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准備一節語文優質課

如何准備一節語文優質課

發布時間:2022-06-16 05:42:24

㈠ 如何備好語文課 謝英新

人們常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是的,對於一節語文課來說,課外的功夫直接決定著一節語文課的成功與否。備課相當於一場戰斗的作戰計劃,語文教師就像一個指揮官,只有充分了解了各方面的情況,對事情的發展有較為准確的預見,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有效的方案,進而取得戰斗的勝利。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課前就必須作好充分准備。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鑽研教材,還要研究學生心理。根據兒童的特點,來確定教學要求,安排教學內容,構思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等。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吸引到課堂教學中去,增強其興趣,調動起積極性,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好基礎。
那麼,怎樣才能備好一節語文課呢?下面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做法。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備課標:備課標指的是教師首先應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語文課程標准」中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了解本冊教材的編排體系和指導思想。如果課程標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教學就可能出現盲目性。吃透課標,才能抓住教學目標,抓准教材訓練點。只有根據目標對教材進行處理、加工、設計,才能把語文課教得有效。只有了解「語文課程標准」,熟記於心,備課時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數,收到預期效果。
二、備教材:備教材主要是指在鑽研教材上下工夫。教材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教師只有憑借教材才能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訓練。因此,對教材內容的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我認為老師在寫教案之前,應先靜下心認真地讀課文,反復地讀課文,勾詞句、作批註。接下來,再認真鑽研教學參考書,了解本課的教學要求,重點難點、理清課文脈絡、弄清文中重點詞句的意思。為了備課更充分,還需上網或用其它方式查相關的補充資料,這樣對課文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徹。然後,再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是個基本的道理。語文課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要教育別人,必須首先打動自己。要教育學生對語文有獨特的感悟,我們自己就必須先有獨特的感悟。自己若沒有感悟,就不可能打動別人。什麼都比不上自己想出來的方案來得好。
三、備學生:備學生即要摸清學生底子,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新知識將從這里產生,要恰當選擇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起草切實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學生融為一體,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知道同樣的教材也許會因為學生地域差異、環境差異、性格差異等而影響學生的接受效果。所以了解自己學生所處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四、備過程:備過程就是設計教學過程,它是在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的基礎上對一節語文課的程序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有人把學生的學習分為三個過程:第一個是新知識的獲得;第二個是轉換,使所得的知識整理成另一種形式以適合新任務;第三個是評價,即檢核與估計知識的正確性。三個過程,它們都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能主動地去學習課文知識。根據這個原則,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知識、接受知識的特點。各個教學環節的安排應有序,合乎邏輯,合乎學生的實際。具體步驟如下:①導入。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導入可以從一開始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這一節課的上好做下一個良好的鋪墊,並且會給這節課增色不少。那怎樣才算一個好的導入呢?一張圖片、一段樂曲、一段精彩的語句,乃至教師刻意安排的一個動作,只要教師善於把握教學時機,隨機應變,就能恰到好處地發揮作用。為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②教法。我們教師都知道「教無定法」,教育學生要因人而異。這就要求我們不要照搬模式,要因材施教。要靈活,能誘導學生主動探索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這主要講求一個「活」字。有時我們教學實踐中會出現特殊的狀況,教參上也沒有而始料未及的答案。所以「活」字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3)學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培養自學能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育的本質在於參與,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任何教育是不能有什麼效果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創造條件,多提供機會,捨得花時間保證學生的參與落到實處,才能促進學生主動探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讓他們自學、討論、交流,讓他們暢所欲言,真正地融入文本,讓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產生共鳴。這樣才能真正體會語文的魅力。(4)板書。精心設計板書,要求簡明扼要。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師生信息雙向交流的橋梁。它能以直觀的形式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地突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便於學生理解掌握。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板書是簡便、有效、直觀的教學方式,可以極有效地輔助教學。因此,板書應著重體現一個「精」字。(5)教具准備。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更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難點,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6)練習。練習要強調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明確訓練重點。設計要適宜合理,練習量要適中,能夠促進思考、拓展思維,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備教案:教案是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閱讀探究的方案,它的設計直接關系課堂教學的質量。在這個環節,我認為教師應該在前面四個環節的基礎上,安排好課堂教學各個環節之間的先後順序,理清教學思路,重視結構安排,優化教學過程。教案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以後,應以「教學的內容和步驟」為主。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目的性。
課堂教學總要圍繞著一定的目的,達到一定的目的。如果沒有一定的目的,那麼,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一定會是雜亂無序的,課堂教學過程也一定會是散逸無章的。因此,目的的正確性和明確性應是上好語文課的最基本的前提。目的性就是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2.方法性。
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性主要是指老師「怎樣教」和「怎樣指導學生學」的問題。「怎樣教」是語文課堂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其焦點就是對教材的處理方式,新課程標准所提倡的是「用教材去教」。「用教材去教」,主要是立足於學習方法的習得,著眼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關於怎樣教的問題,就涉及方法的問題。自主、合作、探究,這三個關鍵詞,強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雙向性和研究性,強調了課堂教學的民主性、互動性與開放性。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學生的語文水平不是靠教師教出來講出來的,靠標准化試題練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讀出來寫出來的,靠學生實踐體悟出來的。只有在讀寫和實踐體悟的過程中,才能更有效地積累語文知識,積累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習慣。
3.過程性。
課堂教學的優劣,還在於教學過程的安排。新課程,強調的是過程,其課堂教學的行為方式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師生之間的合作探究。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學生積極主動的合作呢?
首先要民主。民主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其次要商量。商量是一種信任,是一種心靈的融合,是調動學生主動合作的重要途徑。和學生商量,就要盡量讓問題從學生中來;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問題的討論才具有針對性,問題的解決才具有實效性。三是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就是要把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和問題與學生的現存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學習新知識來激活舊知識,通過用新的知識和思想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把,築就學生堅實的知識長城。
4.主動性。
課堂中,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才具有活力,才具有生命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應把握好三點:首先,課要上得精彩。上得有特色,有風格。其次,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要靠外在的激發,更要靠內在的影響,即教師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的影響。其三,要有激情的投入。我們的情感應當融進文本,融進課堂。老師與學生一起去歡樂,一起來悲傷。作為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有真誠的愛,真誠地愛語文,真誠地愛學生。面對文本和學生,要能真情地去笑,真情地去哭。
5.生成性。
生成性是課堂教學行為的自然產物。有生成性,課堂教學才會自然地碰撞,才會有情趣的迸發。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富有生成性呢?首先,教師要有精彩的預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課文吃透,把學生吃透。吃透了教材和學生,課堂教學才能隨機應變,游刃有餘。第二,要熟記教材內容。熟記教材內容,甚至把教材內容背誦下來,上課才能讓眼睛走出課本,把身心交給學生。第三,要善於捕捉課堂偶發事件。課堂偶發事件,是對教師課堂預設的創新,是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個性的迸發。語文的理解是多元的,是充滿想像的,語文課堂教學更需要注意挖掘偶發事件的價值和意義。
總之,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備好課是關鍵環節之首。在抓備課環節這一關時,目的要明確,要求要具體,措施要落實。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練習的多樣性,明確教師「教」的任務,學生「學」的方向。力爭在備課環節的優化中做到教與學的結合,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要切合實際,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徑。

小學語文的公開課需要注意哪些

一、選課文

選課文非常重要,因為准備時間短,所以一定要選好上的課文。什麼樣的課文是好上的?文章脈絡清晰,知識點沒有爭議,過程容易操作。

文章脈絡清晰,那麼主線不用想就可以出來。而且大部分老師也認可這種思路,那麼走偏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對於這種突擊式的公開課,出彩是其次,不出錯才是最重要的。聽課老師也知道時間緊,沒有指望你出精品,但是出現常識性的錯誤就會被看出基本功不扎實了。

選知識點沒有爭議的文章也是考慮到不容易走偏。有經驗的教研員來聽課、評課,一般都會看重教學目標的設定。如果教學目標定錯了,那麼整堂課都會被否定。所以,要選那些教學目標比較明確的。

另外,要具有可操作性的,不能太復雜。要准備許許多多貼圖啊,學生要表演個課本劇啊,要買道具啊,這種課還是不要選。一個晚上的時間,與其花在這種花架子上,不如扎扎實實鑽研課文,更能讓人看出真功夫。

二、看課本

選定了課文後,不少新老師就會急急忙忙去網路教案了。其實,這種做法不太好。如果真正希望自己在專業上有所成長,一定要自己動腦筋去寫一篇教案,然後再去對比別人的教案,找出差距,這樣會成長很快。

