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數學課如何做教學反思
⑵ 誰有幼兒園中班教師教學案例,最好是數學的,要案例描述和反思
幼兒園中班教師數學教學案例-案例描述和反思 一、數學活動案例反思:認識梯形 案例背景: 這個活動之前孩子們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橢圓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為本和活動的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准備。新課程標准指出:這一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孩子空間觀念,使孩子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由於梯形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較的抽象,因為陳老師通過各種有效、操作活動,讓幼兒反復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徵,從而實現將教育游戲化、生活化的原則。 老師將這個活動的目標制定為: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徵,能不受梯形擺放位置的影響,在各種圖形中正確找出梯形。 2、初步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分析、判斷能力。 案例描述: (一)幼兒自選圖形,激發學習興趣。 (1)寶寶們,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圖形了嗎?等一下選一個圖形然後坐到座位上。 (2)讓幼兒自選一個圖形,說說你選的是什麼圖形。 分析:孩子進入教室之前,陳老師就把很多的圖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隨意地放在了桌子上,讓幼兒不受約束地去拿一個,然後她又請幼兒手裡都是一樣的圖形拿上來貼在了黑板上,一直從三角形、長方形到正方形,這一步起到了鞏固復習的作用。最後發現一個小朋友的手裡是梯形,由此引出今天的主角,過渡得十分自然。 (二)初步認識梯形,了解梯形特徵。 (1)這是什麼圖形?請幼兒說說梯形的特徵。 (2)初步認識直角、等腰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徵。 分析:這里陳老師又分了兩大塊。第一塊是重點引導幼兒掌握梯形的特點,她是這樣引導的「梯形有幾條邊?一起數一數。看看上、下兩條邊事怎樣的?總結出一共有四條邊,上下兩條邊一條長一條短,並且是平行的另外兩條邊是不平行的。這里教師還用手勢做了平行的樣子。 第二塊在第一塊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認識等腰和直角梯形,在認識等腰梯形的時候她將梯形對折後引導幼兒發現兩條邊可以完全重疊起來,兩條邊是一樣長的,得出這個梯形叫等腰梯形。在認識直角梯形的時候,我認為陳老師也是很有創意的,她先出示直角梯形,然後讓幼兒說說它是什麼圖形,這里她引導幼兒用梯形的概念來套,是兩條邊平行的,有四條邊,得出是梯形。然後再直接拿一個正方形方在直角梯形的直角上,引導幼兒發現一個角是直角,得出這是直角梯形。 (三)集體尋找梯形,加深了解梯形特徵。 師:梯形還會翻跟頭,他們翻呀翻,變呀變,都藏到機器人身上了,我們一起來把機器人身上的梯形都找出來,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從機器人身上拿下來。如果找到了,就可以吧梯形從機器人身上拿下來。 (1)幼兒找梯形,集體進行檢查分析。 (2)請幼兒對找到的梯形進行分析,並判斷它屬於哪一種梯形。 分析:這一個環節的設計也是陳老師這個活動的一個亮點,因為游戲本身就是幼兒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綱要也要求我們將幼兒的活動組織得游戲化,這樣才能激起幼兒的興趣。機器人也是幼兒相對比較感興趣的,陳老師將機器人畫成由很多圖形組成的,這樣給我們眼前一亮的感覺。孩子就好像在游戲一樣,活動興趣非常地濃厚。不過陳老師這個活動的第二個步驟就認識了直角和等腰梯形,我認為在這步環節里當幼兒找出直角和等腰梯形時教師應該做一下點明,事幼兒能夠加深對直角和等腰梯形的認識。 (四)獨立尋找梯形,鞏固了解梯形特徵。 梯形又翻呀翻,變呀變,現在藏到這里了,我們按找梯形的方法,將找到的圖形給他們用線圈住。 分析:先前機器人的這一步是集體操作,而這一環節就是個別操作了,給每一個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這也是數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從孩子們作業的情況來看,孩子們都能掌握對梯形的認識,作業情況較好。 案例反思: (1)運用游戲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游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開展一些與教學有關的游戲活動,是激發幼兒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的途徑。 這也是陳老師這個數學活動的一個亮點,從一開始活動的氣氛就很輕松,沒有一板一眼的上課形式,而是將游戲真正融入到了活動中,一下子就幾分了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認識了梯形。 (2)環節設計,層層遞進。 幼兒接受知識的能力是由易到難的,因此我們教師在活動環節的設計也應該遵循這個原則,陳老師在設計的時候就是遵循了這一原則,從認識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然後再是各種圖形的混合體,最後是每一個孩子的獨立思考,作業,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由淺入深。 (3)創設一定的難度,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遇到困難,都是大人及時解決,幼兒很難得到鍛煉,也不會主動克服困難,要是讓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後,就會有種從沒有過的快感,從心底里得到滿足。為此,陳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設置一定難度,讓幼兒經過一定的努力後才能跨越過去,從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認識梯形的活動中她運用機器人來讓幼兒尋找梯形,其實這一步是比較難的,因為奇跡人身上有那麼多的梯形,幼兒容易混淆。還有一點在機器人頭部這個梯形上缺了一點點的線沒有連接起來,就是要讓幼兒發現沒有圍起來的不是梯形。她還請幼兒上來給它變變,使這個圖形變成梯形。這一環節的設計就比較有難度,對於幼兒來說是一個大的挑戰。 二、幼兒園中班數學反思 數量調查案例反思 幼兒的思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的引導語言必須有助於幼兒拓展思維,活動中幼兒的注意力轉移到了人的身體上,回答的情況單一。教師提問:「除了人的身體上的某些器官可以用數量2來表示,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數量2來表示。 在活動中,出現教師始料未及的情況時,應採取認真地正面應對的方式,而不應該是迴避的態度。孩子對於自己的想法總有獨特的見解,教師給予他們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在輕松的氣氛中獲取知識、經驗,在活動來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因此,我認為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應培養孩子學數學的興趣、學數學的方法及創新的意識。在本次活動中,組織幼兒對生活中事物數量的觀察和討論來提高他們的興趣;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尋找符合要求的物體的數量來掌握學習的方法;創新則是啟發和肯定幼兒的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三、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如何與幼兒進行互動 答:工作流程學習任務知識點技能點知識預備觀摩討論韻律活動案例 1.熟悉學前兒童歌唱活動的內容 2.基本環節 3.教學方法等1.在日常的幼兒園教學和活動中,如何與幼兒展開良好的互動,使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請各位幫忙支招。 常規問題 答:這是案例的主題,對問題的解決過程應細致描述。反思和分析(案例反思) 1、對行為的反思 2、對理論的提升(六)怎樣才能寫好案例教學案例要寫出事件發生的背景,即寫出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如教師、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條件、教學環境等,要寫出解決一個 幼兒園課程模式的利與弊 答:同樣,在園本課程的規范下,通過反思我們習慣了每日活動之後的反饋,主題活動的「生成與預設」,教育教學案例與教師成長反思筆記的撰寫讓我們看到了幼兒行為,教師行為背後的原因,懂得怎樣來運用新課程理念調整我們的教學行為。教師預設與幼兒生成活動更應相互交融。
⑶ 幼兒園中班數學〈數數有幾個〉教案與反思
要翻版這次活動,首先要吃透原教師的設計意圖,理解活動目標,熟悉活動的基本環節。因此,我藉助網路資源,在網上繼續觀摩吳老師的這一節精彩的教學活動。將原執教者的每一個環節、甚至每一句話都進行剖析,她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她是怎麼問的,每個環節之後的小結語她是怎麼說的,過度語是如何設計的等等。在一句句的理解基礎上將之轉變內化為自己的思維、轉變成自己的語言。 其次是准備教具,活動中吳老師用了一個簡單的課件,卻非常有效。看似很簡單的課件,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為了收集做課件的素材,我拿著相機到超市這里拍下,那邊拍下,幾次被超市的人誤以為是食品安全檢查的工作人員。素材收集好了之後,開始製作,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學會了一些製作的技巧,比如點擊出現答案,動畫插入等等,相信在今後的製作課件中還會用到這樣的技能技巧。孩子們的操作材料進行了一些調整,將原活動中的兩張操作材料並為一張,正反面列印,不僅節約了紙張,減少了孩子們拿取材料對活動的干擾。 最後是組織教學,雖然課前已經做好了准備,但活動前還是免不了要擔心,孩子們會對活動感興趣嗎?孩子們能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嗎?