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如何合理利用課件

語文教學如何合理利用課件

發布時間:2022-06-12 08:51:39

A. 如何正確利用ppt教學小學語文

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課件才能達到預期或更好的教學效果呢?我認為運用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使教育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那麼什麼是最優化?講的通俗一點就是在同樣的條件下,同樣的時間內使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扎實.最優化的標准有兩個:最大效果和最少時間.多媒體課件不是電化教育的全部內容,更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一、用多媒體課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多媒體課件有生動、豐富、即時反饋等特點,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能夠按照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知識內容,舉例說明、進行演示、反復學習,這些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提高教學質量.1、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課件能夠將授課內容以大綱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教師書寫板書的時間,以便有更多時間進行講解,與學生交流,教師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和支配更多的信息資源,增大了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控制范圍,並且為教師控制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幫助,另一方面,能呈現形象的視聽覺刺激,以起到突出重點,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生動活潑的畫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學生學習內容的印象和理解;多媒體課件還能使教學內容一目瞭然,使學生很自然的抓住重點、難點.據對我校班級課件使用情況調查顯示:多數同學認為,自從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以來,老師上課生動了許多,課堂氣憤活躍了許多,而且豐富的畫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聽課效率提高了許多.2、清晰呈現教學內容教師通常有這樣的體會:在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傳統媒體所不能完成的任務,例如在講解比較抽象的知識、以及人類肉眼所不能接觸到的微觀世界等,過去教師在講解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而今天多媒體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當然,除了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一些不足之外,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對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進,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逼真的展現出來.3、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實現因材施教現在有很多學校已經開放了聲像閱覽室,也在Internet上共享了多媒體教學資源,這都使學生有了更多學習的機會.對於一些在課堂上不能正確理解的問題有了更好的解決途徑.同時,大量的資源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進行廣泛的學習.真正達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二、利用多媒體課件要注意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多媒體課件是現代教學工具中的一個重要工具,但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注意與傳統教學媒體相結合,進行教學媒體選擇時應從哪些因素上加以考慮呢?1、學習者特徵因素 學習者的特徵是教學媒體選擇中必須考慮的因素.其中包括學習者的年齡心理特徵、認知結構、知識經驗等.同一特徵的學習者在使用不同教學媒體進行教學時,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選擇和運用多媒體課件時應當充分考慮和估計學生方面的特徵因素.再來看一下我們的調查結果: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老師的課件太死板,太單調.這表明我們的學生現在的心理特徵是對新、奇、特、動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就要投學生所好,通過興趣的調動來表現所期待的學習行為,新、奇、特、動的事物比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必須把握好這個「度」,過分的追求新、奇、特、動必將起到反面作用,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對意志力弱、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觀察問題能力不強的、性格還很不穩定的小學生.2、依據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利用媒體進行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優化的教學效果,因此無論是現代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只要是能達到優化的教學效果就是針對於這一教學內容來說最合適的媒體.3、從擁有的教學媒體資源方面加以考慮教學過程中選擇媒體僅僅看教學媒體的特性和功能是不夠的,還應從學校實際出發,盡量選用教學效果好,成本相對小的教學媒體.另外,還應從教師運用操作教學媒體的能力出發,選擇和運用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多媒體課件.

B. 如何使用ppt課件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自主學習能力

一、激活學生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它是驅動人們去完成某件事情,達到某種目的的心理出發點。一般情況下,動機越強,由動機所支配的行為便越發堅定,且表現出堅忍不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志。而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外露在「興趣」上。那麼,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1、以「趣」激「趣」
鑒於兒童的年齡特徵,心理學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潛在慾望。例如,我在教學《草原》一課時,設計巧妙且富有趣味的教學過程。我創設了「小導游介紹草原美麗風光與風土人情」,「寫草原廣告詞」等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把這一學習情境一直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激發兒童用多種多樣的閱讀方法去感悟草原的美,最後由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介紹草原,使學生的興趣一直延續下去。「趣」得實在,「趣」得巧妙。
2、以「新」激「趣」
研究表明,新鮮新奇事物能刺激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激活其「興奮點」,少年兒童尤甚。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這一句話充分闡明了「新鮮、新奇」誘發學生積極的效用。不難想像,墨守成規,千篇一律的課堂怎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呢?故而,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新激趣,時常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學中,就強調課堂「有趣」、「有效」。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一次有趣的游戲》時,我就讓學生一邊做著有趣的游戲(掰手腕),一邊享受習作的樂趣(在語言實際運用中表達真情實感)。因為「新」,使兒童的思想得到完全地釋放,敢於大膽的想。因為「新」,使兒童在快快樂樂的心境中習作。
3、以「情」激「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學是師生的雙向活動過程,教師只有以真誠、強烈的情感走進學生的心靈,以情動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許多知名語文教育專家也提出「在教學中一定要有教師的感情投入,沒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學藝術。」「教師上課要有激情,要用教師的情感打動學生,這是解決教學藝術的重大前提。」「教師要善於把課文中無聲的文字魅力通過有聲的語言傳遞到學生的心中。」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遞過程。課堂上,教師不斷地向學生傳遞新知識,學生雖然有接收能力,但並不一定樂意接受,關鍵在於這信息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學生愉快的情感體驗。詩文都是以情鑄成的,教師講課時要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無生命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給人以啟示、以鼓舞、以力量的東西了。教師必須充分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課文中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優美的語言、生動的情節......帶著濃烈的感情去教,讓學生閱讀、思考,學生的心田才必定得到滋潤,主動學語文的勁頭才會更足,學習自然就成為學生樂意接受的事情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效果的成功與否,是以教師的情感表現深刻與否為基本條件的。忽視情感的傳遞熏陶作用,教師無情的教、學生冷漠的學,會大大降低教學的質量。正如黑格爾所說:「我們簡直可以斷然聲明,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一切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由此看來,教師情感投入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變數,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注入到教學中去,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著力引導學生積累、創新
從教育發展的階段來說,傳統語文教學是以「知識為本位」的,這從2000多年前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中葉。隨著西方心理學的蓬勃發展,教育已走向「人的發展為本位」的階段。信息產業、知識經濟不斷地沖擊著傳統思維。於是「創新」便顯得日益迫切,也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但「創新」是要有基礎的,是要在原有的積累上進行的。離開了基礎,我們的創新便成了空中樓閣。所以,分析兩者關系應該是傳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小學語文教學更應重視這一點。
1、積累語言
