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哪能找到數學方面的圖形
http://www.cbe21.com/subject/maths/kczy.php
點擊進入這個網站就可以了.
② 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領域包括哪些方面
圖形與幾何學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旨在培養學生形成初步幾何思維能力,掌握基本幾何知識,具有啟蒙作用,對今後初中乃至高中幾何學習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從實際出發,從學習情感體驗、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三個方面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質量。
③ 數學圖形和加減乘除在鍵盤的那個地方
加號:按下shift和+ 減號按下- 乘法按下shift和*(即8) 除法按下shift和/
④ 小班數學領域有趣的圖形美麗的花教案
小班數學《有趣的圖形》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1、能正確辨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並能說出圖形的名稱。
2、知道三種圖形的特徵,並能利用三種圖形組合變化出新形象。
3、體驗合作游戲的樂趣,發展創造力及動作表現力。
活動准備:
PPT、三種圖形的大小卡片若干、自製圖形拼擺圖2幅、輕音樂。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今天吳老師要帶小朋友們和圖形寶寶做游戲,猜猜會有誰呢?(幼兒根據已有認知大膽猜測)喔,小朋友認識這么多圖形,下面我們就和圖形寶寶做游戲。
二、逐一出示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大卡片,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圖形特徵。
先請出第一個圖形寶寶(教師出示大卡片,逐一讓幼兒觀察並摸一摸,並分別立體粘貼在三張桌子前面)。
1、圓形寶寶長得什麼樣?(圓圓的),它有一條邊。
請你用身體表現圓形的樣子。(幼兒動作表現)
請小朋友想想你吃過、玩過、見到的什麼東西是這種形狀的?(引導幼兒進行聯想)
2、三角形寶寶長得什麼樣?(通過觀察引導感知三角形有角、有邊)我們數數三角形有幾條邊?(師生點數)有幾個角?噢,有三條邊,三個角。
請你用身體動作表現三角形的樣子(如:雙手指尖相對舉過頭頂,代表三角形等)。
請小朋友想想你吃過、玩過、見到的什麼東西是這種形狀的?(引導幼兒進行聯想)
3、正方形寶寶有幾條邊?幾個角?誰來數一數(幼兒點數,回答)
師:正方形有四條邊,並且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
請用身體動作表現正方形的樣子。
請小朋友想想你吃過、玩過、見到的什麼東西是這種形狀的?(引導幼兒進行聯想)
你們真是善於觀察、善於表現的好寶寶。
三、通過游戲「送圖形寶寶回家」,加深幼兒對三種圖形的認知,體驗學習的樂趣。
小朋友喜歡捉迷藏嗎?(喜歡)圖形寶寶最愛捉迷藏了,它們藏到哪裡去了呢?(出示准備的物品)噢,原來它們藏在下面這些物品里,請你把它們找出來,放到和它們長得一樣的大圖形寶寶的家裡好嗎?(三張貼有大卡片桌子)
幼兒放好後,要讓幼兒自己檢查一下有沒有送錯的,如果有,幫忙送到正確的圖形寶寶家裡。
四、圖形寶寶變魔術——鞏固認知,提升目標。
1、圖形寶寶不僅喜歡捉迷藏,還會變魔術呢!請小眼睛看仔細,大家一起數123,奇跡就會出現!
2、教師分別出示自製圖形拼擺圖1(熱帶魚)、圖2(小房子),請幼兒仔細觀察並找出藏在圖中的圖形,並上前進行拆分、組合。
(1)這條魚由哪幾個圖形組成的?請一個小朋友過來指給大家。把小魚取下來分開看看說的對嗎?(根據情況幼兒回答)你想不想把小魚再變回去?(幼兒回答)
看到XX小朋友會變魔術,吳老師也想變魔術,看老師把小魚變成了什麼?(在孩子拼擺的小魚的基礎上,再拿一個三角形,變成一顆小松樹,拓展一下孩子的思維空間。)
(2)圖形寶寶繼續變魔術,數123,奇跡就會出現!(出示拼擺小房子)這座小房子是由哪幾個圖形寶寶組成的?請一個小朋友過來指給大家。
你們想不想和圖形寶寶一起變魔術?(想),現在就和後面桌子上的圖形寶寶們一起變魔術吧!魔術表演成功的小朋友老師會給你驚喜呦!
