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樹有多少棵》教學設計是什麼
《小樹有多少棵》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演算法多樣化。並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結合具體情況,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這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創設「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
與過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體現了數學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的課標精神,更加關注了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構思。
三、教學設計
1、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造林對人類的好處嗎?每年我們學校都要植樹,那麼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等待我們種的小樹有哪些數學知識。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所熟悉的植樹這一生活情境,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2、出示主題圖
觀察圖後和同座說說你看到了什麼?(明確一共有幾捆小樹?每捆有幾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到了三年級了,已具備解讀情境中所隱含意思的能力,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學會從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的方法,這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策略。)
⑵ 三年級上冊數學內容是什麼
三年級上冊數學內容是如下:
1、因數: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
一個數的因數的求法:成對地按順序找,或用除法找。
2、倍數: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
一個數的倍數的求法:依次乘自然數。
3、自然數按能不能被2整除分為:奇數、偶數。
奇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奇數。
偶數: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偶數。
最小的奇數是1,最小的偶數是0。
4、合數: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如4、6、8、9、10、12、14、15、16、18、20、22都是合數。
5、公因數、最大公因數。
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叫這些數的公因數。其中最大的那個因數就叫它們的最大公因數。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一個合數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例:12=2×2×3。
⑶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小樹有多少棵的教案
l 課標本節內容要求;本節內容知識體系;本節內容教材位前教材內容邏輯關系
l 本節核內容功能價值(本節內容)僅要思考其內容本節內容習幫助本節內容習科體系建立、其科內容習幫助;應該思考通本節內容習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幫助及思維式變化影響等
本單元掌握表內乘除基礎展教主要習口算乘除第四單元、第六單元習筆算乘除打基礎習位數乘除基礎
通需要少錢情境引導探索兩位數乘位數(積百內)口算;
情析
(幾面進行闡述需要格式化必面面俱)
教師主觀析、師訪談、作業或試題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比較效習者析測量手段
l 認知發展析:主要析現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能力基礎)要形本節內容應該要走認知發展線即現認知基礎經哪幾環節終形本節課要達知識
l 認知障礙點:形本節課知識主要障礙點能知識基礎足、舊概念或者能力夠、思維式變化等
1.已經熟練掌握表內乘除並理解乘除實際含義
2.能夠根據具體情景提相關問題待於提高讓提問題更加價值
3.通接觸二級發現計算單元使興趣所激趣面應功夫
教目標
(教目標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三維目標體系進行析)
教目標
1.探索並掌握位數乘整十、整百數口算乘計算並能夠確進行計算
2.進步理解乘意義體驗數與實際密切聯系能結合具體情境解決具體問題程發展提問題解決問題意識能力
3.培養觀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手操作能力及歸納概括能力通發散算培養思維靈性
教重點難點
教重點:能計算位數乘整十整百數口算
教難點:掌握計算
⑷ 最新北師大版《小樹有多少棵》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一節《小樹有多少棵》。
2.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也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為第四單元、第六單元學習筆算乘除法打基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口算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
3.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熟練掌握一位數乘一位數的表內乘法,能運用已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對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4.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數學課程標准及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⑴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⑵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發現規律,將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遷移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乘法中。
二、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發現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個「發現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發現方法,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練習法,練習在數學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節課在新課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通過一系列靈活多樣,一定量化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遷移法,由於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運用遷移規律,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以舊引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就可以從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中進行遷移,這樣的知識遷移,最後轉化為技能技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說教學流程:
課前熱身:20道表內乘法題。
【設計意圖】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乘法口訣,但經過一假期的時間,有些已經淡忘,有必要在課前適當訓練,喚起對舊知的記憶,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盡快找到數感。所以在新課伊始進行表內乘法的復習。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用激勵的語言祝賀孩子們成為三年級的小學生,歡迎他們重新回到學校。以美化身邊的環境為契機引出情境圖。
每捆20棵
1.探索新知。
(1)仔細觀察並說出數學信息。
(2)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3)試著解決問題:3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引出:20×3=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教學的必要手段,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並鞏固復習乘法的意義,為新課的教學奠定基礎。
2.討論演算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流演算法)
(1)20+20+20=60(2)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後面的「0」,2×3=6,乘完後再在6的後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於60.
3.優化演算法:以上演算法你認為哪種更簡單?
