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中科院數學所研究什麼

中科院數學所研究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6 18:01:20

❶ 中科院武漢數理所怎麼樣

這有些資料供你參考,望有幫助!!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座落在風景秀麗的武漢東湖之濱、小洪山麓,於1996年由原「武漢物理所」(創建於1958年)和「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重建於1979年)合並而成,現已發展成為以核磁共振波譜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和數學物理基礎研究為主,積極開展原子頻標等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型研究所。現任所長劉買利研究員。

兩所合並之前,著名原子物理學家王天眷,著名物理學家張承修,著名空間物理學家李鈞院士,著名數學家李國平院士,著名數學家丁夏畦院士都曾在武漢物理所、武漢數學物理所長期工作並擔任重要職務。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現設有4個研究室,其中波譜研究室、原子分子物理研究室、數學物理研究室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原子頻標研究室從事高技術研發與應用研究。研究所擁有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原子頻標重點實驗室、武漢磁共振中心、中科院冷原子物理中心、中科院數學物理聯合實驗室5個國家級、院級科研平台,同時也是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的組建單位之一。研究所的支撐系統包括:磁共振波譜技術、激光光譜技術、計算機信息中心和高技術工程中心。

研究所現有職工372人,其中科技人員245人(正高級科技人員49人,副高級科技人員78人,博士生導師45人)。先後有丁夏畦、李鈞、葉朝輝3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有5人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人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3人擔任「973」首席專家。有碩士學位授予點7個,博士學位授予點4個,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在學研究生269人,在站博士後13人。

1958年以來,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近300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獎、國家星火科技獎以及中科院和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共申請專利175項,獲授權專利130項。從1996年起,平均每年發表SCI論文百餘篇。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主辦的《數學物理學報》(中、英文版)和《波譜學雜志》均為我國自然科學的核心期刊,《數學物理學報》英文版為SCI收錄期刊。
1998年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以來,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在Science, PNAS, JACS, PRL等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600多篇,其中JCR-Top10%以上論文比例上升至27.2%;申請專利122項(其中發明專利68項),授權專利97項(其中發明專利43項);出版專著5部,譯著1部;獲省部級以上獎26項,其中一等獎5項。在成果轉移轉化方面,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獲得了重要應用,其中,高精度原子鍾滿足了國家重大需求、小型化原子鍾實現了規模產業化、擁有核心部件知識產權的醫用核磁共振成像儀已實現產值8億元。

❷ 中科院直屬七大研究所有哪些

中科院直屬七大所分別是:
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數學所,上海有機所、長春應化所、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綜合性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這些研究所,匯集了我們國家乃至世界的高精端技術人才,科研實力特別強。

❸ 中科院三大所

中科院三大所可能指以下三個研究所:

1、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是從事固體地球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綜合性學術機構,是中國最早批准具有碩士與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研究生招生和培養單位之一。研究所以固體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為主攻方向;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動力學、環境與災害、能源礦產的研究格局。

2、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於1957年,是中國大地測量領域最早的科學研究機構,也是中國科學院唯一從事大地測量學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所,1970年歸屬國家地震局,1978年由中國科學院恢復重建。

3、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於1999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並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

中國科學院的文獻中心: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要為自然科學、邊緣交叉科學和高技術領域的科技自主創新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戰略情報研究服務、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支撐和科學交流與傳播服務,同時通過國家科技文獻平台和開展共建共享為國家創新體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信息服務。

截至2009年8月,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館藏圖書1145餘萬冊(件),該中心啟動了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建設項目,已逐步完成了從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模式轉變,開始走上知識情報研究與知識服務中心的發展道路;同時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是國際圖書館協會與機構聯合會(IFLA)的成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科學院