而且網上的教案良莠不齊,大部分都是簡案,或者太過陳舊。經典的呢,大家都看過了,人家都知道你是網路來的,還不如自己動腦筋去寫。

那麼我們要看什麼?我們要看課文、看單元提示、看課後習題、看園地、看教參。

這些東西會告訴你重點是什麼,主線是什麼,目標是什麼。

尤其現在是部編本的新課本,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鑽研文本就顯得特別重要,努力去領會部編本教材的精神,探索其編排的用意,當然,這些功夫在平時,只有平時備課時就這樣在思考,那麼公開課時,才能游刃有餘。

三、寫教案

當你看完所有這些,相信你心裡已經有了譜。那麼就可以開始寫教案了。寫教案時,按照導入、初讀、再讀、作業的大致流程,將自己的思路寫下來。

原則就是抓大放小。

大問題要把握住,大環節要設計好。過渡、評價這些不能面面俱到就只能課堂生成。如何課堂生成呢?就是評價學生回答時,不僅要評價學生回答中值得肯定的部分,還要從學生的回答中找到與下一個問題或者主線的連接點,這樣就能過渡得自然了。

寫教案時,要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氣呵成。寫完之後,可以參考一下別人的主線問題是什麼,每個環節是怎麼寫的,看看別人的亮點是否可以借鑒到自己的教案中。

四、背流程

背流程時如果只是坐在那裡,將教案上的每句話背出來,到了上課時就會發現,學生的表現和教案不符,新老師就會慌了手腳,不知道該怎麼引到自己的教案上來。

所以,我們背教案時,最好來到教室,站在講台前,一邊播放ppt一邊背誦,遇到學生回答的時候,千萬不能跳過,要想像有個學生在回答,然後你進行評價,最好多請幾個「虛擬學生」,每個學生都進行評價過,這樣第二天的課堂就會成竹在胸,所有學生的回答你都進行預設了。

這樣模擬上課過幾次後,就可以回家自己在腦子里再過幾遍流程,第二天一早再背一遍。以我的經驗,教齡不長的老師,一般要背5-10遍,這樣教案才能非常熟悉,即使課堂上出現意外情況,也能馬上拉回來,不至於忘記了自己的流程。

五、學生動員

除了自己的准備要充分,學生的動員工作也要做好,如果是自己班級的話,那麼課前的預習要充分,多讀多思考。但是不建議提前給學生進行預演,這就相當於作弊了。

過去,曾有老師為了公開課出效果,將每道題的回答都指定好學生,然後進行排練,這樣的課堂就顯得非常「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提前准備過的。

如果希望自己在專業上走得更遠,那就要誠實地上好每一堂公開課,老老實實去面對每一次預料之外的學生反應,鍛煉自己的臨場發揮能力,積累「救場」經驗。若干年後,面對更大的舞台,才能有足夠的底氣。

動員學生其實就是要讓學生重視第二天的公開課課堂,做好課堂常規,積極舉手發言,你定好獎懲制度,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盡量配合你就可以了。

六、場地熟悉

第二天上場之前,一定要先把課件拷好,試一遍電腦,以免出現電腦死機,新設備不會操作等尷尬場面。

到了臨上場的時候,就盡量放鬆,忘掉教案,相信背過5-10遍的你,教案會一步一步呈現在你的腦子里,真的忘記了,還有ppt可以提醒你,翻到下一頁,一般就能記起來了。

公開課是每個老師繞不過去的一關,也是評價一個老師的重要指標,這種「突然襲擊」式的公開課不好上,但是上好了,會讓大家看到你的能力,及早鍛煉出自己上公開課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如果沒有要求單獨備課,那麼一定要藉助團隊的力量,人多力量大,大家一言一語,思路就清晰了,問題也解決了,要比單打獨斗好的多。

當然,「功夫在平時」,再多的臨場技巧也比不上平時就扎扎實實鑽研教材,上好每一堂課重要,很多能力都是在一堂一堂的家常課中磨煉出來的。

平時多思考,多鍛煉,不要逃避上公開課的機會,每個新老師最終都會成為身經百戰的老教師,到了那一天,什麼樣的課都不會怕了。

㈢ 怎樣准備一堂優質課

優質課顧名思義便是供大家觀摩、學習和評論的課,有著很強的示範性及表演性。優質競賽課對參賽教師的磨練和提升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是教師工作生涯中的一種難忘經歷。我曾有幸參加了省信息技術優質課競賽,至今回想起來,其痛苦歷程仍心有餘悸。如何上好一節優質課呢?下面我就來談談個人看法,希望能為大家上好優質競賽課提供一點幫助。
我覺得上好一節優質競賽課的先決條件是:教師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鎮定自若的教態、純熟的語言技巧、充沛的激情等都是扎實的基本功的體現,離開了這些基本功,一切的做法都是空談。當然教師在具備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同時,還要做好教學分析、設計等等多方面的准備工作,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備課。顯然這里的備課是強於我們的平時備課的,具體展開如下:一、備教材一節課的教法設計是由它的教學內容所決定的。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特長或偏好,選擇自己最駕輕就熟,耳熟能長的課型。這樣備課及上起課來都得心應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聽眾。無論教學內容如何千變萬化,教師在處理教材時都應先了解該課的重點、難點及教學目的,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注意在備課過程中設法由淺入深,把難點解釋清楚。同時突出重點,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對重點內容進行操練及運用。學生在掌握知識重點後,其它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而一節重點突出的課,在聽眾的心中也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備教法一節課能否吸引住學生及聽眾,取決於它的設計是否靈活,教法是否新穎。教師應在備課時注重創新,力求上出一節有自己風格特色的好課。
(1)善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平鋪直敘的講述剝奪了學生在通過思考後獲得知識的成功感,並容易使學生失去參與的熱情,課堂變得沉悶。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中善用啟發式,由淺入深,層層誘導,最後讓正確的答案或結論從學生的口中得出。既牢牢地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也把一言堂變成了人人參與的討論或交流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學生對知識的印象特別深刻,有更強的活用能力,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2)注重師生間的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與學生間的交流,發現他們的疑難困惑,及時解釋清楚。同時也抓住他們感興趣的活動或事物,調動其積極性。師生默契配合,共同把課堂活動推向高潮。
(3)教學環節要過渡自然。一節課總是由好幾個環節構成,講解某個知識點也要經過幾個步驟。教師備課時應注意這些環節或步驟間的的自然銜接,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跡。這樣,一節課的思路就顯得非常清晰,而學生的思維也不會因某個教學環節的突然中斷或突兀轉折而打斷,從而順暢流動,思維非常活躍,聽眾也就感到整節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
三、備學生課堂是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這項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狀態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考慮到學生的特點、興趣及愛好,盡量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走近他們的生活,經常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成績狀況及理解能力的差異,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供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有些有經驗的教師甚至在備課時便想好:這個稍易的問題要讓成績略差的xx同學回答;這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到時讓xx同學總結一下這樣讓每個同學都有份參與到你設計的課堂中,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對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積極性有極大的幫助。同時,也能使整節課在師生的默契配合中順利進行。
四、備聽眾由於優質競賽課有著較強的示範性及表演性,因此,它要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要考慮聽課者的感受和評價,把他們也融入到你的課堂中來。這時候,多媒體課件以及電子教室控制軟體的運用便會給你提供極大的方便。有些聽課者往往不熟悉所聽的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因此在聽課過程中較難跟上師生的思路,也就難以對這節課作出正確的評價。多媒體的課件可通過優美而富動感的設計,直觀地把你所講授的內容、重點及思路躍然幕上,使學生及聽眾一目瞭然,心領神會。老師還可通過游戲、辯論、表演等多形式的外向型活動,增加聽眾的參與機會,使他們也了解學生的動態,跟著學生歡笑、迷惑、或恍然大悟,營造一種非常融洽的課堂氣氛,讓聽眾也感心神愉快。
五、備突發事件
課堂當中有時會有些偶發的小事故阻礙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要考慮得特別周詳,盡量把這些偶發事件的發生率控制為零,或事先作好思想准備:假如事故真的發生了,如何處理?如:上課前先去檢查要使用的電教設備是否已經安裝或調試好,以免到上課時出差錯;上課要用的圖片、練習題或其它的教具有否准備就緒,並統一放好;萬一時間充裕,完成了教學任務卻仍未到下課時間,應臨時增加哪些活動;又萬一時間緊,差不多下課了還未完成准備好的教學內容,該刪掉哪些環節等。有了多方面的准備就保證了你的公開課能如你所設計的步驟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收到預期的效果。

