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苗族服飾與數學文化的關系
這個沒有必然聯系吧
❷ 論述苗族有哪些傳統體育文化活動
苗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苗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苗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准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系在一起。既是苗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代表性體育項目
賽 馬
賽馬,是廣西和雲南部分苗族聚居區民眾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是馬上競技項目的一種形式。 苗族的賽馬活動,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舉行的方式和賽馬的形式又有所不同。
在廣西融水元寶山地區的苗族民間,賽馬多在每年六月六日「新禾節」時舉行。屆時,各村寨的苗族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攏來進行賽馬。他們的賽馬,先放馬飛奔,騎手在規定地點等候。當馬飛奔而來時,騎手們即縱身躍上馬背。按照預定的路線,穿樹林、跨山崗,沿著崎嶇的山路向終點賓士,以到達目的地的先後次序決定名次。
而在雲南滇西大理、永平一代的苗族賽馬,時間一般在春節的初一到初三。同時,在滇南一帶苗族的「踩花山」時也有賽馬風俗。雲南大理、永平的賽馬方式有三類,一是馭者在縱馬賓士中急停,而不能墜馬,以此定勝負;二是馭者騎於馬上夾緊並拉緊韁繩,由另一人猛拍一鞭,馬驚縱起而馭者不能墜馬;第三則是競速。
苗族民間的賽馬多為不鞍而騎,稱「騎滑馬」。此外,有的苗族的賽馬,如滇東北、滇南的苗族民間,除了比馬快捷外,還要看馬跑得是否均勻有節奏,馬鈴響得是否動聽和諧,甚至手抬一碗酒時不至於灑出來。只有三者俱佳,滴酒不灑,才能獲得優勝。
鬥牛會
鬥牛會,是雲南很多苗家山寨舉行的一個盛大節日,在鬥牛會上,鬥牛就是一項主體性活動形式。
苗族的鬥牛會一般在立秋後數日舉行。鬥牛場一般選在四周都有密林的平坦草地上。參賽的牛都是農民自己飼養的公牛,這些牛頭頭膘肥體壯,力大無比。比賽前,主人先讓自己的牛喝一點包穀酒,讓牛在比賽中勁頭更足。
鬥牛開始後,10多頭猛牛一齊放出,它們各自尋找對手,互相挑戰,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迅速展開。整個相鬥過程中,勝利者緊追失敗者不放,直到其逃出斗場。繼而,勝利者又返回斗場再尋對手。惡戰一次比一次激烈,最長的達數小時不分勝負。這種牛與牛斗的形式,不僅比牛的力氣,也比牛的鬥技。無數輪的角逐後,最後的勝利者犄角上將被戴上幾丈長的紅綢布做的大紅花,成為群牛之雄。牛的主人也將享受很高的榮譽。
跳獅子
跳獅子,是苗族一項傳統的體育項目。屬於苗族獅子舞活動的一種類型。
苗族的跳獅子活動,多在踩花山時節進行。如雲南省屏邊縣苗族在踩花山時,往往在花場上花桿中央掛一個豬頭,兩瓶好酒。然後讓跳獅子的人們互相比賽,看哪一對獅子跳得好,爬得高,就把豬頭和酒獎給哪一對獅子。剛開始,有很多對獅子參加比賽。跳一陣後,就開始爬花桿,一個接一個的爬。花桿又高又細又滑,要爬上去是很困難的。於是,跳獅子的人就一個人又一個人地架起人梯,架到最後將禮品拿下來。禮品拿到之時,整個花場鑼鼓喧天,參加踩花山的群眾歡呼跳躍。
在苗族民間,跳獅子的人一般武藝較好,又會一些技巧的動作,如架人梯、爬桿等。這些跳獅人的勇敢、機智,使其成為人們羨慕的英雄。
打花棍
打花棍,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烏當兩地區苗族民間的傳統體育活動,是苗族武術中別具一格的傳統項目。
苗族的打花棍多在喜慶的節日舉行,參與者多為女子。所用花棍為木質,約長1~1.5米,直徑4~6厘米。花棍表演一般是兩人一組進行對打,每次八人持棍分為四組進行。打花棍的主要棍法有「金雞獨立」、「劈棍鎮山」、「無影棍花」、「姐妹相會」、「雪花蓋頂」、「彩龍纏腰」以及「鷂子翻身」等。
打花棍比賽中,參與者手持花棍,或單打,或對打,棍來棍往,進退有節,攻守相交,紅黃綠等五顏六色塗染的花棍在空中飛舞擊打。花棍擊花棍,花棍擊地面,不時發出有節奏、有章法的碰擊聲。場面精彩,令人眼花繚亂。一會「金雞獨立」,一會「劈棍鎮山」,一會又是「無影棍花」,風格獨具,表現力較強。
由於打花棍活動,形式自由,便於開展,因而深得苗家少男少女的喜愛。在苗族山寨,即使在孩童放牛、玩耍時也可見花棍對打的嬉戲。
❸ 苗族有哪些風俗苗族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的傳統風俗:
1、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歷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桿的比賽。
3、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吊傳說中的古代
