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數學讀後感(初中)
華羅庚故事
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幸運的事,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成功不是路邊的小石子隨處可撿,也不是田間的小草隨意可覓。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在這期間是要經過許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里看一本《科學》雜志。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哪裡教過什麼大學啊!他只念過初中,聽說是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
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畢業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在這里,他如魚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數學的海洋里,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後,也能看書的習慣。他當然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只是頭腦中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看著題目思考一會兒,然後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開始在頭腦中做題。碰到難處,再翻身下床,打開書看一會兒。就這樣,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華羅庚被人們看成是不尋常的助理員。
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志陸續發表。清華大學破了先例,決定把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提升為助教。
幾年之後,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可是他不願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學者。因為做訪問學者可以沖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到英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華羅庚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在劍橋的兩年內,他寫了 20 篇論文。論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關於「塔內問題」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曾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葯者,才能登上高峰覓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深入水底覓得驪珠。」科學上的每一個真理都是在經歷無數次的挫折、失敗之後才得出的。我們要正視挫折,正確對待挫折,只有這樣,才能讓挫折變成我們走向成功的階梯。
華羅庚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於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事業。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的事業成功了。
華羅庚把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華羅庚把數學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上,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挫折可以戰勝,挫折孕育著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當具備了這些條件之後,挫折就會被你踩在腳下,明天就是撥開浮雲見麗日之時。
「巧算24點」
「巧算24點」是一種數學游戲,正如象棋、圍棋一樣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它始於何年何月已無從考究,但它以自己獨具的數學魅力和豐富的內涵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這種游戲方式簡單易學,能健腦益智,是一項極為有益的活動。
「巧算24點」的游戲內容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張,(如果初練也可只用1~10這40張牌)任意抽取4張牌(稱牌組),用加、減、乘、除(可加括弧)把牌面上的數算成24。每張牌必須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麼算式為(9—8)×8×3或3×8+(9—8)或(9—8÷8)×3等。
「算24點」作為一種撲克牌智力游戲,應注意計算中的技巧問題。這里向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便於學習掌握的方法:
1.利用3×8=24、4×6=24求解。
把牌面上的四個數想辦法湊成3和8、4和6,再相乘求解。如3、3、6、10可組成(10—6÷3)×3=24等。又如2、3、3、7可組成(7+3—2)×3=24等。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利用率最大、命中率最高的一種方法。
2.利用0、11的運算特性求解。
如3、4、4、8可組成3×8+4—4=24等。又如4、5、J、K可組成11×(5—4)+13=24等。
3.在有解的牌組中,用得最為廣泛的是以下六種解法:(我們用a、b、c、d表示牌面上的四個數)
①(a—b)×(c+d)
如(10—4)×(2+2)=24等。
②(a+b)÷c×d
如(10+2)÷2×4=24等。
③(a-b÷c)×d
如(3—2÷2)×12=24等。
④(a+b-c)×d
如(9+5—2)×2=24等。
⑤a×b+c—d
如11×3+l—10=24等。
⑥(a-b)×c+d
如(4—l)×6+6=24等。
游戲時,同學們不妨按照上述方法試一試。
需要說明的是:經計算機准確計算,一副牌(52張)中,任意抽取4張可有1820種不同組合,其中有458個牌組算不出24點,如A、A、A、5。
不難看出,「巧算24點」能極大限度地調動眼、腦、手、口、耳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對於培養我們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應能力很有幫助。
同學們,你也來試試「巧算24點」吧,相信你會很快喜歡上它的。
數學聊齋:算 24 之不可能問題與難題
李尚志(651)
算24, 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種用撲克牌玩的游戲。每張牌代表一個的正整數。(為了簡單起見,可以將J,Q,K及``大小王』』 去掉,並約定A代表1。) 參加游戲的4個人每人出一張牌,4張牌就代表了4個正整數。四個人就開始競爭,看誰最先將這4個正整數通過加減乘除算出24來,而且每個整數恰好用一次。所用的數學知識雖然只是簡單的算術,但要算得又快又正確也不容易。並且還有很多難題出現。
例如,如果4個數是1,1,1,1,你能算出24嗎? 這個題目很難,所有的數學家都算不出來。你會不會因此而拚命地算這道題,希望有朝一日將這道題算出來,將所有的數學權威都打倒?只要你具有一點算術常識,就能看出用四個1按上述規則算出24是不可能的。因此你也不會白費力氣去算這道「難題」。這不是難題,而是不可能問題。其實,現在有很多「民間數學家」拚命想解決的問題,比如用尺規作圖三等分任意角、找出5次以上的一般代數方程的求根公式、等等,也和這個問題一樣是不可能問題。只不過這些問題的不可能性不容易看出,而是前輩數學家用較高深的數學知識才證明出來的。不過,既然已經證明了,就不再是難題,而是已經解決了的問題。
又例如,4個數是5,5,5,1,讓你算24,你能算出來嗎?還有,如果4個數是3,3,7,7,或者4,4,7,7,或者3,3,8,8,你能算出來嗎?