荀子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厚積」才能「薄發」,我們經常說的「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都是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作為語文教學,重視積累勢在必行。
(1)多讀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漢語詞彙豐富,運用靈活,要使自己對語言的運用不假思索、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規律、含義、情味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使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牢固的系統。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強化誦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為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為學,一開始只是讀、背,頭腦里只不過裝滿了一堆「死」的語言材料。書讀得多了,背得熟了,學生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憤悱在心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後,其實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的教學的高妙之處。巴金先生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裡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麼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例如於永正老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就將第一課時幾乎全花在讀上,讀通,讀懂,讀會,讀好。
(2)說寫結合
葉老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這是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個重要機制。語言文字的訓練要從理解語言文字入手,落實到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上。我執教《貓》這一課時,在教學剛滿月小貓的可愛與淘氣以後,運用多媒體技術顯示小貓的淘氣可愛、生機勃勃的多幅動態畫面,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一隻小貓,將文章的第三人稱改成第一人稱講述,這樣,學生目睹動態的圖像,耳聽動聽的聲音,興味盎然、聲情並茂地表現出小貓的惹人喜愛,不僅積累了語言而且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可謂絕妙之筆。又如特級教師徐善俊老師教《記金華的雙龍洞》,在充分認識了內洞外洞及孔隙的特點後,教者不是就此結束全課,而是設計了這樣的說寫訓練,「我們跟著葉爺爺玩了半天,現在就要和他老人家分手了,你不想和他說幾句嗎?」啟發學生或贊美雙龍洞,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感謝葉爺爺,寫出這么好的文章供我們學習,簡述學到了什麼;或告訴葉爺爺,我們的家長也有美景,我也要把家鄉的美景寫出來,先說後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歸納中心再不是索然無味的了。
誠然,積累語言並非只有這些,其他的諸如多欣賞精彩片段,課外讓學生多做讀書筆記等均是積累語言的好方法。
2、引導創新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創新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會質疑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古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質疑的重要價值。的確,在「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中,質疑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標志。
A、保證質疑的時間。質疑既然如此重要,切不可走過場,所以,應該在時間上給予充分的保證。
B、處理好質疑的時機。一般上語文課堂質疑或是課始從題目處質疑;或是課中針對內容理解方面的質疑;或是課後查漏補缺性質的質疑。比如《秋天的懷念》一課,我們不妨讓學生從課題處質疑:「懷念什麼?」「秋天的懷念是什麼意思?」再如學習《挑山工》一課,我們不妨抓重點句「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他。」讓學生質疑:「這個它指什麼?」「為什麼我需要它」抓住了這些問題,可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C、教給質疑的方法。質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指發問。所以引導學生從「不」問」到「敢問」再到「會問」還涉及到一個方法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這些方法有:①從題目處質疑;②抓重點詞句、關鍵語句質疑;③從課文中看似矛盾處質疑;④從文章前後聯繫上質疑;⑤從文章重復處質疑⑥從標點處質疑等等。
總之,質疑是凸現「創新、自主」的最好手段。當然,質疑後要析疑、解疑。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有補益。
(2)讓學生會辯論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辯論(討論)機制能夠極大地調動兒童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在辯論中主動,在辯論中創新,在辯論中提高。
A、辯在重難點。針對課文中的重點內容,組織學生辯論,可起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作用。比如《凡卡》一課,文章最後寫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凡卡做了個甜蜜的夢。這是作者一種委婉的寫法,暗示凡卡的希望只不過是個美麗的夢,是「含淚的微笑」。學生不易懂。一位教師在教學時,針對學生的分歧:一方認為爺爺收到了信,另一方認為爺爺收不到信,組織學生辯論,要求從課文中找出答案來說明。結果學生聯系當時社會背景,聯系凡卡寫信封等情況來說明。更有一學生說:「即使爺爺收到信,也不會帶他走,因為爺爺當初就是養不活凡卡,把他送到城裡來的。」另一學生馬上補充:「是的,這個結尾有力證明了當時社會中窮人命運的悲慘,今天我們卻......」思路一經打開如泉涌......
B、辯在疑問處。在課文之中看似疑問的地方組織學生辯論。比如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第二部分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陳賡說,『我受騙了!』小紅軍真是騙陳賡嗎?」學生在辯論時明確正是因為這個「騙」顯示小紅軍的倔強的性格,顯示他寧死也不連累別人的高尚品質。「騙」字不但用得准,而且用得巧。
C、辯在恰當時。辯論畢竟屬於一種較為高級的口頭表達、思維訓練的活動。教學時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寧缺勿濫」,萬萬不可盲目亂用。
三、讓學生學會合作

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參與意識,但在引導學生在進行學習方式的轉變時,有人將合作學習理解為課堂上討論學習,這種理解是有失偏頗的。合作學習不僅指課堂上學生互相討論,探討,也包括學生在課後與夥伴、老師、家長、同學等的交流,學生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應該都是有效的合作學習,因此,合作學習應該滲透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如我在進行「保護環境,讓我們行動起來」的話題作文中,首先課前把學生分組,對當地水資源污染狀況進行調查。A組考察當地河流情況。同學們發現,水面上漂浮著泡沫、塑料袋等白色漂浮物,一股股濃烈的氣味相當刺鼻,河邊居民區垃圾成堆。B組去當地環保部門采訪有關的負責人,通過訪談找出水資源污染的原因及政府對此的舉措。C組對河水受污染的危害狀況進行生物實驗。學生把五隻玻璃魚缸里分別盛入一定量的清水,然後分別倒入一小勺農葯、洗衣粉、工業廢水、洗潔精、洗發精,再把五條金魚放入不同的魚缸中,觀察金魚的存活時間。課上,我讓學生結合調查資料,提出問題,用所學知識進行回答,然後讓學生針對「在環保中,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獻計獻策。最後學生根據調查、采訪、實驗、討論、探究的情況組織成文。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環保意識,而且小組合作學習也取得了應有的效果。
四、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是指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要如此必然就要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著良好的學習狀態進入學習。一節課,學生的心理發展軌跡應當是這樣的:保持良好的心境進入課堂;在深入學習當中,由於教師的引導得法可能會產生高昂的情緒;在此狀態之下,教師、教材、學生一切完全默契,學生的情緒就會變為激情,此時,課堂上就會爆發出了一股強大的合力。在此作用下,學生學習就進入了一種「自能」的狀態。換言之,就是「入情入境」。
1、營造平等的參與環境
教師要注意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信息渠道能夠保持暢通。教學課堂上呈現出一種「綠色平衡」。愛因斯坦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氣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訓練、誇大的權威和沽名釣譽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師應該對學生多一點微笑,多一點信任,多一點寬容,要把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語文課堂推崇真實,允許「實話實說」;鼓勵爭議,允許「自我表現」;倡導創新,允許「挑戰權威」;激發想像,允許「異想天開」。這樣才會真正讓語文課堂變成「任鳥飛」的天堂,「憑魚躍」的大海。
2、滿足成功的情緒體驗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期望」存在的價值。教學中,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期望,學生自己滿懷信心,期望才有可能傳遞、接受、生效,在這期間成功的「情緒」體驗起到了關鍵作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擅於創設成功機會的「最佳區域」,使師生的相互期望形成合力,轉為「成功」的情緒體驗,長此以往,師生就會把成功的體驗與學習的愉快等同,從而去追求成功的體驗,進而強化學習動機。比如一位教師在執教《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時,教到「我彷彿聽到爸爸在呼喚和平!和平!和平!」一句時,讓學生感情朗讀,但學生感情平淡。此時,老師仍不慌不忙,創設情境。以錄像再現「維和英雄遺體歸來的場面」的情景,再讓大家談談這是怎樣的一個父親。他的犧牲是為了什麼,兒子此時是什麼心情?學生這才「柳暗花明」大有豁然開朗的味道,領悟到「這句話寫出了一個維和戰士對和平的渴望,作為兒子,怎能不理解父親的心願。」這樣充分理解後學生再讀,效果大不一樣。上例中,老師針對難點,並不灌輸給學生知識,而是讓學生先思後釋,先放後收,先扶後放。遵循認知「最近發展區」的規律,結果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這樣一來,不僅學生享受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悅,教師也體味到了突破難點後的興奮,教與學達成了默契。
隨著新課程的廣泛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積極採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才能真正意義上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C. 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嘗試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在這一領域有了一些初淺的體會,以下試作一概括。