3、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自由拼擺、組合,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放輕音樂)
4、將幼兒拼擺圖形及時拍照,並在大屏幕上展示。
5、播放PPT,欣賞幾種圖形拼擺組合。
活動小結:
哇,圖形寶寶們能變出這么多神奇的造型,你們還想不想試一試呢?(幼:想)今天就帶圖形寶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繼續變魔術,好嗎?(幼:好)祝你們表演成功!(鼓掌)
活動延伸:
游戲——魔術表演,回家給爸爸媽媽表演圖形拼擺,結束。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拼擺圖形,鞏固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掌握,能夠區分三種幾何圖形。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相互合作的意識。
3、通過創設愉悅的游戲情節,來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4、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二、活動准備:
場地准備:用塑料繩在地面上圍一個大圓、一個大三角形、一個大正方形。
物質准備:
1、半圓的桌子、長方形的桌子、正方形的桌子。
2、各種不同的大型組合積木若干。
3、幾何圖形拼組成的一幅畫。
三、活動過程:
1、游戲:找朋友。教師出示用幾何圖形拼組的畫,引起幼兒興趣。請幼兒找一找畫面中有哪些幾何圖形娃娃?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引導幼兒逐一觀察、比較、講述,加深認識幾何圖形的基本特徵。
2、游戲:作客。教師以圖形娃娃的身份與幼兒做游戲。邀請幼兒去各個圖形娃娃家作客。教師:「現在我們一起到圖形娃娃家去作客吧!來,先讓我們一起學袋鼠跳到圓形娃娃家去吧!(幼兒一起跳到已劃好的圓形中去)再讓我們一起學小狗爬爬到三角形娃娃家去吧!(幼兒一起爬到已劃好的三角形中去)最後我們一起跑到正方形娃娃家去,看一看是誰先到正方形娃娃家。(幼兒一起跑到正方形)
3、游戲:娃娃請客教師創設游戲情節:圖形娃娃邀請小朋友吃飯,把幼兒帶到有半圓形的桌子、正方形的桌子、長方形的桌子的地方。
教師:「小朋友,你們看圖形娃娃家吃飯的桌子有哪些形狀呀?(幼兒回答)對。圖形娃娃說,一下子來了這么多朋友,小桌子已經坐不下了,它們要把小桌子變成大桌子,你們有辦法嗎?(幼兒分組合作拼擺桌子,培養幼兒互助的能力。)教師:「桌子有了,椅子還沒有,我們就用積木來拼做椅子吧!不過,圓形的桌子旁要放圓形的椅子。三角形的桌子旁放三角形的椅子,正方形的桌子旁放正方形的椅子。讓我們一起來動手吧!(幼兒動手來擺放積木,把它們進行拼組成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分別放在所對應的桌子四周。)
4、游戲:送禮物教師:「圖形娃娃邀請我們來做客,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先送一個大蛋糕給它們,不過,圓形娃娃喜歡吃圓形的蛋糕,正方形娃娃喜歡吃正方形的蛋糕,三角形娃娃喜歡吃三角形的蛋糕,如果送錯了,娃娃會不高興的。幼兒在「生日快樂」的樂曲中將積木一層層的進行拼搭,體驗歡快的情緒。
5、和圖形娃娃告別,結束活動。
⑤ 數學 圖形有哪些(詳細點告訴)
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幾何圖形
(正方形 長方形 三角形 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 菱形 梯形 圓 扇形 弓形 圓環 立方體 長方體 圓柱 圓台 稜柱 稜台 圓錐 棱錐 直線 射線 角)
⑥ 大班數學玩具藏在哪兒的教案
從孩子身上的問題生發出的活動,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課題生成:
在以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為重點的《賣玩具》的社會彭動中,幼兒會不會算賬成了活動是否能順利開展的前提。女幼兒為了付給別人9元錢,好不容易從自己的口袋裡數出九7元錢」(以圓片代替),結果,因為「錢」太多,對方沒拿好,撒了。既浪費了時間又影響了活動的正常開展,幼兒的思維似乎迢留在「l」和「許多」的水平上,對數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還肚糊,不能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設計了本課題。
活動目標:
1、了解數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復習10以內的組成。
活動准備:
教具:小豬木偶一個、磁鐵教具貓一隻(身上標有7元)、磁鐵數字卡片若干(1、2、5);
學具:貼有價錢的玩具若干,游戲用的硬幣和紙幣若干(元)、掛袋人手一隻。循環游戲的作業單若干(作業單里的不同)。
活動過程:
1、復習數的概念。
(1)拍手數數:一個一個數~兩個兩個數一五個五個數;
(2)復習順數、倒數游戲「打電話」;
(3)復習lO以內數的組成游戲「碰球」。
2、學慣用幾個小數組合成大數的方法付錢。
(1)情境表演「小豬買玩具」,提出問題,啟發幼兒思考
①出示木偶小豬,創設情景,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摯熱。
教師邊操縱木偶小豬邊說:「我是小豬,自從上次小我賣掉舊玩具,我就經常賣掉舊玩具,去買新玩具。瞧,了,我去買新玩具啦!」
②設計小豬遇到困難的情節,激起幼兒積極思考的:
買賣對話:
「賣大狗,我的大狗9元一隻。」(賣方配班老師)
「這只狗我喜歡,我有錢,我買了。」(買方小豬)
「這是1元,這是2元,這是5元,噯,怎麼沒有9元起,我沒有9元錢,便宜點賣嗎?」(買方)
「不能便宜,你的口袋裡有九元錢,你動動腦筋想一想?
