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初中語文如何創設情境教學論文

初中語文如何創設情境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22-06-11 05:31:16

Ⅰ 如何做好初中作文教學,作文教學論文

初中階段的作文教學處於承上啟下的階段.初中語文教師一方面要繼承傳統作文教學的精華,另一方面要創新作文教學的方法和手段,轉變老師作文教學的觀念與學生寫作訓練的方式,這樣才能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為學生今後的繼續深造和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因此,在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 創設寫作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著的追求.常言道:「情動於中而行於外.」情感是思維的翅膀、認知的催化劑,作文一定要有感而發,不能無病呻吟.這就要求學生要善於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寫作時找「動情點」,細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嘗試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學習中的成敗得失,回味經歷過的美好時光.總之,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學生只有在真情涌動、激情盪漾、熱情似火的融情狀態下,才會煥發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實現知識的超越和理性的升華.
因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生活氣息,才有真情實感,才能避免寫空話、假話和抄襲的弊端.如開展班隊活動、小實驗、實物演示、現場表演等各種游戲活動,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仔細觀察,在歡樂的氣氛中親自動手、動口、操作、思考,再寫出自己的親身體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嘗到寫作的樂趣.
2 作文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要讓學生廣泛地閱讀,不斷增加詞彙量,並在積累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到生活的大課堂中學習生活的語言,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把學校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班級和班級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還要讓學生隨時摘錄,寫感受,有意識地背誦,並隨時評獎.因為學生正是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段,記憶是智慧的倉庫,中學階段讓學生多記住一些東西,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益處.學生頭腦中儲存的材料與日俱增,再也沒有學生對作文「望而卻步」、「無米下鍋」,從而也激發學生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就不再怕寫作文了.我在教學中還很注重運用多種方法來激勵學生多讀書.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我常利用晨讀時間來開展讀書比賽、優秀詩文朗誦及背誦比賽;激發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讀一些詞句優美、情節感人的詩詞文章.我們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准備一本讀書筆記,把自己在閱讀中學到的佳詞美句抄錄下來,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日記、觀後感、評論人物時事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也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3 適當地欣賞學生,鼓勵、肯定學生
他們上進心強,榮譽感強,他們非常看重教師對他們的評價.渴望成功、期盼正確評價是學生共同的心理,他們常常把教師的鼓勵性評價視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獎.有時一兩句鼓勵性的話,勝過一大堆指指點點.
因此,教師適當地欣賞學生、肯定學生的成功能激活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其增強信心,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如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文時,要以朋友的口吻、長輩的愛撫,善於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點滴成績、微小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個標點、一個詞、一句話,也應毫不吝嗇地給予肯定和鼓勵.教師評改作文時,要實行高分政策,欣賞學生,激勵學生,再加上自己的閱讀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動寫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師非常欣賞.」「你把這次活動過程寫得這么精彩,說明你觀察仔細認真,想像豐富,老師真想和你們再玩一次.」「你的書寫進步了,繼續努力!」……學生看到這樣的話語,定會激發強烈的寫作慾望,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學生在這種情緒下,必然會主動熱情地去寫他們熟悉和喜愛的人、事、物,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定會得以提高,也就達到了作文教學的理想目標.教師只有欣賞學生、鼓勵學生,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靈活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表達方式,寫出具有真摯情感而又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
4 作文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這番話道出了作文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了解社會,了解生活,了解國家大事,做到「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們感受生活的充實.可以對家庭中的種種瑣事、校園內的樁樁小事、鄰里之間的不同爭執,乃至街頭巷尾的見聞,去體驗生活、領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把學生引向生活,讓他們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以飽滿的熱情去體驗生活、歌頌生活、贊美生活,才會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因為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人、事、物等,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接觸的,教師應組織學生經常開展有趣的班隊活動,帶學生參觀游覽,領略大自然無限的風光;走進社會,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用心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如開展體育比賽、文娛表演、小實驗、小製作、游戲、勞動等活動,引導他們在活動中體驗並關注他人在活動中的表現.只有將生活和作文聯系起來,讓作文素材開發成為無盡的源頭活水,學生習作時才會左右逢源、運用自如.沒有了材料,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生活是學生習作的主要源泉,學生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寫作之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Ⅱ 小說教學如何創設情境

