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改革傳統文化怎麼學

語文改革傳統文化怎麼學

發布時間:2022-06-11 07:22:28

『壹』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1、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

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

『貳』 語文課該怎樣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如何在語文課上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徐梓教授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教育、傳統文化教育,主編《歷史》《傳統文化》《國學》教材等。在《語文學習》雜志特約作者李節對他的訪談中,徐梓主張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而在組織教學時,應該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學的基本規律,比如一定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近日重讀張志公先生的《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張先生在書中導言中寫道:語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一個非常重要之點,即沒有足夠重視傳統、沒有正確地對待傳統。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在中小學「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准修訂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

從古至今,語言文字是割不斷的文化血脈。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習的關系最為密切。用滲透的方式在語文課程中增加傳統文化的比重,會不會成為繼承語文教育傳統、改革語文教學內容的契機呢?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需要面對的傳統最悠久、最豐厚。除了語言文化這個根,還有幾千年教育留下的傳統和經驗。

我理解張志公先生說那番話的意思是,語文教育必須要解決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語文獨立設科,一般從1904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算起,而教材中語體文取代文言文佔主要比重則要遲至1923年《新學制課程標准綱要》刊布以後。在語文教育中談傳統,要面對幾千年的歷史,內涵豐富,話題眾多。一篇訪談,自然不能網羅所有問題。

徐梓教授研究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多年,參與了指導綱要的制訂。在這次對話中,我向徐老師請教的很多問題是至今沒有解決好的老問題。囿於篇幅,有些問題也只能表達觀點、開啟思路,歡迎方家一起討論。

Q=李節
A=徐梓

Q:教育部指導綱要里所說的「傳統文化」
與我們一般所說的「國學」和「讀經」有什麼不同?

A:現在,我們最常用的是三個層次的概念,一是傳統文化,二是國學,三是讀經。在我看來,傳統文化包括經典文本、文化知識和技能技藝三個方面內容,這是一個最寬泛的概念,所指最廣,領導人講話和我國政府發布的文件,往往用的是這個概念,也最為恰當。

很多人認為「國學」的名頭更響,影響更大,寧願使用這個概念。實際上,它更多的只是和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文本所指近似,也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至於讀經的「經」,一般特指儒家經典,或少量其他經典,這樣說來,它又是國學或傳統文化經典文本中的一部分內容。

Q:根據指導綱要的精神,傳統文化教育主要以在各學科滲透的方式進行。我就想到一個問題,過去看到一些書里有不少大學者感慨自己古文念得少,國學功底不夠,建議年輕人多讀古文。要學好經典文本卻不專門開設課程,對改善一代人的傳統文化素養能起多大作用?是否還是隔靴搔癢?

A:我很贊同這一觀點,所以,我主張在基礎教育階段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課程。只有這樣,才能基於課程和教學的系統性,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整體擘畫,全局組織,以確保傳統文化教育目的的實現。

而這樣的目的,不可能通過其他學科偶爾地「體現」,或者零星地「滲透」就能完成。所以,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成為所有學生的「正餐」,而不是個別地區、個別學校、部分學生的「點心」。

經典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維系著這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它顯然是最有價值的知識,是學校應該教學的內容。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包括經典在內的古代典籍,顯然是應該優先考慮的內容。

Q:在目前的社會背景和教育制度下,優先考慮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似乎為改革語文教材帶來新的可能性,比如增加古文的比重,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A:在現行的課程體系下,在語文課中增加古文的比重,不失為最為可行的做法。

入選語文教材中的古文,首先自然應該是那些歷經千錘百煉、世所公認、最能體現祖國語言美的經典名篇。要避免那種什麼都照顧一點但什麼都不突出的面面俱到,不要有太多附加的功能,要以語言的優雅、精緻為最高原則。

此外,也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經典的學習上,我認為在小學階段,以學習唐詩、宋詞、元曲以及古代蒙書如《聲律啟蒙》《幼學瓊林》《千字文》之類為主;初中階段,可以選學「四書」和百家諸子;到高中階段,再選讀「五經」和歷代文集。

