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淺談小學數學學習中如何審題
審題是解題的前提和關鍵。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審題能力對於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數學素養的養成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通過不斷地學習、積累、實踐提高學生審題能力,使學生能夠獨立解答數學問題。
❷ 初中數學學習中如何審題
1仔細讀題,吃透題意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讀題時要認真、冷靜,細品慢讀,一定要看清每一字、每一詞,逐字逐句把題意高清楚,力爭做到不看題,就能記住題目的特點,這是審好題意的第一步。如果讀第一遍時還不能理解的話,那就再讀一遍,甚至反復讀題、反復咀嚼,直到弄懂題意為止。
2抓關鍵詞,尋相關量
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通過再讀題,找出題中的關鍵詞、關鍵量,已知條件和待求問題,並尋找這些量之間存在怎樣的等量關系。同時展開聯想,猜想由已知條件可以進一步得到什麼,比如由平行的條件猜想到是否會出現角相等的結論等等。
3火眼金睛,挖掘隱含條件
在審題時,有些條件並沒有直接告訴你,而是隱含在題中的某個條件中或者蘊含在圖形中,這就需要我們善於挖掘隱含的條件,從而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4化陌生為熟悉,化抽象為直觀
審題中科聯想平時所用的思路方法,把陌生的問題轉化為熟悉的問題,有時因為題目比較復雜,為了思考的方便,可以把審題的過程畫在草紙上,通過畫圖、標記、列表或其它方式畫成簡圖,這樣使思考有了支撐點,減輕了記憶的負擔,對於分析問題非常方便。審題時,不妨可以直觀形象地找出題中各個量之間的關系。
5活用思想方法,叩開解題之門
思想方法是解題的靈魂,有的問題需要進行猜想或驗證,有的需要結合具體數據得到一般規律、有的需要進行數形結合,有的需要方程模型等等。所以審題時,聯系合適的思想方法,可順利叩開解題之門。
❸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題
學生解題出現失誤的原因往往是由於他們審題不認真,未看出題目的潛在本質或題目隱含的關系造成的.解題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我們可以從解題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合理的解題步驟.以迅速提高解題能力.由於深入細致地審題、分析、選擇解法是成功解題的前提,所以我們教學過程中必須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❹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畫圖
1、平面圖
對於題目中條件比較抽象、不易直接根據所學知識寫出答案的問題,可以藉助畫平面圖幫助思考解題。
如,有兩個自然數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變,積就增加72;如果A不變,B增加12,積就增加120,求原來兩數的積。
根據題目的條件比較抽象的特點,不妨借用長方形圖,把條件轉化為因數與積的關系。先畫一個長方形,長表示A,寬表示B,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原來兩數的積。如圖(l)所示。
從圖表中可以清楚看出不同的拿法。此題一共有不重復的7種拿法。
從以上各例題中可看出:解題時通過畫圖來幫助理解題意,起到了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作用。我們不妨在解題中廣泛使用。
❺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道客巴巴
教學中,發現中年級學生審題能力很差。題目要求很清楚,學生還是稀里糊塗。某中類型題目已經練習多次,學生還是對書寫格式還要問老師。分析原因:一則可能是低年級考試都是有老師讀題,不清楚的老師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二則個別學生習慣不好,解題時怕動腦筋,對自己缺少自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運算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運算的准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審題的正確與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審題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很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
下面我分試著從應用題、計算題等方面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作一探討。
一、應用題
應用題是由情節和數量關系兩個部分交織在一起組成的。審題過程就是要審清題目的情節內容和數量關系,知道該道題講的是一件什麼事情,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並能找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使題目的條件、問題及其關系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為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具體說來要做到:
(一)、「劃」
劃就是劃出題中關鍵的字、詞、句,刪除次要信息。它要求學生准確理解題意,找准數量關系。因此,審題教學要像語文教學一樣,讓學生理解應用題中每個字、詞、句的意義,培養學生書面語言的閱讀能力和縮句能力。
學生要對應用題中揭示數量關系的關鍵句要反復推敲,理解它的真實含義,為正確解題鋪平道路。
(二)、「讀」
讀,就是認真讀題,初步了解題意。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要培養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一年級教師要進行范讀、領讀。讀題時要訓練學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二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獨立朗讀、逐步過渡到輕聲讀、默讀,養成自覺通過默讀理解題意的習慣。
(三)、「擬」
擬,就是模擬情景,展示數量關系,有些題目可通過指導學生列表、畫圖甚至表演等方法模擬應用題的情景,使應用題的情節、數量關系直觀全面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進而掃除理解題意的障礙。
此外,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
