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堂需要什麼支撐

語文課堂需要什麼支撐

發布時間:2022-06-11 09:15:00

❶ 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構建新的課堂文化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策略

作者:張麗|[email protected]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346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新課程標准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新的課標、新的教學理念,應該在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上得以實現,獲得體現。這就需要構建一個新課標下的新課堂。
一、教學重心要轉移。
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所以,實現教學重心的轉移,就要如《語文課程標准》所言「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上規定涉及學習興趣、自主意識、學習習慣、學習情境、學習方式諸方面,都屬於學生主體的意識和行為。
當前,對「學生主體」談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議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層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僅此而己,實際上是把「主體」虛擬化、抽象化。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人,是一個個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蘊涵著生命潛能的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近;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和;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共振共鳴。而常見的語文教學卻是匆忙地將具體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轉化為「用符號表現的專門知識。」這正是杜威堅決反對的把「學生知識從生活中孤立出來作為直接追求的事件。」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中介解決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和教材內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語文教學就是要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教師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使自己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不只是知識的佔有者和闡釋者,更不是神聖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說教者」。要真正蹲下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和學生交朋友。教學是師生共同享有的快樂的生活,教室是師生共處的生活世界。當前,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重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重構一種新的教學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語文教學要改變教學策略。所謂策略是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運用的方法、手段、途徑的總稱。由於語文教學綜合性強,應研究與教材和學生實際相適應的語文教學策略體系。當前,對單個教學法的研究比較多。應該說,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從特定的理論出發(有我國傳統的教學理論,也有從前蘇聯和西方引進的理論)通過實證性研究使傳統的現代化,國外的本土化;有的是從本地本校的帶有個性色彩的成功經驗出發,經過提煉、加工、推廣,使個性的共性化、經驗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統化。雖然有的教學方法還缺乏理論構件,甚至還帶有「經驗色彩」,但由於是土生土長的,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比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學法實驗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經驗,又注意對傳統的繼承和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鑒,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對這些語文教學改革實驗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
當前對教學策略研究的著力點是把零散的個案研究體系化,把單個的教學實驗研究置於一個大系統中加以整合。可以說,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的多種方法巧妙的組合。如何組合,孰前孰後、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藝術,因此「課程標准」強調「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一)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銜接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於「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還應讓學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討論、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探究性學習允許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採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興趣愛好迥異、性格氣質有別,應提倡結論的多樣化。
允許暫不作結論,把問題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去尋求解答。例如:講《秋天》(《暖色音樂》)一詩,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離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據以往的教詩歌的經驗,讓學生探究歸納詩歌的「跳躍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討論、交流、短評的形式對此詩進行學習,並自己動手學寫小詩。這種嘗試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每篇周記都有人寫詩。並摘抄了許多小詩。學語文的興趣大增。
要變教師發問為學生提問。提倡教師少問,學生多問。並非一概反對教師提問,而是反對那種瑣碎的無思考價值的提問,反對那種不能激發學生想像力、思維力的提問,反對那種淺顯的無回味餘地的提問。怎樣看待「帶著問題讀」?這個提法本無可非議。因為循疑而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是古訓中的讀書要旨。要不要每一個段落都要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讀書呢?如果這段課文明白如話,學生一讀就懂,有必要去提問嗎?如果這段課文想像空間和思維空間很大,學生通過讀、思、議可以自由發揮、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師用一個問題框住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呢?如果這段課文確實難以理解,學生不知從何入手,教師在課文的「節骨眼」上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讀書中找答案,也未嘗不可。例如:《獵狐》一文的閱讀抓住兩點即可。一是由情節「獵狐「——「放狐」中所體現的人物情感怎樣;一是整體感知全文後的所得——「為什麼」。把握了這兩點,基本對這篇課文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明白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授受雙方都有的放矢。
(二)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要重感悟、重語感訓練。「好讀書,不求甚解」。只要學生通過上下文在一定的語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確,只求明了。
重讀書,特別是重自讀、重自由讀書。當前,語文課上齊讀太多,整齊劃一、氣氛熱烈,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齊讀太多,教師不便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讀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久而久之,還可能出現「濫竿充數」的「南郭先生」。因此,對「齊讀」要適時、適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積累,包括課內積累和課外積累。對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語言積累,佳詞妙句、古詩、精彩片斷都應要求熟讀成誦,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語文學習,不是先學語言規律再去說話、作文,而是通過接觸大量典範的語言現象,自己去悟出語言的規律和法則,所以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語文學習是「舉三反一」。《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大量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
(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學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為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語文課程標准》中要求識字教學「注重教給識字方法」,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有條件的學校還要求「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的閱讀」。作文教學「應注意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讓學生在習作實踐中學習觀察的方法、構思的方法、表現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現「表現」這一概念,頗具深意。「表現」是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中將主觀意願和客觀事物結合、反映個性心理的一種寫作方法,是習作的個性化行為。作文教學強調「寫真實」是正確的,但在寫真實的前提下要引導學生善於表現「自我」,表現有別於他人的主觀感受、主觀體驗。學生個性化作文是學生個性心理的獨特反映,這種獨特性常常閃爍著創新的火花。
此次《語文課程標准》,不再強調每課必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由於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里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也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多種樣式並存。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有的課,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如《羚羊木雕》中「要回木雕」一節)入手來設計教學結構。但注意不要割裂課文,不要打亂作者的表達思路。有時,學生由於預習不充分,究竟對哪一段感興趣說不出所以然,而是隨口應答,教師應分辨真偽,作出正確判斷。
有的課,(如《蜀鄙二僧》)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在讀書中,遇到疑難處,自己運用工具書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從旁指點。讀書是一個過程,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教師在讀中相機指導,或矯正目標、或提出要求、或糾正錯誤、或進行激勵、或梳理歸納。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讀中感悟和教師的讀中指導要自然、和諧,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要打亂學生的思路。
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後交流,然後提取各組之長,師生共同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
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引導學生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去自學其他段落。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於創新。
總之,所有的課都應強調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自主學習,要改變那種逐詞、逐句、逐段分析課文的方法,改為重點精讀、非重點略讀和瀏覽。改變繁瑣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課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特定的意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新的教學計劃出台後,語文學科由原來占總課時的3O%左右減為占總課時的2O%-22%,課時減少,閱讀量增大。中、高年級課文一般為35篇(包括精讀、略讀),所以必須研究長文短學,一般是一篇課文一節課學完。充分利用學一篇帶多篇的方法,實行能力的遷移。教師要吃透教材的重點、難點,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講深講透。要改變那種慢節奏、低效率的教學,強調提高教學效率,向45分鍾要質量。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精煉,不講或少講那些「正確的廢話」,教師不重復嗦,學生也不重復別人的話語。各個教學環節要嚴謹有序,不為一些細微末節的問題浪費時間,也不要為某個學生的無關問題影響教學進程。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語文課程標准》的出台,無疑為僵化的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多年來圍繞「考試」而旋轉的教師和莘莘學子們,不由得歡慶鼓舞。在這塊以人性為基準,以發展為根本,提高素質為核心的平台上,他們可以自由創造,各顯其能,展示才能,讓更多教師和學子走出應試教育的牢籠,成為「自由」的人。然而繁華的背後是否存在熱鬧的空洞,繁華的虛假呢?以下談談我的拙見。

