樣上好?常態下的好課著力點在哪裡?合理借鑒優秀課例。現在網路資源豐富,一些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理念新穎,教學設計巧妙,訓練形式多樣,凝結了眾人的智慧,我們完全可以借鑒,但萬萬不可生搬硬套。要依據《課程標准》要求,根據學校、班級、學生實際,結合課程資源、教師水平、教學條件實際進行設計的、採用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形式和方法,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掌握一般教學模式。常態的教學追求的是簡單與高效。「面面俱到」的課堂教學看似完整,弄不好連起碼的教學任務都難以完成。常態的教學需要目標明確,突出重點,根據學科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語文學科要重視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讀寫方法的指導,在學生感悟課文內容的同時,扎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一堂好課要設計不同的活動,讓孩子身臨其中,主動地探索學習,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重視學習方式指導。給學生搭建一個平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當然,有些學習內容,還是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提升個人業務素養。古人說得好「功夫在詩外」,要上好常態課它需要教師「擁有超越現實的智慧和才能」,需要教師「富有個性的創造」!作為一名教師,要懷揣一顆朝聖者般的虔誠之心,勤於學習,善於反思,不僅僅滿足於做教材的代言人、教學常規的執行者,更要努力做一位教學活動的創造者、教學環境的開拓者、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假以時日,其新課程背景下的常態課魅力定能噴薄而出。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古人有句話:親其人,信其言。學生喜歡你這個老師,自然就會喜歡聽你的課,這門課程他也就願意去學,也就能學好。

『貳』 淺談怎樣上好語文課

上好語文課三個要點:

  1. 趣味性.在課堂上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比如時常提問並對回答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補充,前提要對語文課做好准備工作,備課必不可少.其次,在語文課學生積極性不大時,可以通過引入故事,增強趣味性.

  2. 嚴謹性.要想成就較完美的語文課堂,必須要有嚴謹的備課,踏實的作風,老師應該時刻注意管理課堂,並提升課堂效率.

  3. 學會組織課堂,如果教師的課堂組織合理,那麼學生不僅會很好的掌握知識,同時還能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的強化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進而完善學生的德智等多方面的教育.語文課程在高中的教學活動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能讓高中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得更好,這是很關鍵的。並且整個語文教學課程對於學生的個性養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課堂語文學習.

『叄』 如何上好優質課 小學語文 學習心得

把什麼樣的教育帶入21世紀,這是歷史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人們常說:「誰擁有未來的教育,誰就擁有未來」。21世紀的主人,今天就坐在我們中小學的課堂內,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為他們的今後發展做好充分准備,讓他們成功地跨入21世紀。
素質教育的意義就是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使他們的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學生在校時間大部分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因此,課堂教學應該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怎樣上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一、優質課應當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課
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談到教師的修養時,提出三條基本的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識淵博,三是「術」,即高超的教學藝術技巧。他認為教師的創造性活動應該同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結合起來,才可能真正掌握教學藝術。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首先應該肯定教學是一門科學,因為教學是有客觀規律可循的,教學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同時,教學也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學理論應用於實際,必須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不能囿於一個程式。教學效果的好壞,還與教師的語言、機智、熱情等素質有關,要做到「無意於法則,而自合於法則,『從心所欲不愈矩』,這的確也是一種藝術」。
德國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關於激勵、喚醒、鼓舞」。成功的教學是喚起學生興趣的教學。
1、科學性就是符合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
教學過程,蘊含有很多的規律。第一個是學科知識的規律,各個學科都有其特定的內在的規律。第二個是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教師上課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每個學生各有不同的思想和心理活動。他們的心理活動有其特定的規律,一堂高質量的課應當從學生的心理活動入手。
2、藝術性就是科學再現求「實」、藝術表現求「活」師生發展求「優」的完美統一。
求「實」 就是要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教學最優化的原則,並結合自己的特點,學生的實際來進行教學。
求「活」 就是注意運用各種教育教學手段、方法和技巧來豐富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求「美」 就是注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審美意識和情趣,使他們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
求「趣」 就是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老師,喜歡老師所教的課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求「新」 就是注意在學習別人教學藝術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創新與發展,顯現自己鮮明的教學個性。
求「效」 衡量教學最優化有兩個標准:一是教學效果,二是時間消耗,即在規定的時間內,取得一般教師所不能取得的教學效益,可見優質課的最後落腳點是效果與效益。
二、優質課應當具有的幾個特點
1、結構嚴謹
課堂教學結構是在以班級授課形式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需要,合理地選擇和應用現代教學媒體,繼承傳統教學媒體中的有效成份,使二者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構成教學信息傳輸及反饋調節的優化教學媒體群,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
控制論告訴我們:課堂教學是一個可控的過程,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各種信息反饋,可以實現有效地調控,使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都處於動態平衡中,並隨時注意排除各種干擾信息,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和教學的最佳效果。
教學設計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分析教學目標,即明確學生學習什麼內容;確定教學策略,即為達到預期目標打算如何進行學習?也就是選擇要達到預期目標所需要的資源、程序和方法;進行學習評價,及時獲取反饋信息,檢查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
2、思維流暢
思路流暢是指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啟承轉折應該自如、平滑,師生的思維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猶如滾滾長江,一瀉千里。
3、應變自如
教育機智是老師重要的心理品質,主要表現為對突發事件的敏感、迅速准確的判斷和靈活機智巧妙的處理。而這一切都是在沉著、冷靜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無論發生什麼事,老師都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調整原定計劃,靈活地處理好一切問題。
4、節奏適中
課堂教學節奏,指教學過程中各種可比成份連續不斷的交替,在時間上以一定的秩序、有規律地重復出現的形式。通過這些可比成份的重復和有規律的交替來表現,傳達教育者的情感態度、思想傾向及所要強調的內容。
(1)課堂教學節奏的成份
課堂密度: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質的教學任務的程度。是有效信息。
課堂速度:指對教學量規定的概念。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教學任務的量。包括對新知識的學習和舊知識的鞏固。
課堂難度:指教授者和學習者在教學時感到表達、理解、運用等方面的難易程度。它多屬技術、方法、理解水平方面的問題。
重點度:指通過比較而確定的相對概念。它是指課堂內重要和主要內容佔全部教學內容比例的大小的程度。
強 度:指教師、學生雙方在單位時間內,教授或學習一定難度和一定數量的教學內容所引起的雙方身心疲勞的程度。持久的高強度,可能使教師傳輸教學信息的能力減弱,也可能使學生接受教學信息的能力衰減。
激情度:指教師、學生雙方共同沉浸在教學美中,融於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所激起的雙方情感的共鳴,情感振盪的程度。高激情度的出現,常標志著教學高潮階段的到來。
教學節奏的高低、強弱規律變化,使教學跌宕有致,起伏自然。
(2)課堂教學中的節奏特點
課堂40分鍾里,學生的腦力不可能保持在一種狀態。有振奮、愉悅,也有疲倦、鬆懈。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術要求教師掌握這種在課堂上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現象。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隨時間推進,其興奮中心呈曲線變化,如圖所示。