一、 創設導入情境,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

「好戲看開頭」,一個良好的開端,可以說是整個教學過程成功的首要條件。良好的導入情境創設,往往象磁石一樣緊緊地把學生吸引住,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獲得知識。《社戲》是一篇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文章。它描繪了江南水鄉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連山、朦朧的月色、含香的水氣、令人自失的笛聲,還有一大幫頑皮、無私、友好的農村兒童一起煮豆的經歷,讀來令人回味無窮。然而由於生活經歷的不同和時代的變遷,學生對小說中的環境和人物的認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農村水鄉生活經驗的學生,覺得課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沒有這種生活體驗的學生,豆子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為了讓學生體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課堂上,可先讓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自己的童年的趣事,接下來跟學生說起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魯迅童年生活的軼聞趣事。這樣學生說得有勁,聽得有味,閱讀學習的興趣油然而生,自覺把思維的觸角伸向那迷人的水鄉和亦真亦幻的月夜,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二、 自讀提示,把握重點

自讀提示是課前指導學生閱讀的綱領性材料。學生通過閱讀自讀提示來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和主要內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抓住文章總綱,進而開展有效閱讀。教師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朗讀與默讀相結合,朗讀與思想相結合。精讀、略讀和瀏覽是學生閱讀需要的選擇,誦讀是學生積累、體驗和語感培養的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去選擇閱讀方法。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對他們充滿信心,給予信任,適當點撥,指導他們正確理解課文。

三、 利用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

課堂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進行問題探討的過程。語文閱讀教學不能漫無目的地讓學生去讀,要給學生明確的目標,給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閱讀不止是停留於表面,而是進行深入的閱讀思考。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閱讀教學才會有深度、有效果。巧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閱讀的思維。例如,學習課文《范進中舉》,在閱讀課文前,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假設范進穿越歷史,來到的現代,他經過了自己的刻苦努力,終於考上了大學,他會發瘋嗎?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閱讀課文,拓展思維,尋找答案,教師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把中舉前,中舉後,社會環境,人物表現等知識點穿針引線,連接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揭示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摧殘的主題,從而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

四、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只關注知識的傳授而不關心學生內心狀態,不懂得開動學生腦筋,那麼,只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疲倦。換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使學生保持高昂的情緒,問題情境創設作為能調動學生情緒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語文教師的廣泛關注。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中,語文教師要積極通過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師不但要懂得如何進行問題情境創設,還要知道何時進行問題情境創設。一般來說,學生乏味時,正是進行問題情境創設的良機。其次,根據重點、難點設置啟發性問題,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Ⅲ 如何創設良好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氣氛

教師課前的充分准備 。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新課標強調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因此,要經營好語文課堂,語文教學不應也不能局限於教科書,而應融入生活、走向社會,教師應加強與時代、社會的對話

Ⅳ 語文教學設計中怎樣營造教學情境

1、 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改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就是教學質量。根據教學內容於學生知識基礎,設計哪些學生要給予熱情鼓勵,那些學生要給予會意微笑,那些學生要給予重點點撥指導等都要做到有備無患。尤其學業基礎跟不上、個性特色鮮明的的學生,更需要在課堂上得到老師的尊重。
2、 在教學設計中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創設與語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從新舊知識的比較、學生的情感體驗等入手。
3、 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創設思維情境。根據當堂教學內容,創設別致新穎、富有懸念、具有發散思維的情境,能激發學生語文求知的願望,促進學生的自由思考,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文基本素養。
4、 在教學設計中要善於創設活動情境。通過故事、游戲,音樂、視頻、角色、多媒體活動等創設具體的活動情境,有利於充實學生的語文課堂生活,有利於學生享受語文學習的過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5、 在教學設計中可適當引入生活情境。找准語文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切入點,適當引入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語文和生活的密切關系,在生活中學語文,在運用中學語文。