第一、語文教師應重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信息時代呼喚著語文教育技術的更新。多媒體的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們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或者再多上一張掛圖、一塊小黑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有些學生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現代多媒體技術介入課堂,以它豐富的多媒體形式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和乏味,豐富了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在無意識下主動、輕松地接受語文知識。科學研究資料證明:人們從語言信號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而從圖象信號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夠接受知識內容的65%。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能拓寬教學時空,向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詳實、典型的具體經驗或感性材料,為思維活動的展開構築堅實基礎。多媒體的語文課件以課本內容為依託,藉助計算機採集、加工、存儲、輸出信息極為快捷的優勢,對教學內容進行開放式的充實,,增加文字、聲音、圖形、圖象、動畫、視頻等 , 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效果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加盟,必然將給過去沉悶的語文審美教學注入美的無限生機。新編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現代教學手段的開發和利用做了很明確規定。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語文教學,製作更好、更高質量的課件去適應教學要求,將逐漸成為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
第二、合理運用課件,教師角色不可異化。實現CAI教學,必須藉助課件。現在許多課件由計算機專業人士開發製作,他們缺乏一線的工作體驗,忽略教學過程設計的科學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參或習題集的搬家,而成為一堆語文文獻碟片化的資料庫。因此要運用所購課件,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直觀實用為標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進教室,或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資料庫,那樣達不到培養思維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線教師自己編制課件。可運用所購買課件的有用部分,再加進自已設計的內容,適時適當地調用以輔助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們會製作課件,但無論怎麼會製作課件,語文教師的定位還是語文教師,不是定位在我這堂課用沒用電腦,或是我是多麼善於製作課件上。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把握好分寸,不可捨本逐末,忽視了精心構思教學設計、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激勵。要做到合理使用媒體,必須考慮以下幾個要求:1.目的性:即運用教學媒體要達到什麼教學目標。2.必要性:用和不用效果一樣的就不用,用了能提高教學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的才用。3.實效性:媒體運用要講求實際效果,不能只是簡單演示,走過場。
第三、上多媒體課應緊扣主題。學生的接受能力反應能力畢竟有限,過多的資料使他們目不暇接,一些重要的內容學生往往還未抄下來就一閃而過,不少多媒體課堂常出現學生的筆記不完整的情況。如果與課堂教學無關的插圖、動畫、音響充斥整個課件,刺激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嚴重地影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注意力,學生表面看似興趣盎然,課堂看似活躍,但實際上教學的效果可能並不好。語文老師應尊重學科特點,製作課件時,切忌濫用畫面來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深入細致的體驗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同時也注意到在運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目的不在於給學生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側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應根據教學要求來進行課件設計這樣才有助於提高多媒體教學的質量。應關注學生接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方法,是否有助於學生掌握理解文章。我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必須充分認識多媒體課件的特性,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從優化教學過程出發,嚴格遵循實用性原則,恰當性原則,綜合性原則,輔助性原則和啟發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凸現出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越性,使之逐步從幼稚走向成熟,實現多媒體課件與語文教學的最佳整合。例如,在《蘇州園林》一文的教學中,我精心製作了課件,對於本課的重點-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我做了如下設計:首先通過錄像片段展示蘇州園林的美麗風光,讓學生從中直觀地感受出蘇州園林的美,引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
第四、多媒體教學不是減輕了教師的勞動的強度,而是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多媒體課不是讓學生看電影。老師必須督促學生在上多媒體課時,牢牢抓住教學重點, 勤於思考,學會記錄, 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不要把教學的雙邊活動變成教師指揮課件播放、學生死盯屏幕的過程。如果學生得不到教師生動言語的誘導、形象神態的感染,從頭至尾只聽到音箱里的聲音、看見銀幕上的圖像;教師只顧忙著操作機器,播放事先製作好的課件,不能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那麼,課堂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學中要充分而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首先,我們得找到一支感天動地、旋律跌宕起伏的琵琶曲,讓學生在欣賞中領會課文中的摹聲比喻;還可以配上一幅秋江月夜圖,去分析課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烘托。但對於這一千古名篇,顯然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教師巧妙地去「導」、去「引」,去探尋江州司馬與琵琶女兩個人物的關系,去研究作者是怎樣刻畫兩個人物形象的,去思考何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最大限度確立的時候,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認同。 多媒體教學仍處於探索階段,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著眼於其「輔助」作用,正確運用於課堂教學。如果喧賓奪主,把課堂變成毫無生機的「人機對話」,或為追求時尚,藉此來嘩眾取寵,裝點門面,將會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失去其積極的意義。《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提到「體驗」一詞,這個體驗包含很多的過程,其中不乏: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寫做,調動全身感官表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進而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
第五、不要因製作課件耽誤了教學的常規工作。製作語文課件往往花去很多時間,本人在學慣用Flash MX 製作課件之初,一個課件要花十多個小時才能初步完成。如果想一鼓作氣盡快完成,就難免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以致上班時間疲憊不堪,影響了備課、批改作業等常規工作的正常進行。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有的老師一味地花時間在課件製作上,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備課,他們錯誤地認為製作課件的過程便是備課的過程。而事實上,備課是尋找、搜索、構造、備選教學方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檢驗、評價、挑選滿意教學方案的過程。也可以說,備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策劃和總設計,要備教材、備學生、備課堂,而製作課件只是設計教學局部的過程,並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備課。由於當前語文科現成的共享課件很少,資料庫也並不健全,且大多數教師對於課件製作及電腦操作仍不甚熟練,准備一個課件往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很大的精力,因而不可能深入鑽研教材,分析了解學生情況,設計教學方法。
第六、多媒體輔助教學設計應給學生留出思考的餘地。僅僅採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像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為避免此種弊端,常用的辦法是:①、藉助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想像。如簡介作者,可選取作者不同時期的照片,並配以文字資料的介紹。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想像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其精神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簡介文章的寫作背景,截取些背景資料,最好能配上聲音,引領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讀作品。②、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思考。為了使多媒體教學不至於束縛學生的思維,我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探討,不要求有標准答案,只要學生能暢所欲言,各圓其說就行。其實問題設計得好,多媒體手段更能啟發學生積極地思考,開拓思維空間,發展思維能力。如教讀課文《咬文嚼字》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以啟發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文中舉了多個例子各說明什麼道理?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嗎?請說說各自的見解。