創新教育,素質教育,還是現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無疑都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其成為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創造型人才。因此,新課標以發展人性為基準,著重培養人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存。「傳道,授業,解惑」為職業的教師形象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解讀,分析課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材的創新者,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教學的主導者,以往那種教師獨霸課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為歷史,而應將主動權全面的完整的交給學生,還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讓其在語文的天堂里自由飛翔,自由馳騁,教師只是一個宏觀調控者,是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解讀課文,共同探討交流,將自己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思維無形中傳給學生,在共同學習中達到教學目的,提高語文素養。
一「沒有標準的標准」

《語文課程標准》中「閱讀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既然對話,就有對話中大差異,真所謂「一千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個文本的解讀,仁者見忍,智者見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為
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師是否聽之任之呢,我認為在課堂上應該不僅能放的得開,更應該收的來。成然,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的主體體驗,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珍惜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強調多元理解應該是有理有據的而不是信馬由韁,我們的教學必定是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某一發展水平。應此,作為調度者的教師,應該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尋找一個准線,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認識水平有所提高。
二「無招」與「有招」
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絕,身懷絕技,他們信奉「無招勝有招」的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覺得無招比有招更能取敵制勝。語文教學「五環節」,「目標教學」…語文教師可能耳熟能詳了。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讓語文這棵大樹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進景下,多少有點捉襟見肘了。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本來是審美教育,其學科的獨特性
決定了其教發的靈活多樣,如果我們只限於幾種模式,無疑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帶著腳鐐跳舞。再者,「迢迢大路通羅馬」只要目標一致,方式可以多樣。在寬松的環境里你教的精彩,學生也學得愉快。
三作文批改探微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寫作水平的高低與否直接反應出一個人的語文水平。應此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不可丟。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對話式」的作文批改方式應該得到青睞。
作文是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現,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縮影。應此作文的批閱尤其重要。閱讀一篇作文無疑是一次師生對話。評語是師生溝通的媒介, 教師針對學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評語,學生再根據評語修改作文,。這樣一方面學生吸取教師的修改意見,另一方面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達到心靈的溝通,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實踐

發布時間:2005-11-16 來源:網友提供

新課程改革關繫到教育質量的高低,關繫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繫到綜合國力的增強。其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主」、「以實用為主」,強調終極關懷。首要任務是改變知識傳授過重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學習技能。並且在主動探索和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它比任何時候都更關注人本身的發展
,注重張揚個性,體現人文關懷。這既是對祖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主體意識缺失的一種深沉思考和內省,又是對現實世界科學精神的呼喚。

作為語文教師,我順應時代潮流,認真學習新課標的理念,逐漸轉變了觀念,樹立了新的學生觀和教師觀。並且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努力轉變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努力實現教學活動中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角色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藝術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角色從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年來,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變革教學設計的內容,堅持「教」的設計和「學」的設計,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

一般來說,教師備課,向來是非常詳細的,且不說內容的環環相扣,即使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出現的回答,所用的教學時間均在教案中有所體現,若是照著教案「教」下去,那應該是一堂較完美的課。但「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學」,宗旨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一堂課只有「教」的行為沒有「學」的行為,那麼學生的「學」就不是真正的「學」,學生的「發展」也談不上真正的「發展」。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堅持既有「教」的設計,也有「學」的設計,有「教」的行為,也有「學」的行為,如果遇到實際教學時間、環節與設計的時間、環節不一致時,我常是忍痛割愛,將精彩留給學生,讓「學」的環節充分發展。如教學《未選擇的路》,原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結果多花了20分鍾,原因是「學」的環節出彩。這節課本來設計的是「讀」、「說」、「寫」三大板塊,板塊之間彼此依存、交叉、交替、連綴,內容精細嚴密。「讀」時學生紛紛發表意見,如重音、節奏和停頓的反復推敲確定,「說」中學生爭說情感體驗,並逐漸形成兩大對立傾向,雙方各執一詞。在此情況下再完成「寫」已不可能,我決定改變計劃引導學生舉行一次小型辯論賽,雙方引經據典,氣氛異常熱烈。雖超出原定時間,且「寫」的環節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且確有所得,何樂而不為?

二、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逐漸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逐漸改變以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階段,授之以漁,付之以行動,解決「怎麼做」、「做什麼」的問題,包括六個步驟:①自選內容進行課前三分鍾演講;②結合單元總體目標和導語提示自定目標,明確意向;③自瀆課文,正音釋詞,編自然段序號;④自主作答,「我認為本文的內容是
,主旨是
」;⑤參照課後習題再讀課文,力求找到答案;⑥歸納小結自主學習階段的疑難問題,整理在預習本上。此階段總的原則是大膽地想,大膽地說,大膽地寫,還給學生心靈的自由,使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獨特體會。

2、合作探究階段,設置任務,學會交流合作。

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實現合作探究學習呢?我嘗試過二人組合(同桌)、四人組合(前後兩排)、隨機組合(設置情景,臨時調用,如表演課本劇、分角色朗讀),教會學生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如記錄員、組長、主持人等。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不僅形成與人交流的能力,還學會了發言、傾聽、評價、質疑,在交流中形成了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堅持面向所有學生,尊重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標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大而言之,是素質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師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過去有段時間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動或賽課中,為了課堂出彩,我常常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秀的學生,如全班最善朗讀的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畫畫的去畫畫……實際上只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跑龍套」,支撐整堂課框架的只是為數很少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沉默不語,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總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剛進校時活蹦亂跳,暢所欲言的孩子在學校呆了兩三年後居然連手都不敢舉了。「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遞減。」有此教訓,我盡量兼顧各層次的學生,分層教學,分類要求。設計教案時,注意要求和難易度的各不相同,讓學生有選擇性地參加,有選擇地完成,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學習活動。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尤其慎重地評價差生,善於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感到老師的信任鼓勵,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動」的慾望和可能,使學生感到我也要參加,我也能完成,增強了自信心,從而也留住了學生的心,讓他們各盡其材,各得其所。

