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中的語言訓練是什麼

語文中的語言訓練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6 11:07:20

⑴ 語文課如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問題呈現案例一:一位老師教《微笑著承受一切》,解題教學是這樣進行的。她先出示桑蘭的照片,讓同學們認識桑蘭.然後提問;誰能用一個詞描述桑蘭的表情?當學生答出「微笑」之後,老師又問:人類的笑容有很多種,除了微笑還有什麼笑呢?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哈哈大笑、偷笑、開懷大笑、奸笑、皮笑肉不笑……接著又問:「承受」是什麼意思,你通過什麼方法知道詞語的含義的:當學生說是通過查字典的方法知道後,老師又介紹了聯繫上下文,字義相加和近反義詞來理解詞語的方法。緊接著老師又問「一切」是指什麼?最後問:「微笑著承受一切」是什麼意思?案例二:一位教師教學《槐鄉五月》第三自然段,他先讓學生分辨這一段有幾句話,哪幾句寫小姑娘,哪幾句寫小小子,接著讓學生在文中分別找兩個詞來概括小姑娘和小小子的特點。學生找到「俊俏」和「大大咧咧」之後,教師又從如何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入手組織教學,並且從這兩個詞引出「別著、戴著、飄到、裝的、拿的、塞上」等一系列描寫人物動作的詞浯,讓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巧妙。最後讓學生就這段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診斷·探討像這樣的教學片段我們在新課改之前是經常看到的。「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它突出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地位。但過分地強調工具性,對語文課程丟魂失魄、人文缺失境況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進入新課改以後,《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語文課程性質的表述,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在實際教學中,上述的場景仍然時有所見。就案例一而言,《微笑著承受一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課文,文章以細膩的筆法描述了桑蘭遭遇不幸,戰勝不幸的事跡,說明了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力,要開朗樂觀,要微笑著面對一切。此片段是一個課堂的導入片段。案例一的不成功,原因在於教者對詞語的解釋是無謂的,有的甚至是多餘的。對「微笑」、「承受」、「一切」的分析有點遠離課文內容,抓住「微笑」拓展,顯得畫蛇添足、東拉西扯,看似進行了詞語的訓練,實際上是一處敗筆。破壞了學生對「微笑」的理解。至於解詞的方法學生早已知道,並不是非得在這節課上講述,解詞方法的指導也頗為耗時,沒有必要。詞語教學應當緊緊扣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在語言情境中體悟、理解。(微笑著承受一切》的解題,可以從認識人物形象人手,聯系全文,感悟人物遭遇,理解人物精神,而不是僅僅進行詞語解釋。在案例二中,教者的教學層次十分清晰,特別注重字詞句的訓練:畫句子、圈動詞、品析詞句的功能。儼然考試中閱讀題的訓練模式。學生多麼想和槐鄉的孩子一樣去快樂、去奔跑、去品味啊!但是課堂中根本就沒有他們抒發情感的空間.他們被老師一個個的追問搞得精神緊張,不得不埋頭畫句子,圈詞語,無暇屏息凝神地體會槐鄉孩子的快樂。最後,教者又告訴學生一連串生硬的習作技巧,更讓學生反感。雖然學生都能背誦這一段,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地感受到文字背後的感情。因為老師把大多數的時間用來分析課文,根本就沒有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如果教者不是過多地講解,讓學生讀一談、演一演、說一說,可能效果會更好。 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課的基本任務,作為語文教師無需思考要不要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是要集中關注如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怎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更有教。一、著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有效整合三維教學目標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它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語文,歸根結底是一種工具,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要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在基礎教育階段,非得讓學生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不可。學生在語文課上的學習主要就是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這個「手段」,學會「手段」恰恰成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要求語文教學要著眼於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同時,作為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主要蘊含於漢語言文字之中。語文課程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強調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陶冶的文化功能和課程的人文學科特點。指導學生藉助語言文字這個工具學習文化知識,同時通過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表達自己的思想,是語文教學的宗旨所在。因此,只有著眼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言文字訓練才能真正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語文課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具體表現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字、詞、句、篇的知識,聽、說、讀、寫的能力,都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內在地包含著一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一定的方法對語言文字進行感悟,理解與表達。在此過程中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同時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語文學習能力也獲得提高。可見,就語文教學本身來說,三維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教師而言,需要強化這種整體意識,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適當的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反思,從而增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性。特級教師孫雙金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他是這樣來整合三維目標的。師:邱少雲是一位偉大的戰士,作者為什麼把他比作「石頭」呢?烈火中的邱少雲與石頭有哪些相似之處呢?生(思索後回答):石頭在烈火中是不會動的,邱少雲在烈火中也一動不動,所以作者把邱少雲比作「石頭」師:這是他們的—個相似之處。還有呢?生:石頭是不會發出聲音的,邱少雲在烈火中也一聲不吭。生:老師,還有一個原因。石頭是堅硬的,不怕火燒的,邱少雲也像石頭那樣堅強,不怕烈火燒身。師:哦,石頭是不動的,烈火中的邱少雲也是紋絲不動的,石頭是無聲的,烈火中的邱少雲也一聲未吭;石頭是堅硬的,烈火中的邱少雲也意志堅強,不怕火燒。正因為這三個相似點,所以作者才把烈火中的邱少雲比作「石頭」。這一比喻句用得多麼恰當啊!師:為什麼作者不說「邱少雲像石頭一樣趴在地上一動也不動」,而說」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般」.這里的「千」和「巨」各突出了什麼呢?生:「巨」是高大的意思,這里用上「巨」字突出了邱少雲趴在烈火中形象的高大,彷彿要抬起頭來才能看得清楚!生: 老師,我是這樣理解「千斤」的,「千斤」說明很重很重,這里的邱少雲像泰山一樣穩穩地趴在烈火中,即使別人去推他也推不動的。這里突出了邱少雲為了嚴守潛伏紀律,寧願犧牲自己決不暴露部隊的決心。師:看,普通的一個比喻句竟然包含著這么豐富的內容,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多麼有表現力呀。我們讀書就應該咬文嚼字,體會語句所表達的情感,讀出語言中的味道!孫老師在比喻句的教學上扣詞扣句。首先讓學生思考烈火中的邱少雲和石頭有哪些相似之處,讓學生從靜止不動、悄無聲響、意志堅強三方面找到它們之間的相似點。然後教師繼續扣詞深究,圍繞「巨」和「千斤」再度深入理解其中的內涵,最後讓學生回到句子形式,使其體會到普通的一個比喻句竟然蘊含著這么豐富的內容,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多麼有表現力呀。這樣披文入情,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進入語境,讀出了語言中的情感,品出了語言中的滋味,悟出了語言中的魅力。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在這一教學片段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二、藉助語言情境或具體實踐,引導學生自主感悟、積累和運用兒童進入小學學習母語課程,是在學前生活中已經獲得的母語口語語感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生學習語言就能夠在具體的語言情境或語言實踐中自主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同時,置身於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環境中,學生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大量的實踐機會。所以,語言訓練應藉助語言情境和語言實踐,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從而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首先,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感知語言形象。如一位老師教學《火燒雲》一課,課前預習時告訴孩子:日出或日落的時候,天空出現的絢麗多彩的紅色雲霞,就是火燒雲。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語言形象。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火燒雲」,蕭紅阿姨為什麼不用「紅霞」做題,老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孩子們欣賞火燒雲的資料片段,再讓他們聯想自己所見過的夕陽景象展開討論。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懂得:「紅霞」一詞給人的感覺彷彿是天空中只有「紅」這一種顏色,單調而不真實;而火燒雲中的「燒」是一個動詞,像大火一樣燒起來,就寫出了火燒雲從形成到發展的種種變化……據此,老師告訴孩子們:朝霞、晚霞、紅霞是書面語言,而「火燒雲」是北方人民生活中的語言,用在這里更活潑,更具生命力。課文描寫火燒雲色彩變化一部分中用排比句式列出了一長串描寫顏色的詞語。如果教學中僅僅滿足於讓學生知道這些顏色,不一定能對他們的實際運用有大的幫助。因此教師主動向美術老師求教,製作了有關這些色彩的分解圖譜。在圖譜旁打亂順序寫上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等詞語.請孩子們找到與圖譜相應的詞語連線,讓他們體會老師設計這個練習的目的就是幫助他們豐富色彩知識,以便用這些相應詞語描述生活中的相關景象,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其次,結合課文內容指導學生通過去演、實驗等方式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小學課文中不乏內容生動的故事,那些機智善辯的聰明人、活潑可愛的小動物讓學生們難忘。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表演小品、演示實驗等活動,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全面提升語言素養。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一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練習:A用自己帶來的瓶子、石子,做實驗,觀察水上升的過程;B用自已的話說說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C表演烏鴉喝到水的前後經過,注意加入內心的想法。練習重在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感受直觀刺激,從而產生快樂情緒,於無形中解決教學難點,並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第三,教師要善於通過讀寫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如《倔強的小紅軍》記敘了陳賡同志的—段回憶:在長征途中過草地時,一個小紅軍由於飢餓、疲憊,犧牲在陳賡的馬背上。學習了這篇文章後,可以讓學生學習課文寫人的方法來進行寫作練習。 一是利用環境描寫表現人物品質。文中第二自然段是描寫長征途中的環境非常艱苦、惡劣。突出了小紅軍在艱苦的環境中不願拖累陳賡,把危險和困難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描寫烏雲密布、雷聲陣陣,下著傾盆大雨的環境.或寫冬天白霧蒙蒙的早晨,或寫驕陽似火的夏季等,通過環境來表現人物的品質。 二是通過外貌描寫表現人物品質。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是小紅軍的外貌描寫,寫小紅軍面黃肌瘦、臉色發青,已經極度虛弱。卻在極力掩飾自己的痛苦、困難,不把自己的困難表露出來,體現了小紅軍面對困難和危險不願拖累別人的品質。據此可指導學生寫鄰居白發蒼蒼的老奶奶,自己生活艱苦樸素,卻時常為殘疾人捐款,讓學生通過外貌描寫來體現鄰居老奶奶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 三是運用人物對話體現人物品質。文中陳賡和小紅軍的四次對話,體現陳賡對後代的關心,也體現小紅軍堅強、勇敢,面對困難和危險,不願拖累別人的品質。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寫學校組織為災區人民獻愛心,自己向家裡要錢時與家長的對話,表現自己的家長是充滿愛心的人。總之,課文的學習,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還應進行一些表達方法的積累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和運用語言。三、寓學法於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之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語文能力的提高教學應當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服務,這就需要「授之以漁」。通過有效的訓練,使學生學會並達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自能交際。當然,方法是可以直接「告訴」的,但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而感性的東西有時是難以言傳的,所以語文學習方法的訓練應融於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學習方法,並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這種學習習慣具有個體性和內在性,是一種自動化的學習機制。宋代學者陸世儀說過:「悟處皆出於思,不思無由得悟。」也就是說,語文學習中的感悟必須藉助於有效的思維,沒有合理的思維時間和恰當的思維方法,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膚淺的、無根的。寓學法於語言文字訓練之中,很重要的是寓思維方法於語文學習之中。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是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如《挑山工》一課,在引導學生比較挑山工和遊人的不同走路方式、速度和結果,從而理解課文的中心(不管做什麼事,都是朝著一定的目標堅持到底)後,老師可啟發學生: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可以得出什麼樣的認識,如果從登山的目的比較,就會得出另一種認識。挑山工以挑貨上山為謀生手段,當然得一個勁兒往前走,而遊人是以登山為休閑方式,當然是走走停停。目的不同,行為方式也就不同,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運用直覺思維、聯想、想像等,是語文課程重要的訓練內容,也要予以高度重視。對學生直覺思維得出的見解,還要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把見解清楚地表達出來。