Q: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A:在組織教學時,我認為應該最大限度地遵循教育學的基本規律,比如一定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古人讀書特別注意循序漸進。

《三字經》中就有「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這樣的說法。清朝初年的施璜曾說,「五經」以「四書」為階梯,「四書」以《近思錄》為階梯,《近思錄》以「小學」為階梯。沒有精熟「小學」,就不可以讀《近思錄》;沒有精熟《近思錄》,就不可以讀「四書」;沒有精熟「四書」,就不可以讀「五經」。

在現代,學習的條件和內容都和傳統社會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的教學,沒有必要再按照《三字經》和施璜所說的順序進行。但是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任何教育中都是有效的。我們應當保持耐心,等待蛹繭化蝶的那一刻,不宜過早讓年紀尚小的學生單純背誦狹義的儒家經典,不要對童年過早、過度地開發。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兒童「樂嬉遊而憚拘檢」的特點,注意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保護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以游戲來代替督責。

Q:傳統文化教育、加大古文在教材中的比重與語文學習三者是什麼關系?

A:傳統文化教育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恰好是跟語文教育相關的,這就是要掌握優雅、精緻的祖國語言。這也是學習語文的主要目標。

一句話怎樣才叫精彩?我認為是語言的優雅和精緻,表述有個性、有節奏、有氣勢,氣韻生動。在我看來,好文章就是把優雅精緻的祖國語言,鑲嵌到獨特的、有節奏的句子當中。要做到這樣,就要到古文中去感受、體味和把玩。

我自己讀古文的經歷,也可以印證這個觀點。我在中小學的時候,因為正值「文革」,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後來到華中師范大學,跟隨中國歷史文獻學會會長張舜徽先生讀碩士。張先生要求我們最多的就是要把文章寫好。要寫好文章,就要多花時間背誦古文,而且是長篇古文。

他常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認為背誦賈誼的《治安策》、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王安石的《上神宗皇帝萬言書》等長篇古文可以養氣,可以感受到漢語的氣勢和氣韻;背多了,就可以駕輕就熟地駕馭漢語,寫一手漂亮的好文章。

碩士階段,我聽從老師的告誡,每天早上,別人在背外語的時候,我就背《古文觀止》《六朝文絜》《論語》和《孟子》。誦讀的時間長了,受益極大。以前寫文章只是注重技巧,寫些無病呻吟、面目可憎的東西。而這三年的誦讀,使我面貌一新,寫文章甚至講話的節奏感明快,氣勢、氣韻充足。

Q:張志公先生曾經總結道,我國古代教育的一個傳統是把語文教育與道德知識教育結合起來。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是不是可以包含語文和道德兩個方面的教育目標?

A:現在學科的劃分使每門學科的功能變得頗為單一。我始終認為,語文學科不要兼顧太多別的功能,擔負太多,自己的功能就會被削弱。

當然,無論哪一個科目,都要體現出教育的宗旨和追求,體現出赫爾巴特所謂的「教育性教育」,也就是使人「高尚而不是變壞」的教學,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我很反對語文教育中過多過重的道德教育因素的注入,語文教學不應該變成道德之學。

語文首先是讓孩子們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祖國語言的優雅和精緻,並且對這種語言產生興趣,直到能夠靈活應用這種語言。現在語文教育搞不好,我個人認為原因之一就是人們賦予了它太多的功能,讓它承載太多的任務。現在社會上有什麼問題,人們往往把板子都打在語文教育的身上,這不是語文教育能夠承載得了的。說白了,語文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讓學生有效地掌握、自如地運用祖國語言。

Q:語文課雖然不以道德完善為目標,但是語文形式和內容一體兩面的特點,使語文教育的目標不像數學、物理等學科那樣純粹。在選材的時候,除了要考慮文本的工具性、文學性,還要考慮其思想內容方面的價值。中華傳統文化中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儒家讀書講究「修身為本」,這一思想對於我們選取古文做語文教材有哪些啟發?您有什麼建議?

