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評價民國小學語文教材

如何評價民國小學語文教材

發布時間:2022-06-16 06:53:06

『壹』 為什麼西方國家和民國時期,小學特別重視語文呢

語文的教材可以明理,重視語文最起碼可以凈化社會空氣。不會培養高能量的破壞者。

『貳』 八、九十年代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有什麼特點

一,偏了語言,應重視文學
多少年來,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一直有意無意地躲避著文學,文學在語文教育中一直背著罵名。「把語文課上成了文學課」---這是流行於語文教育界的貶義詞。語言(言語)學才似乎是語文教育的正統;「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口號一直「廣泛深入人心」。五十年代語文教育的大討論,似乎是「語言」學派勝利了,八十年代的「語言文字訓練」浪潮盛極一時,至今仍然熱火朝天--這有對的和有效的一面,實際也是「語言」學派占據上風。看看我們的教材,基本是以語言學的路數和體系編寫;聽聽我們的課,基本是以語言學的「招數」分析文學作品;翻翻我們試卷,基本是以大學語言學系的標准和方法來編擬試題。有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自建國以來,語言學界和語言學家對語文教育的干預遠遠超過文學界和文學家的干預。中小學語文教育基本是語言學理論一統天下,或者更直接地說,現代中國中小學語文教育基本理論,是奠定在語言學理論的根基上的,而這個理論又是十九世紀的靜態的語言學理論!
我想躲開「語文」兩個字的內涵如何解釋的爭論(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抑或其他),只想從社會文化的總的心態上,說說人們為什麼偏重語言輕視文學。五四後,中國總體的社會文化主潮就是「一切要致用」、「一切要實用」。致什麼「用」呢?建國前是民族救亡圖存之「用」、軍事政治斗爭之「用」,建國後,是經濟建設、富民強國、階級政治斗爭之「用」。一切能立竿見影用於上述目標的部門、學科才能得到大發展,而遠離上述致用目標的部門和學科,則不能得到發展,或抑制其發展,或令其「異變」成純粹致用的部門、學科。相比而言,語言與文學,那個更有用呢?當然是語言,語言是交際之用,須臾難離,無論參加軍事斗爭、政治斗爭的人才,還是參加經濟建設的人才,語言對他們是最重要的。 文學,則是消遣的,高雅的,無論於軍事斗爭、政治斗爭,還是於經濟建設,均無法直接致用。中小學的主要任務也是培養「急功近利」的社會「致用」人才,語言用得上,文學離得遠,似乎可有可無。而且,文學是致於人的「內在精神」,而語言則是致於人的「外在交際」,當然後者重於前者。所以,教材編選時輕視文學,即使選文學作品,也不是以審美的眼光選那種真正能夠陶冶人的精神和性情的以藝術取勝的篇章,而更多的是用「致用化」(尤其致現實政治之用)的眼光篩選過的、剪裁過的文學作品。對這些文學作品也仍然是用「語言學」的招數和方法來講析,(再加上用「興無滅資」的話語來闡釋其內容)。
其實,文學,之於語文教育的作用,功莫大焉。可以說,一切語言(言語)教學,離了「文學化」的教學方法,簡直寸步難行。高超的語文教育的藝術,完全是藉助於文學的;基本的語文教育藝術,同樣是離不開文學的。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最能體現語言價值和語言真諦的,是文學;最能負載語言價值與語言真諦的,還是文學。一句「蒼黃的天底下,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這是語言學的,還是文學?讓孩子用「種」造句,孩子說「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毛澤東種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語言學,還是文學的?

