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數學今年有什麼天壇

數學今年有什麼天壇

發布時間:2022-07-06 04:56:00

⑴ 2020全國卷I數學在為旅遊景點做宣傳嗎

我認為2020年全國數學一卷沒有在為旅遊景點做宣傳,雖然卷子中出現了旅遊景點,不僅僅是一卷,別的省份卷子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旅遊景點,金字塔,故宮天壇等等,但是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對旅遊景點的宣傳。

通過以上這三點,我個人認為,高考數學卷子並沒有在為旅遊景點做宣傳。我的理解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播,一種數學知識和實際建築相結合的產物,你想想天津之眼,悉尼歌劇院,這些都用到了很深奧的數學和物理知識,所以這也是告誡每一位高考學子,你們要學的東西一定要與實際聯合起來,這樣才能將知識為己用。

⑵ 今年全國二卷數學考天壇,那明年會考什麼標志性建築

高考已經告一段落了,但是高考試題仍然記憶猶新。在今年全國二卷數學上出現關於“天壇”的題目,其實我們根據這幾年的試卷能總結出規律,幾乎每一年都會有一些標志性建築!像胡夫金字塔,維納斯雕像等等。當考生遇到這種題目時心裏面可能會覺得這個題目做不了,其實並非如次,所給出的就是題目的一個引子,需要我們自己去領會,讀懂題目的真正含義!

考試失利的學生,趁成績還沒出來之前好好放鬆下。不必過於緊張,只要自己盡最大努力去做,你就是最棒!那你們覺得明年是考長城還是蒙娜麗莎呢?快來評論區說說你們的看法!

⑶ 北京皇家祭壇——天壇

天壇地處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故宮正南偏東,正陽門外東側,是明、清朝兩代帝王冬至日時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禮的地方。1998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天壇,建於15世紀上半葉,座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即人神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天壇地處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
宏大的祭天聖殿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嘉靖九年(1530年)設立四郊分祀制度,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天壇內外牆垣,改土牆為城磚包砌,內壇牆建成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
天壇的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天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用「象天法地」的手法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築。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是中軸線上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座主建築的是一長長的貫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徵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橋下有東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齋宮位於天壇西天門南,坐西朝東,是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齋戒沐浴的地方。神樂署在圜丘壇西天門外西北,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代叫神樂觀,樂舞官、舞生由道士擔任。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時,有300名樂舞生隨駕進北京,以後明代神樂觀常保持有樂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時樂舞生總人數達2200名。天壇還有九龍柏、七星石、甘泉井、望燈、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等古跡。
天壇從總體到局部,均是工藝精品,極具藝術價值
精製巧妙的建築藝術
天壇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集明、清建築技術、藝術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製構件圓形平面的殿宇,它形體巨大、工藝精製、構思巧妙,是中國古建築中罕見的實例。建築軸線北部的構圖中心祈年殿,體態雄偉,構架精巧,內部空間層層升高向中心聚攏,外部台基屋檐圓形層層收縮上舉,既造成強烈的向上動感,又使人感到端莊、穩重,色彩對比強烈,而不失協調得體,使人步入壇內如踏祥雲登臨天界。天壇從總體到局部,均是工藝精品,極具藝術價值,是華夏民族一個漫長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遺跡和載體。
皇穹宇院落周圍的圓形圍牆,牆高約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迴音壁」。皇穹宇圓形院落的牆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體,磨磚對縫的砌牆方式使牆體結構十分緊密,當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後面靠近牆壁輕聲講話,雖然雙方距離相距很遠,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這是因牆體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堅硬光滑,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