其實,深入每個學生,你會發現,他們中每個人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通常,當老師的注意力輻射於後進生之外時,他們就會游離於教學之外,諸如講小話、玩紙團、做鬼臉、彈皮筋、大聲讀書、怪調回答……但他們常常被尊重被包容時,他們的潛能就會蘇醒過來,有時會令你大吃一驚。如我教學《第一次真好》時,先是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角色體驗,再全班暢所欲言「第一次」,我有意請平時表現很糟糕的同學講述他們的第一次,結果發現他們的「第一次」更豐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無窮。

由此,我領悟到語文教育的確應該是大眾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為語文教師,我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尊重他們的情感體驗。我期待著我的課堂能成為全體學生的情感樂園,是激發全體學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學生心中的伊甸園。

四、堅持學以致用,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新課標在前言部分就開宗明義,強調語文學習要服務於生活,服務於應用,服務於個性發展。大體來說,作為體現新課標理念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要教給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前已談及,此不贅述。

至於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輔陣地――綜合實踐活動是聯系課內外的紐帶,是語文服務於生活的體現,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捷徑。所以,我盡量利用各種機會,盡可能地開發課程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從而使學生增強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近一年來,我指導學生利用各種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書刊、電影、電視、網路、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廣告牌等收集資料。開展過以下活動:口語交際(「向你推薦我」、「成長的煩惱」)、演講會(每日一講,課前3分鍾)、辯論會(不定期)、故事會(「約會名人」)、讀書會(設會長、副會長各一人,各司其職)、詩歌朗誦會、小報比賽(「黃河頌」)、競猜熱線(「戲曲大舞台」)、調查報告(街頭錯字)、焦點訪談(「黃河,母親河」)、語文知識競賽(「探索月球奧秘」)。

雖然以上活動並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讓學生走出象牙塔,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活學活用語文,明白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是最大的收益。

五、堅持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也即反思教學,對青年教師尤其重要。反思的過程,往往真理的大門會怦然開啟。在教學實踐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著重反思三個方面。

首先,反思本節課最有創意的細節。就教師方面看,指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獨特的理解,新穎的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手段,能維持學生興奮點的提示或暗號等。就學生方面看,指對課文的獨特理解、體驗、領悟,可資借鑒的學法,收集篩選材料的獨特視角。

其次,反思本節課中最成功的細節,如新穎獨到的導入方式,別具一格的情景設置,層次分明的提問,凸現思維的點撥,標新立異的板書,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
,銜接緊密自然的巧妙提問,形象活潑的教輔用具,讓學生迷途知返的暗號等,如教

小學語文老師的教學基本要求有哪些

小學語文老師的教學基本要求:

一、教態基本功。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眼神包含著對學生的肯定、贊賞和鼓勵,是與學生情感的交流,切不可盯著天花板或隨處亂看。前者給學生目中無人的感覺,後者給人心不在焉的感覺,但兩者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課堂效果。動作也很重要,打手勢能起到輔助講解的作用,但要恰倒好處。

二、語言基本功。

1、要准確清楚,說普通話,精當簡練,生動形象有啟發性。

2、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三、板書基本功。

1、從板書中我們可以直接看出一個教師的書寫能力。有的青年老師認為,只要有水平,寫字的好壞是次要的。可謂一個教師,應該處處為人師表,而粉筆字正是老師的「門面」,學生看得最多最清楚,如果老師板書時能又快又好,學生會產生一種欽佩感,會認真看和細心模仿,這就從心理上為教學提供了有利因素,久而久之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和作業的質量。

2、從板書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老師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力強的老師能通過簡潔的板書,清楚而完整的將自己備課時的思維過程准確的表達出來,學生記得少卻收獲多,教者輕松學者也輕松,並可以節約出不少時間讓學生多練習。

3、從板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老師是否有計劃性和把握能力。

四、演示基本功。

不僅指直觀效果,教師的示範同樣起演示的作用。演示是上好一堂課的基本條件之一。美術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的區別在於美術教師應具備美術教育所特有的專業特徵。合理採用演示,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發學習動機、豐富感性認識、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五、教學科研基本功。

實施新課改後,要求教師從經驗型向科研型、復合型方向發展,要成為新生代的教師。那麼,教育科研能力是一項新的基本功。在各級各類的骨幹老師評選中,我們都發現了對教育科研能力提出了具體明確的目標,要求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從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學會反思,及時撰寫有質量的教育教學論文,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課程需要老師成為一個教育研究者,而不是教書匠。

❸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之我見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曾指出:「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這種以「少數」達到「多學」的願望,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學效率,一直是許多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