由於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師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
4.小結: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5.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為學生做好示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剛剛優化口算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二、 遷移應用,探索規律。
1.出示練習: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學生通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2.拓展訓練:3000×2 5000×4 6×7000
在學生總結出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隨即出示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生能夠類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樣多的「0」的含義,並且把這種口算的方法熟記於心,達到內化的目的。
三、 變式練習,積累內化。
1.口算練習:(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說說算理。)
2頁3題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頁2題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填空:(鞏固算理)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⑸ 小學數學說課課件
《說課|小學數學說課|北師大版-教案》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knNAgBxGw_KAzm7vkv9dnA
說課|小學數學說課|北師大版-教案|1-小學說課示範語音|1-6年級人教版說課稿|小學說課講義.pdf|下載前必看,關注下載更多.jpg|下載前必看,關注下載更多免費實用教學資源.jpg|9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案說課稿.doc|8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案說課稿.doc|7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案說課稿.doc|6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說課稿.doc|5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說課稿.doc|4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案說課稿.doc|3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說課稿.doc
⑹ 新世紀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小數有多少棵評課材料
這節課是覃師執教的三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小樹有多少棵》(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這是一節計算課,以往的計算課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著以下的誤區:(1)過份強調情境導入,忽視計算思維的熱身;(2)過份強調方法多樣,忽視演算法最優的提煉;(3)過份強調問題解決,忽視必要的量的訓練。,覃老師的課堂為我們規避這些誤區提供了很好的解決策略。
策略一:重視安排復習鋪墊,促進知識的高效遷移。
學生學習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的知識基礎是表內乘法和數的組成。所以課前老師設置了兩大題的復習鋪墊,一是表內乘法的聽算練習,二是有關數的組成的練習題。通過這兩道題的訓練,為學生順利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同時也促進了知識間的正向遷移。
策略二:重視演算法優化整合,加強算理演算法教學。
在新知探究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究3×20= 的演算法的時候,學生呈現了三種方法:(1)數線與相同數連加相結合,(2)用一一列舉的方式,發現其中規律,(3)通過遷移類推,由表內乘法推想到整十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即把20看成2個十,3個20就是6個十,也就是60。演算法交流完畢後,老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三種方法,思考這三種方法之間有什麼聯系。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後得出:第一種方法和第二種方法實質都是3個20相加,第一種方法是藉助數線來理解,第二種方法是藉助實物(主題圖中有三捆樹,一捆數是20根)找規律來理解,兩種方法都是求3個20是多少。這樣就引導學生很好的溝通了加法和乘法之間的關系,即乘法是加法的一種特殊形式。在比較前兩種方法和第三種方法之間的區別的時候,大多數同學認為第三種方法比前兩種方法簡潔,還有少部分同學認為前兩種方法中的一種簡潔。此時老師沒有強制性讓學生接受一定是第三種方法好,只是追問:「如果要求9捆樹苗有多少根,怎樣計算?」這樣讓學生在計算中真正意識到當加數很多時,第三種方法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接著要求學生完成課本中的「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學生獨立完成後要求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說算理)和怎樣計算的(歸納計算方法)。讓學生提煉演算法:整十數乘一位數,計算時先用十位數去乘這個數,然後再添上一個0。這樣引導學生在明算理的基礎上自主生成演算法。
學生在掌握了整十數乘一位數的算理和演算法後,在探究整百數乘一位數3×500= 的計算方法時,大多數學生能實現正遷移,直接說出算理:3乘500是求3個5百是多少,3個5百是15個百,所以是1500;演算法:先用百位上的5乘3得15,然後直接在後面添上2個0。
策略三:重視口算訓練,夯實計算基礎能力。
本節課的復習鋪墊中老師就安排了表內乘法的聽算練習,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在探究歸納了計算方法後,老師出示了一組口算練習,讓學生在一定量的訓練的基礎上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沒有過度華麗的情境創設,只是選用了課本中的主題情景圖展開教學;沒有喧囂的小組合作討論,只有經過獨立思考後同桌間不影響其他同學的控制音量的討論;沒有誇大其詞的過度表揚,只有捕捉到學生思維及良好習慣後的中肯評價。整節課的課堂教學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參與觀課的老師感受到學生悄然發生的變化。覃老師這節朴實無華的高效數學課為我們的計算課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⑺ 北師大版 小樹有多少棵 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演算法多樣化。
2.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材分析
這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
與過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體現了數學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的課程標准理念;更加關注了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力求使學生自己主動建構知識。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大慶市薩爾圖區東新一小學位於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屬於市區重點學校,教學條件較優越,具有多媒體教室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三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愛新教材及配備的學具,新教材圖文並茂,學生之間可以親自動手操作和交流。學生愛說、敢說、愛做、敢做,學習數學始終處於一種樂於探索、積極主動的狀態,在計算方面也能夠在多樣化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造林對人類的好處嗎?每年我們學校都要植樹,那麼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植樹的活動中有哪些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所熟悉的植樹這一生活情境,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請你認真觀察圖後和同桌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一共有幾捆小樹?每捆有幾棵?)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到了三年級了,已能從圖中收集信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這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策略。)
⑻ 最新北師大版《小樹有多少棵》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一節《小樹有多少棵》。 2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最新北師大版《小樹有多少棵》說課稿
⑼ 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案及反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造林對人類的好處嗎?每年我們學校都要植樹,那麼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植樹的活動中有哪些數學問題。
2.請你認真觀察圖後和同桌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一共有幾捆小樹?每捆有幾棵?)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二)解決問題,探索口算方法
1.獨立解答。
學生列出算式20×3,然後嘗試計算。
2.小組交流。
讓學生結合「小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情境,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義,再說說計算方法。
3.全班交流。
小組代表發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樹,學生可能想出以下計算方法:
(1)20×3就是3個20相加:20+20+20=60;
(2)因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這樣20×3可以變成10×6。
對於學生的計算方法,只要正確,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