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怎樣教好一年級數學
小學數學怎麼樣學?隨著小學數學教材的不斷更新,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算數題,而是將許多的生活中運算加到小學的知識中,這樣一來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學數學的成績加大了難度.那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怎樣掌握方法才能學好小學數學?
以上九點是有關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提出相關的方法.希望能給你帶來借鑒和參考的價值,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正確的方法提高成績.
2. 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應用題怎樣講解最好
小學一年級應用題,最好培養孩子用畫圖的方法去思考。對於低年級同學,教會孩子是不容易的,那麼就需要我們家長和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去講解。
1、小朋友到花園里去澆花,澆好了18棵,還剩10棵沒有澆。問:小朋友一共要澆多少棵花?答案:28
2、王叔叔去參加同學聚會,他和每個人都握了1次手,王叔叔一共握了20次手 問:參加同學聚會的一共有多少人?答案:21
3、小朋和小月每人都有8支鉛筆。小朋給了小月3支後,小月比小朋多多少支?答案:6
4、媽媽買回來一籃子蘋果,吃了6個後,籃子里還剩下4個蘋果,問:籃子原來有多少個蘋果?答案:10
5、李老師給王芳布置20道數學題,王芳第一天做了幾道,第二天又做了幾道,她把剩下的數一數還有11道。問:王芳兩天一共做了多少道?答案:9
6、小紅參加游泳比賽,與參賽的選手每人合照一張照片,一共照了8張。問:一共有多少名選手參加游泳比賽? 答案:9
7、小葉參加羽毛球比賽。比賽共有12人參加,小葉與每個選手都握了1次手。 問:小葉共要握多少次手?答案:11
8、哥哥和弟弟每人都有10塊糖,哥哥給了弟弟2塊。問:現在哥哥比弟弟少幾塊? 答案:4
9、芳芳和軍軍都在看同一本書,芳芳看了40頁,軍軍看了41頁,問:誰剩下的多?多幾頁?答案:芳芳,1頁。
3. 如何教好小學一年級數學
小學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小學學習,他們的學習觀念淡薄,還不知道知識和學好知識對自己意味著什麼,尚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方面,他們已經習慣了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玩玩樂樂、跳跳蹦蹦;另一方面,剛過了兩個月的暑假,嬌慣自由。因此,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養學生課堂常規的習慣
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難免改變不了幼兒園的習慣,課堂上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鍾的課堂對於他們來說一時很不習慣,所以做好小學生的常規,就顯得有些困難,怎樣才能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應做到:
第一,不要太早著急學習課程,要把常規放在首位,因為如果你不把常規搞好,小學生就會很不守紀律,在班上亂跑、亂叫,所以只有把紀律搞好了,你才能正常上課,才能引導學生認真的學習知識。
第二,如果有一項常規沒做好,就要反復的提,反復的練習,嚴格把關,直到做好為止,例如坐姿不端正,就讓他們安靜的坐在椅子上五分鍾,看看誰坐的最端正,誇誇他們,並在每節課上都反復練習,時間一久,就會養成習慣。也可以採用多提醒,常抓不懈,比如我們班的葉周一鳴,個頭小,上課總是坐不住,小手老是不停地動,還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舉手隨口回答問題,我每天不知要提醒他多少遍,現在終於有點成效了。
第三,讓他們養成上課看黑板的習慣,努力吸收黑板上的知識,以便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二、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方式已從被動的學習轉向自主的學習,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准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學生學會求知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應想方設法運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1、首先是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課。
讓學生聽清聽懂老師的要求。小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學生素材的感受與興趣。教學中要讓他們聽清聽懂老師的要求,就要善於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
2、讓學生專注傾聽其他人的發言。
一年級小朋友剛入學時最大的一個弱點就是當別人發表意見時,不懂得如何認真傾聽。有的一心想表現自己,他高高地站起來,邊舉手邊不停地喊「我來,我來」,有的隨心所欲地看書,有的甚至吃零食、玩玩具。此時,我們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如果任其自由散漫,課堂的學習效率將大打折扣,而且會滋長某些不良習慣的蔓延。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就示意發言的同學停一下,並說:「還有幾個小朋友沒准備好呢!比比誰聽得最認真!」「比一比,他的說法跟你是不是一樣,歡迎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樣多次及時的提醒與交流評價,學生能逐漸養成認真傾聽教師和同學發言的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說的習慣
