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系統包括什麼問題

語文教學系統包括什麼問題

發布時間:2022-06-13 13:28:59

『壹』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擾有哪些

孩子們說話習作,閱讀理解亟待加強

『貳』 中國古代語文課程教學的三大問題,三大經驗,四大弊端是什麼

1、脫離語言實際。

主要是脫離口頭語言實際,不重視聽話能力和說話能力的訓練。我國古代作為書面語言的文言文,兩漢之後就基本定型了,很少變化;而口頭語言則是一刻不停地發展著,變化著。所以二者的距離越拉越大。

2、脫離應用實際。

讀、寫大都與日常生活和實際應用無關。讀書皓首窮經,苦練八股,只為功名。這也使兒童視學舍如囹獄,視師長如寇讎。[元]虞韶編的《日紀故事》中有一則師生矛盾的故事:許衡年七八歲,受學鄉師,書過目輒不忘。一日,問於師曰:「讀書欲何為?」師曰:「應科第耳。」復曰:「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謂其父曰:「此兒穎悟非常,他日必有大過人者,不能為之師矣。」固辭而去。

3、忽視文學教育。

基礎教育並不是要把多數人培養成文學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學和欣賞文學的能力。當然,也不排除為具有文學天賦的學生奠定當文學家的基礎。這就要進行必要的文學知識和文學鑒賞的教育。這是語文教育的整體目標——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一部分,在語文美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傳統語文教育在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視知識教育。

我國有起源很早,很發達的文字學、訓詁學知識,但始終沒有建立起適宜於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例如文章教育,曾經總結出一個「起——承——轉——合」帶有點規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變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人們反對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規范,就只能用「文無定法」來抵制規律性的知識,其實是很無力的。培養和提高讀寫能力的訓練,實際上成了一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一)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三大問題

1、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問題。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終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學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語文教育成了統治階級進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舉取士制度推行以後,全國士子趨向科舉,語文教育逐漸變成了科舉考試的附庸。

2、教學內容問題。

教學內容陳舊片面,主要為識字、讀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為學習的楷模,把古文作為學習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革新創造精神。引導人們向後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學方法問題。

教學方法死板、單一,只重整體感知,缺乏分析認識,只強調求同思維、單向思維,忽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只尊重維護作者權威,無視讀者理解的主動性、創造性。只聽任一條暗胡同里摸索,缺乏系統的讀寫理論指導,等等。1、熟讀精思博覽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十分重視熟讀文本,熟讀又以誦讀為基礎。朱熹在《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通過誦讀、熟讀,不僅容易形成語感,而且有助於記憶理解。

讀和思的關系十分密切,所謂「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也談到他的體會:「讀書須將本文讀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會不得處,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後將注腳看,始有益。」在熟讀的基礎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1、熟讀精思博覽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十分重視熟讀文本,熟讀又以誦讀為基礎。朱熹在《朱子童蒙須知》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通過誦讀、熟讀,不僅容易形成語感,而且有助於記憶理解。

讀和思的關系十分密切,所謂「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也談到他的體會:「讀書須將本文讀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會不得處,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後將注腳看,始有益。」在熟讀的基礎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讀、精思的同時,古代語文教育也主張廣泛涉獵,並不僅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書」、「五經」的狹小范圍里。很多有識之士提出要廣泛讀書、接觸社會,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許多人還認為廣泛涉獵即可學會作文,古人所說的「觀千劍則曉劍,讀千賦則善賦」就是這個意思。

2、評點法

對文章進行「圈點」、「評注」,是古代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圈點」是指在閱讀時給字句畫上符號。「評注」是把對內容和文字的評論寫在正文旁或行間。使用此法,對指導學生自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大有益處,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細心閱讀、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

在提倡熟讀、精思的同時,古代語文教育也主張廣泛涉獵,並不僅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書」、「五經」的狹小范圍里。很多有識之士提出要廣泛讀書、接觸社會,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許多人還認為廣泛涉獵即可學會作文,古人所說的「觀千劍則曉劍,讀千賦則善賦」就是這個意思。

2、評點法

對文章進行「圈點」、「評注」,是古代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圈點」是指在閱讀時給字句畫上符號。「評注」是把對內容和文字的評論寫在正文旁或行間。使用此法,對指導學生自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大有益處,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細心閱讀、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

『叄』 語文教學設計中的幾個重要問題是什麼

語文教學方法的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 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方式、 途徑、 和手 段。它是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之一。 進行教學, 必須講究一定的教學方法, 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 進行教法的設計。 教師對教法的設計應有足夠的重 視, 因為他對教學有著 重 要的影響。 設計語文教學方法, 最基本的要求是整 體優化, 合理組合。 具體設計時, 應綜合考慮下 面幾個問題。