A:很多人希望把傳統的優質資源拿到當代,用以治療當今社會的亂象,解決現代社會道德缺失的問題,我認為這個目的註定是要落空的。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厚重的倫理色彩和道德說教,讀這些文本的時候,對一個人的心性和道德有所影響是必然的。我經常講一個故事:明代有一個新考中進士的人,去見當時的大學者章懋。因為剛考中進士,這個人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他問章懋:我已經考中進士了,該讀什麼書呢?章懋說:你回去可以讀讀「小學」。進士雖然心裡很不服氣,認為自己都是進士了,還讀什麼「小學」呢?但回家之後,他還是按照章懋的指教,讀了三個月的「小學」,而且越讀越有味。三個月後,他又去見章懋。章懋在院子里看到他,就問:你是不是讀了「小學」?進士大惑不解,問:你怎麼知道?章懋說:我看你走路的樣子跟上次很不一樣。

這個事例說明,閱讀古典文本對於改變一個人氣質是有好處的。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很多,只談道德一個方面,有狹隘化的傾向。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優化我們的素質,提高我們的素養,使我們成為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使我們從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中國人,變成自覺的、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這更重要。

Q: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中有精華有糟粕。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A:「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很長一段時期主流意識形態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坦率地講,我很不贊同這種說法和做法。

首先,我反對把傳統文化簡單地分為精華和糟粕。在你眼中是精華的,在我眼中可能是糟粕;今天認為是精華的,明天思想觀念變化了,就可能被認為是糟粕。法國之喜,英國之悲;今日之是,明日為非。精華和糟粕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有很強的主觀性,關鍵是從什麼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如果都根據一己之好惡,對傳統文化任意去取,長此以往,那麼我們就沒有傳統可傳、沒有經典可讀了。其次,所謂的精華和糟粕是水乳交融的,它們不過是一個銅板的兩個面,二者相須為用,相資相濟,相輔相成,就像一輛車的兩個輪子一樣。如果把古代文化中的糟粕去除了,留下的將不是精華,而是精華的危如累卵和朝不保夕。

所以,即便傳統文化能夠分辨出精華和糟粕,那我們應有的態度,也應該先「取其精華,存其糟粕」,然後倡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希望通過這番作為,為孩子們製造一個純凈的學習環境。實際上,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最弱不禁風。只是讓學生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就不能培養學生分辨善惡、美醜、真假、是非的能力,批判性地閱讀、獨立地思考、自覺運用理性的習慣就無從養成。

所以,真正的危險不是我們的孩子接觸了所謂的糟粕,而是在人為虛構的「精華」中,喪失了基本的辨別能力。所以,我反對所謂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才是應有的態度和原則。

Q:古代由蒙學教育承擔的識字寫字、認識聲律、屬對寫作等任務,基本上是要在今天的語文課上完成。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育可以借鑒的傳統經驗豐富而復雜。除了選什麼文本之外,還有方法。古代的方法和經驗,怎樣與現代語文教育相融合?我們該注意哪些問題?

A:的確,語文教育可以借鑒的傳統啟蒙教育的經驗非常豐富。傳統啟蒙教育之所以有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全社會高度重視啟蒙教育,很多著名的學者如宋代的呂祖謙、呂本中、陳淳、王令、胡寅、方逢辰、真德秀、王應麟等人,元代的許衡、程端禮、胡一桂等人,明朝的呂坤、王守仁、方孝孺、陳繼儒、袁黃等人,清代的陸世儀、張履祥、張伯行、陳宏謀、賀瑞麟、王筠等人,民國時期的章太炎等人,都參與了啟蒙教材的編寫。

又如,在蒙學教材的編纂上,不斷總結前人的智慧和經驗,形成了許多現今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編纂特色,如注重蒙學教材內容的穩定性與時代性,蒙學教材類型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蒙學教材語言的簡潔性和趣味性等。

另外一個原因是,傳統啟蒙教育教育教學方式有效,這其中包括教育的原則:以豫為先、及時施教,德教為主、蒙以養正,教之以事、培養習慣,寬嚴有節、寬猛相濟,多說恭敬、少說防禁等內容;包括教學的原則:識字為先、目標單一,量資循序、少授專精,誦讀為主、適當講解等;包括具體的教學方法:學習禮儀與習慣養成、講說故事與日長月化、認字仿寫與識字教育、誦讀為主與記憶教育、作詩作對與寫作教育、歌謠舞蹈與游戲放鬆等內容。