4、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5、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松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歷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6、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里,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里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7、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8、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3)苗族哪些活動與數學有關擴展閱讀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中,中國苗族總人口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參考資料
網路-苗族
網路-苗族節日
網路-苗族的習俗
❹ 各地的習俗文化各不同,苗家的攔門酒為何有12道
苗家的攔門酒是一個對遠道而來的客人非常尊貴的一個禮節。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苗族的人會在家門口擺上他們自己釀造的酒,等客人到來的時候就勸客人喝酒。這個習俗從側面也表現了苗族人非常的熱情好客。而且苗家的攔門酒有12道,其原因就是12這個數字,對他們有非凡的意義,一年分12個月,生肖也是12個,數學中的進制也是12。所以12在苗族人心中是一個大數。
三、苗族的傳統文化苗族的南門酒文化體現了苗族人熱情好客的特質,而12道也跟他們的民族文化有很大的關系。每一道都有一則神話故事,都蘊含了苗族人從古至今的無上智慧。
❺ 苗族有什麼活動
苗族節日最多,過節是常事,除了傳統的中國節日要過,還有一些其他民族沒有的節日,比如稻子成熟的時候有新禾節,過大年前一個月前的要過小苗年。過大年幾乎家家戶戶殺一頭豬,請族人和親朋好友來吃聚,喝自家釀的糯米甜酒,要喝上兩三天。過年各村苗寨之間要相互聯誼,簡稱「打同年」,除了吹蘆笙,跳踩堂舞,還要聚會喝酒,做各種活動,包括籃球賽等等。苗族還有廣西融水的苗族在正月的時候,各個鄉都有自己的坡會,場面非常隆重,是少男少女相互交流,表達愛意,還有斗馬等活動。還有拉鼓節,十年一次,場面極其隆重,聚四面八方的人來參與。反正苗族的節日很多,各地的苗族都不盡相同。有空你可以到三苗網去了解。
❻ 苗族的節日、習俗或活動
苗族族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弔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對於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在許多地區,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里,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區,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製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於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家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於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許多地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吃牯臟亦稱祭鼓節、鼓社節、鼓藏(牯臟)節,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七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寄居中在木鼓裡,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供品。主祭者稱為牯臟頭,祭品牯臟牛是專門為此而飼養的。每屆祭祀活動前後延續三年之久。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葯,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葯手段。
除了這些傳統信仰之外,自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深入我國內地傳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區、貴州凱里、湖南沅陵等地區有一些苗族群眾皈依了基督教,在滇東南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東北、黔西北一帶的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極大。外國傳教使團或者傳教士們在苗族地區開設了許多的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一些經濟發展項目,對於苗族社會的進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著名的牧師有安順的黨居仁、柏格理、張道慧、王樹德等,前二者均殉職苗區。
新中國建立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的影響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復甦的趨勢。但是,現在基督教、天主教實行「三自」,與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會組織、社會影響甚至信仰內容方面都有許多的不同。