在教學中加強說的訓練,培養說的習慣,有利於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於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發展。
1、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
班級里,總有那麼一些膽大敢說的孩子,也不乏膽小怕言的學生,針對實際,以敢說者帶動、激勵怕言者。
2、讓學生把話說清楚,說完整。
一年級學生,知識面窄,語言貧乏,尤其是數學語言更難以正確表達,他們往往能夠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確表達出來,根據這一特點,我總是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寄於一定的數學情境之中,讓學生邊操作邊表達,循序漸進地把話說清楚,說完整。
四、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准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書寫美觀、工整是學生的基本功。一年級學生在做課堂作業的過程中,經常會做做玩玩,心神不定,尚未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而這一習慣對於學生以後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我為了指導學生寫字,做了一塊專用的小黑板,畫有四線格和田字格,教學生把字寫規范。我經常組織學生展開比賽,展出寫得漂亮的作業。特別是優秀的在旁邊加紅★。學生對老師的獎勵敏感度極高,經過這種評分制度的實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加強了,努力地想得到教師獎給他們的紅★。教師也可以要求小組同學共同督促,使學生認真地完成作業。
4. 一年級數學序數問題之間、和從-到、推遲怎樣理解
簡單地說:
基數:1,2,3,4.。。。
序數: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5. 一年級下冊數學 最大能填幾問題如何向孩子說清楚
所填的數要小於45,那麼要填最大,就少得最少,就是1.
比45小1的數就是
45-1=44,所以左邊23+□=44
44-23=21,方框就填21
6. 一年級下冊數學如何教學解決問題的困惑
一年級下冊數學如何教學解決問題的困惑?一年級的學生處在智力和思維發展的基礎階段,對於抽象的東西,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即使簡單的問題也不一定能做對。今天,朴新小編得大家帶來數學教學方法。
教學解決問題一
1.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常言說,習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能養成自己讀題、找問題的習慣,就不怕學不會如何去解決問題。一年級的問題都是從看圖列式到圖文應用,再到文字應用。做這類題時,要教會學生看圖、讀題,弄懂題目傳達的意思,讓學生學會列算式解答。剛開始他們會有點不適應,但經過老師一段時間的反復講解、刻苦操練,學生會發現其實一點也不難。解題的首要工作就是理解題意,讀懂了題意就等於題目已經做出了一半。因此,審題必須認真,絕不能敷衍了事。
2.要學會分析數量關系和熟悉常用題型的思路
數量關系是指解決問題中已知數量與已知數量、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這里會碰到迷惑我們的數據 (對我們解決問題無用的數據),只有弄清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才能把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算式,通過計算算出答案。所以筆者覺得要特別重視解決問題中的數量分析工作。
3.培養學生時常檢查的習慣
一年級的孩子普遍馬虎,經常會看錯題目、算錯答案、忘記作答,所以老師平常要多叮囑他們列好算式,算好答案以後再認真檢查一遍,然後才可以作答。在作答的時候,筆者會這樣跟學生說,要解決的問題照樣子抄寫,但裡面的「幾」或者「多少」要改成所求問題的答案,最後把問號改成句號,才算大功告成。
教學解決問題二
一、教師應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一年級學生好動厭靜,缺乏長久地觀察事物的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體察生活,用數學的語言描述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問題。例如看圖題,可以讓學生在整體感知圖意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動手演示或電腦的動態演示等方式還原問題產生的具體情境,如此化靜為動,有助於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正確地理解抽象的圖意,有助於學生運用數學的語言准確地描述圖中蘊含的信息。具體做法有三步。一是讀圖。看清楚圖中敘述了一件什麼事,這件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如何。二是篩選。收集有用的數學信息,明確要解決的問題。三是表述。用正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圖意。