一、 注意所選擇的教法能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相適應。
採用什麼 樣的教法, 首 先應考慮語文教學內容的特點和要求。 如果教學內容是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文學知識、 文化知識、 有關時代背 景等, 一般宜採用講述法為宜 , 由教師介紹和敘述, 而學生則採用聽記法、 筆記法記住有關內容和要點,使學生獲得准確的知識, 訓練記憶、 聽話、 記筆記的能力。 但如果有關知識在課本中 已有介紹和說明, 則可以採用自學法, 指導學生閱讀和掌握。 教學這類 知識, 應當注意少而精, 切記貪多 求全, 滿堂灌, 強行注入。 如果是詩歌教學, 則宜 採用朗誦法、 背 誦法, 高年級學生還可以結合賞析法。 這樣可以把書 面語言轉化成響亮的口頭 語言, 調動學生眼、 口、 耳 、 腦多 種生理器官共同參與、 協調動作, 使學生在朗誦中 、 背 誦中 增強語感, 理解內容, 再現詩歌意境, 得到美的享 受, 並 在反復誦讀、 准確背 誦過程中 培養和訓練語言感受力、 口頭 表達能力和記憶力。 還可結合教師范讀、 配樂朗誦錄音等形式, 強化這些訓練。 在教學中 教師要盡可能少講, 並 注意讀、 背 方法的指導。 如果教學按空間順序 介紹建築物的說明文, 則可以採用圖解法、 讀寫結合法, 有條件的還可以結合參觀法。 教師結合課文學習 製作相關課件, 或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 完成填圖練習 。 為了 加強學生對按空間順序 說明事物這一方法的理解, 可以結合適當的寫作練習 ,讓學生寫一篇介紹學校建築物或其他建築物的作文, 在仿寫的訓練中 加深理解課文的寫法,並 形成一定的寫作能力。 在可能的情況下 , 還可組織學生參觀與課文介紹相類 似的建築物,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或給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 如果是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 則應加強讀書 內容、 讀書 方法的指導, 幫助他們制定自學計劃, 鼓勵他們做好讀書 筆記。 可以指導學生分門別類 的做名言警句、 精美詩文、 不同景物的描寫、 不同人物的描寫、 各種典型範例等方面內容的摘抄, 製作分類 卡片, 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書 評、 文評、 讀後感、 評點批註的寫作。 使學生在語文課外閱讀的自學活動中 擴大知識面, 積類 資料, 開拓視野, 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 的習 慣、 工 整 書 寫的習 慣、 勤學多 思的習慣, 培養自讀提出 問題的能力、 認識生活的能力、 漢字書 寫的能力、 寫作的能力。

二、 注意所選擇的教法能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
採用怎樣的教法也不能不考慮學生的特點。 比如對課文寫作方法的教學, 比較常 見的有講解法、 概括法、 討論法等不同教法, 一般的說那種方法好、 哪種方法不好, 並 不妥當。 如果某種寫作方法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 這時就以教師的解說和闡釋為宜 , 可選擇講解法。 講解時要注意准確科學, 應結合課文和學生的生活經驗, 解說清晰, 表述通俗, 舉例典型, 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其特徵 。 如果這種寫作方法學生已有一定的了 解, 這時就可以採用概括法, 讓學生在學習 課文時加以分析, 做出 正確概括、 歸納; 教師應做適當點撥, 引 導學生建立 新舊知識的聯系 。 如果是高年級學生, 對這種寫作方法已經十 分熟悉, 這時就可以採用討論法, 進一步組織某種形式的專 題討論, 引導學生研究這種寫作方法的共同特點和在不同課文中 的具體運用形式和技巧,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交流心得, 質 疑問難, 展開辯論, 發表言之成理, 有創見的看 法, 從而互 相啟 發, 激勵思維, 鞏固知識, 提高能力, 發展智力; 教師則主 要做些組織形式上 的安排, 進行宏觀調控。 再如安排某類 知識的學習 , 或進行某種能力的訓練, 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也應當採取不同的方法。 如果是語文知識的教學, 在非 畢業班多 採用講述法, 並 盡量精要、 直 觀、 形象, 以利學生了 解具體內容, 建立 感性認識; 而到了 畢業班, 則可以利用比較、 歸納的方法, 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做些概括和梳理, 進行必要的抽象, 使知識趨於 完整 化、 概括化、 系 統化。如果是進行寫作能力的訓練, 那麼 在非 畢業班可以採用單項要求仿寫的方法, 每次作文集中訓練某一個或兩個方面的能力; 而對畢業班學生, 則應採取綜合訓練的方法, 全面訓練學生審題、 選材、 布局謀篇、 表達的能力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文的能力。 同樣運用談話法教學, 也要考慮不同學生的語文水平和接受能力。 談話法也叫提問法,是教師把教學內容概括成一系 列問題, 有計劃有步驟的提問學生, 引 導學生積極思考, 答問、補充、 修正、 總結、 最終得出 正確結論的方法。 這是語文教學中 使用的十 分普遍的教學方法。教師設計提問和組織答問, 不僅要一般的注意整 體性、 啟 發性、 藝術性, 還要注意到學生的實 際水平和接受能力。 不同學校、 不同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 情況會有所差異, 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之間語文能力也有高低, 這就要求教師在設置問題的難度和梯度、 提問的角 度和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使回答問題的學生既需要「跳起來摘桃子」, 跳起來又能夠摘到桃子。

