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班數學活動——《玩具在哪裡》教案
答:活動名稱:玩具在哪裡
活動目標:1、萌發愛惜玩具的意識。激發積極參與游戲的興趣,。
2、會運用簡單的方位詞來尋找物品。
3、發展幼兒用完整句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的能力。
活動准備:玩具若干
活動過程:
1、游戲:《公雞頭、母雞頭》,猜猜老師的玩具藏在手的哪一頭。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2、找玩具的游戲。
老師將手上的玩具藏起來,激起幼兒的尋找的興趣。請幼兒每人尋找一件玩具。找到後請幼兒講一講你在哪找到的玩具。
3、游戲你的玩具在哪裡?
幼兒自己選擇位置把自己的玩具放好,然後請幼兒講講自己的玩具藏在什麼地方,別人才會找不到。
44、送神秘禮物。
教師將神秘禮物的圖紙分別藏在不同的地方,請幼兒按照老師說的位置出尋找。找到後再和幼兒一起拼擺起來請幼兒看看是什麼禮物。
5、和幼兒一起念兒歌《玩具玩具我愛你》,請幼兒講講如何愛護玩具。
6、舞蹈:《玩具進行曲》
延伸活動:
1、 在區角活動中繼續開展「藏與找」的游戲。
說明:幼兒班的教案,要根據你們幼兒園現有條件和實際情況來編寫,比如裡面的教具,如果沒有可以採用其他玩具來代替,要靈活多樣,還要備幼兒,要預計到多發情況,比如孩子會提出不一樣的問題,要做到心裡有數,及時進行解決,這才是一個從事幼教工作人員的基本功。
② 小班數學活動:玩具寶寶在哪裡麻煩告訴我
1、能按玩具實物標記選擇相同的玩具並歸類。
2、觀察感知各種玩具的外形特徵,認識玩具實物標記圖。
3、樂意參加數學操作活動,初步感受到活動的有趣。
活動准備:
教具:將班級中不同的插塑玩具貼在底板上做成標記。
學具:將班級中的插塑玩具混在一起,塑料簍子若干。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玩具放在哪裡。
(1)出示許多混放在一起的玩具,引導幼兒觀察並了解:老師把大家玩的玩具洗干凈了,但全混在一起了。引導幼兒將玩具分一分,把相同的玩具放在一個簍子里。
二:送玩具回家。
幼兒取玩具,按實物標記將玩具放在相應的簍子里。引導幼兒邊放邊說:「玩具寶寶,我送你回家。」
三:展示活動。
展示每個簍子里的玩具,師幼共同檢查,並請幼兒說說玩具和標記是否一樣。
第一環節主要是一一對應,按號入座,比較簡單,我提供的都是直觀的幼兒平時常接觸到的玩具,所以孩子們很感興趣,參與動手的積極性也很高,很多孩子都高高舉起了小手,我讓他們自己去觀察判斷再擺放玩具。第二個環節「送玩具回家」相對第一個環節,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分組操作環節,也是一個要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環節,我將內容要求分成兩個相互銜接的環節「玩具的分類」「玩具找家」來完成,滲透著數學教育和生活常規的教育。根據每組幼兒的能力,特點分別提供了不同的三種以上相混的玩具(有超市的水果,結構區的、生活區的、操作區的,)都是幼兒平時常接觸的材料,及相應標記的玩具籃讓孩子們學會按標記將玩具歸類。在操作過程中大部分孩子都能積極的參與,而且很快地將玩具進行了歸類,動手能力方面表現特別突出的孩子有:龔子儒、趙奕榆、蘇秋宇、陳欣熠小朋友他們除了自己分類外還能及時地糾正其他小朋友錯誤的分類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快地找到了相應的玩具櫃,但也有部分幼兒操作的目的性不明確,沒有按照我的要求進行操作如:沈珈輝、李真俊、司宇濤等,但經過提醒和引導後基本上能進行正確操作,在這個環節中另我感到困惑的是在玩具的分類中我發現許多孩子只是單純地將一種玩具進行歸類,沒有同時歸類多種玩具,如;呂有小朋友看到自己面前的籃子上貼著雪花片的標記,他就拚命地把雪花片往籃子里送。
③ 中班數學小袋鼠整合課程《玩具在哪裡》怎麼教啊
設計思路:本活動內容來自於老師日常對孩子們行為習慣的關注,孩子由於在家庭中養成的玩具玩好隨便扔、隨處放的習慣,所以在幼兒園也常常是玩具到處扔、玩好後也不放回到老師規定的地方,這個活動,通過創設一個情景,讓孩子在幫助小兔的過程中,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幫助孩子在以後的活動中養成好習慣,同時,這個活動滲透了數字、方位、語言、禮貌等內容,在這個活動中可以讓孩子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玩具在哪裡》
活動目標:
1 樂意幫助小兔找玩具並說出玩具在哪裡找到的。
2 知道玩具玩好以後要放回原處。
活動准備: 傢具(櫥、櫃、沙發等)、各種藏在櫥里,一位老師扮演小兔。
活動過程:老師:小兔今天請我們到它家裡去做客,你們願意去嗎?