傳統啟蒙教育的這些原則和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完全可以用於現今的語文教育。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古代的啟蒙教育,一般只有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只有一個教師承擔,承載著多樣化的功能;而現今的語文教育,則是眾多門課中的一種,它承載的功能相對單一。所以,現今的語文教育和傳統的啟蒙教育比起來,它更應該突出語文性,這就是對優雅、精緻祖國語言的掌握並靈活應用。

Q:古人重視蒙師,認為「蒙師教授幼學,其督責之勞,耳無停聽,目無停視,唇焦舌敝,其苦甚於經師數倍。非品端學優,而又勤且嚴者,不克勝任」(唐翼修《父師善誘法》),
「蒙師失則後世難為功,蒙師得則後世易為力」(崔學古《幼訓》)。古代對蒙師作用和價值的認識,對於我們今天小學語文老師的培養有哪些值得借鑒之處?

A:古人把啟蒙教育和讀經教育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將它們分屬於大學和小學的范疇。從事啟蒙教育的老師被稱為「蒙師」,教授儒家經典的老師則被稱之為「經師」。所以,「蒙師」是相對於「經師」而言的,而語文教師則是現今眾多科目教師中的一種。「蒙師」相對於「經師」,突出的是它的階段性、基礎性,語文教師相對於其他科目的教師,則突出的是它的專門性、功能性。

小學語文老師和蒙師處於同一層次。在工作的辛苦、重要性方面並無二致。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啟蒙教育都被看成一個人終身事業的根本,被看作一個人一生乃至一個家族成敗之所系。正如沈鯉在《義學約》中所說:「子弟讀書,有成有廢,乃關系門戶盛衰,一家禍福。為師者,成就得一個好人,便即是許大陰功,若耽誤人家子弟,亦大傷天理,與尋常虧欠者不同。」啟蒙教育既是大事,也是難事。而從事啟蒙教育的蒙師,也遠不是人們通常想像的那麼簡單。這也就是崔學古在《幼訓》中所說的:「為師難,為蒙師更難」。

對小學教師資質的要求,表述雖然不同,但精神實質幾乎完全一致。比如,古代對蒙師的要求:

首先,必須是學生行事的榜樣,視聽言動的模範;

其次,要有一定的學識,或者看他是否有從教經歷,或者看他在科舉的道路上,取得了怎樣的成績,獲得了什麼功名;

再次,還要求有對自己工作的忠誠,對東家的負責,對他人子弟前途的重視,用古代的話來說,就是盡心,用現代術語來表述,也就是敬業;

最後,歷史上那些最能做育人才的蒙師,也是那些能針對學生的實情、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使用得當、訓導有方的蒙師,這也就是善教。這些古代對蒙師的要求,對現今的小學語文老師依然有效。

『叄』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的靈魂,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髓,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根深蒂固。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所肩負的重任,更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加強課內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傳統文化,明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教師應採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進行探究式閱讀,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和快樂,在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節日、風俗等許多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教師查找、搜集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民族節日和民間習俗。再如:《天馬》一文,天馬又稱「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一件藝術珍品,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冶鑄技術的結晶,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傑作。作為中華旅遊的圖形標志,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代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走向世界。在學習本課時,教師不僅要了解青銅奔馬的歷史背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象徵意義,還要學習濃郁的中國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雖然在新課程標准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要拓展、啟迪、陶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從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
通過課內,課外閱讀,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積累詞句,體會故事情節,文章內涵。

『肆』 教育部宣布「大語文」改革實行,具體會如何改革呢

此次教育部宣布了大語文改革實行具體內容,包括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不局限於課堂之上獲取知識,並且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對歷史的熱愛。

一、擴大學生的學習范圍

語文這門課程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都會應用得到,特別展示在我們個人的學識,個人的文化積累以及個人的表達上。因此讓學生學習語文的時候,不能把目光局限於課堂之上,要把目光放的長遠讓學生來感受語文的魅力,學校會為學生多提供一些平台,讓學生多接觸到各方面的知識。