國外的苗族,在越南、寮國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寮國、泰國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靈魂觀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苗族節慶活動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春節與鬥牛節較為隆重。每逢節日擊銅鼓、吹嗩吶迎神,活動一般由寨頭(稱苗王)主持,此外還有「會姑娘」、「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等民俗節日。
❼ 為什麼以苗族服飾作為研究苗族數學文化為切入點
文化背景
❽ 苗族主要有什麼風俗,節日
苗族傳統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獲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歷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歷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艷、風格各異、刺綉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綉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喂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斗。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里,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里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游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回盪,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湧,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
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里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幾位主持蘆笙堂的老人,扛著蘆笙來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娛樂活動。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仿效,以娛樂而賀新年,更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後倒出葫蘆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中央,噴酒數口,各人又飲一大口,吹響了第一支蘆竺曲;這時帶著銀花首飾,穿著艷麗節日盛裝的姑娘和小夥子們隨著悅耳的曲調翩翩起舞。小夥子們向意中人索取花帶,姑娘們則將花帶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蘆笙管上。三天過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夥伴。這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仍然背著米酒,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標。此後蘆笙高掛,直到五穀歸倉,農歷「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蘆笙節。第四天是鬧春,青年情侶,自由談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於雲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採集樹葉作「鬧葯」,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食畢,男吹蘆笙。女唱山歌,盡興歡樂。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鬥牛、斗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鍾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里,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花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 "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節前,幾個苗寨聯合產生花山會的三人領導小組,連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場在地勢平坦的風水寶地。
❾ 為什麼以苗族服飾作為研究苗族數學文化為切入點
苗族服飾具有自身的特點,體現苗族特有的,以它為切入點更能很好的聯系一個族所特別的東西.
❿ 苗族有哪些風俗和那些好玩的事情我自己是苗族的但對苗族了解的太少。呵呵……