第七、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詩歌和散文情感豐富,意境優美,除了運用誦讀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時空造境。借用多媒體的光、影、聲、像等信息傳達出形象而又具體的物象,再啟迪學生動用想像的翅膀,進入詩情畫意之中,品味詩文的美。戲劇作品則涉及到舞台說明、人物的扮演和出場、環境的烘托等內容。借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舞美設計,燈光設計、音像設計等,使戲劇藝術能更好地體現出其作為綜合藝術的特點,則有利於學生對戲劇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製作和使用課件應重視節奏美。節奏是一種音樂語言,它指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教學的節奏美,表現在教學速度適度,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與安排富有彈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張有弛,就如音樂的節奏一樣,密的地方教學內容多,速度快,學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緩,進度慢,讓學生靜觀默想,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使用音樂要適當。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它所獨具的藝術魅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人們隨著音樂的律動,旋律的變幻起伏,或喜或悲,或驚或嘆。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左右大腦,各司其職,左右大腦的適時調用,有利於大腦的平衡發展,而音樂正促進了大腦的平衡使用。背景音樂,是多媒體課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平時要積累較好的課件素材。課件素材包括圖片素材、聲音素材(尤其是課文朗讀)、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時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製作課件時才能得心應手。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收集中學課文的朗讀錄音,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和背景知識(包括與課文有關的評論文、同一題材的文章等等)。這樣,製作課件時,若需要用到的素材便可信手拈來,方便地使用。比如把課文錄音導入到課件中,可以省去了提錄音機和准備磁帶等一系列的麻煩事,而且朗讀的效果比用錄音機要好得多,更不會出現卡帶等現象。用多媒體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的感受就會具體、深刻得多。
第八、語文教學不可過多依賴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使學生的口頭、書面表達規范、生動、有說服力。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只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教學難以實現。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閱讀教學是不可缺少的。學習語言,不用心讀是不會有收益的,而這一點多媒體幫不了多少忙。茅盾能背整部《紅樓夢》;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學典故錢鍾書能了如指掌,順手拈來;毛澤東深厚的古詩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疊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見語文學習中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體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恐怕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理、化等別的科學也不同。其它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的語言文字。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有些東西,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像,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間遠遠大於直觀。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CAI課件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必須著力渲染,對一些疑難的問題,關鍵的過程要側重設計處理,真正體現課件的長處和輔助教學的功能。

D. 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

摘要】《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課程資源;有效學習
說起課程資源,其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指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與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可以分為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兩大類。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後者包括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等。」從廣義來看,只要有助於課程目標達成和學生發展之物,無論校內還是校外,也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均為課程資源;從狹義來看,指可以直接為課程實施服務之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如何合理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為了我們教師所思考的問題。
下面就有效地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有效學習談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要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
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應該對課程資源有個科學的認識。那麼什麼是課程資源呢?從廣義的角度來說,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來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實施條件。
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課程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了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只是空談,很難轉化為實際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開發並且利用適宜的課程資源是課程實踐的前提,而課程實施者對課程資源的認識程度又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強度,也就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實現范圍和實現水平。
二、要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學的基礎,更負載著傳承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務,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而這種內涵與精神的傳承,僅依靠教材和課堂是不夠的,因此如何發揮地區優勢、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即使我們是貧困地區和薄弱的農村學校,其課程資源也是豐富多彩的,例如農村自然風光,鄉土人情,悠久歷史,生產生活,農村的傳統文化等等,但缺乏的是對於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指出:「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要語文學習富有活力就需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
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操作措施
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資源無處不在,要仔細觀察,處處留心,就會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等著我們去發掘。按照課程資源特點,我將在本學期把課程資源進行如下教學安排:
(一)特色引領,開發校本資源。在學校生活中,可開發利用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學生的視角之處皆為本土化的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之處。
1、 校內課程資源:
① 教室
一個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我將要在全年開展「好書伴我行,智慧滿人生」的閱讀活動,選擇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作為學生必須熟讀背誦的篇目,同時定期向學生推薦一定數目的課外閱讀書籍。要充分利用教室這個教學環境使學生沐浴在書香的良好氛圍中。把教室建成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最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心。如建立班級圖書角,要盡可能組織學生天天閱讀,使學生在閱讀中提取信息,並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過程;教室里的隊角、特色角、抬頭標語,教室里的展示角和黑板報等一起構成了室內動態知識源。
② 圖書館、閱覽室、宣傳欄等
圖書館、閱覽室內藏有一定數量的圖書,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小型校內資源庫。而宣傳長廊也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也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
③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的布置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包括顯現的校園景點、設備設施,又包括隱性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因此要充分發揮學校豐富多採的文體活動等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來開發、利用。如通過參與校園文體活動,獲得寫作素材。而學生對形象直觀、活潑生動的學習方式特別感興趣,我們可以發揮校內室場的作用,比如學習植物、春天、四季等自然知識時,就可以把課室安排在學校的操場,讓學生實際接觸大自然,把學習語文變成一件樂事,也必將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結合校園生活這個教學資源開展應用性習作活動,例如:通知、留言條、尋物啟示、請假條、書信、借條。
④ 校內人力資源—教師
人力資源是人們容易忽略的重要資源。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生活閱歷、實踐智慧、特長技能、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方式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他們本身就是一本知識豐富的「書」。所以我將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互相借經驗、借智慧,通過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協作互動,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生成,使單一的觀點得到合成和加工,有利於達成教學的目標。