三、 注意所選選擇的教法能符合教師自身 的特點。
我們在選擇教法時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情況, 要有利於 揚長避短, 符合自己的教學能力的實 際。 有的教師普通話好、 朗誦水平高, 就可以發揮這種優勢, 常 用范讀課文的方法, 用深情並 茂的朗讀傳情達意, 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 理解內容, 體會情感。 有的教師寫作能力強, 不妨多 寫下 水作文, 為學生進行寫作示範, 通過師生共同寫作實 踐活動來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生動活潑的進行寫作訓練。 有的教師在課內外結合上 有「絕活」, 就可以在組織學生開展課 外活動上 多 下 功夫。 有的教師對現代化教學手 段了 解比較多 , 操作能力較強, 則盡量採用多媒體教學設施來輔助教學。 有的教師善於 調動和激勵學生, 調控能力強, 則可以有意識的多採用討論法展開教學活動。 有的教師擅長組織單元教學, 則可以充分利用比較法教學的特點和優勢。 總之, 利用教法的可補償性, 發揮特長, 以己所長選擇教法, 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反之, 設計的教法不當, 會在教學中 捉襟見肘, 甚 至 出 洋相。 例如: 在一些公開課或調研課上 , 有的教師, 明明方言很重 , 卻機械的認為范讀是教學中 必不可少的環節 , 結果他的范讀讓人聽得不知所雲 , 感到是整 個教學中 不和諧的「噪音」, 聰明的教師會用配樂朗讀來代替, 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 有的教師明明不會操作有關教學輔助工 具, 為了 取得所謂的「效果」, 生硬的採用電化教學手 段, 結果課上 顧此失彼, 手 忙腳亂。 或者教學中 請人在一旁 幫忙, 讓人感到不符合教學的正常 情況, 讓人反感。 有的教師, 漢字書 寫能力差, 上 課隨手 塗鴉, 板書 臟、 亂、 差, 給聽課者留下 了 極壞的印象, 更不利於 學生良好的書 寫習 慣的培養。上 面提到的情況, 就是因為教師在選擇教法、 手 段是沒有考慮到自身 的水平和能力, 以致教學效果差。

四、 注意所選擇的教法能適應教學時間的要求。
好的教法應當有利於 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 符合這一要求則可行, 不符合這一要求則應舍棄。 讓學生在課堂上 自學課文, 這是一種好方法, 但必須給予大多 數學生能完成這種任務時間上 的保證。 精讀多 長時間, 略讀多 長時間, 研讀、 速讀多 長時間, 這對特定的學生來說,都有一定的規律。 有些教師, 布置學生閱讀課文, 學生一遍尚未讀完, 教師就開始提問; 問題才出 來, 話音剛落, 就點名回答問題, 學生根本沒有思考的餘地, 組織語言的餘地。 結果,盡管具備了 自學法、 談話法的形式, 卻完全收不到使用這種方法的效果。 公開課上 常 遇到這樣的狀況: 明明下 課時間已近, 甚 至 下 課鈴聲已響, 但教師又布置某種課堂寫作的練習 或訓練的作業, 並 在寫後讓學生交流、 互 評。 結果, 要麼 拖堂, 要麼 倉促走過場, 讓人感到畫虎不成反類 犬。 類 似情況, 既暴露教師教學的不靈活, 應變能力差, 也反映教師在備課中 沒有充分考慮 45 分鍾教學時間的需求。 這種不注意時間要求的做法也表現在布 置課前 預習 和指導課外閱讀上 。 一篇新課的預習 , 甚 至 一個單元的預習 , 設置的問題面面俱到, 既多 且深, 昨天布置, 今天檢查, 學生答不出 , 教師就表示不滿。 有的教師, 在短短一周內指定學生讀多 少課外文章 , 然後及時「反饋」。 這些做法都是設計的教法不能適應教學時間要求的表現。 當然, 教法的設計並 無固定的模式, 這就需要廣 大教師在教學中 不斷摸索, 不斷總結,不斷組合, 以便在備課中 做到教法設計的最優化, 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