苗疆是指的中國西南部的地方,包括雲南、四川、貴州、湖南、重慶等各省市部分 。 「湘西」這個詞有三個概念,一個是地理位置上的概念,指的是湖南的西部,沅水澧水流域,包括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市、張家界市、常德市。古代這里被稱作「苗疆」,是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這里是中國大陸的腹地,東臨洞庭,西連川貴,南到廣西,多丘陵而少平地,山勢連綿起伏,地勢險要,自古就是重要的邊防要塞。本書所介紹的,基本就是這個概念下的湘西。 雷山素有「苗疆聖地」之稱,被譽為苗族文化中心。這里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和民族文化旅遊資源,境內有71萬畝的國家級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第一座露天博物館——郎德上寨;有中國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戶苗寨。集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古樸的民族風情於一體,這里的民族風情濃郁,苗族建築、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均保持著傳統古老、原汁原味的內涵,有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築。聯合國專家考察後盛贊:雷公山是當今保護最完好的一塊「世外桃源」。
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
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多先把稻穀曬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現舂現吃,每次舂3—5斤。現在不少地方已用電力、水力碾米了。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黃豆浸泡後,打成漿狀,再把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製成的模具內放入滾油中炸,呈金黃色即可。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狗肉性熱,有暖腹健胃,強食滋補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
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住在高寒山區的苗族,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淡菜吃。四川的苗族還把豆漿做成豆花,用以待客。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夏天在黔東南,客人進門,主人總先送上酸湯,喝罷頓覺酸涼解渴。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咂酒別具一格,飲時用竹管插入瓮內,飲者沿酒瓮圍成一圈,由長者先飲,然後再由左而右,依次輪轉。酒汁吸完後可再沖入飲用水,直至淡而無味時止。咂酒一經開壇,剩酒無論濃淡,均不復再用。
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除茶外,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
殺魚節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
「祭鼓節」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糯米飯是苗族節慶、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許多地區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湯圓,也作為節日期間的一種食品。無論婚喪嫁娶必須備有酒、酸肉、酸魚,否則視為失禮。
蘆笙文化
金色的秋天,是苗家製作蘆笙的大好時節。每到此時,苗族小夥子便從山上砍回金黃的笙竹,開始削竹、制簧、安箍。於是一把把大小不同的蘆笙隨著一代新的蘆笙手製造出來,並奏出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曲調,引來姑娘的笑聲和青睞。
蘆笙是苗族傳統的簧管樂器,在苗族地區廣為流傳。據文獻記載,蘆笙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宮廷就有了蘆笙的演奏。當時蘆笙被稱為「瓢笙」。清人陸次雲在《峒溪纖志》一書中,對蘆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時演奏蘆笙的情景作了具體的描繪:「(男)執蘆笙。笙六管,作二尺。……笙節參差,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肢回,旋神盪矣。初則欲接還離,少且酣飛揚舞,交馳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蘆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現在蘆笙的形制已發生了很大變革,分大、中、小等多種類型。均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構成。常用的蘆笙管6根,外側開有接音孔,下端裝置銅簧,插入一長形木頭葫蘆內,每簧一音。在每二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為共鳴管。小蘆笙的管長十幾公分,大蘆笙長四、五米不等。低音蘆笙類中,有在大竹筒內裝一細竹管,發音者稱為「蘆笙筒」。現經改革,笙管數增至20餘根,每管上端均套用薄銅皮製作的共鳴管,音域可達兩個八度又五度。蘆笙音色明亮渾厚,男女均可吹奏。每當過年,婚嫁喜事,起房蓋屋,人們總要手捧蘆笙,載歌載舞,以此抒發自己的歡樂和感情。