二,偏了白話, 應重視文言
魯迅、郭沫若一代人曾大反文言,葉聖陶先生似乎也不大贊成學文言,毛澤東也反對。或者乾脆說,自五四後,一直到本世紀80年代,學文言一直受到整個社會主潮的阻扼。少學或不學文言,是現代中國社會的主流聲音。 因此,尤其建國後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或極少,或乾脆沒有。
為什麼反對學文言呢?大概意思有三:一,文言中有許多封建思想糟粕,它在「封資修」的名單中排頭號,與現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相抵牾;二,文言是僵死的東西,禁錮學生的思想與精神;三,文言在現代生活中已經不用。
其實,這是十分膚淺的。文言中有糟粕,但更有精華。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等先賢大師,以文言構築的詩文,那是輝煌燦爛的「精神燈塔」,足以照徹千萬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們的靈魂,用「文言」「走過」的漫漫的、璀璨的精神歷程,我們再通過「文言」, 去「循跡走過」,對我們的精神就是一次次歷練。不斷地「走過」、不斷「歷練」,就是我們的精神「積淀」、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記憶」與「精神傳承」!
文言與白話,是母子關系,根葉關系。白話絕大部分來源於文言,大部分雙音節詞是文言的附綴、演繹而來;絕大部分的鮮活的成語,源自文言典故。無母哪有子,無根哪有枝葉繁茂!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自建國以來,大陸的整體的語言表達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趨勢,傳媒及文化人的語言表達失去典雅與古風,變得「淺白化」「粗俗化」,---這實際就是整個社會輕視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脈被切斷的惡果!
魯迅、郭沫若一代人反對文言,自有他們那代人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為生在五四前,他們是在文言的「醬缸」中浸泡過的,他們的每個毛孔中都有文言的滋養;也就是說,他們的文言的根底,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奠定得異乎尋常的雄厚了,所以,他們無論怎樣反對文言,他們所受的文言的有益滋養,是反對不掉的,他們的文言的或者說是文化的根底,是不會因此而變薄的。魯迅「『先生之文,上窮遠古,旁及異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語,蒼然深邃,情致極焉』。魯迅讀過古書不少,從而『知舊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於書卷氣雜以鬥士風采』。仔細閱讀魯迅的白話文,不難發現他筆下其實『白』中處處有『文』,可見文言真是白話的基礎。」(董橋) 而我們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甚至六十年代到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很少或根本沒有一點文言的根底的情況下,如果也跟著魯迅、郭沫若一代人的餘音,再去反對所謂的文言,不是頭腦發昏,就是瞎起鬨!哄來哄去,「哄」掉的是幾代人的文化學養,「哄」斷的是民族的文化血脈,「哄」塌的是中華文化的精神之塔--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三,偏了例子,應重視數量
自五四後,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的總體思路,就是四個字--「舉一反三」。
什麼是「舉一反三」?就是每學期以「二三十篇文章」為「例子」,對例子進行非常「科學」細致地「拆解」、深入地「鑒賞」、精心地「把玩」、反復地「歷練」,以此來達到讓學生「循例」學會聽說讀寫、「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語言(言語)的目的。前面師生對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歷練,就是「舉一」,之後學生「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語就是「反三」。
「舉一」,講究求甚解、深解,不厭其深、不厭其細、不厭其透,一篇文章講它三四課時不在話下。「舉一」的目的在於「反三」,讓學生通過這個「例子」,看看怎麼運用語言。「舉一」是數量少,「反三」是數量多。每學期最多30篇文章,1年也就60篇,中學6年最多也就360篇。試圖通過360個例子的學習,讓學生「繁衍」遠遠超出360篇的言語。因此,「舉一反三」的妙蒂就在於「以少勝多」。講360篇文章是「舉一」,學生生成、繁衍更多 語言是「勝多」。
仔細考察這種「舉一反三」的現代語文教育總體思路,實際就是一種完全科學化、理科化的路子,學習數學、物理學、化學的路子。學數理化等理科課程,不就是「舉一反三」嗎?教材或教師講深講透一個例題,後面就附著相當數量的習題;學生學會一個例題,就會做數量相當多類似的習題。這種總體思路,有一定成效,但成效不大,幾十年中國現代語文教育一直在少慢差費中徘徊,與此有關。
其實,大量的研究、實踐以及常識告訴我們,語言(言語)的學習規律,恰恰是「舉三反一」。語言學習不太類似於「科學化」的數理化學習、可以「舉一」(如例題)「反三( 做習題)」,「舉少」而「勝多」。語言學習常常是「舉三」而「反一」,「舉多」而「勝少」,「舉十」才「反三」。人類語言的學習,是在「巨大數量」的語言(言語)的「例子」的反復撞擊、反復刺激下,才點點滴滴「說出」,成年累月數量再無限量地加大後,才「奔涌而出」。因此,數量的巨大,例子的極大豐富,才是形成語言(言語)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條件!嬰兒學口語的例子頗能說明這個問題。孩子呱呱墜地時,一言不會,1周歲左右說出最簡單的「媽、爸、水」語詞,2周歲左右就能自如運用語言,說出奇妙的句子。為什麼口語學得這么快?效率如此之高。因為他接觸了「天文級數量」語言(言語)的「例子」!以平均每天聽大人100句話計算,每句話10個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365天就是365000字,兩年就是730000字!那就是說,孩子學會口語,等於兩年「讀」(用耳)了五六部長篇小說!我們學書面語,中學六年語文教材才多少字!所以我堅定地認為,語言學習的規律是決不是「舉一反三」,而是「舉三反一」,現代語文教育總體思路必須徹底改變!

四,偏了分析,應重視吟悟
自五四後,西方「科學的東西」引入到中國,引入到語文教育之中。這些「科學的東西」有,西方的語法學、寫作學、文藝理論學、閱讀學乃至文章學、詞彙學等,還有諸如所謂「新三論」、「舊三論」的東西等等。這是好事,對語文教育的規范和科學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而,本世紀以來,現代中國語文教育出現了區別於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大奇觀,就是出現了「講深講透」、「析細析微」的現象,西方化的語法學、寫作學、閱讀學等等知識,大量地進入到中小學語文課本之中,不僅僅是西方語法學、寫作學、閱讀學等「知識」的進入,而且是整個西方化的、所謂科學的教材「編寫體例」的進入、西方化的「教材講授方式」的進入。甚至在小學里,一篇《登鸛雀樓》也能洋洋灑灑分析內容20分鍾(張志公語)。
葉聖陶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說:「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現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討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 學生吟誦的功夫 太少,多數學生只是看看而已。這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面不偏 。吟誦的時候……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葉老先生這段話,是針對四十年代的情況說的,四十年代之後的情況怎麼樣呢?熟悉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現狀的人知道,這種「重分析、輕吟悟」的狀況,愈演愈烈。現在五十年過去了,情況怎麼樣了呢?也可以說,仍並無大的改觀。請各位注意,我並不反對「理法」的分析,不主張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全盤吟悟。我是說吟悟這種中國傳統的頗為有效的語文教育方法,與來自西方的所謂理法的分析相比,在成效上絕不比它差,甚至有時遠超過它。
為什麼把我們民族自家的、這么好的語文教育的「看家本領」給丟掉了呢?我想,說透了,這實際是自五四以來的一種泛化的崇仰西方科學的民族自卑心態所致。五四後,似乎各行各業、各門學科,一切都講科學,都講理性分析,講分解和所謂的「解構」,似乎語文教育不講這些、不引進這些,就是落伍的、低效率的。未來中國語文教育,應該揀起這個丟棄「寶貝」了!

