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學最好的國家是哪一個
古今往來,你覺得數學最厲害,水平最高,對數學發展貢獻最大,數學家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美國!一超多強嘛!美國現在綜合實力這么強,科技發達的背後肯定有著非常強的數學水平在支撐!就像少林寺,可能沒有江湖第一高手在那裡,但誰都不敢小看它!眾多全球排名靠前的高等院校不知道藏著多少高手,數學研究水平一定很高!惠特尼,馮諾依曼也享譽全球!
答案並不是,美國確實現代數學水平很高,但惠特尼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主要是歷史太短,200多年建國史,大部分數學家說不定都是移民,起碼在數學發展最重要的時期,他是沒有參加的,不像少林寺。
——德國!眾所周知,高斯是德國的!還有萊布尼茨!兩個超級高手坐鎮!夠強吧?而且不是說德國人最嚴謹嘛,數學需要嚴謹的思維,肯定是德國厲害!
答案也是不是,德國人對數學的貢獻可能就集中在高斯和萊布尼茨了,近現代太多人去物理那邊玩去了,可能是物理最厲害的,但對比物理來說,數學差了不少。
——英國!哦,不對,好像牛頓也是物理學更出名一點,雖然數學上也貢獻了微積分,俄羅斯!畢竟是大國!是不是也很厲害!
英國不談了,牛頓一個人幾乎封鎖了英國科學一百年的發展,蘇聯當時確實很厲害,但解體之後元氣大傷,絕大部分的人才都去了美國,以至於有這么一句話:什麼叫美國的大學?就是美國的大樓、俄國的教授、中國的學生。
答案是法國。
這個感覺最浪漫的國度,是數學(最嚴謹學科)水平最高的國家。
㈡ 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傑出的科學家
美國1901年後的諾貝爾化學物理獎遠多於德國。英國也略多於德國,1901以前德國大師級多半是猶太或者斯拉夫人,本族高手遠不如戰勝國們多。高斯恩格斯萊布尼茨等等都是標準的猶太民族,德國的特點是匠人數量遠多於大師,所以1901年後它的諾貝爾數學獎遠少於法國美國英國等等,因為猶太天才都跑光了,只能搞搞化學等實驗科學了。美國的戈達德發明火箭比布勞恩早多了。而且光看獲獎根本無法代表各國實際人力資源人才質量和數量水平,為何呢?蘇聯二戰後跟美國爭霸那麼多年,蘇聯或者俄羅斯的人才質量和數量科技水平明明跟美國不相上下,然而俄羅斯的諾貝爾獎並不多。同樣中國,日本,拉丁阿拉伯斯拉夫國家很多都是天才輩出,可惜諾貝爾獎都不多,但你能說這些國家的生活生產水平都極度低下?德國對蘇聯之所以前期有優勢,完全是因為德國准備比蘇聯充分太多倍的緣故。一個精心准備了幾年的國家處在自身的頂級戰備狀態,去偷襲一個完全沒有進入戰備狀態,國家戰爭機器還完全沒有運轉起來的國家,當然會有巨大優勢。可惜一旦對手回過神來國家機器真正開動起來,德軍優勢就盪然無存甚至面臨亡國滅種的境地。所以在雙方都准備充分的時候,德軍往往沒有任何優勢甚至還處於各種劣勢才是它納粹人種的真相。德國吹的往往都是自己巔峰狀態去偷襲別人的衰落甚至無准備狀態的情況,但它們從來不敢面對人家狀態好的時候自己的差距和潰敗。二戰前德國是被美國扶持去偷襲蘇聯的
二戰爆發前美國資本確實為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資金技術。
1924年到1933年,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經手流入德國的貸款總額為330億馬克,其中的最大三筆款項,分別建立和幫助了三家大工業卡特爾(一種壟斷形式)。這三家卡特爾分別是德國通用電力(A.E.G),聯合鋼鐵,I.G.法本,它們分別控制了電力、鋼鐵和化工行業,把握了德國的工業命脈。到1937年,聯合鋼鐵和IG法本生產的爆炸物加起來佔全國總量的95%,著名的克虜伯軍火公司也在它們控制之下。這個不僅得益於美國貸款,還有美國的技術。
華爾街還通過所控制的德國寡頭企業向希特勒的競選提供了支持。希特勒上台後,1933年8月,美國銀行協會同德國就貸款問題進行談判。美國銀行同意德國延期償還以前的貸款,並且保證今後美國在德國的資本和產業的全部收入只在德國使用,並用此來興建新的軍事企業或者改建原來的軍工企業。
從1933年到1939年,在德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准備的6年時間里,杜邦財團與化學公司、洛克菲勒財團和美孚石油公司、摩根財團及它控制的電報電話公司、福特汽車公司(亨利福特本人由於與納粹的合作還得到了十字鷹徽勛章)爭先恐後跟德國簽下了巨額的戰略原料和軍工項目的訂單。僅僅飛機一項,1934年8個月中美國對德國的出口數量就比1933年增加了不止5倍。33年到39年間,在納粹德國的軍事機構中營業的美國公司超過60家。
在技術輸出貿易上也毫不含糊,杜邦公司通過I.G.法本把氯丁橡膠和飛機防爆劑的技術賣給德國;坦克潤滑油的技術是從美孚石油公司得到的;希特勒發展空軍的重要幫助來自於美孚在德國設立的一家飛機專用汽油廠;電報電話公司參加了德國新型飛機的研製。後來在戰爭中,連美國的海軍部長都承認是美國向希特勒提供了最先進的飛機發動機。網路德吹吧歡迎大家看各種真相
㈢ 為什麼二戰時的德國科學家如此厲害
厲害?