也許,經過努力之後你仍然算不出來,於是你相信它們都是不可能算出的。不過,如果你看見這樣的答案:5 x (5 –1/5) =24,就知道用5,5,5,1算24不是「不可能問題」,至多隻能算是一個「難題」。其實,這個難題也不太難。只要你解除思想束縛,不要求中間每一步的計算結果都是整數,而允許出現分數,就能自己湊出答案來。不過,這樣「湊出來」的答案讓人感到是偶然的巧合。能不能有一個更自然的思考方法呢?
先用 5,5,1算出24:5 x 5 – 1 =24。還剩下一個5沒有用上。我們對 5 x 5 –1 進行恆等變形,利用乘法對於加法的分配律將兩項的公因子5提到括弧外:
24 = 5 x 5 – 1 = 5 x (5 – 1/5)
這樣既保持了答數24不變,又將算式中兩個5變成了3個5。
你不妨自己試一下,用類似的方法用 4,4,7,7 或 3,3,7,7算24。
3,3,8,8 稍微不同,但也可以用同樣的思路解決。
3 x 8 8
24 = —————— 分子分母同除以 3 得 ——————
3 x 3 – 8 3 – 8/3
調查設計報告
一、調查目的
今年上半年青少年視力互動調查報告顯示,有40.3%的小學生是近視患者,近視學生度數還在以每年50-100度的趨勢不斷加深。
二、調查分析
針對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四點:
1、 學生用眼過度;
2、 用眼不衛生;
3、 缺乏眼保健知識;
4、 飲食結構單一,缺乏眼營養。其中,63%的學生用眼時間過長,60%的學生不注意用眼衛生,50%左右的學生沒有認真做好眼保健操,60%左右的學生缺少眼營養補充。
三、調查體會
近視應該以預防為主,已經近視的則要控制視力下降,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環境和補充合適的眼睛營養,及時消除眼疲勞、減少近視眼的發生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四、操作設計
預防近視從身邊做起,經過仔細地調查研究,我設計了一套以人為本的台燈和椅子。大夏天裡,我們需要一個清涼安心的學習、工作環境,常常伴隨我們的是台燈和坐椅。做功課的時候,你是否會感覺很悶熱,心煩意亂,現有的台燈和坐椅降低了我們的學習、工作效率,特別是台燈對同學們的視力影響很大。
五、設計思路
台燈
1、 原來情況:原來的台燈大多光線有強有弱,比較傷眼睛,極易得近視,讓您以後成為眼鏡的奴隸。
我的設計:我的台燈可以根據周圍環境自動產生感應光線,光線強弱由感應器測定,燈管外還有一層特殊的保護膜,絕不傷眼睛。
2、 原來情況:原來的台燈大多開關按鍵費力,使用時間一長,容易損壞失靈,免不了再三花費時間和金錢去修理。
我的設計:我的台燈為電子觸摸式開關,特別輕巧好用,不易損壞,還可以調節光線的強弱。
3、 原來情況:原來的台燈光線會引來飛蟲,做功課時,窗戶開著蚊蟲飛進屋子打擾;不開窗子又覺得悶熱難耐,除了開電扇、空調,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空調用多了空氣乾燥容易得空調病。
我的設計:我的台燈上裝有微型風扇,出風口風力可以調節,在您做功課時,可以給您帶來清涼,提高學習效率;還含有負離子發生器,源源不斷給您提供新鮮的空氣,天然的氧吧,給大腦沖電,令您精神百倍。
椅子
1、 原來情況:普通的椅子在天熱時,即使有皮革面,也起不了降溫的作用。
我的設計:改進後的椅子皮革坐墊上有小孔,坐墊下方有電扇可以吹風,並設置有負離子發生器,讓您更涼爽舒適。
2、 原來情況:普通的椅子不配備工作電機,有電機的按摩椅也都是接交流電。
我的設計:改進後的椅子不用交流電,只需要用兩節5號充電電池就可以幫助電機工作,電力弱,對人體無傷害又省電;還能利用人坐在椅子上的壓力產生電力不斷地給電池充電,可省電了!