五,偏了理解,應重視背誦
人的語言(言語)能力的學習、語言(言語)能力的形成,其實主要是依靠對前人經驗的一種模仿;且基本是一種「不求甚解」的模仿。因而背誦在語言學習中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
語言能力的形成,當然需要「理性」的參與 ,需要「理法」(如語法、寫作法、文章學等)的幫助,有時這種「理性的參與」 、「理法的幫助」還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譬如弄清結構、分清層次、總結歸納等等。
但是,背誦,對語匯材料的積累、對整體文句的感性的積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更大。背誦,是化別人的語言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縈繞心頭,如發於已心,如出於已口。愈積累愈豐富,愈豐富愈自然貫通,逐漸就積淀成一種語感了。中國傳統的語言教學,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誦。巴金先生能夠背誦200篇的《古文觀止》,茅盾能夠背誦全本的《紅樓夢》,這是他們作為文學家有著超人的語言能力的重要原因。
可是五四後,尤其建國後,以「理」來解語言、來學語言的方法,代替了以「背誦」為主基本不講「理」或少講「理」的方法。幾十年來,中國語文教育的課堂上講「理」過多,而求「背」太少。從偏於分析、輕視吟悟,到偏於例子、輕視數量,再到偏於理法、輕視背誦,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現代中國現代中國語文教育的探索者有一個美好幻夢---即總想走出一條所謂的「科學化」「理科化」的捷徑,但沒曾想,卻走向了「科學主義」的歧路! 繁瑣哲學、玄虛之學、形而上學的純技術化的習題、板滯的操作課型與步法等等,在語文教材和課堂上,泛濫成災!從小學到中學用2700課時學自己的母語仍過不了關--此咄咄怪事的原因就在這里。這是過於崇信所謂西方科學主義理性的結果。要大大提高中國語文教育的實效,在不丟棄適當分析、例子、理法的前提下,非重視吟悟、數量、背誦不可!

六,偏了散文,應重視詩
翻翻我們的教材,散文(廣義的)佔了90%,詩退居到了10%。(我這里說的詩也是廣義的、寬泛的,那種雖以散文的體式寫成,但內核具備詩的精神,也是詩。)對現代詩選得少,對古典的詩選得也少。語文考試也有個流行的不成文的禁令,那就是作文不能寫成詩。
這是否也跟當代中國社會的大的政治文化心態直接關聯?這個大的政治文化心態就是--實用。實用,從大處說,是國家的政治軍事斗爭、經濟建設,小處說是人際交往。而散文是廣泛應用的文體,而詩在現代生活中幾乎「無可用」。
可我們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有著幾千年的「詩教」傳統,「詩書傳家」--不但可用之於家,還可用之於國。孔子甚至說,不學詩(詩經)無以言。從詩經、離騷到唐詩、宋詞、元曲,中國的詩歌傳統一脈相承。可以說,詩,是中華文化精華中精華,是中華文化寶庫中最光輝燦爛的部分。古代文人,寫詩抒懷,以詩籌答,以詩相贈,是平凡生活中最平凡不過的事。可現代當代的文人(廣義的),還有多少能寫詩!即使能寫詩,可又有多少人能夠寫得好詩,實際情況確是「一代不如一代」。也就是說,中國詩教的薪火已經快沒有傳人了,快要熄滅了!追根溯源,這不正是現代中國語文教育的一個悲哀嗎?
其實,從少年兒童自身的特點講,詩最接近於他們的性情,最接近於他們天真爛漫的心靈。乾脆說,孩子天然就是詩人。三五歲的孩子脫口說出「天空中有美麗的動靜」這樣的話,這不是詩是什麼?這是「天然去雕飾」。中國今天的孩子,詩的天分還沒有得到任何發展,就在語文課上被老師們按著頭去學「實用」性、「交際」性的所謂散文,這無異於摧殘、扭曲。退一步講,即使為了 「實用」、「交際」,通過具有神奇想像的詩來學語言交際,成效其實更大!
詩訴諸於人的「內在精神」,散文訴諸於人的「外在交際」。我們不能只顧實用性的交際,而荒蕪了孩子的「精神」。