『肆』 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最近我們對中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情況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除了積極的成果以外,發現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違背了語文課程改革的目的要求,正在阻礙著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究竟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第一,陳舊式。陳舊式教學方式主要指的是一種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教學方式。即大家常說的「滿堂灌、注入式、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它的教學特點是通過教師對課文認真細致的分析,來得出關於課文內容的一些結論。這種課往往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但實際上教師是在演戲,學生是在看戲,戲一演完,得到的是抽象的結論。因為它以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學,用這種教學方式教學的最大弊病是剝奪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有,我們有些教師總是試圖通過講析讓學生理解一些東西,其實語文教學不僅僅局限於理解,語文教學中還含有大量的形象思維,並伴隨著濃重的感情因素,課文的特點應該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到,感受的唯一途徑只有讓學生讀(自主學習),除此以外的任何人和物都無法代替。
第二,修補式。修補式教學方式指的是一種陳舊式教學方式加X的對陳舊式教學方式進行了修補的教學方式。其中的X可以是學生討論,或是師生問答談話,或是課堂練習,或是其他的學習活動。如果X是學生討論,那麼,這種修補式教學方式就是教師運用80﹪左右的時間「滿堂灌」,再用剩下的20﹪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展開小組或全班討論。這種教學方式也可用「滿堂灌+X」來表示。它的特點是上課先老師灌輸,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老師灌輸為主,學生參與為輔,實質上是陳舊式教學方式的變種。
第三,「一刀切」的小組討論式。教師一上課,首先板書課題,叫學生讀課文,然後向全班學生提出幾個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立刻分組討論。小組討論結束,接著各小組派代表向教師和全班同學匯報本組討論的結果或由教師隨意點幾個學生分別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上述學生匯報或回答教師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時地插話,使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斷地趨於正確。最後教師對本節課所討論的問題作一小結。教師認為這樣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甚至成了目前語文各類評優課、公開課的「時髦」。這種課同樣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規律。脫離文本進行分析討論,實際上是游離於「根本」,學生脫離了語言文字的熟練掌握,任何討論都沒有效果。還有:
1、學生在小組討論之前並沒有閱讀課文或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是在無准備的狀態下參與小組討論的。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也沒有時間去認真閱讀課文和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小組討論時就出現了少數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發言積極(「滿組灌」),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瞎附和湊熱鬧的情況。由於學生討論前沒有對所討論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和以小組討論代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因而學生小組發言的質量極低。
2、這種小組討論是「一刀切」的小組討論。不顧每個學生是否需要討論和小組討論的情況如何,統一宣布全班小組討論開始,統一宣布全班小組討論結束。把小組討論等同新課教學,就是搞形式主義,達不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3、以小組代表的發言或隨意請幾個學生的發言來證明全班學生已經正確解決了教師本節課所要求學生解決的問題是不科學的。因為一個學生的正確發言不能代表全組或全班每一個學生都正確地解決了問題。有時教師為了能快點順利完成教學活動,特意請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回答問題,這表明這樣的教師上課搞的是「花架子」,視多數學生的學習效果於不顧。在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往往要通過不斷地插話,以達到糾正學生發言的片面性的目的。這說明通過「一刀切」的小組討論,即使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也很難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
第四,師生對話問答式。教師一上課,首先導入新課,然後提出本節課應解決的若干問題,接著要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文。但是,學生閱讀課文只一會兒,教師就宣布停止看課文,並開始點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教師念一個問題,就點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一個問題。站起來的學生如果回答問題有片面性,教師就通過與這個學生的對話,糾正這個學生回答內容的片面性。如果站起來的學生不會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就另點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如此這般,學生回答完了教師的提問,這節課也就上完了。像這樣的語文新課程教學,有以下幾點弊病:
1、教師給學生自學課文的時間太短,而且是「一刀切」地開始自學,「一刀切」地停止自學,全然不顧多數學生是否學懂了課文,是否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獨立思考。
2、問答式的師生對話,學生完全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不利於學生的探究學習。滿堂問其實變成了滿堂灌。
3、整個教學過程師生一直在對話,看起來教學活動在連續地進行,但實際上只有少數學生有機會參與對話,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問答式不等於啟發式。
4、師生一問一答,參與對話的一個學生弄明白了一個問題,並不代表全班學生都明白了這個。參與對話的一個學生弄明白了一個問題,並不能等於這個學生弄明白了教師提出的所有的問題。
