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基本特徵是什麼意思語文

基本特徵是什麼意思語文

發布時間:2022-06-16 16:51:27

❶ 新聞的三個基本特徵是什麼

1、新聞的三個基本特徵是公開性、真實性、針對性。

2、每則新聞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一般包括引標題、正標題和副標題;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干,它用充足的事實來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

3、新聞的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也可以暗含在主體中。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4、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1)廣義上:除了發表於報刊、廣播、互聯網、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於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等等。

(2)狹義上:消息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附近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使一定人群了解。新聞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

(1)基本特徵是什麼意思語文擴展閱讀:

新聞分類有:

1、按事實發生狀態分:突發性新聞、持續性新聞、周期性新聞;

2、按事實發生與報道的時間差距分:事件性新聞與非事件性新聞;

3、按新聞發生的地區與影響范圍分:國際性新聞、國內性新聞、地方性新聞;

4、按新聞事實的材料組合分:典型新聞、綜合新聞、系列新聞;

5、按傳播渠道與信息載體分:文字新聞、圖片新聞、電聲新聞、音像新聞;

6、按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分:政治新聞、經濟新聞、法律新聞、軍事新聞、科技新聞、文教新聞、體育新聞、社會新聞等。

❷ 語用課堂的基本特徵

【教研隨筆】
深度學習是「學本·語用課堂」的重點、難點和突破點
——「學本·語用課堂」實施之思考
杭州市濱江區教育局教研室 張林華
最近,我與部分骨幹老師就「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深度學習」進行探討。這個話題,也是我區「學本·語用課堂」未來第四階教研訓的中重點、難點和突破點。
一說「重點」
語文課,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陣地,因此,「深度學習」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特徵,主要表現在:目標清晰、主動投入、情感觸發、思維多向、語用實踐體驗、言語與精神共建、反思創新等。
二說「難點」
深度學習要相信學生的潛力,著力挖掘學生的潛力,這就需要解決以下問題:如何把握學習起點和最近發展區,如何合理建構課堂上學習內容結構,如何創設學習情境,如何為學習目標任務提供學習支架,如何通過知識學習、技能運用、思維和情感支持來培養積極語文態度和發展語文關鍵能力,進而發展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然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處理好「語文之道、語文教學之道、學生語文學習之道」三者關系,還要有落實這些的「道」的可操作性的「法」和「藝、術」等,一句話,需要建立科學的、有序的語文課程實施結構體系,這對一線的老師和語文教育研究者來說,是最大的難點。換言之,也只有解決這些難點,才能使語文課程實施真正走向科學的、高質量的道路。
三說「突破點」
深度學習,是建構「學本·語用課堂」的突破點,即語文課堂上從形態上觀測,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建構學習的時間和活動佔比多;從學習方式觀測,指向學生高階思維活動的學習活動形式較多,如學生質疑、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和水平層次、學生選擇合適的合適的學習方法、師生和同伴之間深度討論和互教互評;從學習結果觀測,有課堂上可檢測的識字、讀寫、聽說實踐項目和指標,用語文的方式當堂檢測語用實踐活動效果與質量,並據此開展分層指導,利用信息技術即時進行學習反饋,用實證和數據來調整學習內容、目標和方式等,推進學生個性化語文學習。
推進深度學習,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也是轉向基於學生立場的語文課堂的必要條件。因此,教師有效的教學要緊緊指向促進學生實踐體驗、反思創新的深度學習,而不是展示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脫離文本語言文字理解的人文主題抽象提升,拘囿於人文情節內容而忽視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發展。
窗外,華燈璀璨。相信在推進「學本·語用課堂」的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夥伴越來越多,學生在我們的努力下,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愛上語文……
2018年6月5日夜,靜竹齋

❸ 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自主學習的基本特徵

1、自立性

每個學習主體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學習是學習主體「自己的」事、「自己的」行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

2、自為性

學習主體將學習納入自己的生活結構之中,成為其生命活動中不可剝落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自為性是獨立性的體現和展開,它內含著學習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選擇性、自我建構性和自我創造性四個層面的結構關系。

3、自律性

即學習主體對自己學習的自我約束性或規范性。它在認識域中表現為自覺地學習。

(3)基本特徵是什麼意思語文擴展閱讀

培養自主學習的方法

1、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

2、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連帶著也熱愛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他會積極主動地探索這門學科的知識。這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

3、合理分配每天的學習任務

把自己的學習任務分解成每天能夠完成的單元,並堅持當天的任務。當天完成,無論如何不能給自己以任何借口推遲完成原定計劃。

4、合理規劃每天時間

把必須完成的工作盡可能安排在工作時間內完成,把既定的學習時間保留出來,養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時間學習的習慣。