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十分感興趣。課後有老師給我提出了意見和建議,認為我在處理活動的重點方面過於急躁,例如:活動第二部分的第二次操作應該是活動的重點部分,讓孩子明白括弧中的小字代表不同的意思,小字不同,數量也不同是活動的難點部分。而我在引導孩子們解決發現活動的難點時,自己說的太多,如:我問如果餅干下面非要寫上數字四,括弧里的小字改成什麼就可以了?問了幾遍,終於有個孩子說:盒。我立即予以表揚,繼續追問還有沒有不同的答案?結果沒有孩子回答,此時我有些急躁了,心想可能沒有孩子能想出別的答案了,於是我說:周老師來告訴你們吧,出了盒以外,還有罐、罐、箱、筒、碗等等,孩子們似懂非懂,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好,接下來的問題立刻顯現。我問如果下面格子里的數字是34,小字應該變成什麼就可以了,結果沒有一個孩子能說出來,看來他們還是沒有理解括弧里的小字所代表的意思。這是我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應該避免的錯誤,給予孩子們思考的時間,做好引導者的工作。 從整個活動的准備、設計到開展,才發現原來在觀摩名師開展這節活動時,覺得如此流暢與成功,但真正自己在嘗試時才明白這樣一句話「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啊!然而,不管自己成功與否,都從中學到了很多很多,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⑷ 中班數學《8、9的守恆》反思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理解10的守恆。2、能根據操作結果作記錄,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3、在游戲中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重點:
數量不因物體形狀大小、空間距離變化而受到影響。
活動難點: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隊形。
活動過程:
首先是導入活動:幼兒唱歌《十個印第安小朋友》,激發活動的興趣。接下來是集體活動:玩變隊形游戲,並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接著是探索發現:幼兒操作:種子排隊和穿項鏈。目的是讓孩子進一步理解相同數量的種子,顆粒越小,排列越短,顆粒越大,排列越長。用長短不同的10根吸管分別穿兩條項鏈,觀察項鏈長短的差異。再接著是反省互動:你用10顆花生和10顆黃豆排的隊發現了什麼?有什麼不同呢?(一隊長一隊短)為什麼他們的長短不一樣呢?(因為花生大黃豆小)你用了幾根長吸管、幾根短吸管?(10根)穿出的項鏈一樣嗎?(不一樣)哪裡不一樣?(一個長,一個短)最後是教師評價總結:今天,印第安小朋友和我們玩變隊形的游戲和給花朵擺隊形,還用了種子、吸管來排隊和穿項鏈,相同數量都是10的物體,不管隊形、排列的長短怎麼樣,它們的數目都不會變。在今天的操作活動中,小朋友能有序取放材料,桌面干凈整潔,還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
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也自我反思了一下:覺得在整節活動中我與孩子的互動是很不錯的。尤其是在導入活動這一環節,我與孩子一起唱歌《十個印第安小朋友》,孩子的興趣一下子就激發起來了。在探索發現這一環節,我覺得我做得不夠好,是我在安排孩子操作。在講解操作要求時,引導得不夠明確,而導致孩子在操作:種子排隊和穿項鏈時,有的孩子出現長短吸管一起穿項鏈,有的孩子在給種子排隊時出現種子之間有空隙。雖然我有講解示範,但我在表達時語言不夠簡練,導致孩子沒興趣聽,只想快點操作。
通過這節課,讓我意識到,我們老師的引導語要簡單明了,語速要放慢,這樣才會引起孩子的興趣,整個活動才會有意外的收獲。
⑸ 幼兒園中班數學教案比多少活動重點和活動反思怎麼寫
幼兒園中班教師數學教學案例-案例描述和反思 一、數學活動案例反思:認識梯形 案例背景: 這個活動之前孩子們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橢圓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為本和活動的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准備。新課程標准指出:這一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孩子空間觀念,使孩子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由於梯形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較的抽象,因為陳老師通過各種有效、操作活動,讓幼兒反復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徵,從而實現將教育游戲化、生活化的原則。 老師將這個活動的目標制定為: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徵,能不受梯形擺放位置的影響,在各種圖形中正確找出梯形。 2、初步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分析、判斷能力。 案例描述: (一)幼兒自選圖形,激發學習興趣。 (1)寶寶們,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圖形了嗎?等一下選一個圖形然後坐到座位上。 (2)讓幼兒自選一個圖形,說說你選的是什麼圖形。 分析:孩子進入教室之前,陳老師就把很多的圖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和梯形)隨意地放在了桌子上,讓幼兒不受約束地去拿一個,然後她又請幼兒手裡都是一樣的圖形拿上來貼在了黑板上,一直從三角形、長方形到正方形,這一步起到了鞏固復習的作用。最後發現一個小朋友的手裡是梯形,由此引出今天的主角,過渡得十分自然。 (二)初步認識梯形,了解梯形特徵。 (1)這是什麼圖形?請幼兒說說梯形的特徵。 (2)初步認識直角、等腰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徵。 分析:這里陳老師又分了兩大塊。第一塊是重點引導幼兒掌握梯形的特點,她是這樣引導的「梯形有幾條邊?一起數一數。看看上、下兩條邊事怎樣的?總結出一共有四條邊,上下兩條邊一條長一條短,並且是平行的另外兩條邊是不平行的。這里教師還用手勢做了平行的樣子。 第二塊在第一塊的基礎上引導幼兒認識等腰和直角梯形,在認識等腰梯形的時候她將梯形對折後引導幼兒發現兩條邊可以完全重疊起來,兩條邊是一樣長的,得出這個梯形叫等腰梯形。在認識直角梯形的時候,我認為陳老師也是很有創意的,她先出示直角梯形,然後讓幼兒說說它是什麼圖形,這里她引導幼兒用梯形的概念來套,是兩條邊平行的,有四條邊,得出是梯形。然後再直接拿一個正方形方在直角梯形的直角上,引導幼兒發現一個角是直角,得出這是直角梯形。 (三)集體尋找梯形,加深了解梯形特徵。 師:梯形還會翻跟頭,他們翻呀翻,變呀變,都藏到機器人身上了,我們一起來把機器人身上的梯形都找出來,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從機器人身上拿下來。如果找到了,就可以吧梯形從機器人身上拿下來。 (1)幼兒找梯形,集體進行檢查分析。 (2)請幼兒對找到的梯形進行分析,並判斷它屬於哪一種梯形。 分析:這一個環節的設計也是陳老師這個活動的一個亮點,因為游戲本身就是幼兒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綱要也要求我們將幼兒的活動組織得游戲化,這樣才能激起幼兒的興趣。機器人也是幼兒相對比較感興趣的,陳老師將機器人畫成由很多圖形組成的,這樣給我們眼前一亮的感覺。孩子就好像在游戲一樣,活動興趣非常地濃厚。不過陳老師這個活動的第二個步驟就認識了直角和等腰梯形,我認為在這步環節里當幼兒找出直角和等腰梯形時教師應該做一下點明,事幼兒能夠加深對直角和等腰梯形的認識。 (四)獨立尋找梯形,鞏固了解梯形特徵。 梯形又翻呀翻,變呀變,現在藏到這里了,我們按找梯形的方法,將找到的圖形給他們用線圈住。 分析:先前機器人的這一步是集體操作,而這一環節就是個別操作了,給每一個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這也是數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從孩子們作業的情況來看,孩子們都能掌握對梯形的認識,作業情況較好。
⑹ 幼兒中班數學活動院子里的植物活動反思
時間如流水般淌過,轉眼間中段考也已結束,成績也已經公布了。望著試卷上的分數,我驚訝了。因為這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分數。為什麼我不能考得再高一些呢!於是,我開始自我檢查。
我每到考試的時候總因緊張而很著急,為此,我想出了幾個辦法。1.解答題時,不要急於下筆,要先在草稿紙上列出這道題的主要步驟,然後按照步驟一步步做下來,不忽略每一個細節,盡量把每一道題都答得完整;2.平時多做一些不同類型的題,這樣就會對大多數題型熟悉,拿到試卷心中就有把握;3.適當做一些計算方面的練習,讓自己不在計算方面失分。我想如果我能做到我以上提到的這幾點,我一定能把考試中的失誤降到最低。因此,我一定會盡力做到以上幾點的。
但我想單單只靠以上幾點還是不夠的,我還就該擁有幾點科學應試技巧。於是,我根據我自己的實際情況想出了幾點。第一點:拿到考卷後,應把考卷整體審視一遍,看一看哪些題目比較容易,哪些題目比較難。第二點:先從簡單的題做起,把那些好拿的分數全部拿過來。第三點:遇到難題,實在不能馬上寫出來的話,不要死死地盯著那道題,而忽略了別的題,應把所有會做的題做完才努力解答那道題。第四點:考完後,認真地檢查,看看自己有沒有把題目看錯或抄錯。
在下這次的期中考試,我考得很差。我看著自己的試卷,真得有點不敢相信。直到看見幾個鮮紅色的大叉,才完全醒過來。
一次考試中,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在剛剛結束的期末考試里,我犯了很多不該犯的錯誤。
我一向語文很好,可是這次鬼使神差的,語文竟然錯了很多不該錯的地方。經過我的仔細反思,我想這和我閱讀題目不認真有著很大的關系。這點也同樣延伸到了數學和英語方面。很多計算和語法上的小錯誤讓我丟掉了不少分數。
我知道老師對於我有著很大的期望,可是我還是沒有考好。對於這點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錯誤就要改正,所以,通過考試我也想了很多以後一定要學習的東西。
首先我要改掉考試不細心讀題目的壞習慣。有時候我往往看著題目前面就順手把後面的問題寫上了,但是卻錯了很多。這也許也和答題技巧有關系。總之,通過以後的練習,我一定要在考試的過程之中認真審題,自習讀題,把題目看準、看好。時間允許的時候要多檢查幾遍,絕對不允許自己再犯類似於這樣的無謂的錯誤。
對於各科老師,我希望老師不要對我失去信心,雖然我這次考得並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實力。下一次考試,我一定會努力的!