第五,師生談話串講式。教師一上課,首先板書課題,然後教師開始講課,教師一邊講解課文,一邊不時地突然從課文中提出一個問題來問學生。有時要求一個學生回答,有時要求全班學生齊聲回答。教師還經常要求學生回應自己的講課,問學生「對不對」、「是不是」,學生回答「對」、「是」,教師又繼續講下去。如此這般教師一直講到下課為止。這樣上課,看起來整堂課師生都在交流,但實際上是「滿堂灌」的變種,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影子都看不到。任何高效率的師生互動,都應以學生的有效獨立思考為基礎。
第六,滿堂動熱鬧式。以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形式代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有個性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也叫雜亂拼湊式教學方式。用這種教學方式上課,課堂上的表現一般是這樣的:一會兒教師講解,一會兒教師提問學生齊答,一會兒學生發問教師回答,一會兒教師提問學生站起來個別回答,一會兒教師提問學生小組討論,一會兒教師自問自答,一會兒師生對話……這種教學方式的特點是,整個教學過程課堂上顯得很熱鬧,但仔細觀察起來,真正參與的學生還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數學生只是配合著教師的意願被動地湊熱鬧而已。即使是參與的學生,也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自己並沒有什麼學習的自主性。這種教學方式雖然看不到「滿堂灌」了,看上去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變成了無規則的「滿堂動」。過分無序的熱鬧活躍,就會走向反面。這種教學過程,學生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個體學習,自主探索,因為學習的自主權並沒有真正還給學生。這無利於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第七,多媒體式。這種教學方式濫用多媒體技術,用教學手段的翻新來代替學生對文本的感受。我們並不反對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但運用不當很容易把語文課引入一個新的誤區。例如,一位教師教《時間和空間的旅行》,他使用了大量的動態和靜態的圖片,幫助學生篩選文中的信息。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看天體影像,而沒有時間看課文,這難道不像一節物理課嗎?我們教學此文,是通過自然科學的文章使學生獲得一種理解自然科學書面材料的能力,感受自然科學的語言和結構,獲得寫作自然科學文章的能力,而那些動態和靜態的圖片對學生學自然科學文章的目的沒有多少幫助,多媒體技術豈不得不償失?
以上七種違背語文課程改革目的要求的教學方式,其中第三、四、五、六、七這五種被一些還沒有真正轉變教學觀念的人稱之為「改革型」,理由是這五種教學方式不搞「滿堂灌」了。因此,這五種教學方式正在一些實驗新課程的學校傳播。當前,有不少地方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不知所措,又迫於形勢的壓力,就搞形式主義,課堂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其實是做表面文章,因而這些地方正在出現教學質量下降的趨勢,這種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並應得到及時糾正。
當前語文新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除了上述七種教學方式外,還有四種違背課程改革目的要求的表現:
第一,口頭上改,行動上不改。這種人口頭上稱贊課程改革,上起課來還是陳舊式。
第二,有人來檢查改,平常不改。這種人平時上課「滿堂灌」,有人來檢查就被迫對自己的教學過程不負責地臨時加以拼湊。
第三,上公開課改,獨自上課不改。這種人獨自上課老一套我行我素,上公開課逼上樑山非拼湊一番不可。
第四,優質課評比改,評完後不改。這種人參加優質課評比不能不改,他們在課前要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目的要求和優質課評比標准,並以此為根據請同事們幫助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但是評比完後仍然不改。為什麼當前語文新課程教學會出現上述七種違背課程改革的目的要求的教學方式和四種不正常的表現呢?究其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教學觀念沒有更新。不少參加課程改革的領導和教師,由於本身頭腦中的陳舊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雖然經過培訓,學了很多道理,但只是走了過場,對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學規律以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並沒有真正領會,更談不上系統掌握,當然陳舊的教學觀念就不可能得到實質性地更新。因此,這些人在行為表現上仍然受到舊的教學觀念的支配,指導他們教學實踐的仍然是舊的教學理論。
第二,不明白如何操作。有的學校領導教師雖然參加過課程改革培訓,但只知道實施新課程教學有些什麼要求,而不知道應如何去實現新課程教學的要求;只知道實施新課程應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工作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教學結構系統,而不知道如何去變革,更不知道新教學過程的操作方式。滿腦子都是應該怎樣的要求,而不知道到底怎樣實現這些要求。一句話,不明白什麼是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有的教師用陳舊式、修補式或滿堂動熱鬧式等教學方式實施新課程也就不奇怪了。
第三,許多具體的認識問題沒有解決。按照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實施新課程改革應貫徹「先立後破,先實驗後推廣」的工作方針,堅持「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但由於有的地方培訓不到位,不少參加新課程實驗的教師不是「先立後破」,而是背著許多沒有解決的具體認識問題的包袱上崗。思想認識問題沒有解決好,肯定上不好新課程的課。例如,不少教師認為在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形式只有小組合作學習一種。其實,在新課程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形式有兩種,除了合作學習以外,還有學生個體的獨學(學生個體獨自進行的各種學習活動,閱讀課文、思考問題、作業、做實驗、上網學習、社會調查、查閱資料、寫學習小結等)。上述兩種學習形式,獨學是基礎,是學生進行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的基本形式。合作學習實質上是為學生的獨學服務的。學生在獨學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得到幫助,但他人的幫助只是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還應認識到,任何合作學習的成果,都是通過參與合作學習的每個成員的個體的獨學,以有效的獨學為基礎取得的。如果學生對所討論的問題沒有先進行認真的獨立思考,沒有思想准備就參與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對所討論的問題不能作有效的思維,這種合作學習便收效甚微,甚至是無效的。