語文作為基礎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起有力的支撐作用。因為越是基礎的東西,其穩固性越強,影響愈是久遠。因此,對語文的課堂教學而言,必須十分注重效率問題,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既達到教學目標,又能讓學生多學。從事語文教學工作以來,我一直從課前精心准備、課上有效提問、課後及時反思等方面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一定效果。
一、課前,教學准備要充分。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有備無患」,可見,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對於教師而言,做好課堂教學前的准備工作,即我們通常所講的「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1、認真學習課標,深入鑽研教材。新課標要求我們轉變「教材觀」,講課不是講教材,而是學會「用教材」。要做到用教材,就必須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課標的先進理念,並用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要認真鑽研新教材,透徹了解教材的文體特徵、結構特點、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等。比如:學習寫景的文章,就應讓學生了解寫了哪些景,景物有什麼特點,作者是用了什麼方法寫出景物特點的,作者借景物描寫抒發怎樣的思想感情等;學習寫人的文章,應讓學生弄清楚作者如何以事寫人,或作者是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這樣描寫有什麼好處,作者寫出了人物的什麼特點或歌頌了人物的什麼品質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研讀教材時應充分考慮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明確教什麼,怎樣做,怎麼學等。此外,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個性化解讀,要敢於融入自己的獨特見解,使教材更接近學生,富有生活化。
2、充分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特點。學生是上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因此,作為學生學習活動引導者的教師應充分關注所教學生,注重了解研究學生的特點。不僅了解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朗讀水平、理解能力、提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能力,還要了解學生的需要、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及習慣等。因為,不同地域的學生的見識、認知水平等是不同的,比如,對於《少年閏土》中提到的趣事,農村的學生肯定比城裡的孩子有更多的體驗,而學習《北京歡迎你》時,由於城市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報刊、電視、網路等媒體信息,因而對奧運會相關知識的理解較農村孩子更深刻。即使是同一學校同一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也各有自己的特點。教師充分了解了學生情況後,才能設計出科學合理、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案,使課堂教學做到有的放矢。
3、精心設計教案,創設良好氛圍。要想上課的效果好,教師的教學方案要精心設計。一方面,教師要立足教材,用好教材。備問,設計的問題要突出教學的重點,要少而精,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備作業,要求作業有拓展有延伸,做到既減輕學生負擔,又達到訓練、鞏固、提高的目的。備「三語」,即課前的導入語,課中的過渡語,課後的總結語,都要精心推敲,力求為上課的重點服務,為引導學生的思考服務。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教學內容的更新與拓展。教師應廣泛閱讀和積累有關資料,對教材有關內容作必要的補充和拓展。如:學習了《偉大的出征》後,可以對我國「神六」、「神七」的相關情況進行介紹;學習《中國的花》,可以補充介紹中國十大名花分別象徵什麼品格,並和學生說一說中國城市市花和世界各國國花,以及不同種類的花代表的「花語」等,這些補充的知識不僅增加了教材的容量,而且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時時感到有新意。有了精心設計的教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引導學生探求知識時游刃有餘,良好的學習氛圍就應運而生了。
總之,教師有了精心的教學准備過程,才能使課堂教學避免不必要的差錯發生,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課上,教師提問要有效。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無論教師講解得多麼生動、形象,但要想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檢測學習活動的效果,則需要有效的課堂提問。有效的語文課堂提問應注意以下問題:
1. 提問要緊扣教學目標。教師對於所提問題的切入角度都要進行精心的構思,問題的設計不可「離題」太遠,應集中、簡潔,緊扣教學目標,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比如,《爺爺的蘆笛》一課,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學習運用關鍵語句體會文中感情。因此,學生在充分感受強強在爺爺的笛聲變得勇敢起來的前提下,理解課文結尾句「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時,教師提問:這句話僅僅是對「海邊的孩子」而言嗎?「海水」還有什麼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懂得了什麼?當問題提出後,學生自然明白,爺爺希望強強能在鍛煉與挑戰中學會堅強,健康成長,從而體會到爺爺對強強的關愛與期盼之情。
2、提問要難易適度。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難易適度,不可過淺,又不可過難。
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太淺顯,過於瑣碎,會造成課堂上師生一問一答的局面,如:一位教師執教六年級語文《松坊溪的冬天》「飛雪」一部分,這樣提問:這段話寫了什麼景物?(生:飛雪)作者運用了什麼寫法來寫?(生:比喻)作者把雪比作什麼?(生:柳絮、蘆花、蒲公英的種子)柳絮、蘆花、蒲公英的種子有什麼共同特點?(生:都是白的)還有呢?(生:都很輕、很柔)作者為什麼這樣比喻?(生:寫出了雪的特點)松坊溪的雪有什麼特點?(生:白、輕、柔)這樣,教師就像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長此以往,學生必定養成不願思考、懶惰的壞習慣。如果這樣問:「這段話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作者是用怎樣的寫法把這些特點寫具體寫生動的呢?」就增加了問題的容量,能促使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里馳騁,多角度、多人次去解答,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和說話的積極性。
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過難、容量過大,又會讓學生茫然失措,產生畏難情緒。例如: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學完《山茶花》第三自然段後,提問:文中有哪些遣詞造句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這個問題對於剛剛步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的確太難了,結果學生面面相覷,不管老師如何啟發都回答不上來,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對於過大過難的問題,教師可以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降低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小提問之間的坡度,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
3、提問要有啟發性。 提問要促進學生思考,減少或避免走過場的問答式提問——「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問題,思維的含量很少,表面熱鬧,價值不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而啟發性的提問,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誘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達到非說不可的境地。在學習《松坊溪的冬天》「溪石」一部分時,為了讓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並懂得了作者如何把被白雪覆蓋的溪石寫具體、寫生動的,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啟發學生非說不可的問題:老師把這句話改成這樣,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飲水了,)好像有幾只白色的熊,(正准備從溪中冒雪走到覆雪的溪岸上了)」, 好不好?為什麼?學生一聽後便會將老師改動的句子與課文的原文對照,研究書上那樣寫的好處,最後通過交流討論,一致得出結論:書上原文寫得好,不僅用比喻的方法寫出了溪石外形的特點,還展開了豐富的想像,把溪石寫活了,賦予它們生命了,讓人感覺到這些已經不再是冷冰冰的石頭了。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設計的問題要有創新。創新是人類發展的巨大動力。當前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更要著眼於創新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開拓、進取、探索等優良學習品質的形成。如在教學成語故事《買櫝還珠》時,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所有人都批評楚人舍本求末,喧賓奪主,你對他裝飾盒子的行為有什麼不同的看法?經這一問,學生有了拓展思維的空間。有的說,楚國商人製作精緻的盒子裝珍珠賣也不算錯,這樣才與珍珠的價值相匹配,試想,如果我們送禮物給別人,配上精美的包裝,會提高禮物的檔次。有的說,再好的東西,如果不做宣傳別人也不會知道,精緻的盒子就相當於為珍貴的珍珠做了廣告,下次一定會賣出好價錢的。還有的說,既然是商人,只要能賺錢,賣什麼都無所謂,既然別人喜歡盒子,以後就多做類似的盒子賣,不也是生財之道嗎?總之,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這一問題,點燃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5、提問的形式要新穎。提問呈現方式不同,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好的提問方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積極地思考,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教學古詩《早發白帝城》時,我曾這樣提問:同學們的小老師當得不錯,現在,你們搖身一變,由小老師變成了大詩人李白了,我想對李白說:大詩人呀,詞語的意思我都懂了,可整首詩的意思我還不太清楚,你能給我講講嗎?我還這樣提問:讓時光倒流,讓我們回到1244年前的那一天吧!現在,你登上了李白的小木船,和他一起離開白帝城,順流而下到江陵去(出示小男孩圖片,貼在掛圖的小船上),你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這樣的提問方式獨特,語言精妙,時常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具有趣味性、挑戰性,使學生既有新鮮感,又有成就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發表見解的積極性,因而使師生對話「活」起來,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
6、提問要有延展性。課時有盡而課堂無窮,提問有窮而思考無限。拓展提問是好的課堂提問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內容、情感、結構或寫法進行拓展提問,也可以就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體會進行延伸提問,目的是達到拓展語文課堂的時空,並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如:教學《遲到》到最後時,可以這樣問學生:你的父母對你是慈祥的還是嚴厲的呢?你體會到他們對你的愛嗎?你是怎樣對待這種愛的?同學們,愛的形式不同,但能否正確對待,關鍵還在自己。這樣的結語,讓學生從文本走進生活,切身體驗父母對自己獨特的愛,正確體會父母的用心良苦,常懷感激之情,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總之,教師只有精心設計提問,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展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使課堂教學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課後,教學反思要及時。
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反思,主要是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審視、分析和反省,促使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獲得不斷提高的認識過程。反思應做到:反思所失,分析原因,汲取教訓,彌補不足;反思所得,總結經驗,發揚長處,發揮優勢。如:在《美麗的晉祠》第二課時復習導入時,先讓學生自由欣賞晉祠山和樹的圖片,並配上鋼琴曲,結果花了兩分多鍾時間,卻沒有取得相應的效果。課後反思,認為這一環節隨意性太大,教師沒有適當引導,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觀,因此,對導入稍作調整,將圖片精簡一半,突出了重點,另外,隨著一張張圖片躍入眼簾,教師用生動的語言逐一介紹,「……這些樹,樹干勁直,樹皮皺裂,老乾粗大,虯枝盤曲,它們,無不顯出蒼勁的風骨……正所謂,『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美麗的晉祠又怎能缺乏水的滋潤呢……」這樣,加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既對上節課所學的寫山、寫樹的內容做了簡單的復習、回顧,又為本節課寫水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創設了情境,作了鋪墊,真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認為,每堂課後,及時認真地進行課堂反思,總結得失,是一種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很好辦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高效的課堂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要成就這件精美的藝術品,絕非一日之功。十多年來,我一直在探求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的方法和途徑,希望盡早步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境界,做到既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❹ 語文課中需要哪些信息技術環境軟硬體

