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比喻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語文比喻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5 02:33:19

㈠ 語文明喻、暗喻、借喻是什麼意思

比喻的類型
①明喻:
明喻就是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都出現的比喻.例如:
這初秋之夜如一襲藕花色的紗衫,飄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
暗喻又叫隱喻,只出現本體和喻體,不用比喻詞語或用「是、變成、成為、等於」等喻詞.例如:
美感的記憶,是人生最可珍的產業,認識美的本能是上帝給我們進天堂的一把秘鑰.(徐志摩《曼殊斐兒》)
③借喻:
借喻是只出現用來代替本體的喻體,而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例如:
我這輩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沖,一時踹入一個泥潭,一時踏折一枝草花,只是這無目的的賓士……(徐志摩《再剖》)

㈡ 比喻句是什麼意思

比喻句,是一種常用修辭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分類

1、明喻:是常用是或像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明喻的表達方法是:A像B。(會出現明顯的比喻詞)

2、暗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系,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喻詞。

3、借喻: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沒有比喻詞。

㈢ 在語文中,明喻和暗喻的區別是什麼

暗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系,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暗喻又叫隱喻。
例如:
①何等動人的一頁又一頁篇章!這是人類思維的花朵。(徐遲《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暗夜裡,
放射出燦爛的光芒;
死,消滅不了她,
她是太陽,
離開了地平線,
卻閃耀在天上!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③十個被鮮血浸泡的手指頭腫得變成了大熊掌。(楊沫《青春之歌》)
④霎時間,東西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海。(袁鷹《十月長安街》)

明喻(Simile),是常用as或like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明喻的表達方法是:A像B。
例如:
1.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我的心像一隻歌唱的小鳥。)
3.O my lo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o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在《紅紅的玫瑰》一詩中,由外表的描寫轉向描寫愛人自然和諧之美。這里用了詩人用了兩個明喻為讀者提供了一幅多情的畫面,美麗動人的蘇格蘭少女有花一樣的麗質,樂曲一般的甜美。
4.Army and people are as inseparable as fish and water.(軍隊和人民象魚水一樣不可分離。)
5.It is difficult to convince him: he is as obstinate as a mule.(他倔強得像一頭騾子,很難說服他。)這里用a mule(騾子)比喻頑固的人。
說甲像乙,也就是說本體像喻體。
比喻詞: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能明顯地看出是在打比方的比喻詞:「像......」、「像......似的」、「像......一般」、「好比......」等

㈣ 急需語文八種修辭手法的定義!!

高考八種常見修辭手法的含義及其效果

修辭手法,就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綱明確要求的有以下八種:比喻、比擬(分為擬人、擬物)、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等。

一般說,比喻、誇張、擬人是語言類;對偶、排比、反復是結構類;反問和設問表述增強語氣類。這八類修辭手法的含義、作用和表達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簡要歸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體、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幫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簡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1〉本體、〈2〉喻體、〈3〉比喻(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彷彿)乙(喻體)。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具體見下表:

類別
特點
本體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出現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出現
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

出現
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附】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此外有:
「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2.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作用: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令文章更生動。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春》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朱自清
(2)擬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荷花澱》孫犁)

3.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方法: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4.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故意地誇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1)擴大誇張: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例句: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2)縮小誇張: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3)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例句:她還沒有端酒杯,就醉了。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相近,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易於記憶,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排比:

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或增強表達效果)。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7.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即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總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也可以婉轉表達情感,引起讀者思考和重視,領會主題。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表達鮮明,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以上修辭手法在實際運用中,因種種原因常常會出現一些誤用情況,因此,運用時務必注意:

1.比喻:要貼切、生動;要注意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體必須是常見、易懂的事物;

2.比擬:必須是自己強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須與所描寫的環境氣氛協調一致;進行比擬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態、動作等方面應該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體必須有明顯的代表性,使人一聽就明白所指稱的事物;用人物的形體特徵作借體時,要注意它的褒貶色彩和使用場合的不同。

4. 誇張:要以客觀實際為基礎;要明確、顯豁,不能又像誇張,又像事實;要力求新穎。

5. 對偶:要盡量做到上下聯字數相等、結構一致、音節和諧,注意相關;要盡量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6.排比:必須從內容的需要出發,不能生拼硬湊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項並舉的,有的是多項全舉,有的是在多項中舉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讓讀者自己深思,後一種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號。

