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數學 說課稿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准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後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復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序 』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麼作單位?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裡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系。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並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於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 )千克,5000千克=( )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裡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
(1)填出適合的單位。 ·
一筐蘋果重25( ) 一個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隻大象重6( )
一輛貨車載重4( ) 一支粉筆重5( )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 2噸
8噸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 6噸+50千克
72噸-23噸 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Ⅱ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周長怎樣講合適,有課件,教案。說課稿嗎
我們網站有,你去下載吧
[小學數學 ] 認識周長課件 [原創] 2010-10-13 43 787 KB
認識周長課件。。。
資源級別:免點資源資源版本:新人教版 資源年份:2010文件類型:資源上傳:自由萬歲
2. [小學數學 ] 小學數學公開課-認識周長視頻課堂實錄 [原創] 2010-07-03 1 509 MB
《認識周長》,西師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
資源級別:精品資源資源版本:西師版 資源年份:2010文件類型:資源上傳:天涯共此時
3. [小學數學 ] 認識周長課件 [原創] 2010-06-19 20 10.72 MB
市級優質課賽講一等獎課件。。。
資源級別:普通資源資源版本:西師版 資源年份:2010文件類型:資源上傳:天涯共此時
4. [小學數學 ] 認識周長課件 2010-04-10 15 2.76 MB
優質課件。。。。。
資源級別:普通資源資源版本:人教版 資源年份:2010文件類型:資源上傳:笑眯眯
5. [小學數學 ] 公開課教案-周長的認識教案 [原創] 2010-01-23 0 13 KB
公開課教案-周長的認識教案
資源級別:精品資源資源版本:未知 資源年份:2010文件類型:資源上傳:因為有你
6. [小學數學 ] 認識周長教案 [整理] 2009-12-08 31 45 KB
小三周長認識案。 【教學內容】。 西南師大版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86-87頁的例1、例2、例3,以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結合事物或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物體表面及圖形的周長,會用測量的方法算出長方形..
資源級別:免點資源資源版本:西師版 資源年份:2009文件類型:資源上傳:水上漂流
7. [小學數學 ] 提供漁場 讓其學漁-《周長的認識》聽課後反思與感想 [原創] 2009-10-19 21 7 KB
提供漁場 讓其學漁-《周長的認識》聽課後反思與感想。不久前,筆者有幸聆聽了省著名特級教師劉永寬老師上的「周長的認識」一課,深有感悟。劉永寬老師上的「周長的認識」一課,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精神。他從學生熟悉的簡單的圖形入手,激發學生..
資源級別:免點資源資源版本:新標准 資源年份:2009文件類型:資源上傳:lfm2238
Ⅲ 小學生三年級數學下冊 什麼是周長 教案
一、教案背景1、面對學生:小學三年級2、學科:數學3、課時:1課時
二、教學課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什麼是周長》
三、教案設計理念互聯網是一個世界規模的巨大的信息和服務資源,它存有大量數據(教學案例、課件、電子檔案)、多媒體資源資料(如文本、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教學軟體等學習資源,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簡單而且快捷的通信與信息檢索手段,更重要的是為人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資源和服務資源。通過使用互聯網,全世界范圍內的人們既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獲得各個方面的知識、經驗和信息,為廣大教師提供便利。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致力研究如何使數學學科教學與互聯網有效結合,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進行《什麼是周長》教案設計時,充分利用互聯網進行數學課堂教學,相信教學效果更佳。
四、教材分析為准確地把握好教材內容,尤其要理解各種不同版本的教材內容上的異同,更有的放矢地進行教材重組,我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查閱與本課時相關的教案、說課稿、PPT、課堂實錄視頻等,以便更准確地定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重、難點。
1.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說出什麼是周長;能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對具體事物或圖形開展觀察、度量、計算,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認識周長的含義,探索求平面圖形的周長的方法,並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2、教學重點:建立對周長的感性認識。
3、教學難點:結合具體事物,理解周長的意義以及掌握測量周長的方法。
4、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教具(長方形、長方體、剪刀、直尺、軟尺、)5、學具准備:直尺、彩筆、軟尺、學習紙、繩子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採用操作法、觀察法、比較法、討論法、愉快教學等方法