(老師帶領孩子來到小兔的家。)
師:小兔,你好。我們小朋友到你家裡來做客了。
小兔:小朋友好,歡迎你們,請進來。
(小兔安排小朋友坐下,過程中引導幼兒說謝謝、不用謝等禮貌用語。)
老師:小兔,你在家裡干什麼呢?
小兔:我本來要請小朋友到我家來玩我的玩具,可是,我的玩具找不到了,那怎麼辦啊?
老師:小朋友,你們說怎麼辦啊?
(一起幫助小兔找玩具。)
老師:小兔,就讓我們小朋友一起幫你找吧。
(小朋友在小兔家裡幫小兔找玩具。)
老師:你找到了什麼?你在哪裡找到的?
(引導幼兒說出:我在***上面找到的。***下面找到的。***裡面找到的等等)
小兔:謝謝小朋友。
小朋友:不用謝、不用客氣等。
老師:今天,我們小朋友幫助小兔找到了它的玩具,為什麼小兔會找不到自己的玩具呢?
(引導幼兒說出玩具玩好了要放好,不能亂放,要放在規定的地方。)
小兔:我知道了,下次,我不會在亂扔玩具了,小朋友幫我找到了我的玩具了,我就請你們和我一起玩玩具吧!
(大家一起玩玩具。)
老師:小朋友,我們回家了,玩具也要回家了,我們把玩具送回家吧。
(引導幼兒把玩具送回家。和小兔互說再見。)
網路搜索,供參考!
④ 幼兒園數學配配對活動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擰蓋子2、能給各種瓶子配上合適的蓋子3、鍛煉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活動准備: 1、帶有瓶蓋的塑料瓶子若干,每個寶寶3—4個塑料瓶2、小豆子、小石子、小木珠或小玩具若幹活動過程: 一、教師組織幼兒邊聽音樂《捏攏放開》邊做動作進入活動室做好,用談話引出課題。 二、1、引發幼兒興趣,探索嘗試 ①教師:「寶寶們,你們瞧老師這有什麼呀?」(出示裝有小豆子、小石子、小木珠或小玩具的瓶子各一個),激發幼兒興趣。 ②教師帶領幼兒邊念兒歌邊空手練習擰瓶蓋、捏豆子等動作兒歌:手指握住小瓶嘴,轉轉轉轉轉下來,手拿瓶蓋放瓶口,轉轉轉轉轉上來。 大拇指食指伸出來,撿起豆子捏捏緊,輕輕放進瓶子里,瓶蓋轉轉轉轉緊。 老師:「老師發給每個寶寶一個瓶子,你們也把瓶蓋擰開,把玩具裝進去吧!」 ③教師發給每個寶寶一個帶蓋的塑料瓶,讓他用自己的方式試著擰開蓋子,把小豆子、小石子、小木珠或小玩具等任何一種裝進瓶子里,試一試。 ④寶寶自由練習,請個別幼兒演示給其他寶寶看,自己是怎樣裝進小豆子、小石子、小木珠或小玩具的。 2、教師示範,寶寶練習。 ①教師說:「我選大一點的瓶子,慢慢地演示給寶寶看,如何把蓋子擰在瓶子上。請寶寶們看仔細。」 ②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像老師這樣擰,對了。把蓋子擰緊了,小玩具就不會掉出來了」教師適時指導:「往這邊擰不動了就再往那邊擰試試」 3、「找朋友游戲」配配對。 ①將大小不同的瓶蓋混放在一起,請寶寶給不同的瓶子尋找正確的蓋子擰上。「這一個蓋子太大了,這個蓋子剛剛好,寶寶你也來試一試。」 ② 讓幼兒把瓶子的蓋子擰開,按照瓶子上的圓點標志裝上不同的物品,把瓶蓋擰緊,搖一搖、晃一晃、滾一滾、扔一扔、聽一聽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教師小結:今天寶寶們真能幹,幫瓶蓋找到它的好朋友了,它們可高興了,讓你的瓶寶寶隨著音樂一起來跳舞吧!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內放上各種不同的瓶子和瓶蓋,准備許多小豆子、小石子、小木珠或小玩具等,讓寶寶繼續練習擰瓶蓋,配配對的游戲。
⑤ 幼兒園小班玩具動動動活動反思
玩具回家——數學活動玩具分類的課後反思 孩子們接觸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已經有兩個星期了,大部分的孩子已經度過了哭鬧期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吵架的事情時有發生、爭搶玩具是家常便飯……雖然這些都是小班幼兒的特性,但我們還是要慢慢的給予糾正。孩子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玩過玩具都不收拾,這又是孩子們的通病,現在的家長都很寶貝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一手包辦造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我就從收拾玩具開始。剛開始孩子們從沒有收拾這一概念,玩具不玩了就扔在桌上不管了。教師叫他們收拾,孩子們理都不理你,就像沒聽見一樣。