外部台基屋檐圓形層層收縮上舉
天壇又以大面積樹林和豐富的植被創造了「天人協和」的生態環境,是研究古代建築藝術和生態環境的實物,極具科學價值,是皇家祭壇建築群中傑出的範例。天壇有 3500 余株古松柏、古槐 , 樹齡逾數百年。壇廟在中國古代被譽為國家的「萬世不移」之基,故中國古代對壇廟植樹極為重視明。永樂年間初建北京天地壇時即「樹以松柏」取「尊而識之」的寓意,以後歷朝陸續補植,至清朝中葉形成頗具規模的天壇古樹群落。蒼翠的古樹與古老的建築、茵茵的綠草共同構成了天壇莊重肅穆、靜謐深遠的環境氛圍。巍峨壯美的祈年殿,聖潔崇高的圈丘,優雅莊重的齋宮,都坐落在萬千樹木掩映中,形成獨特的壇廟園林景觀,形成了妻妻芳草與參天古柏相映生輝的壯美景觀。
深刻的文化內涵
天壇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學思想,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位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創造了一個象徵性的聯系,來加強孔子的社會等級制度。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系」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至。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復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徵「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系。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徵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離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以及象徵天上的星座——恆星等。天壇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天壇是中國古建築中罕見的實例
聞名世界的風景名勝
天壇是一處集中國古代建築學、聲學、歷史、天文、音樂、舞蹈等成就於一體的聞名世界的風景名勝。從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北京天地壇初建成時開始,天壇作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專用祭壇的歷史一直延續了 490 余年,1911 年爆發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也結束了貫穿中國歷史達五千年的祭祀史,專用於為皇帝祭祀服務的天壇從此「任人游覽」。1918 年,民國政府將天壇辟為公園,實行售票開放。1951年北京市政府組建了天壇管理處 ,1957年天壇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 ,1961 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天壇的文物保護、園林綠化工作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2 年修復圜丘壇內外24座損星門,1993年復建了圜丘望燈桿,以後又陸續復建了東北外壇牆,重修了南神廚、三庫、宰牲亭等。

天壇又以大面積樹林和豐富的植被創造了「天人協和」的生態環境
天壇每年秋季(9月底至11月中旬左右,2012年為10/25-11/18)會在神樂署舉辦菊花展。天壇栽培菊花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1954年天壇重新培育菊花,菊花品種曾多達859種。到上世紀60年代,天壇培育的一株「千頭菊」開花多達1270朵,在北京園林界傳為佳話。菊展時期,平日演奏中和韶樂的舞台上會擺放多種藝菊(造型菊)。而中和韶樂的演奏班底在菊花叢中,為遊客演奏《花好月圓》、《菊花台》等樂曲。展覽現場,專家還將為遊客講解古樂知識,示範古樂器演奏技巧。春節期間天壇會舉辦「祭天」大典,「祭天儀仗」展演在丹陛橋上舉行,並在祈年殿院內展演「祭天樂舞」,在神樂署凝禧殿展演「天壇古樂藝術」。展演活動在服裝道具、禮儀規制等方面都盡量遵循了清代「祭天」大典原貌。

⑷ 關於數學的天壇歷史

天壇文化遺產價值
(一)北京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淀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系」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中國兩座天壇之一,另一座是西安的隋唐天壇。
(二)北京天壇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復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徵「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系。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徵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離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徵天上的星座――恆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制建築,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築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三)北京天壇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⑸ 高考數學問天壇磚數2020怎麼求

選擇C。
解:設天壇磚數共有A3n,已知A1=9,d=9,求S3n
第一層:A1,A2,…,An
第二層:A(n+1),A(n+2),…,A(n+n)
第三層:A(2n+1),A(2n+2),…,A(2n+n)
那麼第三層的第一項A(2n+1)=a1+2nd比第二層的第一項A(n+1)=a1+nd多nd,那麼第三層n項比第二層n項多n×nd
則n^2d=729,n=√(729/9)=9
那麼所求S3n=S27=na1+n(n-1)d/2=27×9+27×(27-1)×9/2=3402