『伍』 如何在語文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
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
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

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
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
參考參考吧,採納

『陸』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土壤,是我們民族賴以存活的養分,是我們活的靈魂,它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促進我們的成長,對國家的復興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從近代以來,外來文化逐漸的傳入中國,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來自西方的快餐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少年的青睞,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則被人越來越少問津,面臨被拋棄的尷尬處境,正在逐漸走向衰弱。這種狀況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領導人號召人們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進行創新與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然而進行文化傳承必須從小做起,從小學語文教育做起。因此教育部在進行小學新課程改革中,對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傳統文化的滲透,來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並對其加以繼承,使其能夠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但是目前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許多問題,急需教師找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來走出目前的教學困境,解決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問題,進而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的傳承,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承擔著國家發展與富強的重任,是國家的希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並且小學生正好處於懵懂的年紀,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的誘惑,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授課講解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如中國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的滲透,能夠對學生的為人處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抵禦外界的不良誘惑。這對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這與他們正好處於叛逆期以及正好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有關,教師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加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識別外界的誘惑,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對待別人給予的建議與批評,促進自身的成長與全面發展,提高學習成績。

(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對學生的道德素養的提高有重大的意義。教師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向學生潛移默化地傳播古代的優良品德,如孔融讓梨、卧冰求鯉等故事,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如教師在講解五年級語文課文《絲綢之路》的時候,可以適當地介紹絲綢之路開辟的背景,可以運用多媒體向同學們播放張騫出使西域的紀錄片,進而讓同學們從中學習絲綢之路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幫助學生樹立人文和諧觀念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能夠將中國古人提倡的人文和諧相處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進而幫助學生樹立人文和諧相處的觀念。如教師在講解古詩《牧童》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同學們再現當時的情境,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中,感受古詩所營造的意境,使學生樹立和諧相處的人文觀念,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文化底蘊的提升。

(四)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於促進文化的傳承,教師在進行文化滲透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影響。這是對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有助於使傳統文化永葆青春活力,促進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以及國家的綜合實力,促進國家的富強與繁榮。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選擇,但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現狀卻不盡如人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且存在許多問題。如傳統文化滲透力不足;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不到位,須藉助參考書來了解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對其內涵理解不足;對教材中的古詩鑒賞能力差,不能深究其詩人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再則教師雖然響應新課改的號召,也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卻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熏陶不到位,往往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追求學生的課堂效率,忽視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導致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力不足,影響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許多問題。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

(一)教師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想永遠傳承下去,必須從小做起,從小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而在這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培養意識,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對傳統文化進行適當的滲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如教師在講解《白楊》這一課的時候,教師應緊緊圍繞服從需要、紮根邊疆、無私奉獻這幾個詞進行講解,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讓學生懂得自己將來要向白楊那樣,不畏艱難困苦,自強不屈,無私奉獻自己的一生。教師也可以在課文結束後穿插地講解一些古代像白楊一樣具有這種品格的人,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深華,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課文的內涵。

(二)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教材中漢字學習的挖掘

漢字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教材中漢字的學習和文化挖掘,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舉措。中國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具有好多種意思,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發生了好多次的字體變換,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雖然現在提倡少寫多認,但我卻認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漢字書寫規范以及漢字所代表的含義,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潛移默化地傳承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教學,使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事半功倍。如教師在講解《清平樂·村居》時,學生通過對這首詩主要漢字的學習以及字義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對古詩句的字面意思有個初步的了解,對老師後續的講解以及古詩整體的情感有個大致的把握,進而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使傳統文化滲透事半功倍。

(三)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

培養學生養成誦讀的習慣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一個關鍵所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都是經過專家學者經過慎重討論選定的,這些課文對小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發展自身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能夠體會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影響到學生自身,但是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誦讀中的不良習慣。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的《白楊》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課文豐富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師一定要先帶頭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給學生起一個好的示範作用,並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注意糾正其缺點,如學生在讀課文時容易搖頭晃腦不帶感情地念,沒有置身其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通過反復的誦讀能夠體會到白楊那種無私奉獻,紮根邊疆,服從需要,面對艱苦環境自強不息的高貴品質,進而對學生的思想產生間接影響,促進學生的發展,傳承傳統文化,達到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