只能另想辦法:「小朋友你們聽是誰在哭啊?」孩子們獃獃的望著我。「喲,原來是積木寶寶在哭。 它們說,小朋友們玩好後都不把我們送回家,我們以後不跟小朋友們玩了。還讓老師把他們藏好。」只聽見有一個小朋友輕輕地說「不好!」「那小朋友就把它們送回家吧,積木寶寶的家在哪啊?」史可說:「就是那個盆子啊。」「那小朋友趕快把它們送回家吧。」孩子聽完後立刻行動了起來,一會積木就收完了。這時問題又來了,孩子們總是把不同的積木、玩具放在一個盆里。這時正好有一節數學活動是玩具分類的,我就利用這一活動讓孩子對本班的玩具有一個了解,知道它們的不同的特徵。並把同一類的玩具放在一個盆里,擺在固定的地方。活動中我還讓孩子按組給玩具進行分類,孩子們都挺積極。經過這次活動後我發現孩子在玩完玩具是都會主動把不同的玩具放在不同的盆子中。有時放錯了,旁邊的孩子也會提醒。希望孩子在家時也能多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⑥ 小班數學 各種各樣的物品 反思
本數《按某特徵類》內容比較放適合同發展水平幼進行碗、玩具、水幼自由選擇物品所選水顏色、自由決定側面反映幼同發展水平
根據物體特徵(、顏色、外形等)進行類並插相應標記卡幼說能難點何能快找異同處並進行類思維問題師引導幼觀察、整理各種玩具找異同處並讓孩享交流用標記、引導幼用都、某某放起避免孩亂丟玩具運用已經驗解決問題能力培養重要面
⑦ 小班我的數學交通工具大分類反思
小班我的數學交通工具大分類反思:
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但幼兒可能是因為年齡小,自己有很好的想像,可不敢大聲說出來。 因在之後的教學中多加入實物及動畫,更加調動幼兒積極性。
生活中滲透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了解其特徵,知道其用途。
環境中滲透 在活動室內放置交通工具的玩具,張貼交通工具圖片,引導幼兒細心觀察,並學習講述。
家庭中滲透 請家長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創設讓幼兒觀察、了解各種交通工具的條件,豐富幼兒的交通知識。
⑧ 淺談如何搞好幼兒數學教育的反思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幼兒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適應新世紀的發展、變化,不被時代所拋棄,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使幼兒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游戲和生活中學習數學,才能體現「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的教育觀。幼兒階段是數學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是培養幼兒思維能力有效的途徑之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數學教學教育活動的目標:「能在生活和學習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能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從綱要的目標中能看出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要從生活和教學兩方面進行。在進行數學教育時要讓幼兒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如何使幼兒數學教育變為教師願教、幼兒願學的一門學科,是幼教工作者正在探索的問題之一。在此,筆者介紹幼兒數學教育中可採用的八種途徑,這八種途徑不是絕然分開的,而是互相交織、互相作用的。這八種途徑的合理、充分的運用,將使教師的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幼兒的學習更加趣味盎然。
幼兒數學教育是系統性、科學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感到比較難教,幼兒在學習中也感到比較枯燥。如何使幼兒數學教育變為教師願教、幼兒願學的一門學科,是幼教工作者正在探索的問題之一。在此,筆者介紹幼兒數學教育中可採用的八種途徑,力求拋磚引玉,引起廣大同行的共同探討。