⑵ 如何開展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課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所以,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是值得探究的。本文結合語言文字訓練的歷史和現狀,重點闡述語言文字訓練在現今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探討如何能有效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一、語言文字訓練的歷史及現狀。
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曾經是語文教學家族中重要成員的語言訓練,歷經滄桑幾十載,似乎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時至今日,竟跌至了破敗落魄的邊沿。自《新課程標准 》 實施以來 ,語文教學在繁榮的背後出現了不少值得憂思的現象 ,其中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就是語言文字訓練的削弱。隨著新課程的實施 ,很多教師重視了「自主、探究、開放 」 等閱讀形式 ,語言訓練的內容越來越少。老師帶領學生扎扎實實地學詞寫字 ,切出大塊時間進行默讀、 復述、 背誦等語言訓練的現象越來越少。即使有這樣的訓練 ,也因為過分強調了自主而使得訓練不到位;缺乏表達的規范性;說寫的交流只重視內容的反饋 ,忽略了語言的形式 ,且經常得不到時間的保證;教學中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逐漸淡化。
二、語言文字訓練——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石。
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熏陶漸染的過程,宜於採取不斷反復,螺旋式上升的訓練方式,企圖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學生學習語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葉聖陶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葉老這段論述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能真正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習語言的規律,讓學生對每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眼看、口讀、心想,用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參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定能達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
小學語文課標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由此可見,語言文字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語文教學的主幹。那麼,如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呢?
三、有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方法。
(一)正確理解語言文字訓練的定義。
有些教師為應付考試而搞題海戰術,讓學生機械地抄抄寫寫,死記硬背,這樣的做法被很多人誤認為就是語言訓練。要有效進行語文文字訓練,必先正確理解其定義。就語文教學來說,訓練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進行的語言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訓練,主要著眼於語言的積累,在於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著對語言知識的領悟和語言規律的發現。語言文字訓練不同於工匠式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由簡單到復雜,由粗放到精確的遞進式活動。
(二)抓好閱讀教學中的三個環節。
備課時要找准訓練點,做好預設;課堂上不放過訓練時機,做好生成;根據學段目標做好常規訓練,這是抓好語言文字訓練的三個環節。三個環節的成功操作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熟練掌握,也考驗教師的語言文字功底。
1、 找准訓練點,關注針對性。
備課時選好訓練點並據以設計出訓練程序是做好訓練的基礎。有時,一個的訓練點一旦選定能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如在《月光曲》里寫貝多芬走近茅屋時琴聲突然停了,屋裡傳來了兄妹倆的對話。這段對話的最後一句是妹妹說的話:「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教師問:「隨便說說」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讓學生找出「隨便說說」指的是剛才說的哪句話。學生指出是「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接著再問:盲姑娘是真的這樣隨便說說嗎?學生回答說:因為曲子非常難彈,她非常渴望能親耳聽到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教師接著問:既然不是隨便說說的,尋她為什麼又說「隨便說說罷了」呢?這說明了什麼?這一問,學生眼睛亮了,紛紛舉手發言,說得很深刻,很全面。這樣,聯繫上下文,找准訓練點,步步深入,使學生感知了詞句的豐富內涵,體會了人物的復雜心情,同時也進行了思維訓練。
2、抓准訓練時機,關注課堂生成。
課堂上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出現了精彩的發言或發言中露出語言缺陷,這些都是訓練的好時機,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問:「山上的積雪融化了」為什麼不用「溶化」?教師利用這個提問進行一系列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首先讓學生查字典,查出三個讀音相同的詞語:「溶化」、「融化」、「熔化」,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弄明白三個詞的不同點和共同點。都有「化開」的意思,但化開條件不同,每個詞語表達的意思有所不同,寫法也有所不同。類似的詞語訓練,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匯積累,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了語素、詞義和漢字知識的教學。
3、重視常規訓練,把握適度有效。
教學中我們必須非常重視常規訓練,常規訓練主要是指傳統語文教學經常採用的、基礎性的語言文字訓練,如學習生字生詞、領會重點詞句、復述大意、劃分段落、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加標點符號、語速測試、讀寫結合,應當根據學段目標,教材特點和課後練習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現在的問題是,這些行之有效的、傳統的訓練方式沒有得到教師足夠的重視。其實《語文課程標准》對這些常規訓練有明確規定。
(三)注重閱讀教學中的讀、復述和比較訓練。
加強讀的訓練,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就要讓學生優充分接觸語言文字,多讀課文。讀:有默讀、朗讀、背誦。默讀,是理解詞語,熟悉句子、感知內容的好方法。朗讀,既是吸收語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積累語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誦,是大量積累語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學習效率。
重視復述訓練,經常進行復述聯系,是促進學生消極語匯轉化為積累語匯的有效手段。
抓好語言的比較訓練,也可從文字的比較,詞的比較,句式的轉換等方面加以訓練。語言文字訓練,相當的一部分要學生學習詞語的運用,語文中有大量的詞彙。能否正確、流利、優美地使用語言,關鍵是看學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詞彙,詞語的教學始終貫穿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之中,語文教學中詞語的教學是相當重要的。
葉聖陶先生曾說:「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另外,語言跟生活有著天然的聯系,我們只有將語文教學延伸到校外,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讀寫實踐機會,才能促成所學語言的全面內化,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