自古以來,蘆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邊吹邊舞。不過根據各地區習俗的不同,蘆笙的演奏也有所差異。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的「踩蘆笙」,規模宏偉,蘆笙高大,蘆笙隊伍演奏的蘆笙,音樂豐富,樂聲雄厚,氣勢磅礴,動人心魄。蘆笙手們一邊吹,一邊熟練地做出倒立、滾翻、吊掛、倒背、爬竿、疊羅漢等高難動作。有的地區則以蘆笙獨舞和雙人舞見常,旋律明快,節奏自由,技巧嫻熟,引人入勝。有的地區蘆笙較小,男吹女舞,節奏平穩舒緩,耐人尋味。這些不同風俗的蘆笙技藝,匯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奇葩,代代相傳,永不衰退。
另外,蘆笙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民族樂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通過它能使豆蔻年華的青年,互相了解,產生愛慕,結為伉儷。每當風清月夜,有情的小夥子手捧心愛的蘆笙吹一首婉轉悠揚的愛情曲,姑娘們聞聲,就心領神會,以清脆的歌聲相對,這種戀愛方式,外行人是聽不懂的,內行人,一聽自明。因此,蘆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聖的,珍貴的,家家離不開它。
花衣銀裝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牯臟節
苗族節日很多,一年之間各地共有數百次,比較普遍的有年節、吃新(谷)節、蘆笙節、四月八節、趕秋節、吃姊妹飯節、龍船節等。然而最古老最神奇的是幾年不遇的牯臟節。
牯臟節又稱鼓社節、拉鼓節、祭鼓節,是苗族地區盛大的傳統祭祀節日。各地節日的周期不盡相同,有3年、5年、7年、9年、11年、13年舉行一次的,也有30年舉行一次的。因耗資巨大,多數是11年或13年舉行一次。節期一般在農歷九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
全國最大的苗寨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每13年過一次牯臟節,最近的一次是1986年(虎年)農歷九月二十二日開始舉行的。在節前的前兩年同一氏族的村寨聯合選出鼓主,俗稱牯臟頭,由德高望重,兒孫滿堂的老人擔任。鼓主主持籌備祭鼓用品,首先是選祭牛,好好喂養,不得役用。農歷八月選吉日將上屆用的鼓從藏鼓岩洞中抬回村寨,置於鼓場,稱為「醒鼓」。然後伐大楠木鑿造新鼓,並將新鼓抬入藏鼓洞,宣布啟用新鼓,舊鼓廢棄。到了牯臟節,於鼓場殺牛祭鼓,牛犄角連同頭額骨一起,是主祭品。13天後,歡聚在一起的三、四萬各族群眾,要踩蘆笙7至9天。平時不許啟用的祭祀重器銅鼓,也要抬出來為歌舞伴奏,謂之跳銅鼓。
節日里殺豬要說「親吻大官」;拿刀來要說「拿葉子來」;用稻草燒豬,要說成「拿被子給官蓋」;吃飽了,說是「滿倉滿庫」;開豬腦說是「開倉門」。總之,說話要取富貴吉祥。
跳銅鼓和踩蘆笙同時進行。銅鼓場上中老年人居多,蘆笙場上,多為男女青年,吹蘆笙的小夥子要輪流為姑娘們領舞,姑娘們花衣銀裝,里三層外三層地圍成大圈,踏步擺手起舞,小夥子在踩蘆笙的最後兩天,可向看中的姑娘討花帶。姑娘們甚至會把貴重的銀項圈、手錶等當信物掛到意中人的蘆笙芒筒上,每有此情,全場歡呼,衷心祝賀。銅鼓場中央擺著兩大缸米酒,兩個小夥子捧著盛滿酒的大牛角杯,以竹棍敲著牛角,在舞者中選擇敬酒對象。被選中者要傾杯而飲,不能用手接杯,否則就得從新來過。這種飲酒法叫作「喂牛」,因為牛是極受尊重的。
「牯臟節」因隔年較長,一般不輕易舉行。因此,每當節日來臨,人們異常興奮,為了觀看這一神奇的傳統節日,牯臟場上往往出現人山人海的盛況。
苗山斗馬
廣西融水大苗山連綿疊障,巍峨秀麗,在山腳下一塊開闊的壩子里,人們歡呼雀躍正在觀看獨特的斗馬比賽。
斗馬是廣西苗族的一項民間文娛活動,每年12月26日舉行,歷時3日。
頭1日,人們忙著到田裡放水捉魚,煮鮮魚粥嘗新;還蒸糯米飯、釀甜酒、宰雞殺鴨,招待來自遠方的親友。
第2日斗馬,第3日賽馬,斗馬是一項引人入勝的比賽。上午10時許,在一排「過山沖」土槍響過之後,蘆笙高奏,舞獅舞龍上下翻騰,後面跟著威武雄壯的馬隊,雄赳赳地進入斗馬場。身著盛裝的苗、瑤、侗族姑娘手持綵帶在蘆笙手外面形成圓圈,踏著蘆笙的節奏翩翩起舞。斗馬場上,駿馬雲集,幾十匹精選出的好馬個個膘肥體壯,在場邊躍躍欲試,等待上場。當裁判一宣布斗馬上場名單,兩列馬隊各牽出一馬,解開繩子,兩馬即向對方猛撲過來,雙腳騰空相峙,互相撕咬,或突然轉身翹起後腳,猛踢對方。緊張激烈和有趣的格鬥場面不時引起四周觀眾的陣陣喝采和歡呼。經過幾個回合的決斗,賽場上煙塵滾滾,泥沙飛濺,一匹馬倒地或敗走便分出勝負。接著又牽另兩匹馬進場。互相循環決斗,最後確定獲勝的前三名。這時人們圍攏前來,觀賞著滿身汗水的獲勝馬匹,嘖嘖稱贊。勝馬的主人也滿面笑容地接受人們的祝賀。組織者在群眾的簇擁下給勝馬披紅掛彩,給馬的主人發獎。
賽馬是對騎手們勇敢和技藝的嚴峻考驗,苗族山區,嶺高路陡,羊腸小道,崎嶇不平。它要求競賽者膽大心細,騎術嫻熟。競賽開始,騎手們在五六米遠之外,急步前跑,騰空上馬。馬背無鞍,騎者雙腿夾緊馬身,馬兒在盤山小路上向前飛奔,驚心動魄的場面,令人注目神怡。最先到達終點的騎手得到贊揚和獎勵。
斗馬的那幾天,小夥子和姑娘們非常活躍。他們集中在山坡上,開展賽蘆笙,「踩堂」等活動。從貴州以及附近村寨前來參加斗馬盛會的各族群眾,多達兩萬人以上,不少人還帶來香菇,木耳、獸皮、葯材、干筍等土特產交換,增添了熱烈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