那怎麼原子彈沒搞出來?
為什麼連像樣的遠程轟炸機都造不出來?英國的轟炸機1940年就可以從本土起飛,轟炸德國本土。而不列顛空戰時,德國的轟炸機從法國和挪威起飛,到倫敦上空卻只能停留25分鍾。
為什麼英國可以破譯德國的密碼,而曾經是世界數學研究中心的德國卻到戰敗也只破譯出美國的外交密碼(還被美國人發現了,故意散播假情報。)
戰前蘇聯人參觀德國人的坦克可工廠,對4號坦克就是德國最先進的坦克根本就不相信,認為是德國人故意封鎖他們,拿如此落後的坦克忽悠他們。所以,蘇德戰爭爆發後,當T34坦克出現後,德國人是非常震驚和驚慌的。
德國充其量不過一個中等規模國家,本來還有些科研和教育積累,但是納粹上台後,推行反猶種族政策,赫赫有名的哥廷根數學研究所的科學家被迫跑了五分之四。德國整體研究水平遭遇斷崖式的崩塌。德國唯一可以勉強保持的優勢只有其傳統的化學和化工領域了。
㈣ 怎麼我一眼望去數學歷史上的人物,絕大部分都是法國和德國人
和思想文化有關系
德國是歐洲第二文藝復興的故鄉和文化尤其是哲學的集中地。
最重要的就是全民教育的普及,這個傳統從普魯士公國開始就有了
在當時的普魯士兒童不接受教育是觸犯法律的
普魯士國王提供皇家宮殿給大學作校舍,同事解放教育和思想,高等學府的大部分資金來自皇室,但是皇室無權干涉高等學府的任何研究。(這點中國到現在都沒能實現)
所以普魯士統一德國後僅一代就創造了以德國為首的第二文藝復興,創造了維也納、慕尼黑、歐洲近代文藝的搖籃
㈤ 從世界數學史看,古代,近代,現代的世界數學聖地在哪裡...最好有分析...