(四)、「復述」
述,就是復述題意,進入情境,用自己的話復述題意,能促進學生進一步分析清楚應用題的情節,使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
復述題意能准確地反映出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審題能力。
二、計算題
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也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題型之一。因此,四則混合運算的審題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做到:
一、「看」
「看」,就是先看一看題目里有幾個什麼數。會有幾種運算符號;再看一看運算符號和數據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內在聯系。
二、「畫」
「畫」」,就是對題目整體觀察後,確定運算順序。即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後算什麼。可採用畫線標序的方法。
三、「想」
「想」,就是分析題中的數值特徵和運算間的聯系,聯想到有關運算定律、運算性質,然後進行運算。
計算題的審題教學,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習慣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計算題算得正確、迅速。
計算題教學還要注意對題目要求的辨別。是口算還是豎式計算,豎式計算是否要求驗算。
審題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形成的一項能力,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❻ 怎麼提高學生審題能力
教學中,發現中年級學生審題能力很差。題目要求很清楚,學生還是稀里糊塗。某中類型題目已經練習多次,學生還是對書寫格式還要問老師。分析原因:一則可能是低年級考試都是有老師讀題,不清楚的老師不厭其煩地反復講解,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二則個別學生習慣不好,解題時怕動腦筋,對自己缺少自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運算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運算的准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審題的正確與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審題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很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
一、應用題
(一)、「劃」
劃就是劃出題中關鍵的字、詞、句,刪除次要信息。它要求學生准確理解題意,找准數量關系。因此,審題教學要像語文教學一樣,讓學生理解應用題中每個字、詞、句的意義,培養學生書面語言的閱讀能力和縮句能力。
學生要對應用題中揭示數量關系的關鍵句要反復推敲,理解它的真實含義,為正確解題鋪平道路。
(二)、「讀」
讀,就是認真讀題,初步了解題意。讀題是了解題目內容的第一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要培養學生反復、仔細、邊讀邊想的讀題習慣。一年級教師要進行范讀、領讀。讀題時要訓練學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二年級開始培養學生獨立朗讀、逐步過渡到輕聲讀、默讀,養成自覺通過默讀理解題意的習慣。
(三)、「擬」
擬,就是模擬情景,展示數量關系,有些題目可通過指導學生列表、畫圖甚至表演等方法模擬應用題的情景,使應用題的情節、數量關系直觀全面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進而掃除理解題意的障礙。
此外,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
(四)、「復述」
述,就是復述題意,進入情境,用自己的話復述題意,能促進學生進一步分析清楚應用題的情節,使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
復述題意能准確地反映出學生對題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審題能力。二、計算題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也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題型之一。因此,四則混合運算的審題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做到:一、「看」
二、「畫」「畫」」
三、「想」「想」,就是分析題中的數值特徵和運算間的聯系,聯想到有關運算定律、運算性質,然後進行運算。
計算題的審題教學,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習慣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對計算題算得正確、迅速。
計算題教學還要注意對題目要求的辨別。是口算還是豎式計算,豎式計算是否要求驗算。
審題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形成的一項能力,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❼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的審題是否准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解決問題准確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針對學生解決問題時在審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學生在審題中存在的問題
(一)讀題困難
1.文字閱讀困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碰到讀題困難,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既有識字上的障礙,又有理解上的困難。隨著學生識字量逐步的增大,讀題困難集中到理解這一點上。尤其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讀懂題意成為最突出的問題。而很多學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述題意。