二、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綜合法和分析法
綜合法和分析法是解決問題時兩種常用的基本的思維方法。綜合法是從題目已知信息出發,引出未知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分析法是從問題出發,從未知追索到已知信息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運用綜合法和分析法解決問題,其最終的目的是掌握一種有序觀察的思維方法來考慮問題,並把思考的過程用數學的語言准確地表達出來,以此奠定解決問題的基礎。
三、教師應讓學生充分理解數量關系式的運用
教師既要幫助學生認識數量關系是反映不同情境的共同屬性, 又要幫助學生經歷將數量關系與具體情境相分離的抽象過程,使學生能夠在抽象的數量關系概念與具體的情境之間建立有意義的聯系。[3]以看圖題為例,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思考討論,根據信息與問題,結合數的運算,理解圖畫中的數量關系,建立數學模型。
教學解決問題三
1.激發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把興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驅力」。因此,我們如果注意強化練習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那麼他們的思維會更加活躍,學習會更加有效。
2.培養學生認真獨立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很多孩子習慣了在學校老師讀題,分析題意,在家家長承擔了這些「任務」,自己獨立解決問題時不知如何下手。解決問題,首先要從紛亂的題目中獲取有用的數學信息,抽象成數學問題。首先要從紛亂的題目中獲取有用的數學信息,抽象成數學問題,然後分析問題與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再列式解答。因此,在教學解決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培養將思考轉換成語言的習慣,將看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組織語言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而後引導學生尋找已知和未知,如:題目說的是什麼事情?告訴我們什麼?還告訴我們什麼?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使學生逐步感悟到一個完整的問題至少有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從問題出發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條件。
3.充分運用直觀性教學原則
在一年級教學每一種運算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通過具體實物或學具操作,使學生了解運算的意義。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把直觀動作和語言聯系起來,讓學生跟著做,初步知道數量之間互相關系的有關情況。如:把兩個數合並起來用加法計算;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減法來計算。
7. 一年級數學兩個數之間有多少個數
一年級數學兩個數之間有多少個數用減法計算。演算法:大數-小數-1。
舉例說明如下:10到17之間有6個數。
(1)列舉法:把10到17的自然數寫出來,從10到17的自然數有:10,11,12,13,14,15,16,17。再一個個數,得10到17之間有:11,12,13,14,15,16。共6個數字。
(2)算式法:17-10-1=7-1=6。減去1的原因是減掉17本身。
(7)一年級數學之間問題怎麼講清楚擴展閱讀:
整數加減法的運算:
1、相同數位對齊;
2、從個位算起;
3、加法中滿幾十就向高一位進幾;減法中不夠減時,就從高一位退1當10和本數位相加後再減。
減法的性質
1、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等於從這個數中減去這幾個數的和。
a-b-c-d=a-(b+c+d)
2、一個數減去幾個數的和,等於從這個數中連續減去這幾個數。
a-(b+c+d)=a-b-c-d
3、加、減混合運算去括弧的性質,注意去括弧時加減符號的變化。
a+(b-c)=a+b-c;a-(b+c)=a-b-c;a-(b-c)=a-b+c
8. 一年級數學怎麼教
其實一年級的知識很淺顯,老師上課注重的是方法,要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點對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只要孩子認真聽了,基本上是應該能學會的);
還有孩子很小老師在上課時一定要講解的特別詳細才行,不要覺得很簡單就一筆帶過或忽略不講,孩子的理解力還是比較差的。
(8)一年級數學之間問題怎麼講清楚擴展閱讀:
小學數學是通過教材,教小朋友們關於數的認識,四則運算,圖形和長度的計算公式,單位轉換一系列的知識,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計算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荷蘭教育家弗賴登諾爾認為:「數學來源於現實,也必須紮根於現實,並且應用於現實。
9. 一年級的加法減法怎麼教
一年級的學生還不能正確地進行抽象思維,採用以下方法,能使習慣以來擺實物來計算或者是掰手指頭來學生也能快速准確的計算出結果,另外多和孩子聊聊,讓孩子能夠清晰地明白什麼是加法什麼是減法,能夠從根部去讓孩子理解透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