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級數學怎麼教
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
一、教師講應用題小故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心智正處於成長階段,好奇心強,並且處:於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時期,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去引導學生學習。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把應用題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二、指導學生動作操作:一般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通過動腦和動手實現。對此需要教師設計相應的教學實驗幫助學生獲取數學知識。
三、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學習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及共融的過程。其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具有創造性、能動性和自主性,教材內容則有封閉性和被動性。而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講枯燥的教材變得生動,在各種有趣、開放且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中充實教學內容。
四、設置差異化學習目標:傳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以教材為主,但也總局限在此范圍內,單一的教學內容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無法在小學數學中得到提升。教師可將目標轉向中學,參考中學教學模式,從小學低年級教學內容中實施分類專題學習,使學生能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
注意事項:
首先,從小就得教小孩數數,這個非常重要。然後,等到孩子從1能數到10的時候,可以教他數實物。比如屋子裡的凳子,桌子上的蘋果、老師給的糖果。然後等孩子回到家,數家裡幾口人、做了幾道菜,到了超市買東西買了幾個,只要有機會就讓他數,不要顯麻煩。只有應用到實物當中,小孩才會對數字有概念。
孩子要牢記「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 湊十法簡便易行,思考過程有「一看(看大數),二拆(拆小數),三湊十,四連加」 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加剩數。
先從簡單的弄始教給孩子,比如1+1=2,1+2=3,先用實物,比如1+1就可以拿1個蘋果加1個蘋果,1個蘋果加2個蘋果,慢慢讓孩子對數字加深概念,但是小孩在學校里沒有實物,所以就再教用手指來算。
要先教孩子數實物,而不是用手指。先對數字加深概念一定要先用實物讓孩子算,再教孩子用手指。不然孩子會依賴手指,而不了解數字的真正含義。
2. 小學一年級數學一般都學什麼一年級數學
懦頗想往更深層次的學習
不忘激勵和饋贈祖國同胞。他在1980年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吐玫滋
3. 孩子剛上一年級,要想孩子數學學得好,具體可以做哪些題目呢
如果想讓上一年級的孩子數學學得好的話,那麼就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會各種計算的口訣,這樣對於孩子而言有著很大的幫助。小孩子的數學一定要打好基礎,如果在小學的時候沒有學好數學的話,進入到了初中以後也會在這一方面吃虧,所以家長一定要關注小孩子的學習狀態。數學這門學科如果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能然後技術的話,那麼到了後期成績就會越來越好。
不要強迫自己的孩子去做習題,如果爸爸媽媽強迫孩子做習題的話,那麼孩子有可能就會覺得學習是非常疲憊的一件事情,而且也會拒絕學習。爸爸媽媽要陪著孩子一起學習,要一點一點的讓孩子接受數學這門學科,除此之外也要幫助小孩子解決學習中所遇到的困惑,這一系列都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4. 小學一年級開始如何學好數學
一年級 新生 除了上課聽老師講課以外,回到家裡,家長一定要認真的輔導孩子的數學, 培養孩子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讓孩子多看數學興趣方面的書, 給孩子講數學方面的有趣小故事,小知識等。
一年級的孩子怎樣學好數學
一年級孩子學數學,如果孩子取得了一點小成績家長應該立刻進行表揚鼓勵, 讓孩子知道數學成績好是會受到表揚和鼓勵的,還會得到獎賞。這樣一來孩子對數學越來越感興趣,數學成績自然就越來越好。
一年級的孩子怎樣學好數學
一年級的孩子學數學,家長要培養孩子按時完成數學作業的好習慣, 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孩子的數學成績會越來越好。
一年級的孩子怎樣學好數學
一年級孩子學習數學,每天晚上要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孩子做完家庭作業後,要培養孩子養成預習的好習慣,把明天老師要講的內容好好的看一遍,如果能夠看懂更好,如果看不懂,用鉛筆勾畫。明天上課的時候重點就聽自己不懂的地方,這樣孩子的數學成績會越來越好。
一年級的孩子怎樣學好數學
一年級孩子學數學,一定要培養孩子每天口算的好習慣。每天孩子放學,家長都要給孩子做口算練習題。 做口算練習題的時間不能過長,最多20分鍾就已經足夠了。孩子口算練習題做錯了,家長應該要讓孩子改正。鼓勵孩子每次做口算練習題都要認真,如果孩子全對了,要給孩子獎勵。這樣,孩子的計算能力越來越強,數學成績就會越來越好。
5. 小學一年級數學一般都學什麼一年級數學
《小學一年級數學》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數學[英語:mathematics,源自古希臘語μθημα(máthēma);經常被縮寫為math或maths],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
6. 一年級的數學主要學什麼啊
(一)數與代數 求採納 謝謝樓主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景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的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中,體會學會有條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會演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第八單元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回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圓柱或球等立體圖形。
(三)統計與概率
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准或選擇某個標准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標准下的多樣性。