⑹ 同為高考數學題,金字塔和天壇哪個考的更難

今年的全國高考數學選擇題中出了兩道有關建築的題目,一道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另一道則是我們所熟知的天壇。兩道題都是以知名建築作為材料引入,但是本質上都是考的數學計算,但是也千萬不要小瞧這兩道題,如果考生的空間想像力不夠,想要做對這兩道題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兩道題,看一下到底有多難。我們開始看這道題,先看最上面一層,第一環是9塊,向外每環增加9塊第二環就應該是18,第三環應該就是27,這是一個公差為9等差數列,求和公式Sn如上圖,這個求和公式不做過多解釋,假設看到這里的同學已經學完了所有高中知識。因為每一層的環數相同,所以第二環的石板個數應該是第二個大圓減去第一個小圓即S2n-Sn,同理最下面的那一環石板個數用第三個大圓減去第二個圓即S3n-S2n,這三組公式又組成了等差數列,公差為n^2d,平常做的題多了應該很容易記住這個二級結論,不會也沒關系考場的是可以推出來的。所以由題意可得729=公差=n^2d,d=9,n=9,也就是一共有九環。然後我們把三個式子加起來就是3402,其實這道題你也可以完全把這個天壇拍扁,就看成平面上的三個同心圓,就是S3n本身。因此這道題的答案是3402,選擇C。這道題本身是有難度的,個人感覺比金字塔要難一些,這道題你做對了嗎?

⑺ 關於北京天壇的資料

天壇中國現存的天壇共有兩處,一處是西安天壇,另一處是北京天壇,其中屬北京天壇較為著名。

西安天壇

西安天壇位於西安南郊天壇路南,初建於隋而廢棄於唐末,它是皇帝進行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築,也是西安作為古都僅存西安天壇的較完好的皇家建築。原為土堆,作為 "唐天壇遺址"保護。唐代21位皇帝除順宗、哀宗外均在此處進行過祭天的禮儀。
說起天壇,很多人想起的是北京的天壇,然而在西安,有著比北京天壇更古老、更有歷史價值的天壇,由於它被隱秘在一個破舊的院落中,很少有人去關注。
天壇初建於隋而廢棄於唐末,古叫圜丘,又名圓丘,後被稱作天壇。它位於唐長安城明德門遺址東約950米,即今西安市雁塔區陝西師范大學以南。西安天壇遺址是陝西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是1957年8月31日公布的。1999年3月社科院考古隊考古研究所安家瑤研究員主持發掘出土,整體較為完好。揭露出殘存的台壁,摸清了唐代圜丘的基本形制。西安市文物局在2003年~2004年,對天壇組織實施了保護工程。西安天壇
圜丘為四層圓壇白灰抹面。每層圓壇都設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階道),呈十二辰均勻地分布在圓壇四周,分別朝12個方向輻射,大約體現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均勻分布於圓壇四周,為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稱北、南、東、西陛。其面南的午陛則寬於其他十一陛,午陛(即南階)比其餘十一陛寬,是皇帝登壇的階道。
圓壇共有四層,全用土堆砌而成,高約8米,最底層的面徑約54米,第二層面徑約40米,第三層約29米,第四層(即頂層)約20米,各層高1.5米至2.3米不等,頂層圓心位置可見一小凹坑。隋朝2個皇帝和唐朝19個皇帝都在此祭天,尤其是女皇武則天曾在此祭拜。唐以後圜丘廢棄,壇體保留至今。1999年5月回填封土等待保護方案。整個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獨特,整個壇體沒有一磚一石,全部是素土夯築,台壁和檯面均用黃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層白灰面。
西安天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禮儀建築。中國社科院文物專家安家瑤指出,和北京的天壇相比,位於西安的天壇更具有價值,北京的天壇只有5.4米高,西安的天壇高8米,北京的天壇只在四面有台階,西安的天壇12面有台階。北京的天壇建於明、清,西安市的天壇比它早1000多年。西安的天壇世界上獨一無二。
其遺址還被列入西安市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保護規劃已經上報國家文物局,如將來申遺成功的話,將會對外開放。
西安天壇的乖車路線:19路、44路、215路、217路、229路、323路、408路、504路、527路、600路、K600路、603路、K631路、704路、吳家墳下車,向南50米