2、校外課程資源
①社會、生活資源
社會資源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等顯性資源,也包括社會生活經驗、社會文體活動、生活過程等隱性的資源。
學生的學習內容源於生活,超越生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觸動往往比單純的聽、說、讀、寫更深刻。語文,不是枯燥的讀背,而應該是在實踐中學得知識。語文課程標准也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該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同時要把課內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語文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機會。讓學生到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學習貼近生活。如交通安全警示句、春聯、日歷本上的小知識、廣告、歌詞等。只要自己經常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收集,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在生活中學知識、長學問,那麼,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將逐步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我還要鼓勵學生參加村裡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從而使其各種語文能力得到鍛煉。
我們也要讓學生學會鏈接生活,提高寫作能力。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們都是寫作的好素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事,說一說,寫一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②自然、鄉土資源
自然風景、人文名勝等資源使得語文課堂更加廣闊。應該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增強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而新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城鄉之間也各有特點:城市學生熟悉的是競爭、下崗、經商、工業園、喧囂的城市……而農村學生熟悉的是雞鴨、禾苗、立體農業、蔬菜基地、寧靜的鄉村……因此只有開發利用好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課程資源,才能被學生所熟悉,才具有親切感和感召力。此外,我們還必須把握不同地區的人文性,讓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閃耀人文校本之光。
③網路、時代資源
多媒體課件由於其直觀性、能動性、交互性能給在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認知主體的發揮。在教學難點的化解上、難以觀察的過程的展示上、課堂容量的擴展上恰倒好處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夠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由於這篇課文的作者對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在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難度,於是,我根據課文的講解適時的補充了一些內容:如杏林子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基礎上理解課文,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我又在講完課文後適時向課外延伸,在播放積極向上的音樂的同時出示了一組生動的畫面:蓬勃向上的小草、爭奇斗艷的花朵、頑強拼搏的運動員、自由飛翔的鳥兒、向命運挑戰的殘疾人。此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再進行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學生就是在理解了句子的含義基礎上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 同時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就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我及時追問:生命到底是什麼呢?「生命是一首詩」,「生命是一杯茶」,「生命是沙漠中的一滴水」,「生命是廢墟上的一朵花」......學生的理解五彩繽紛,學得也輕松。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直觀、形象、生動,啟發了學生思索,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這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也讓聽課老師們為當時的教學效果而感到震驚,評課時,教師們一致認為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是畫龍點睛之舉,與語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而我們對現在置身的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有著真切地體驗和感受。它擁有許多適合我們開發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網路資源的開發利用更能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在相當程度上突破時空的局限。只有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我們獲得知識才會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聯系日常生活,開發親情資源; 引導學生融入學校大家庭中,與真誠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提供有利條件。教師節,把甜甜的笑臉、整齊的隊禮、高聲的祝福、美麗的鮮花、尊師的歌聲一一獻給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任課老師,向老師問候節日,給老師道聲辛苦;在暑假和寒假生活要求中,把親情作業納入其中,用一份份獨特的親情作業來孝敬長輩……表達自己對老師、對親人的愛心。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了解父母為了家庭生活而付出的辛勤勞動;知道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了解老師為了教育自己的學生,不顧自己身體,懂得長輩對自己的殷切期望……這樣的親情,本身是一種直接進入學生心靈層面的隱性資源。
④社會人力資源
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在我們身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應該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課程教學服務。比如很多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多朋友、親戚都是各行各業的專家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豐富經驗。學生在與他們的交流與交往中必然會累積大量的感性的知識。同時,這也給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討論,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機會。
(二)開發並利用好語文教材
1.作為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創造性地使用和處理教材。教材不僅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文本,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任務。要力圖通過對教材的學習領悟到教材以外的東西,從而獲得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綜合提高語文素養。
2.創設生動活潑自主學習的方式,滿足學生學習語文需要。
我們要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方式,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上網,讀課外書,詢問,討論,在課前、課後搜集資料,組織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講述、討論、交流、品評、操作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並且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3.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
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比如,我們學校結合當前的感恩教育所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學會感恩」,就要求學生用心觀察、發現應該感恩的事物,並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體驗感恩,還要寫好一篇感恩的文章,參加學校「感恩的心」徵文比賽,將思想教育寓於語文的學習和運用之中。一篇篇情感真摯的美文應運而生,《謝謝地球媽媽》、《感恩小草》、《我給奶奶洗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創設多彩的有利於母語學習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以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我們學校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和「學習園地」;為班級取名:「誠信團隊」、「勤奮樂園」、「智慧小屋」……一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體現了孩子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校園內的「古詩長廊」、主道兩邊的文化牆、草坪上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各種渠道感受語文,學習語文,在充滿真、善、美的環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
5.開發並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在課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學校在分析學校的辦學優勢和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開發構建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根據學校特點開設的校本課程往往形式活潑,新穎有趣,能激起孩子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們學校開設的「每周一詩」課程,讓孩子在誦讀古詩的同時為詩配畫,既讓他們從小認識優秀的中華文化,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多種途徑積極開發利用新的課程資源,努力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相信只要我們充滿信心,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取得驕人的成績,為我國培育出優秀的未來接班人!