⑶ 語言表達基礎訓練課是學什麼的

語言表達基礎訓練是小學語文綜合訓練的一種方式。指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作業,復習、鞏固並綜合運用學到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初步懂得運用語言文字的一般方法,為培養理解、表達能力和觀察、思維能力打下基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基礎訓練內容與課文有一定的聯系,但又相對獨立、自成系統。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觀察、思維,綜合設計,交錯安排。編排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

低年級以字、詞、句的訓練為重點;中年級繼續進行字、詞、句的訓練,以段的訓練為重點;高年級繼續進行詞、句、段的訓練,以篇的訓練為重點。內容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獨立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通過語言訓練,學生可熟悉語言現象,掌握語言的一般規律。重在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克服訓練障礙。注意引導學生自覺進行語言實踐,教師不包辦代替。

(3)語文中的語言訓練是什麼擴展閱讀:

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在口頭語言(說話、演講、作報告)及書面語言(回答申論問題、寫文章)的過程中運用字、詞、句、段的能力,二者均以語言為基礎媒介,雖然書面語言可以是對口頭語言的歸納總結,但是兩者並無直接關系,口才不好不一定筆才也不好。

提高方法:

(1)多聽,是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多聽別人的說話方式,從中學習其好的說話技巧,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為多說做准備。

由於國考申論的特殊性,所以聽的時候一方面學習好的說話技巧,另一方面聽的時候要有側重點。例如聽新聞聯播,學習其對時事的報導性、概括性、新聞性的語言。

(2)多讀,是多讀好書,培養好的閱讀習慣,從書中汲取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知識會增加語言的素材,增加一個人的氣質涵養,而多讀也是為多寫做准備。

而讀的時候也和聽的時候一樣,一方面增加素材,另一方面讀的時候要有側重點。可多讀人民日報的社論,學習其對事物評價、分析的表述方法和語言。

(3)多說,並不是逮什麼說什麼,亂說一氣,而是有準備、有計劃、有條理地去說,或者是介紹,或者是演講,要說得好、說得精彩,必須有充分的准備,而這一準備過程和實際說的過程,也就是在練習語言表達的過程。

(4)多寫,平日養成多動筆的習慣,把日常的觀察、心得以各種形式記錄下來,定期進行思維加工和整理,日積月累提高寫作技巧,在平時的寫作練習過程中,也可以同時養成整潔的好習慣,在申論考場上不會因格式、字謎、標點或卷面給閱卷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基礎訓練教學

