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數學教學中哪些與集合有關
集合這個概念最本質的東西是分類。因此,幼兒園數學教學中,分類是重要的思想和方法。祝你進步!
② 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內容有哪些
③ 幼兒園數學活動內容有哪些
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內容有:
一、數學與兒童數學概念的早期發展。這個課程主要包括對數學及其基本特性的基本概括,講解兒童數學及早期數學教育的價值,以及兒童數學概念的早期發展。
二、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相關理論與實踐。這個課程主要包括對早期兒童數學教育的主要理論的介紹,基於不同理論的幼兒園課程中的數學教育,最後是相關理論及課程模式對幼兒園數學教育實踐的啟示。
三、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設計原理。這個課程包括: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目標的確定,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評價。
四、不同類型和結構化程度的數學教育活動設計。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設計的不同取向和幼兒園不同類型的數學教育活動。
五、幼兒園各類內容的數學教育活動設計。包括有關集合與模式的數學教育活動設計,有關分類與統計的數學教育活動設計,以及有關數概念與運算的數學教育活動設計。有關空間與時間的數學教育活動設計。
六、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整合與滲透。這個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整合與滲透的原理和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多渠道滲透。
七、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包括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實施的有效性,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組織中的教師角色與實施策略,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實施的反思與改進。
④ 數學中的集合是什麼意思
定義
非正式的,一個集合就是將幾個對象適當歸類而作為一個整體。一般來說,集合為具有某種屬性的事物的全體,或是一些確定對象的匯合。構成集合的事物或對象稱作元素或成員。集合的元素可以是任何東西:數字,人,字母,別的集合,等等。[編輯]
符號
集合通常表示為大寫字母
A,
B,
C……。而元素通常表示為小寫字母a,b,c……。元素a屬於集合A,記作aA。假如元素a不屬於A,則記作aA。如果兩個集合
A
和
B
它們各自所包含的元素完全一樣,則二者相等,寫作
A
=
B。[編輯]
集合的特點
無序性
在同一個集合裡面的每一個元素的地位都是相同的,所以元素的排列是沒有順序的。
互異性
在同一個集合裡面每一個元素只能出現一次,不能重復出現。
確定性
定製集合的標準是確定的而不是含糊的,如全國全體較高的男生,這里的較高沒有標準是含糊的。
[編輯]
集合的表示
集合可以用文字或數學符號描述,稱為描述法,比如:
A
=
大於零的前三個自然數
B
=
紅色、白色、藍色和綠色
集合的另一種表示方法是在大括弧中列出其元素,稱為列舉法,比如:
C
=
{1,
2,
3}
D
=
{紅色,白色,藍色,綠色}
盡管兩個集合有不同的表示,它們仍可能是相同的。比如:上述集合中,A
=
C
而
B
=
D,因為它們正好有相同的元素。元素列出的順序不同,或者元素列表中有重復,都沒有關系。比如:這三個集合
{2,
4},{4,
2}
和
{2,
2,
4,
2}
是相同的,同樣因為它們有相同的元素。集合在不嚴格的意義下也可以通過草圖來表示,更多信息,請見文氏圖。
[編輯]
集合的元素個數
上述每一個集合都有確定的元素個數;比如:集合
A
有三個元素,而集合
B
有四個。一個集合中元素的數目稱為該集合的基數。集合可以沒有元素。這樣的集合叫做空集,用符號
表示。比如:在2004年,集合
A
是所有住在月球上的人,它沒有元素,則
A
=