新課標要求下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

摘 要: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對語文教育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改革。信息技術是實施新課標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在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具體研究信息技術的應用模式。
引 言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並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
在新課標要求下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索和實踐中,人們對如何貫徹新課標精神,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有著一些困惑和不同的見解,也存在著認識上的一些誤區。有人認為搞信息技術就要強調搞硬體建設、課件製作;做課件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達到圖文並茂、形象生動的效果——其實,這些看法都是不全面的。
我們要研究,有必要在思想觀念上形成一定的共識。在達成一定共識的基礎上,對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需求進行分析,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模式和課件的設計製作進行歸納、總結和分類,進而明確新課標要求下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整合的方向和方法。
我想,我們應該在下列問題上探討研究,形成一定的共識: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會有哪些特點?信息技術條件下如何組織課程資源、如何實施教學活動?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到底有哪些優勢、如何在教學過程 中全面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課件應做成什麼樣子、做課件是不是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
一、新課標要求下的語文教學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對語文教育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改革,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呈現出以下特點:
1. 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注重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2. 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3. 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
4. 強調語文基本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5. 注重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注重實際運用和綜合性學習;
6. 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課程面向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
7. 強調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8. 重視漢語言文字特點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影響;
9. 注重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培養;
10.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1. 強調多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的拓寬、跨學科學習、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
12. 強調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13. 強調師生在語文教學過程 中的平等對話。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文教學
實施新課標要求下的語文教學,面臨著如下問題:如何開發課程資源?如何改進教學手段,組織引導好學生的學習活動,實現個性化學習、自主性學習?如何處理好語文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如何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毫無疑問,信息技術將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力工具,這也就是。
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主要特徵的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中所發揮的作用將是全面的、系統的。這表現在信息技術在課程資源開發、教學手段的變革、學習方式和方法的改進等各個環節的全面系統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的開發和管理(如數字化編輯、資料庫管理、檢索)、教學內容的呈現(如多媒體的應用)、知識間關聯(超連接和關聯技術的應用)、教一、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教學情景,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興趣是能力的源泉」,因此,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深入挖掘教材中審美因素,運用音樂、動畫、製成多媒體信息技術課件,描述意趣橫生的人物、場景創設一種審美情境,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師、學生間的交流(如網路工具平台的應用)等多方面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的全面系統的應用。
我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外國詩四首·籬笆那邊》為教學內容作了一節研究課,對這個課題進行了一點初步思考和探索。
《外國詩四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華茲華斯的《孤獨的收割人》、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急流》和狄金森的《籬笆那邊》。本課教學共兩課時。這節研究課是第二課時。
第一課時布置了學習要求,讓不同組的學生在校園網路環境下利用「清華同方高中語文素材庫」中《外國詩四首》一課的各種資料(誦讀錄音、作家及背景介紹、文本分析、詩人其他詩作選、有關評介、詩歌不同譯本對照比較等)分別重點自學《致大海》、《孤獨的收割人》和《我願意是急流》,把學習成果和體會集中起來,製作成Powerpoint演示課件。
(即這節研究課)大致分為三個環節。
1.自學成果展示。每個學習小組推舉一位學生代表,展示Powerpoint演示課件,介紹自學成果。
2.誦讀與精讀。反復誦讀詩歌《籬笆那邊》,利用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課件,討論這首詩歌的語言和意蘊。
3.練習反饋。根據要求創作一首小詩,以回貼的方式,發表在素材庫討論區內。學生在討論區內發表作業 後,教師和其他同學馬上可以瀏覽、發表評論,也可在課後繼續瀏覽和評論。
三、兩點探索
(一)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手段,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包括幻燈、投影、音像、計算機課件、網路等多種技術手段。現在,使用計算機課件已經成為很多語文課堂普遍採用的一種手段。目前語文課上最常用的教學課件通常是演示型課件。這種課件比起傳統的口授、板書更加直觀、豐富、生動、形象,但如果將它作為語文課堂上唯一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恐怕還是會有相當的局限性。演示型課件通常用來提示、呈現相關教學內容,主要適於作為教師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在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討論、練習交流等教學環節中很難充分發揮作用。而且,如果每次都把整堂課的所有內容通通用一個課件固定下來,恐怕很難適應教學實際的需要。
因此,在《外國詩四首》的教學過程 中,我嘗試著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的信息技術手段,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第一課時安排學生充分利用網路環境和「素材庫」的優勢進行預習、自學,一方面大大擴展了學生閱讀、學習的范圍,另一方面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進行自主選擇性學習。從第二節課學生的課堂發言看,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達到了一定深度,體現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二課時,在自學成果展示環節中,學生利用自製的Powerpoint演示課件展示自學成果,形式新穎、活潑,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Powerpoint演示課件輔助發言,比單純的口述更加直觀、生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發言的質量。
在《籬笆那邊》的誦讀與精讀環節中,我採用了清華同方教育技術研究院提供的一個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課件。使用這個課件的目的十分明確——為學生的課堂討論提供一個支撐平台。這個課件除了幾張與詩句相配的簡單的背景圖片外,就是原詩文字的呈現和一些可以隨時打開或關閉的基本的提示語,以及可隨時記錄學生發言要點和展示教師預先存儲的教學提示的電子黑板。簡單的、充滿童趣的背景圖片與詩歌文字內容相配,詩句中的重點詞語以醒目鮮艷的顏色標示,一方面改變了傳統課本白紙黑字的單調枯燥,更好的調動了學生的視覺神經,加強了教學的生動性,另一方面,始終引導學生將注意重心放在文本本身上,不用過多的教師自己的觀點擠占學生自主思考和積極參與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始終在利用課件引導、激發學生,學生的誦讀、討論投入而熱烈,興奮點一直都在詩歌的語言及其蘊含的思想感情上。
在練習反饋環節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得到當堂落實、檢測、提高。在網路環境下通過回貼的方式在討論區內發表作業 ,實際上是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即時發表自己作品、與他人交流討論的機會,比起傳統課堂上的學生舉手、教師點名式的發言,更加全面而有效。
在課堂的每個環節中使用不同的信息技術手段,目的是一致的——最大限度的發揮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的特點,讓學生始終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二)改變傳統媒體單向結構,實現語文課堂多元選擇。
很多教師自製的多媒體課件雖然遠比傳統的紙質媒體豐富、生動,但採用的依然是傳統媒體的單向線性組織結構,無論教學內容還是教學順序都是按照教師課前的設計安排定的,不但學生無法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認知順序來選擇學習的重點和路徑,就連教師自己在課堂上也無法再進行更改或增加、省略其中的任何一個步驟。這樣無疑是不利於個性化教學,更不適合多變的課堂教學實際的。
因此,在這節研究課上,我選用了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課件。這個課件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採用了超文本結構組織教學信息。超文本是一種非線性的信息結構,它可以在每一個節點處提供多個不同選擇。
