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4十2用不同的方法計算一年級
數學找規律
20
34
55
83
(118
)
34和20之間相差14,55和34之間相差21,83和55之間相差28,都是7的整數倍,所以83和括弧里的數也是這樣,應該相差35,所以83+35=118
❷ 一年級口算題20以內加減法有哪些技巧
方法一 :做減法,想加法。利用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關系,用加法來思考。如,12-8,想8+( )=12。
方法二:破十法。如 13-7用「破十法」可以這樣想:10-7+3=6
方法三:連減法(平時法),如13-7用『連減法』可以這樣想:13-3-4=6,也就是把7分成3和4。
方法四:加補法。如13-7還可以這樣想:13-10+3=6
口算方法比較多,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提高口算速度及正確率的關鍵。練習時可以和學生一起復習多種口算方法,讓學生通過比較,得出最佳的方法。
先易後難
先從十以內的加減法算起。可以與生活中可以用數量概念表達的物體結合。比如蘋果、桔子、荔枝、西紅柿、芒果等,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也可以讓他知道學習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鞏固成果
只要有個空閑就可以提問,語速要快,這樣給孩子一種緊迫感,可以鍛煉他快速思維提升效率的習慣。家長隨口就可以說出3+2、5+4、9-3等等,只要孩子答對了,就要表揚他,「真棒」「真厲害」「我的孩子(學生)真聰明」等。
十以內的加減法要讓他特別的熟練後再進入二十以內的,同樣非常熟練後過渡到百以內。不要過快,循序漸進,效果最好。
輔導技巧
十以內的加減法,再重申一遍,一定要讓孩子極其熟練才行。要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萬莫著急。要告訴孩子加減法是一個互補的關系,特別是在十以內加減法時一定要講清楚,這樣有助於孩子的理解。
❸ 一年級數學數的分解34-8=34下面可以分成20和8下面連著這個題怎麼解啊
34下面可以分成20和14
8下面連著1和7 2和6 3和5 4和4 或
34-8=26 34可以分成20和14 8下面連著26
❹ 一年級數學34-2與34-20的計算方法一樣嗎
不一樣
34-2是個位的4-2=2,再2+30=32
34-20是十位的30-20=10,再10+4=14
朋友,請採納正確答案,你們只提問,不採納正確答案,回答都沒有勁!!!
朋友,請【採納答案】,您的採納是我答題的動力,如果沒有明白,請追問。謝謝。
❺ 一年級數學分減題34減6怎麼分解
一年級數學分減題34減6怎麼分解
34-6, 4不夠,從十位上借1,
就是14-6=8
十位上剩下20,
再20+8=28
34-6
=20+14-6
=20+8
=28
❻ 一年級數學口算題
11+9= 80-3= 95-4= 64+3= 98-4= 25+7= 62-2= 83+5= 83+10= 10+8= 56+20= 64+6= 65+3= 15-3= 30-3= 32+6= 29-7= 35+2= 73+4= 25+4= 43+5= 87+10= 3 9-3= 48-30= 95-4= 81-2= 60+8= 39+10= 76+10= 70+3= 48-9= 47-8= 52-4= 43-8= 68-9= 40-2= 27-9= 32-4= 41-2= 38-9= 50-8= 63-9= 37-8= 56-20= 88-9= 75-9= 92-3= 42-7= 71-6= 58-10= 47-8= 26-7= 52-3= 69-10= 63-5= 80-2= 36-9= 78-4= 65-8= 99-9= 72-2= 45-9= 86-8= 96-2= 24-9= 40-2= 46-9= 43-4= 18-2= 38-8= 35+5= 85+2= 59-4= 78+10= 82-5= 64+6= 32+7= 49-5= 63+3= 84-2= 60-4= 11+20= 45-3= 30+8= 60-7= 25+4= 36-5= 84+4= 52-3= 71+9= 88-4= 76+0= 93-3= 18+5= 70-5= 56+20= 64+6= 65+3= 15-3= 30-3= 12+6= 29-7= 33+2= 3+40= 15+4= 23+5= 37+1= 29-3= 38-3= 15-4= 18-2= 30+8= 43+1= 86+2= 70+3= 30-2= 72-2= 66-4= 39-2= 20-9= 53+5= 35+2= 39-4= 8+50= 20-1= 40+6= 62+7= 89-5= 63+3= 34-2= 50-4= 11+2= 53-3= 60+8= 80-7= 32+4= 26-5= 84+4= 35-10= 71+9= 18-4= 66+10= 83-3= 71+5= 60-5= 36+3= 58+30= 28-7= 87-10= 80-6=
參考資料:自己
❼ 小學一年級數學筆算題
282+2=
123+28=
891+12=
19+21=
28+9=
6+5= 55-50= 26-6= 8+3= 24-4= 7+70= 2+80=
12-7= 30+2= 50+50= 20+30=
98-40= 66-6= 80-30= 60+10=
70+30 -40= 43-3+20= 100-50-10= 40+2=