。就像數字零,看上去微不足道,而在數學上,空集非常重要。更多信息請看空集。如果集合含有有限個元素,那麼這個集合可以稱為有限集。集合也可以有無窮多個元素。比如:自然數的集合是無窮大的。關於無窮大和集合的大小的更多信息請見集合的勢。[編輯]
子集
主條目:子集如果集合
A
的所有元素同時都是集合
B
的元素,則
A
稱作是
B
的子集,寫作
A
⊆
B。
若
A
是
B
的子集,且
A
不等於
B,則
A
稱作是
B
的真子集,寫作
A
⊂
B。B
的子集
A
舉例:所有男人的集合是所有人的集合的真子集。
所有自然數的集合是所有整數的集合的真子集。
{1,
3}
⊂
{1,
2,
3,
4}
{1,
2,
3,
4}
⊆
{1,
2,
3,
4}
空集是所有集合的子集,而所有集合都是其本身的子集:⊆
A
A
⊆
A
[編輯]
並集
主條目:並集有多種方法通過現有集合來構造新的集合。兩個集合可以相"加"。A
和
B
的並集(聯集),寫作
A
∪
B,是或屬於
A
的、或屬於
B
的所有元素組成的集合。A
和
B
的並集
舉例:{1,
2}
∪
{紅色,
白色}
=
{1,
2,
紅色,
白色}
{1,
2,
綠色}
∪
{紅色,
白色,
綠色}
=
{1,
2,
紅色,
白色,
綠色}
{1,
2}
∪
{1,
2}
=
{1,
2}
並集的一些基本性質A
∪
B
=
B
∪
A
A
⊆
A
∪
B
A
∪
A
=
A
A
∪
=
A
[編輯]
交集
主條目:交集一個新的集合也可以通過兩個集合"共"有的元素來構造。A
和
B
的交集,寫作
A
∩
B,是既屬於
A
的、又屬於
B
的所有元素組成的集合。若
A
∩
B
=
,則
A
和
B
稱作不相交。A
和
B
的交集
舉例:{1,
2}
∩
{紅色,
白色}
=
{1,
2,
綠色}
∩
{紅色,
白色,
綠色}
=
{綠色}
{1,
2}
∩
{1,
2}
=
{1,
2}
交集的一些基本性質A
∩
B
=
B
∩
A
A
∩
B
⊆
A
A
∩
A
=
A
A
∩
=
[編輯]
補集
主條目:補集兩個集合也可以相"減"。A
在
B
中的相對補集,寫作
B
−
A,是屬於
B
的、但不屬於
A
的所有元素組成的集合。在特定情況下,所討論的所有集合是一個給定的全集
U
的子集。這樣,
U
−
A
稱作
A
的絕對補集,或簡稱補集(餘集),寫作
A′或CUA。相對補集
A
-
B
補集可以看作兩個集合相減,有時也稱作差集。舉例:{1,
2}
−
{紅色,
白色}
=
{1,
2}
{1,
2,
綠色}
−
{紅色,
白色,
綠色}
=
{1,
2}
{1,
2}
−
{1,
2}
=
若
U
是整數集,則奇數的補集是偶數
補集的基本性質:A
∪
A′
=
U
A
∩
A′
=
(A′)′
=
A
A
−
B
=
A
∩
B′
[編輯]
對稱差
見對稱差。[編輯]
集合的其它名稱
在數學交流當中為了方便,集合會有一些別名。比如:族、系通常指它的元素也是一些集合。
[編輯]
公理集合論
把集合看作「一堆東西」會得出所謂羅素悖論。為解決羅素悖論,數學家提出公理化集合論。在公理集合論中,集合是一個不加定義的概念。[編輯]
類
在更深層的公理化數學中,集合僅僅是一種特殊的類,是「良性類」,是能夠成為其它類的元素的類。類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順利進行類運算的「良性類」,我們把這種「良性類」稱為集合;另一種是要限制運算的「本性類」,對於本性類,類運算是並不都能進行的。定義
類A如果滿足條件「」,則稱類A為一個集合(簡稱為集),記為Set(A)。否則稱為本性類。這說明,一個集合可以作為其它類的元素,但一個本性類卻不能成為其它類的元素。因此可以理解為「本性類是最高層次的類」。
⑤ 幼兒園數學統計有哪些
1、集合:教孩子學會分類,幫助孩子感知集合的意義,逐步形成關於具體事物的集合概念,這是計數的前提,是形成數概念的基礎,為孩子數學能力做准備。
2、數:孩子總是先口頭數數開始,到結合實物數數。從無意義的數字到掌握數的實際意義,認識數字,理解數字,運用數字,最終形成數的概念。
3、量:通過對集合和數的學習,孩子從不精確的集合感知到確切的數量,這是數量由具象化到形象化的過渡,為加減概念打下基礎。
4、形:在兒童早期數學啟蒙的階段,除了加減法,還有幾何圖形的學習。幾何在數學中占據很重要的比例,對孩子空間立體思維的發展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5、時:孩子對時鍾的認識,可以幫助其形成時間概念,有助於養成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守時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意義。