例如,在討論《籬笆那邊》這首詩歌時,每個學生最有感觸、印象最深的詩句是不同的,發言時涉及到的詩句自然也不相同,教師不可能預知並按照詩句原有的順序來安排他們發言討論的順序。這樣,就需要能夠根據學生發言的實際情況隨時對課件進行選擇展示或關閉。而Macromedia Flash Player 6課件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這個課件完全不是演示型課件,可根據討論情況,任意調取任何詩句;所給的提示,也是開關隨意,可根據教學情況決定用或不用。同時,這個課件中還配備了電子黑板,可隨時記錄學生發言的要點,也可以展示教師預先存儲的教學提示。
這樣一種超文本結構實質上是將系統流程的控制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知識經驗、任務需求和學習風格來選擇使用信息、自主確定學習路徑和認知環境。因此,對完成多層次、個性化和創造性的學習目標十分有利。在這節課上,學生在討論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個性都遠遠超越了一般演示課件引導的課堂討論中的表現。
四、兩點思考
(一)如何利用網路平台,突破傳統課堂的交流局限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站在講台上,面對數十名學生,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通常是單一渠道,輻射范圍極其有限,課堂效率大打折扣。
另外,語文課堂教學受時間、空間的局限,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覆蓋面積極其有限,師生之間很難實現課堂以外的即時輔導、教學互動。
而網路教學環境則能夠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一個新的平台。學生論壇在優化課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即時交互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在這節研究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將練習題目發布在清華同方素材庫的BBS電子公告板上,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創作以回帖的形式發表在討論區內,也可以針對他人的作品進行評論。這樣,每個人的創作和評論都會被立即公布,教師和所有參與討論的同學都能即時看到,並可以做出相應的反饋。
由於這個學習過程是由每個學生主動參與並發布獨立創作與評論,而且都是在教師監控下進行的,這樣,就既保證了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又保證了每個學生的創作和評論都能圍繞課堂教學的中心,防止偏離學習主題。因此,這是學習效率極高,又是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極為有利的一種課堂討論反饋方式。
同時,學生的創作、討論全部以文字的方式保存在論壇中,使得這項學習活動得以延伸到課堂45分鍾之外。學生回家之後,只要登陸校園網站,就可以隨時繼續發表作品和進行評論。這樣,大大拓展了這節課的時間、空間。在這節研究課之後,學生在論壇上發表作品、展開討論的活動一直持續了兩個多月,累計創作詩歌近兩百首。這節課的收獲,顯然大大的豐厚於傳統課堂模式下的研究課。
但是,對於如何更加充分的利用網路教學平台,使語文教學真正打破課堂「45分鍾」、「一間教室」的局限,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這節研究課的探索還極其有限。這也是我今後將要繼續思考和努力探索的。
(二)何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學生的課堂參與條件
語文課堂教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必然要依賴相關的硬體環境。目前,利用信息技術上語文課最主要的方式有兩種:一台教師控制的電腦加上投影設備,或者校園網路環境下的網路教室。在網路教室中,學生每人一台計算機,教師可以利用控制系統,根據課堂需要將學生的電腦在教師操作系統和學生操作系統中自由切換,能夠更好的實現學生的即時參與。
但目前很多學校的網路教室都是將電腦顯示器放在學生面前的課桌中央,一排排高高的顯示器阻擋在學生和教師之間,阻礙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課堂氛圍反而不如傳統教室中師生之間的那樣親密無間。這節研究課也存在這個問題。如何更好的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學生的課堂參與條件,需要在今後繼續探索。
「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是實現教育現代化重要課題。在這個領域中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我們的探討。我相信,對這個課題探討的繼續深入,必將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教學領域。
五、信息技術條件下的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
由於教學目標 、教學手段、學習方式的變革,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學的課程資源提出了新的需求,這就需要課堂內外多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毫無疑問,信息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力的工具,這種作用體現在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管理和利用等多個層面上:
1. 通過互聯網和專業教育教學資源庫發掘、整合各種課程資源
各類門戶網站和專業教育教學網站及資源庫中蘊藏著無比豐富的文獻、論文、圖書、圖形圖像、音視頻等資源,這些資源涵蓋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科技發明等多項內容,涉及政治 、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能夠為新課標下的教學活動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
這些資源要轉變成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語文教學課程資源,還需要進一步整合,進而使其能夠滿足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性差異的要求。整合的過程就是使之成為分層次(面對不同學生)、有體系(便於開展學習活動)的資源。這需要對資源進行篩選、歸納、總結、對比、分析形成我們的二次或三次文獻,這也就是資源的深度加工。
2. 通過計算機資料庫管系統管理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日益豐富,對資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管理方法已不可能對如此龐大的數據量進行管理。因此,我們必須實現課程資源的數字化管理,把經過數字化的資源存貯在計算機或伺服器上,使用資料庫管理系統進行管理,通過本地機或網路實現資源的分類、查詢、檢索、瀏覽、使用和加工等功能和需求。
3. 發揮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各種優勢開發課件
課件是對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教學的用於教育、教學的軟體(摘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准委員會《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
隨著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不斷探索,隨著學校硬體環境的建設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手段會在語文教學中全面得到應用,同時人們對語文課件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大,並將對課件提出共享性、交互性等需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需求,我們可開發出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課件。但無論是何種類型的課件,我們都應考慮到課件的科學性、教育性、實用性和藝術性。這要求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對課件的功能需求和表現形式進行分析。
面對語文教學的改革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課件應具備以下特點:
(1)網路化
信息時代是資源共享的時代,根據資源共享和信息傳輸的特點,課件不宜過大,應實現課件設計的最優化,最好是設計成網路課件,使他人能通過網路很便捷地使用課件。
網路化還包含另一個含義,就是課件知識結構和呈現方式的網路化,比如導航或欄目的網狀設計、知識間的關聯等。
(2)通用性(工具化)
要實現課件的共享性,課件設計就不能太具有個性化而應該具有通用性,強調課件的工具作用,強調課件對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 的支持。課件的通用性與教學的個性化並不矛盾,正因為有了課件資源的通用性,才更有利於教師組織個性化的教學。
(3)交互性
要重視課件的交互性,強調人機交互、突出學生的參與,強調人人交互,要使學生在不同時空范圍內能夠通過課件進行有效的知識的吸收和及時的協作學習。課件的交互性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現的技術基礎;還有就是充分發揮網路交互的功能,比如BBS、聊天室就是學生探討問題,合作學習的理想場所,它是學科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網路平台的有機結合。
(4)可積性
一種課件的設計方案,體現一種教學理念或教學方法,並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準,同樣,一種課件在不同時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別的。如何保留一個課件的有效部分進行簡單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對課件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在設計課件的過程中要注意開放性,可重組性。模塊型課件、基於資源庫的課件逐漸被大多數課件製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積木玩具,可任意拼裝組合,使用者可根據需要自行加入或減少相應內容,有所取捨地為教學服務。
(5)智能化
信息技術所提供的搜索引擎技術、資料庫管理技術、面向對象的編程技術、數據邏輯運算技術等都可以應用到課件中,從而製作出具有智能化的教學軟體,比如:智能答疑係統、智能組卷系統、智能評分系統、智能導學系統等。
(6)個性化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們的課件就應從設計上、知識內容的選擇和呈現上、使用和功能上滿足這種要求。需要強調的是,課件的個性化與通用性並不矛盾,課件具有了個性化才會更具通用性。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新的課程標準的貫徹實施,我們對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探索將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廣大的一線教師和語文教育研究人員的積極參與。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參與和探索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會結出一個又一個的碩果!
【參考文獻】
[1]桑新民《當代信息技術在傳統文化、教育基礎中引發的革命》《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2]何克抗 《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 《中小學電教》 2001年第1期
[3]吳柳 《信息化社會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走向》 《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教育》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4]黃埔全 《整合課程與課程整合法》 《課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10期