『伍』 語文教學系統主要由哪些因素構成

語文教學風格是語文教學藝術特色的集中體現,是教學藝術高度成熟的標志。豐富多彩的教學風格,使語文教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推動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所謂語文教學風格是指教學主體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教育個性和特色,是在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及教學情趣、教學風度等方面所顯示出的較為成熟、穩定的特點的綜合。
大凡傑出的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京劇中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的雍容富麗,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俏麗清新,尚小雲的剛勁灑脫,莫不自成一家,各有風韻。教學亦是如此。一名優秀教師也應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是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對教學風格類型的把握,能使我們全面地認識教學藝術的 本質與規律,從而創造性地進行教學。
語文教學風格的基本類型有以下幾種:
典雅型。這種風格以莊重典雅,嚴謹不苟,蘊含深遠為特點。這一風格類型的教師能准確把握教材的重點 、難點,教學嫻熟;善於引導學生反復琢磨、體會;精講多練,講課嚴謹,有根有據;對學生態度嚴肅、和藹 ;教學語言質朴;教學風度沉著從容。
情感型。這種風格以情真意切,聯想廣闊,引發共鳴為特點。這一風格類型的教師善於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形象因素,設置與教材相應的情景,指導學生樂學,教學語言富有形象性、鼓動性和感染力。語言音色優美、和諧,聲情並茂,課堂氣氛熱烈;對學生態度熱情、真摯;教師性格開朗,風度瀟灑。
理智型(也叫思維型)。這種風格以思維縝密,結構嚴謹,精思巧授為特點。這一風格類型的教師善於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因素,在講解分析中歸納出知識要點;概括推理,講究方法,思維的邏輯性強,重視教學的技能練習和能力訓練;教學語言規范,層次清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對學生態度平易可親,能機敏地解答學生 的疑難;教師風度莊重沉穩。
導學型。這種風格以善導勤誘,舉一反三,點撥開竅為特點。這一風格類型的教師擅長靈活地處理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切中時機地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巧妙點撥學生的「悱」、「憤」之處;能循循善誘,啟迪思維;尊重學生的意見,促進學生發現學習,使學生有疑而入,無疑而出;教學語言精煉,諧趣;能畫龍點睛,一語破的,使學生明規律,得方法;教學風度揮灑自如,寬容和諧。
品讀型(也叫語感型)。這類風格以品味感受,積累領悟,加強體驗為特點。這一風格類型的教師善於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處,從語體、語境、語情、語脈、語調、語勢等方面去品味語言,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能力。注重反復朗讀,涵泳品味,教學落實;教學語言形象、靈活;教學風度落落大方,和諧自然。
應該說各類語文教學風格本身並沒有優劣高下之分,倒有各領風騷,異曲同工之妙。在教學實際中,大多 數優秀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混合型,只不過有所偏重而已。
對教學風格類型的把握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學主體的語文教育觀是教學風格形成的基礎
優秀的語文教師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都有自己不懈的探索,他們往往吸取傳統語文教學經驗和現代教育理論的精華,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如果說教學思想是教學風格的內核,那麼,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等就是教學風格的較為穩定的外在表現形式,它是服從於教學思想的。特級教師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的整體構思體現了新時期語文教學改革的實績,對推動全國語文教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錢老師認為:「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前提,著眼於學生「善學」,「教師為主導」是強化學生主體地位的條件,著眼於教師的「善導」,而學生的「善學」與教師的「善導」都必須經過一個「善練」的科學序列才能實現,所以「訓練為主線」是「主體」與「主導」的相互作用的必然歸宿。而自讀式、教讀式、練習式、復讀式是基本 的結構模式和具體方法。
「情感型」教學風格的傑出代表於漪,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作用有她獨特的見解和全面的認識。她主張語文課要「教出情趣來」,要「聲情並茂」,「體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脈、情脈雙理清」,「選准動情點,以情激情,滿懷激情地啟發、提問、講述剖析……」。她強調「教師的教學用語要規范、生動、流暢、悅耳,能在學生心中彈奏優美和諧的樂章」。又說:語文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為此,她設計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觀演示」,「開拓想像」,「抓點拎線」,「形成懸念」,「展現意境」,「激發感情」 ,「討論答辯」等。縱觀於漪的教學,課的起始總有一段充滿藝術性的,感染力極強的導語設計,調動學生情感,確定教學基調;課的進行過程中常盡情地作一些精彩發揮,「聲情並茂」,「跌宕起伏」;課的結尾增添色彩,畫龍點睛,使學生感到課雖盡而情味無窮。由此可見,「情感」是於漪教學風格的核心。
二、教學語言是語文教學風格的重要因素
教學語言是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使用的專業性口語。這種專業性口語要受學科性質、教學規律的制約。我們知道: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語言的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課的教學語言,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語言。其他學科(尤其是自然學科)只需要講清了內容就達到了目的,而語文科的教學語言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示範,是學生模仿教師正確表情達意的標尺,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媒介。因此,語文教師尤其是要重視語言的藝術。形成了語文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語言的表述上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教學語言依據其功能性質劃分,可分類出描述的語言、解釋的語言、論證的語言、感染的語言、答問的語言等。如按教學語言風格來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華彩型:語脈流暢,語勢雄健,富有激情;優美型:語言清新,秀麗溫婉,情辭意濃;質朴型:質朴無華,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理趣型:機智幽默,妙語聯珠,趣味盎然;直陳型:簡潔 明快,要言不煩,切中肯綮。
有經驗的教師其語言往往有多種表達方式。語言類型的選用要依據具體的課文和教學對象而定。但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習慣於使用某種語言表達方式來進行教學,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特點。如於漪的語言藝術令許多語文教師欽佩。請看她教朱自清《春》的導語設計: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就彷彿展現一幅幅陽光明媚,東風浩盪,綠滿天下,花開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內心洋溢著無比的喜悅……。」類似的導語設計於漪還有不少。她的語言善用排比、比喻,具有聲韻美和形象美。詞句華美,色彩斑斕,情真意切是其語言風格的特色,這是介於華彩型和優美型之間而以優美為主的語言風格。
三、語文教學風格的本質是個性化
布封的精闢之見「風格即人」可以說是慧眼獨具,揭示出「風格」的本質內涵。人的個性和人的性格、氣質有密切的聯系。教師的性格按照機能分類有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等,按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人的氣質有四種基本類型,即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這些性格、氣質類型和教學風格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系。性質、氣質的不同固然和先天因素以及內分泌有關,但主要還是取決於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的控制。每一種性格和氣質類型有積極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意志型為主的教師包含有理智的成分,當然更不排斥情緒方面的因素。在某種情況下,有時可以相互轉化。又如膽汁質的人既可成為熱情、積極主動、精力旺盛的人,也可成為性情急躁、粗暴魯莽的人。抑鬱質的人雖然耐受能力差,反應速度慢而不靈活,但情感細膩,做事謹慎小心,觀察力敏銳。每一種性格、氣質類型的人都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這已為實踐所證明。因此,我們學習優秀語文教師的教學風格時,需要考察這種風格所應具備的性格和氣質。有些教師不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法及風格類型,而是一味模仿,其結果往往「東施效顰」,效果不佳。教學方法不是一個單純的方法問題。採用某種方法,必須研究他人的性格、氣質及風格類型,研究採用這種方法的道理,並結合自 身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般來講,各種風格類型必須以其結構因素為依據,但其結構因素也有交叉的現象,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這就需要從整體上去把握風格的類型,也就是說要看語文教學過程中整體呈現出來的有代表性的特點。教學風格一經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教學風格相對穩定,體現了教師對教學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富有獨立性的個性品質。一個優秀的教師,雖然說有一種穩定的、佔主導地位的風格,但並不排斥他吸收和創造多種教學風格。教學風格的穩定性中顯示多樣性,多樣性中又有穩定性,正是教師的主觀條件與客觀環境 所構成的辯證統一。

