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怎麼復習數學米和厘米

怎麼復習數學米和厘米

發布時間:2022-06-20 00:03:29

① 二年級上冊米厘米口訣是什麼

一米等於100厘米。

米、分米、厘米都是長度度量單位。

因為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所以1米=1x10分米=1x10x10厘米=100厘米。

即1米等於100厘米。那麼米和厘米之間相差100倍的關系。

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是人類為了規范長度而制定的基本單位。其國際單位是「米」(符號「m」),常用單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納米(nm)等等。長度單位在各個領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厘米,長度單位,簡寫(符號)為:cm。有關厘米的單位轉換:1厘米=10毫米=10000微米=10000000納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附:厘米俗稱公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厘米

② 小學二年級數學怎麼復習

小學二年級數學復習:
一、復習內容:長度單位,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角的初步認識,表內乘法,觀察物體,統計和數學廣角。
二、學情分析:學生對本期所學基礎知識掌握的一般,有關概念部分學生掌握的較差,主要表現在平時訓練時學生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計算方面有80%的學生已經過關,個別學生由於學習習慣差計算經常出錯。在能力方面,目前在兩位數加減中學生基本能夠正確計算,在乘法有關計算中個別學生存在問題,特別是解決問題和自己提問題不夠完整。通過期末總復習,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和邏輯思維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三、復習目標:1、進一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的計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夠正確,迅速地進行計算和進一步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2、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熟練運用乘法口決進行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3、通過復習進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熟記1米=100厘米,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並形成估計長度的意識。4、進一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稱,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和畫線段、角和直角。5、繼續辯認從不同位置觀察簡單物體的形狀和進一步認識軸對稱現象。

③ 米、厘米、分米,毫米公式

米、厘米、分米、毫米的會式是:1米等於10分米,1分米等於10厘米,1厘米等於10毫米,所以1米等於1000毫米,這個公式應該是小學數學學的知識。

④ 請問怎麼才能有效的讓孩子記住什麼是毫米厘米分米\米

找一個有毫米、厘米、米刻度的捲尺,並要孩子給自己或家人量身高、腳等身體部位的長度,分別用毫米、厘米、分米、米為單位做好記錄,這樣就有了感性認識,能加深記憶。

⑤ 怎麼學習毫米,厘米,米,學的快

1,第一個教學活動是讓學生認識1分米有多長這個知識點。讓學生先估計再進行測量那根10厘米左右的鉛筆,當學生測量出鉛筆有10厘米左右時,順勢引出分米與厘米的關系。
2、第二個教學活動是讓學生認識1毫米有多長這個知識點。讓學生測量6厘米多一點的小木棒,當學生對「多一點」都說不出所以然時,我乘機引導學生觀察1厘米中間有幾個小格,當學生說是10小格時,我給學生介紹每個小格就是1毫米,從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
3,為了讓學生加深對1分米、1毫米的認識,我又讓學生實際測量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有的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有的測量自己文具盒的長、寬、高,還有的測量硬幣的厚度等等,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長度單位的感性認識,同時使長度單位得到了應用。