⑺ 中班數學活動《水果有多少》的反思
今天我執教了數學活動《水果有多少》,整個活動我圍繞目標展開,讓每個孩子在情景中掌握知識。
首先,來說說我的目標定位,結合我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我把目標定位在9以內的數量:(1)學習不受物體大小、排列形式的影響,正確感知和判斷9以內物體數量。(2)在復習鞏固7、8、9三個數,初步建立數的守恆觀念。在活動中我班的孩子基本達到要求。孩子年齡小,他的思維有著直觀性和形象性,而數卻是抽象的概念,因此,我想單一的圖片往往不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學習的積極性,於是活動中我設計了PPT,讓孩子在有趣的感官中學得知識。
其次,PPT的製作我「以小猴與小朋友做游戲」的形式展開並貫穿始終,讓孩子們在游戲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和思考,為孩子創設了極佳的教學環境。比較遺憾的是展示時由於條件的限制讓本來可以動的畫面沒有很好展現,也因此在水果和動物匹配時效果一般。而事實也證明多媒體的製作讓孩子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連平時不怎麼說的小朋友都積極的舉起了小手,生怕自己「漏」掉了。
最後,孩子們的操作活動我以小猴考大家為由,出示三種操作卡:1、連連看。2、看數字貼水果。3、看水果畫小圓點。因為有了一定的基礎,很多孩子在操作中能很快而且正確的完成。
我想,數學源於生活,有用於生活,因此把數學生活化,更能讓孩子們置身於實際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當然在活動設計中需要根據原有經驗,引導孩子走向最近發展。
⑻ 淺談如何搞好幼兒數學教育的反思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幼兒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適應新世紀的發展、變化,不被時代所拋棄,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使幼兒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游戲和生活中學習數學,才能體現「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的教育觀。幼兒階段是數學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是培養幼兒思維能力有效的途徑之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數學教學教育活動的目標:「能在生活和學習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能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從綱要的目標中能看出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要從生活和教學兩方面進行。在進行數學教育時要讓幼兒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如何使幼兒數學教育變為教師願教、幼兒願學的一門學科,是幼教工作者正在探索的問題之一。在此,筆者介紹幼兒數學教育中可採用的八種途徑,這八種途徑不是絕然分開的,而是互相交織、互相作用的。這八種途徑的合理、充分的運用,將使教師的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幼兒的學習更加趣味盎然。
幼兒數學教育是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感到比較難教,幼兒在學習中也感到比較枯燥。如何使幼兒數學教育變為教師願教、幼兒願學的一門學科,是幼教工作者正在探索的問題之一。在此,筆者介紹幼兒數學教育中可採用的八種途徑,力求拋磚引玉,引起廣大同行的共同探討。
一、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亞傑說過:「知識來源於動作,而非源於物體。若智能訓練目的是在於形成智力,而不在於記憶許多事,在於培養明智的探索者,那麼,傳統教育顯然具有嚴重的缺陷。」他認為兒童學習絕非坐在椅子上被動地學習,正如他們學游泳,不只是坐在看台上觀察水中的成人游泳,而必須跳入水中去游才可以。幼兒數學操作的內容較多,讓幼兒多進行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團體精神,達到輕松樂學的氛圍。幼兒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師應適時營造合作操作的情境,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合作交流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二、培養幼兒的數學意識應從生活出發,幫助幼兒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存在,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應用。作為教師要刻意引導幼兒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數學的應用,生活是幼兒數學知識的源泉。幼兒的數學知識來源於他的實際生活。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具體的問題,真正是他「自己」的問題,因而最容易被幼兒所理解,解決起來也比大人給他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同時,當幼兒真正有意識地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他們對數學的應用性也會有更直接的體驗,從而真正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系。