Ⅳ 怎樣創設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境

情境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種教育模式,它服務於素質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在教學情境中構建出平等的師生關系

構建自由、無拘無束的學習環境,融洽的師生關系對於情境教學來說相當重要。因此教師應積極與學生溝通,與學生建立一個平等,相互信任的關系。要對學生抱有信心,相信學生的潛力無窮。與學生交朋友,經常與學生談心,發現與學生交流的樂趣。在情境教學中,教師要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討論、實踐。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學生與教師認同的一致性。

二、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在活動中互動

語文課堂的師生互動主要圍繞具體語文教學活動展開,要通過充分開展,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在活動中互動。從初中語文教學的特點來看,主要有課堂問答、課堂朗讀、課堂辯論幾種教學活動。課堂問答。課堂問答是主要類型,教與學,都藉助於課堂問答來完成,教學中應多採用以下幾種問答:
1.開放性問題。答案是開放性,學生可根據理解,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也沒有預設答案,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最佳回答。這類問題能夠使每個學生的回答都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的問題也個性化。學生需要進行創意性的思考才能做出比較好的回答,顯然教師提問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推理性問題。這類問題的目的是要學生在回答前有個分析和綜合的思維加工過程,並且訓練了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提問時會考慮不讓學生找到現成答案,要求回答時進行一番思考。不同的是,推理性問題都有客觀答案。教師希望學生經歷思考問題的過程,問答互動中,學生分析和綜合能力都得到較好的發展。

3.評論性問題。教師要求回答這類問題的學生,能夠對其他朗讀或回答做出一定的評價。其目的不僅要學生知道自己怎麼做,還要分辨出別人做得如何,由此培養批判性思維品質。也可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維持課堂紀律。如在課堂上思想開小差就無法回答。

4.課堂朗讀。課堂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對學生的發展和語文學習有很大幫助。如果要學生自己朗讀,就要體會和理解課文意思,就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而不是那樣讀。朗讀已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也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手段。學生如能有較多機會在課堂上朗讀,能夠評價別人的朗讀,對語文學習有促進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朗讀可以概括為「評讀鑒賞」,是說課堂朗讀不單「讀」,還要學會「評讀」,要從藝術的高度去欣賞朗讀。理解課文也需朗讀,不斷朗讀中,相互評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

三、精心設計新課導入情境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課堂引入,創造出與教育目標相吻合的情境,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調動我們自己的熱情,從而為成功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導入時一般都不超過五分鍾,受時間的限制,最簡潔的引入可以嘗試圖片、音樂、故事、實驗等情境。

四、聯系實際生活展現情境

此法即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其生活體驗,增進其對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無論是分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學習抓住說明對象的自身特點,還是講解議論文中的觀點、論據,往往都會聯繫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如果課文所反映的時代生活有的離學生的實際有距離,在學習時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們貼近課文、感知課文。

五、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例如,用主題討論法創設情境,這是創設教學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師事先確定一個主題,組織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定向式討論,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有爭議的中心論題進行自由式討論,以獲得多樣、獨特、合乎條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針鋒相對的論辯式討論。

六、利用教輔媒質,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育的主導性手段。

創設情境既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停靠點,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方向。只要教師能在教學中主動、適宜地創設一些靈活有趣,得體有效的教學情境,誘發學生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學習內動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初中語文課堂變得「活」起來,從而構建優質的語文課堂

Ⅵ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依據教育教學目標,以問題為中心創設相關情境,即通過信息技術以圖片、文字、音樂、動畫、影視片段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為提出問題與發現問題創設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以此讓學生明白問題的由來,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聯系生活,精心設計問題,開展問題化教學,使教學從低效走向高效。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做了一些研究。

一、信息技術題材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問題情境生活化

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有利於生成。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只有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才能使學生在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發揮著行之有效的作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藉助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貼近學生生活的新鮮事例,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