㈣ 如何講好初中語文優質課課

怎樣上好一節語文優質課

首先,什麼樣的課算是一節比較成功的優質課?我認為應該是扎實、高效的課。「扎實」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教師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教學語言簡練生動、幽默風趣、富有文采,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精巧,能高屋建瓴駕馭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教學效果高效;二是說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扎實。真正的優質語文課應上得精實、讓學生學得扎實,上出極濃的語文味。
同時,還要明確兩點。語文的優質課不是「做課」、不是「作秀」,不能一味的喜歡搞「花架子」讓課堂華而不實,也不能一味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很活、很熱鬧,但上的虛無縹緲,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得甚少。同時,語文的優質課也不等同於常態課,作者常識、字詞、文章內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有限的40分鍾時間內,選取一個點,實現師生思維碰撞,展示學生最精華的學習成果,讓課堂有亮點。
要上好一節語文優質課,老師可以從這幾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備: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師必備的素質(包括教學機智、教學語言等)。下面我結合這幾天的聽課和我上課的感受具體來說說。
一、 文本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不同的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當然教學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很多老師僅靠一本教參書來解讀文本,離開了教參書便無從入手,這樣的課堂導致的必然結果是教師問題一出,學生對答如流,因為學生也有與老師一樣的參考資料,課堂便在毫無波瀾中推進,更談不上新的生成,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不到訓練提升。
教師有效地文本解讀,決定著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也制約著教師課堂上的有效作為。當老師有了自己獨到的解讀時,課堂上才能游刃有餘的對學生進行 引導,例如在鄭麗麗老師、郭芹老師的課上,她們執教的是同一篇課文《石壕吏》,都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尤其是引導學生品讀老婦人的內心的「悲苦「時,抓住了這幾個詞:「新戰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時失掉兩個兒子,老婦人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存者且偷生」的「且」,暫且、苟且,就剩這么一個兒子,還能活多久呢?「死者長已矣」的「已矣」老婦人那絕望的神態;藉助於品讀、賞析,就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悲痛的情境中,帶著悲痛再讀課文,就是不一樣的味道了。還有「如聞泣幽咽」為什麼不是「但聞泣幽咽」?「如」的妙處是:好像,隱隱約約,是一人在哭?是誰在哭?老翁、兒媳、孫子、杜甫、還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民?給人留下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同樣的在市優質課評選時小段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就以深入豐富的文本解讀和對蘇軾獨到的賞析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老師重點抓住了「樂」和「閑」來解讀文本,細讀文章學生不難發現有月色優美的快樂,有「懷民亦未寢」這樣心有靈犀的知己一同賞月的知己之樂,通過有關張懷民的資料助讀,更能發現蘇軾與張懷民不但是「審美的知己」還是「人生的知己」;「相與步於中庭」,一個「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談,只是會心一笑就勝作千言萬語,多麼悠閑的賞月之樂啊;還有「蓋」竹柏影也的那份發現的快樂。尤其是在賞析發現的快樂時,老師對「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動:「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竹柏影也」一個追問:補出了「月色」卻失去了什麼?學生通過讀發現,補出了月色、把「蓋」換做「是」卻失去了一種恍然大悟的發現的欣喜。
還有小段老師對「閑游」、「朵」的解讀都能把學生帶進文本,帶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裝》中對「一個孩子最後叫了出來」為什麼不是「說」出來,而是「叫」出來,孩子為什麼敢這樣大聲「叫」出來?引導學生對孩子進行分析,有獨到的理解。當一個老師教出自己個性的時候,才是學生收獲最大的時候。
以《木蘭詩》為例,這是08年參加山東省優質課評選時抽到的一個課題,《木蘭詩》往往被視為英雄的贊歌。在所有的教學用書和相關資料中,對於木蘭形象的解讀,都是「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 「英雄」是什麼呢?英雄就是保家衛國的人,會打仗,很勇敢。可是關於「打仗」就寫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作者卻濃墨重彩的描寫了木蘭為父親擔心、決心出征、凱旋歸來及家人團聚的歡樂。因此本文立意的重點不是花木蘭參加了戰爭和她戰斗的英勇,而在於她是一個「女英雄」。戰爭的責任本來並不在她,她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作為一個女子,她承擔起了「阿爺」和「長兄」也就是男性的職責。這個職責不單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她主動參戰,為國而戰,立了戰功卻辭官還鄉,享受父母、家庭的歡樂。這個英雄的內涵,從承擔「家」的重擔開始,到為國立功,最後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種非英雄的姿態,木蘭還尤其為自己成功的掩蓋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蘭是一個女英雄」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設計了「從 句中,我讀出了一個 的木蘭,因為 」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讀詩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讀她「英雄也嫵媚、女子亦剛強」的個性特徵。這樣的解讀是學生所不曾想到的,也是很多老師所不曾深入解讀到的,這樣在課堂上呈現出來,必然會引起學生、老師的認同、關注。憑借獨特的解讀也必然給聽課的老師、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我們還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誰解讀哈姆雷特依然是哈姆雷特,他不會成為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對文本的解讀一定是要准確的。而在《皇帝的新裝》這節課上,有一位老師竟然引導學生「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皇帝的形象」,賞析出了一個謹慎的、聰明的皇帝,這顯然是不正確的,老師對文本就存在錯誤的解讀。
二、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只是教學內容的外在的顯現形式,它還是由教師為文本的解讀所決定的。很多老師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文本的解讀上,而是花大功夫、細功夫精心雕琢教學環節。這樣課堂上,教師就會被教學環節困擾、束縛。具體表現在:
1、環節太多
短短40分鍾的時間,有些老師就設計了6、7個環節,這樣課堂上就是就只能為趕環節而匆匆忙碌,每一個環節都是剛剛開始就立馬結束,還沒等學生進入就進入下一個環節。有位老師在執教《皇帝的新裝》引導學生賞析「這是一位怎樣的皇帝」時,剛有兩名學生發言,只解讀出一位酷愛新裝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進行下一個環節。每一個都不夠深入,下課鈴都響了,老師還在為沒趕完的環節著急,拖堂5分鍾,總認為我得按我的設計完成才行,課堂太滿,學生太累。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就說到課堂設計上暴露的「吃魚」現象,一堂課老師端上一盤魚,並不讓學生吃,而是看佐料、看醬油、看味精。一節課下來,魚已經涼了,學生還沒吃幾口,老師又把魚端走了。這樣魚非但沒有化成學生口中的美味,長期下去,學生反而容易壞了胃口或者營養不良。
老師完全不用這樣,一節課就只有40分鍾,要選取最能展示這節課精華的東西設計2-3個環節,圍繞一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像安徒生童話、字詞常識這些孩子們可能已經知道的、或在預習中就能解決的,課堂上可以大膽捨去,不用設計,省出時間深入對文本的學習,當然如果學習的是文言文,做好「言」的落實是學習的基礎。同樣的,如果下課時間到了,就要對後面沒完成的拓展環節也要大膽取捨,優質課最忌諱拖堂,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學習內容,本來很精彩的過程,拖上累贅的尾巴,就很遺憾了。
2、入課的設計
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因此入課非常關鍵。