6、活用教材資源 深化課堂
語文課是技能課,也是實踐課。語言的作用是為了交際,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語言。所以語文教學擔負著言語技能訓練、思維訓練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務,但言語技能訓練是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因此,要構建有效的課堂語文教學,語文教師要落實知識點,抓准精練點,促成調動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動性、形成技能、技巧,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化。傳授新知識是一堂課的重點,有的老師總喜歡把新授課安排的過分緊張,反復講解,讓學生不停的記筆記,可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假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穿插一些和文本有關的圖片,讓學生在看圖後,再進行說話訓練,或者根據教材適當的補充一些資料,如時代背景、作者簡介等,教學就會顯得精彩而又靈活,更見成效。如我在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時,當學生對「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難以理解之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及時補充了作者杏林子的資料,在學生對杏林子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我再讓他們談談作者杏林子是怎樣「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是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的?學生馬上就列舉了雷鋒、張海迪、霍金等一些人的事跡來說明這個問題,這樣就很快的理解了這句話,輕松的理解了課文的深層意思,絲毫不見枯燥、乏味。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說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堂的基本特點。」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能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會聽說讀寫,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緊緊抓住了「用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這樣一句話來體會意思,訓練說話,培養思維,這樣就有效地訓練了言語應用技能。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著這樣的描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總之,教科書並不是教學唯一的課程資源,只要我們合理利用,都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張香竹.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 009.
[2]李貞詳.「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實踐環節[J],2 007,(7).

E. 語文教學中怎樣運用多媒體來提高課堂效率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進一步推廣以及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多媒體技術已廣泛進入課堂。多媒體的運用給現代課堂注入了許多鮮活的血液,其最突出的功能在於化抽象為形象,促進語文課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進學生的理解。如多媒體語文課件適度插入一些動畫圖片,或動中顯靜,靜中寓動;或動靜交叉,動靜結合,努力使課件表現出和諧的色彩美、情景美,將枯燥的內容形象化,繁瑣的知識簡單化,靜態的對象動態化,從而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提高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合理地、恰當地、科學地、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才能有助於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使學生興趣盎然
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具有生動性、趣味性、變化性的特點,它可以把學生看不見、摸不著、想不到的這些事物變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動,為小學語文課創設愉快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小學生在學習中以形象思維為主,運用多媒體方式可以緊緊抓住這個特點,同時以聲音、圖像和文字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穩定、持久,思維更加積極活躍,增進學生的理解,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中去,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在教學《學會合作》時,播放了交響樂團成功演奏的情景,它是由上百人數十種樂器共同演奏而成。其中配有優美的音樂,動人的旋律、動感的畫面,學生彷彿來到了演奏現場,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頓時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因而高漲起來,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本節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很好。
二、巧用多媒體的形象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很多,如查字典或出示實物;或打個手勢作個動作等等。但在語文教學中,有不少詞語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距較遠,,教學中教師盡管在語言上對這些進行解釋,但學生還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麼,對這些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我們就可以製作有關的幻燈片,藉助多種多媒體幫助理解詞語句意,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形近字的區別和漢字的筆畫順序是教學中的難點。如「亭』』與「停」讀音相同字形相似,如何區分呢?可利用課件先出示一座六角亭打出生字「亭」,再讓一個人走到亭旁停止,打出生字「停」,使學生對兩個字的形義區分印象深刻了。在教學漢字的筆畫順序時,低年級學生往往不知先寫哪一筆,這時我充分利用課件來演示筆畫在田字格中所佔的位置,掌握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類型字的書寫規律、書寫過程、一筆一劃,使學生看得清楚、感受直觀,自然學得牢固、記憶深刻。如在教學<<詹天佑>>這課內容,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人」字形線路。我通過製作動畫課件,並將火車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陡坡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真正理解火車是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山的。讓學生親眼看到北上的列車到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演示,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了。
三、妙用多媒體拓展教育空間,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多媒體的有效運用有利於拓展語文教學的教育空間,使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它可以拉近時空距離,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文化;可以讓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暢游;也可以配合課文,適當的補充一些有關的材料和時代背景的介紹,降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
多媒體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為靜態,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在教學過程中,一些重點、難點的地方,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讓學生深刻理解,那麼,此時最好的方法是藉助於多媒體來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文中用抽象的文字和數據來表現地球的渺小,學生只能得到表面上的感知。此時,教師利用動畫演示了地球在太陽系中運行的情況,讓學生直觀感受地球由大變小的過程,從而深刻感悟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