請看圖片:
六、友情提醒
專家介紹,睡眠不足身體不僅容易疲倦,還易引起視力下降;要少吃含糖量高的甜食,少吃燒烤類食物,不偏食、厭食。多吃對眼睛健康有益的食物,如富含硒元素的食物(動物肝臟、瘦肉、玉米、洋蔥、大蒜、海魚、淡菜等)、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肝臟、牛羊奶、蛋黃)和富含維生素B1和尼克酸的食物(小麥、玉米、螺旋藻)。
祝你成功~~
② 數學是什麼讀後感
數學是什麼讀後感
《什麼是數學》——「對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是由美國R·柯朗、H·羅賓合著。
在序言里有這樣兩段話:一是數學對象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麼。數學就艱難地徘徊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它的意義不在於形式的抽象中,也不存在於具體的實物中;對於喜歡數理概念的哲學家,這可能是個問題,但確是數學的巨大力量所在——我們稱它為所謂的「非現實的現實性」。數學聯結了心靈感知的抽象世界和完全沒有生命的真實的物質世界。
二是有意義的數學就像用來講述有趣故事的報紙雜志,但不像某些報紙雜志,它的故事必須是真實的,最好的數學就應該像文學作品,故事來源於你眼前活生生的生活,這使你把精力與感情投入投於其中。
由這兩段話,我就聯想到了我們正在研究的「生活課堂」。我們企圖讓我們的課堂與現實的生活世界相溝通,讓課堂的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生活經歷相融通。這樣無疑就讓我們的課堂更加的具有生命的底色和生活的發展力。如果我們的數學課僅僅是解題課,僅僅是空洞的演算和推理,它是沒有很強的生命力的。如果脫離了與現實世界的關聯,這樣的數學只是一門工具,是冰冷的沒有溫度的,沒有生命力的。
③ 數學故事讀後感400字
我最敬佩數學家是華羅庚。他聰明、好學、勤奮、愛國,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 華羅庚很聰明、好學。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華羅庚很勤奮。他上完初中一年級後,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櫃台,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華羅庚很愛國。 1936年夏天,已經是傑出數學家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兩年。而此時抗日的消息傳遍英國,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風塵僕僕地回到祖國,為西南聯合大學講課。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像華羅庚那樣,成為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像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④ 有關數學書籍的讀後感400字
《高斯的正十七邊形》讀後感
如果問你正十七邊形的問題是哪位數學家最先解出來的?你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出答案,但是你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嗎?這你就得猜了吧,而且,你猜的答案肯定是:像普通數學家一樣,都希望自己能解出千古難題,然後再經過仔細的、不懈的努力研究,最終得出了答案。對不起,你答錯了。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1796年的一天,在德國哥延根大學,一位十九歲的學生剛吃完晚飯就開始做導師每天例行給他留的三道作業題,前兩道題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做了出來,第三道題是:要求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畫出一個正十七邊形。這道題把他難住了——他所學過的數學知識竟然對解出這道題沒有任何幫助,困難激起了他的鬥志,他試著用各種各樣的思路去解題,經過一晚上的思考和琢磨,他終於在第二天清晨解出了這道難題。
當他把作業交給導師時,他很慚愧,因為他覺得自己用的時間太長,辜負了老師的希望。但是當導師看完作業後,頓時驚得目瞪口呆,原來,第三道題導師留錯了,這道題其實是一道連阿基米德、牛頓這些人一輩子也都沒能解出來的千古難題,這位學生竟然只用一個晚上就做出來了,這位學生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在這件事情發生後,高斯回憶道,如果提前告訴他那是一道千古難題,那麼他可能一輩子也解不出來那道題。