入課要快。一位老師在課堂進行了20分鍾後,學生還沒有真正的讀讀課文;在讀了6、7遍《天上的街市》後,還是沒有引導學生品品其中的詞語。師生一直是浮在文字的表面,沉不進來。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還說到「吃包子」現象,「皮太厚,上課十分鍾了學生還沒有吃到『餡子』,待到吃『餡子』時,已是下課時。」老師要深思。盡快入課,才能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品讀、賞析、碰撞、生成。
巧妙選取入課的點。老師們來看同樣是《石壕吏》的兩個設計:
示例一、走進詩歌、讀懂內容。站在杜甫的角度,說說「暮投石壕村」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示例二:這是一首敘事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寫了一件什麼事?由這個故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同樣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對故事的學習,兩種設計卻有不同的效果。第一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家家戶戶的悲慘、我聽到了老婦人啼哭的聲音、我看到了戰爭奪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我看到了老婦人眼淚止不住的流……再結合課文中「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解讀,學生對老婦人那種痛失孩子的悲苦心情就理解的非常到位了,有老婦人進而想到了無數個這樣類似的家庭,對戰爭帶來的災難也就理解了。第二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一個黑暗的、無情的社會。回答是空的,標簽式的,脫離了文本的。因此說,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很重要,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
當然有些設計是老師預設好了的,有些卻是課堂是學生生成的,如果能把握住,將會是別樣的精彩。例如在小乍老師的《皇帝的新裝》一課上,整體感知課文後,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師: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再用一個字概括呢?
學生:騙
師:文中有幾個騙子?
有學生回答兩個,有的說四個,有的說無數個,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除了那個小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因為他們都說了慌。
多麼精彩的回答,老師就從這里開始切入對人物的分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又水到渠成,多麼巧妙啊!
3、無效的設計
一位老師在上《石壕吏》時有這樣的設計:老婦人的致詞是由吏給「審問」出來的,那同學們想想吏是怎麼審問的,用文言的語言表述出來。於是就有了「汝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汝媳可充軍」這樣的答案。老師又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反復練習還原吏與老婦人的對話,還一組一組的展示。作者為什麼要「藏問與答」,其實之所以省略了官吏的審問,更強調的是老婦人的「啼」和「苦」,也使老婦人的「致詞」更具沖擊力。而課堂上反復糾纏於官吏的審問,是否就跑偏了,做了一些無效的勞動呢?
朗讀指導的有效設計。這一次有兩個課題都涉及到了朗讀的指導,《天上的街市》、《石壕吏》。課堂上,上課的老師都關注到了這一點,反復的讀、配樂讀、范讀、小組讀、分角色等多種形式的讀,課堂上讀了很多遍,但朗讀的效果卻很不一樣。
老師對朗讀的把握要准,一味的強調重音、節奏、停頓這些技巧的指導,而忽視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學生朗讀的效果還是不好。就如《天上的街市》,它的語調應該是輕巧的、舒緩的、不忍打破夜的靜謐的,(我想……不信)這些又好像是郭沫若再和我們輕輕地、親切的交流一樣的。可是如果一直用讀的整齊、讀的響亮來評價,讓學生放開嗓子來讀,那是無論如何讀讀不出效果的。有兩位老師的設計印象比較深刻:小段老師和許翠娟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詩句、展開想像,如「飄渺的空中」讀出一種朦朧的美,就要輕輕地讀;「我想」一個「想」字,意味深長;通過想像街市上的美麗讀出一種嚮往、一種贊嘆、一種想飛的感覺;通過想像牛郎織女天街閑游的場景,讀的輕柔舒緩,彷彿是坐著小船在微波盪漾的湖面上搖曳,有一種沉醉其中的感覺;通過比較辨析「不信」留著與去掉的區別,讀出夜空下郭沫若靜悄悄的與人交流的暢快感覺。因此說老師對朗讀的指導要有針對性,要讓朗讀有明顯的效果。
再舉一個《詠雪》的例子:
設計一:學習文言文貴在朗讀,在朗讀中理解文意,在朗讀中感知人物形象。下面我們舉辦《詠雪》朗誦會,用聲音和情感來表達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我想請三位同學和老師共同來讀。同時全體同學都要認真聽,還要對朗讀的同學進行評價,並選出我們班的小小朗誦家。評價有最基本的三個要求:讀准字音、讀的通順、讀出情感。
配樂:古箏《高山流水》
設計二:評價的標准:讀得准確(讀准字音)、讀得好聽(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讀得有味(讀出感情)
一讀:讀得准確。隨即點一名同學來讀。(重點指導讀准字音)
二讀:讀得好聽。讀得好聽的標志就是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美。停頓可以根據意義、順應語法、清晰音節來確定。(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三讀:讀得有味。文章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展開,因此要想讀得有味,就要結合當時的氛圍揣摩好人物說話的心情。可以注意這幾個句子:
「公欣然曰」、「公大笑樂」表現人物的神情。俄而雪驟,使得謝太傅詩興大作,「白雪紛紛何所似」寫出了「公」(謝安)特別高興、激動地樣子,創設了一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因此要讀出激動、興奮地感覺。
「撒鹽空中差可擬」胡兒隨口而吟,搶先回答。 「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又覺得心中沒底,有點不自信的樣子。
「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不如,比不上,顯現出道韞略一沉吟之後的自信、自豪。要讀出一份自信、豪氣。
區別是:設計一指導不具針對性,泛泛的讀,沒有效果;設計二則分層指導,准確、好聽、有味層層深入。效果明顯好的多。
三、 教師的素質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教學素質包括多方面的:
1、教師的語言。語文優質課上老師的語言力求准確、簡潔、流利、富有文采。課堂上老師卻常常太隨意、語言太瑣碎。比如:口頭語,好吧?是不是?誰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行。咱說過了,要評明星小組等等。這樣的語言課堂上老師在反復的運用。像評星、激勵措施上課前說過就是了,課堂上不要反復的再強調;至於讀書的方法、批註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學生平時就會用的也不要再一遍一遍的強調,只是更浪費時間。優質課上的語言,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這樣課堂上才顯得干凈、利落,節省時間不至於課進行不完。過渡語、評價語彰顯的是一個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文學底蘊。
2、教學機智
課堂要精心預設,但也要教師把握好課堂上精彩的生成。因為很多精彩的點都是在瞬間即逝的。比如前面所舉的小乍老師課堂上學生所說的「除了那個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老師要靈活機智的捕捉這些點。
還有課堂上當老師遇到學生不舉手回答問題時時,我們該怎麼辦?是一再的啟發,還是順勢點一名同學,或借機組織一次合作學習,都是要靈活處理的。若只單純的問還有沒有、還有誰要展示、還有誰要說這樣弄得學生緊張,顯得老師更束手無策。
當課堂上時間不足,環節處理不完時,則更要大膽的取捨,留著最精華的東西展示出來就行了。就設計了幾個環節、還有幾個沒完聽課的老師同學是根本就不知道的,干凈利落的結尾同樣精彩。張偉忠老師還談到「畫蛇添足」現象:優質課比賽超時兩分鍾要扣分,有選手問:「一分鍾扣不扣分?」答:「得看評委的心情爽不爽。」(眾老師大笑)「畫蛇添足」的課有好幾節,「足」可不可以「砍掉」,下課了就不要再展示自己的作品了,如果把這個時間用在挖掘文本上或者學生談收獲上還好些。
3、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在詩詞的朗誦上,就體現的特別明顯。如小段老師、鄭麗麗老師、馬寧寧老師、小乍老師,他們在音樂的伴奏下,教師范讀即刻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還有板書,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工工整整的,整齊、美觀的書寫,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聽課者看來也是一種美的享受。上海的錢夢龍先生說過:「一節課沒有板書,黑板上一個字沒有是一堂好課,我不這樣認為」。所以板書要認真設計,體現重要信息和綱要,不要認為課件可以替代板書。小段老師、郭芹老師、馬寧寧老師、許貴伸老師優美的板書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老師的板書千萬不要有錯別字。一個老師板書的「皇帝」的「皇」就寫錯了,這是優質課的大忌。
我深受其害。08年優質課評選時,我就因讀錯了一個字音「出郭相扶將」「將」,讀對了但板書錯了一個音「裳」,而與一等獎失之交臂。我是二等獎的第二名,當時上完課後反響很好,結果成績不理想,郭老師特地讓崔老師問省教研員,張老師一句話「讀錯音」是優質課的硬傷。
上好一節優質課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難得事情。它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我想到的理解的可能有很多不準確的地方,還希望老師們能批評指正。