⑷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找准語言文字訓練點

這樣定位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可是曾幾何時,語文課程一直在學習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文章的情感。還記得一位老師上《十里長街送總理》,高潮處老師哀樂奏起,師生泣不成聲,聽課者頜首贊許、掌聲雷動;一位老師上《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其悲慘的命運無比同情……曾經這些被稱之為好課的課堂叫我們如今回憶起來卻無比汗顏!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最重要的改變,這才是我們語文教師該做的事情。因為有了這個方向的轉變,我們應該更多思考的便是如何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
一、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要基於《課程標准》
我們學校很多老師的案頭唾手可得的一本書便是《課程標准》。每學期開學的第一次教研活動要組織大家學習《課程標准》;設計一堂課要先讀讀課程標准;開展聽課、評課活動更是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因為我們要做到想法有據可依,做法名至實歸。
以《課程標准》對第一學段(1-2年級)和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教學中詞語理解的目標為例: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第一學段)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第二學段)
兩個學段對於詞語理解的目標與內容的規定不一樣,所以在設計一堂課的時候就應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來做。於是我在《三個兒子》的教學中這樣設計:
師:你在生活中還見過什麼在晃盪?
生:春天來了,柳條在晃盪。
生:小女孩一跑起來,她的辮子在晃盪。
師:是呀,「晃」就表示搖動、擺動的意思。聯系生活實際也能幫助我們理解詞語。
《課程標准》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指導一線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實踐的綱領性文件,因此,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應首先以《課程標准》為依據。
二、尋找語言文字訓練點要基於年段目標
各年段閱讀教學的目標都是不一樣的。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
1.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要求認的字必須能正確認讀,要求會寫的字必須寫對寫好會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要強調整體識記,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鞏固。在寫字教學中,主筆畫和字的結構要指導到位。每節課都要花幾分鍾寫字。教師要通過學新溫故,要通過比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等。要建立學生自主識字的激勵機制,激勵學生在生活中、閱讀中識字,每周用一節課交流識字成果。要相信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
2.朗讀的指導和訓練。低年級應該要求所有學生正確的讀,而不是有感情的讀。讀正確的訓練能培養學生的初步語感。怎樣讀正確?要做到以下三點:每個字都能讀准,特別是多音字、輕聲、變調、兒化;不多字少字,不顛倒重復,讀准長句子中詞語之間的停頓;理解少量的重點詞和句
中年級的閱讀教學目標:
1.繼續重視識字和寫字的教學。
2.加強詞和句的教學。詞句的教學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A.能找出重點詞句。(用的准確的詞,如《荷花》里的「冒」;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詞句;能統領全文的詞句;能總結全文的詞句;過渡句;不理解的詞句等)B.教會學生用多種方法來理解重點詞句。(換詞;讀詞句想像畫面;聯繫上下文理解等)C.體會重點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D.注意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並學會在表達中運用。
3.閱讀以段的訓練為重點。如:理解重點詞句;概括段意;了解段和段之間的聯系;揣摩構段方式等。
高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
1.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要先自學後師生共學。可以通過自學提綱引導學生自學:初讀後寫一點初讀的感受;鼓勵學生提出不懂的或者感興趣的或者關心的問題,引導學生提語言方面、寫法方面的問題。
2.從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中得其法。比如:寫景狀物的文章,要指導學生抓住景物特點有順序地寫,邊寫景邊抒情(《記金華的雙龍洞》);寫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主要內容,理清順序,抓住重點句段體會感情;寫人的文章,要引導學生重點感受人物的形象,學習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通過語言、外貌、動作、心理來寫;說明性的文章,要讓學生讀懂說明什麼,了解說明的方法。
葉所工作室曾經讓三個學段的老師備《西門豹》,因為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不一樣,所以三個學段的老師各自備出來的訓練點也就會不一樣。
三、尋找語言文字訓練點要基於文體特色
教材選編的課文都是有不同文體的,如:詩歌、散文、童話、語言、兒童詩……文體不同,訓練點也會不一樣。
童話,顧名思義,童就是少年兒童;話就是故事。童話就是專門寫給少年兒童看的故事。它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通過豐富的幻想、想像和誇張來塑造鮮明的形象,用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和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反映現實生活,抑惡揚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通過教學研究,結合童話的特點,其語言文字訓練點應落在:一是富有童趣的語言。童話故事中的形象,不論是人物還是動物抑或植物,都賦予了人的語言,如《 咕咚來了》,當「咕咚」一聲響起時,小白兔的語言「快逃啊,咕咚來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讀者的心,《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的話「小魚姐姐,您的尾巴借給我行嗎?」等等,更是貼近孩子的口味。所謂童言無忌,此處結合最有利於用孩子們自己的語言寫出孩子們的真情實感。二是鮮明的人物形象。童話故事裡的形象,多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它們和人一樣有血有肉。閱讀童話時,教師要結合故事裡的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想像它們會說什麼,會做什麼,可以續編故事的結尾,也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創編童話故事。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編排有一定比例,它的教學價值在於依託文本理解故事,跳出故事悟明道理,兼語言與思維二者共同發展。寓言教學可緊扣「學講故事練表達、悟明道理練思維」的簡約模式便可實現語言文字的訓練。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的重要門類之一,多以口耳相傳,情節誇張,充滿想像,且多採用象徵形式來表達人們美好的願望。在現行教材中,越來越多的民間故事進入我們的視野,如:《木蘭從軍》《沉香救母》《日月潭的傳說》《哪吒鬧海》《九色鹿》《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到底該教什麼呢?
1、教講述——以講述喚醒故事的魔力。給情節插上想像的翅膀。教低段的閱讀民間故事,激發學生愛讀、樂講,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才是教學的核心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才會達到理解、積累、運用詞句的目的,這才真正落實了「語用」。
2、教情節——第二學段的民間故事教學就可以在課文改編的基礎上,巧抓情節的空白點,激發學生依「文理」想像設計情節,拓寬學生的閱讀思維,訓練學生的篇章結構意識,錘煉學生的創造性表達,從而達到具體生動講述故事的目的。
3、教鑒賞——為故事還原文學的氣質。在民間集體創作的流傳中,民間故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表現手法也越來越藝術——神奇豐富的幻想、多角度極度的藝術誇張、成功的擬人化修辭、完整的結構和定型的人物性格等。這里,無論是把哪一個點作為教學內容來講,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民間文化的熏陶。
……
四、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要基於教材
教材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載體。陶行知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那是說我們不能迷信教材,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來教語文。但我想說,「教材也是個最好的例子」,因為教材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教材編寫者精心選編的課文,我們應利用好教材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何在教材中尋找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最重要的一步便是裸讀,在裸讀中發現語言現象。什麼是語言現象?即這一課中在聽說讀寫方面的語言特色。
以閆君燕老師執教的《魚游到了紙上》為例:
揣摩句子,領悟表達
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苟地畫下來,像姑娘綉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彷彿金魚在紙上游動。
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苟地畫下來;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
引導學生發現:描寫人物的動作,不僅可以寫看到的,還可以寫想到的。這樣表達更加具體形象。
到文中找出這樣寫法的另兩處句子。
小結寫作方法:先寫看到的,再寫想到的,融入作者的寫法。
遷移。出示:《全神貫注》語段,找找哪些句子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要寫好想到的,有點難,要注意什麼?小組討論。(聯系前面看到的)「好像、像、似乎」這些詞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聯系在一起。
遷移運用。出示學生跳繩語段。段中只寫了看到的學生跳繩的動作,然後讓學生補充添加想的部分。
閆老師在備這一課時發現的了課文中最明顯的語言現象:描寫人物的動作,不僅可以寫看到的,還可以寫想到的。然後引導學生進行遷移運用,從而學會這樣的寫作方法。
所以,裸讀發現語言現象,並以此作為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是最重要的一步。
王雷英老師說:「關鍵是要立體地看教材,把教材當成可以開發的資源包,可以刪減,可以增補,可以整合,可以重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議從語文素養,語言學習和能力發展的角度梳理「訓練系列」,「讀寫指導」,讓教材立體又系統。」 「需要找到最有價值的教學目標,最適度的教學目標,最有發展性的教學目標。然後,基於教科書,基於兒童,基於文體的特點和課型特徵來確定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這也是尋找語言文字訓練點的方法。
總之,我們應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度,找准語言文字訓練點,做好語文教師該做的事,別再犯「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錯誤