2.獲取信息不全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面臨更大的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挑戰,他們得根據學習的需要,通過閱讀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但是有些學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條件、未知條件特別是隱含條件。還有一些圖文結合的解決問題,條件給的不明顯,需要從圖中或文字中去挖掘,這樣的題學生比較困難。
如在教學《用連除解決問題》有這樣一道練習題:18片鈣片裝一瓶,小輝每天堅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葯夠吃幾天? 18÷3=6(天), 學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卻忽視了「早晚一次」這條信息(即每天需要吃兩次),學生沒有完整的提取題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識經驗匱乏
受到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影響,他們的一些生活經驗比較粗糙,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這些生活經驗的不足,往往會給學習帶來一定的錯誤。如人教版二下第95頁第8題,學生在解決「下半場2隊得了( )分」這個問題時,由於缺少生活經驗,沒有讀懂籃球賽上下半場比分之間的聯系,直接回答:「下半場2隊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課程跳出「人為應用題」的框架,改變問題情景的呈現方式,由單一的小情境逐漸轉向包含多元信息的問題情景。當題目有很多的信息時,學生往往不能透過繁雜的現象抓到本質的東西,不會從中篩選提煉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審清題目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學生對於這種抽象數量關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四上第48頁第7題,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出現如下錯誤:16×3﹣16=32(元);16×3÷(3+1)=12(元)。此類錯誤原因在於學生對「買3棵送1棵」這句話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將其中隱含的信息分解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從而使問題指向不能,解題思路混亂。
針對上述現象,教師必須隨著學生認知特點的變化,對學生進行必要、適時的審題能力培養,這樣才能及時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讀題,理解題意
1.有序的讀取信息和問題
低段解決問題的題材開放,呈現形式豐富,主要有圖畫、對話、表格等,這對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讀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必備的環節。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低年級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把這些所謂的「信息」過目了一下,就急於動筆,沒有看清題目中的數據、問題以及關鍵字的意思。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收集信息加強指導。在呈現情境圖後,圖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圖中信息的順序,然後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嘗試,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採用「①②③讀題法」,「①」是先看的條件,「②」是後看的條件「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後,都可以標出「①②③」。如一年級下冊第71頁的第11題: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讀讀題目的意思,然後問「你覺得這兩個信息哪個放前面更合適些,最後讓學生說說這兩個信息的關系。只有學生能有條理地表述各個信息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題意。
2. 指導信息中蘊含的意思
受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低段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理解題目的意思,這時老師需要及時地指導題目中蘊含的意思,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述題意。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題目的意思轉化成了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47頁第3題:其中第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不知道怎麼解決,那麼老師可在此處作適當的鋪墊。「要求籬笆長多少米,其實就是要我們求什麼問題?」通過鋪墊學生就會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這個長方形菜地的周長。
3.聯想信息之間關系
有些題目中信息比較隱蔽,不易察覺,或者信息的數量雖然較多,但與所要解決問題並不一一對應。如何才能讓學生准確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實驗證明應該讓學生主動尋找、運用一定的邏輯思維選擇有用信息。其實培養學生聯想信息之間
❽ 數學課如何提高學生審題能力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注重學生諸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閱讀能力和審題能力。但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我經常發現一些同學「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一點就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數學課程標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去思考這個問題,追尋學生審題、讀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尋找解題的策略。我們應該關注學生讀題、審題能力的培養。