1.古代時期在中國,原因有很多,下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數學的蓬勃發展時期,計有《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等算學著作問世。
祖沖之、祖暅父子的工作在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他們著重進行數學思維和數學推理,在前人劉徽《九章算術注》的基礎上前進了一步。根據史料記載,其著作《綴術》(已失傳)取得如下成就:①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六位,得到3.1415926<π<3.1415927,並求得π的約率為22/7,密率為355/113,其中密率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的最佳值;歐洲直到16世紀德國人鄂圖(Otto)和荷蘭人安托尼茲(Anthonisz)才得出同樣結果。②祖暅在劉徽工作的基礎上推導出球體體積公式,並提出二立體等高處截面積相等則二體體積相等(「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定理;歐洲17世紀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列利(Cavalieri)才提出同一定理
賈憲在《黃帝九章演算法細草》中提出開任意高次冪的「增乘開方法」,同樣的方法至1819年才由英國人霍納發現;賈憲的二項式定理系數表與17世紀歐洲出現的「巴斯加三角」是類似的。
秦九韶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1247年,他在《數書九章》中將「增乘開方法」加以推廣,論述了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並且例舉20多個取材於實踐的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為十次方程)。16世紀義大利人菲爾洛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
2.近代在歐洲。是因為有了文藝復興
數學在文藝復興時期取得了重要發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發現。義大利人卡爾達諾在他的著作《大術》中發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這一公式的發現實應歸功於另一學者塔塔利亞。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爾達諾的學生費拉里發現,在《大術》中也有記載。邦貝利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約的情形,並使用了虛數,還改進了當時流行的代數符號。符號代數學是由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確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門》,對代數學加以系統的整理,第一次自覺地使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和已知數。韋達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方程的識別與訂正中,改進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還建立了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方程根與系數之間的關系,現代稱之為韋達定理。 三角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論各種三角形》是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書中對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進行了系統的闡述,還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數表。哥白尼的學生雷蒂庫斯在重新定義三角函數的基礎上,製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數表。法國人笛卡兒於1637年,在創立了坐標系後,成功地創立了解析幾何學。費馬建立了求切線、求極大值和極小值以及定積分方法,對微積分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將不定方程的研究限制在整數范圍內,從而開始了數論這門數學分支。在和帕斯卡在相互通信以及著作中建立了概率論的基本原則——數學期望的概念
3.現代沒有定論,應該是美國。
因為很多科學都離不開數學,特別是物理學,而數學和物理學又關繫到武器等等。從美國的武器應該可以看出該國的實力
另外,現在世界性的數學獎共有48個,美國頒發 的就有近20個,而獎項得主也以美國為最,這也應該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來。
㈥ 為什麼德國人數學差,為什麼世界一半的諾獎得主都是德國裔科學家
德國諾獎獲得者里超過60%都是猶太人。兒1933年納粹上台開始排猶和反猶後,德國任獲得諾獎的比例陡降至10%。
如果仔細探查,可以發現有多少德國的所謂科教榮譽其實都是猶太人創造的。
㈦ 為什麼愛因斯坦數學只考了一分卻能當上科學家
愛因斯坦他是德國人,在德國一分就等於滿分在中國一百分才等於滿分,在德國一分等於滿分三分等於還行六分等於不及格,所以說這不是吹,況且愛因斯坦跟我們在國家也不一樣,所以
㈧ 智商勝過愛因斯坦,高考快滿分的數學天才,後來怎樣了
很多人都非常在意孩子的智力,畢竟這意味著一個孩子今後的成長。特別是在有了一種"智力量表"之後,便開始把人們的智力非常直白的表現了出來。在這張表當中人們的平均智力在100左右。低於85的人被評定為智商偏低,而高於130的人,就是我們平常經常說的那種天才了。
一直以來數學都是他的最愛,所以他參加了大大小小很多的數學競賽。基本上每一次都會拿到獎項。14歲的時候,他考進了弗林德斯大學。碩士畢業的時候只有17歲,等到21歲的時候已經拿到了博士學位。
如今的天才兒童陶哲軒已經長大成人了,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生命當中的另一半。如今的他已經成為了大學裡面的教授,教著比他歲數還大的學生。這樣的生活對於他來說非常的幸福,畢竟生命當中有自己非常喜歡的數學,身邊還陪著一個相愛的人。