❹ 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1950年6月,新中國的科學院建立不久,在百廢待興的情形下,著手籌建數學研究所。籌備處設在北京文津街3號,由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任籌備處主任,周培源、江澤涵、華羅庚、許寶騄任籌備處副主任,田方增任秘書。籌集工作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1951年1月,政務院批文任命華羅庚為即將成立的數學研究所所長。1952年7月1日數學研究所成立,所址設在清華園內,確立了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協同發展的方針。最早成立的研究小組有數論、微分方程、力學、計算機研製、概率統計、代數、拓撲學等。1953年上半年,數學研究所共有科研人員32人,其中專任研究員5人(華羅庚、閔乃大、吳新謀、張素誠、吳文俊),副研究員5人(關肇直、田方增、王壽仁、庄逢甘、夏培肅),助理研究員6人(林鴻蓀、孫以豐、越民義、馮康、萬哲先、胡海昌),研究實習員11人(陸啟鏗、龔生、胡和生、張里千、王光寅、邱佩璋、丁夏畦、許孔時、何善堉、孫何生、王元),合聘研究員5人(蘇步青、陳建功、段學復、胡世華、張宗燧)。他們開辟的研究方向,為數學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僅在這32人中,後來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就有17人。
1956年,通過中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定,數學研究所在保障數學各重要方向協調發展的同時,重點發展微分方程、概率統計等與國民積極和國防建設關系密切的分支。同時設立了泛函分析、數理邏輯等研究組,以加強相應理論學科的研究。1957年從法國歸來的熊慶來先生負責建立了函數論研究組。同一時期,與力學和計算機研製有關的研究工作則獨立出去,另行組建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計算技術研究所。在二十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鼓舞下,數學所邁上了向科學進軍的大道。
1956年,中國頒發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在全部3項一等獎中,數學所獲得了2項,即華羅庚的「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數論」和吳文俊的「示性類與示嵌類的研究」。
這時期數學研究所的所址有了變遷,1957年臨時遷往西苑旅社,1958年遷入中關村。
1961年按學科建立了研究室,包括「四學科」(數論、代數、幾何、拓撲),函數論,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數理邏輯,理論物理,概率統計,以及由力學、數學兩所在錢學森、華羅庚、許國志倡導下從事新興應用學科運籌學的室組合並而成的運籌學研究室。1962年由於國家任務的需要,新建了由關肇直、宋健領導的控制理論研究室。稍後又重設了力學研究室。各項研究工作迅速推進。1961年-1965年,是數學所貫徹「出成果、出人才」的方針,相對穩定並醞釀突破的發展時期。1966年「文革」開始後,研究工作陷入停頓。1972年周恩來總理關於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指示使數學研究工作又重新開展起來。1973年陳景潤正式發表了他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75年,楊樂、張廣厚發表了關於值分布理論的研究。馮康等人於60年代初獨立於西方創立的有限元計算方法,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許多部門獲得了廣泛的應用。這些代表性的工作向世人展示了數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極度艱難的條件下,堅持數學研究而取得的標志性成果。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下,數學所科研人員努力追趕國際數學前沿,純粹與應用數學各個領域的工作都得到全面迅速的推進,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1979年底,根據中國科學院決定,部分人員從數學所分出成立了系統科學研究所,從事控制理論、運籌理論、統計學、系統工程以及相關數學邊緣學科的研究。數學所部分研究人員與原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推廣辦公室人員合並,組建成立應用數學研究所。數學研究所則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兼顧應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其他方向。數學所歷任所長為:華羅庚、陸啟鏗(常務副所長)、王元、楊樂、龍瑞林、李炳仁(代所長)、王躍飛。
1982年,當國家恢復頒發自然科學獎時,數學所再度以高水平成果而受到社會囑目。1985年,在王元和楊樂院士的創導下,數學所成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開放研究所之一。1991年所址遷入中關村南四街甲一號(現中關村東路55號)。1998年12月,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推動下,數學研究所與系統科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以及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原中科院計算中心,1977年成立)整合成為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❺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與 中科院數學科學學院有什麼區別