審題是解題的開始,也是解題的關鍵。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解答的結果。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分析學生產生審題障礙的原因,尋找對策,培養學生審題能力。
一、審題能力的含義
審題能力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它包括閱讀、理解、分析和綜合等多種能力,也包括嚴肅、認真、細致的態度等非智力因素。數學學科的審題就是為了正確解題而進行閱讀、理解題目所涉及的數學知識,明確題目給出的條件和要求,並試圖找出條件和結論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思維活動。
二、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
學生在解數學題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錯誤,很多情況下都是產生在審題這一初始環節中。那麼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什麼差呢?我分析一下往往由以下原因造成
❾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運用線段圖解決問題
數學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小學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很多,如實際操作、找規律、整理數據、列方程等等,其中畫圖策略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很基本也很重要的策略。它是通過各種圖形幫助學生把抽象問題具體化、直觀化,從而使學生能從圖中理解題意和分析數量關系,搜尋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這個意義上講,畫圖能力的強弱也反映了解題能力的高低。現在的小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比較薄弱,解決問題的策略相對單一。其實很多數學問題,通過畫畫圖,在畫圖的基礎上找到具體的量或分率和它們所表示的意思,把抽象、模糊轉化為直觀、具體,題意和數量關系也就一目瞭然了。因此注重和利用畫圖策略來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可現實的學習中,學生對於畫圖策略的運用存在兩種情形,越聰明成績越好的人在碰到難題時會主動地畫畫圖來幫助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而很大一部分學生卻是懶得畫或者不會畫,覺得怕麻煩或無從入手。那麼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學會並利用畫圖策略從而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呢,我覺得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創設情境,體驗畫圖策略的價值性
斯蒂恩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圖像,那麼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正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許多數學問題多以文字敘述出現,純文字的問題在語言表述上比較簡潔,桔燥乏味,以至使他們常常讀不懂題意。所以根據其年齡特點,讓學生自己在紙上塗一塗、畫一畫,藉助線段圖或實物圖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還原問題的本來面目,使學生讀懂題意、理解題意,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體驗情境,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產生畫圖的需要,在自己畫圖的活動中體會方法、感悟策略、發展思維、獲得思想。
如六上數學廣角「雞兔同籠」:有8個頭,26條腿,雞、兔各多少只?雞兔同籠是一個讓很多學生學習起來感到頭疼的問題,但是運用畫圖策略卻非常容
易理解且把問題解決。如:畫圖時,先引導學生把8個頭全畫上兩只腿了或四隻腿,發現少的或者多的那些腿是兔子或者雞的,然後依次再添上去,學生有了這一發現後,興趣濃厚,紛紛動手,了了幾筆簡筆畫並通過添腿或減腿就能非常快速地計算出雞或兔有多少只。然後依託畫圖法,再理解假設法中求雞:(8×4-26)÷(4-2)=3(只),為什麼除以(4-2)的差就容易多了。我也曾把這道題用畫圖法叫我讀二年級的兒子來做,他居然也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很感興趣,畫得得心應手,並且很快地解答出來。畫了幾次以後,他居然也能感悟出通過算式來計算了。
❿ 如何讓孩子提高數學審題能力
一、 審題的重要性 「面對已經做過好幾遍,講了好幾次,強調好幾回的題,學生怎麼又錯了?」這樣的報怨,大家太熟悉了吧!現在你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這是誰的錯?當你讓學生認真做題,學生卻還是錯了,原因是什麼?當你讓學生改錯時,你不講他也會做對,原因又是什麼?那就是沒有認真審題,因此,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審題是一個非常重要、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的環節.無論對什麼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審題,可以說,審題是解題的基礎.
二、 何謂審題
1、審題,即看清題目,理解題目所表述的意思.
2、審題是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的重要過程: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便是這樣的道理.
3、審題是學生挖掘信息、遷移信息的過程:審題過程是挖掘信息的過程,也是遷移信息的過程,它是對問題所含信息的提取、組合、加工和表達的過程,只有通過細心、認真的觀察,抓住關鍵的信息,方能認識問題的本質,合理地選擇解題方法.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孩子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在拿到題目時往往看見數字就去加、減、乘、除,有老師對部分學生開玩笑說是加減乘除打架,誰打贏了就用誰.對於一些簡單題目來說,這或許還看不出什麼問題,但對於那些喜歡「拐彎」的題目來說,就會發現問題來了.例如一道這樣的習題:「三位老師帶領82名同學去坐纜車.每輛纜車只能坐2人,至少需要多少輛纜車?」很多學生都沒有將三位老師算進去,因為他們只看見了阿拉伯數字82和2,而似乎忘記了「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