如:教學《春江花月夜》一文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語言,從而理解、掌握語言。首先出示鮮明的畫面配上優美的古箏曲業代替「春江潮水連海平,還上明月共潮生」……等抽象的文字,讓學生從這些感性的形象中充分領略春江花月夜的優美。然後再讓學生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一個什麼畫面就事半功倍了。文章雖美,但在傳統教學中光靠老師上課「一張嘴」「一支筆」的教學,是絕對達不到這種賞析帶來的教學效果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情境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問題情境形象化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利用多媒體來創設、優化教學場景,藉助一些生活事例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手操作的慾望,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如:例如在上《社戲》這一課時,我播放了一首《童年》,輕松活潑的歌曲將每個人帶入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引起我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然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魯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經歷,感受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又比如上《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我先播放了貝多芬的名曲《命運交響曲》,然後說道:「一曲激情澎湃的交響樂,讓我們感受到貝多芬那顆要扼住命運咽喉、不甘沉淪的心,讓我們的靈魂受到一次洗禮。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有很多人選擇了堅強面對,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他是怎樣面對生活的。歌曲導入式很受學生歡迎,往往能夠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很快進入情境。因些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富有美感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情意的驅動下想像、思維得以積極展開,情感素養、思維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

三、信息技術應讓學生有自我學習時間,使問題情境自主化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解於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於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路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路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於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麼?」「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麼?」「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
表達了什麼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情境教學是指「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面發展的辨證關系出發,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情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識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由於我們師生從未親眼看到過月光下的海,所以,首先,我是這樣引導的:「我們雖然不能親自到海邊領略月亮照耀下大海的壯美,但是我們可以來認真地讀一讀,用心地體會一下課文中的哪些詞句表現了月光下大海的美,讀完之後組內交流。」(播放月光下的大海美圖和《月光曲》的鋼琴曲)當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方式讀完後,然後在小組交流互動「我認為這一句最能表現大海的美,我願意為大家讀一讀。」
最後各小組派代表出來朗讀。學生們一個個動情地讀著(播放音樂):「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樣,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閃現出智慧的火花,自主交流合作學習的意識在增強,學習方式在自然中轉變。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引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提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活動前向學生提出合作建議,教師必須有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和動力的能力,切實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提供了技術和理論上的支持。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教學實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當然在語文課中利用信息化教學創設問題是靈活多樣的,方法各一。以上只是我在教學中一些嘗試,望能拋磚引玉,給大家一些啟示。