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實例,認識統計表和形象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當圖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的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例如:
1、找一找,說一說。「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我找......」
2、說一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間,向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
5、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圖書是怎麼分類的,並與同伴說一說。
6、調查太陽剛升起,大約是幾時?太陽剛落下,大約是幾時?調查你們班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並試著提出一些數學問題。
7、調查你們班10名同學的上學情況。(1)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2)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
學生經歷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中的作用。
教學計劃
(一)數學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數學教學必須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考察數學概念得出含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為了避免小組學習流於形式,就必須用心培養學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輸出,也有信息輸入,所以加談、傾聽、閱讀、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對數學而言,交流還應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設計安排活動
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的教學,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有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
(四)做練習、寫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習得技能的必要環節
(五)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
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和它們的意義或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數學、有意義的「做數學」。
(六)重視對學生初步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對解決問題的評價,首先應注意評價學生對問題的描述,即怎樣把情境圖呈現的問題,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
(七)重視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
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來收集有關的信息,象他們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在顯示他們對
7. 如何輔導一年級小學生學好數學
輔導一年級小學生學好數學,要對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育內容,作一番認真地學習與分析,並要根據小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採用與學校老師大體一致的方法,方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1、擺學具學:
如5的組成,先拿出5個圓片,然後有規律的分擺圓片 ,後2個是前2個交換位置得到的只要記住前2個就可以了,因此,10以內各數的組成與分解的學習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有規律的分擺,有規律的記憶。
2、用游戲記:
在孩子通過擺學具得出10以內數的組成與分解後,可採用一些游戲的方法,讓孩子加深印象,達到熟練的目的。如對手指、對口令、拍手等。這些方法,可在平時走路、睡覺前夕,經常化的練習,使孩子達到脫口而出的目的。
一年級數學的內容及要求
1、1—10各數的認識,寫法和加減法:包括實物圖,數10以內的數,1—5各數的認識和寫法,5以內的加法和減法,0的認識和寫法,加0減0和得數是0的減法,6至10各數的認識和寫法,10以內的加法、連加、連減式題。
2、11—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包括數11—20各數,十和幾組成十幾,11—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鍾面整點的認識。
3、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減法。
4、認識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初步認識及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8. 小學一年級都學什麼
一般來說,小學一年級有語文課、數學課、體驗課、美術課、科學課、音樂課。
小學一年級語文學習內容:
首先要學26個漢語拼音。漢語拼音學完了會接觸一些比較短的課文(不到一百字),學些簡單、筆劃少的生字,老師一般要求孩子要記牢字的筆順。
小學一年級數學主要學習內容:
掌握100以內的數數,熟練掌握10以內數的形成及加減法,認識常見的幾何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認識鍾面,知道簡單的時刻,如:幾時、幾時半等。
小學科學課程內容:
小學科學課程內容以學生能夠感知的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中一些比較直觀、學生有興趣參與學習的重要內容為載體,由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大領域的18個主要概念構成了本課程的學習內容,並將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內容融入其中。
這四大領域的18個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個學習內容,分布在三個學段的課程內容中。此外,新標准倡導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重在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