北京天壇

漢語:天壇 天壇的象徵——祈年殿
漢語拼音:Tiān tán
英語:The Temple of Heaven
天壇簡介
北京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天壇(Temple of Heaven)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圓丘。圓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圓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圓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圓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裡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台。迴音壁是天庫的圓形圍牆。因牆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編輯本段]世界遺產
中文名稱: 天壇
英文名稱: Temple of Heaven
編號: 200-021
北京天壇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天壇於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天壇的評價:
北京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編輯本段]天壇文化遺產價值
(一)北京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淀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系」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至。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中國兩座天壇之一,另一座是西安的隋唐天壇。
(二)北京天壇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復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徵「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系。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徵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離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徵天上的星座――恆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制建築,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築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三)北京天壇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編輯本段]天壇布局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圜丘壇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桿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庄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於一平整光滑的圓牆之內,人們在牆的不同位置面牆說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為迴音壁。皇穹宇台階下,有三塊石板,即迴音石:在靠台階的第一塊石板上站立,擊掌,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米。內側牆面平整光潔,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而且迴音悠長,故稱「迴音壁」。
祈谷壇 祈谷壇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祈年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
祈谷壇的另一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里,其間有琉璃門相通。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像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是中軸線上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座主建築的是一長長的貫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徵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橋下有東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齋宮位於天壇西天門南,坐西朝東,是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座小皇宮。它建有宮城,宮牆有兩層:外層叫磚牆,內城稱紫牆。外城主要是防衛設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東北角有一座鍾樓,每逢皇帝進出齋宮,都要鳴鍾迎送。齋宮內城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以正殿為中心;後部是皇帝的內宅寢宮;中部是一個狹長的院子,院內兩端各有廊瓦房五間,是主管太監和首領太監的值守房。齋宮面積4萬平方米,有建築房屋200餘間,雖不及紫禁城金碧輝煌,但規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兩朝皇帝均在祀前來此「致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後「致齋」的前兩日改在紫禁城內齋宮「致齋」,最後一天才遷居天壇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外溝內岸四周有迴廊163間。宮面東,正殿5間,為無梁殿式供券磚石結構。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殿後有寢殿5間,東北隅有一座鍾樓,內懸永樂年制太和鍾一口。
神樂署在圜丘壇西天門外西北,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代叫神樂觀,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擔任。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時,有300名樂舞生隨駕進北京,以後明代神樂觀常保持有樂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時樂舞生總人數達2200名。
[編輯本段]建築特點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之一。在中國,祭天儀式起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們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和祈谷的儀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還會在圜丘壇進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齋戒。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以祈求上蒼的垂憐施恩。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壇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編輯本段]圜丘壇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迴音。

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採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遺跡),東南角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東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
[編輯本段]皇穹宇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里。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一聲;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三聲。
迴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編輯本段]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稱為祈谷壇,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祈年殿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九龍藻井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