可以看出,課堂的前15分鍾和25—40分鍾的前15分鍾是學生腦力的最佳狀態。是教師傳授知識、技能的最佳時間,課堂內容的重點應放在這段時間而加以解決。第15—25分鍾這段時間是學生課堂疲勞的波谷期,是學生情緒上相對平衡的時段,以處理一般性問題,練習或學生自學為好。
5、啟發得當
教學是否具有啟發性,要看學生是否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去獲取知識,這是「啟發式」與「注入式」的分界線。
孔子的教學是:「循循然善誘人」。
葉聖陶先生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如何誘導?他認為一要 提問,二要指點。而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宜揣摩何處學生所不易領會,即於其處提出」。
良好的提問,在善於揣摩學生難於領會的問題,把握文章的主旨、脈落和作者用心,抓住關鍵之處,要言不繁,相機誘導,一個完整的課堂提問過程,常包括以下四個環節:激疑、設疑、釋疑、評價,一個好的提問設計應該具有以下特性:合適性、啟發性、趣味性和指向性。
6、語言有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不僅是教學信息的載體,也是傳導情感的媒體,不僅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也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構成教學藝術的主要形式。
有經驗的優秀教師的教學語言,聲情並茂,引人進入藝術的殿堂。而有的教師雖然經綸滿腹,卻詞難達意,語不傳情。教學語言的美是多樣的:豪放、細膩、莊重、幽默、絢麗多情、朴實無華等,只要運用得當,都給能人以藝術享受。
優秀教師的語言從內容到表達方式以及語言節奏都有很高的要求。優秀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語言家的用語准確,數學家的邏輯嚴謹,演說家的論證宏辯和藝術家的豐富情感的集大成者。
優秀教師的語言藝術具有如下特性:
准確清楚 生動形象 波瀾起伏 通俗易讀 風趣幽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藉以傳播信息的手段主要由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構成。對於言語行為 (口頭語言、板書、板畫)廣大教師和教研人員進行了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經驗。相比之下,對體態語言的研究,就薄弱得多。
所謂體態語言,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用來傳遞信息、表達感情、表示態度的非言語的特定身體態勢,它包括眼神、表情、手勢等。
依據美國體態語言專家保羅·埃起曼和弗里森關於體態語言的分類理論,結合我國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一般規律及體態語言運用的特點,我們常將教師的體態語言分為五大類,即:象徵性體態語言、說明性體態語言、表露性體態語言、適應性體態語言和體調性體態語言。
7、板書精美
板書是教師運用黑板以凝煉的文字語言和圖表等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板書既是老師應當具備的教學基本功,又是老師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教學技能。獨具匠心的板書和板圖,既有利於傳授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既能產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啟迪學生智慧,活躍學生的思維。人們把精心設計的板書稱為形式優美、重點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書。
板書的形式和教學的其它活動方式一樣,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從實際出發,恰當地運用。板書的種類很多,選擇最佳的板書形式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常見的板書形式有如下幾種:
提綱式 詞語式 表格式 線索式 圖示式 總分式
板書的原則是:
書寫規范 有示範性 語言准確 有科學性 層次分明 有條理性
重點突出 有鮮明性 合理布局 有計劃性 形式多樣 有趣味性