『陸』 當前語文教學存在哪些問題

1、重應試,輕素質。考試的指揮棒還是束縛著我們教師,語文教師的實用性強或是說功利性強。對於要考到的內容重視的較多,而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朗讀感悟只是蜻蜓點水匆匆而過,扎扎實實的語文素養難以形成。 2、公開課與常態課脫節,公開課中表演成分居多,教師展示個人的環節較多,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常態課中教師的的新課程理念沒有落實到位,還是以應試為目的。常態課是扎扎實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教師在上公開課時生搬新的教學模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給人以生疏之感。我們很容易就發現發言的、朗讀的就是那麼幾個熟悉的聲音,他們的朗讀水平高、發言到位,一節課僅僅是那麼少數幾個同學在和教師對話交流,多數同學都是在聽課,並沒有積極地參與進來,他們在充當聽眾的角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又從何談起呢? 3、閱讀教學中是個性化閱讀、個性化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前大班額也是制約閱讀教學的一個因素,教師在有限的時間不可能關注到更多學生的閱讀情況,制約了閱讀教學的有效進行。 4、教師本身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師素質高,語言生動幽默,充滿激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感染學生,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享受到語文的美,體驗到學習語言文字的樂趣,愛上語文,那麼這樣的教學就是高效的成功的。反之教師語言乏味,缺乏激情,就很難使學生中獲得激情,產生學習的興趣。所以說教師的素養是提高語文教學的重要因素。所以作為我們語文教師要想讓學生學好語文,就必須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自己對教學充滿激情。 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及成因 教育部新課程小學語文遠程教育研修活動的開展,使我了解到隨著課改的深入,現在的課堂教學又出現了四個變:「教學內容由胖變瘦了,教學環節由碎變整了,讀書訓練由浮變實了,教學的形式由花變朴了。」 這四個變,從不同角度說了現在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是好的。但當前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而影響閱讀教學有效發展。 一、老師重視了主體而忽視了主導作用 一些教師為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只管讓學生盡情地說,發表自己的見解,無論學生說得如何,教師總是以「好」進行籠統評價或是不評價,生怕自己不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以至於學生誤認為自己怎麼說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說出來就是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主導地位的缺失,會使學生主體地位誇大並異化,這並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文章分析的支離破碎而失去原有的韻味 無論什麼樣的課文,教師總是喜歡將文章分析得「透透徹徹」的,生怕掛一漏萬。好端端的課文總是被肢解得支離破碎,經過此番折騰,課文的美感從何而來,學生又怎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味呢?一堂課下來,這些「精華」始終找不到自己的「家」,課文教學的整體性非常差。 三、活動過多,避重就輕 由於語文新課程對跨學科學習的注重,小學語文閱讀課便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如畫、唱、跳、演等等,可謂是十八般武藝全用上,煞費苦心,弄得人眼花繚亂。好好的語文課被整得像表演似的,課堂是變得熱熱鬧鬧、學生也學得「不亦樂乎」了。閱讀教學失去自我,成為了表演的舞台。 四、課堂中切切實實進行語文訓練的量少,課外增加了課業負擔 如今的學生普遍感到作業成堆、學業負擔重。看看時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一節課40分鍾,教師為學生留下了幾分鍾動筆作業的時間?閱讀課常常是滿打滿算,可唯獨沒將學生的作業時間算在內。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教師便開始布置作業。這作業便成了學生課間休息娛樂的「死對頭」,它佔去了孩子許多休息玩耍的好時光。雖然孩子們人在教室中拚命寫作業,可心早已飛到了操場上。由於語文作業常被擠在課堂外,學生的作業常常是字跡潦草、正確率低下,不能很好地起到鞏固練習的作用。 五、多媒體的濫用而影響了閱讀教學 時下,小學語文閱讀課,尤其是公開課,許多教師都錯認為不用課件就不是一堂好課,有些地方賽課,不用課件就評不上獎。有些課件做得花里胡哨,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課件只能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不應成為充場面、講排場的手段。 閱讀教學雖存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作為教師要分析原因克服困難,提高課堂效率,向四十分鍾要質量。我認為「向四十分鍾要質量」就是四十分鍾的課堂教學要有質有量,效率要高。
老師大都使用網上教案講課,缺乏自己對文章的思考和理解.由於使用教案,課堂問題變得很容易,答案也很容易給出,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自己的思考,不利於學生閱讀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再說,教案的答案普遍冗長繁多,學生記憶不夠深刻,知識停留時間短.普遍為應試教育.沒有深切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使學生無法正確理解語文.單純認為"死記硬背" 做老師更應該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堂中應鼓勵學生與自己交流意見和討論問題,利於課堂氣氛的活潑.閱讀理解的答案普遍生硬.在做閱讀理解時,應允許並且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並且要把學生答案與參考答案相比,指出學生答案的不足之處.

『柒』 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捌』 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新課程實施已有六年。 這六年我到不少區縣聽了課,看到了中學語文課堂發生的變化,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我和我的同仁對我市中學語文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這些問題主要是:

1.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處理好教學的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對立起來,將知識和能力分割開來。片面認為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就是新課程。如對課標要求的一些只學不考的知識,因為不考就不學。少講成了不講。教學中只注重遷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學形式,而對文本的解讀、語言的品味、寫法的探究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

2.新教材的靈活性大,給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間,但一些教師教學中沒有體現出對教材使用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一些靈活的教學內容,如學生對教材的獨特感受,就是增加幾種名家的感受;閱讀拓展題解答方法,就是課文理解加上幾句設置好的套話;話題作文的寫作,就是編一個與話題相關的故事,等等,又成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條並要求學生掌握。這些都是與新課程的理念和教學的三維目標相違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學方式依然陳舊,教學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由於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而母語學習主要是靠習得;又由於語文課程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因而,語文課程標准十分強調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而一些教師卻違背了母語學習的規律,淡化了學生學習中十分重要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將本應讓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師自己的感悟和體驗的結果轉變成概念化的知識硬灌給學生,其結果只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

4.對閱讀教學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教師自身的文本解讀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師對文本的鑽研深度不夠,或大而化之,只重視整體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閱讀的目標設置空泛,對言語的感悟不夠;或株守教師用書,缺乏個性化的理解;或教師的講解不精,抓不住要點,點撥不到位;或對文本閱讀中學生的探究過程不夠重視。

5.作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1)隨意性大,體現為作文命題的隨意,指導的隨意,評改的隨意;(2)生活積累意識欠缺,對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觀察,不重視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鏈條;(3)漠視學生基本的思維訓練,缺乏對想像力、思維敏銳性的培養;(4)批改方式單一,效益低;(5)部分教師自身寫作素養差。

6.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可有可無。將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等同於過去的活動課。

7.教師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還不能很好的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不夠,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困難。一些教師只是片面的站在語文學科的角度和考試成績的角度看課改,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形成及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整體的思考。

為保證新課程的健康進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首先,中學語文教師須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因此,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明確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並踐行新的教育理念。