㈤ 小學語文優質課如何選課

1、符合典型性。
2、符合示範性。
3、符合引領性。小學語文優質課選課要滿足以上3點,能給聽者以啟迪、思考和借鑒的效果,起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作用,才能算得上一節優質課。

㈥ 淺談如何上好一堂優質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 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
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
(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
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
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
( 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
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
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

㈦ 怎樣備好一節語文課

2011.4.20 劉妍人們常說:「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是的,對於一節語文課來說,課外的功夫直接決定著一節語文課的成功與否。很多優秀的語文教師,他們常常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備課上,而四十分鍾的課堂教學則是他們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把握以及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的驗證。備課相當於一場戰斗的作戰計劃,語文教師就像一個指揮官,只有充分了解了各方面的情況,對事情的發展有較為准確的預見,才能有針對性的制定有效的方案,進而取得戰斗的勝利。平常我們常常會議論某某老師的某節課上得十分成功,或者某某老師的某節課上得不好,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種結果,實際上起作用的是他們在課前、課外的功夫。 那麼,怎樣才能備好一節語文課呢?我想結合實際來談一談關於備課方面的一些想法、做法,希望能給在座的老師們帶來一點啟發,對您的備課能有一點點的幫助。首先要明確一點: 備課≠備教案什麼是備課,顧名思義,備課就是為上課做准備。而在語文備課中,集中體現教學設計的文本形式被稱為教案。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有些老師往往把備課曲解成了備教案。誰的教案寫得詳細,項目填得齊全,那誰的備課就是充分、認真的;如果誰沒有寫教案,那一旦發現,就會被戴上「沒有備課」的帽子,就要受到批評,就被視為工作態度不認真。於是,在我們許多老師看來,寫教案就是備課的全部。但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寫教案決不等於就是備課,備課也決不等於就是寫教案。 如今,尤其在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的語文備課,不僅要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更重要的是備理論、備生活。 其次要遵循二個原則:語文課姓什麼 閱讀課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一)語文課姓什麼 語文課首先應是語言學科,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科目,訓練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們應將語言訓練落到實處,既要讓學生打下字詞句段篇等方面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也要給學生更多的活動時間和機會,去輕快地閱讀文本,在文本的閱讀中理解、積累和運用語言。語文課其次是人文學科,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科目。它應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其基本教學策略。因此,我們在備課時,就應該緊緊抓住語文是語言學科這一首要特徵,依託文本,立足閱讀,開展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一定要抓住語文的味道,語文的特性,不要把語文課備成戲劇課、表演課、思品課,要真正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閱讀課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閱讀教學之所以稱之為閱讀教學,其原因在於一個「讀」字,張田若先生認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可見,「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了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源泉之水。可見,只有多讀並讀出感情來,才能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產生共鳴,才能明白字里行間的深刻蘊含。因此,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重在悟情傳情,培養語感。我們在備課和教學中,應重在讀的訓練,精心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使學生始終處在讀書的享受之中。同時,閱讀教學又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依據學生年齡、心理、認知等方面的特徵,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選擇讀的方式 ,制定讀的目標,引導學生關注讀的過程。「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讀去解讀教材,在解讀中積累語言、積淀語感,憑借語感運用語言,在運用中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體會課文的情感美,真正體現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語言訓練為主線的閱讀教學的原則。 我覺得要備好一節語文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 備課標這里我所說的備課標指的是教師首先應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語文課程標准」中語文學科的性質和任務,了解本冊教材的編排體系和指導思想。如果課程標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確把握教材的訓練要求,教學就可能出現盲目性。吃透課標,才能抓住教學目標,抓准教材訓練點,抓准情感目標的滲透點,才能根據目標對教材進行處理,加工、設計,才能把語文課教得有效,才能把課講實、講活。目標不清楚,搞課改,只能花里胡哨,結果遠離根本;目標清楚,萬變才會不離其宗。只有了解「語文課程標准」,熟記於心,備課時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數,收到預期效果。 語文課標對小學語文不同學段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我們備課簿的第一頁讓老師們寫下本學段的課標要求)這個在學期之初就必須完成。* 研讀單元目標,細化課時目標課標是一個學段的目標和要求,單元訓練是對一個單元、一篇文章的目標和要求,是對課標階段目標的分解。單元訓練的目標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課文的訓練點。即使課標要求弄清楚了,單元目標不清楚,也照樣吃不透教材。在一篇課文或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是一般性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並應用,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的哪項能力,並要求達到什麼程度,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吃透單元目標的同時,再看看教參。教參教參,只是參考,不要完全當作教學的要求。要學會分析、比較,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他人的設計,我們要用辯證的頭腦去思考,要以鑒別和挑刺的眼光學會篩選,不能全信,不能照搬,應該創造性的吸收,有選擇的學習。二、備教材備教材主要是指在鑽研教材上下工夫。加強文本的解讀,研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古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材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教師只有憑借教材才能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訓練。研讀教材要弄清楚自己所教的內容在整個大的教材體系中的位置和擔負的作用,弄清楚本單元訓練項目賦予它的具體任務。盡管小學語文教材都是些篇幅不長的文章,但是要准確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溶入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以及遣詞造句的妙處,不下一番功夫是難以真正領會編者的意圖,難以迅速而正確地捕捉文章的特點、重點,難點和訓練點的。 目前的課堂教學現狀反映出教師在解讀文本或指導學生解讀文本時,還有諸多的問題。有的不從文本出發,有的不知從何入手,有的過於概念化,有的把文本肢解,有的生硬地掛靠政治,有的不區分文體之異,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我們認為,文本解讀的隨意與乏術,使語文課堂即便採用了正宗的語文教學手段,也有隔靴搔癢之嘆。有了深入的文本解讀才有精彩的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文本解讀?語文教師首先要明確,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是課標下的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活動的指南,是文本解讀的指南。文本解讀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最大發展。課程標准明確規定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解讀文本應從這三個維度入手,在備課過程中應認真思考文本包含了哪些知識點,有哪些能力訓練,何處可以讓學生經歷思維,體驗喜怒哀樂等情感過程。何處可以潛移默化的習得學法,習得寫作方法,文本給予我們何種人生指向等等。要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文本中找到落腳點。 解讀文本,首先是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之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准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第二是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品味、探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只有當教師深入教材,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以後,才能把握文本的意義及實質性的重點內容,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准確定位。教師只有自己首先走進了文本,領悟了文本,教學時才能引導學生合理地解讀文本。美國教育家杜威有過這樣的闡述:「一個真正把握教學內容,吃透教材結構的人,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探究學習方法。否則,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論動機如何良好,只能導致兩種結果,犧牲學生和敗壞這種理論的聲譽。」第三是與學生對話,感受學生的感受。文本解讀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既不能把學生的讀書收獲全部當作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於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於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因此,反復閱讀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我認為老師在寫教案之前先別忙著去看教學參考書,而應靜下心認真地讀課文,反復地讀課文,不是一遍,兩遍地看,也不是走馬觀花地看,要像教學生讀書一樣,劃詞語、劃句子、作批註,整體感悟,讀出自己的感受,老師要把作者寫作的情感,把課文的重、難點,把課文的表達方法摸個一清二楚,真正做到爛熟於心。必要時還得朗讀教材,甚至背誦所教的課文。通過鑽研教材,教師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一致了,教材寫了什麼(對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歸納),是怎麼寫的(教師要從亮點的字、詞、句、段去揣摩作者的寫作方法,強調的是解決學生對語言、文字、表達技巧的運用.)為什麼要這樣寫?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已成了作者的代言人。只有這時,才有可能選定和學生交流的話題,選定比較好的教法。(於永正老師說他每上一節課前讀課文都不下十幾次甚至幾十次)這是個基本的道理,但有的老師卻往往做不到,或者乾脆不這樣做。有的老師在備課時,先看教參,再看課文,甚至有的這樣想,課文就幾句話、幾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麼可讀的。其實不然,在個別老師的公開課上,有好多問題他自己還沒有弄懂,如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談不上自己的感悟,所以一旦出現預設外的問題,老師就無言以對或者信口開河。這的確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我個人沒有半點的誇張。語文課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要教育別人,必須首先打動自己。(《小獅子愛爾莎》《母愛》《最後一份晚報》每讀一遍都會眼眶濕潤)教育學生學語文要有獨特的感悟,我們自己必須有獨特的感悟,自己若沒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動別人。三、 備學生備學生即要摸清學生底子,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新知識將從這里產生,要恰當選擇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起草切實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學生融為一體,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知道同樣的教材也許會因為學生地域差異、環境差異、性格差異等而影響學生的接受效果。相對教材來說,教師對學生的了解顯得更為重要,它包含著不確定的因素,研究不透容易導致教師對課堂的失控。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了解班級學生的現狀:比如學生總體狀況如何,某一個體又有哪些差異,從他們的基礎、能力看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各個層次的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教師再根據本班學生的需要出發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訓練重點。只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把握好教材,一切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才能做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基礎好的 預習做得好的 直接檢測 可以省個環節)(我們在送教下鄉時備課就要考慮到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的設計在廣度、深度上要相對淺顯一些,而且還有預設一下可能會出現的狀況)所以了解自己學生所處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四、備方法 教師備課,不能僅滿足於深入教材,成為文章的知音,還要跳出教材,研究學生,設計教法,成為學生的知音。對於閱讀教學來說,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應符合教學原則,即整體性原則、漸進性原則、階段性原則,趣味性原則等等。我們知道,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的整體,各個年級段是其中的一個部分;每個年級段又是一個相對較小的整體,一篇篇文章則又是整體中的一個個部分;一篇文章是我們教學的整體,而一個個段落又是其中的一個小的部分。教學課文時我們只有從整體上把握,再分而治之,才能最後達到從整體上掌握的效果。那在我們備課時,除了要考慮階段性這個原則外,還要考慮到漸進性這個方面,我們都知道: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以字和句作為訓練重點,中年級則以段的學習作為訓練重點,高年級主要進行篇章的訓練。但中低年級也進行課文的閱讀,高年級也進行字的教學,這些是不可截然分開的,他們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但同樣的內容卻要採取不同的教法,這是因人而異的,因教學任務而異的,這種呈螺旋狀上升的教學進程才能有利於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方法通過過程顯現出來,整個教學過程都應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能主動地去學習課文知識。根據這個原則,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知識、接受知識的特點。各個教學環節的安排應有序,合乎邏輯,合乎學生的實際。五、備教案教案是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閱讀探究的方案,它的設計直接關系課堂教學的質量。如果說前面的四個環節是隱性的,那麼這個環節就是顯性的,要呈現出來的。教案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以後,應以「教學的內容和步驟」為主。我們提倡教學要有個性,寫教案同樣應有教師的個性,有見解、實在、實用。在寫教案的時候我們可以借鑒和吸收別人的教案,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份優秀教案,是教師智慧心血的結晶,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之處,這樣做才能既保證自己的特色,又能博採眾長,它為我用,進一步豐富完善教案。但我們應注意的是,借鑒不是死搬硬套,重在借鑒教學方法的設計,否則會適得其反。