【學法】教學中以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為教學資源,通過小組探究、合作學習,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去感知事物的特徵,去發現事物的規律,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概括、探究、創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識。精心設計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加強教具演示及學具操作,讓學生手動、腦想、眼看,使學生在多種感觀的協調活動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周長的含義,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Ⅳ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的教案
你好
1 什麼是周長 上課解決方案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起始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周長概念是本節課和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所以,為了突出這個重點,本節課教學設計特色如下: 1.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為了促進學生對周長概念的深刻理解,為後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任意(不規則)圖形入手,通過看、描、量、數等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地去體驗和感受周長的實際意義,同時也避免學生產生只有規則圖形才能求周長的思維定勢。 2.給學生提供寬松的探究環境。 在學生自主測量周長的這個環節中,創設讓學生充分想像、自主探究的活動空間,在整個活動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PPT課件線繩用紙板剪的樹葉捲尺 學生准備直尺數學書彩筆線繩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第1課時什麼是周長(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誰在學校運動會上參加過400米賽跑?400米賽跑的路線是什麼樣的? 預設 生:繞著操場跑一圈。 師:一圈就是從起點開始,又回到起點,操場一圈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研究什麼是周長。(板書課題:什麼是周長) ⊙主動探究,測量周長 1.描一描,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 (1)課件出示教材45頁上面的兩幅圖:樹葉和數學書的封面。 師:請大家拿出彩筆,在書上描出這兩幅圖的邊線,應該用直尺的地方,要用上直尺。 學生操作,完成後與同桌互相檢查訂正。 (2)說一說。 師:誰能說說自己是怎樣描的?你知道什麼叫邊線了嗎? 請學生邊說邊演示,明確:「邊線」就是繞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畫一周所畫出的路線。 (3)摸一摸。 請學生找到身邊的任何一個物體,指一指或摸一摸它們的邊線。如課桌面的邊線,文具盒的邊線,黑板面的邊線等。 2.認識周長。 (1)看一看,說一說。 課件出示教材45頁中間的兩幅圖。 提問:小螞蟻和鉛筆分別在做什麼?說了些什麼?你從中懂得了什麼?請學生觀察後匯報。 (小螞蟻繞著樹葉爬了一周,它爬過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鉛筆沿著數學書封面的邊線描了一周,數學書封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2)指一指,說一說。 ①請學生集體交流,先與同伴互相在圖上指一指,說一說什麼是周長,再輪流到前面在課件上出示的兩幅圖中指一指,說一說。 ②強調「一周」的意義。 師:怎樣才算一周?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學生回答後師小結:從一個點出發,沿著圖形邊線運動,最後又正好回到這個點,這才是一周。 設計意圖:通過看一看、描一描、說一說、指一指等活動,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感官,多方位的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從而加深學生對周長這一概念的理解,正確建立起周長的概念。 3.探究測量圖形周長的方法。 (1)看一看,議一議。 ①課件出示樹葉和數學書實物,請學生觀察並思考:怎樣才能知道它們的周長?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②請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說說自己的方法,以及選擇這種方法的理由。初步確定哪些方法可以用。 (2)實際操作,量一量。 師:現在請大家找好合作夥伴,選擇適當的工具,動手量一量吧。 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 師:請大家說說你們分別是用什麼方法測量的。為什麼選擇這種方法?怎樣得出的測量結果? 預設 生1:測量樹葉的周長時,因為樹葉的形狀不規則,不能直接用直尺量,要先用柔軟的繩子沿著樹葉的邊線圍一圈,再用米尺測量繩子的長度。 生2:測量數學書封面的周長時,因為數學書的封面是長方形的,所以可以用直尺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再把每條邊的長度加起來。 師:在測量過程中,怎樣才能保證測量的數據比較准確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小結:在測量過程中,要使用正確的測量方法,多測量幾次,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減少誤差,保證結果的正確性。
滿意請採納
Ⅳ 三年級數學上冊《什麼是周長》教案
《什麼是周長》
教學目標
①建立周長的概念。
②結合具體實物,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親歷「做數學」的過程。
③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從而使達到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學習、合作交流學習的目的。
教學重點
認識周長,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在具體情境中,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准備
教學課件 電腦 多媒體 水彩筆 尺子 繩子 樹葉 圖形卡片
一、情境導入:
師:秋天到了,秋姑娘帶著禮物來到了我們身邊。想知道是什麼禮物嗎?
生:想。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展示紛飛的落葉)
師:對了,片片落葉像蝴蝶展開了翅膀,紛飛在我們的身旁,這就是秋姑娘送給我們的禮物,而且已經輕輕地飄落在你們的桌子上了。你們喜歡嗎?
生:喜歡。
師:那就趕快選擇一片你最喜歡的葉子舉起來吧!
(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落葉高興的舉起來。)
師:說說你的葉子是什麼形狀的呢?動手摸一摸這些樹葉的輪廓。你能把自己最喜歡的葉子的形狀描下來嗎?注意,在描的時候,要沿著葉子的邊描,筆畫不要重復。好,開始吧!