高斯解出那道題的關鍵,其實就在於他並不知道他正在解答一道千古難題,而只是以為在做普普通通的作業。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們不清楚困難到底有多大的時候,我們反而更有力量去解決它!那麼就是說,有時候真正阻礙我們成功的東西,並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我們對困難的恐懼,這種恐懼讓我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然也就在困難面前投降了。阿基米德和牛頓也許就是因此沒能解出這道題的。如果我們能夠把這種恐懼感給克服掉、化解掉,那麼我們會發現很多的難題會變得容易、很多的困難會迎刃而解。
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克服了對困難的恐懼,就意味著擁有了解決困難的信心,那麼他的力量就會加倍發揮出來,有時候甚至能獲得超能量。
我本人身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那是我第一次到新東方的外語訓練班去上課,剛剛走進教室,幾個高高的男生就用不屑一顧的語氣說到「小孩,走錯門了!快出去!」我知道自己沒走錯,因為新東方的老師已經告訴過我了,一起上課的都是中學生,但是老師也說他們中有的人水平其實不如我。所以,我就大大方方地告訴他們,我就是這個班的學生。課堂上我學得非常地自在,一點也沒有壓力,很快就成為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其實也是如此。所謂「真正的很擾人的困難」實際上往往並不存在,它只不過是我們的恐懼感與困難本身一起合夥來困擾你、折磨你的形式罷了,先把恐懼感解決了,再解決困難本身就不會很難了。
朋友,你說對嗎?
⑤ 《什麼是數學》讀後感,1000字以上.不要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⑥ 關於數學的讀後感 快一點~
許多同學報怨數學很難學習,老師講的總是聽得丈二和尚——摸不著和尚。我認為,學數學是有方法的,只要你掌握了這個黨閥並加以運用,相信數學將成為你的朋友。
學數學最重要的就是要善於思考。如果把數學比作一把鎖的話,那思考就是一把開鎖的金鑰匙,為你打開這把數學之鎖。
例如有的同學上課認真聽,能把老師講的內容全部吞下去,卻不去消化,不會吸收,最終還是「營養不良」。掌握是因為他沒養成思考的好成績,不能將老師講授的東西再加工,不能進行分類整理,更不了解道路的來龍去脈,當然就無法掌握知識的真面目了。
我們要學習蜜蜂那樣的工作方法,既會采蜜,又會釀蜜。在這方面,有的同學就做的比較好,他們在上課不僅專心聽講,他們在老師講某一題的解題方法時就思考,思考出這樣解的道理,雖然後再推出解這一類題的方法。這樣就把老師交的融會貫通了。
我們在學習數學的同時,要注意培養自己善於思考的好習慣,學會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績。
有人說:「數學是深奧的,變化摸測的,讓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裡,數學至多是一套打滿結的繩索,你必須耐心地解開一個又一個的死結,終有一天你一定能解開所有的結。
數學是利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問題。學習數學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恆心。正如一個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時,卻放棄;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費了,功虧一簣。
解答數學題時,細心也是很重要的。計算中只要有一丁點兒的疏忽,就可能整題錯誤。正如下棋,只要走錯一步,可能導致全盤皆輸。大意失荊州,不要等到做錯了再後悔不已,世上從一為就未曾有過後悔葯。
培根曾經過說:「只見汪洋就以為沒有大陸的人,不過是拙劣的探索者」,「拙劣的探索者」就註定會失敗,而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探索精神。科學發明需要探索精神,數學同樣也需要探索精神。不要總是認為每一道題就一定只有一種解答方法,「條條大路通羅馬」,要試著去探究,去思考,去發現。
有主見,有信心,也是學習數學必不可少的。不要總認為老師講的課本上寫的一定是正確的,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人雲亦雲。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有信心,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成功,在面對失敗時,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正如可爾德斯密斯所說的:「人生最大的光榮,不在於從不失敗,而在於能屢仆屢起。」
⑦ 《什麼是數學》經典讀後感10篇
《什麼是數學》讀後感(一):給你一點事實和靈感,但不是這本書的全部