❺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包含哪些要素

首先申明,我不是老師,更不是專家,目前還是一名學生,以前的語文老師對我影響很深,我說說她上課的方式吧,希望可以給您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靈感。
在我看來,她的每一節課都是好的。
她講課從來都是情感豐富,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她愛教師這個職業而不僅僅是為了拿工資,所以我認為首先應該是老師的情感要到位,如果老師都沒有激情的話可能我們也覺得沒有多大意思
然後就是互動,就拿我們的詩或是詩歌來說吧,我的老師,下課會提前兩分鍾到教室將詩抄寫在黑板中間,上課之後,老師就讓我們自己起來分析,說說自己喜歡哪一句,為什麼喜歡,然後會告訴大家要仔細聽,因為同學講的東西就是筆記,同學講完這首詩差不多就結束,其實大家會很踴躍,只要一個同學起來之後,就會跟著很多很多,我們一首詩有時候一節課大家都還說不完,等到同學們發表完了之後,老師會給我查缺補漏,這要的話,該掌握的知識也掌握了,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也鍛煉出來了,最直觀的數據是,我們班的語文平均分在半學期的試教學之後,達到了105左右,感覺還是可以,我覺得最深的是我做課外閱讀很輕松,而且得分也很高,分析也還是很到位。這全是老師的功勞。
說了之後發現和問題好像有點偏題了,要真的說要素吧,我個人認為應該是課堂氛圍最重要,一定不要是老師一個人在上面講的感覺,其次就是內容重難點要明確吧,然後是時間的掌握,個人感覺都下課了還沒有把一節課的內容講完的話就覺得結束的不自然,戛然而止的感覺。
這樣的回答我也不期待分,本人膚淺自知慚愧,只希望有幫助。

❻ 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激活學生心靈,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標中,帶有「自己」一詞的表述就有好多處:「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體驗」等。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想自己所想,不受別人思維的干擾,說自己想說的,不要人雲亦雲,這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允許學生張揚個性,標新立異,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根據教學需要讓學生來設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大膽放手給他們,學生必然興趣盎然,有了學習的能動性,並能主動參與到整個課堂中來。教學目標讓學生自己來定,讓學生唱主角,學生的心靈激活了,學生的個性張揚了,學生就會樂此不疲,全身心投入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這時我們的學生就會主動動口、動手、動腦,親身參與到課堂實踐,主動互動交流,相互之間提問、解答。這時的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的就是主動參加、積極引導、耐心輔助,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探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把學生釋放出來,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二、靈活多變的學習內容,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
教材是學習的因素之一,為了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必然要求教材也要「活」,這時的語文課堂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教材,不再是帶著教材走進課堂,為解決問題而尋找素材、資源。擴充了我們的教材,成為真正的「教材」。讓語文課堂變得更靈活、開放。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在接受顯性知識的同時,學到隱性的智慧。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支撐了整個課堂。它將情境教學、目標教學、探索教學、合作研討教學、互動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創新思想優化組合起來,做到一法為主、多法並用。通過課堂教學的多樣化,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一種強烈的需求,促使他們產生持久的參與意識,形成學生主動、自願學習的驅動力。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給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群體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終身學習的意識。
三、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小學生大多七、八歲,跨入校門,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好奇心和新鮮感。從心理特點上看,他們渴望學習知識,樂於接納新生事物,但感覺、知覺的無意識性和情緒化都很明顯,極易被感興趣的、新穎的外來刺激內容所吸引;從年齡特點來看,因為年齡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難以集中,意志力也相當薄弱,往往是僅憑興趣去認識事物,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學習興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表演的教學平台」。少年兒童自我表現欲都很強。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善於藉助教材,讓學生深入教學內容,扮演其中的某種角色,深層次地理解和消化教學內容。或增設一些讓學生主動參與的項目,例如:「讀一讀」,「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等,結合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具體的動作過程中,要能隨機應變,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讓學生真正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是老師所希望的「標准答案」。教會學生學習,激活語文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以致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從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從而更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訓練營,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個性得到張揚,思維飛翔,心靈得到釋放,活力得到激發,未來語文課堂將充滿生機,充滿活力。

❼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設計課堂問題

答:一、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支撐性」。
二、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力度性」。
三、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變革性」。
四、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層次性」。
總之,問題自有問題之美,問題點亮著人類的思想。教學從來就不是教師的一個行為,而是一貫師生協同合作的過程。如果問題設計合理而精妙,就能生成那種合作,並促進這種學習過程的發展,並把師生雙方引向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學之路。