⑻ 天壇資料,謝謝

天壇,中國現存的天壇共有兩處,一處是西安天壇,另一處是北京天壇,其中屬北京天壇較為著名。天壇是皇帝用來祭天、祈谷的地方。
北京天壇

天壇公園(15張)北京天壇地處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這個建築綜合體是帝王祭天的場所,它創造了一個象徵性的聯系,來加強孔子的社會的等級制度。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天壇(Temple of Heaven)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9年,北京天壇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帝祭天建築。 北京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裡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也是天壇的主要建築。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台。迴音壁是天壇的圓形圍牆。因牆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
北京天壇(23張)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地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編輯本段世界遺產
列入文化遺產
天壇外景
中文名稱: 天壇 英文名稱: Temple of Heaven 編號: 200-021 北京天壇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天壇於1998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天壇的評價: 北京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之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文化遺產價值
(一)北京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淀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系」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中國兩座天壇之一,另一座是西安的隋唐天壇。 (二)北京天壇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復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徵「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系。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徵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離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徵天上的星座――恆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制建築,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築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三)北京天壇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編輯本段天壇布局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圜丘壇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桿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庄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
皇穹宇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於一平整光滑的圓牆之內,人們在牆的不同位置面牆說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能十分清晰地聽到,此為迴音壁。皇穹宇台階下,有三塊石板,即迴音石:在靠台階的第一塊石板上站立,擊掌,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米。內側牆面平整光潔,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而且迴音悠長,故稱「迴音壁」。 祈谷壇
祈谷壇是舉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場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祈年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
天壇公園2(15張)祈谷壇的另一座重要建築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牆環繞的矩形院落里,其間有琉璃門相通。這是一座廡殿式大殿,覆蓋藍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漢白玉石欄桿的台基座。它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狀像屋宇的神龕里,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時派官員掃塵、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禮後,由禮部尚書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安放,由鑾儀衛的樣鉺抬至祈年殿內各相應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壇、皇穹宇、祈谷壇是中軸線上三個主要建築,連接這三座主建築的是一長長的貫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橋,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長360米,寬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漸升至3米,象徵著此道與天宮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橋中間是神道,左邊是御道,右邊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橋下有東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將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齋宮位於天壇西天門南,坐西朝東,是皇帝來天壇祈谷、祈天前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座小皇宮。它建有宮城,宮牆有兩層:外層叫磚牆,內城稱紫牆。外城主要是防衛設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東北角有一座鍾樓,每逢皇帝進出齋宮,都要鳴鍾迎送。齋宮內城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以正殿為中心;後部是皇帝的內宅寢宮;中部是一個狹長的院子,院內兩端各有廊瓦房五間,是主管太監和首領太監的值守房。齋宮面積4萬平方米,有建築房屋200餘間,雖不及紫禁城金碧輝煌,但規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兩朝皇帝均在祀前來此「致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後「致齋」的前兩日改在紫禁城內齋宮「致齋」,最後一天才遷居天壇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外溝內岸四周有迴廊163間。宮面東,正殿5間,為無梁殿式供券磚石結構。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殿後有寢殿5間,東北隅有一座鍾樓,內懸永樂年制太和鍾一口。 神樂署在圜丘壇西天門外西北,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代叫神樂觀,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擔任。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時,有300名樂舞生隨駕進北京,以後明代神樂觀常保持有樂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時樂舞生總人數達2200名。
編輯本段建築特點