⑥ 怎樣講好一年級數學厘米和米的復習課

運用20+20練習型教學模式追求優質高效的教學課堂---------淺談如何讓低段的數學課堂更有效於都縣城關小學一4班鄧雲群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入學不久的兒童,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當我們面對這些低段的孩子的時侯,是否應該的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讓孩子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而有價值的數學,就是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並且有助於他們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思維方式等運用於生活現實的數學,是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促進其思維品質提高的數學。練習型課堂教學是最能體現有價值的數學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如何在我們的低段課堂教學中運用「20+20」練習型教式學模,充分體現、發揮練習的價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教學質量與效率,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一、開發教材資源,呈現多樣化的方式構建有效的知識體系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師必須要認真鑽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詳細的解讀教材是開展有效教學的保證。根據教材提供的內容、班級的不同、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需要對教材及其他課程資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對教材里的習題作適當調整、組合、補充、開發練習的價值,使之能有基礎性、層次性、針對性、多樣性、開放性、實踐性,能從質、量兩方面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生需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個性差異,分層次、分類型、分程度地進行備課。一節課的目標要把它放在一個章節或一個單元甚至整個學科中去定位,讓學生明確這一知識點在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圖片、每一個活動的作用,並且還要弄清他們之間的聯系,規劃好教材上知識的呈現方式。這樣我們才能構建有效的知識體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輕松自如的投入到學習中。當然有效課堂的實現還應關注老師和學生的關系。這么多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這比什麼都重要。孩子因為喜歡你,他們就會在你的課上表現的特別的積極,不管你讓他們做什麼事情他們都會很好的去完成,師生間有了默契就會大大提高課堂效益。二、合理運用課堂時間,藉助生活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對教師達成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教學行為的評價,是教學價值的表現。在劉校長提出的「20+20練習型教學模式」的倡議中,我在低段的數學教學中是這樣實施的:前20分鍾是精講部分,以教師的主導、引領為主,後20分鍾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鞏固練習、內化所學為主。這樣分配時間是因為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等重要,可以將一個知識體系或一個章節的內容以教師主導、引領和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進行一比一的時間分配。(一)創設情境教學凸顯數學味,追求課堂教學實效性(前20分鍾)1、基本訓練:(3分鍾左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節課都要注重學生「雙基」的落實。尤其是低段的數學教學,計算是最基本的基礎知識的,可是在我接觸過的不少孩子中,10以內的加減法還好,可是到學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加減法就明顯的感覺基礎知識不扎實了,計算時常會出錯。所以我會在每堂課的教學初進行1—2分鍾的基礎訓練,(如:開火車的方式口算老師出示的算式卡片,點個別孩子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孩子在草稿本上進行聽算等形式)使學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形成並最終得到相應培養與提高。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2分鍾以內)以舊引新,從准備題過渡到嘗試題,充分發揮知識的正遷移作用,為學生學習新知鋪路搭橋做好准備。同時,使學生能夠明確這堂課學習的目標是什麼,要求是什麼。這一環節時間盡量不要超過2分鍾。「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設計一個新穎的有趣的情景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提起來是我們每個老師都在思考也是不斷在實踐著的事情。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這點就更為重要。好說好動,精力分散是一年級學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因此,一個好的開頭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讓他們自覺地參與到你的課堂中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時的教學中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總是想方設法去尋找、挖掘和教學內容有關的題材。比如:我記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學「10的認識」,其實學生都認識10,可我們書本上還是有這個知識點,怎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能饒有興趣地聽課從而使得我能很好地開展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通常就運用這樣的一個開頭:出示數字娃娃教具「0」,接著出「1」「2」「3」「4」「5」「6」「7」「8」「9」,同時我自己配音:「9」說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來打抱不平,說:「如果我與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學生一個個瞪大眼睛看著我操作,這時我問:「小朋友,你們相信嗎?」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們緊緊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學生引入新課:「10的認識。」效果出奇的好。用孩子所喜歡,熟悉的藝術形象編一段新奇的故事,讓故事裡的主人公「碰上」數學問題,讓學生替它解決問題也能達到同等效果。如:「教乘法的初步認識」導入新課時,編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小燕子和大公雞比賽數數。小燕子飛快地念:1、2、3、4、5、6、7、8、9、10,而大公雞則不慌不忙地叫著「二五一十」結果,大公雞贏了。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大公雞用什麼方法數嗎?我們今天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就教你學會這個本領。這樣用故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理,激起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3、情景交融,探究新知,老師精講(15分鍾左右)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特別是對於低段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是以無意注意為主的,而無意注意又受興趣的影響,所以根據情境教學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從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生動、真實、具體的人和物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讓學生在愉悅中快樂地學習,寓教於樂。講故事是學生喜愛的一種方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轉化為妙趣橫生的學習活動,融知識教學於情趣之中,使學生百學不厭。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會根據教材內容,把所教知識編成故事讓學生學習,有利於讓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同學們排隊做操,小紅前面有10個同學,後面有3個同學,這一隊一共有多少個同學?這時,許多同學不假思索地列出算式10+3=13(個),教師不急於將答案告訴他們,而是給他們講一個故事:「有一天,14隻小鴨子排著整齊的隊伍在鴨媽媽的帶領下,從河的一邊游到另一邊,上岸以後,鴨媽媽一數叫了起來,不好!丟了一隻鴨,可她向前看看,向後數數,她的孩子並沒有少,真怪,14隻鴨子怎麼會變成13隻呢?同學們嘩然大笑,鴨媽媽真糊塗,她把自己給忘了,在笑聲中,部分同學恍然大悟,我也好糊塗呀,怎把小紅給忘了?學生在有趣的故事中發現問題,糾正錯誤,活躍思維,培養興趣。