❽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如何進行「問題設計」

一、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支撐性」。 古人寫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綴全篇,繚繞盤旋到底」的效果。這充分說明了該字在勾連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麼,如果把這種理論移用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同樣可以發現它的價值。因為,一個有效的教學過程,同樣需要有一個極其精妙的問題來撐立整個課堂教學的結構,以此勾連起整個教學環節,提綱挈領地輻射和管轄起其他教學內容,使整堂課有了骨架,有了推進的節奏感。 二、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力度性」。 此處所說之「力度「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具有思考力度,亦是就有效地提問而言的。在教學中,有效地「提問」能促成學生討論、思考,能使師生生之間保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學生自主的學習狀態。這種狀態的維持取決於教師的「提問(問題設計)」是否有效。一個有思考力度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它能夠使學生全神貫注進行思考、進入良好的思維情景中。反之,則會損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然而,雖然我們的課堂從來不缺少問題,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問題不一定很多。教師應該怎麼設計問題才能把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個體經驗連接起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就成為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從平時大量的常態課來看,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大量沒有思考力度的偽問題。教師們常常把學生當作教學對象,自己則扮演著演講者、主導者的角色,向學生灌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記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師會在課堂上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絕大多數問題只是為了確認學生「懂了嗎」,只是為了追求唯一的正確答案,甚至是對內容簡單機械的重復陳述,這些問題其實是毫無思考意義的。我們需要的問題僅僅能考慮激勵學生的興趣尚且不夠,更何況要追求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情緒在或亢奮或沉靜中「潛流暗涌」起來的效果呢?問題設計若流於膚淺,缺少思考力度,課堂教學就已經失敗了一半。 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評價該問題是否具有足夠的思考力度,設計的問題需要切中學生的知識背景與心理需求,切合學生的情感狀況,切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惟有如此,我們的問題才可能帶來思考效應,才可能激活課堂,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 三、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變革性」。 現代認知結構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相互碰撞與融合而實現的。它強調學生自主對知識的嘗試、發現及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主動建構。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必須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可嘗試性、合作性、探究性都比較強的問題,讓學生在嘗試、合作與探究中發現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讓學生通過討論、觀點碰撞、組織交流來解決,從而拓寬彼此思路,互相受到啟發,共同獲得提高。 總之,問題自有問題之美,問題點亮著人類的思想。教學從來就不是教師的一個行為,而是一貫師生協同合作的過程。如果問題設計合理而精妙,就能生成那種合作,並促進這種學習過程的發展,並把師生雙方引向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學之路。設想,若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能遭遇著一個個「燙手問題」,並迫切地渴望回答,且其結果又將引出一個個能揭示或發現一種看待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在探求這種答案的過程中,我們小心謹慎地呈現問題,然後一個新觀點神秘地噴發而出,帶給我們的學生新的知識與活力,那麼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不再是「永遠的教學夢想」了。 「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談到提問的重要性時曾如此表述。因為,教師課堂提問可以檢查學生對自已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開闊學生的思路,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難點,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課堂按預先設計好的路子進行,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努力設計出能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探究性、創造性思維的問題。語文課堂必須環繞著精彩的光輝。當教師們用精心設計的、充滿思想性的問題輕輕推進學生的回答時,這激情、這光芒只會閃爍得越來越明亮,越來越頻繁,燃燒得越來越熾烈,並最終實現由教師提問向學生自己學會提問轉化,這樣的現實,才是我們渴盼的有效性課堂、有效性教學。

❾ 上好一堂語文課教師應該做哪些准備

能夠上好一節語文課的前提是要備好課,但備好課卻不一定能上好,這就要看教師的駕馭能力了,上一節合格的語文課要具備以下環節:

1、巧妙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即課文)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合格的語文課導入就要把學生引入文本中,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夠和文本進行對話。導入新課的技巧是否巧妙、有吸引力,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可見,採用何種方式在課堂教學之初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至關重要。而從目前我國總體的教育教學情況來看,似乎很多的教師都沒能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而更側重於在學生進入狀態後來調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正基於此,有些學生在上課開始的幾分鍾內難以安靜下來聽課,甚至經常不自覺地遲到,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的創設情景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當然無論採用哪種方式,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教學實際,都要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讀」為主線,貫穿全文。
對於語文課來說,無論學習何種文體的課文,課堂上一定要讀,如果一節語文課沒有讀書聲那就不是一節合格的語文課,朗讀、齊讀,小聲跟讀、小組比賽讀、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品讀、研讀,學習一般現代文利用傳統的方法讀,文言文及古詩詞可以採用吟讀、誦讀、譯讀、說讀、賞讀等方式讀,在讀的過程中注重知識的積累、語言的品味和賞析、感情的培養和情操的陶冶。

3、讓學生在模擬中體驗情境。
學生「唱戲」,教師「搭台」,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主體,成為主人,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可以通過幾名學生的共同參與「表演」,真正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使學生能正確把握人物的心理特徵、事件的因果關系等,這也將極大地在助於語文課教學任務的完成,也體現了學科綜合的理念。

4、讓質疑充滿課堂。
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准備好問題,然學生答出預設性答案,如果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教師就認為是錯誤的。新課標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只要能夠說明自己的理由即可,當然這並不是讓學生想怎樣說就怎樣說。合作探究,討論交流需要教師有更高的語文素養,在課堂上如果學生的思想偏激,這就要教師巧妙引導,教師就是引導者。鼓勵學生質疑,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鼓勵表揚善於提出問題的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所有的學生都用於參與探究。教師也要適當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一節課都有收獲。

5、緊扣文本拓展延伸。
一節語文課要有緊扣文本的拓展延伸內容,如果只是進行研讀,品味,少了拓展延伸這個環節總覺得這節課不夠完整,效果自然是讓人覺得欠缺了點什麼;如果太過重視拓展,但拓展得太早太快,一節課用了一半的時間做拓展,這樣的課必然對文本本身的解讀是不充分的。拓展方式眾多,教師要善於運用適合學生的方式拓展,比如設計仿寫句子練習或想像能力的訓練題,設計問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情感經歷或情感體驗,凝聚學生的注意力,較輕易地將自己的情感與往日的生活連綴起來,暢談心路歷程。

❿ 一堂精彩的語文課具備什麼才好

老師首先得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且需要同學們的配合。當然了,若是想讓同學們配合,這課堂的內容一定要能使同學們有興趣,若是枯燥無味,那同學們肯定會希望快點下課。要敢於創新,不能太死板。與同學們多些互動。現在人越大,學生們越不愛舉手,遇到這種情況,你要表明自己與學生之間可以是朋友一般。那麼久而久之,學生們會越來越喜歡你的課,並不會厭煩,而是期待。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堂需要什麼支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