6、空:空間思維是指識別物體的形狀、位置、空間關系,通過想像與視覺化形成新的視覺關系的能力。
空間思維對於孩子在學習幾何等類型題時能起到有效幫助,對孩子大腦起到開發作用。具備空間思維的孩子能跳出點、線、面的限制,多個角度"立體思考",對其未來社會性的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幼兒園統計的相關知識:
一、數概念與運算。
1、10以內的數(基數、序數、數的實際意義、數量的比較與守恆、相鄰數、單雙數、零等)。
2、數數(唱數、手口一致點數、目測數、按群數等)。
3、書面數符號(數字的認讀、書寫與表徵)。
4、數的組合與分解。
5、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二、集合與模式。
1、集合(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比較,集合的交、並、補、差關系和包含關系,是形成數概念,進行數運算的基礎。教學主要包括區別1和許多、一一對應等)。
2、模式(排序是模式的一種,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僅限於視覺的呈現,還包括聲音、動作等呈現方式)。
⑥ 幼兒數學內容有哪些
幼兒園涉及到的明顯的數學方面的內容有:
1——10數字的認讀、書寫;1——10的分解與組成;物品的點數、一一對應、排序、找規;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認識;時間的初步認識;貨幣的初步認識等等。
一節數學教育內容大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活動目標:活動目標的制定要以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為依據,可分為教育目標、情感目標等;目標的制定要以幼兒情感發展目標為重;
二、活動重難點:活動重難點的確定以活動目標為依託,結合本班大多數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來確定;
三、活動准備:活動准備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A、經驗(認知、情感等)准備;B、教具准備;C、幼兒操作材料准備;
四、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設計要以目標的制定為依據,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既考慮到多數幼兒的發展需求,又要顧及到幼兒的個體發展差異;環節的過渡要順暢、自然;一節成功的活動課是和孩子們一起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收獲、成長;教師的介入不要過多,也就是教師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師只是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真正的主人是孩子們,要引導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
⑦ 數學中,集合有哪幾種字母,分別是什麼意思
數學中的集合字母和意思:
N:非負整數集合或自然數集合{0,1,2,3,……}
N*或N+:正整數集合{1,2,3,……}
Z:整數集合{……,-1,0,1,……}
P:質數集合
Q:有理數集合
Q+:正有理數集合
Q-:負有理數集合
R:實數集合
R+:正實數集合
R-:負實數集合
C:復數集合
∅:空集合(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稱為空集合)
U:全集合(包含了某一問題中所討論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7)幼兒園的數學集合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一、集合的特性:
(1)確定性
給定一個集合,任給一個元素,該元素或者屬於或者不屬於該集合,二者必居其一,不允許有模稜兩可的情況出現。
(2)互異性
一個集合中,任何兩個元素都認為是不相同的,即每個元素只能出現一次。有時需要對同一元素出現多次的情形進行刻畫,可以使用多重集,其中的元素允許出現多次。
(3)無序性
一個集合中,每個元素的地位都是相同的,元素之間是無序的。集合上可以定義序關系,定義了序關系後,元素之間就可以按照序關系排序。但就集合本身的特性而言,元素之間沒有必然的序。(參見序理論)