北京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築群之一。在中國,祭天儀式起源於周朝,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此極為重視。明永樂以後,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們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和祈谷的儀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還會在圜丘壇進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齋戒。祭祀時,除了獻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領文武百官朝拜禱告,以祈求上蒼的垂憐施恩。 天壇建築的主要設計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遼闊高遠,以表現「天」的至高無上。在布局方面,內壇位於外壇的南北中軸線以東,而圜丘壇和祈年殿又位於內壇中軸線的東面,這些都是為了增加西側的空曠程度,使人們從西邊的正門進入天壇後,就能獲得開闊的視野,以感受到上天的偉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單體建築來說,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圓形攢尖頂,它們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層層收縮上舉,也體現出一種與天接近的感覺。 天壇還處處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表現手法。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寓意著傳統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而主要建築上廣泛地使用藍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壇重視「陽數」、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設計,也是這種表現手法的具體體現。
編輯本段圜丘壇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壇周長534米,壇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層,各層欄板望柱及台階數目均用陽數(又稱「天數」,即九的倍數),符"九五"之尊。壇面用艾葉青石砌就。壇面除中心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板望柱,均為9的倍數。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迴音。
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採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上屋欄板72塊,中層108塊,下層180塊,合360周天度數。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遺跡),東南角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東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
編輯本段皇穹宇
皇穹宇
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里。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一聲;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迴音三聲。 迴音壁是皇穹宇的圍牆。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牆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牆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牆的弧度十分規則,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迴音壁」。
編輯本段祈年殿
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稱為祈谷壇,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干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皇帝每年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祈年殿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塊互相銜接的榜、桷,支撐著三層連體的殿檐。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其附屬建築有皇乾殿、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燔柴爐、瘞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間長廊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石上鏤刻山形雲紋圖案,是明嘉靖時放置的鎮石。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九龍藻井
祈年殿內,天花板處是精緻的「九龍藻井」,龍井柱則是描金彩繪。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隻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 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裡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東廡和西廡,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庫房。明代祭天時,除祭禱皇天上帝外,還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各神祗和歷代帝王等。 借於祈年殿的氣勢巍峨,第六屆北京公園節將於8月18日在天壇祈年殿開幕,「十項互動健身競賽」、「十部紅色電影回顧展」、「十大服務民生品牌」等百餘項活動交織登場,為市民獻上豐富的文化盛宴。
編輯本段閑嘮天壇
1420年,明永樂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了天壇。這個巨大的祭天神廟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也許和那個時候還保留著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較後發展的區域。拜後發展之賜,南城鮮有鱗次櫛比的高大建築群用來遮天蔽地,從長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張望到高撐空中蓋笠一樣的祈年殿鎏金寶石藍琉璃頂或是綿亘數公里素樸的灰磚圍牆之一隅。 北方的園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細巧雅緻,多是宏大敘事,動輒佔地數百公頃。有一種說法,天壇當年的設計者們顧忌天壇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稱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過「天子」,因此天壇的佔地面積比故宮要大兩倍。大概出於同樣的顧忌,天壇的主體建築都以深藍琉璃瓦敷頂,不敢僭越使用本屬皇家園林專用的明黃色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開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橋東側專設的具服台臨時將黃袍換成藍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誠的敬畏和頂禮膜拜。這樣的祭典在這里延續了數百年,直到上個世紀的1914年,史稱竊國大盜的袁世凱當上皇帝的時候又聲勢浩大地操辦了一次之後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圜丘壇
[1]天壇的南北東西各有一門,其主要建築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對於匆匆的遊客來說,最好從南門開始游覽。從南門進園,依次先到寰丘壇,這座幾何造型祭天壇的建築充滿奇思巧技,壇面、台階、欄桿所用的漢白玉石塊全是九的倍數,象徵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個小號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門向南開,就是很有趣的迴音壁。在迴音壁試迴音要方法得當,如果同行兩人,兩人應面向北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後才能聽見彼此的說話。迴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築,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接。天高雲淡的晚秋時節跨出祈年殿的大門,順著這條三百米長筆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門廊重重,越遠越小,天地渺然雄渾似是極目無盡,令人不得不贊嘆當年設計建築的手法和靈感。天壇另有東側的游廊、神廚、宰牲亭和西天門的齋宮等建築和古跡。特別是齋宮,因為是皇帝典禮前沐浴焚香清心靜養留宿齋戒的地方,不似天壇的其他建築那麼恢弘高遠儼儼然天庭氣概。暮春時分,齋宮內外兩道護城河的河池鋪滿盛開的紫花沙參,榆葉梅絢爛的花枝隱現在紅牆懸山頂綠琉璃瓦建造的重重迴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門上,透著庭院深深的人間氣息。難以想像,八國聯軍那時候怎麼就能把聯軍總司令部設在這樣清幽凈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其實對於把天壇當作自己生活空間向戶外延展的市民來說,天壇的華美建築只是他們在這里活動的一個大背景,更大的吸引力來自這是城區獨有的森林公園。明清以來天壇廣植松柏,至今已成森然巨林。

⑼ 急急!!!!天壇蘊含的數學知識

是圓錐形的啊

⑽ 天壇建築在哪方面運用了數學 天壇建築中哪裡運用了數學

4根龍須柱代表四季,十二根金柱代表一年十二個節氣,外圍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月,二層共二十四根柱子代表二十四個時辰

閱讀全文

與數學今年有什麼天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