『肆』 如何教好語文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語文教學心得體會,歡迎查看!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一

長期以來,我們堅持寫教案,用教案,煞費苦心,卻主要從教師自身如何完成教學任務以及怎樣傳授知識的角度來考慮,重在解決「怎樣把學生教會」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為目的,所解決的重點問題是「怎樣才能會學」。以我從事語文教學的實踐來看,我感覺「學案導學」教學模式還值得我們去嘗試。「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指的是:學生人人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相對於傳統的「講授式」而言,它著重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而要如何在我們的課堂上使「學案」更好地發揮其有效、高效性,我們認為我們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認認真真學理論、增強素質更觀念。

本學期開學初,我校就組織全體教師,對「學案教學」進行了幾次專題培訓,使我們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認識得更深更透了,但教學本身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小組合作、學案導學」更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學習、摸索,進一步更新、完善我們的課堂教學。

二、扎扎實實搞教研,切切實實提質量。

本學期我校所有年級、所有科目全面推開了「小組合作,學案教學」,為避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開展集體備課、組內教師互相聽課、評課、取長補短等活動,以促進教師快速成長。但「小組合作,學案教學」的實施過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教研」這塊沃土,在實施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使「小組合作、學案導學」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好地發揮出其有效性、高效性。使教師們成為使用「學案導學」教學的行家能手。

總之,「小組合作,學案導學」的實施過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工程,我們有決心、有信心,乘著「小組合作、學案導學」這股東風,在努力中前行、在學習中進取!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二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

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雲。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松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說,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松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獲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著。

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標准中又說: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閱讀來完成。

三、尋求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

要有效地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必須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為此,教師需要經常結合閱讀教學,了解學生閱讀動向。

一次,新的語文書發下後,學生新奇,從頭到尾把它讀了一遍。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為什麼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衣袋裡塞滿了蟲子?」我翻開蘇教版語文書第九冊,看到了《塞滿昆蟲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來課外閱讀興趣的根源就在這里。於是,我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故事來閱讀,跟學生一起,在網上觀看科學家研究科學錄像和影片。這樣,科學家熱愛科學的精神,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領悟了。

四、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

課外閱讀要講究最佳機會。這一最佳機會,因學生、教師、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話,教師要根據教學意境來確定課外閱讀的最佳機會。這個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學生閱讀興趣應處於高潮、亢奮的時機。每天早晨,我一到學校,就去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一天,我偶爾聽到兩位學生在爭論誰學的古詩多。一個說:「我會背於謙寫的《石灰吟》!」另一個說:「我會背王冕寫的《墨梅》!」一個又說:「我會背王維寫的《鹿柴》!」另一個又說:「我會背李白寫的《早發白帝城》!我豁然開朗:原來,讀書興趣的源泉就在這里--聽和看。於是,我趕忙從學校的閱覽室里,借來了十多本《古詩集》,發給學生輪流去讀。在幾個禮拜中,全班45位學生,都把十來本《古詩集》看完了。正在此時,我在班級里舉行了一次詩歌朗誦會。結果,同學們爭著朗誦,多的能朗誦三十幾首古詩,還有聲有色。趁此機會,我向全班學生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從現在開始,同學們可以每周一次,去閱覽室借書看。一時間,班上讀書之氣蔚然成風。

五、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

課外閱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通過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我摸索出了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2、卡片摘錄法。即在閱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4、批語注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閱讀訓練為主。

總之,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其意義、作用是非同尋常的。課外閱讀「天地廣闊」這必將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又一新篇章。

『伍』 發展核心素養理念下如何上好小學語文常態課

語文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認識到語文課程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價值所在,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改革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對「課程意識」「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教方式」等做出重新審視和積極建構,是非常必要而且極為關鍵的。