⑸ 如何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分為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但不管哪種表達能力,都應該是語文教學培養的主要任務之一。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現實社會中,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會受到人們的稱贊,也容易使別人接受你,所以在小學階段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是激發學生說話興趣,讓學生產生說話的慾望,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
,這就告訴我們只有不斷激發和保持學生想說,愛說的興趣,達到不亦說乎
的美好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中都以教師的說為主。學生的說為輔,極大的壓抑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影響了寫作水平。甚至會影響到走入社會後的社交能力。
要在語文課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就應該從每一課,一個細節入手。從說話到寫話(寫作)都要逐層深入地加以有效訓練。
一、造句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是有序
的,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循序漸進
。正如荀子所說
不及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所以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應該從最簡單的造句開始。造句是貫穿於各個年級,旨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環節。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要
採取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恰當地詞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造句也是同寫作一樣,要善於造的豐富多彩些,如:緊張
一詞造句,先指導學生弄清緊張
一詞的意思:(1)精神處於高度准備狀態,興奮不安:(2)激烈或緊迫。使人精神緊張:(3)供應不足,難於應付。有的學生根據這三個意思造了三個不同的句子;(1)第一次登台,免不了有些緊張:(2)比賽進入了緊張階段;(3)又到了播種季節,種子供應非常緊張。這樣即使學生不單造出了這個詞最基本、最常用的句式,還讓他們通過理解詞義又造出了其他的句式。造句訓練除去運用理解詞義造出不同的句式以外,還可以讓學生用反問句、疑問句、比喻句、擬人句、誇張句等多種形式去造句。通過這些方法不僅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得到訓練和提高。為寫好作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又培養了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閱讀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很大的比例,那麼我們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語言訓練呢?我的做法是,培養學生每見到一篇文章後要細心地去閱讀,用心地去讀,憑借想像,書面語言文字在大腦中還原成作者所描寫的事物或人物,使其產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的感覺,以藉助形象理解語言。如:閱讀《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想像成那個穿著單薄的衣服、光著一雙小腳丫的又冷又餓的小女孩,教師可以引導,小女孩幾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後她會看到什麼?她問什麼會看到這些事物?小女孩最後怎樣了?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對內容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還能讓學生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培養了他們語言表達能力。
三、口語交際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新版的語文教材中,特別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每個單元後面都安排了口語交際,那麼我們應該不失時機的讓學生開口去說,大膽的與學生去辯論。如六年級語文第二單元後安排了一個辯論
善意的謊言可以說
一直以來,一提作文
二字,學生就會頭疼,而一些教師在教學作文時也並不注意方式方法,有時只把作文要求說一下或者讀幾篇類似的范圍,就讓學生去寫,學生只好硬著頭皮去完成任務,寫出的文章有的前言不搭後語,有的跟記流水賬似的。並不精彩,我教作文時,進入課堂後並不提寫作文
。然後讓他們說一說自己的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或過於簡單,可以讓其他同學給他補充一些想法,一堂作文課下來,學生過的輕松、愉快,不單作文寫得非常棒,而且鍛煉了自己語言表達能力,起到的相得益彰的效果。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引起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更需要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去摸索和總結,從而找出更多的更有效的能夠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

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麼進行語用訓練

有可能你正在為怎樣提高小學閱讀水平而覺得苦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提高小學閱讀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讀,注重讀書的方法和步驟。下面就帶你了解小學閱讀輔導提高閱讀水平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從小開始)以上的五次閱讀法以及閱讀的三個步驟都是非常實用的提高語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夠拿去實踐,那麼學生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小學閱讀輔導其實並不難,只要用對方法,學生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提高。

⑺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

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進行語言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科學地闡明了培養學生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學語文的特殊任務,是其他任何學科也代替不了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質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通過訓練,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葉聖陶先生曾經講過:「什麼是訓練呢?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老先生在這里講的不是廣義上的訓練,而是有關於語文教學方面的「訓練」,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文訓練歸根結蒂就是語言訓練。語言是工具,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如何把語言這個工具變成自己手裡的工具,唯一的途徑也就是訓練。
學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主體。縱觀當前的課堂教學實踐,在課改理念的引領下,教師的語言訓練意識比較強,但對怎樣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還不得要領,具體體現在:課內不訓練,課外訓練,訓練缺乏過程,訓練形式化。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精心挖掘語文因素,認真分析課文的語文因素,採用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
《晏子使楚》
師:晏子「故意笑了笑」這種笑是一種什麼樣的笑?
生:自嘲的笑。
師:還可以大膽地想像,晏子的表情會是什麼樣的笑?
生:(模仿笑)
師:什麼笑?
生:笑裡藏刀的笑。
生:晏子這個笑指的是得意的笑。(得意地讀)
師:還有嗎?
生:有點譏笑、嘲笑。(嘲笑地讀)
師:剛才有同學說笑裡藏刀,我覺得,楚王那個冷笑,那裡面才可以說是藏了刀。晏子,他笑里究竟藏的是什麼?
生:智慧……
師:那叫智慧。哎!就是這故意地笑一笑,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了瀟灑。請同學們按自己的體會好好的朗讀。
師:你們的朗讀告訴我們,就是這笑一笑,我們就能想像晏子的脾氣、性格、骨氣。讓我們再次為晏子的這種智慧喝彩!
……
一、朗讀積累訓練
著名特級教師沈大安說:「一個語言片斷被確定為訓練點,呈現在學生面前,那是因為意思不易明白需要細加研究,或是寫法對學生有可借鑒之處值得反復品味。無論哪一種情況,都需要多讀。掌握閱讀方法,積累語言材料,陶冶思想情操,三者的交匯點便是讀,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讀」會讀、讀懂,既是閱讀教學的目標,又是進行語言訓練的手段。 課堂上要擠出時間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喜歡的速度去讀。精彩的片斷,嘗試讓學生去積累,並時常加以鞏固使學生掌握語言規律並內化語言。
二、語句比較訓練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
三、語言表達訓練
利用教材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很有效的辦法。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提供了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在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表達實踐。根據每篇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圍繞一個中心寫一段話。讓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精品語言」的感受和模仿,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逐步走向個性化。此外,將口語訓練貫穿於每一節語文中,還可以培養他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優化口語交際教學,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讓學生在生與生,師與生中發展個性化語言。