5、按照既定的時間錶行事

學習時間表可以幫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夠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❹ 【語文】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4)基本特徵是什麼意思語文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❺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徵包括突出綜合加強實踐和什麼填空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特徵包括( )
A.突出綜合
B.加強實踐
C. 分散安排
D.強調自主
E.獨立編排

答案:A B D

❻ 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
課題方案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當前,我國第八次課程教材改革瞄準了培養21世紀創新人才這一育人目標,其著力點之一便是促成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即變單一、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於是,「探究性學習」迅速地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然而,就現狀而言,這方面的實踐較多的是體現在獨立形態的研究學習中,反映在學科領域,特別是在語文學科中,至今尚不多見。而我認為,探究性學習,絕不應該也不可能僅僅局限於獨立形態的學習中。在教育部頒發的《「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中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時間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近年來,人們在參照了國外人士對母語教育觀點的基礎上,頗有見地地提出了「母語對於加強民族的凝聚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母語教育與人文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等觀點。基於這些認識,我們深深感到:小學的語文教學,從本質上講,應該是一種生命的運動。它的最基本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社會人」。比如,教材中收入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教學這些作品,應當成為一種將學生帶如賞心悅目境界的活動。探究中國語言所蘊藏的內涵之精深博大以及它的外在形式的藝術化的精美,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新奇愉快的精神體驗,更是一種有趣味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再比如,小學語文教學的另一大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寫作。作為教師,應當將其處理成一種引導學生真誠地抒發自己真情實感的活動,對於學生來說,則是一種思維活動,更是一種陶冶情操的享受。為此,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是完全可能的。
二、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綜述
我國的基礎教育自20世紀70年代撥亂反正始,由只重「雙基」發展到同時強調「培養能力,發展智力」。與此同時,課外活動的教育價值也開始被人們所重視。20世紀80年代的「第二課堂」理念,更是把課外活動的作用看作是課堂教學所無法代替的,是與「第一課堂」同樣重要的「第二課堂」。於是「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的質量有了大大提升,不僅更強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內容的多樣性和形式的生動性,有的更向學生課外社團發展。這樣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已經有了由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方面或課題的徵兆,可以認為開始帶有探究性課程的一些性質。20實際80年代後期創造教育的興起,不僅豐富了課外興趣小組的內容,而且通過少先隊的「五小活動」更有了研究的意識和方法滲透。20世紀90年代,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更進一步向「學校特色」、「特色班教學」推進。所有這些與今天探究性課程的形成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另一方面,有些教學方法的改革,無論是脫胎於中國傳統教育的源流,還是借鑒西方教育思想的產物,也都包孕了或多或少的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其中頗有代表性的如邱學華先生的「嘗試教學「理論,變傳統的「先教後學」、「先學後練」為「嘗試的先學後教」、「先練後講」。為什麼要讓學生先學、先練,目的就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在嘗試性的探究之後,教師再作有的放矢的點撥,自然會印象更深。又如「學導教學法」、「自學探討法」、「質疑導學法」等,倡導自學領先,也都體現了提倡學生自主探究的取向。至於直接借鑒西方教育界的「發現法」「引導發現法」等所追求的學生自主發現,又必然地要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前提。所有這些教學方法中隱含的「探究性學習」的因子是顯見的,因此可以說,它們和今日應運而生的「探究性課程」是一脈相承的。從國際教育的發展歷程來看,探究性課程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美國的經驗。早在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就批判了赫爾巴特「教學四階段」說,即「明了——聯想——系統——方法」這種以知識傳授為目的的教學理念。杜威對赫爾巴特的批判又導致他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重點的「新教學四階段」說,這就是「確定問題情境——提出解決方案——搜集資料驗證假設——得出結論」。這種「新教學四階段」的可貴之處,就是反對把學生的學習看作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應當是主動發現的過程,應當讓孩子運用科學家高研究的方法來學習知識,從小培養孩子的創造才能。杜威的教育思想對美國的影響甚為深遠。今天,美國學生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都比較強,這與比較注重探究性學習方法是不無關系的。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目標
1、 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明確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徵。
2、 研究並建立能使小學生在「解放其手、腦、口、眼、時間和空間」的環境氛圍中充滿興趣並探究性地進行語文學習的有效教學策略。
3、 研究和建立能促使學生自主地「在語文學習中體驗生活,在語文學習中學會做人」的課堂教學策略和有關的教學模式。
4、 積極開發能促進小學生探究性學習語文的有關課型。
5、 探索研究能積極促進小學生探究性學習語文的教師形象的規范。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人員分工
1、 准備階段(2003年9月至2003年10月)
(1) 組建課題組 (王晗君)
(2) 詢訪專家(王晗君、何海燕)
(3) 搜集資料,調查相關問題,確定實驗對象、內容(王晗君)
(4) 方案設計撰寫(王晗君)
2、 實施階段(2003年11月至2004年5月)
(1) 依據課題的總體構思,對學生施加有效的教學策略。(王晗君、何海燕)
(2) 及時整理教師及學生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交流。(王晗君 何海燕)
(3) 不定期召開課題研討活動。(王晗君)
3、 總結階段(2004年6月至2004年7月)
(1) 整理各類資料,分析評估,得出結論。(王晗君 何海燕)
(2) 撰寫研究報告(王晗君 何海燕)
(3) 進行成果展示(王晗君)
五、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 從課題研究的氛圍來看,學校正在進行省級課題——「反思教學與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許多老師圍繞這一課題對「教學方式創新」這塊內容作了相當的研究工作,其中如「關於擴大學生閱讀量的探索」、「學生自主學習的思考和探索」等等,積累了豐富的有價值的資料,為課題研究工作的開展打下了濃厚的基礎。
2、 從學生情況來看,中高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並具有良好的學習品質。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他們之中有大部分學生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概念,對自己的學習開始嘗試,這無疑提高了工作的起點。
3、 從課題研究的人員來看,王晗君老師和何海燕老師都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工作中頗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方法。兩位老師都是學校的業務骨幹,曾多次在市級教學活動中開課、獲獎,多篇論文獲獎、發表,具有較強的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
4、 浙江大學盛群力教授對本課題作全程指導,有利於研究的順利開展與及時調整。