『陸』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 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
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
(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
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
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
( 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
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
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顯真誠。
(二)導向性評價——准確、得體
如一位教師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
師:你想對故事中的狐狸和烏鴉說什麼?
生:狐狸,你太狡猾。
生:狐狸,你真聰明,會想辦法不勞動就有收獲。
師:你的想法確實與眾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這種聰明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
在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見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到狐狸的聰明是不擇手段的。「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一問,順理成章地把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入正確的價值觀上來。課堂評價的功能不僅在於激勵,更在於指明方向。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評價,才是真正著眼於學生發展的評價。
(三)啟發性評價——睿智、巧妙
教學《懷素寫字》時,學生對「書法家」比較陌生:
生:書法家就是會寫字的人。
師:小朋友們都會寫字,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
(教師的啟發促進了學生的思考。)
生:不能。書法家是寫字寫得好的人。
師:你的理解更深入了。
(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個學生的思維。)
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一問,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中對「書法家」一詞的思考不斷深入、准確。
( 四)生成性評價——生動、獨特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海底世界》時,讓學生朗讀一段寫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的文字。一個學生用非常平直、響亮的聲音大聲朗讀,於是教師微笑著湊到該生耳邊說:「你這樣讀,小動物們會被你嚇跑的。」動態生成的評價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體現教師智慧的,寓糾錯於輕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延遲性評價——聆聽、等待
一位教師執教《美麗的丹頂鶴》:
師:丹頂鶴美在哪裡?
生:丹頂鶴的樣子好看,羽毛潔白,唱歌和飛起來的樣子很美。
師:這是你心中的丹頂鶴,讓我們一起聽聽其他同學是怎麼想的。
生:丹頂鶴有一身潔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好像……
第一個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但為了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師沒有直截了當地給予肯定性評價,而是合理地推遲了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書上寫丹頂鶴美的詞句,通過自己的想像豐富了文本,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丹頂鶴的美。
因為課堂教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課堂評價語言是很難預設的。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省時、高效,教師就必須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廣泛閱讀,不斷積累,用智慧和愛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發展空間。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中,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靈動的語文課堂。
四、激發情感,讓課堂因朗讀而精彩 。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是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正確地朗讀,有助於學生正確地領會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發展思維,豐富語言、鍛煉記憶、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一,正確、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
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項,即: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就是要讀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讀不結巴,有一定的節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把這種情感傳遞出來。這三項要求是呈遞進關系的,「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正確的要求也達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確」的基礎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少老師忽視了這種遞進關系,在學生還沒有做到「文從字順」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結果,學生不但達不到「有感情」,連「正確、流利」的要求也達不到,讀得吭吭哧哧,結結巴巴。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講《瀑布的葬禮》,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對瀑布的名稱——「塞特凱達斯」總是覺得拗口,讀不流暢,於是薛老師領著學生讀兩遍,又讓學生自己再讀三遍,學生很快就能讀得流利順暢,在後面朗讀全文時,也不再出現結巴的現象。
第二、 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上升到感情朗讀。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麼,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脈」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嚮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本冊中《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
2.選好訓練的「點」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並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後,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
古人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捨,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醞釀情感
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像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裡,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於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像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於有感情地朗讀。
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像、感受文本背後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於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例如:《再見了,親人》第一自然段寫的是志願軍與大娘話別。文章一開頭就寫道:「大娘,……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首先是呼告,隨後直接抒情,運用了疑問、設問句式,顯得特別親熱,因此,應該用親切、安慰的語氣讀。最後的「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強調、肯定的語氣讀,這樣對「親人」的感情也就表達出來了。
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後,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於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
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於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
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
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後,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葉聖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這一境界,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工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琅琅。
五、注重情境創設,以人為本
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展開,讓學生的情感活動融入學習活動,激發情境思維,在情境思維中比較容易學到知識、逐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情境教學有利於誘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小學生學習過程是直觀感性認知的過程,情境教學從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出發,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引發、維持和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實現互動。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傳統的灌輸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學生被動接受,抵觸情緒多,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學生潛能,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境設置」呢?
(一)在細讀課文中,理解關鍵詞句時創設情境,展現畫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於利用情境,加強內心體驗,提供想像的契機,展開聯想和想像,豐富課文的內容,促使語言與思維積極活動。