此外,高考中引用、反語、反復、雙關等修辭手法也常常會考到,下面一並說明。

1.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為明引和暗引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2〉暗引(間接引用)。
例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2.反語:

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3.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即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
〈1〉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4.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或音近)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作用: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諧音雙關。
例如:「我失驕 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楊」實際上是指楊開慧,「柳」實際上是指柳直荀)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絲」即「思」的意思,以此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
〈2〉語音雙關。
是一種根據詞的多義條件而故意導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在歇後語中經常出現。例如:
茶壺里煮餃子——心裡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紅——給你點顏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與表現手法的區別

許多記者分不清「表達方式」 「修辭手法」 與「表現手法」這三個概念,經常張冠李戴,將其混為一談,進而影響自己正確地答題。它們雖然都屬於表達技巧,卻有明顯的區別:

1.修辭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

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內容博雜。但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修辭手法(辭格)共有八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

詩歌中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設問、反問、頂真、起興等。

⑴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徵,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滾滾東去的江水,寫出了愁緒的多與綿長。

例析: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問: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簡析: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標志、特徵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稱

例析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簡析:「朱門」指代居住在驪山宮的顯貴之家,反襯宮門之外的凄慘景況。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體

例析1: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簡析:「帆」,原指掛在船桅上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這里詩人以「帆」代指整個船。

例析2: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簡析:「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比槳長大的劃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這里用檣櫓代戰船。

③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例析1:① 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簡析:「管」是一種類似於笛的樂器,「弦」是樂器上的腸線或金屬絲。這里,詩人用「管」「弦」指代音樂。

例析2: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簡析:「金戈」指金屬制的戈,「鐵馬」指配有鐵甲的戰馬。這里「金戈鐵馬」用來代指精銳部隊。

㈤ 語文中的擬人和比喻有什麼區別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修辭格。 主要分為三類: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構成方式是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像、如、似、彷彿」等比喻詞,格式是「甲像乙」如:胸前的紅領巾像火一樣紅。 暗喻:本體和喻體也都出現,但用「是、成為」等比喻詞,格式是「甲是乙」。如:她是夜明珠,暗夜裡,放射出燦爛的光芒。 借喻:不說出本體,而是借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格式是「甲代乙」。如:一串碎玉從夜鶯的喉嚨里吐出來。
比擬:根據想像把物當作人寫或把人當作物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的修辭格。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兩大類。 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風兒清唱著歌,喚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擬物:把「人」當作「物」來寫,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態或動作,或把甲物當乙物寫。 如: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 比喻與比擬有某些相似點,比擬、比喻都是兩事物相比。不同點是比喻重點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兩事物一主一從;比擬的重點在「擬」,即將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寫,也就是用寫甲事物的詞來寫乙事物,甲乙兩事物彼此交融,渾然一體。

㈥ 語文中什麼是比擬,與比喻有什麼區別

比喻和比擬的區別
比擬
比擬就是通過想像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比擬一般可以分為兩類,即擬人和擬物。

一、擬人

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或者用表現人的特性的詞語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變成人。例如:

(1)湖水愈發溫柔,愈發安詳了--它靜靜地平躺著,安然地享受著晨霧徐徐的、輕柔的愛撫,那神態,真好像母親懷中含乳憨睡的嬰兒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老舍《濟南的冬天》)(3)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二、擬物

擬物就是把「人」當作「物」來寫,使人具有物的動作或情態,或者翅甲物當作乙物來寫。表達某種強烈的愛憎感情。例如: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魯迅《故鄉》)

(5)坦克後面,「老虎團」的士兵嗷叫著沖了過來。(謝雪疇《「老虎團」的結局》)

(6)還有一問,是:「公理」幾塊錢一斤?(魯迅《「公理」之所在》)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為了使事物或道理說得形象或具體而採取的修辭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見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事物表達出來,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點的別的道理表達出來。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體,用來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體,連接本體和喻體的叫做比喻詞,常見的有「如」、「像」、「好像」、「彷彿」「成」「變成」等。例如:

(1)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宗璞<<紫藤蘿瀑布>>)

其中本體是「每一朵盛開的花」,喻體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比喻詞是「像」。比喻一般有三種格式:

一、明喻

指的是本體和喻體都說出來,用「像」「好像」「如」「如同」「似」「彷彿」「好比」「一般」「像--一樣」「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比喻詞連接的的比喻。如:

(2)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宗璞《紫藤蘿瀑布》)

(3)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宗璞《紫藤蘿瀑布》)

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詞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如:

(4)他好像剛剛還在這里。(表示猜測)

(5)小趙長得就像高倉健。(表示比較)

二、暗喻

指的是本體和喻體都說出來,用「成」「變成」「是」「就是」「成為」「等於」等比喻詞連接的比喻。如:

(6)她們是替帶工賺錢的機器。(夏衍《包身工》)

(7)尾巴是道地的舵;腳就是寬闊的漿;它的一對大翅膀在風前半張著,微微地鼓起來,這就是帆(布封《天鵝》)

(8)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魯迅《藤野先生》)

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詞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如:(9)無數照明彈升上天空,黑夜變成了白天。(「黑夜」和「白天」是同類事物,不能構成比喻)

三、借喻

指的是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而由喻體直接代替本體出現的比喻。如:

(10)教師不光要把「一桶水」指給學生看,更要把學生引到長流不盡的泉邊和浩渺無際的海邊去。

(11)難道我們能容忍任何政治的灰塵、政治的微生物來玷污我們清潔的面貌和侵蝕我們的健全的肌體嗎?

(12)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

比喻一般有以上三種格式,幾個比喻連用稱為博喻。如:

(13)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14)(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郁達夫《故都的秋》)

比喻和比擬,都是加強語言形象性的修辭手段,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修辭方式。初中教材中說:「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兩物有主有從;比擬重在"擬",即將甲事物當作乙事物,甲乙兩事物彼此相融,渾然一體."這僅是一種概括性的區別原則,如果教師照本宣科,不僅初中學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學生也怕難於接受.我以為必須作進—步的全體闡釋。

(一)比喻與比擬的性質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與本體事物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點,通過相似點使本體同喻體聯系起來,喚起人們的聯想,使人更具體地惑知事物。比擬即模擬,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稱渭、動作、行為等)寫甲事物,或者說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強加於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動,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體實在,於是本來較抽象、不太實在的事物變得具體實在了,當然就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由此可見,比喻強調的是甲乙兩物的相似性,而比擬卻是利用它們之間的不同特性,使兩體融為一體,這是區別比喻和比擬最重要的標志。請看如下例句:

(1)故人已經成為瓮中之鱉,不好玫暫且圍著算了。(徐海東《奠基禮》)

(2)他確乎有點像一橡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老舍《駱駝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滿天的星星驚散了。(楊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卻不會彎腰。(臧克家《勝利的狂飈》)

例(1)取瓮中之鱉待擒這一點說明敵人當時的處境,二者有相似點,能給人具體形象的感受,這是比喻。例(2)從樹的外形特點聯想到樣子的外貌、氣質特徵,兩者有相似點,也屬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是無生物,並無「露面」、「驚散」這樣的特徵,現以生物的特徵描寫它們.只是為了讓其情態逼真,躍然紙上,這是比擬。例(4)將無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屬比擬。

(二)比喻與比擬的句式結構不同。比喻句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借喻雖然不出現喻詞和本體,但可以變換為有喻詞和本體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種比喻,始終都有喻體;比擬句主要是藉助想像,將本體模擬為人的或物的某種行為、動作或情態,不論是擬人,還是擬物,始終都無擬體。例如「東西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誨」(袁鷹《十月長安街》)。這是暗喻、由本體(長安街)、喻體(大海)、喻詞(成)構成,又如「我們之聞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故鄉))。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與閏土之間形成的隔閡。它把本體和喻詞都隱去了,只用喻體代替本體。另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高爾基《海燕》)。這卻是擬人句,將「波浪」當作人描寫,賦予它一些人的動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擬雖然是兩種黨見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辭格,但只要我們把握了區分兩者的要領,就會一目瞭然。

