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什麼意思
數學教育不僅包括數學還包括教育,良好的數學教育應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 通過數學教育,引發學生對數學的思考、使學生對數學學科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對數學的重要性,對數學在推進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對數學的文化性等有認同和體會,因而對數學有一種仰慕和敬重,有一種嚮往和熱愛
第二、通過數學教育,學生能逐步領悟到數學的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優良的數學及其他素質,對今後一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第三、通過數學教育,不僅積累數學的知識和方法,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技巧,而且提高將數學運甩於解決現實世界中種種實際問題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並具備一定的能力,能夠運用數學思想和工具來解決自己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關鍵問題等。
這是在教育面向全體的基礎上,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
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從而形成個性鮮明的人才。
B. 什麼是好的數學
什麼是「好的數學」X
一、「好的數學」不僅是「數學」,更是「人學」
我們的數學教育,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必須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還要讓學生感悟更重要的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經驗:同時,還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了解數學的內在價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等。簡言之,我們的數學教育,不僅是知識的訓練,還是智慧的累積,更是生命的成長、人生價值與意義的體現。
人學是以人性(人的本質)、人生意義及人的行為准則為思考對象,是以人性論為核心,兼含人生觀(人生價值論和行為准則論)、人治論(自治的修養論和他治的政治論)、人的社會理想 論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思想體系,把數學不僅看作「數學」.更當作「入學」,是數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辯證統一。「好的數學」是以人為核心的數學,是真真正正的「人學」。
二、「好的數學」不只是教知識與方法,還教思想
教學有三個層次:教知識,教方法,教思想。
數學思想方法的優秀品質在於,她支撐著整座數學大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應用廣泛,容易保留在人的長時間記憶之中。任何學科都要用到數學思想方法,只不過應用的方式、程度有所差別而已。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統一體。「好的數學」首先要追問四個問題:第一,教與學的內容是什麼(分別審思究竟,應該、能夠教學什麼);第二,為什麼要教與學這些內容;第三,師生應該怎麼做;第四,為什麼要這樣做+在此基礎上,教師對文本進行還原性、探源性的深讀與細讀,對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進行調研與分析,便會明白一節課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與技能,更應該感悟與提升哪些方法與思想。掌握數學思想方法,認識客觀世界的數量變化規律,並用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才是數學科學的真諦。
三、「好的數學」不僅關注昨天和今天,更指向明天
數學總是挑戰與危機並存著,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的知識總量在不斷增加,知識更新的速度也日益加快,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學科又與數學密切相關,特別是由於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學的應用范圍更廣泛。我們必須與時俱進,還要帶有前瞻的目光。好的數學是運動著的,她不會停留在過去,也不會在今天原地踏步。
昨天,意味著基點與重復;今天,意味著起點與出發;明天則是希望與方向。昨天的「舊船票」難以登上明天的「新客船」,沒有未來的數學學習活動的確是非常可怕的。「好的數學」不會讓學生做一個機械的、復制粘貼的搬運工,而要讓學生揚起奮進的風帆,激發起思維探究的慾望,走向充滿不確定的、創造的未來。
四。「好的數學」不僅是記憶與模仿,更是發展與創造
美國學者斯蒂恩在給鄭毓信教授的信中,曾誠懇地指出:「中國與美國學生的一個重要差異在於:中國學生比較適應適用於特定問題的特定解法的『演算法』學習,而美國學生則較善於解決那種開放性的、含糊的、具有『現實』意義的、並需要更多創造性的非常規的問題。」
C. 怎樣理解良好的數學教育
一、注重社會實踐:注重社會實踐就是要使小學數學教育成為開放的在對杜會探求活動中自我.將認知過程與對社會的探求過程聯系起來,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合理地運用材料的呈現方式,引起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提高他們關心社會的意識和參與社會的興趣。其價值的功能就在於在關注和參與中獲得更多的科學的價值、思想、方法與技術。積累的完善過程,讓學生在獲得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了 解知識的發展與其社會的價值,認識知識探索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在社會活動中進行決策和參與改造的基本能力。1.對學習對象賦以更多更強的社會性與現實性2.、將認知過程與對社會的探求過程聯系起來
二、培養科學精神:作為一個現代社會成員所必須具有的科學教養,其核心就是必須具有科學精神,包括科學的意識態度,科學的價值規范,科學的行為方式等等。它是個體面對生存和適應社會所必備的素質之一。
D. 談一談你認為什麼樣的教育是良好的數學教育
我認為結合興趣的教育就是良好的教育,一定要把興趣和教育結合在一起才可以。
E. 如何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數學教育主要是思維的教育和實踐活動的教育。首先在課堂上,需要教師針對授課內容進行有計劃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其次可以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參與到用數學知識思維才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樣的話,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會越來越有興趣。
F. 什麼是良好的數學教育
主要就是一種在制定一些游戲規則後,在規則允許下培養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G. 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其中包括哪四個方面
一、良好的數學教育對於學生來說是適宜的,滿足發展需求的教育;二、良好的數學教育是全面實現育人目標的教育。
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以已有的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把自主探討的學習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討中掌握知識,學到新知。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實際的練習,懂得「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以已有的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我的理解是教學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校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因材施教。我們不是把知識給學生,是啟發學生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最後能夠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教學要有效,有效地教學應該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
H. 如何理解「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核心理念
作為有鮮活生命的、靈動的學生,無論在家庭背景方面,還是在成長經歷方面;無論在智力方面,還是在行為習慣方面;無論在性格方面,還是在興趣愛好方面……都存在著無法迴避的客觀存在的差異。如果不承認這種差異,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個學生,無異於違背教育教學規律,因此,我們的教學就應該在承認這種差距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只有這樣做,才符合新課程標准提出的新理念---「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關於第一點:「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我覺得是要求我們廣大教師牢記教育要面向全體的宗旨,我們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每一個學生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權利,每一個教師都不應該剝奪任何一位學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國家需要各級各類的人才,而不是一個模型刻出的統一型號的人才。因此無論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余活動中;無論在課堂的發言方面,還是在班級管理中;無論是學生取得成績時,還是在學生犯錯誤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做到公正、公平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客觀、公正、激勵的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關於第二點:「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在教育面向全體的基礎上,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待學生,承認自然規律,承認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著客觀差異。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據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從而形成個性鮮明的人才。
I. 談談你對數學教育學的認識
談談你對「良好的數學教育」特徵的認識。
何謂良好的數學教育:一、良好的數學教育對於學生來說是適宜的,滿足發展需求的教育;二、良好的數學教育是全面實現育人目標的教育。
首先,我認為修訂後與過去的提法相比:有更深的意義和更廣的內涵,落腳點是數學教育而不是數學內容,有更強的時代精神和要求(公平的、優質的、均衡的、和諧的教育。)修改的基本理念使基本理念更廣,它強調數學教育,就是不僅獲得了知識,還獲得了基本思想,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磨練。在數學學習中,能獲得知識,能接受數學思想,能提高數學思維,能端正態度,能豐富情感,能發展價值觀,能收獲快樂……不同的學生能拾起不同的果實。
其次,我覺得這兩句話改的也很到位,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以已有的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把自主探討的學習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討中掌握知識,學到新知。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實際的練習,懂得「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道理。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以已有的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我的理解是教學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校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因材施教。我們不是把知識給學生,是啟發學生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最後能夠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教學要有效,有效地教學應該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