一、瑞士著名的教育家皮亞傑說過:「知識來源於動作,而非源於物體。若智能訓練目的是在於形成智力,而不在於記憶許多事,在於培養明智的探索者,那麼,傳統教育顯然具有嚴重的缺陷。」他認為兒童學習絕非坐在椅子上被動地學習,正如他們學游泳,不只是坐在看台上觀察水中的成人游泳,而必須跳入水中去游才可以。幼兒數學操作的內容較多,讓幼兒多進行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團體精神,達到輕松樂學的氛圍。幼兒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師應適時營造合作操作的情境,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合作交流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二、培養幼兒的數學意識應從生活出發,幫助幼兒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存在,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應用。作為教師要刻意引導幼兒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數學的應用,生活是幼兒數學知識的源泉。幼兒的數學知識來源於他的實際生活。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實、具體的問題,真正是他「自己」的問題,因而最容易被幼兒所理解,解決起來也比大人給他的那些問題容易得多。同時,當幼兒真正有意識地用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他們對數學的應用性也會有更直接的體驗,從而真正理解數學和生活的關系。
三、在幼兒年齡階段中,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就是要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讓幼兒體驗中各種事物的數、量、形、空間和時間等特徵,但是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對於數學的學習和認知的發展階段能力也是不同的。中班的幼兒在小班學習數學的基礎上,會手口一致點數並輸出總數,會按照大人的要求取放相應數量的物體,淺淺地開始認識認識數字之間的關系,到了大班,數概念初步發展,能不完全依靠直覺去理解數量關系,理解10以內數的組成、分解,加減運算。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所以,他們對物體數量特徵的感知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許多研究表明,幼兒所接觸的數學教育內容是否合適幼兒的理解能力或接受能力,直接影響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在了解幼兒思維發展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的條件下進行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
四、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各自的愛好是不同的,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設計活動,為幼兒提供各種不同的選擇機會以滿足幼兒不同的需求:
1、在幼兒園一日生活教育中教育內容都包括了數學教育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完成其他教學任務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加入有關數學教育的內容。
2、幼兒大多數時間是在游戲和玩耍中度過,因此在游戲中滲透數學學習內容,能夠鞏固數學學習。
3、在教學中,注重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讓幼兒在眼睛看、耳朵聽、小手動、嘴巴說中進行數學學習,這樣一來,幼兒對知識有了深刻的感知,更促進了幼兒智力的發展。