這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是在幾個研究所的基礎上合並來的一個研究機構,其實就是中科院在北京的幾個與數學和系統科學相關的研究所。這個研究院的老師只管科學研究。這個研究院級別相當於中科院的研究所。

中科院有專門的負責教學的園區,那裡有一個中科院數學科學學院,這個學院的老師們負責教學,同時也搞科研。這個學院就像普通大學里的某某學院了。

❻ 有關中科院數學所的問題

問題很多呀~
1.中科院系統所是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一個下屬所。招生的話以院名義招生。不過還有一個中科院數學科學學院也招研究生的。
2..中科院的報送生是很多的,可以說大部分,只有少部分是考進的,而且報考人數那個多呀,不過每年也聽說有考進的。比如和我一屆的同學考進一個,報送一個。中科院初試只是數分和高代,真題網上都能找到(可以去博士數學論壇問問),基礎好的話,好好准備,也有考上的機會的。至於招生簡章不知道系統所網站上有沒有,好像是沒有的。
3.如果你想繼續讀博的話,即使你是考進的,也可以在研二的時候參加轉博考試,通過了就是碩博連讀了,而且大部分老師都是很歡迎學生繼續讀博的。
4.好像報名時只要確定方向就可以了,導師不用選,考進去復試或研一選的。

祝考研順利,金榜題名!

哎,想要這個分不容易呀~~~~~
補充回答:中科院數學科學院和系統院的試卷是一樣的。
其實我那個考上的學姐成績很好的,本來准備保研的,後來由於特殊原因考研了。只准備了幾個月就考上了。
中科院感覺很難考吧,不知道真實情況,呵呵。當時自己也想考來著,後來權衡一下放棄了。不過我有上系統所學姐的給的部分試題,要的話留個郵箱吧。

PS:能給分了吧,謝了。

❼ 中科院這幾個數學研究所哪個好考研

中科院下屬的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內的數學所是很不錯,在國內數學研究機構中,中科院數學所算是數一數二的,且科研方面全面,科研經費充足,對於考研來說,去中科院的數學所是和不錯的選擇。祝你好運!

❽ 中科院數學所怎麼樣北京的哪個所強一些呢計算數學、應用數學所畢業去向一般是怎樣

建議大家不要報考中科院計算數學所的許學軍,他已經要跳槽了,但還在中科院招學生。 去他那裡,這五年就自生自滅了,大家要慎重!!!.

❾ 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的介紹

成立於一九九五年,這支隊伍始建於一九五六年, 在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馮康等老一輩知名學者的領導下, 曾取得數十項重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馮康先生及其研究小組獨立於西方創立了有限元方法,解決了一大批來自航天航空、核能工程、石油勘探、水利建築交通運輸等領域的重大計算難題。研究所人員迄今已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何梁何利科 技進步獎在內的獎項數十項。

❿ 中科院武漢物理數學研究所咋樣

本所以核磁共振波譜學、原子分子物理、數學物理、光電子學和相關高技術為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了核共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振方法、核磁共振成像、冷原子物理、量子計算、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原子頻標、激光雷達和原子信標等主要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加強物理與數學、生物、化學等其他學科領域的交叉結合,衍生新的學科生長點。中國科學院冷原子物理中心(武漢)和武漢磁共振研究中心均依託在本所。 本所的基礎研究主體由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數學物理實驗室、原子頻標實驗室、光電探測實驗室組成。本所是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的組建單位之一。擁有由光譜波譜技術、頻標技術平台和信息中心組成的支撐系統以及實現成果轉化的控股高技術公司;具有優越的科研條件和大量現代化科研儀器裝備。 本所擁有4個博士點、多個碩士點和一個博士後流動站,同美、英、日、法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學府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近年來本所致力於科研隊伍的優化,引進和造就了一批高層次的青年學科帶頭人,形成了以中青年專家為主的研究群體,他們充分施展才智,所做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多具特色,並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

閱讀全文

與中科院數學所研究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