(四)注意對古詩文進行有效的情境講解

古詩文一般是學生學習能力最缺乏的一塊,但是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力最強的一塊。對古詩文的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但是由於學生從小接觸的是白話文,淺顯易懂,而古文晦澀難懂,表達的感情方法含蓄,不易理解,使得學生常常斷章取義,不能很好地鑒賞古文,掌握其情感,造成傳統文化滲透障礙。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應進行有效的情境講解,適當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景再現,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文所表達的內涵。如教師進行古詩《牧童》講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對古詩中的情境進行講解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景再現,然後再讓同學進行誦讀並輔以教師細致的講解,從而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五)創新教學情境,注意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

創新教學情境也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滲透方法,教師可以採用空間情境方法,利用教室的有限空間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度,如在教室中粘貼古詞古句或名言警句等,來加強傳統文化的影響。

四、小結

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是一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著重從必要性、現狀、措施三個方面來論述了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柒』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與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 彭永成

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在學生文化內涵的建設、文化的提升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在各類因素的作用下,高中學生缺乏文化修養的問題已經日漸緊張。增強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合,能夠讓學生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本質的方面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增強學生個人學習動機的過程中建立完美的個人品質;在完善個人文化修養的同時自覺過濾各種不良思想的擴散。所以,為了達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完善學生的文化內涵以及增強學生文化修養的教學要求,加大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合力度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根據現在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的普遍情況來看,傳統文化是怎樣應用的。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應用
傳統文化的融合有利於增強高中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讓學生能夠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樹立深遠的文化內涵以及先進的文化修養;並且,語文教學是一種具有意義的傳承文化工具。使得我過國的傳統文化得以長久流傳。但是從當前我國的高中語文教育學情況來說,傳統文化的應用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還需解決。
(一)教師的「教」通常會忽視學生感情的培養
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更好融合,並不單是為了學生們能夠熟練的背誦傳統文化的內容。更是希望學生們能夠把傳統文化的含義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同時,要在對其理解的層次上學會應用。然後當前,很多的高中語文教師在對傳統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通常只是把普遍的翻譯方法與有關的簡單知識教給了學生,缺少對傳統思想和情感的引導。讓學生不能深層次的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價值。
(二)藉助大量的古文和資料學習
就當前情況而言,我國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主要融合於古文教學中。然而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方式並不是單一的藉助於教科書。而是類似於「高中語文詩詞精講」、「高中文言文解析」、「高中古詩詞全解」等這些輔助性的學習資料。學生使用這些工具書對課堂所學的內容進行剖析,缺乏了自己的理解部分,讓他們的學習不能得到實質的升華,然而,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理解、鑒賞能力也不能增強,文化內涵的培養以及文化修養的增強更是不可能達到。根據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的融合的現狀來看,尋找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合的合理方式成了語文教師教研的主要課題。
二、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
語文教學活動是綜合性的,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完成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可以從多方面來進行。下面從課堂教學和課外延伸兩個方面對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作了深入分析:
(一)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合途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傳統文化的融合目的,可以採取以下的兩種教學措施:
1.因為對教材做出的一系列的研究和實踐作運用。我們發現,語文教材有著嚴格手續對其進行多次專業的編排而形成的。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傳統文化的經典。它是傳統文化以及文化修養的經典事例的借鑒。因此,當教師在對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完美結合教材特點把傳統文化的修養方面,把課堂的重點轉移到文化蘊含以及教育方面上。在於思想道德、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等一些價值觀念以及思想方法方面深層次的理解。從而能夠把文章內容的真正含義表達出來。例如,《師說》疑問,能夠把從事求學方面的文化含義清晰的展現出來,然而,《鴻門宴》就能夠從另一方面展現出審美情感和民族精神文化方面的含義。
2.通過對課堂氛圍的營造增強人文熏陶。語文這一學科自身就是文化傳承的介質。也是文化水平價值體現的一種方式。所以傳統文化就必須融合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在整個教學的課堂里,教師就可以用營造課堂氛圍的方式來增強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感染程度。用《荷塘月色》這篇文章作為例子來講,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李白的《古風》、楊萬里的《蓮花》和晉?樂府詩中的《青陽渡》此類詩詞和「荷花」密切相連的詩詞融合在一起。再加上有關的古典音樂,就會更輕松的把學生們的思想境界引導到荷塘月色的美景里,身臨其境。能夠激發出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就自然而然的增強了學生們對古典文學的求知慾望。
(二)課外擴展傳統文化的融合方式
課外活動就是平常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它有著很多的形式,語文教師必須選擇合理有效的方案,其中最為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經典古代文學的、美文的背誦理解和鑒賞。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師在上課前所採取的一種小活動,每一節語文課的前五分鍾,讓學生們把自己感興趣的古代詩詞和句子通過背誦和鑒賞的方法呈現給大家,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個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增強對古代傳統文化知識的認知度。長久的堅持,就會讓學生在這個過程里自然的積累到很多的文化知識涵韻。
2.大量的閱讀和鑒賞古代文學經典,增強學生們對古代文學的文化修養。大量的閱讀古代文學經典能夠達到豐富學生的文化情感和促進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理解意識。語文教師就可以在每學期里讓學生自己安排閱讀一到兩部的古典文學作品。當然,這些作品一定要與教學內容上有著相聯系的。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層次學習和理解。