七,偏了峻厲,應重視雍容
現代中國語文教育太重了,它太莊重,太沉重,太峻嚴!一直以一副峻急嚴厲的面孔出現在我們面前。
我主要指四個方面,教材的內容、課文的闡釋、教學的方式、教育出的孩子。
教材的內容:社論、領袖的報告、領袖的故事、直接闡釋時政觀點和政策的文章, 太多地充斥於我們的教材之中。相反,諧趣的、幽默的、親和於人的文章,你能從小學到高中的24冊語文教材中找出幾篇?對比一下英國人編寫的《新概念英語》和中國的語文課本,同是語言教材,哪個更有趣、更有人情味?其實,中國的文章中有許多是詼諧有趣、循循善誘、和言悅色的,諸子百家中有許多寓理於詼諧幽默、於日常情事之中的妙文。這是中國文章的一個傳統。 我們古代有《笑林廣記》,現代也有老舍(如他的《老張的哲學》)、錢鍾書(如他的《圍城》《寫在人生邊上》),更有當代的王蒙(如他的《冬天的話題》《堅硬的稀粥》)、王小波(如他的雜文)。他們都是文章大家。可課本均不收。
課文的闡釋:對現行教材中所有課文的解讀和闡釋也太莊重。我們現行教材中,許多篇目中都有幽默詼諧成分,但是我們卻大大忽略了、視而不見。如《拿來主義》、《文學與出汗》(已刪)、《茶館》、《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甚至「山葯蛋派」的趙樹理的作品,均有不少諧趣在。可《拿來主義》只成了「批判賣國主義和怎樣繼承文化遺產」、《茶館》只成了「送走舊時代」、《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成了《紅樓夢》的「階級斗爭的綱」。原本是幽默小說的《警察與贊美詩》、幽默占絕大成分的《變色龍》、《高祖還鄉》,對其詼諧幽默成分, 我們也都從輕淡然處理,以「興無滅資」「息封滅資」思想正襟危坐著來闡釋。
教學方式:我們中國的語文教師還承擔著一個所謂的 「因文解道 」、既「授業」又「傳道 」特殊任務,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 每備一堂課,都要自覺地「崩緊一根弦」,想方設法從哪個環節上加以「傳道」;一走上課堂,都自覺不自覺要莊重起來、嚴整起來,換一副面孔。如此,面對庄嚴的教材、庄嚴的「道旨」、庄嚴的文字,再加上中國教師自古古板庄嚴有餘、師道尊嚴意識根深蒂固的傳統,師生們怎敢瀟灑、怎敢詼諧!語文課怎敢「散開懷抱」、怎敢讓心靈飛翔!
教育出的孩子:我們「庄嚴」的語文教育體制下教育出的孩子,寫出的文章、說出的話,跟小大人一般, 沉穩老成,老氣橫秋 ,甚至千文一面,很少有人會在文章中「幽他一默」,來點詼諧,加點調侃,妙趣橫生的文章更是罕見。當今優秀作文期刊和書籍鋪天蓋地,但是真正縱情揮灑、諧趣為勝的作文有幾篇? 因為我們的孩子在十幾年的課堂上,學的是教師用「庄嚴」的方式講授的「庄嚴」之文,並且把寫文章看成是正襟危坐的、十分莊重的事情,寫文章關乎國運、關乎民生,絕對玩笑不得。因而孩子們攤開作文本面對方格稿紙時,便不自覺地「峻嚴」起來了。再想想,幾十年來,中國的文人也太沉重了,中國文人、作家能夠寫詼諧幽默、嬉笑怒罵文章的,也不多了;即使寫出來(如魏明倫、王小波、王蒙、李敖等),也大多被主流意識所排斥,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甚至認為是逆流!

『叄』 為什麼民國的老課本受到家長的喜愛閱讀趙木木

和前一段時間興起的「民國熱」一樣,很多人對民國時期的教育也頗感興趣,因為在那個文化大家輩出的年代裡,由這些大家主持並踐行的民國教育,同樣是成績斐然,而踐行這種修身、齊家教育的媒介平台——民國國語課本尤其值得研究。
因為個人愛好和家庭教育考慮,筆者也曾通過網路購買到三種不同版本的民國時期小學國語課本,仔細研讀完,感覺和教育學者王麗的描述大致無二。民國老課本的魅力首先在於它的清新自然,這表現在它的紙張、裝幀、選材、繪畫以及講道理的水到渠成,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插畫,都講求發自內心的情感流瀉,看不出半點刻意說教的痕跡,這一點殊為難得。而對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教化,則是在一個個詼諧、清新、而又充滿溫情的小故事裡實現,沒有半點戾氣和爭斗的內容。這對於學生謙恭溫良性格的養成尤為有益。
民國老課本給筆者感受很深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經世致用,無論是課本里的修身內容,還是一些日常生活常識的介紹,又或者是對學生思想的啟發,都帶著一種自然而然的「入世」之氣,卻又感受不到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東西滲透其間,基本上都是傳統農商社會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常識。大道理很少見,大的話語氣場更難遇,從頭到尾都是生活本真的形態描述,讀來親切,接受起來更覺可信。
誠如教育專家們所感悟的那樣,透過這樣的課文,我們能看到那個年代活潑多姿的校園生活,看到在這樣的校園里成長起來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心性和日後走上社會的能力。而一個人的心性和日後走上社會的能力才是我們讓孩子求學之根本,反觀現在的中小學教材當中,對於傳統道德的刻板說教以及各種看似繁榮課堂氣氛實則還是透著說教的課程編排,筆者只能羨慕那個時代的孩子們,他們在天真爛漫的年齡時段,學習了一套符合他們心智、不摻雜太多「外力」因素的課本,心靈由此滌盪,心智由此開啟,心性由此培育,正如這套課本「本書編輯宗旨」第三條中寫的那樣:「本書盡量容納兒童文學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種文體。用詞力求正確,造句力求精密,務期與標准語相吻合,堪為兒童說話、作文的模範。」
欣賞「民國范」的背後,是對傳統文化禮儀的尊重和渴望,而對民國老課本的懷念和贊賞則是對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某些方面的不理想的表態,如何能將現代公民的特性和傳統文化完美結合,凝結在一套教材里對孩子施加影響,對教育部門來說是個難題,但更是責任。

『肆』 時事觀察:教材,怎樣改才能讓人滿意

從有人認為魯提轄拳頭「暴力血腥」,到《背影》中的父親「違反交通規則」;從喧囂一時的「魯迅作品大撤退」到地動儀引發的「輿論震動」;從民間研究團體對小學語文教材的質疑,到由葉聖陶主編、豐子愷插畫的一套老教材受熱捧,一段時間以來,關於「教科書」的熱議不斷,引發社會各界的深入思考。
「你從父母那裡學到愛,學到笑,學到怎樣走路。可是一打開書本,你會發現你有了翅膀。」教材,助力學生成長,但也問題與爭議不斷,是一副沉重的「翅膀」。如何理性認識教材的現狀與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在當前的市場機制、教育體制和文化環境下,給孩子們編寫更好的教材,使之成為更加輕盈有力的成長之翼,我們能切實做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觀念需要作出怎樣的轉變和調整?本期「時事觀察」,我們就這一問題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先生進行訪談,並匯聚各方觀點進行探討。