Ⅶ 如何創設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針對學生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以「形」為手段,以「趣」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以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保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求知、認知的樂趣,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和自我需求的活動。情境教學講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強調興趣的培養以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因。
情境教學通過教師調動學生,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在情景中擴大,幻化成課文中的各種意境。那麼怎樣才能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激活課堂呢?
一、在導課中巧創情境
導語是課堂教學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語文教師都會十分重視導語的設計。「導課」是一堂課中提供給學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創設情境法運用恰當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剛開始上課時,有些學生還沉浸在下課十分鍾的喧鬧中,心情激盪,具有這樣心態的學生突然集中到課堂上來,就好像奔騰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擋路的巨石,會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師必須通過巧妙的藝術疏導,讓心情激盪的學生平靜下來,盡快地把他們的思緒引入到課堂上來。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課文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手法,一開課就像吸石一樣將學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聲奪人,一石二鳥」的功效。因此,課堂導入應該具有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和簡潔性。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才會被吸引過來。
二、在朗讀中感受情境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語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表達出來。魏書生說過:「語文老師不應像食品廠的推銷員,以把食品賣出去就算完成任務,而應當象保育員,以考慮孩子的胃口,心靈的需要為己任。」初中學生感情勝於理智,又易冷漠。他們的心靈接受藝術感染的效率,遠遠超過接受一個音階的單調的說教。文學作品,大多是作者用筆蘸著心血、蘸著歡樂或辛酸的淚水寫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設置環境,就像舞台需要燈光與布景一樣。創造氣氛,讓學生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覺。
三、在提問中創造情境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別大,如果能在課堂上故意激發疑問,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對有關內容的思索,形成濃烈的教學氣氛。提問又是一門藝術。提問如果過寬,不能觸及疑點,那麼,即使課堂氣氛熱烈,也無補於教學目的的實現;如果過深,超出學生的智力水平,那麼他們會因此而喪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問須在創設情境上下工夫,因此,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供誘因,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 精心設疑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驚奇開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設疑,以疑導思,可以誘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 。設疑要因學習對象而異,因教材而異,因課堂氛圍而異。要透徹理解大綱,深入鑽研教材,認真閱讀教參,搞清教材知識體系,弄通知識內部結構的有機聯系,做到得心應手地駕馭教材。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心理特徵、思維品質優選問點,問在知識關鍵處;選准時機,問在教學當問處;掌握分寸,問在難易適中處;查漏補缺,問在疏忽薄弱處。
2.以趣激疑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肯不肯參與、配合,取決於他們對教學活動的情緒狀態和對所授知識的興趣程度。古人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強烈的釋疑慾望是學生積極思維的內在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給他們提供自己活動的空間,必要時向學生提出需要仔細探究的問題,以改變他們的研究思路,使他們朝著科學的方向探尋,從而體驗到既有趣又豐富的調查研究結果。
四、板書設計再繪情境
漂亮的板書設計不僅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結構、框架,也能在視覺上造成沖擊,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於日後對於信息的提取。語文教師在分析課文結構的時候,如果能夠參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將文字內容轉化為圖表、坐標的形式,必然也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情節」是小說三要素之一。跌宕起伏的情節是小說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鑒賞小說的關鍵。在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不妨將遇舊——尋敵——打酒——復仇這些情節以曲線圖的形式通過板書呈現給學生,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結構「山雨欲來」卻「密雲不雨」的效果。
五、藝術作結品味情境
課堂教學的導語顯然重要,而課堂教學的結語也尤為關鍵,它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設計應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感到「言猶盡,意未了」,一直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一節課或一篇課文教學終了時,教師要用准確精練的語言,抓住教學重點和主要特點,進行高度概括,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起到強化和深化主題的作用;或者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展、使之成為聯系第二課堂的紐帶。凡此種種,不一一贅述。但是必須遵循兩個方面:第一是概括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總結規律,使學生對全課程的內容和知識點明確、清晰;第二是開拓學生視野,激發思維,引起聯想和思考,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常用的方法有:
1.回味式的結課
黃政樞說:「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回味式結課,即在一堂課結束時,注意增添濃郁的色彩、藝術的含蓄,使學生感受到「言已盡而意無窮」,課後引起咀嚼回味,展開豐富想像。如特級教師於漪教《茶花賦》一文,在結束課時,出示了一副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掛圖。文章贊美了千樹萬樹的茶花,為何僅展示這一朵呢?又為何在課將結束時方出示給學生看?其用意不僅在順著文章脈絡幫助學生理解有關語句,更在於把這鮮艷絢麗的童子麵茶花的形象印在他們心上,讓學生有一個回味課文的情境。用這美好的形象,引導學生具體體會作者對新生的社會主義偉大祖國的無限熱愛與由衷贊美,理解文章的精髓;用這樣美好的形象在學生心田撒播熱愛祖國的種子,激發熱愛社會主義的深情。回味式結課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它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並提高其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
2.概括總結式
前蘇聯教育家葉尼洛夫·葉希波說過:「通過總結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主要事實和基本思想來結束一節課是很有好處的。」授完一篇課文,教師做一次簡要總結,使學生獲得一個較為完整的印象。總結可以從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兩個方面入手,決不是前面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而要變化角度,要增加深度。
3.朗讀再現式
進入結課階段,教師可設計一段朗讀。朗讀的內容可以是課文中的精彩片斷,也可以是課外精選的,還可以是教師自編的等多方面內容,但要以課文內容為主。這樣才能體現出大綱、課文精神。朗讀的方式可以是一個人的朗讀,也可以是一個人的領讀,還可以是分角色的朗讀。結課的朗讀意在加深對課文的感受,這對強化整體認知、培養語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等都有重要意義。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優化語文教學過程,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更明顯的教學效果。