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有一個詞「五光十色」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然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說,單純的解釋似乎太枯燥,結合實際理解又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印象又不深刻。這時,我們可以展示多種葡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只見那五顏六色、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葡萄一出現,學生們立刻覺得眼前一亮,贊嘆聲不絕於耳。這時,教師適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畫面的印象,他們馬上就能說出很多,之後教師加以挑選和解釋,就由學生自己說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第二自然段有兩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需要重點講解。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己製作荷葉和荷花,然後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荷葉拿出來,到黑板上貼,如果學生貼得緊密,就問他們為什麼貼得緊密?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如果貼得不緊密,就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然後再重新貼,然後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至於「冒」這個詞,這樣處理,問學生:「現在畫面上還缺少什麼呢?」「荷花」,「那趕緊把你做的荷花貼上去吧!」只見學生興致盎然地上前去貼。然後,讓學生說:「荷花是以怎樣的心情長出來的呢?」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行為,馬上就能說出「興致勃勃」、「充滿生機」、「迫不及待」等詞語,這樣,在情境中學生得到了個性化的理解,體會到了這個「冒」字的深刻含義,即賦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個性化的言語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斷汩汩地冒了出來。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帶著孩子們把平面化的文字還原為立體豐富的形象,賦予了「挨挨擠擠」「冒」以鮮活的生命,召喚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讀導向審美之域,培養了語文素養。
(二)在練筆時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以情境為契機,進行語言表達,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
波蘭現象學家英伽登在文學作品中發現了「空白點」,認為它們迷離恍惚,難以確定,而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靠讀者自己體驗。當讀者以體驗去「填空」時,作品才會充滿、完整、具體化。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讓學生成為閱讀體驗的主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在課堂上給他們留下適當的空白點,讓他們靠自身的體驗去完成對文本的填補和聯結,從而充分參與文本的意義的建構,提高文本解讀能力。例如,講完《匆匆》這一課,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放映時鍾「嘀嗒、嘀噠」響的錄音,讓學生聽著這令人心悸聲音。適時引導學生:「聽到這急促的聲音,你彷彿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就會有好多可想可說的,然後教師讓學生就以「聽著時鍾滴答滴答的響聲為開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孩子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把對時間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感受到了「光陰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同時也在練筆中鍛煉了書寫能力,從而把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三)再現歷史畫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創設有效的情境,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單靠教師的講,恐怕不足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時我們可以選一些歷史題材的畫面加進教學中,使教學變得更加豐滿。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我們可以放映戰士們英勇奮戰的場面,當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撲過來繼續戰斗的畫面在學生眼前出現時,他們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的震撼。
(四)藉助語言來創設教學情境。以語言描述為主的情境創設,可以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在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同學們通過對語言的實際感知及對語義思維、記憶和想像,進入特定的情境。直觀感觸到情境,深化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四個太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凍僵、溫暖」等詞,可以這樣設計,師問:「小朋友,請你閉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著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場上做廣播操,這時候一陣寒風吹來(播放寒風聲音),你感覺怎麼樣?」生回答說:「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覺得腿也不能動了,臉上非常冷,都已經凍紅了。」「……」師又說:是呀,你的這種感覺就叫做——(出示詞語「凍僵」)。小朋友,冬天,我們的手——(指詞卡),我們的腳——,我們的臉都凍僵了,冷得發抖時,天空中出現了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出示火紅的太陽),現在你又有什麼感覺?「生回答:「我感覺很暖和。」「我覺得身上熱起來了,很舒服。」師總結:「這時候我們感到——溫暖。」藉助語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圖畫等渲染,讓學生感受到「冷」,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雖然這里的冷和暖不是實際感受到了,但卻是親身感受到的。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獲得積極的內心體驗,也深刻地理解了詞語。
情境教學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語文藝術。它便利了老師的教學,也讓學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時,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
六、淺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觀念上,首先,要破除「師道尊嚴」的觀念,構建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要構建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再次,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把機會讓給每位學生,讓他們都有成就感。最後,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應讓學生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這里,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習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從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利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 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
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柒』 怎樣上好一節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顯真誠。(二)導向性評價——准確、得體如一位教師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師:你想對故事中的狐狸和烏鴉說什麼?生:狐狸,你太狡猾。生:狐狸,你真聰明,會想法不勞動就有收獲。師:你的想法確實與眾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這種聰明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在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見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到狐狸的聰明是不擇手段的。「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一問,順理成章地把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入正確的價值觀上來。課堂評價的功能不僅在於激勵,更在於指明方向。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評價,才是真正著眼於學生發展的評價。(三)啟發性評價——睿智、巧妙教學《懷素寫字》時,學生對「書法家」比較陌生:生:書法家就是會寫字的人。師:小朋友們都會寫字,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教師的啟發促進了學生的思考。)生:不能。書法家是寫字寫得好的人。師:你的理解更深入了。(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個學生的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一問,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中對「書法家」一詞的思考不斷深入、准確。(四)生成性評價——生動、獨特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海底世界》時,讓學生朗讀一段寫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的文字。一個學生用非常平直、響亮的聲音大聲朗讀,於是教師微笑著湊到該生耳邊說:「你這樣讀,小動物們會被你嚇跑的。」動態生成的評價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體現教師智慧的,寓糾錯於輕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五)延遲性評價——聆聽、等待一位教師執教《美麗的丹頂鶴》:師:丹頂鶴美在哪裡?生:丹頂鶴的樣子好看,羽毛潔白,唱歌和飛起來的樣子很美。師:這是你心中的丹頂鶴,讓我們一起聽聽其他同學是怎麼想的。生:丹頂鶴有一身潔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好像……第一個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但為了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師沒有直截了當地給予肯定性評價,而是合理地推遲了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書上寫丹頂鶴美的詞句,通過自己的想像豐富了文本,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丹頂鶴的美。因為課堂教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課堂評價語言是很難預設的。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省時、高效,教師就必須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廣泛閱讀,不斷積累,用智慧和愛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發展空間。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中,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靈動的語文課堂。四、激發情感,讓課堂因朗讀而精彩。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是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正確地朗讀,有助於學生正確地領會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發展思維,豐富語言、鍛煉記憶、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第一,正確、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項,即: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就是要讀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讀不結巴,有一定的節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把這種情感傳遞出來。這三項要求是呈遞進關系的,「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正確的要求也達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確」的基礎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少老師忽視了這種遞進關系,在學生還沒有做到「文從字順」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結果,學生不但達不到「有感情」,連「正確、流利」的要求也達不到,讀得吭吭哧哧,結結巴巴。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講《瀑布的葬禮》,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對瀑布的名稱——「塞特凱達斯」總是覺得拗口,讀不流暢,於是薛老師領著學生讀兩遍,又讓學生自己再讀三遍,學生很快就能讀得流利順暢,在後面朗讀全文時,也不再出現結巴的現象。