那麼具體到每課時的教案應該怎樣呈現呢?下面我介紹一下基本做法: 教學目標的制定從我們的家常課來看,把識字學詞、把字寫好、讀通文本、了解課文內容梗概、理清文章脈絡等應該是「第一課時」的目標。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賞析、品味詞句,讀懂課文,體會情感,領悟表達方法等 「軟任務」,應是「第二課時」的重要目標。目前,教師備課中對於教學目標的制定及表述均存在問題。1.在教學之前未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部分教師認為講完規定的教材內容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就達到了教學目標。 2.不能清楚具體地表述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過於籠統,對於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過程,最終達到怎樣的目標水平,沒有具體明確的表述,因此不具有可測性。3.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目標應體現「三維目標」的整合,但一部分教師在表述教學目標時卻將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分項表述,這種表述割裂了「三維目標」這個整體。4.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很少考慮學生狀況。不因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實踐體驗、生活經驗、學習興趣以及認知規律不同,其教學目標有所不同,而是千篇一律。良好的教學目標的陳述標准:第一,教學目標陳述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包括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情感或態度)。教學目標不應該陳述教師做什麼,應陳述通過教學學生會做什麼或會說什麼。第二,教學目標的陳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盡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陳述目標。用一些行為動詞將會做什麼和會說什麼具體化,目標陳述就可具體化。第三,教學目標的陳述反映學習結果的層次性。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一般應反映記憶、理解與運用(包括簡單運用和綜合運用)三個層次。在態度領域的目標應盡可能反映接受、反應和評價三個層次。怎樣表述教學目標,才能使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可測、可評? 1.採用顯性行為動詞,用以表述學生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如說出、寫出、認出、記住、說明、解釋、區分、辨別、朗讀、背誦、概括、修改、獨立閱讀、寫話、作文等等。 2.對於不好用外顯性行為動詞表述的目標,可以用內隱性行為動詞加上有關說明或實例來表述。如「開始體會到拼音識字的樂趣,樂於拼讀。」「樂於拼讀」就是「開始體會到」的有關說明。 3.行為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限制或范圍等。如「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和逗號的不同用法」,「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就是影響學習結果「體會句號和逗號的不同用法」的特定課堂情境。 4.表現程度。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程度,也就是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如「正確朗讀課文」,「正確」就是「朗讀課文」的表現程度。 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課堂結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基本理清作者的思路。這一階段是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寫什麼,是學生對課文進行初步的整體認識。第二階段:細讀課文。在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認識之後,聯系全文,抓住少量重點、難點、精彩的句段,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揣摩、內化、吸收,使學生更准確地理解語言,讀懂課文。進入第三學段,還要重視引導借鑒,從讀學寫,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三階段:在「部分」深入理解、品析的基礎上,再回到課文整體,這是對課文理解的升華階段,要把文章的形、神、情、理融為一體,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課文,領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課的基本流程:第一課時 1、創設情境,形成話題與猜想。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導入可以從一開始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這一節課的上好做下一個良好的鋪墊,並且會給這節課增色不少。那怎樣才算一個好的導入呢?一首兒歌、一張圖片、一段樂曲、一條謎語,乃至教師刻意安排的一個動作,只要教師善於把握教學時機,隨機應變,就能恰到好處地發揮作用。為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放手試讀,整體感知。在低年級,學生應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知道課文寫的是什麼;中高年級則要求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甚至是課文的要點能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在這個環節中,中高年的教師要教給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3、反復朗讀,正確連貫認讀。這是第一課時的重中之重。什麼叫正確連貫?學生憑借自己的閱讀期待和教師的激勵,經歷一個由慢到快、由斷到連的過程,逐漸實現不錯字、不漏字、不掉字、不破句、不重復,正確、連貫朗讀課文。 「書不讀通不開講」,語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通」應是第一課時的重點,第一課時應放手讓學生採取不同形式去讀,引導學生在讀中畫出生字新詞,難詞難句,並通過學生間互相交流提供解決的辦法。要讓學生讀重點、讀難點,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難讀處回讀、反復讀、示範讀,以期達到通順、流暢的初讀效果。要在課堂上給足時間,讓學生反復練習讀課文,達到熟讀的程度,要堅決杜絕把「課文讀n遍」的任務放到課外,推給家長的做法。4、強化對生字詞的認知。學習字詞是第一課時的要務,教師必須抓細抓實。低年級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邊讀書邊識字。中高年級識字時應加強自學成分,建議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運用工具書等方法解決字詞,同時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有重點、有針對性、有取捨地巧妙指導,而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機械重復。中高年級的字詞教學要遵循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學習字詞的原則,建立起字詞與文章相關語句的聯系。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寫好字、識好詞,扎實有效地完成第一課時的知識與技能目標。5、有指導的寫字練習。低年級在指導寫字之前,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記字形。在指導書寫時,組織學生先觀察字帖及教師的范寫,然後描紅、獨立書寫。注意范寫要整體書寫,不要教師寫一筆,學生寫一筆,要注意漢字形體的整體美。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錯誤的寫字姿勢和執筆姿勢,特別在低年級要注意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黑板上的田字格大小要適宜,位置要略高於教師的頭部,教師在范寫時要注意站位,不要將田字格擋住。中高年級,要抓住重點生字,如筆畫繁難、易錯易混的生字,突出重點,指導書寫。 第二課時 1、復習字詞。提倡再現第一課時的生字詞語,認讀、聽寫、默寫訂正。中高年級的字詞復習,建議與課文內容聯系起來,而不只是單純地認讀生字詞。 2.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或結構層次。3、找准閱讀切入點,走進重點段,圍繞主問題,突出重點,讀中感悟。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深入文本,找准閱讀切入點,精心設計問題,由問題統領全篇,切入點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線,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選好切入點,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激發學生讀、疑、析、議的關鍵。選取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一是從題眼切入。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可以窺視文章的條理、內容。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開啟學生閱讀興趣之門。如《母愛》《比金錢更重要》等。二是從主人公的精神品質或人物表現切入。一篇寫人的記敘文里,往往是通過具體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優秀品質。教學時從主人公精神品質或人物表現切入,層層深入地對課文進行剖析,深入體會主人公的精神品質,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如《勇敢的少年》、《「諾曼底號」遇難記》等。三是從中心句切入。中心句對文章起總括全段,提綱挈領;總結歸納,深化內容;「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內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這個突破口,在把握重點上就更准確了。如《神奇的鳥島》、《海底世界》等。四是從文章的線索切入。線索主要是指貫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節脈絡,以及作者表現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它像鏈條一樣,串聯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抓住了文章的線索,就能加深對課文結構和內容的理解,教學就不會走彎路。五是從疑難點切入。在靜心閱讀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有所質疑,從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疑難點入手,會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於促進教學過程中的民主與互動。六是從興趣點切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大的動力,趁興而學,往往可以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擺脫教師在課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學、自主、自能學習的最佳狀態。 選擇閱讀教學切入點必須注意:一是切入點要小,視野要大。切入點越小,學生的思考指向越明確,越能激發學生研討交流的興趣,越便於師生集中有限的時間突破重點難點。二是要透闢深刻,切點中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應是師生研讀全文的一個突破口,這個切入點必須有較強的輻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最近點。否則就會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學生引入思維的歧路,弄巧成拙。著名教育家錢夢龍說過:「我在備課時,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有時候自己在閱讀中遇到難點,估計學生也會在這些地方發生困難,就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多想想。」其實,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這些問題的產生與設計,呈現與表達,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教師的問來表現。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幾個好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備課中最費心思的重點工作,它無疑又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所在。目前,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現是設計的問題零碎,問題之間缺乏聯系,一堂課提出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問題,形成了「滿堂問」的局面。這些問題有的是毫無實際意義的,如「今天學第幾課?」「這課的題目叫什麼?」「你們喜不喜歡上語文課?」等等;有的是可以亂猜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的問題,如「……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這樣?」等等;有的是被分解得極細的支離破碎的問題,答案就明顯地擺在文本中,學生只要答一個字或一個詞就可以了,這類問題無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既缺乏科學性,更缺乏藝術性。因此,要減少問題的量,提高問題的質,問題的設計就要有一定容量,每個問題要能包容課文相當一部分內容,可使大問題聯系小問題,可使上一問與下一問形成連環。目前,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面對要解決的主問題,一些教師常常低估學生群體智慧的力量,當學生思維卡殼不能深入的時候,教師由於缺乏引導閱讀和啟發思維的有效手段,問題的難度一降再降,學生幾乎無「坡」可爬,無疑可答。教師最初設計的問題已不知去向了。一般說來,我們判定一堂課的問題設計是否恰當有三個標准:1、能否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2、能否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3、能否加強學生的雙基訓練。因此,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情,在學段目標引領下設計好閱讀思考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又不要讓學生覺得無從下手。另外,問題的表述指向要明,語句要淺顯明了,簡練准確。通過「主問題」的設計,要減少課堂上「連問」、「追問」和「碎問」過多的現象,用「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著問題,在持續時間相對較長的活動中,充分而主動地與文本、同學和老師進行對話,使學生讀得充分、想得充分、悟得充分,師生進行交流、評價,進而使得語文課堂上人人有話說成為可能,努力打破語文課堂「代閱讀」「零閱讀」的尷尬局面。主問題設計的好,學生的學習目標就明確了,學習內容就清晰了,學習環節就簡單了。主問題的設計一般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1、據課題設計問題。這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質疑導讀方法。即抓住課題中的有關詞語質疑設問來導讀。如學習《狼牙山五壯