Ⅷ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當中的滲透,為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術途徑,有利於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語文學科教學當中,我們應當加強對信息化教學的應用,以促進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發展。本文基於作者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首先簡單分析了信息化教學的優勢,然後主要對信息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提出了部分探討性建議,以期能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
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教學
語文在初中教學課程體系當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其對於學生的文化知識與素質能力全面、綜合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價值。在當前,我們應當將信息化教學有效的應用到初中語文教學中,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發展。
1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1.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只有讓他們對教學產生主觀興趣,才能使他們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當中。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很難單單憑借教材課本就吸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這對於教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難題。而信息技術在教學當中的應用,具有非常新穎的形式,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就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當中,顯著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
1.2降低教學的抽象性
初中學生依然更傾向於形象思維,在抽象思維方面的能力還較差,所以如果教學所涉及到的知識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話,就會使他們難以理解和掌握,降低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而信息化技術具有非常強的編輯和演示能力,可以將一些抽象的知識內容,通過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將其展示出來,從而降低其抽想性,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1]。
1.3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下,學生顯得較為被動,主體性體現不足,主觀能動性也得不到發揮,這其實就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並嚴重地限制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當前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性體現與主觀能動性發揮,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當中的應用,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和認知發展規律,有效地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2信息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利用信息化教學進行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氛圍、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影響都非常大,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課堂導入,通過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非常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一來,課堂氛圍就會變得非常活躍,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也會明顯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學進行課堂導入,可以輕松實現這樣的效果[2]。
2.2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景
初中數學等學科相比,初中語文的抽象性雖然更低,但有時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理解教學,產生自己的主觀體驗和主觀認識[3]。在傳統的教學技術、條件之下,教師想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是較為困難的,不論是道具的准備還是背景的設置都非常費時間、費成本,甚至可能影響到正常的教學進度,而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則能輕松地為學生創設出教學情景。例如,在《蘇州園林》這一課的教學當中,單純通過文字很難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到蘇州園林的美,這會讓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停留在表層,並不能產生深層次的情感。如果教師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蘇州園林的美景短篇,就可以讓學生真正感受和體驗到蘇州園林的美,並產生對文章的情感認同,這更有利於學生的審美和思想情感發展。
2.3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當前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發揮,但在傳統的環境、條件之下,學生的信息接觸有限,很難真正地實現自主學習。而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之下,教師則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鞏固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社戲》、《安塞腰鼓》等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去自己認識這些傳統藝術,了解它們的表現形式,感受其所蘊含的情感和民俗風貌,產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認識,這樣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生的學習、發展更加有益。
3結語
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學具有很多突出的優勢,所以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當加強對信息化教學的應用,以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使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發展。