⑻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口語訓練

口語交際是中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當代公民必備的能力.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國際交往的加強,未來社會急需就業者有過硬的口頭表達能力,能說會道的人越來越令人羨慕,無論將來是商人,還是明星、演員,還是推銷員、美容師等,都離不開口頭交際這種最直接、最頻繁、最有用的能力.但是,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並不樂觀.例如:課堂上當眾回答問題,解說事理、闡明觀點,常常是情緒緊張、結結巴巴、言不由衷、詞不達意.這與《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及社會的需求相差甚遠.《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了義務教育階段,口語交際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具有日常交際的基礎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由此看來,我們當老師的在日常教學中,應著眼於學生的明天,為學生將來的發展著想,重視中學生的口語訓練,那麼如何訓練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呢?下面我在教學中的實踐談幾點看法:
1、加強教師示範性訓練.教師規范的語言表達,是培養學生口語的最好示範.語文老師是語言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播者,其自身的教學語言就必須具有美感、具有吸引力.應努力做到准確明晰有科學性;循循善導有啟發性;生動活潑有形象性;幽默詼諧有趣味性;抑揚頓挫有和諧性.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語文老師上課使用方言土語,不用普通話教學,說話時或拖泥帶水、東拉西扯、夾纏不清或平淡無味,愛做無意義的重復.這樣會給學生極差的影響.因此,在講讀課上,教師對課文的范讀、講解、分析對學生來說,實際上是最好的說話示範,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老師的口頭表達技能技巧,其語言的表達能力定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2、加強學生回答問題的訓練.教師認真備課,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提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得到口語訓練.這種方法可結合課文進行,它十分簡便易行.我們初中課文編排每個單元的內容都有相對的集中性.有反映家庭生活的,有反映學校生活的,有反映社會生活的,有反映科學知識的.作為教師,可結合書上的內容,要求學生回答與課文內容相近的一些問題,如學習了《羚羊木雕》一文後,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對課文中父母逼迫孩子要回羚羊木雕一事的看法,同時要求學生回憶自己有沒有因和朋友交往,同父母鬧過矛盾的,如果有,談談當時是如何解決的?這種訓練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培養他們在生活中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初步能力,讓他們敢於面對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另外也鍛煉了他們組織語言和概括語言的能力.再比如,上《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我通過自己的認真備課,學生認真的預習,向他們提出問題:皇帝是怎麼被騙的?大臣是怎麼被騙的?騙子是怎麼得逞的?從中你看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騙子沒有騙過小孩?如果你當時在場,你會怎麼做?現實社會中,有這樣的事嗎?對這些問題你有什麼看法?這些問題的提出,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在這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很自然就訓練了學生口語的表達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學生自述、復述的訓練.自述要盡量選擇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身邊話題,如多姿多彩的學校生活、溫馨和諧的家庭生活,信息開放的社會生活,就是學生說話感興趣的材料.只要教師一激,就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話從口出,有話可說.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此,我曾精心給學生創設這樣的交際情境,讓學生練習說話:a.最近學校要開家長會我擔心我爸爸沒時間來.b.學校開設了信息課,你如何建議父母為自己買一台電腦.C、我第一次做飯.這些話題的出台引起同學們極大的興趣,三個大組分頭討論、合作,積極准備自述的內容.結果學生的自述,讓我真的感受到,它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培養了學生關注生活的習慣.復述訓練:是指讓學生放下書本,進行理解性和記憶性的訓練,可以是簡要的復述,還可以是摘要復述和創造性復述.如:在學習童話《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我要求學生先聽錄音朗讀,之後要求學生復述課文,在學生學習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創造性地續編這個童話故事,通過這種創造性的復述,也使學生對已學過的課文內容得到進一步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想像力,久而久之,也開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了學生的聽力,同時也訓練了學生說話的能力.
4、加強朗讀、背誦的訓練.我們語文課本中所選的內容大多是名家名篇,這些作品都是口語訓練的範文,教師應指導學生多讀這些名篇,有些精彩片斷還可要求學生背下來.我們知道,朗讀是訓練學生說話技能技巧的好方法,不可忽視,教師在朗讀上給學生做示範,指導學生學會朗讀的技巧,如輕重音的把握、節奏快慢的處理、高低音的變化過程等,盡力做到語言流暢、字正腔圓、感情充沛、有聲有色的朗讀,該激昂時激昂、該憤怒時憤怒、該憂傷時憂傷,教師還可以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美短小的現代散文或詩歌,並用抒情的語調朗誦給學生聽,或與學生一起欣賞配樂朗誦,通過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朗讀,營造美的氣氛,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在欣賞中陶冶情操,在朗讀訓練中加強口語表達能力,改變羞於講話的現狀.當然,背誦也是一種古老的口語訓練形式,它既可以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又可以強化記憶的能力,還可以鍛煉口語表達的能力.如:在學生背誦前,教師應指導學生識記背誦的方法,即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記憶,在了解結構層次的基礎上背誦,學生背誦時只要心口並用,就一定「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像流水那樣自然流瀉出來.另外像成語、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古詩、歇後語,往往是語言簡潔、含義雋永,如果學生背得多了,說話時就能自然流露於口中.
5、加強演講、辯論的訓練.現在我們手頭的新教材,每個單元的後面,都安排有口語交際,如果我們老師每次都較為精心的指導,學生充分准備,就可以有不少的實踐機會.例如 「成長的煩惱」,對於剛剛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學生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意識的萌發,幼稚與成熟並存,煩惱與快樂共增,所以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或他人的煩惱,暢所欲言,並希望別人理解自己或幫助自己化解煩惱.學生可自由選擇,任意發揮,可以是成語故事,也可以是班內、校內發生的事,或是道聽途說的事,或是對所學的文章的理解、感受,或是報刊雜志的新聞消息,或是暢談理想、人生,或解說自己名字的含義等,因為是輪流的、大家機會均等.在教學上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型辯論會,如:《父母隨意拆孩子的信件是否對的》、《新世紀要不要講艱苦奮斗的作風》、《學生到底該不該佩帶手機》、《上網利大還是弊大》等,辯論前教師可適當點撥,通過這樣辯論形式,可以提高學生語言的應變能力,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辯論風度,久而久之,講的多了,口語表達的能力自然強了,言行也大方了.
6、加強看圖片、看錄象說話的訓練.教學中教師還可結合音樂畫面,配解說詞、配導游詞、配對話,或是看圖說話的方式來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如:在學《故宮博物館》或《蘇州園林》的篇目時,就可以採用此種方法,首先要求學生全面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利用科教片或下載一些圖片,讓學生結合畫面配解說詞或導游詞,還可以給學生放一段電視或電影片段,讓學生根據畫面內容自編對話,這樣圖文並茂、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得饒有興趣,不但掌握了科普知識,而且說話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7、加強編排課本劇的訓練.我們課本上有不少小說或故事,通過學生的學習理解,可讓他們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如《皇帝的新裝》、《丑小鴨》等,可以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角色,把課文內容表演出來,通過這種形式,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在說和寫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正如於漪老師在《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一文中說過的「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特點,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他們的定向的探究活動,如果教學內容和方法不斷更新與變化,就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慾.」
總之,語言是思維工具.任何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藉助語言表出來,如果我們不注重學生口語的訓練,學生語言的貧乏將可能造成表達上困難,說話時會就像溪水斷了源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中學生口語的訓練,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的人際交流的素養,以適應未來現代社會的需求.