總之,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在課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也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把知識向課外拓展,把問題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從而達到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F. 課件在語文教學中有什麼優越性,怎樣利用課件打造高效課堂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老師講,學生聽,雖然有時也藉助圖片、幻燈片進行教學,但總給人以死板的感覺,不足以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很難適應當今孩子們多元化的需求,難以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要求。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進行有機的整合,就為構建高效課堂提供了優質的學習文化環境,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信息素質和語文實踐能力。下面就簡單談談我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一些實例。
一、以學定教,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策略的有機整合
如何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構建高效課堂服務,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我們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網路技術的直觀形象、化靜為動、。交互性強、資源豐富的優勢,創設民主和諧合作競爭的語文學習氛圍,從而構建利於學生個別化學習,合作式、探究式學習的信息化環境,讓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真正為構建高效課堂「保駕護航」。
1、創設氛圍,在虛擬的情境中激發求知慾望
網路資源在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氛圍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在教學作文《我的「小天地」》時,我從網上下載了一段「幸福之家」的動態呈現場景:房間地面是長方形的,各色傢具一應俱全,牆上還掛著裝飾畫,將學生帶入了一個逼真的家居生活世界。由此創設出溫馨的氛圍在授課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由此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表達慾望,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要把自己的「小天地」介紹給大家。
再如《回聲》這篇課文是為了讓小學生了解「回聲」的有關知識。雖然課文敘述採用的是童話故事的方式,但要讓低年級的學生理解這樣抽象的知識談何容易。為此我製作了回聲形成原因的課件:小青蛙在橋洞里呱呱地叫著,它的叫聲就變為弧線向橋洞的石壁擴展。這時,我告訴學生這弧線就是我們看不見的聲波。,接著聲波也像水波一樣,一圈一圈地向四面擴展,碰到了石壁就一圈一圈地返回來,傳到青蛙的耳邊。通過課件的生動展示,就將課文靜止抽象的文字演變為生動形象的音像結合的載體,使抽象的聲波直觀化、形象化,學生就在盎然的興趣中明白了回聲形成的原因。這樣,恰當的課件運用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順利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
2、自主探究,在人機互動中提升學習能力
網路教學的模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挑戰。在進行網路教學的實踐中,要認真分析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發展水平、自主學習能力的差異,以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學習的樂趣。我充分利用人機交互的功能,在估計學生可能遇到困難的環節設置「提示」或幫助「鍵。將導學的線索放置在裡面,當部分學生思維「短路」時可及時點擊「幫助」鍵獲得幫助;假如學生仍有困惑,可通過語音系統向老師和學生請求個別指導。老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領每位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讓學生品嘗到伴隨自主探究而來的樂趣和滿足,從而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3、分析點評,在交互觀摩中培養創新意識
利用網路教室的點播功能,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練習或設計在大屏幕上調顯出來。同時利用黑屏控制技術遮蓋學生機的屏幕,組織學生的注意力指向大屏幕進行分析和點評,學生可以形象清晰地看到同伴的思維成果,避免了在黑板上塗描話說之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有效地催生了學生的思維碰撞而產生的靈感。
利用網路教學的提問可以消除學生的害羞、怕嘲笑等畏懼心理。學生通過電腦操作,利用文字的形式將自己的問題輸入到教師的主機上,不用公布自己的姓名,教師收到信息後,如果是簡單的委託可以直接進行解答;更多時候可以組織全班學生一起討論和交流。久而久之,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就能培養學生坦誠健康的心理品質,強化學生的質疑問難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品質。
二、以人為本,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資源的人文整合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人文整合,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語文課程資源形象化、動態化、人性化,使它們含圖形、圖像、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多媒體信息在更大范圍內的語文教學資源為我們所用。而這些教學資源又是順應了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和體現自主發展而設計的。
1、語文課程資源的形象化設計
小學生天生對形象感強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利用FLASH動畫,把課程內容設計成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一年級習字」的課程資源時,我們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傾向,在學校的網頁上設計了「習字小課堂」的頁面。一進入其中,就出現了可愛的「熊貓博士」的卡通形象。還有「熊貓課堂」、「熊貓練功房」、「熊貓超市」、「熊貓圖書館」等卡通房間,學生既可以讀到與生字詞相關的一些課外閱讀資料、趣味小故事、認字小竅門以及區別形近字的方法。每一個環節和項目都注意與圖片、聲音、動畫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輕松娛樂中度過學習的每一分鍾,享受到語文學校的快樂。
2、語文課程資源的動態化設計
靜態的文本教材呈現的是學術形態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們都已經注意到了將學術形態的教材進行開發,將復雜的語文問題依託於鮮活的問題情境引出,把簡單的文本結論還原於豐富的探索過程中去發現,從而使語文課程資源的魅力發揮到極致。
《新型玻璃》是一篇說明文,課文對「夾絲網防盜玻璃」、「吸音玻璃」、「吸熱玻璃」的特點、作用做了詳盡的解釋和說明,但小學生沒見過這些玻璃,因而對文中的內容缺乏感性認識,尤其對「自動報警」等專業術語難以理解。針對這些問題,我製作了展示新型玻璃和介紹「自動報警器」工作原理的課件。在導入新課後,首先通過課件向孩子們展示一組色彩亮麗的新型玻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介紹有關「夾絲網防盜玻璃」的基礎上,用課件展示「自動報警器」的工作原理:當用滑鼠點擊假想的小偷時,「小偷」就移動觸及到夾絲網防盜玻璃,這時,電路圖上的紅色燈泡就立即不停地閃爍,並伴有尖銳的警笛聲,「小偷」立刻倉皇而逃。這樣逼真形象的設計引人入勝,將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原理生動地表現出來,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的感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語文課程資源的人性化設計
充分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所提供的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給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教育平台,實現個性化學習,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為此,我們創建了校園網,建立了學生網站、網上圖書館、專題學習網站等開放空間。在專題學習網站下設立了專門的語文學習欄目,分冊編排,將每一冊語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語文背景資料囊括其中,既包括從網上收集到的語文史料、知識典故、各種相關的圖片和文本資料;還包括語文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或自己創作的兒歌、順口溜等。當然,也歡迎學生收集資料或上傳作品,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可以讓全校師生及時分享的網上教學資源庫。這個資源庫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語文素養,更使學生體會到語文所蘊涵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歷史沉澱,促進了學生開展語文個性化學習和自主性學習,使教育更具有人文性和開放性。
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的完美整合,必定是教材文本與信息內容內在機理上的水乳交融,是教學方式與信息技術方式外在表現形式上的協調一致。充分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會為構建高效課堂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G. 教師平時教學如何正確使用ppt