Ⅸ 如何創設語文教學的有效情境

一、問題的提出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也開宗明義地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包羅萬象,古今中外,無所不有。如果按傳統教學,僅僅依賴於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依賴於教師講,學生聽,那麼學生只是一台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我們不難在課堂上遇到那些茫然困惑的眼神,那些生澀僵硬的朗讀,那些一問三不知的尷尬。究其原因,無怪乎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沒有興趣。的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熱情。學生在課堂上思維不活躍,很大程度來源於學生的厭學心理。學生缺乏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就差,學生思維也就難以調動,因而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要使學生學得有味。關鍵在於教師教得有味,老師上課,其實正如說書人那樣對原有作品進行再創造,把平面、靜止的文字變成立體的、活生生的形象,賦於教材以生命力,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研究的意義 何為情境,情境如何產生,其實情境教學法由來已久。這就是一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中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在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兩條視線,一條是生理視線,負責吸收語言符號,以供大腦識別,另一條是心理視線,能透過文字元號,看到一個個表象和邏輯意義單位。這樣,學生就可以「一邊讀一邊想」,沿著「循文——明象——體情——悟理」的路線,順利進入「讀書內化」的自由王國。但是當課文的語言符合所指的事物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隔離時,兩條視線就無法「合影」,從而造成閱讀障礙,也就是學生讀不懂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此時,創設相應的情境,彌補學生生活經驗的不足,是幫助學生順利閱讀的重要途徑,情境教學法的優點就在於能憑借創造的情境渲染氣氛,變課文的情境為「我情我景」,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強學生對課文的感受、理解、興趣,調動學生所有的感官參與其中,使其可以眼看、耳聽、口讀、腦想,並體味到成功的喜悅,簡單一句話,就是足可以變苦學為樂學。 三、途徑和方法 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各種具體,生動的情境,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呢? 運用情境教學首先需要「著眼發展」的觀點,全面提出教學任務,而後優選教學方案,根據教學任務、班級特點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創設情境的途徑。創設情境的途徑可以初步歸納為: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六種。運用情境教學法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 1、創設情境,或再現課文描繪的情境,使其身臨其境 在閱讀課開始,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圖畫或多媒體課件,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境,使學生再現表象或形成新表象,產生各種不同的情感體驗(如審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產生強烈的願望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初步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感情,其餘的工作應當是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後果。如在教學《未來的橋》一文時,老師創設情境,談話引入充分起到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教師導入:老師知道大家學習了《蘭蘭過橋》一課後對橋非常感興趣,在課余時間收集了不少關於橋的圖片,老師也收集了不少,你們想不想看呢?播放有關橋的課件,演示橋的發展:木橋——石橋——公路橋——公路、鐵路兩用橋——立交橋等。 再請學生自己搜集的圖片與同桌交流,引導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什麼橋,那麼未來的橋是什麼樣的呢?把自己設計的「未來的橋」的圖紙舉起來。學生智慧的火花要此刻已被點燃,小小的腦瓜中充滿了想像力,為學習下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憑借情境,理解詞語和課文內容 憑借情境,抓住學生對文章感興趣的地方,引導學生體驗文中的情景與作者的情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自主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就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體現了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豐碑》一文,如能創設逼真的情境,讓學生能憑借具體形象去感受抽象的事物,能有效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果。文章中「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一節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製作了三幅連續的動感畫面,第一幅即書中插圖,第二段疊加風雪的聲間,同時放大軍需處長的形象,第三幅則漸漸淡化軍需處長的形象,留下一座刻有軍需處長名字的豐碑。學生看著一幅幅生動直觀的畫面,聽著教師動情的朗讀,深刻領悟了教學內容,突破了難點。 3、運用情境,訓練語言 小學生由於年齡的限制,談話過程中要依賴形象思維來組織語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說的情感,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體驗,產生說的慾望,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就能點燃他們創新的火花。課堂上就一定會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回答,一定會出現許多不曾被約的精彩,起到訓練語言的實效性。《田忌賽馬》一文,有位教師設計了給比賽配上解說詞的一個環節,並製作課件:田忌賽馬現場解說提示。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落實教學重點,在說演練中得到個性的張揚。 4、結合情境,指導朗讀 讀,是小學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傳統方法,讀可以用文字圖像去刺激學生視覺,激發思維活動,強化識記效果,在閱讀課文中學生結合情境,有感而發,進而有感情地朗讀,會自然地把學生的思維帶到內容所設置的環境中,使學生的感情產生相應的變化,所愛所恨,所喜所優,產生自己的審美觀點,便會不由自主地深入到文章所揭示的思想意義中去。 四、具體實施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體現新型的學習方式而創設各種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東方之珠》一文的教學中作了具體的嘗試。 《東方之珠》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翩然回歸祖國,香港回歸是祖國經濟強大,國力增強的表現。學習本課就是為了讓學生紀念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情感。課文從多個方面介紹了香港的美與繁華,整篇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對於學習這種文質兼美的文章,運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學習活動中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作了如下設計: 1、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教師出示醒目的紫荊花圖案導入,讓學生暢談對香港的了解,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緊接著,為學生創設了另一個新穎有趣的情境一一教師以導游的身份進入課堂,學生熱情高漲,特別是教師還邀請小導游幫忙,更能激發學生們探究的熱情。 2、進入情境,主動探究 教師播放優美的《東方之珠》樂曲,和著聲情並茂的介紹,開始了「導游」工作。這一情境的設計,能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課文,教師入情入境的介紹能喚起學生與課文內容的情感共鳴。再請學生說說聽懂了什麼?用什麼語氣來介紹?讓學生體驗到做導游應用什麼樣的語氣和感情說話,給學生自我嘗試,自我感悟的機會。 3、充分游覽,自由朗讀 教師邊說,邊點擊課件,出示旅遊的目的地,讓學生導游的感覺更真實,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最想去的地方讀一讀,再把自己的感受和收獲說給大家聽,並寫一寫導游詞。這一設計,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使學生在探究的樂趣中持續不斷地激發學習動機。 4、集中匯報,合作練習說 在豐富多彩的課件畫面中,學生的思維很容易被激活,產生強烈的表達慾望。因此,這個環節中,我們設計了都來當當小導游,我是小小評論家,讓學生進入情境——擔當角色——理解角色——體驗角色——表現角色——自己與角色同一。 5、升華情感,自由練說 這一環節,我們主要採用換位體驗的方式,使學生在練習說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升華。我們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香港的遊客,帶著激動、自豪的心情來把香港誇一誇。使學生在創造美的同時,也內化文本語言,豐富語言積累。最後,在雄壯的國歌聲中,讓學生再一次回顧香港交接儀式那激動人心的一刻,使學生們情感再一次升華,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懷。 五、值得注意的地方 有些教學內容,很難在實際中找到這樣的原型,沒有具體的情景,那麼在教學中就不應該為情境而情境,應該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感悟語言內涵而適時創設,創設情境不宜過多過濫。