㈧ 怎樣上好一節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顯真誠。(二)導向性評價——准確、得體如一位教師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師:你想對故事中的狐狸和烏鴉說什麼?生:狐狸,你太狡猾。生:狐狸,你真聰明,會想法不勞動就有收獲。師:你的想法確實與眾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這種聰明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在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見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到狐狸的聰明是不擇手段的。「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一問,順理成章地把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入正確的價值觀上來。課堂評價的功能不僅在於激勵,更在於指明方向。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評價,才是真正著眼於學生發展的評價。(三)啟發性評價——睿智、巧妙教學《懷素寫字》時,學生對「書法家」比較陌生:生:書法家就是會寫字的人。師:小朋友們都會寫字,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教師的啟發促進了學生的思考。)生:不能。書法家是寫字寫得好的人。師:你的理解更深入了。(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個學生的思維。)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一問,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中對「書法家」一詞的思考不斷深入、准確。(四)生成性評價——生動、獨特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海底世界》時,讓學生朗讀一段寫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的文字。一個學生用非常平直、響亮的聲音大聲朗讀,於是教師微笑著湊到該生耳邊說:「你這樣讀,小動物們會被你嚇跑的。」動態生成的評價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體現教師智慧的,寓糾錯於輕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五)延遲性評價——聆聽、等待一位教師執教《美麗的丹頂鶴》:師:丹頂鶴美在哪裡?生:丹頂鶴的樣子好看,羽毛潔白,唱歌和飛起來的樣子很美。師:這是你心中的丹頂鶴,讓我們一起聽聽其他同學是怎麼想的。生:丹頂鶴有一身潔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好像……第一個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但為了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師沒有直截了當地給予肯定性評價,而是合理地推遲了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書上寫丹頂鶴美的詞句,通過自己的想像豐富了文本,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丹頂鶴的美。因為課堂教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課堂評價語言是很難預設的。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省時、高效,教師就必須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廣泛閱讀,不斷積累,用智慧和愛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發展空間。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中,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靈動的語文課堂。四、激發情感,讓課堂因朗讀而精彩。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是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正確地朗讀,有助於學生正確地領會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發展思維,豐富語言、鍛煉記憶、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第一,正確、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項,即: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就是要讀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讀不結巴,有一定的節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把這種情感傳遞出來。這三項要求是呈遞進關系的,「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正確的要求也達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確」的基礎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少老師忽視了這種遞進關系,在學生還沒有做到「文從字順」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結果,學生不但達不到「有感情」,連「正確、流利」的要求也達不到,讀得吭吭哧哧,結結巴巴。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講《瀑布的葬禮》,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對瀑布的名稱——「塞特凱達斯」總是覺得拗口,讀不流暢,於是薛老師領著學生讀兩遍,又讓學生自己再讀三遍,學生很快就能讀得流利順暢,在後面朗讀全文時,也不再出現結巴的現象。第二、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上升到感情朗讀。(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麼,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1.把好文本的「脈」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嚮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本冊中《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2.選好訓練的「點」「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並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後,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古人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捨,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二)感同身受醞釀情感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像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裡,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於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像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於有感情地朗讀。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像、感受文本背後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於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例如:《再見了,親人》第一自然段寫的是志願軍與大娘話別。文章一開頭就寫道:「大娘,……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首先是呼告,隨後直接抒情,運用了疑問、設問句式,顯得特別親熱,因此,應該用親切、安慰的語氣讀。最後的「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強調、肯定的語氣讀,這樣對「親人」的感情也就表達出來了。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後,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於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於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後,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葉聖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這一境界,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工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琅琅。五、注重情境創設,以人為本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輕松活潑的氛圍中,讓學生的情感活動融入學習活動,激發情境思維,在情境思維中比較容易學到知識、逐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情境教學有利於誘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小學生學習過程是直觀感性認知的過程,情境教學從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出發,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引發、維持和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實現互動。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傳統的灌輸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學生被動接受,抵觸情緒多,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學生潛能,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境設置」呢?(一)在細讀課文中,理解關鍵詞句時創設情境,展現畫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於利用情境,加強內心體驗,提供想像的契機,聯想和想像,豐富課文的內容,促使語言與思維積極活動。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有一個詞「五光十色」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然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說,單純的解釋似乎太枯燥,結合實際理解又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印象又不深刻。這時,我們可以展示多種葡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只見那五顏六色、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葡萄一出現,學生們立刻覺得眼前一亮,贊嘆聲不絕於耳。這時,教師適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畫面的印象,他們馬上就能說出很多,之後教師加以挑選和解釋,就由學生自己說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第二自然段有兩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需要重點講解。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己製作荷葉和荷花,然後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荷葉拿出來,到黑板上貼,如果學生貼得緊密,就問他們為什麼貼得緊密?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如果貼得不緊密,就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然後再重新貼,然後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至於「冒」這個詞,這樣處理,問學生:「現在畫面上還缺少什麼呢?」「荷花」,「那趕緊把你做的荷花貼上去吧!」只見學生興致盎然地上前去貼。然後,讓學生說:「荷花是以怎樣的心情長出來的呢?」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行為,馬上就能說出「興致勃勃」、「充滿生機」、「迫不及待」等詞語,這樣,在情境中學生得到了個性化的理解,體會到了這個「冒」字的深刻含義,即賦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個性化的言語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斷汩汩地冒了出來。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帶著孩子們把平面化的文字還原為立體豐富的形象,賦予了「挨挨擠擠」「冒」以鮮活的生命,召喚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讀導向審美之域,培養了語文素養。(二)在練筆時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以情境為契機,進行語言表達,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波蘭現象學家英伽登在文學作品中發現了「空白點」,認為它們迷離恍惚,難以確定,而唯一解決的法就是靠讀者自己體驗。當讀者以體驗去「填空」時,作品才會充滿、完整、具體化。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讓學生成為閱讀體驗的主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在課堂上給他們留下適當的空白點,讓他們靠自身的體驗去完成對文本的填補和聯結,從而充分參與文本的意義的建構,提高文本解讀能力。例如,講完《匆匆》這一課,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放映時鍾「嘀嗒、嘀噠」響的錄音,讓學生聽著這令人心悸聲音。適時引導學生:「聽到這急促的聲音,你彷彿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就會有好多可想可說的,然後教師讓學生就以「聽著時鍾滴答滴答的響聲為開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孩子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把對時間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感受到了「光陰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同時也在練筆中鍛煉了書寫能力,從而把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三)再現歷史畫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創設有效的情境,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單靠教師的講,恐怕不足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時我們可以選一些歷史題材的畫面加進教學中,使教學變得更加豐滿。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我們可以放映戰士們英勇奮戰的場面,當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撲過來繼續戰斗的畫面在學生眼前出現時,他們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的震撼。(四)藉助語言來創設教學情境。以語言描述為主的情境創設,可以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在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同學們通過對語言的實際感知及對語義思維、記憶和想像,進入特定的情境。直觀感觸到情境,深化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四個太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凍僵、溫暖」等詞,可以這樣設計,師問:「小朋友,請你閉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著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場上做廣播操,這時候一陣寒風吹來(播放寒風聲音),你感覺怎麼樣?」生回答說:「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覺得腿也不能動了,臉上非常冷,都已經凍紅了。」「……」師又說:是呀,你的這種感覺就叫做——(出示詞語「凍僵」)。小朋友,冬天,我們的手——(指詞卡),我們的腳——,我們的臉都凍僵了,冷得發抖時,天空中出現了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出示火紅的太陽),現在你又有什麼感覺?「生回答:「我感覺很暖和。」「我覺得身上熱起來了,很舒服。」師總結:「這時候我們感到——溫暖。」藉助語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圖畫等渲染,讓學生感受到「冷」,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雖然這里的冷和暖不是實際感受到了,但卻是親身感受到的。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獲得積極的內心體驗,也深刻地理解了詞語。情境教學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語文藝術。它便利了老師的教學,也讓學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時,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六、淺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觀念上,首先,要破除「師道尊嚴」的觀念,構建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要構建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再次,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把機會讓給每位學生,讓他們都有成就感。最後,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應讓學生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這里,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習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從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利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㈨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 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
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
(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
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
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
( 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
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