老師:「小豬口袋裡的錢夠嗎?它應該怎麼付錢?」
③個別操作,集體驗算。(引導幼兒思考幾種不同法,如兩個l元、一個2元和一個5元合起來是9元等。)
(2)出示磁鐵教具貓(標有7元)、數字卡片(標有1的圓形卡片若干,代替錢),和幼兒共同討論並演示數的分的關系。
提問:「買價格7元的玩具貓可以怎麼付錢?」(鼓勵多種組合的方法。)
重點:理解總數都是由幾個部分組成。
(3)幼兒玩循環游戲。
教師講解游戲的要求及玩法:「你們想去買玩具嗎?要買玩具首先要學會算賬。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准備了一些材料,有的需要你右分合里添數字,有的需要你根據玩具的價格在要付的錢上打勾,小朋友要仔細想一想,算一算,比如作業單左邊的玩具賣多少錢,如果你要買,應該怎麼付錢呢?你就在右邊要付的錢上打上勾。」
3、嘗試用組合付錢的方法買玩具。
(1)「現在老師是營業員,你們想來買玩具嗎?」(請3~4個幼兒嘗試買玩具。)
(2)「你們想當營業員嗎?這次,不僅買玩具的小朋友要算賬,賣玩具的小朋友更要動腦筋,可不能收錯了錢。」(將幼兒分成兩組,輪流買賣玩具。)
(3)交流付錢的經驗,體驗成功的快樂。
課題評價:
一、效果分析
因為在此活動前曾經開展過「賣玩具」的活動,因此,幼兒已積累了一定的買賣經驗,對「賣玩具」很感興趣。在「賣玩具」的活動中,一個一個數硬幣付錢的方法也讓幼兒感到不方便,他們迫切需要學會方便、快捷的付錢方法,以滿足他們買賣玩具的需要。所有這些,為數學活動「買玩具」打下了良好的鋪墊,成為幼兒主動學習的動力。活動中,通過看情景表演、幫小豬解決難題、學算賬及要玩具,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幼兒嘗試了多種組合的方法。他們和
投入,思維也很活躍,活動環節的一步步深入將幼兒的情緒逐步推向高潮,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專家點評
孩子都有介入成人生活的願望,而買賣常是發生於成人之間的活動,幼兒只是旁觀者。當老師把「買賣」引入幼兒的活動,有場景、「商品」、有「錢幣」、有「交易」時,幼兒的需要被激活了,於是,他們很投入地進行「錢幣」與「貨物」的交換,進行錢幣的計算。老師們不妨再大膽些,在班級或幼兒園搞一個小「市場」,讓幼兒把自己不想玩的玩具帶來,帶上10元錢(由不同面值組成),讓幼兒進行「交易」,以體驗一次真正的錢幣與商品之間的關系,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可以斷言:當數學活動與幼兒的內在需要聯系起來時,他們的數學活動會非常投入。
三、反思與討論
你了解孩子的問題和需要嗎?試著也從孩子的問題和需要生成教育活動。
資料卡——有關幼兒學習數學活動的關鍵經驗。
發展邏輯推理的關鍵經驗。
分類。
*探究和描述事物的特徵。
*注意並描述事物的異同,進行分類和匹配。
*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和描述物體。
*描述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徵或不歸屬的類別。
*同時注意到事物的一個以上的特徵。
*區別部分和整體。
排序。
*比較:哪一個更大(更小)、更重(更輕)、更粗糙(更平滑)、 響(更輕)、更硬(更軟)、更長(更短)、更高(更矮)、更寬(更窄)、更暗(更明)等等。
*根據某種特徵來排列物體,並描述他們之間的關系(最長的、最短的等)。
數概念。
*比較數量:多/少,等量:更多/更少,數目一樣多。
*用一一對應匹配的方式來比較兩個數群的數量。(如:餅乾和小朋友的數量是否一樣多?)