(4)符號表示規則
元素則通常用a,b,c,d或x等小寫字母來表示;而集合通常用A,B,C,D或X等大寫字母來表示。當元素a屬於集合A時,記作a∈A。假如元素a不屬於A,則記作a∉A。如果A和B兩個集合各自所包含的元素完全一樣,則二者相等,寫作A=B。
二、集合的運算定律:
(1)交換律:A∩B=B∩A;A∪B=B∪A
(2)結合律:A∪(B∪C)=(A∪B)∪C;A∩(B∩C)=(A∩B)∩C
(3)分配對偶律:A∩(B∪C)=(A∩B)∪(A∩C);A∪(B∩C)=(A∪B)∩(A∪C)
(4)對偶律:(A∪B)^C=A^C∩B^C;(A∩B)^C=A^C∪B^C
(5)同一律:A∪∅=A;A∩U=A
(6)求補律:A∪A'=U;A∩A'=∅
(7)對合律:A''=A
(8)等冪律:A∪A=A;A∩A=A
(9)零一律:A∪U=U;A∩∅=∅
(10)吸收律:A∪(A∩B)=A;A∩(A∪B)=A
(11)反演律(德·摩根律):(A∪B)'=A'∩B';(A∩B)'=A'∪B'。文字表述:1.集合A與集合B的交集的補集等於集合A的補集與集合B的補集的並集; 2.集合A與集合B的並集的補集等於集合A的補集與集合B的補集的交集。
(12)容斥原理(特殊情況):
card(A∪B)=card(A)+card(B)-card(A∩B)
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card(B∩C)-card(C∩A)+card(A∩B∩C)
⑧ 集合數學知識點有哪些
(1)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①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系。
②能選擇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集合間的基本關系
①理解集合之間包含與相等的含義,能識別給定集合的子集。
②在具體情境中,了解全集與空集的含義。
有限集:含有有限個元素的集合
無限集:含有無限個元素的集合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2=-5}
(8)幼兒園的數學集合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每一個對象都能確定是不是某一集合的元素,沒有確定性就不能成為集合,例如「個子高的同學」「很小的數」都不能構成集合。這個性質主要用於判斷一個集合是否能形成集合。
集合中任意兩個元素都是不同的對象。如寫成{1,1,2},等同於{1,2}。互異性使集合中的元素是沒有重復,兩個相同的對象在同一個集合中時,只能算作這個集合的一個元素。
無序性:{a,b,c}{c,b,a}是同一個集合。
所謂集合的純粹性,用個例子來表示。集合A={x|x<2},集合A 中所有的元素都要符合x<2,這就是集合純粹性。
⑨ 幼兒園數學有哪些
幼兒園的數學內容主要有:
一、會數數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也能孰能的從中間某個數開始倒著數或正著數,一般從1開始數數幼兒園小朋友都會了,但是如果從中間某個數開始數的話可能就不知道了,或者說孩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比如:能口頭數數到100,能從中間任意一個數起接著數,能手口一致地點數20以內的實物,排除物體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干擾,並說出實物的總數。能從10倒數到1,能從10以內任何一個數倒數到1 。能直接目測10以內實物的數量。能按實物數或言語提示取出同樣多的實物。能按2、5、10進行按群計數。
二、會順序
一般讓孩子從1開始數數的時候這樣的順序都是固定的,在此基礎上要讓孩子舉一反山,問問孩子某個數左右相鄰的數字是幾,例如: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數,往後數,從11往前數,往後數。排序是指根據一組物體的某種特徵(如長短、高低、大小、多少、重量、高度等 )的差異或按某種規則(如從長到短、一長一短、兩長一短等),按序進行排列。在生活中,可以讓孩子將家裡的書按輕重排序,將家人的衣服、鞋子按大小排序、家中聚會時將人員按高低排序,還可以做如下的按一定規律排序活動:
如圖
三、知道大小
要讓孩子知道兩個數作比較的時候誰比誰大,大多少,在原數數的基礎上可以發散多這種小測試,比如:7與8哪個大?大幾個數?小幾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