關於評價,我選了「推薦」。我說我是來提供事實和靈感的。這本書上有一頁是介紹數學歸納法的,如果你學過高中數學,就知道這方法在求通項公式時非常好用。但前提是你的數學歸納法的格式必須符合要求。在這本書中呢,關於數學歸納法,這位哥廷根人講了一大堆純學術意義上的關於數學歸納法的內容,也就是說,看完這一頁書,你絕不會學會解題必要的,數學歸納法的標准格式。這個格式不是為了應試用的,而是在任何有關數學的計算、推導等等當中必要的。它不會告訴你格式,對你的數學技術性起不到任何幫助,這是事實。然後,我想告訴你的靈感,也是最重要的內容是,它這些純學術的文字,非常有意思,當然如果你學識淺薄反而會覺得無聊,多看幾遍,隔著日子看,遭遇了許多事情的時候去看,你會主動地思考,然後就會發現,書中體現出來的哲學意味貫穿我們的生活和宇宙,你的思想將從此變得理智,清醒,成熟,也會更加感性,包容,深刻。以上是全部。
⑧ 《什麼是數學》讀後感 ,1000字以上。不要網上摘抄的那種。
《什麼是數學》讀後感
什麼是數學?數學家R·柯和H·羅賓,合寫了一本數學科普讀物告訴你。無論是數學專業人士,或是想學數學的人都可以閱讀這本書。特別對高中生和大學生、中學數學教師,都是本極好的參考書。全書對整個數學領域中的基本概念與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動的闡述。《紐約時報》評論這本書既為初學者也為專家而寫,同時也為學生和教師、哲學家和工程師而寫,是一本極為完美的著作。
這讓我想起了我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我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XX中學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很久以前的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我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我,他給我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壯大中國;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創造。當天晚上,我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我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中學畢業時,我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我從中讀懂了,數學也有技巧。只要掌握技巧就一定會成功。
⑨ 數學讀後感
學了數學,學會了好多,也明白了好多。不單單是書本上的,更是生活中的。
本來的話以為數學就只是按照公式把答案算準就可以了,但是其實學了之後,就會發現不是這樣的。學了數學後,我們平常買東西可以自己算價錢,而不會被坑,(- - ||)而且做數學題目時,不僅鍛煉了大腦的思考能力,更能培養我們嚴謹思考的態度。對以後我們將來的生活有重要的影響。數學是一門很活的學科,可以充分拓展我們的思維,有利於開發智商(汗、)。
數學可以讓本來無味的數字和圖形生動起來,激發我們對未知的興趣。當我做出別人做不出的題目時,心情就會特激動。數字有時真的很奇妙,同樣一串數字被不同的數學方法加工就會變成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對數學還真是蠻感興趣的,讓我有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渴望。
期待下一學年的數學!我會好好努力學!
我自己都有點起雞皮疙瘩了~~~
刪減點,再添上點自己的經驗什麼話還是可以參考參考的。
⑩ 急求10篇關於數學家的故事或數學發展史的讀後感大約400字左右
我最敬佩數學家是華羅庚。他聰明、好學、勤奮、愛國,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
華羅庚很聰明、好學。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三,七七數之餘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華羅庚很勤奮。他上完初中一年級後,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櫃台,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華羅庚很愛國。
1936年夏天,已經是傑出數學家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兩年。而此時抗日的消息傳遍英國,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風塵僕僕地回到祖國,為西南聯合大學講課。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像華羅庚那樣,成為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像華羅庚那樣,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