參考文獻
1、 周一貫《研究性閱讀教學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
2、 方振玉《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小學語文教師》2003年第1期
3、 章淳立《上海開發中小學研究性課程的探索與實踐》,《上海教育》2000年第6期。

❼ 社會主義基本特徵是什麼

有以下五個層面的特徵:

1、為人民提供了各盡其能的舞台,極大地激發著人們的創造活力。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尊重人民訴求的社會。在各種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同時,各個階層和群體也必然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

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各得其所的社會。尊重人民訴求必須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們能「各得其所」。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和諧相處的社會。只有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會成員做到和諧相處,各得其所是和諧相處的前提條件,和諧相處是各得其所的結果。

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共生共進的社會。從使社會成員各盡其能並使社會充滿活力,到尊重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再到使社會成員各得其所與和諧相處。



(7)基本特徵是什麼意思語文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主要矛盾

人類社會,是一個矛盾的社會,問題以矛盾的形式存在。任何社會形態都充滿了各種矛盾,而紛繁的矛盾中,只有一個是當時的主要矛盾。

共產黨人解決問題講方法,也就是找當前的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了,一大批與主要矛盾相生的次要矛盾也就隨之解決了。然後再找尋主要矛盾,解決之。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社會在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❽ 語文中簡析文章基本特徵是考什麼

基本特徵這個詞太含糊了,不夠明確。可以從文體上回答是記敘文、議論文或說明文,可以從體裁上回答是小說、詩歌、散文、劇本或報告文學等,也可以從文章結構、寫作手法等角度作分析。

❾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在給語文學科定性時,除了繼續突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質之外,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質,語文的內涵進一步拓展了,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過去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質轉向重視語文的雙重(工具性和人文性)性質。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僅一個「工具性」或「人文性」是無法概括語文這一復雜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又是處於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之中。說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絕對不是排斥它的科學精神;說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也絕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這一個,張揚另一個的問題。
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是指: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循語文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推行,語文課程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❿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基本特徵是什麼 大學語文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流行於十九世紀歐洲等地區的一種文學流派。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廣闊而深刻、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社會風俗、人情、國民性和社會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童話,把人間的一切苦難,形象地昭示給人們。這一文學流派,在藝術上多有創見,既是寫實的,又具有傾向性。其中在典型環境中再現某一階層人的典型性格的創作方法,使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具有深刻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19世紀文學的主流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它有以下基本特徵:
1客觀、真實地描繪現實生活。
注重反映現實生活的整體、本質、真實、更注重細節描寫的真實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別注重社會底層社會及「小人物」的悲劇命運和對社會現實的強烈批判。
3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閱讀全文

與基本特徵是什麼意思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6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3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27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95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0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2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3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5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98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0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5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17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6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5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5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