4、幼兒學習數學要在實際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各種關系、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實際上也說明了事物間的各種關系,但幼兒受到認知水平的局限,通常要從具體的事物中認識和感知他們的數形成數概念。在進行區域活動時帶領幼兒動手操作圖形、圖片、食物等來感知數學,幼兒通過對形狀、顏色、大小等多角度進行分類,發展了幼兒的直覺的思維能力。
5、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環境和生活中包含著許多與數學有關的知識內容。只要我們多從幼兒的家庭生活實際去認真發掘,我們就能找到與幼兒數學活動有著某些聯系的知識點和教學基本素材了。
五、在幼兒的數學教育中,幼兒之間的討論也是一種常用的學習方法。掌握好討論的時機,在操作過程中不同的階段討論,會對幼兒的數學學習起不同的作用。在操作前進行的討論,其目的是了解操作內容、操作材料及操作規則。這種討論主要伴隨著分析教師的引導和範例。如「看看小動物是怎麼排隊的?」通過這一討論,就使幼兒懂得了要先找出小動物的排隊規律,才能按排隊規律接著排。這樣不但有利於幼兒掌握操作要求,更有助於提高幼兒的分析能力。有的討論在操作後進行,目的是幫助幼兒將他們在操作中獲得的經驗予以整理、歸納,從而獲得正確的數學概念。如在有關數字卡片的操作後,討論數字之間的關系;在有關圖形的操作後,討論圖形之間的變化的關系等。這些討論的著重點都在於幫助幼兒進行抽象概括,使他們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徵的認識轉向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六、幼兒的認知、體能、語言表達、社會技巧等能力的發展都是漸近的,經過學習而不斷積累、發展、成型,因此,幼兒教育是一個系統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在幼兒數學教育中,這八種途徑不是絕然分開的,而是互相交織、互相作用的。這八種途徑的合理、充分的運用,將使教師的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幼兒的學習更加趣味盎然。
⑨ 小班數學活動:玩具寶寶在哪裡
1、能按
玩具
實物標記選擇相同的玩具並歸類。
2、觀察感知各種玩具的外形特徵,認識玩具實物標記圖。
3、樂意參加
數學
操作活動,初步感受到活動的有趣。
活動准備:
教具:將班級中不同的插塑玩具貼在底板上做成標記。
學具:將班級中的插塑玩具混
在一起
,塑料簍子若干。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玩具放在哪裡。
(1)出示許多混放在一起的玩具,引導
幼兒
觀察並了解:老師把大家玩的玩具洗干凈了,但全混在一起了。引導幼兒將玩具分一分,把相同的玩具放在一個簍子里。
二:送玩具回家。
幼兒取玩具,按實物標記將玩具放在相應的簍子里。引導幼兒邊放邊說:「玩具寶寶,我送你回家。」
三:展示活動。
展示每個簍子里的玩具,師幼共同檢查,並請幼兒說說玩具和標記是否一樣。
第一環節主要是一一對應,按號入座,比較簡單,我提供的都是直觀的幼兒平時常接觸到的玩具,所以孩子們很感
興趣
,參與動手的積極性也很高,很多孩子都高高舉起了
小手
,我讓他們自己去觀察判斷再擺放玩具。第二個環節「送玩具回家」相對第一個環節,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分組操作環節,也是一個要突破
教學重難點
的環節,我將內容要求分成兩個相互銜接的環節「玩具的分類」「玩具找家」來完成,滲透著數學教育和生活常規的教育。根據每組幼兒的能力,特點分別提供了不同的三種以上相混的玩具(有超市的水果,結構區的、生活區的、操作區的,)都是幼兒平時常接觸的材料,及相應標記的玩具籃讓孩子們
學會
按標記將玩具歸類。在操作過程中大部分孩子都能積極的參與,而且很快地將玩具進行了歸類,動手能力方面表現特別突出的孩子有:龔子儒、趙奕榆、蘇秋宇、陳欣熠
小朋友
他們除了自己分類外還能及時地糾正其他小朋友錯誤的分類並能在
教師
的引導下很快地找到了相應的玩具櫃,但也有部分幼兒操作的目的性不明確,沒有按照我的要求進行操作如:沈珈輝、李真俊、司宇濤等,但經過提醒和引導後
基本上
能進行正確操作,在這個環節中另我感到困惑的是在玩具的分類中我發現
許多孩子
只是單純地將一種玩具進行歸類,沒有同時歸類多種玩具,如;呂有小朋友看到自己面前的籃子上貼著
雪花片
的標記,他就拚命地把雪花片往籃子里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