找准問題與出路——
最大的缺失在於缺少「梯度」
關於教材的爭議,焦點常集中在語文課本上。有人認為,現行語文課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和事實的缺失。甚至有人認為,現行教材充斥了虛假、說教、篡改,應予以全盤否定,推倒重來。如何客觀評估現行教材的成績和問題?
溫儒敏: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前50多年的中小學教材都是全國統編的,最近幾年,才開始實行一綱多本,即在課程標准指導下,由一些有實力的出版社組織編寫,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才可以發行。而各地區或學校採用哪個版本教材,原則上他們是有選擇的主動權的。現在新編並通過審查批准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有十多種,初中語文有8種,高中語文有5種。
事實上,各種教材編寫體例、選文都有差別,使用覆蓋面以及受歡迎的程度也很不一樣。有些媒體批評語文教材往往都比較籠統,頂多是「舉例說明」,很少對多種教材做全面調查,也沒有量化分析,難免以偏概全。說「現行教材充斥了虛假、說教、篡改」,有失公允。說現有語文教材是「經典的缺失」,也不太符合事實。拿新編的5種高中和8種初中語文教材來說,採用經典作品的比重全都在半數以上,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採用經典的課文佔到70%。你可以批評說「這還不夠」,或者可以建議哪些經典可上或可下,但總不宜籠統批評說是「經典缺失」。目前有關機構正在組織對通行教材使用情況的大面積調查,據我所知,多數一線教師對教材配合課程改革的努力還是肯定的。
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有哪些新的變化?對現行語文教材的得失,您有怎樣的總體評價?
溫儒敏:和以往教材比,現有的語文教材普遍注重突出人文性,盡量考慮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比如問題探究(思考題)設計就注意多樣選擇,貼近學生語文生活,培養開放性思維,每一課還有閱讀鏈接或拓展書目,供有興趣的學生課外探究。這些都是新的變化,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精神。
但另一方面,存在的問題的確不少,媒體的有些批評是中肯的。特別是某些版本的小學教材,其選文以及問題的設計,包括教師用書編寫,對兒童心理照顧不夠,導讀和問答題設計過於說教,所謂思想性的體現也往往生硬表面,甚至有泛道德化傾向。還有的課文刪改過於隨意。社會上批評語文教材的意見大都是圍繞課文的選擇,哪些作品可以選,哪些不一定選,都可以討論。
我認為目前語文教材編寫最大的缺失,不在選文,而在普遍缺少「梯度」。過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學段、年級,甚至一個學期的前、中、後期,課文、知識點和練習的安排,都依照深淺程度形成一條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線索。而現有的多種新編語文教材體例都變了,就是採用「主題單元」的框架結構,以主題來牽動整個課程計劃。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冊,費盡心思分列出諸如「家國情懷」「親情歌吟」「生命禮贊」「品行善惡」「藝術感悟」「親近自然」「時政聚焦」「科學之光」等二三十個單元,每個單元三四篇課文,都是按照主題類型來安排的,選文自然也主要從主題需要考慮,各單元之間本來應有的語文學習的邏輯遞進關系,就難於照顧了。現在通行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教材也大都採用主題單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經有過的部分「主題」重復一遍,加上必修課時間縮短到一個多學年,更談不上「梯度」了。用主題來劃分教學單元或板塊,往往顧此失彼,很少考慮難度系數和教學適用度,也難體現語文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這是迫切需要改進的。
辨明歷史和現實——
教材編寫需要「守正創新」
最近,一套開明國語課本頗為流行。「老課本」的走俏,反映了社會上對好課本的需求,也反照出當前教材存在的問題。「老課本」給今後的教材編寫帶來怎樣的啟示?
溫儒敏:《開明國語讀本》是葉聖陶先生上世紀30年代初編寫的一套小學教材,也是民國時期最出色的教材之一。這套教材尊重兒童的天性,內容適合孩子,豐子愷先生的插圖充滿童趣,少有成人化的說教,課文和設計循序漸進,有梯度,遵循語言習得的認知規律。這些都值得我們今天教材編寫者學習。但那畢竟是70多年前的課本,適合那個時代孩子們的學習,如今社會發生很大變化,孩子們從小就要接受很多以往可能沒有的新事物新知識,教材肯定要滿足當今時代的需求,不能照搬這套教材的編法,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教育。
重讀《開明國語讀本》,還有《國文百八課》等,我們對葉聖陶先生那一代教育家的胸懷、志趣、學識深表仰慕,同時感到今人編教材困難比過去大,束縛也比過去多。葉聖老編教材基本上就是民間自發行為,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教育理念,出版後讓教師和學生去選擇,讓社會去作評價,外在的干擾是較少的。當時的教育規模也很小,教材卻放開出版,完全是自由競爭,社會對教材編寫不會形成太大的輿論壓力。而現今教育規模巨大,社會關注度非常高,動輒就是「政治問題」或「公眾事件」,教育部門不得不嚴加管理,即使一綱多本,編教材基本上也還是「官方」行為,而並非個人著述。社會的期望,教育部門的要求,加上出版社商業利益競爭的擠壓,編寫組擁有的自由度其實是非常小的,很多情況下只能做平衡的工作。這是體制性的問題,是國情,從根本上制約著教材編寫質量,盡管很難解決,但總要不斷推進改革,為教育理論探討及教材編寫逐步創造比較寬松的環境。
實際上,教材也一直在順應時代中發展變化。比如環保話題,20多年前的教材中沒有涉及,在2000年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修訂中,就增加了關於環保的課文。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教材怎樣才能既適合教學,又滿足現實需求,兼顧穩定與變化?
溫儒敏:教材要有相對的穩定性,不宜老是改來改去,變動太頻繁。一線老師使用新的教材有一個適應和准備過程,變動太多,會給他們造成很大困難。當然,教材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實踐的反饋,及時和適當地做某些修訂。教材編寫需要不斷積累,需要相關學科研究方法的介入,又能隨著時代的變化有所革新和變通。「守正創新」這句話我看可以作為當前教材編寫修訂的准則。而那種鼓吹要「對抗語文」的顛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燒餅」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也不能解決問題。語文課程的改革難度很大,現在最需要的是扎實的調查和科學細致的研究,而不只是印象式的批評。在中國喊喊口號或寫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難得多,在教育領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還是多結合實際來提建設性意見為好。
打通教材和教法——
走出功利化與技巧化誤區
從教育實踐看,如何使用教材、採取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方法也很重要。許多孩子對語文課程的厭煩與逃避,很大程度上與不科學的教學方法很有關系。怎樣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法,促成教材和教法的良性互動?
溫儒敏:如果把教材比喻為菜譜,那麼教師就是課堂上的「廚師」。「菜」做得不好倒胃口,不能總是怪罪於菜譜,而應看看「廚師」的烹飪手法有無問題。根據我對語文課堂多年觀察研究,「廚師」合不合格,對教學效果非常關鍵。所以現在國家加大投入,推行教師全員培訓的「國培計劃」,我是非常贊成的。現在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修訂教材,另方面則要提升教師的素質與教學水平,改革教學理念與方法,盡可能用好教材。
我們談論教材問題,不應該忘記目前語文教學存在嚴重的功利化傾向。為何不講梯度?除了教材編寫存在的問題,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功利化心態。一切瞄準考試,便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隨意增加教學難度。過去高考的緊張從高二之後才出現,現在高一就進入緊張備考了。連初中生也總被提醒如何准備考大學,某些高中的課就搬到初中來學了。這種緊張還波及小學,甚至幼兒園、學前班,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學前班就要求孩子認識3000漢字,「拔苗助長」現象相當嚴重。鑒於此,這次語文課程標准修訂,重新強調了教學的梯度,也意在抑制功利化焦躁症。這是很值得關注的。看來「梯度」不完全是教材和教學問題,而是關繫到整個基礎教育的全局性問題。如何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與要求,尊重教育規律,不急功近利,這是難題,整個社會都應當面對。
語文教學的另一不良傾向,是技術化。表現主要有:備課很程式化,講授多,涵詠少,講課過於瑣碎,美文鑒賞變成冷冰冰的技術性分析,甚至淪為考試技巧應對;太過偏重文筆技巧的訓練,而不在引導審美與表達方面下功夫;作文教學全都瞄準中考高考,進行以範文分析為核心的文體「套路」的練習,「文藝腔」盛行,「宿構作文」成風,等等。
技術化其實是教育競技化的結果,只面對考試,就遠離了教育的本義,不可能著眼長遠,也沒有耐心去關注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從教育的角度,則是無視學科自身規律和學生主體性。語文教學最需要而眼下最缺少的就是「涵泳」,是浸潤式習得。教材和教法都應當追求這種最佳的境界,引導「涵泳」,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習慣與生活方式。
實事求是地看,目前完全拋開中考和高考來談課改是不現實的,課改和考試也並非水火不容,需要走出應試教育泥淖,在素質教育基礎上實現新的平衡:讓學生既考得好,又不至於被題海戰術敗壞胃口,不會把腦子「搞死」,興趣搞沒了。知易行難,只要理性對待、講究規律、尊重學生、潛心改進,辦法總是比困難多。