第二、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上升到感情朗讀。(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麼,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1.把好文本的「脈」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嚮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本冊中《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2.選好訓練的「點」「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並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後,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古人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捨,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二)感同身受醞釀情感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像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裡,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於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像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於有感情地朗讀。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像、感受文本背後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於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例如:《再見了,親人》第一自然段寫的是志願軍與大娘話別。文章一開頭就寫道:「大娘,……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首先是呼告,隨後直接抒情,運用了疑問、設問句式,顯得特別親熱,因此,應該用親切、安慰的語氣讀。最後的「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強調、肯定的語氣讀,這樣對「親人」的感情也就表達出來了。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後,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於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於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後,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葉聖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這一境界,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工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琅琅。五、注重情境創設,以人為本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輕松活潑的氛圍中,讓學生的情感活動融入學習活動,激發情境思維,在情境思維中比較容易學到知識、逐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情境教學有利於誘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小學生學習過程是直觀感性認知的過程,情境教學從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出發,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引發、維持和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實現互動。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傳統的灌輸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學生被動接受,抵觸情緒多,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學生潛能,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境設置」呢?(一)在細讀課文中,理解關鍵詞句時創設情境,展現畫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於利用情境,加強內心體驗,提供想像的契機,聯想和想像,豐富課文的內容,促使語言與思維積極活動。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有一個詞「五光十色」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然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說,單純的解釋似乎太枯燥,結合實際理解又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印象又不深刻。這時,我們可以展示多種葡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只見那五顏六色、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葡萄一出現,學生們立刻覺得眼前一亮,贊嘆聲不絕於耳。這時,教師適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畫面的印象,他們馬上就能說出很多,之後教師加以挑選和解釋,就由學生自己說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第二自然段有兩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需要重點講解。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己製作荷葉和荷花,然後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荷葉拿出來,到黑板上貼,如果學生貼得緊密,就問他們為什麼貼得緊密?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如果貼得不緊密,就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然後再重新貼,然後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至於「冒」這個詞,這樣處理,問學生:「現在畫面上還缺少什麼呢?」「荷花」,「那趕緊把你做的荷花貼上去吧!」只見學生興致盎然地上前去貼。然後,讓學生說:「荷花是以怎樣的心情長出來的呢?」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行為,馬上就能說出「興致勃勃」、「充滿生機」、「迫不及待」等詞語,這樣,在情境中學生得到了個性化的理解,體會到了這個「冒」字的深刻含義,即賦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個性化的言語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斷汩汩地冒了出來。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帶著孩子們把平面化的文字還原為立體豐富的形象,賦予了「挨挨擠擠」「冒」以鮮活的生命,召喚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讀導向審美之域,培養了語文素養。(二)在練筆時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以情境為契機,進行語言表達,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波蘭現象學家英伽登在文學作品中發現了「空白點」,認為它們迷離恍惚,難以確定,而唯一解決的法就是靠讀者自己體驗。當讀者以體驗去「填空」時,作品才會充滿、完整、具體化。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讓學生成為閱讀體驗的主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在課堂上給他們留下適當的空白點,讓他們靠自身的體驗去完成對文本的填補和聯結,從而充分參與文本的意義的建構,提高文本解讀能力。例如,講完《匆匆》這一課,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放映時鍾「嘀嗒、嘀噠」響的錄音,讓學生聽著這令人心悸聲音。適時引導學生:「聽到這急促的聲音,你彷彿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就會有好多可想可說的,然後教師讓學生就以「聽著時鍾滴答滴答的響聲為開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孩子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把對時間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感受到了「光陰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同時也在練筆中鍛煉了書寫能力,從而把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三)再現歷史畫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創設有效的情境,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單靠教師的講,恐怕不足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時我們可以選一些歷史題材的畫面加進教學中,使教學變得更加豐滿。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我們可以放映戰士們英勇奮戰的場面,當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撲過來繼續戰斗的畫面在學生眼前出現時,他們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的震撼。(四)藉助語言來創設教學情境。以語言描述為主的情境創設,可以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在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同學們通過對語言的實際感知及對語義思維、記憶和想像,進入特定的情境。直觀感觸到情境,深化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四個太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凍僵、溫暖」等詞,可以這樣設計,師問:「小朋友,請你閉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著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場上做廣播操,這時候一陣寒風吹來(播放寒風聲音),你感覺怎麼樣?」生回答說:「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覺得腿也不能動了,臉上非常冷,都已經凍紅了。」「……」師又說:是呀,你的這種感覺就叫做——(出示詞語「凍僵」)。小朋友,冬天,我們的手——(指詞卡),我們的腳——,我們的臉都凍僵了,冷得發抖時,天空中出現了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出示火紅的太陽),現在你又有什麼感覺?「生回答:「我感覺很暖和。」「我覺得身上熱起來了,很舒服。」師總結:「這時候我們感到——溫暖。」藉助語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圖畫等渲染,讓學生感受到「冷」,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雖然這里的冷和暖不是實際感受到了,但卻是親身感受到的。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獲得積極的內心體驗,也深刻地理解了詞語。情境教學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語文藝術。它便利了老師的教學,也讓學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時,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六、淺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觀念上,首先,要破除「師道尊嚴」的觀念,構建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要構建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再次,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把機會讓給每位學生,讓他們都有成就感。最後,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應讓學生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這里,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習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從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利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捌』 朱煜的《怎樣上好語文課》學習心得