*點數物體和唱數。
理解時間和空間的關鍵經驗。
空間關系。
*裝拆物體。
*重新安排一組或一個物體的空間位置.(折疊、彎曲、鋪開、堆積、結扎),並觀察由此產生的空間位置的變化。
*從不同的空間角度觀察事物和場景。
*體驗和描述物體的相對空間位置(如:在中間、在旁邊、上去、下來、在頂上、在上面、在……以上)。
*體驗和描述物體和人的運動方向(去、來自、進去、出來、朝向、遠離)。
*體驗和描述事物之間和地點之間的相以距離(靠近、鄰近、遠、緊靠、相隔、在一起)。
*體驗和表徵自己的身體:有什麼樣的結構,身體各部分的功能是什麼。
*學習確定教室、幼兒園以及周圍環境中各種物體的位置。
*理解繪圖和圖片中所表徵的空間關系。
*識別和描述各種形狀。
時間。
*制定計劃和完成計劃。
*描述和表徵過去的事件。
*用語言推測將要發生的事件,並為此作好適當的准備。
*按信號開始或停止一個動作。
*識別、描述和表徵事件的順序。
*體驗和描述不同的運動速度。
*在講述過去和將來的事件時,學習使用慣例的時間
*比較時間的間隔(短、長、新、舊、年青、年老、一會兒 間)。
*注意觀察把鍾表和日歷當作時間消逝的標記。
*觀察季節的變化。
⑦ 數學圖形的介紹
數學圖形指的是與數學有關的圖形,如幾何圖形,函數圖形等等。其中包括平面圖形(如直線、曲線、多邊形、平面區域)和空間圖形(如空間曲線、曲面、立體、空間區域等等)。
⑧ 一年級數學數圖形應該把隱藏的圖形輸出來嗎
可以這樣呀,初步數出來的給滿分,把隱藏的也數出來的另外加分
⑨ 初一數學幾何圖形在哪裡找
幾何圖形是無限的。多做題吧,你就熟悉各種幾何圖形了。
⑩ 小學數學圖形與位置
現在對有關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提出自己的想法,主要分圖形的認識、圖形與位置、圖形與變換以及圖形的測量,最後是空間觀念,與大家展開一個進一步的交流。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觀點是這個項目組集體討論的結果,是有著我們自己的思考的。當然,肯定還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求能引起大家更多的討論。
一、圖形的認識
在這部分中,跟大家交流圖形的認識整個內容呈現的線索.
內容呈現的主要線索
(1)從立體到平面再到立體
為什麼新課程提倡先認識立體,再認識平面,反過來再去認識立體:
a.首先從孩子的認知規律這個角度進行考慮,在孩子的現實生活當中,他們首先接觸到的應該是立體的,比如說他們的鉛筆盒,比如說他們每天看到的黑板、桌椅這些都是立體的。而平面圖形是附著在立體上的。學生的數學學習自然要遵循孩子的認知規律,體現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過程。
b.再有從立體到平面再到立體,如果我們再把它細化,應該是從立體到平面到基本元素,之後再到平面、再到立體,而前後的兩個平面,兩個立體是有著區別的。開始學生們是從直觀上來認識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而後來則要嘗試把握這些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特徵。舉一個例子,就像我們去看一個人,你首先是對他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你才會去關注這個人的眉毛、鼻子、眼睛;反過來當你關注了眉毛、鼻子、眼睛以後,你再去整體認識這個人,你就會有一個更新的認識。
c.還有一個原因,新課程強調空間觀念,空間觀念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三維和二維的轉化,即從立體轉換到平面,反過來由平面再轉換到立體。對於這一點,當然可以通過觀察物體這樣的素材來體現,但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也可以體現這樣一個過程:從立體圖形中找到平面圖形,從平面圖形中去還原立體圖形。
我們再去回顧一下前面討論過的第一個案例,就是一年級直觀認識平面圖形的兩個教學過程。根據上面的討論,過程1給了學生比較充分地操作和探索空間,使學生感受從立體到平面的過程,從這一點來說,過程1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2)從生活中抽象出圖形到應用於生活
第二個線索就是從生活中抽象出圖形,然後學習了圖形及其特徵以後,再應用於生活的過程。我們再去回顧一下前面討論過的第一個案例的過程2,就體現了這一過程,這一點也是非常具有價值的。有的老師可能會說,你們到底喜歡過程1啊,還是喜歡過程2,其實,這個沒有什麼定論,關鍵是這節課教師所確定的目標是什麼。有的老師認為兩個過程都很好,那麼就需要單元備課的思想,這兩個過程不是一節課就能完成的。
還想強調的是,現在老師都比較重視從生活中抽象出圖形的過程,但是反過來將圖形及其特徵應用到生活中去,教師似乎挖掘的比較少。這就需要教師們和學生們共同思考,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特徵以後,在生活中能不能運用這些特徵。舉一個中學的例子,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案例] : 當一個建築工人為一個修理廠建造長方體底座時,要判斷底座表面的形狀是否為長方形形。你能為他設計一種判斷的方法嗎?如果他只有一圈皮尺,能否完成這個任務?
當學生在嘗試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時,他們需要將所學的有關圖形特徵充分利用起來,這不僅促進了對這些特徵的理解,並且發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以探索出不同的方法。在只有皮尺的情況下,可以量出底座表面所有邊長及對角線的長度,由此進行判斷;也可以量出底座表面的某些長度,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