㈨ 德國人為什麼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閱讀習慣,動手能力,而不是知識量的積累,沒有題海練習和抄寫練習。會讓孩子參加各類運動協會,舞蹈,繪畫,音樂等才藝培訓,鼓勵獨立思考。德國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閱讀習慣,動手能力,而不是知識量的積累,沒有題海練習和抄寫練習。會讓孩子參加各類運動協會,舞蹈,繪畫,音樂等才藝培訓,鼓勵獨立思考。遵循兒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長發育規律。 沒有升學壓力,大學寬進嚴出。沒有中考,小學沒有入學考試。中小學無重點非重點之分,就近入學。。德國小學階段作業很少,下午沒有課,老師經常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散步。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小學里注重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和注重開發小孩的想像力和創意。手工課是德國小學最注重的,每家每戶每個地下室,幾乎是一個小工廠,每個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電工、鉗工、汽車修理工。 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幼兒園都會給這些學前班的孩子進行一些單獨的輔導課程,學習的內容不多,主要是認識一下字母、單詞、數字等內容,目的是讓准備上學的孩子知道上學大概是個什麼樣子。輔導結束的時候也會有個測試,看看孩子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這個測試可不像中國考孩子背唐詩,做數學題,認識多少字。這個測試不是看孩子學了多少知識,而是看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聽懂大人講話?會不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會不會畫個圓圈?認不認識各種顏色?能不能專注地聽老師講故事?幼兒園老師也會給孩子的行為做一個評價,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們還要到醫生那裡做一個檢查,證明身體發育都正常。這些東西基本就是入學測試的內容了。一般情況下,智力正常、滿6歲的孩子們都能順利入學。 在一個孩子是否能上學的考核中,德國家長和老師比較重視孩子的表達能力,德國人認為表達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數學能力。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運用語言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復雜深奧的數學題目卻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須面對的。如果一個人數學不好,也沒有關系,只要將來工作的內容不和數學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語言不好,和別人溝通有障礙,卻容易被別人當「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兒園老師發現某個孩子的發音不夠准確,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都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門的語言治療師那裡進行訓練。這種訓練是一對一的練習,語言治療師可以觀察孩子的發音,用各種方式進行糾正和強化,陪孩子閱讀,增加詞彙,創造條件讓孩子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讓孩子在語言上「吃虧」。當然這種訓練也不需要父母掏錢,幼兒園老師推薦,兒科醫生同意,醫療保險公司就付費了。 理論上分析,生長發育規律就是教育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兩者的相關度越高,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該把生長發育規律視為普遍的教育規律。但現實中大量教師缺少對孩子生長發育規律的了解。因此教師職前培養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必須做重大調整,在幼兒師范的課程體系中需要引入兒童生長發育和兒童營養的教學內容,促使未來的幼教從業人員形成科學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兒童理念,掌握必須的知識,具備必需的能力,奠定他們今後實踐的基礎。 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即教育規律還可以找到許多旁證。以數學學習為例,我國兒童的數學計算和思維能力一般優於外國孩子,國內並不是很優秀的學生,去國外讀書都會是成績很好的學生,尤其在數學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孩子數學概念發展的規律是一樣的,一般從幾何圖形的識別和歸類開始,其次是讀數、寫數。讀數和寫數開始,到進位是一個難關。我們現行教育教學體系從寫數開始,先給孩子們來個「下馬威」,然後很快進入到時間進位換算和數字貨幣換算等,由於孩子缺乏生活實踐,認知水平達不到,強制記憶很容易讓孩子有挫敗感,喪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再比如培養語言學習能力,盡管各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語言發展的規律基本趨同,掌握並運用好這些規律有利於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兒童醫學中心兒保科的研究顯示,學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個詞彙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寶寶……這是個規律。若是違反規律,教他們其它詞彙,雖然能學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時間。從詞彙分類曲線來看,孩子掌握的10個詞彙中,有7個是人物詞彙,2個是動物詞彙,1個是其他詞彙。掌握的50個詞彙中,大概有近20個物品詞彙、14個人物詞彙,其餘的是動物詞彙和其他的詞彙,這是孩子掌握詞彙的基本規律。在孩子語言學習的過程中,17-18個月是語言學習的爆發期,但因人而異,有人會提前一點,有人會推遲一點,但千萬不要期望孩子12-13個月就提前進入語言學習爆發期。在語法結構的學習過程中,當詞彙量達到80-90個時,孩子才可能說出名詞、動詞結構,才會說代詞、形容詞、名詞。比如學會說「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歲至四歲半的時候才可能。還有若詞彙量積累到40個以上,孩子會了解「和」這個連接字的涵義。詞彙量達90個以上,孩子能理解「……著」的涵義,如「凍著了」「打著了」等。若將這些生長發育中的規律很好地運用到語言教學中,語言教學效果將會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規律則要付出很大代價,如犧牲孩子的時間、快樂與興趣等。 如何認識並且運用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去設計教育活動,課程、教學改革是否能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目前缺少足夠的關注及必要的研究。從發育兒科醫生角度看,能不能通過研究發現更多的生長發育規律,而且更多地去宣傳這樣的規律?現實中醫生可能對研究更感興趣,而對其宣傳、推廣和應用研究結果則不夠用心遵循兒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長發育規律。 沒有升學壓力,大學寬進嚴出。沒有中考,小學沒有入學考試。