在新的課程標准下怎樣的語文課才算是一堂好課?長期以來答案不一。我認為一堂好課就是一篇逸趣橫生的美文,有著精心設計的導語,充實飽滿的講授,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小結;或熏陶學生的情感,或陶冶學生的情操,或抒大江東去之豪情,或論先天下之憂而憂之至理;有時高唱「黃河之水天上來」,有時低吟「一江春水向東流」。提出疑問,引而不發,待眾里尋他千網路,享受「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珊闌處」的驚喜,遭遇難題,旁徵博引,待千呼萬喚始出來,感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樂趣;弘揚真善美,抨擊假丑惡;教學語言;抑揚頓挫,言簡意賅,氣質精神飽滿振作,意氣風發,時而點撥疑難,讓人茅塞頓開,時而渲染情感,讓人心靈明凈。熱熱鬧鬧但華而不實,學無所得不是好課;內容充實但沉默枯燥,毫無趣味不是好課。好文可醫愚,好課亦可醫愚。讀美文如聽邵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聽好課如嚼橄欖,余韻綿綿不斷悠悠長長。好課如美文,秀外而慧中,好課如美文,文美質亦美。總之,一堂好課就是效率高,質量好,真正將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那麼,怎樣才能上好初中語文課?我從教語文二十餘年,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良好的素質是上好課的前提
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具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那麼,他的課就會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提高語文學習的效果。
1、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為人師表,要有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容得下千姿百態的學子,有博大深蘊的愛生的情懷,解得開學生千差萬別的心結。為人正直,師德高尚,尊重學生人格,正視學生的思維差異,從不以「師道尊嚴」來壓制學生,只是一位「學長」和「顧問」,不做知識的「販賣者」,而是一個指點迷津的引路人。
2、應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一個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但是如果語文教師具備了比較強的文學藝術修養,那麼他的教學就如室中養有蘭花,散發出一種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課上一分鍾,課下十年功」,「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一篇文質兼美的「下水文」,會博得學生嘖嘖贊嘆,一篇高等級的優秀論文發表會贏得同行的羨慕眼光。
3應具有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
教學語言是指課堂教學使用的口頭語言,而不是從教材、教參搬到課堂的照本宣科的書面語言。它是教者傳達信息,聽者達到學習目的的橋梁,不僅要規范化,也要藝術化;不僅表意上要嚴謹清楚,而且聲音要悅耳動聽;不僅要准確流暢,而且要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或妙語連珠,或簡要深刻。聽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二、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上好課的關鍵
課堂教學是個立體的流動過程,它包含著多重矛盾關系,要使這個過程成為一個優化的過程,要使它符合教育美學的規律與要求並成為一個美的載體,首要的原則是創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和諧民主的原則要求在教學的流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課堂情境和教學內容、語文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種矛盾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
1、教師和學生的和諧
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記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雙方機智之光的閃耀,出人意料的教學創造,都來自於教師和學生雙方的高度融合,師生之間,心有靈犀,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心心相印。課堂教學的大忌是「隔」,所謂隔,一是隔心。師生之間,各思其事,心不能「領」,神不能「會」;二是隔情。師生雖心系同處,但情感不通,教師悲之欲泣,學生無動於衷;教師慷慨激昂,學生漠然旁觀;三是隔智。教師以為易如反掌,學生視之難於登天,教師滔滔不絕,學生如聞天書,無論設計出優化的教學方案,一旦陷入「三隔」之境,使教學走上絕路,斷不能理想的效果。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不是由作家獨創的,而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用這一觀點來看語文課堂教學,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創造一個美的情境——課堂。這要求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心」「情」「智」三方面和學生的投入,使學生最佳的主體角色,達到教學雙方的最佳和諧。
2、課堂情境和教學內容的和諧
課堂情境是教學過程中由教學雙方的素養、趣味以及情緒等因素形成的課堂氛圍和情調,它和教學內容的矛盾,實際上是教學過程中人(教師、學生)和物(教材)的矛盾。在這組矛盾中,人應當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情境。教學內容可以分解為這樣幾個要素:文體要素、情理要素、語言要素以及風格要素。也就是說,教學情境要和教學內容的文體、情理、語言及風格形成高度的和諧,比如同是朱自清的散文,教學《春》和《背影》情境不能一樣,在庄嚴的情境中去教學幽默的課文,用輕快活潑的情境去教學激情洋溢的課文,都是不合適的。
努力形成教學情境和教學內容的和諧,對於優化以為課堂教學的意義是重大的,它能使師生雙方都沉浸在一種和教學內容和諧的氛圍,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內容之中,去體驗,去領會,去把握,用感受補充甚至替代語言,把信息的傳替和接受變成一種享受,使學生在得到愉悅和滿足的同時吸收了知識,開啟了智力,陶冶了性情。
3.文和道的和諧
從語文教學育人的目標來看,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還應當是文和道的和諧統一,聯系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看,文與道的不和諧不統一現象相當普遍:或顧此失彼,或生拉硬扯,或畫蛇添足,這些都只能破壞教學的整體和諧,因而也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
要達到文與道的和諧統一,必須依據教學內容、教學思路和學生實際來定傳什麼樣的「道」,採用什麼方式傳道。更重要的是要講究「滲透」的方法。如果教師對文中的「道」——思想內容,自己也不以為然,或者存在片面認識,還要去傳這個「道」——教育學生,怎麼會不勉勉強強?怎麼會有好的效果?二要依照課文特點。首先是文體特點。文體不同,文道結合的方式也不一樣。小說要抓住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方法。散文要抓住所寫之景、所敘之事、詩歌的思想政治教育則完全可以滲透在朗讀欣賞之中。
三、巧妙的教學藝術是上好課的手段
有人說,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就似打了一場勝仗,既是打仗,就不能不講究用兵之道。只有運籌帷幄,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有趣,而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在平常教學中常常用到三十六記。「圍魏救趙」本指戰爭中來犯敵的後方據點,迫使敵人撤回兵力。在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某些疑問,可以暫時不回答,而採取反守為攻的方法,提出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來讓學生回答,讓他們在回答問題中悟出自己所提出問題的答案。「欲擒故縱」本意是要捉拿某人卻先故意放鬆一下,使對方形成錯覺,以便更好地捉拿。此計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指遇到某一棘手問題,正面講述有疑難時,就放開一步,而從反面去說,讓學生從否定的意義上對這一問題有所領悟。另外還有「調虎離山」即為了改變學生只在課堂學習語文的思維定勢,促使他們拓寬思路,開闊眼界,適當地創造機會,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到社會中去調色。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和自立精神,教師可以帶頭設計一些活動,如故事會、演講比賽等,等到有些頭緒時,教師突然借故離開,讓學生自己組織好這項活動,這種方法稱之為「上樹拔梯」,其他如「暗度陳倉」「添兵減灶」「瞞天過海」「打草驚蛇」等等。
總之,要想上好初中語文課,我們不但要有良好的語文教師素質,還要有和諧的課堂氛圍和高超的教學藝術,這樣才能優化課堂,提高效益,真正成為學生滿意的好課。