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顯真誠。
(二)導向性評價——准確、得體
如一位教師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
師:你想對故事中的狐狸和烏鴉說什麼?
生:狐狸,你太狡猾。
生:狐狸,你真聰明,會想辦法不勞動就有收獲。
師:你的想法確實與眾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這種聰明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
在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見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到狐狸的聰明是不擇手段的。「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一問,順理成章地把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入正確的價值觀上來。課堂評價的功能不僅在於激勵,更在於指明方向。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評價,才是真正著眼於學生發展的評價。
(三)啟發性評價——睿智、巧妙
教學《懷素寫字》時,學生對「書法家」比較陌生:
生:書法家就是會寫字的人。
師:小朋友們都會寫字,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
(教師的啟發促進了學生的思考。)
生:不能。書法家是寫字寫得好的人。
師:你的理解更深入了。
(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個學生的思維。)
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一問,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中對「書法家」一詞的思考不斷深入、准確。
( 四)生成性評價——生動、獨特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海底世界》時,讓學生朗讀一段寫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的文字。一個學生用非常平直、響亮的聲音大聲朗讀,於是教師微笑著湊到該生耳邊說:「你這樣讀,小動物們會被你嚇跑的。」動態生成的評價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體現教師智慧的,寓糾錯於輕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延遲性評價——聆聽、等待
一位教師執教《美麗的丹頂鶴》:
師:丹頂鶴美在哪裡?
生:丹頂鶴的樣子好看,羽毛潔白,唱歌和飛起來的樣子很美。
師:這是你心中的丹頂鶴,讓我們一起聽聽其他同學是怎麼想的。
生:丹頂鶴有一身潔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好像……
第一個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但為了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師沒有直截了當地給予肯定性評價,而是合理地推遲了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書上寫丹頂鶴美的詞句,通過自己的想像豐富了文本,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丹頂鶴的美。
因為課堂教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課堂評價語言是很難預設的。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省時、高效,教師就必須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廣泛閱讀,不斷積累,用智慧和愛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發展空間。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中,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靈動的語文課堂。
四、激發情感,讓課堂因朗讀而精彩 。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是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正確地朗讀,有助於學生正確地領會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發展思維,豐富語言、鍛煉記憶、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一,正確、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
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項,即: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就是要讀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讀不結巴,有一定的節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把這種情感傳遞出來。這三項要求是呈遞進關系的,「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正確的要求也達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確」的基礎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少老師忽視了這種遞進關系,在學生還沒有做到「文從字順」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結果,學生不但達不到「有感情」,連「正確、流利」的要求也達不到,讀得吭吭哧哧,結結巴巴。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講《瀑布的葬禮》,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對瀑布的名稱——「塞特凱達斯」總是覺得拗口,讀不流暢,於是薛老師領著學生讀兩遍,又讓學生自己再讀三遍,學生很快就能讀得流利順暢,在後面朗讀全文時,也不再出現結巴的現象。
第二、 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上升到感情朗讀。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麼,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脈」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嚮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本冊中《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
2.選好訓練的「點」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並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後,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
古人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捨,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醞釀情感
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像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裡,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於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像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於有感情地朗讀。
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像、感受文本背後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於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例如:《再見了,親人》第一自然段寫的是志願軍與大娘話別。文章一開頭就寫道:「大娘,……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首先是呼告,隨後直接抒情,運用了疑問、設問句式,顯得特別親熱,因此,應該用親切、安慰的語氣讀。最後的「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強調、肯定的語氣讀,這樣對「親人」的感情也就表達出來了。
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後,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於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
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於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
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
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後,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葉聖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這一境界,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工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琅琅。
五、注重情境創設,以人為本
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展開,讓學生的情感活動融入學習活動,激發情境思維,在情境思維中比較容易學到知識、逐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情境教學有利於誘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小學生學習過程是直觀感性認知的過程,情境教學從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出發,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引發、維持和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實現互動。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傳統的灌輸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學生被動接受,抵觸情緒多,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學生潛能,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境設置」呢?
(一)在細讀課文中,理解關鍵詞句時創設情境,展現畫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於利用情境,加強內心體驗,提供想像的契機,展開聯想和想像,豐富課文的內容,促使語言與思維積極活動。
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有一個詞「五光十色」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然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說,單純的解釋似乎太枯燥,結合實際理解又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印象又不深刻。這時,我們可以展示多種葡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只見那五顏六色、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葡萄一出現,學生們立刻覺得眼前一亮,贊嘆聲不絕於耳。這時,教師適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畫面的印象,他們馬上就能說出很多,之後教師加以挑選和解釋,就由學生自己說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第二自然段有兩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需要重點講解。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己製作荷葉和荷花,然後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荷葉拿出來,到黑板上貼,如果學生貼得緊密,就問他們為什麼貼得緊密?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如果貼得不緊密,就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然後再重新貼,然後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至於「冒」這個詞,這樣處理,問學生:「現在畫面上還缺少什麼呢?」「荷花」,「那趕緊把你做的荷花貼上去吧!」只見學生興致盎然地上前去貼。然後,讓學生說:「荷花是以怎樣的心情長出來的呢?」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行為,馬上就能說出「興致勃勃」、「充滿生機」、「迫不及待」等詞語,這樣,在情境中學生得到了個性化的理解,體會到了這個「冒」字的深刻含義,即賦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個性化的言語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斷汩汩地冒了出來。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帶著孩子們把平面化的文字還原為立體豐富的形象,賦予了「挨挨擠擠」「冒」以鮮活的生命,召喚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讀導向審美之域,培養了語文素養。
(二)在練筆時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以情境為契機,進行語言表達,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
波蘭現象學家英伽登在文學作品中發現了「空白點」,認為它們迷離恍惚,難以確定,而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靠讀者自己體驗。當讀者以體驗去「填空」時,作品才會充滿、完整、具體化。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讓學生成為閱讀體驗的主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在課堂上給他們留下適當的空白點,讓他們靠自身的體驗去完成對文本的填補和聯結,從而充分參與文本的意義的建構,提高文本解讀能力。例如,講完《匆匆》這一課,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放映時鍾「嘀嗒、嘀噠」響的錄音,讓學生聽著這令人心悸聲音。適時引導學生:「聽到這急促的聲音,你彷彿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就會有好多可想可說的,然後教師讓學生就以「聽著時鍾滴答滴答的響聲為開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孩子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把對時間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感受到了「光陰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同時也在練筆中鍛煉了書寫能力,從而把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三)再現歷史畫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創設有效的情境,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單靠教師的講,恐怕不足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時我們可以選一些歷史題材的畫面加進教學中,使教學變得更加豐滿。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我們可以放映戰士們英勇奮戰的場面,當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撲過來繼續戰斗的畫面在學生眼前出現時,他們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的震撼。
(四)藉助語言來創設教學情境。以語言描述為主的情境創設,可以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在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同學們通過對語言的實際感知及對語義思維、記憶和想像,進入特定的情境。直觀感觸到情境,深化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四個太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凍僵、溫暖」等詞,可以這樣設計,師問:「小朋友,請你閉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著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場上做廣播操,這時候一陣寒風吹來(播放寒風聲音),你感覺怎麼樣?」生回答說:「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覺得腿也不能動了,臉上非常冷,都已經凍紅了。」「……」師又說:是呀,你的這種感覺就叫做——(出示詞語「凍僵」)。小朋友,冬天,我們的手——(指詞卡),我們的腳——,我們的臉都凍僵了,冷得發抖時,天空中出現了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出示火紅的太陽),現在你又有什麼感覺?「生回答:「我感覺很暖和。」「我覺得身上熱起來了,很舒服。」師總結:「這時候我們感到——溫暖。」藉助語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圖畫等渲染,讓學生感受到「冷」,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雖然這里的冷和暖不是實際感受到了,但卻是親身感受到的。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獲得積極的內心體驗,也深刻地理解了詞語。
情境教學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語文藝術。它便利了老師的教學,也讓學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時,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
六、淺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觀念上,首先,要破除「師道尊嚴」的觀念,構建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要構建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再次,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把機會讓給每位學生,讓他們都有成就感。最後,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應讓學生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這里,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習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從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利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 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
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閱讀全文

與如何准備一節語文優質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