總的來說,高中語文教學里的傳統文化融合的影響著學生文化修養的成長。然而,高中生的文化蘊含和文化修養的成長是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發現展。根據教育體制改革的變化,學生們對古代詩人們以及對文學偉人們的認識和鑒賞已經不能讓他們顯的出類拔萃。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就一定要將語文教學的整個情況考慮進去,使用多樣的教育方式方法加大傳統文化的普及。讓學生們能夠在這些古典文學底蘊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捌』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玖』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傳統文化23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是最具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她能涵蓋倫理道德、 藝術審美等元素,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而中國社會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並且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於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動畫片,很少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造成用方塊字傳承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正面臨斷鏈的危險。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不僅是學習語言的手段,更是學習文化的工具,從一定程度上說,文化傳承的功能是目的,語言學習是手段。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習並傳播中華文化經典,是語文課程當仁不讓的使命。所以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那麼,怎麼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 漢字激趣
漢字是中華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領略漢字之美,可以說是國學基礎。作為語文教師,特別是小學啟蒙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走近中國漢字,讓他們體會漢字的神奇與美麗。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在識字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演繹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隸書,再到現今的宋體。如「門」字的甲骨文很像兩扇門的樣子,指的是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體的變化,而且到文字意義的認識,都給學生一個具體生動的意象,寓教於樂。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著手,解釋字義,這樣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還可以安排書法教學進入語文課堂。特別是針對現在電腦、手機流行,讓學生寫好字,書寫端正、工整,教師面臨著重大的責任。日常教學中可每周安排一兩個課時進行寫字教學,要求學生寫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等規范。在教學生寫字時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不論是上書法欣賞課還是臨摹課、練習課我都要重復一句歌詞「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讓它這一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使他們對書法藝術產生濃濃的興趣與嚮往之情後,再讓學生由一筆一畫做起。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結構方面,很多字由於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使學生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是弘揚祖國文化傳統,從而對祖國的文化更加熱愛。
二、經典詩詞吟誦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權威的著作,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在小學中開展誦讀活動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通過誦讀經典讓學生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天人合一」「和為貴」中所倡導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讓學生知道現代社會所倡導的「和諧社會」都能在傳統國學經典中找到淵源。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在逐漸提高。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仔細地欣賞、品味。在我們小學階段的課本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古詩文所凝結的文化精髓。從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讓學生懂得惜時;從《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讓學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從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學生懂得了怎樣愛國;從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學生明白了為了崇高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態度;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可見,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聲情並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松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方式,自由誦讀,開朗誦會,演講、表演讀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此外,我們還應該加強課外閱讀,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對傳統文化的積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故事熏陶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粒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國學,如三字經、弟子規、成語等它們本身背後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給學生以知識、以夢想、以信任、以思索,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鐵杵成針》等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鍾的時間,由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後,由學生合作表演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慾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理解的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煉了其合作能力。
四. 傳統節日熏陶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他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這些洋節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並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在中秋節時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並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進行一次詩文熏陶;在清明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時引導學生誦讀杜牧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從而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生從活動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五、營造文化氛圍
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當涉及到傳統文化課文教學時,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同時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與此同時,也可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古箏曲創設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
總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傳承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語文教學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職責。小學語文教學只有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才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讓我們在教學中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吧!