中小學無重點非重點之分,就近入學。。德國小學階段作業很少,下午沒有課,老師經常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散步。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小學里注重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和注重開發小孩的想像力和創意。手工課是德國小學最注重的,每家每戶每個地下室,幾乎是一個小工廠,每個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電工、鉗工、汽車修理工。 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幼兒園都會給這些學前班的孩子進行一些單獨的輔導課程,學習的內容不多,主要是認識一下字母、單詞、數字等內容,目的是讓准備上學的孩子知道上學大概是個什麼樣子。輔導結束的時候也會有個測試,看看孩子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這個測試可不像中國考孩子背唐詩,做數學題,認識多少字。這個測試不是看孩子學了多少知識,而是看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聽懂大人講話?會不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會不會畫個圓圈?認不認識各種顏色?能不能專注地聽老師講故事?幼兒園老師也會給孩子的行為做一個評價,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們還要到醫生那裡做一個檢查,證明身體發育都正常。這些東西基本就是入學測試的內容了。一般情況下,智力正常、滿6歲的孩子們都能順利入學。 在一個孩子是否能上學的考核中,德國家長和老師比較重視孩子的表達能力,德國人認為表達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數學能力。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運用語言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復雜深奧的數學題目卻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須面對的。如果一個人數學不好,也沒有關系,只要將來工作的內容不和數學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語言不好,和別人溝通有障礙,卻容易被別人當「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兒園老師發現某個孩子的發音不夠准確,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都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門的語言治療師那裡進行訓練。這種訓練是一對一的練習,語言治療師可以觀察孩子的發音,用各種方式進行糾正和強化,陪孩子閱讀,增加詞彙,創造條件讓孩子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讓孩子在語言上「吃虧」。當然這種訓練也不需要父母掏錢,幼兒園老師推薦,兒科醫生同意,醫療保險公司就付費了。 理論上分析,生長發育規律就是教育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兩者的相關度越高,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該把生長發育規律視為普遍的教育規律。但現實中大量教師缺少對孩子生長發育規律的了解。因此教師職前培養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必須做重大調整,在幼兒師范的課程體系中需要引入兒童生長發育和兒童營養的教學內容,促使未來的幼教從業人員形成科學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兒童理念,掌握必須的知識,具備必需的能力,奠定他們今後實踐的基礎。 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即教育規律還可以找到許多旁證。以數學學習為例,我國兒童的數學計算和思維能力一般優於外國孩子,國內並不是很優秀的學生,去國外讀書都會是成績很好的學生,尤其在數學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孩子數學概念發展的規律是一樣的,一般從幾何圖形的識別和歸類開始,其次是讀數、寫數。讀數和寫數開始,到進位是一個難關。我們現行教育教學體系從寫數開始,先給孩子們來個「下馬威」,然後很快進入到時間進位換算和數字貨幣換算等,由於孩子缺乏生活實踐,認知水平達不到,強制記憶很容易讓孩子有挫敗感,喪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再比如培養語言學習能力,盡管各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語言發展的規律基本趨同,掌握並運用好這些規律有利於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兒童醫學中心兒保科的研究顯示,學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個詞彙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寶寶……這是個規律。若是違反規律,教他們其它詞彙,雖然能學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時間。從詞彙分類曲線來看,孩子掌握的10個詞彙中,有7個是人物詞彙,2個是動物詞彙,1個是其他詞彙。掌握的50個詞彙中,大概有近20個物品詞彙、14個人物詞彙,其餘的是動物詞彙和其他的詞彙,這是孩子掌握詞彙的基本規律。在孩子語言學習的過程中,17-18個月是語言學習的爆發期,但因人而異,有人會提前一點,有人會推遲一點,但千萬不要期望孩子12-13個月就提前進入語言學習爆發期。在語法結構的學習過程中,當詞彙量達到80-90個時,孩子才可能說出名詞、動詞結構,才會說代詞、形容詞、名詞。比如學會說「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歲至四歲半的時候才可能。還有若詞彙量積累到40個以上,孩子會了解「和」這個連接字的涵義。詞彙量達90個以上,孩子能理解「……著」的涵義,如「凍著了」「打著了」等。若將這些生長發育中的規律很好地運用到語言教學中,語言教學效果將會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規律則要付出很大代價,如犧牲孩子的時間、快樂與興趣等。 如何認識並且運用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去設計教育活動,課程、教學改革是否能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目前缺少足夠的關注及必要的研究。從發育兒科醫生角度看,能不能通過研究發現更多的生長發育規律,而且更多地去宣傳這樣的規律?現實中醫生可能對研究更感興趣,而對其宣傳、推廣和應用研究結果則不夠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