㈦ 請問語文中借代,象徵,比喻,借喻和博喻的區別各是什麼_

1. 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於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靜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2.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徵代本體。例如: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3.象徵——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喻——修辭學上辭格之一。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就用那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叫比喻。
從上面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點是:二者都是通過選擇一個具體的形象或事物來形容、比喻另一客觀事物,即二者都要藉助於具體形象,二者都有喻體。如紅旗象徵革命,把工作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為老黃牛。前者藉助「紅旗」這一具體事物,後者藉助「老黃牛」這一具體事物;前者的喻體是「紅旗」,後者的喻體是「老黃牛」。
但象徵絕不等同於比喻。它們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四點:1、「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而「比喻」則是修辭學上的修辭格之一。二者的這一根本區別確定了二者的性質和使用范圍:象徵屬文學范疇,比喻屬語言文字范疇;象徵的使用范圍小——只限在「文學」范圍內,比喻的使用范圍大——包括「文學」在內的一切語言文字范圍。2、「象徵」往往以某一具體的喻體來表現一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絕不停留在某一具體事物上。而「比喻」的喻體和本體都是具體的事物.這里對「比喻」不用贅言,我們單看「象徵」。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楊禮贊》中挺拔筆直、耐風抗旱的白楊樹象徵北方農民淳樸的品格和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象徵中國人民的堅強不屈的抗日精神。這里,「喻體」是具體的「白楊樹」,而本體則是抽象的「品格」、「精神」。魯迅先生的小說《葯》的末尾,用「一圈紅白的花」象徵革命的前景和希望。這里的喻體是「紅白的花」,是具體的,本體是「前景和希望」,是抽象的。楊朔先生的散文《茶花賦》中紅艷艷的「童子麵茶花」象徵了偉大祖國欣欣向榮的未來美景。這里喻體是具體的「童子麵茶花」,而本體則是抽象的「未來美景」。一句話,「象徵」的本體往往是抽象的——即便本體是具體的,也不停止在一物一事上,而有著深廣的內涵,這一點與比喻不同。如高爾基的《海燕》,以海燕象徵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本體可以說是「戰士」,正是這一戰士的光輝形象展現出了俄國1905年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前夕風起雲涌、波瀾壯闊的宏大圖景和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無私無畏。3、象徵是通過某一具體事物表達一種概念、思想和感情。它貫穿在一個句群、一個段落甚至整篇文章中,是含蓄深沉的;而比喻則是打比方,僅是為了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鮮明生動,局限在一個具體的句子中。如魯迅《葯》的結尾,茅盾《風景談》的結尾,整個段落是象徵。高爾基的《海燕》,陶鑄的《松樹的風格》,茅盾的《白楊禮贊》等,更是象徵貫通全文。4、象徵中的喻體是作為一個實體來寫的。像《白楊禮贊》就寫白楊,《海燕》就寫海燕,《松樹的風格》就寫松樹;而比喻中的喻體明顯地顯示出它的「藉助性」,完成使命,一閃即

㈧ 說一下語文中的修辭手法 都是什麼意思

初中生一共要掌握8種修辭手法以及它的作用,在初一和初二階段,修辭手法考題主要以仿寫句子為主。步入初三階段,修辭手法考試題型就會出現在閱讀理解當中。初中語文閱讀理解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問題題型:請結合全文內容,賞析下句所使用的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 :

1.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 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2.擬人: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4.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5.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相同句式構成排比,增加語勢,起強調作用,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7.設問:形式為自問自答。作用是: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
8.反問: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作用。
對於初中語文閱讀理解修辭手法及其作用題型,小編就介紹到這里。各位考生若想要了解更多與初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相關文章,敬請關注初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專題。昂立新課程致力於滬上培優10餘年,已經成功輔導5萬余名初中生進入「四大名校」,「八大金剛」和上海其他重點高校。想要快速提升語文學習成績的同學,昂立新課程推薦以下學習課程:
課程分網路和面授,有小班制,大班制,1對1,1對3形式,授課校區分布在上海各個地域,面授班課時以昂立新課程官網頒布課時為主,具體費用可咨詢在線客服或撥打熱線4008-770-970。

閱讀全文

與語文比喻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