18-9= 3+42= 19-6= 7+27=
38-8= 12+6= 45+60= 90-20=
48-8= 82+3= 8+30= 4+24=
30+8= 50-20= 15-9-3= 9+7-8=
14-7+8= 10-5+5= 2+5+9= 70-20+9=
90+7-60= 10+2-3= 88-8-80= 13-9=
16-9= 15-9= 17-9= 12-9=
18-9= 11-9= 14-9= 17-9=
16-9= 19-9= 9+6= 8+9=
14-9+7= 15-9-5= 6+7-9= 13-9+8=
17-9= 5+9= 9+8= 3+9=
9+6= 14-9= 17-9= 7+5=
8+4= 8+8= 12-7= 12-8=
16-8= 14-7= 17-8= 13-7=
12-8= 16-7= 15-8= 17-7=
11-7= 13-8= 18-8= 11-8=
12-7= 13-7= 12-8= 11-9=
4+2= 8-3= 3+6= 9-4=
40+20= 80-30= 30+60= 90-40=
10+3= 7+30= 5+70= 2+10=
30+7= 70+5= 12-2= 37-7=
75-5= 12-10= 37-30= 75-70=
70+4= 46-6= 33-30= 17-7=
58-50= 9+60= 20+5= 50+1=
30+5= 30+6= 70+3= 21+70=
46+20= 30+14= 21+7= 46+2=
3+14= 41+7= 30+28= 46+2=
46+20= 3+55= 53+5= 46+3=
6+62= 19+70= 4+32= 50+49=
63+6= 30+28= 40+12= 45+4=
33+40= 56+30= 3+34= 38+20=
20+38= 3+56= 20+78= 25+30=
25+30= 25+3= 31+23= 54-30=
68-40= 93-20= 39-20= 77-40=
67-30= 68-20= 48-3= 59-30=
69-40= 75-3= 75+3= 26-4=
85-70= 46-6= 73-50= 87-4=
99-7= 56-3= 72-20= 27-7=
95-70= 44-30= 58-40= 48-3=
48-30= 57-6= 47-6= 59-30=
69-40= 75-3= 75+4= 56-30=
34-3= 87-6= 74-2= 78-60=
34-30= 78-6= 74+2= 75-3=
88-5= 56-4= 89-7= 46-20=
69-40= 47-3= 38-7= 84-4=
63-60= 49-4= 94-70= 39-3=
71-30= 57-30= 49-5= 97-60=
47-3= 78-20= 47-5= 48-5=
32-30= 65-4= 53-50= 68-5=
47-4= 74-20= 86-5= 74-3=
75-30= 68-50= 47-30= 75-40=
86-50= 74-30= 74-50= 57-30=
28-6= 47-3= 98-20= 89-60=
39-8= 43-30= 38-20= 12+45=
36+23= 87+35= 65+24= 42+40=
78+35= 64+32= 32+53= 67-42=
68-5= 4+23= 35+42= 43+54=
67-37= 78-46= 45+32= 76-56=
74-30= 35-32= 38-7= 26+63=
69-7= 5+74= 63-41= 54-42=
38-11= 75+4= 46+30= 20+69=
75-4= 46-30= 69-20= 32+37=
4+65= 57-35= 88-63= 58+20=
78-5= 87-40= 76-3= 76-30=
4+35= 35+4= 42+40= 3+56=
24+8= 36+5= 6+4= 5+8=
9+7= 26+4= 5+38= 9+17=
46+4= 5+48= 9+37= 8+35=
14+6= 35+3= 2+46= 24+4=
35+5= 4+46= 26+3= 35+7=
6+46= 28+4= 36+5= 47+2=
7+52= 36+50= 47+7= 7+25=
37+8= 63+6= 4+58= 28+20=
42+9= 7+76= 89+2= 8+15=
46+30= 28+5= 34+6= 56+40=
3+29= 35+3= 2+46= 24+4=
5+26+32= 180-69= 86-52+9= 78-6+1= 60-50+20=
70+30 -40= 43-3+20= 100-50-10= 40+2= 50-23=
20+65-20= 80-10+20= 10+2-3= 88-8-80= 10+10+30=
14-7+8= 10-5+5= 2+5+9= 70-20+9=
90+7-60= 10+2-3= 88-8-80= 13-9=
2.豎式計算(40分)
8 9 7 6 4 6
+ 5 + 8 +5 +19 +25 +56
------- ______ ----- -------- ------- ------
7 96 98 32 45 70
+34 +4 -19 -28 -29 -35
-------- ------- ------ ------- ------ ------
81 62 45 77 45 27
-80 -34 -5 -69 -37 -17
------ ------ ------- ------ ------ -------
8 6
_ ( )( )
__________
2 6
20( )
- 16
_______
4
一、如何把握「可愛的校園」教學要求?