【眾 論】

最好的教材是「文為學生而作」,是寫出來的,不是編出來的。
——首師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 鄭曉龍
語文教材編寫需要打破框框,讓具有語言創造力的人能夠把自己的好作品放到語文教材里來。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語言發展規律,需要找到合適的文體來對應。
——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屬學校校長 李慶明
社會轉型期,我們的科技、經濟在發展,心卻沒跟上。這個時代需要養心的教材。
——遼寧沈陽市教育專家 於永昌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語文觀,也有不同的評價標准與方式。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問題,水平不高可以集思廣益,良知不夠則難以修補,《開明國語課本》70多年後成為新聞,給我們上了一課。
——南京師大附中教師 吳 非
老教材走紅一方面是它本身的開放性和文學素養引起了社會關注,也表達了人們對現在教育和教材的看法。另一方面,網上炒高價位,與商業利益聯系在一起,有製造「印刷緊張」的嫌疑。
——鳳凰衛視策劃人 胡野秋
目前教材選文視野還不夠開闊,缺少體現時代特點的美文、切合現實生活的實用文、反映前沿科技新成就的科普文。
——人教版第十套小學語文教材主編之一 蒯福棣
教材也是書,第一要務就是要吸引人,讓孩子喜歡讀,能理解。文章選擇一定要有意義、有趣、真實。不用把所有問題都講透,應留給教師發揮的空間。
——烏魯木齊市教研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員 譚 瑩
文以載道,寓教於文,古今中外的教育,以不同形式體現著這一點。關鍵是,什麼樣的「文」才能切實承載和有效傳播孩子成長需要的「道」。如果課文本身不過硬、面目可憎,教育作用就無從談起。
——人民網網友 子應語