⑼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如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積累訓練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一方面反映了著力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實踐要求,另一方面也說明通過幾十年的反復討論,大家對小學語文教學性質和任務的認識逐漸趨向一致,這就是:小學語文學科是進行社會交際的工具學科,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連貫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要恰當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發展認識能力
提高審美能力和培養健康個性的任務。
那麼如何在完成教學內容而又無須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的情況下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呢?教師面臨的任務就是:加強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提高課堂效益,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背誦銘記後化為己有,需要時能靈活運用。
在這里,我想就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方法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語言文字積累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通過這幾年的觀察我發現: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沒有引起多數老師的重視。因為多數老師認為,在低年級進行語言文字積累,實際上是徒勞無功,是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低年級的重頭戲,還應該是識字寫字,而不應把太多的時間花在積累上,積累應在中高年級中進行。因此,很多的低年級語文課堂,還是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識字寫字上,語言文字積累十分欠缺。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課文內容繁瑣的分析,而忽視了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只
注重「理解語言」訓練,而忽視了「積累、表達、運用」的訓練。如此狀況會使我們的學生只會學語文,而不會用語文。
二、簡要闡明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積累的意義。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積累,規定了課外閱讀總量和背誦篇數,列出了背誦推薦的篇目,對低、中、高年級的閱讀,也有了明確的要求,如低年級要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積累總量不少於5萬字。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誕生,輿論的導向已將積累放在凸顯的位置來看待。針對新課程標准要求,我認為只有讀得多,記得多,應用
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達到運用自如的境界。
三、激發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的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我們教師不顧學生的興趣願望,以我們的好惡代替學生的自主選擇,把語言文字積累訓練變成硬性灌輸的過程,這樣「硬按牛頭喝水」的教學肯定會事倍功半。為什麼要讀要背?為什麼背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籠統地說對語文學習有好處是不夠的。我們要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為語言文字積累的對象所吸引,產生讀、背的需要和慾望,積累才會有內驅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把選擇的機會還給學生。「好之」「樂之」,當然就「愛之」,愛讀是多讀的必要前提,多讀則是愛讀的必然結果。重要的不是要讓孩子讀多少書,重要的是讓孩子喜歡上書,跟書交朋友,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最直接的方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大都愛聽故事,表現欲強的特點,可以借著給學生講故事的機會,向學生推薦好書,並引導他們自己講故事。再在每天早讀前的五分鍾進行匯報,以贈送「營養早餐」的形式,來交流看故事的情
況。最後,語言文字興趣積累要逐漸升華為審美積累。審美積累才是一種恆久的有強大內驅力的語言文字積累。
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的有效策略。
十餘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我以為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地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
1、通過激情誦讀,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有效方法,葉老曾譽之為「美讀」。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課文應該引導學生認真讀,反復讀,以此來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如詩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一副桂林山水的秀麗畫卷,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陶醉大自然之情。教學中我們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接著引領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錄像,也可讓有幸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真實感受,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嚮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
表演讀,甚至流利誦讀,學生心通其意,
身臨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將自己與優美文字聯系起來,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2、在朗讀中理解詞語,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學生可以理解詞語的內涵,領悟作者寫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我們愛你啊,中國》,內容是學生所熟悉的,但是所有的內容以現代詩的形式出現,要引導學生弄清整首詩的主題、內涵就要反復朗讀,在讀中了解祖國的可愛之處?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祖國的幅員遼闊,哪一個詞語最能體現祖國的精神?對一些詞語如:「巧奪天工、巍峨、濃妝淡抹」,要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傣家竹樓、布達拉宮、吐魯番、戈壁灘是祖國有代表性的風物。松樹的偉岸、梅花的高潔,博大的胸懷、恢弘的氣魄。反映了中華民族剛強不屈、純潔高尚、胸襟博大、氣魄恢弘的精神 ,當讀到這些詞語、句子時,每個表現出的是自豪、是驕傲。在悟情的基礎上自然地理解祖國的可愛之處,然後讓學生舉例暢談祖國的大好河山,特別是班級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要讓他們說說家鄉各種風俗、美景、特產等,讓本地的學生說說家鄉這幾年的巨大變化。最後以幅員遼闊、
山河壯麗、物產豐富、文化燦爛、民族偉大、奮發開拓等詞來提綱挈領地串連全詩,復述詩句,達到以讀悟情、以讀解詞、以詞概文的目的。
3、通過熟練背誦,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黃金時代。趁著小學生的記憶好,在他們的小腦袋裡裝點詩文佳作,並為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鋪墊,尤其是對於學生「不會表達」的缺憾是一種很好的補償。低年級的語文教師盡量做到精講多練,擠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要求學生會背的課文,作為教師,必須做到先會背,與生同背,與之同樂。同時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下列活動:1、每日背一句。低段學生可由老師選擇一句簡單優美的課內外語句、詩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鍾時間帶領學生背誦。2、每周背一詩。教師每周選擇一首適合學生的古詩,要求學生不僅會背誦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誦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樣,可檢查性地抽背,鞏固性地小組背、齊背,可游戲性地同桌
或兩組對背,也可在課間背、課前背、放學背、路上背等。
4、通過閱讀遷移,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憑借教材這個例子舉一反三,選擇合適的補充材料擴展閱讀,指導學生有效積累語言。補充閱讀的可以是一句話、一段話或一篇文章,或開闊視野,或加深理解,或升華課文的思想內涵,或拋磚引玉,引發學生豐富而大膽的想像,或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章語言之美、用詞之妙、結構之新、描寫之實。這樣,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課文的詞、句、段、篇為中心輻射點的課文與課外材料有機融合的大閱讀格局。如:學了《鳥的天堂》一課後,可引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學習課文中寫鳥聲、鳥影和榕樹的句段,抓住那隻機靈可愛的,但課文中並沒有細細描寫的小畫眉寫一段話,注意寫出小鳥兒自由自在地在樂園中飛翔、嬉戲的情形。這是練習對課文句段的遷移來積累語言。再如,教學《秦兵馬俑》一文後,要求學生靈活剪輯文中語言,加上自己平時的積累,做做小導游,用富有激情、流暢的語言介紹西安兵馬俑這一「世
界第八大奇跡」、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幫助學生遷移積累篇章語言。
5、通過課外閱讀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博聞強識,能給大腦皮層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進而形成系統化。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其實也是在積累語言文字,充實語言倉庫。呂淑湘先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益於課外閱讀。」葉聖陶先生也強調指出:「為養成閱讀習慣,為充滿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讀不可。」因
此,我們除了上好閱讀課外還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
我們可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書目。比如,從學生年齡出發,向低年級學生推薦童話、寓言、卡通等生動有趣的讀物,向中年級學生推薦情節動人、曲折的故事,如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向高年級學生推薦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在教學《將相和》時,教師根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繪聲繪色地講幾段將相和之前的或之後的故事片斷,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教師嘎然而止,然後告訴學生,要知道故事發展如何,課外書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書,就會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著趁熱打鐵,向他們推薦《史記》等。又如學了《蝙蝠和雷達》,推薦學生讀一讀兒童科普讀物……這樣不僅能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也有利於語言的積累。