三、在幼兒年齡階段中,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就是要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讓幼兒體驗中各種事物的數、量、形、空間和時間等特徵,但是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對於數學的學習和認知的發展階段能力也是不同的。中班的幼兒在小班學習數學的基礎上,會手口一致點數並輸出總數,會按照大人的要求取放相應數量的物體,淺淺地開始認識認識數字之間的關系,到了大班,數概念初步發展,能不完全依靠直覺去理解數量關系,理解10以內數的組成、分解,加減運算。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所以,他們對物體數量特徵的感知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許多研究表明,幼兒所接觸的數學教育內容是否合適幼兒的理解能力或接受能力,直接影響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在了解幼兒思維發展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的條件下進行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
四、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各自的愛好是不同的,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設計活動,為幼兒提供各種不同的選擇機會以滿足幼兒不同的需求:
1、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教育中教育內容都包括了數學教育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完成其他教學任務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加入有關數學教育的內容。
2、幼兒大多數時間是在游戲和玩耍中度過,因此在游戲中滲透數學學習內容,能夠鞏固數學學習。
3、在教學中,注重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讓幼兒在眼睛看、耳朵聽、小手動、嘴巴說中進行數學學習,這樣一來,幼兒對知識有了深刻的感知,更促進了幼兒智力的發展。
4、幼兒學習數學要在實際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各種關系、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實際上也說明了事物間的各種關系,但幼兒受到認知水平的局限,通常要從具體的事物中認識和感知他們的數形成數概念。在進行區域活動時帶領幼兒動手操作圖形、圖片、食物等來感知數學,幼兒通過對形狀、顏色、大小等多角度進行分類,發展了幼兒的直覺的思維能力。
5、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環境和生活中包含著許多與數學有關的知識內容。只要我們多從幼兒的家庭生活實際去認真發掘,我們就能找到與幼兒數學活動有著某些聯系的知識點和教學基本素材了。
五、在幼兒的數學教育中,幼兒之間的討論也是一種常用的學習方法。掌握好討論的時機,在操作過程中不同的階段討論,會對幼兒的數學學習起不同的作用。在操作前進行的討論,其目的是了解操作內容、操作材料及操作規則。這種討論主要伴隨著分析教師的引導和範例。如「看看小動物是怎麼排隊的?」通過這一討論,就使幼兒懂得了要先找出小動物的排隊規律,才能按排隊規律接著排。這樣不但有利於幼兒掌握操作要求,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分析能力。有的討論在操作後進行,目的是幫助幼兒將他們在操作中獲得的經驗予以整理、歸納,從而獲得正確的數學概念。如在有關數字卡片的操作後,討論數字之間的關系;在有關圖形的操作後,討論圖形之間的變化的關系等。這些討論的著重點都在於幫助幼兒進行抽象概括,使他們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徵的認識轉向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六、幼兒的認知、體能、語言表達、社會技巧等能力的發展都是漸近的,經過學習而不斷積累、發展、成型,因此,幼兒教育是一個系統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在幼兒數學教育中,這八種途徑不是絕然分開的,而是互相交織、互相作用的。這八種途徑的合理、充分的運用,將使教師的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幼兒的學習更加趣味盎然。
⑼ 幼兒中班數學怎樣排教學反思
對於本節課,雖然從整體上看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我覺得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
1、整節活動,孩子都在圍繞老師設計的思路走,沒有自由探索的空間,我想這是我設計活動的一個誤區。
2、活動中,孩子的興致不高,游戲活動不能吸引孩子的興趣,課堂氣氛不活躍,感覺到不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有待改進教學方法。
今後的教學改進方向:
幼兒園數學教育是幼兒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課程觀和知識觀也告訴我們:"幼兒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建構和發現知識,不是知識的旁觀者,而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創造者,而且幼兒的這種角色不是教師仁慈地賜予的,而是他們作為學習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兒數學教育領域中,讓幼兒真正做到"學會應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解決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而不是把他們作為一種知識儲備或是教條。"需要我們從觀念到行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兒園的數學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到:
給幼兒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幼兒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幼兒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幼兒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幼兒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幼兒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幼兒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