『伍』 如何對小學語文課評價

一堂小學語文課,從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執教者具有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素質,它體
體現在執教者對教學目標的確立,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媒體輔助教學的選擇,教學產生的實際效果等幾大教學體系中。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應從觀念入手,整體考慮,講究方法,全面評價。
一、 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當前,在貫徹落實新一輪課程改革綱要精神情況下,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應看執教者是否做到了如下幾個思想觀念轉變:
(一) 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樹立目標意識。
重發展,就是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人格、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習慣等的和諧發展。要樹立四會培養目標(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與發展)
(二) 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樹立個性意識。
每個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個性特長、非智力因素、學習領域都存在差異,語文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
(三) 由重教師「教」向重視學生「學」轉變——樹立主體意識。
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只關注學習的結果。
(四) 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轉變——樹立研究意識。
單向信息交流主要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綜合信息交流是以討論研究為形式的課堂教學結構,信息在師生、生生間達到了最大限度的交流。
(五) 由居高臨下向平等和諧融洽轉變——樹立情感意識。
學生學習過程,伴隨著感受、情緒、意志等而展開,思維發展、創新意識培養需要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
(六) 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樹立特色意識。
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師要採用多種方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出個性、教出風格。
二、評價一堂小學語文課的原則
(一)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指對語文課的分析要以課堂的真實情況為基礎,以科學的理論為依據,不帶任何偏見,不夾雜感情因素,不分厚薄親疏,通用一把尺子,一個衡量標准。恰如其分地進行評價。
(二)坦率誠懇原則
所謂坦率誠懇就是對課的長處一定要充分肯定,看準了問題,一定要明確地提出來,不能含含糊糊,一味「好、好」無根據地唱頌歌。對缺點和不足,也不應顧及面子,遮遮掩掩,要直截了當地指出,成績要說夠,缺點要說透。
評課時要考慮教師心理承受力,對年長和心理承受力弱的教師應含蓄、客氣一些,對年輕而心理承受力強的教師可坦率直爽一些。
(三)兼顧整體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評課者應樹立整體思想。通常,在分析課堂教學時常常會出現兩種傾向。一是只注意到了一節課的整體分析,而忽略對局部的分析。二是脫離整體孤立地對局部進行評價。因此,評課者應注意樹立整體意識;堅持在評課中,把點和面,局部和整體結合起來。
(四)激勵性原則
評課者科學的藝術性的評課能激發教師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的積極性。對於一些中青年教師如有幾次成功的課得到恰當適時的鼓勵和評價,可能使他們後來成為教學明星和能手的直接動力因素。運用激勵的導向,可以達到:聽一堂課促進多堂課,聽一個人的課激勵一批人,聽一門學科推動多門學科。
(五)差異性原則
被評的教師情況不同,對課堂的要求不同,評課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評課就應各有側重。在評課形式上應該因人制宜,靈活多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導人。
(六)講究方法原則
評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應遵循人的認識規律,符合人的心理過程。首先,要充分尊重講課者的勞動。一般來說,不管是成功的課,還是失敗的課,教師都在不同程度上花費了心血,因此在評課時,評課者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肯定這一點。其次,要褒貶得當。評課的褒獎與貶斥要有個「度」,決不是褒越多越好,貶越少越佳。過多而不切實際的肯定,會給人虛假逢迎之感。在談到缺點時要講分寸,應以商量和提建議的口吻與執教者交換意見。再次,要主次分明,評課時在關鍵重點問題上要多加分析,道理講透,而在一般的問題上,則可一帶而過。尤其對缺點問題要抓要害,予以分析,一般問題可輕描淡寫,留給教者自己去玩味。
三、一堂小學語文課評價的具體內容
(一) 評教學目標與目標意識
1.教學目標要全面、具體、明確,符合語文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實際。
①全面:指能從語文知識、能力、思維品質、思想品德和學習習慣等幾個方面確定教學目標。
②具體、明確: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要分清「了解」『理解」「掌握」「運用」這四個層次。能力、思維品質、思想情感目標有明確要求。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
所確定的語文教學目標,能以語文課程標准為指導,體現教材編寫意圖,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2.重點、難點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關鍵,以簡馭繁。
能正確理解和掌握小學語文教材,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抓住教材特點和關鍵,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敢於對教材要求的教學內容及重點進行大膽的濃縮,不面面俱到,將知識歸納、分類整理。區分出哪些知識是本課學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哪些知識是本課學習中要用到的,有助於知識的理解,但以後還要作為重點內容學習的;哪些知識是相關的。然後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從而突出重點內容。
(二)評教學程序與主體意識
3.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的編排組合,以及內容的銜接過渡,安排詳略等,而教學思路就是要看思路是不是清晰,符不符合教材和學生實際。
課堂結構是指一節課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間的聯系、順序、過渡和時間過渡,時間分配,看課堂結構就是看結構安排嚴謹,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環節時間安排合理。
4.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面向全體,是要求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樹立為全體學生服務的思想。確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的教學方法要照顧到面,體現差異,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區別不同對象,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分類指導。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要有針對性。
學生的基礎,智力的水平,學習態度,家庭環境等不可能完全相同,這就要求教師正確、科學地認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可塑性。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不能隨意放棄對某個學生的培養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一要求,又要照顧個別差異,把集體教學和個別指導結合起來,使每個學生的才能和特長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5.傳授知識的量,訓練能力的度要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把教學目標里確定的教學內容教給學生就可以了,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層次、突出重點。不要片面追求傳授知識的量,而要在乎傳授知識的質。也就是說,既要讓學生吃得飽、吃得好,還要使學生消化得了,吸收得好。
語文能力訓練要有個度,要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地一步一步走,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上去。要知道量太大,要求過高,可能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所謂欲速則不達,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6.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
課堂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還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創造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機會,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進而發展和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課堂教學中要多一些引導、點撥和指導,少一些講解,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讓學生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善於獨立思考,讓每一個學生思維活躍起來,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問題,敢於質疑問難,主動去探索知識規律,獲取知識。
7.教學民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民主一方面是指教師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以循循善誘的態度管理課堂,進行教學。教師信任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豐系。另一方面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自己看做是真理的化身,而是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吸納學生的觀點,不可強求一致的標准答案,使學生改變記憶的機器之地位,真正成為學習的人。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要通過學生學習主體作用來實現。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聰明才智,使學生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和發展。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要給他們提供能夠創新的機會。要引導學生善於找到創新途徑,學會創新的方法。
8.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
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過程,通過學生的不斷探索形成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表述、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參與學習、訓練,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一些結論的推導過程及結論的得出應讓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要相信學生,不能越俎代庖。只要通過教師的啟發、點撥,學生能得出結論的,都可讓學生去發現、去領悟。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