Ⅹ 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教學論文

一、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朗讀
所謂的朗讀,是一種作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翰墨轉化為有聲語言,變更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加入的龐大的頭腦活動歷程。
作為語文教師都明白,文本之真之美生成於朗讀教學之中,尤其生成於朗讀之中。朗讀是一種閱讀方式,也是一種閱讀的手段。即通過朗讀來疏通文字、理解和記憶文章要義。但有些老師還是會不自覺地講,並且講多於讀,這樣學生朗讀的時間就沒了保障,朗讀的質量,就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的一些表現有:有時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經過若干遍的朗讀感悟之後,仍然讀不出課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讀效果乾巴巴;有時教師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普遍表現出空泛或應付的現狀,缺乏實效性的特點。教師的要求經常只是籠統的要讀出感情或把感情讀出來,而沒有就如何讀出這種感情提出具體的指導。教師對於學生朗讀的評價只是大多泛泛地說,好,他讀得真有感情,或者讀得真好,大家鼓鼓掌!其結果是,學生對於怎樣讀才算有感情或好至多隻能形成一些朦朧的感受;有時教師要求學生大聲地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結果,整個課堂果然是書聲琅琅,非常熱鬧。但學生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朗讀過程則很難說。往往到最後就從自由讀演變成了不規范的齊讀
從朗讀這一原理來看,朗讀不光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明確,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學因素,而且可以作為培育學生頭腦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頭腦本事強了,他的概括本事、表達本事、構造語言的本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本事作用於語言上,學生一定會說得趨於簡明、流通、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朗讀,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現在語言上,學生就能漸漸取得發音清楚、音量適中、熏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說來,朗讀本事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本事也通常比較強。這也驗證了朗讀能夠促進學生語言本事前進這一點。
以下是我的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以一邊展示灕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灕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
2、讀悟結合, 相互促進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教學時要使這種強烈的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產生共鳴,使其自然地感受到親切愛憐、壓抑、憤懣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情朗讀。
3、朗讀示範, 有法可依
我們提倡「多讀」,並非放任自流地讀。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師的范讀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
4、多種練習, 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
總之,激發興趣,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合理練習,鞏固學生讀的實踐……使讀書訓練因素有效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如何創設情境教學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