又如:對入學不久的學生進行應用題啟蒙教學,出示一幅鮮艷美麗圖畫,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優美的畫景中,開始了教學活動。師:樹上有幾只小鳥?生:3隻小鳥。(師:這3隻鳥是巳經知道的,叫做巳知條件)師:又飛來了幾只小鳥?(教師拿著「飛來的小鳥」圖片往樹上移)生:又飛來了2隻小鳥。(師:飛來的2隻小鳥,也是我們巳經知道的,叫做另一個巳知條件)師:現在樹上一共有幾只小鳥?(這是我們要求的問題)生:一共有5隻小鳥。師:「5」是怎樣得出來的?生:樹上的3隻小鳥和飛來的2隻小鳥合起來是5隻。教師通過由景到情,以情喻理在形象情境中得知,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應用題結構觀念。要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活力,體現魅力,就一定要把數學課堂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課堂教學。(二)、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提高練習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後20分鍾)1、鞏固新知,提高課堂學習效:(15分鍾)練習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無論是新授還是復習課都離不開它,同時也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數學課程標准》提出讓學生「體驗數學」的過程性目標,強調數學課程要從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體驗,一般來源於強烈的認知沖突,並在親歷性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解決問題,獲得體驗。不斷地強化和拓展學習體驗,有利於為後續學習積累新的經驗。「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就讓學生實施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是從手、眼、腦協調活動開始的,對於小學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認識的對象與學生之間縮短距離,進行直接的認識活動。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新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保障「堂堂清」,教師在設計訓練習題時也應與教學相輔相成,要在練習設計的目的、形式、容量等方面下功夫。課堂練習的設計盡量做到:(1)、少而精。(2)、具備典型性。(3)、能集中體現教學內容的精華。(4)、題量適當、恰到好處。(5)、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作業分層布置,盡可能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不同的作業要求,提升作業布置的有效性。如:在鞏固應用題結構的課堂教學時,我把預先准備好的有關聯的條件卡片出示後,組織學生找朋友的游戲比誰找得對,找得多,卡片內容是:白羊20隻,白羊和黑羊共24隻,黑羊4隻,黑羊比白羊少16隻,白羊比黑羊多16隻。在整個游戲活動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一個個爭著發言,先後編出了求剩餘,求和,求差,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求倍數等應用題十多道,弄清了這些應用題的結構。在低年級練習中,諸如「開火車,搶紅旗對位、配對接力賽」游戲,寓數學教學於活動中,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都是很有益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過程。因此,教師應創設必要的合作探究情境,採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獲取知識。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教學一年級《讀數、寫數》一課時,教師就要充分創設時間、空間環境,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實踐,一個學生動手擺出一個數,另一個學生根據所擺的寫出相應的數。最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直觀操作、研究交流,揭示讀數、寫數的方法,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悅,積累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又如: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讓學生用分別寫著2、5、8、-、=的五張卡片擺出所有可能出現的減法算式,並用筆記下所擺的算式,以便匯報。即:28-558-285-5,25-852-882-5,,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左右兩組算式的不同之處,讓學生口算出左邊三道題的結果。那麼右邊一組應該怎樣計算呢?這樣,有效激發了孩子主動參與的探究熱情,讓做數學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原動力。課中「如果遇到個位數不夠減怎麼?你會算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富有思考性、挑戰性的問題,像磁鐵般吸引了學生,當學生發現有的題目無法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時,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被激活,就在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時,教師又提出:「25-8=?」這道題無法口算的,可以藉助小棒擺一擺、看誰的方法多?學生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沉浸在操作探究的興奮之中,終於探索出六種計算方法。這樣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而且還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主學習和自主創新的意識。2、整理再現:(3分鍾以內)本環節是培養學生從「學會」轉到「會學」的一種方法。培養學生能夠把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整理小結,再現學習目的,盡量安排學生自己小結整理。讓學生小結學習的方法、學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等等。為了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就要求我們老師設計科學的板書,讓板書具有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整理復習的方法,理清思路,促進和優化相關知識的構建的功能。可以通過設計訓練、回答問題等形式完成整理再現。讓學生的認識進一步升華,同時做到前後呼應,使整堂課結構嚴謹,層次清楚。3、拓展新知:(2分鍾以內)課末,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或非常規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是新知識點的延伸,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認識上的飛躍、思維上的深化。這樣,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巧妙實施多種評價方式,追求課堂教學的真實有效要想提高課堂練習的真實有效,除了做好以上幾點之外,還應注意對有效的課堂練習進行有效的評價。因為對課堂練習進行評價的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與思想交流的過程,更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新課標指出,實施評價是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練習課的教學評價也要求師生共同參與,注重發展學生的評價能力。例如:學生完成一道練習題後,教師可暫不進行評價,而是先請這位學生說說本次練習題的類型和自己在做題過程中的一些想法,然後請其他同學交流意見,最後教師再作出評價。這樣不僅便於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狀況及時調整教學進程,而且也可促進學生評價能力的發展。對於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賞識」和「挑刺」相結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實施縱向對比式評價。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善於從不同階段的回顧對比,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總之,我們不難發現,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對話為內容的課堂教學文化,構建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有效課堂。

⑦ 二年級數學米分米厘米怎麼教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單位轉換
請採納,謝謝。

⑧ 小學數學米厘米分米換算公式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長度單位,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閱讀全文

與怎麼復習數學米和厘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