『玖』 淺談如何上好一堂優質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 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
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
(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
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
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
( 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
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
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

『拾』 從一節語文常態課看如何追求低耗高效的課堂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效益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關鍵」,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卻看到了太多由於教學方法不當等因素而導致課堂教學質效低下的現象。如何追求每一堂課低耗高效的課堂教學效益,應該成為每一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的教師所認真思考並探究的問題。很有幸,我在上海市奉賢區奉城一小推門聽課的過程中,真切地體會到了一節真正的低耗高效的課是怎樣的一種場景。師生在課堂中所表現出來的朴實自然的和諧氛圍,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心靈與智慧的相互碰撞,讓人體會到了課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充分利用的暢快淋漓之感,同時感受到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快樂。從這一節語文常態課中,我體會到了一節真正的低耗高效的課應該是:基礎知識落實好;能力訓練密度大、方法多;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分層教學;關注學習過程,注重學法滲透;師生神采飛揚、心情愉悅。概括為一句話就是:三維目標的達成度高。如何追求每一節常態課的高效益?從教師的角度來講,筆者有以下幾點想法:一、首先讓自己這個人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往往源於對學科教師的喜愛。什麼樣的老師受學生的歡迎和愛戴,我想無外乎這樣幾個方面:1 . 真正地愛學生,並讓學生時常感受到老師是真心喜歡他們的;2 . 豐富的文化知識;3 . 熱情而親切的性格特點;4 . 端莊大方的儀表。其中教師的愛心是核心。教師有了愛心,才會有強烈的責任心,才會勤勤懇懇、鍥而不舍,才會為了學生的茁壯成長不斷地充實、完善自我。二、練就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扎實的專業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吸引學生、上好課的前提。試想,與學科相關的專業知識都鑽不透,你如何給學生傳達正確的信息,學生反饋的信息是否正確又如何判斷?有了深厚的學科專業知識,我們還得具有較強的處理知識或教材的技能。要准確把握相應學科《課程標准》中的總體目標以及教材中的課時目標,以免課前設計盲目,課堂教學盲從,時間分配失調,教學目標不能實現。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學工作不應該是向學生「灌輸」、重復他們已有的知識,而應是對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改造。學生已經懂得了什麼,已經具備了哪些學習能力,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以免在課堂上出現不必要的重復操作。學生還想知道什麼,還應該知道什麼?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考慮的。四、真正做到面向每一個學生。「學困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造成的。」應該承認,大部分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感和成就感,從而對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我們是否做到了讓每一個孩子都積極、愉快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師們,當一張張白紙一樣的孩子交到我們的手上時,我們是否在心裡暗暗地對自己對學生承諾過:不能讓一個孩子掉隊。如果大家這樣想了,那麼在你的課前教學設計中,在課堂行為實施中,就會將自己關注的目光分配得更合理一些,力求讓優秀的孩子更優秀,幫助不優秀的孩子成長為優秀。五、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創造了更新的教學手段,為節約教學時間,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同時是否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就不能上出高效益的課來呢?其實不然。每一節課,我們要尋求最適合它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出效益。此次「上海市奉賢區新教師教學展示」活動中,一節五年級的數學復習課就向我們證明: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也同樣能上出精彩而高效的課。任何事物,恰當才是好。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改革,如何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對於每一位教師和教學管理者來說,任務艱巨但前途光明。

閱讀全文

與如何上好語文常態課心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