教師平時教學如何正確使用ppt,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PPT只是教學輔助工具,而不能是主導。年輕教師如果過分依賴PPT,沒有PPT就沒法上課,這是不合適的。
其次,PPT是為了節約教學時間,豐富教學內容。比如語文學科的一篇閱讀理解,可以使用PPT節約老師板書的時間;還可以使用PPT給學生展示更多的相關圖片、視頻資料,豐富課堂內容。
第三,PPT代替不了板書。比如語文學科的生字詞的書寫(特別是小學階段需要正確地書寫筆畫),數學科目的演算過程,板書的效果更好。

H. 如何更好的使用多媒體課件上好課

如何更好的使用多媒體課件上好課
在科技越來越發展,信息技術愈來愈普及的今天,我們很多語文教師都在開始使用多媒體手段來輔助教學,因為多媒體手段融合了圖片、聲音和視頻資料,給予了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受到學生的喜愛。但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本來平時上語文課很出色,但是一使用多媒體課件上語文課,卻發現很一般,還沒有平時上課效果好;有的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語文課,課堂氣氛活躍,感覺效果很好,可是課後反饋卻發現學生一頭霧水,一問三不知……於是,如何利用多媒體課件上好語文課,成了很多語文老師頭疼的問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語文課已有八年的時間了,在這八年中,自己從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些方法,現總結如下。
首先,語文教師不能被多媒體課件牽著鼻子走,變成一個幻燈片「播放員」。
我們有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在使用課件進行語文課教學時,很多時候都是先把課件先播放出來,再根據課件來進行講解,就像一個幻燈片「播放員」一樣——整堂課出現了一種詭異的現象,教師在津津有味地做幻燈片「播放員」和講解員,學生就在下面規規矩矩地坐著看教師表演……就像老師在作秀,學生在參觀一樣。教師至始至終都只在做兩件事情:放幻燈片、講解幻燈片。
其次,語文教師要對課件進行有的放矢,不要舍本求末,忽略教材。
多媒體課件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很多教師在上課中,主要以課件為主,而忘記了教學的根本——語文教材。語文教材其實很多時候都有一些插圖,教師要緊緊抓住教材中的精彩詞、句、段來進行教學,但有些教師教學活動僅僅只圍繞課件來進行學習、討論,語文教材被教師不注意間忽略掉了。記得曾聽過一節多媒體語文公開課,教師也是利用課件上課,結果語文課件內容太多,結果他一直都在講課件內容,最後直到下課,講台上的語文書他動都沒有動一下。
其實,語文教材才是我們教學的主體,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緊緊圍繞語文教材來進行,多媒體課件只是教師開展高效、優質教學活動的一個輔助手段而已,教師不要舍本求末,忽略教材。
再次,教師要學會製作課件。
有的語文教師上課用的多媒體課件是自己從網上下載的,這種方法雖然簡單,為教師節約了很多時間,但是這些課件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很多內容都是「別人的」,根本沒有自己的一點想法,很多內容都是按照別人預先設計的環節進行,無法根據學生的特點靈活處理教材。
所以,語文教師想要利用多媒體課件上好語文課,自己就先要學會製作課件,自己結合教材、教學目標、學生實際情況以及自己的教學活動設計思路去製作課件,這樣,做出來的課件才與教學活動相輔相成,為上好一堂優質的多媒體語文課打好基礎。
還有,教學課件不能只看「靚」,還要注意質量。
一部分老師的課件喜歡花花綠綠,不考慮實際內容,只想把課件做得「好看」,如何吸引別人的眼球,只從美術欣賞角度去考慮課件設計,而沒有根據實際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去考慮課件,這樣的課件拿來上課,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績應該是很難的。
有一次,我到一個學校聽課,上課教師的課件做得太美了,學生都被課件的背景圖片吸引了,教師還以為學生被自己講課吸引住了,講得眉飛色舞,可反饋時抽學生回答問題,學生站起來什麼也答不上來,教師在課後說課反思時,還說學生聽得很認真,不知道為什麼回答問題答不上來,直到有聽課教師說在課堂下學生悄悄議論老師背景圖片在哪裡哪裡找的,他才發覺學生被他的課件背景吸引過去了……
最後,教師還要利用好黑板設計好板書。板書是教學中的一種主要的教學媒體,板書藝術則是教學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板書首先是文字,它和文字的作用一樣。當初,人們製造文字就是為了記錄語言以及傳達信息。將語言和知識用文字記錄下來才進行長時間的傳遞,如果我們沒有文字,我們在教育學生時只能採用口傳身授的辦法。這樣,我們的知識會越傳越少,古聖賢的知識也不可能傳到現在。
雖然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彌補了相當一部分同學的空間想像能力的不足。但是,我們語文課教學中,尤其是小學語文課教學,教師的課堂板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能力,這是因為小學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而且他們有強烈的向師行,如果我們教師書寫能力差,特別是示範的不到位的話,學生們學的也可能不到位。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正處於識字、認字、寫字的起步階段,我們教師的板書更應該具有示範和引導作用,在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時,又能讓學生學好寫字。 精心設計的板書,能使學生賞心悅目,興趣盎然,活化知識,對知識加深理解,加深記憶,是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而且黑板板書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可以一直展示給學生,如果把板書設計放在多媒體課件中,在我們展示、播放其他資料時,板書就不得不退出學生的視線了。所以板書是語文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即使我們在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時,教師也不能放棄黑板板書。
所以,使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要恰到好處,不然可能會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
以上便是我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一些體會,現總結出來,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示,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I.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教學課件

傳統的語文教學,多以文字材料為中介載體,以教師引導為主要方式,通過教師對課本內容講解,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模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本身的文學修養、知識結構及對課本內容講解的方式、語言技巧等.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要求很高,在1-2個課時內,要學習一篇課文,掌握知識要點,記憶新詞彙,如果上課不專心,學習興趣不高,是很難達到教學目的.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可見,以聲光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於知識的獲取鞏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教學在多種現代化教學中脫穎而出,通過設計課件,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的效果,使學生耳目一新,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多媒體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取得一定成效,現就語文多媒體教學談一些體會.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本中抽象的內容產生感性認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通過場景再現,將課文中描述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理解,把握主題.
文學作品對情景的精彩描述,塑造動人的形象,達到教育、啟智的目的,多媒體以其極強的表現力,將特定的場景以畫面、聲音結合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對課文所要表達的主題更為理解,對文字的表達有了更深的認識.如七年級下冊《斑羚飛渡》教學中,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後,教師提問:「飛渡是什麼意思,那斑羚為什麼要飛渡?」接著多媒體演示:「一群斑羚被逼到傷心崖上,傷心崖像被一把利斧從中間剖開,從山底下的流沙河抬頭往上看,宛如一線天,隔河對峙的兩座山峰相距約六米左右,斑羚群憑借嫻熟的跳躍技巧,以犧牲老斑羚的生命代價,成功地完成了山澗上的飛渡.」教師巧妙地導入課文重點部分,通過學生視覺上的沖擊,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這樣學生很容易體會斑羚在飛渡中所表現的勇於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體會到課文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寫作方法.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如何合理利用課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