轉變教學觀念首先必須樹立課程意識,這對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樹立課程意識,就是要在教學改革中用新的課程理念來統率自己的教學活動,用課程理論的語言來解釋和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所謂課程理論的語言主要指課程綱要、課程標准、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評價、課程實施、課程資源等),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視野,才能突破原來固有的教學體系。

光轉變教學觀念還不行,教師還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轉變教學方式。這次課改的目標之一,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課標還倡導討論式、啟發式教學;要求重視潛移默化、熏陶漸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們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課標的要求,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推行新課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語文教師應增強課標意識。《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體現了國家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語文教材編寫、語文教學、評估和考試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語文課程的基礎。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語文課標,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並用課標指導自己的教學。教學中,一定要有強烈的課標意識,要改變過去那種一本教材搞教學的局面。

增強課標意識,首先應深入學習語文課程標准並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統一到課程標準的觀點上來,努力體現語文的綜合性。

課程標准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與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片面的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片面的強調人文性,都不符合語文學科的客觀實際。語文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要明確:學習的基礎是知識與能力,貫穿整個學習的是過程與方法,融會於其中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盡管課標規定一些知識只學不考,但這些知識對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語言難點,對形成學生的能力,對學生的後續學習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當教好學好。教學中如果不教不學,就是應試教育,不是新課程。

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的鑽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讀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讀教材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解讀教材的過程就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因此,對教材的解讀既要把握其精神實質,又要有自己的見解。如果僅僅依賴於《教師用書》,人雲亦雲,就不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寫作都是學生和教師個性發展的空間,教師要身體力行,追求獨特,追求創新。

語文教學要重實踐、重過程、重體驗。語文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鼓勵學生多參加語言實踐,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寫作中學會寫作,在口語交際中學會口語交際。語言實踐就是學習,探究、體驗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注重學生的過程體驗,是新課程的特徵之一。

閱讀教學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閱讀的關鍵和基礎都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閱讀教學強調整體感知是針對肢解文本來說的,但光有整體感知是不夠的。「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閱讀教學中要強調讀,要重視對文本情感的體驗、內容的領悟、寫法的探究、語言的品味。教師的講解要少而精,要能調動起學生的思維。

在搞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廣泛的閱讀的目的不僅在於增加語言積累、培養語感,還在於培養自主閱讀意識,養成良好閱讀習慣,通過整體把握、重點賞讀、精心揣摩形成科學的閱讀方法,故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外閱讀的指導應將學生閱讀喜好與學科閱讀目標相結合,引導閱讀興趣,拓寬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味;同時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選擇閱讀材料、積累語言與思想。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不同的文學層次,按必讀與選讀分層推薦自成體系的閱讀內容並擬定目錄,提供給學生;力求溝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校和家庭,形成多層面的閱讀通道;舉辦專題性閱讀講座,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組建閱讀小組,通過舉辦課外閱讀競賽、閱讀專題討論、書評等,搭建平台,展示他們課外閱讀成果。

我們的老師應正確把握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新課程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創造了條件。作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語言四個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在生活中去積累、篩選寫作的材料。作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思維的基本方法,如:想像和聯想、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比較思維、整合思維、抽象思維等,提高學生的立意和謀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抒發真情實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樣化,如:學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讀比賽等。評語要避免老師寫得多,學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於形式。

語文教師應重視開展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實施綜合性學習應注意突出它的綜合性(語文學科學習目標的綜合和跨學科學習目標的綜合)和實踐性(表現為重探究,重應用;重過程,重參與;重方法,重體驗)。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1)注重因地制宜。

(2)關注學科視角。既要把綜合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別開來,又要把它同通常意義上的語文學科學習區別開來。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比,綜合性學習具有一定的附著性,它是語文課程中的組成部分,而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與通常意義的語文學科學習比較,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更強,它的學習目標具有綜合性,它採用活動的方式,運用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3)綜合性學習可採用以下步驟進行:首先是問題牽引,以問題引出與目標一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其次是過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合作精神的養成;最後是成果物化。通過成果激發興趣,增強成就感,引導深入探究。成果要體現語文學科特點,並促進評價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師強化課程資源意識,要努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的學習提供充分的素材;還要積極發動和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開發和利用有益的學習資源,使學生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在新課程的實踐和建設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求教師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師要適應這些要求,僅僅是觀念新不行,還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熟練的學科技能,特別是要有學習的能力,否則教師就不能將新的理念、好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有機的融入到學科的教學之中。教師要做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者,要從課程、教材和教學的奴隸變為課程、教材和教學的主人,從被動的課程的執行者、教材的使用者變為主動的研究者,主動地去研究課程、研究學生、研究學法、研究教法。

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倡教師編寫教學案例,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喜悅、困惑和問題記錄下來,並進行分析,以反省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不斷提高自己對新課程的適應能力和教學水平。

『玖』 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有何對策

參考答案:【答案要點】
答: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包括教學效率低;以講代練,忽視學生語文能力培養;學習內容脫離學生現實生活;相當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等。以下是對一些突出問題的分析。
首先,對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重視不夠。
其次,相當數量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
再有,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經驗聯系不夠緊密。
作為表情達意和載道的工具,語文是各種語言文字元號與思想內容的結合體。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目標也在於學會用各種語言文字元號來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時了解他人的生活經驗,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
根據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語文課程改革要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拾』 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有哪些

1、全面發展的教學觀
語文教學中結論更要重過程,讓學生經歷過程,要創設生活情境;教學關注學科更要關注人,學科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2、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
語文課的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於此,語文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3、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
語文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讓語文教學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生成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系統包括什麼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