6、通過生活積累,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種多彩的語言文字積累資源,就要靠老師去慧眼識得。作為老師,應該想方設法將其各種生活體驗充實到他們的腦海中,視線里,引導、啟發他們的積累。如:小朋友們都愛看動畫片,老師不防允許他們在晚上完成作業的基礎上,看10分鍾的動畫片,讓他們在動畫片里找人物的名字。另外學生還可以把動畫片里的故事記在腦子里,和小夥伴們分享,真是其樂融融,語言文字積累的興趣馬上激發起來了。電視廣播媒介有很多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而積累這些語言文字,對學生來說是沒有負擔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們都愛吃東西,玩玩具,很多商家都通過做廣告的形式,對自己的商品進行推銷,很多好的廣告詞,其實都是詩詞般精練簡潔含義深刻、琅琅上口、的優美語句。
平時讓小朋友們多關注這些語句的話,真的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7、通過勤思勤記,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寫日記,既能積累語言文字寫作素材,又能鍛煉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可以是看過的有意義的畫片、糖果紙、門票、小照片等剪貼而成的剪貼式日記,在日記本上,根據自己貼、畫的內容用上自己的語言文字寫幾句或一段話。
通過以上這樣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學生的思路會逐步清晰,閱讀能力會隨之提高。多知才能多智,厚積才能薄發。在積累了大量語言文字後及時練說練寫再加以創造性想像,將來就能揮灑自如地應對考試、寫作和辯論。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始終堅持以語言積累為軸心,讓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多讀、巧記、樂說、善寫,讓記憶與感悟融合,積累與運用並重,儲存與整合統一,趣味性與生活性兼顧,多管齊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對於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
祖國語言文字、培養語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⑽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一理念是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深化的產物。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語文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文積累(文化底蘊)、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和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成為每個語文教師研究和探討的課題。語言文字的訓練雖然有專門的訓練內容,但我們所有的語言文字都是為閱讀和生活實踐服務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它可以使語言文字的訓練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使語文教學更加高效。今天,我談談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體會。
一、在預習中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途徑很多,平時的交談、看廣告詞、商標等都是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不過,這些都是不規范的、隨意性很強,達不到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的效果。預習既是學生自學能力提高的有效平台,也是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提高的途徑,更是學生課堂學習實踐的延伸。因此,在布置學生預習前,向學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引導學生自覺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達到有效預習的目的。如:把文章讀通讀順,利用工具書學會生字詞,根據上下文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讀幾遍,並寫出自己的體會,把不懂的地方畫下來,留到課堂上解決等都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方法。通過這樣有目的、有重點的預習,為課堂教學的低耗高效做好充分的准備。
二、在初讀中引導學生自覺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初讀課文既是對學生預習的檢查,又是在預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在初讀課文中,教師只作適當的提示,學生根據提示進一步學習。這步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思考作者是怎樣把主要內容寫具體的,各段之間又是怎麼聯系起來的等。這是閱讀必須解決的問題。面對一篇新課文,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美,語言的美。採用范讀、配樂朗讀、詩朗誦、講故事等形式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讓他們自由讀、指名讀或齊讀。在具體教學某一部分時,也要先進行整體感受。不過,這時要求更高了,採用學生默讀、指名讀、教師引讀或有感情地朗讀等形式。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樣的讀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具體有效的朗讀指導,加深學生的解讀感受。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經常提醒學生,語言文字都有著特殊的感情,在我們語文老師的眼中,詞語不再是詞語那麼簡單了,而是一份情感了。例如教學《卡羅納》一文,指導學生在初讀中找出描寫卡羅納傷心的句子和老師、同學、家長關心他的句子,引導學生找出哪些詞最能體會卡羅納的悲痛心情,哪些詞語最能體現老師、同學、家長對卡羅納的關心,並且根據自己對這些句子的解讀感受進行朗讀處理。
三、在精讀中引導學生加深詞句的理解。
語文學科是基礎工具學科。它的任務是學習語言,發展思維,陶冶思想情操。所謂學習語言,即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掌握語言規律,發展語言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語文學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在講讀課文中,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有著重要的促進和鞏固作用。精讀這一教學環節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主要陣地,理解才能運用,而恰恰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教學的難點。所以教師要對理解方法作精心的指導。
1、用換詞法理解句子中難理解的詞語。
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詞句,有的詞語表面上很難理解,不過掌握方法其實很容易,換詞法理解是一個簡單的方法。例如教學《長城》時,有一句: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要理解這句話,主要抓住很自然就可以了。如果用平常的的方法理解很自然的意思,可能很難解釋清楚。但是引導學生換一個詞語,恐怕難度就不是難度了。 『很自然』這個詞我覺得難理解,你能換一個詞語來代替它嗎?什麼詞語和它的意思最相近?引導學生根據上文的意思把很自然換成情不自禁就很容易理解了。況且,學會換詞法理解詞句的意思,當他們在以後的閱讀生涯中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會用這種方法解決。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課內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運用,這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途徑。
2、用角色互換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學生讀作品時,不是被動的讀者,而是在創作作品,因為在品讀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角色中,他們為文中的角色創造著美麗的結局,精彩的人生,美好的生活。正是角色互換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從作品中的人物角度理解句子的意思和人物的內心情感,有助於對詞句的深刻理解和運用。如教學《長城》中有個句子 :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理解這個句子的思想感情,要從理解才這個詞入手。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理解:假如你現在站在長城上,看著長城的一切,在當時的條件下,你會想些什麼?引導學生總結出:在當時的勞動條件下,建成這樣偉大的工程,真的不可思議。這樣,才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理解才的意思,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就不是什麼難題了: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的祖先做到了,我們應對他們有什麼樣的表示?你們佩服他們的什麼品質?然後進一步深入:你的感情是這樣,作者呢?這樣,不但讓學生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學會了文章有感情才能打動讀者的心。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運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
語文生活化,在生活中學語文,我們語文老師都深有體會,因為作品就是作家經過精心提煉的生活,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與其說是教學生怎樣讀懂文章,不如說是引導學生如何跟隨作者體驗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作品中體驗生活,從生活中理解作品,從而達到解讀並且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如果能引導學生在體驗作品的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對學生來講,可以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學會怎樣運用。如教學《卡羅納》一文時,作品的生活意識濃厚,就像發生在我們孩子身邊的事一樣,這樣,單純的語言文字解讀已經打動不了孩子的心,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來解讀有關的句子。如理解卡羅納的內心世界:卡羅納失去媽媽,再沒有親人安慰他,和他分享快樂,和他分擔憂愁,和他共渡美好的日子了。他的心情你明白嗎?作者明白他的心情嗎?從什麼地方看出來?這樣,引導孩子們聯系身邊的不幸事件,理解卡羅納的內心感受,然後抓住課文的有關句子來閱讀,學生理解句子就更容易了。並且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靈活運用,提高閱讀的效果。
4、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句子由詞語組成,每一個詞語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同樣,每個句子之間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例如教學《長城》中有一句難理解的句子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就要引導學生聯繫上文的第二自然段長城的高大堅固,第三自然段的寫條石的重量以及當時的勞動條件去理解,從而體會句子的含義。
四、在拓展延伸中學會運用。
《語文課程標准》開宗明義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我們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好好運用,所以,我們在拓展部分好好把握這個機會,讓學生在延伸中學會運用。主要的是成語、比喻句、排比句、誇張句、擬人句、對聯等文化語言的運用以及復述課文的運用等。例如教學對聯時,我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對聯的寫法,特別是平聲仄聲的運用,並且引導學生聯系北京奧運和學校的辦學特色寫寫對聯,雖然孩子們寫的對聯都比較幼稚,但自從理解對聯聲部的讀法後,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在從化市中小學生楹聯大賽中有七個同學分別獲一、二、三等獎。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進行長期的、系統的語言文字訓練。

閱讀全文

與語文中的語言訓練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