『拾』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人具有社會性,歷史和時代巨大的變遷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心理震盪。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的青少年,更是對中國古老、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反而對舶來文化趨之若鶩。他們熟稔於一部部「國外大片」,卻對於中國的歷史故事知之甚少,他們在各種洋節面前積極活躍,在中國傳統節日卻冷漠敷衍。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輕自賤,不免讓人擔憂。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同時能夠學習古人光明磊落、豁達坦盪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優秀品質呢。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而艱巨的課題。
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1.經典名著,重視推介工作
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中國經典名著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與驗證,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傳承性。是中學生必須了解與學習的範本,在學習經典名著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經典名著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在困厄中掙扎的頑強;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時所爆發出的團結與奮斗。這些都是語文課上必須重視、加以推介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推介的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是很多的。
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很多學生存在著「看不進去、讀不懂」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社會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說、卡通、漫畫的形式呈現,具有篇幅短小、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明確的特點。
作為一部73萬字的巨作,在閱讀的時候,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紅樓夢》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這些都是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障礙。所以,勸導學生「開卷有益」,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一讀原著,寫一寫讀書筆記,並利用課上時間,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將一段時間的所讀、所想、所感表達出來,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除此之外,《論語》《孟子》讓學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華;《史記》讓學生通過歷史故事感受俠肝義膽、忠貞愛國的內涵,等等。我們可以借中國經典名著來培養學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詩詞,培養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詩詞莫屬,很多外國人出於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而中國青少年中,卻有一部分人只會背誦《詠鵝》等一些通俗詩詞,對於詩詞的鑒賞更是毫不了解。
而詩歌作為中國的優秀文化能夠流傳下來不僅僅是由於詩詞語言的華美,更因為詩人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詩詞中所展現的愛國之情及偉大抱負,更因為詩詞中對於美的關注。
高中語文中所涉及的詩詞無不體現著「美」。《孔雀東南飛》歌頌了對愛情忠貞之美;《蜀道難》表現了瑰麗想像之美;《登高》則抒發了詩人暮年悲壯之美;《錦瑟》體現的則是一種朦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詩詞,如果不能給予學生審美的享受,那絕對是對古典詩詞的一種褻瀆。
賞鑒古典詩詞,首先要知人論世。詩詞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寫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以作者的思維去思考,去解讀,方能真正走進作者的世界。
鑒賞古典詩詞,第二步是熟讀成誦。古語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師要改一改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要告訴學生詩中寫了什麼,而要讓學生自己去品讀詩中的美,並能將這種美呈現出來。
鑒賞古典詩詞,當然也不是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要做的是引導與點撥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要讓學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這「情」均是與詩人的性格、經歷、人生理想、愛國情操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只有理解了詩詞中「物」的內涵,才能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才能真正享受詩詞之美。
更重要的是將詩詞中所表現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貞的操守帶入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3.古典散文,學會關注人生
在紛雜的人生當中,除了鮮花與掌聲,我們還要經歷坎坷、失敗與痛苦。而當代的中學生中,有一些人抗壓能力極差,動不動就覺得生活拋棄了他。如何讓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就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向古人學習,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學習《蘇武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蘇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飲血吞氈、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蘇武進行比較,讓學生懂得,關注人生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三、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語文學科不僅是中學學習中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工具學科。學好語文,尤其是學好傳統文化,不僅能在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同時能夠在別人的人生經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樣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儲備,淵博的知識,廣泛的社會閱歷。在講解一篇具體的傳統作品

閱讀全文

與語文改革傳統文化怎麼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