『陸』 民國教材引追捧:我們為什麼要想像民國

1、出於兩個原因——懷舊與輓歌
2、關於「懷舊」,有一句話就能說明:懷舊,不是因為那個年代多麼好。而是那個時候,你年輕。
3、關於「 輓歌」,那是民國那些獲利階層的後代,懷念他們失去「美好時代」,歌功頌德。
4、只是他們卻無法解釋:為啥那麼多的「大師」、那麼多的「傳奇教材」,卻造就了舊中國95%的文盲率。

『柒』 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叫國語,中學叫囯文,大學叫什麼

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叫國語,

但中學不叫囯文,

就叫中學;

漢字才叫囯文。

大學,

也是叫大學。

呵呵。

『捌』 民國時期的《共和國教科書》的優缺點有哪些

方鈞 (作者), 范源廉 (注釋 解說詞), 劉寶慈 (注釋 解說詞), 沈頤 (注釋 解說詞), 李步青 (注釋 解說詞)
在內容的選取上,涵蓋道德、自然、地理、歷史等學科知識,涉及書信、日記、收條、請假條、票據、賬簿、演講稿等實用文體。不騖遠,注重趣味和常識,著眼於立身、處世及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課文中的生字多少、字句長短、筆畫繁簡、意義深淺,均依照學年制循序漸進;甚至所述花草景物,也根據就讀學期的時間順序排列,便於讓學生隨時觀察學習。
本套《國文老課本》經過重新整理編輯,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原書手寫體、一課一圖的風貌和全部內容,還附有生字詞的注音釋義、簡體對照和現代漢語譯文,力求讓學生領略漢字和國學的傳統底蘊,感受百年傳承的務實教育,學習根植於民族血脈中的知識和胸懷,堪稱一部佳美的課外讀本。修身老課本 書名:修身老課本 系列名: 民國老課本
出版社: 遼寧教育出版社; 第1版
市場價:32元/套(兩本)
平裝: 28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38292336
條形碼: 9787538292336
品牌: 朗讀者圖書
ASIN: B0054NTA22
編著:方鈞 (作者), 范源廉 (注釋 解說詞), 劉寶慈 (注釋 解說詞), 沈頤 (注釋 解說詞), 李步青 (注釋 解說詞)
修身教育始於清末,興盛於民國初期。當時的編寫都只有一個目的,即培育兒童的品性,使他們懂得自愛、自立、自助、自治的道理,了解自身所處的地位和應盡的責任,鼓勵進取的志氣,並指導實踐生活。
在選材上,本套修身課本博採眾長,以「誠」為宗旨,從學校、家庭、自身、社會以及國家五個方面,採用德目主義和人物主義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編寫。所謂德目主義,是把人類道德經驗概括為德育內容,羅列成各種「德目」。人物主義,則是將中外著名的道德典範人物的故事,選編成具有德育價值的課文。本套修身課本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和現代公德意識的培育,採用溫故而知新的圓周法編寫,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課文內容緊貼近代國民道德要點,從兒童生活環境出發,不好高騖遠,非朴實可貴。
本套《修身老課本》系列,是經過重新整理編輯的,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新式修身教科書》原書手寫書法、一課一圖的風格和全部內容,還附有簡體對照版和現代白話文翻譯,力求讓學生從中感受傳統道德的浸潤,樹立修身的意識,建立健全的人格。 《民國老課文》是從開明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眾多經典版本的國文教科書、國語教科書以及修身教科書中,選取經典課文薈萃而成。精選的課文篇目以國文(文言文)和修身課文為主,兼有一部分國語(白話文)課文,按照循序漸進的原理進行編排,以切合兒童認知心理。其內容涵蓋了修身、游戲、歷史、地理、政治、自然、實業、人事、國民知識、世界知識以及日常應用之事,力求做到豐富開闊,為兒童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套重新整理編輯的《民國老課文》,既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原書手寫書法、精美木刻版畫插圖的風格,還附有簡體對照版和現代白話文翻譯,對生字生詞,以今天的習慣進行了注音和釋義,力求讓學生從中領略漢字和國學的傳統底蘊,感受百年傳承的務實教育,學習根植在民族血脈中的知識和胸懷,堪稱目前最佳的課外讀物。 民國時期,小學生的教材和課外閱讀書籍,都是當時最好的編輯和學者編纂。這套國語老讀本,是從民國時期開明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知名出版機構為小學生編寫的經典國語讀本中精選出來,精心編成。課文內容包羅萬象,視野廣闊,充滿了啟蒙時代的質朴氣息。
以《開明國語課本》《世界第一種國語讀本》為代表,民國時期各個知名出版機構出版了大量的國語讀本,相當於今天的課外閱讀。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文成為時尚,白話文教科書暢銷一時,地位迅速得到確立,成為國民啟蒙教育的重要基礎。
當時的國語讀本作為國文課的輔助讀物,在編排上力求突出自己的主張和宗旨,以切合兒童心理、豐富兒童生活為先,充滿了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其內容涵蓋了愛國教育、修身、文藝、歷史、地理、自然、衛生、新科學等各方面的知識,非常全面地為兒童提供啟蒙教育的養料。這些豐富的內容,在今天看來,不僅沒有隨著歷史變遷而落伍,反而更加突出了人本主義的立場,顯得熠熠生輝。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民國小學語文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