(學生動手描葉子的輪廓。)
師:誰能說說你是怎樣描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1:我用手按住葉子的中間,然後用水彩筆從頁柄開始描,正好沿著葉子描了一周,就描好了。
生2:我是從葉子的頂端尖尖的部分開始描的,也是正好描了一圈。
生3:我先描了葉子的左邊,又描了葉子的右邊,也正好是葉子的一周。
師小結:其實,不論大家剛才用的是什麼方法,我們都是描出了這片葉子一周的長度,也就是這片葉子的周長。我們這節課就來共同研究什麼是周長。
師板書課題:什麼是周長
二、探索新知
1、揭示周長概念
師:小螞蟻也收到了秋姑娘的禮物,看,它在做什麼?(課件播放小螞蟻繞葉子一周的動畫)
提問:小螞蟻是怎樣跑的呢?
生:它是從葉子的一個點作為起點,繞著葉子的邊跑了一圈(一周),又回到了起點。
師:小螞蟻繞著葉子跑一周的長度就是葉子的周長。
師:看,這兩片葉子,那一片畫出了葉子的周長?為什麼?(課件播放圖片)
2、一筆畫:
師:象這樣的圖形讓你畫,你會畫嗎?好,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游戲—— 一筆畫,(體會從起點開始,畫一周,又回到起點,起點和終點重合)
學生畫
師:像這樣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3、實踐活動:摸一摸
師:其實,在我們的周圍也可以找到很多物體的周長,看,老師的講桌上邊有一個平平的面,沿著它的邊線摸一周,就是將桌面的周長。(邊說邊演示)
師:你能像我這樣,找到一個物體,選一個這樣平平的面,然後細心的摸出它的邊線嗎?
學生到前面匯報。
生1:我選擇了我的文具盒上面平平的面,摸出了這個面的邊線。
生2:我選擇的是我的橡皮的一個面,這是這個面的邊線。
生3:我選擇的是我的數學書的封面,這就是數學書面的邊線。
生4:我選擇了我課桌的面,這是課桌面的邊線。
師:剛才我們摸出的這些面的邊線,它的長度,就是這個面的周長。
4、封閉圖形
師:小螞蟻看到同學們學到這么多知識,這高興。看,又跑來一隻小螞蟻要和剛才的小螞蟻比賽呢。(出示課件)
提問:(1)他們倆誰跑的是樹葉的一周?
(2)這兩個圖形有什麼不同?
生:一個是封口的,一個是不封口的。
師:對,封口的叫封閉圖形,有周長。不封口的圖形沒有周長
演示:將一根鐵絲折成五角星的框架
提問:看老師手裡的圖形,它的周長在哪兒? (學生上台指出)
演示:把鐵絲的接頭放開
質疑:這個圖形有周長嗎?
小組討論 , 並匯報討論結果,簡要說明理由(鼓勵組員補充)
師:看,秋姑娘要考驗一下同學們,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有周長?哪些沒有?(出示課件)
小結:向老師手裡的圖形一樣,這條線是封閉的,長短和圖形的邊線一樣,周長其實是一條「線」,而不是線裡面的「面」。所以我們在測量周長時要使用長度單位。
5、實踐活動:量一量
過渡語:短短的幾分鍾,同學們不但能准確的描出圖形的周長,還找到了不少身邊事物的周長,真是了不起。其實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周長,你信嗎? 看老師手裡有一個頭飾,我請兩個同學到前面來試戴一下,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你會發現什麼現象呢?
(一個同學戴上正好,但是另一個同學戴上卻滑了下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生:因為他們兩個的頭一個大,一個小。
師:要想讓這兩個同學戴上大小合適的頭飾,必須要先量一量他們的頭圍大小,他們的頭圍就是他們頭一周的長度。
(師演示從一個點起,繞著這個同學的頭一周,最後在回到起點上來。然後把測量的線在米尺上測量一下,就是這個同學的頭圍。)
1、 認識測量工具
2、 講清測量方法
3、 選擇自己身體的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4、 學生匯報測量的結果。
5、 測量圖形的周長
師:我們身體上的周長你會測量了,那麼封閉圖形的周長又該怎樣來測量、計算呢?
請大家看一組圖形,要想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要先測量幾條邊的邊長呢?
生:三角形要先測量三條邊的長度,然後把這三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師:那麼一個四邊形要先測量幾條邊呢?又該怎樣計算他們的周長呢?
出示一個四邊形讓學生到前面來測量並計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
然後再出示一組圖形:測量好每一個邊長的圖形,有五邊形、六邊形、四邊形、梯形、三角形。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計算它們的周長,
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圍成一個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Ⅵ 小學數學上冊《周長是多少》聽課記錄及評析
周長等於長加寬後乘二。
寬等於周長減寬乘二。
長等於周長減寬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