這是剛入學兒童的第一節認識10以內數的准備課,目的是通過學生數數的活動,了解學生觀察情景圖與數數的能力,以便為學生後續學習10以內數的數學符號做一些准備。因此,本課時的教學要求主要是能說清楚圖上有些什麼動物、能用數數的方法說一說動物的個數、以及引導學生有序觀察與數數的方法。
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建議教師首先把學生帶到校園內,讓學生邊看邊說找到了哪些「數」,如:「我們學校有3棵樹、4層樓等」。後半堂課,再回到教室出示情景圖,讓學生看看動物的學校里有哪些「數」?和我們學校的「數」有哪些不一樣?觀察情景圖時,由於各種信息的量較大,學生要說清楚圖中有些什麼?也需要有一個逐步引導的過程。建議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機會來說圖中有些什麼。如「圖中有大象」、「圖中有小熊」等,這是學生數數的基礎。
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能用數描述信息。在學生交流校園和圖中信息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數的形式來描述圖中的信息。如「校園中有樹,那麼樹有幾棵呢?」「圖中有小熊,那麼小熊有幾只呢?」這樣,學生要回答上述的問題,就需要對圖中的小動物進行數數。在學生數數的過程中,可能有些學生會漏數、或者多數,學生出現這種現象是十分地正常,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再數一數,從中糾正數數中的錯誤。
在說的過程中還要指導觀察的方法,因為信息呈現一般是不規則的,學生數數就需要會上下、左右地觀察,這些都要教師在學生數數中加以指導。
在鞏固性的練習中,有的老師採用「從學生的身體上找數」的教學處理方式,這對學生認識數將有較好的幫助。因為,剛入學的學生對數數是有一定生活經驗的,通過數身體上的數,使剛入學的兒童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在本課中,通過上述的一些活動,教師能了解學生已有的認數基礎,以便為後續的學習設置良好的起點。因此,本課時主要以師生的語言交流為主,一般不出現抽象的數字元號。
二、教學「10以內數」、「20以內數」時,大部分學生都已認識這些數並會用實物數數,教學中如何把握課堂活動的重點?
現在的一年級學生,由於大部分都接受過學前的教育與家庭教育,因此,他們認識10以內的數與20以內的數也是十分正常,這也為設置課堂教學的起點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但具有關的研究表明,現在很多學生認識數的符號與理解符號的意義之間仍存在著較大的不協調,學生之間的基礎也很不一樣。一些學生能直接數數與讀數,但卻不會很清晰解釋數的意義。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針對學生現有的認知狀態,教師應把重點放在數的意義理解上,特別是20以內數的認識,應重點放在十進位值制的初步建立上。
如20以內數的認識,可以直接出示一些十幾的數,讓學生直接讀一讀。然後再請學生用學具擺一擺這些數,通過擺的過程,讓學生知道十幾的數就是「一個十與幾個一」組成的。學生的頭腦中有了這些數的圖象,那麼他們今後看到數就會想到圖象,這對學生建立位值觀將有較大的幫助。
三、比較物體輕重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學生「稱」的方法,而要經歷「看」、「掂」、「稱」的過程?
本部分內容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體驗,幫助學生建立起對質量的直觀感受。學生比較物體的輕重是需要豐富的直接經驗來做支撐的,單純「稱」只能告訴學生一個抽象的結果,並不能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到底誰重誰輕。所以,「說一說」、「掂一掂」等活動都是幫助學生建立對物體輕重直觀感覺與判斷物體輕重關系的重要方法。教材中之所以安排這些內容的目的,有幾個方面的思考:一是在活動中讓學生感知物體的質量,建立物體間輕重的經驗。二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懂得比較物體間輕重的方法是多樣的;三是滲透根據比較物體對象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同比較方法的思想;
如在「說一說」的內容中,由於學生已有一些判斷兩個物體輕重的經驗,所以他們可以利用原有的經驗直接判斷兩個物體誰輕誰重。在這一活動中,既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原有經驗進行判斷,同時又需要引導學生用規范的語言敘述兩個物體的輕重。如根據蹺蹺板的圖示,學生敘述的語言往往是「小熊重」或「小猴輕」,這是不夠規范的判斷語言,這時教師就應指導學生說「小熊的體重比小猴重」或「小猴的體重比小熊輕。」在「掂一掂」的活動中,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當兩個或多個物體之間的輕重關系不明顯,也無法藉助參照物進行判斷時,就需要選擇「掂」的方法。同時,在學生掂的過程中,還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即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物體間輕重的經驗,這對學生今後判斷物體間的輕重將有重要的影響。而「稱一稱」的方法主要是兩個物體用「掂」的方法還不能進行判斷,這時,「稱」則「稱」就成為了一個必需的方法。
所以,教材中安排的三組問題情景,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既能感受判斷物體輕重的不同方法,又能加深對物體間輕重含義的真正體會。
❽ 34減去多少等於2十幾
34-5=29
34-6=28
34-7=27
34-8=26
34-9=25
34-10=24
34-11=23
34-12=22
34-13=21
❾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34減30,34減3,有什麼發現
兩位數減兩位數(整十數),先把十位相減,3個十減去3個十得0,再加上個位數0+4=4;
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先把個位數相減,4-3=1,再把個位和十位數相加,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