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年級孩子如何進行數學思維訓練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始終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而一年級是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是今後發展思維能力的奠基石,為此,我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對一年級學生初步思維能力的培養作出以下幾點探索。
一、理解概念 打好基礎
剛入學的學生,數數都很熟練,但對數的概念不甚清楚,所以,在教學准備課10以內數的認識時要下一番功夫。教學時,讓學生根據主題圖數數,由實物(如鉛筆、小刀、小棒、圖畫),抽象到用算珠代替數,最後抽象到具體的數。數的概念的形成是一個逐步抽象的過程,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知識開始,逐漸引導,讓學生理解,數表示某一事物的多少。教材中有很多的概念含義,對含義的教學,教師要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只有掌握了這些含義,才能讓思維邁開步子。
二、注重操作 活躍思維
由於年齡特點,一年級學生思維是和動作分不開的,是形象思維。利用動手操作,形成表象,最終才能發展到抽象思維,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出發,加強直觀教學,通過各種感官來學習,教師要盡可能多給學生操作的機會。特別重要的是:學生的操作要發揮作用,忽略思考的操作就失去了操作的意義,這就要求學生根據操作,運用形象進行思維活動。這時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操作程序和指導語。
實踐證明,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的直觀教學,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的展示出來,使學生形成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這樣獲得的知識牢固,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思維的活躍。
三、訓練語言 促進思維
培養學生有條理,有根據的思考,比較完整的敘述思考過程。學生想的是否有條理,有根據,要靠語言來檢驗,所以,從一年級開始要重視訓練學生說來促進想,這樣有利於學生發展思維。教材中直觀圖較多,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准確地說出圖意。教學加減含義時,我就以一問一答一擺的形式,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說。
通過擺一擺,看一看,說一說,把學生的操作觀察,思維和語言有機地結合起來,為今後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四、注重聯系 豐富思維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是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抽象,判斷,推理等,學會思考問題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知識間的聯系。比如由加算減的計算問題,就是利用加減法之間的聯系,既解決了減法的計算問題,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類推能力。由加算減的鋪墊,有一幅圖列兩道算式,到一幅圖列四道算式,揭示相應的加減法之間的聯系,讓學生體會其中的規律,然後再學習由加算減的計算方法就比較容易了,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造性。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尤其是當今後素質教學為知道思想的教育改革時期,更突出強調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㈡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怎樣導入新課
「找規律」是冀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為了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其最大特點,我認為就是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具體表現在:一、提供合理材料,讓學生在「學」中「再創造」《標准》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組織學生從猜一猜,這是本節課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找規律」的開始。然後,教師在對學生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進行了獨具匠心的設計,使「圓片、三角形」等又成了學生「再創造」的素材。二、鼓勵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做」中「再創造」「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學中,教師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極力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學會游泳一樣,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課堂中,教師給10個(4個三角形和6個圓)讓學生在不增減個數的條件下重新排列出那麼多的方法,多麼富有個性化的創造!使學生們驚喜地發現,自己也是一個「研究者、發現者、探索者」!三、提倡實踐應用,讓學生在「用」中實現「再創造」把數學經驗生活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中,在學生探索出各種規律後,接著舉例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欣賞有規律的圖片,都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遵循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規律,使學生在研究現實現象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領悟到了數學的無窮魅力。本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所以有些環節倉促而過,並且減少了學生的回答次數。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盪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㈢ 適合一年級孩子的數學思維課有哪些
適合一年級孩子的數學思維課有火花思維、新東方思維、思恐思維的課程。
一年級的學生一般就是5-7歲之間,正好是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通過很系統的專題設計,讓孩子理解各種數學邏輯、思路,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然後不斷地自己去理解運用,數理思維能力的進步也是顯而易見的。
小學生思維拓展的方法:
1、興趣調動法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濃厚的興趣是思維興奮的最佳催化劑。心理學證明,學生如果對所學材料不感興趣,則思維就會處於抑制狀態;反之,思維就會處於興奮狀態。據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首先設法激活學生的興趣,然後用這個激活了的興趣去啟動學生的思維。
2、情感渲染法
如果說,興趣是學習的先導,那麼,情感則是學習的動力。語文學科從學科屬性講,屬人文學科的范疇,其自身擁有非常豐富的人文性。因此,同其他學科相比,用「情」啟「思」在語文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的條件。
3、信心鼓勵法
信心是一個人學習取得成功的堅強柱石。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個人,只要他堅信自己能學好,並且充滿必勝的信心,那麼,他的思維就會高度活躍。這時,不論學習什麼材料,均會取得驚人的效果。
㈣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課本有什麼內容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材下冊目錄
第一單元 位置:
1、 位置(1)
2、 位置(2)
第二單元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1、 十幾減9
2、 十幾減8
3、 十幾減7
4、 十幾減6、5、4、3、2
第三單元 圖形的拼組:
1、 圖形的拼組(1)
2、 圖形的拼組(2)
第四單元 100以內數的認識:
1、 數數、數的組成
2、 讀數、寫數
3、 數的順序、比較數的大小
4、 整十數加一位數、相應的減法
第五單元 認識人民幣:
1、 認識人民幣
2、 簡單的計算
第六單元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
1、 整十數加和減整十數
2、 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
3、 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
第七單元 認識時間:
1、 認識時間(1)
2、 認識時間(2
3、 單元測試題
第八單元 找規律:
1、 找規律(1)
2、 找規律(2)
第九單元 統計:
1、 統計
2、 單元測試題
第十單元 總復習:
1、 總復習(1)
2、 總復習(2)
㈤ 為什麼一年級要進行數學思維訓練
沒有被固定的數學解題模式禁錮,按照自己的想法,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開辟新的解題思路,是數學思維的活學活用了。
擁有數學思維的孩子,推理分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學習能力很強,各方面都如魚得水。可以說,數學思維終身受益。
㈥ 如何對小學一年級學生進行數學思維訓練
數學具有高度抽象,語言特別精確的特點。數學教學課可以說就是一種思維訓練課。特別在低年級尤為重要,要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一、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科學運用遷移規律,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如在第一冊數學教材中學生已學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像比較9+6( )8+6,部分學生可能還要先算出得數再比較,在這里要教給學生不一定要計算,先去觀察,啟發思考,學會估算,為以後的估算教學做鋪墊,這樣比較大小的例題很多,再如9+4()9,13-9()13。
二、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求異思維指思維的路徑朝著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並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維者能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泥於一個途徑,布局限於既定的理解,盡可能作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
如9加幾的進位加法,出示9加3,讓學生思考怎麼計算。不一定局限於教材中的「湊十法」,只要學生說得正確,都應給予肯定。像這樣發散性思維有利於拓寬學生的思路。
三、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小學低年級學生不可能去創造新的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是要求學生能在一般解題方法的基礎上另闢蹊徑,尋求獨創解法。
如8加5的進位加法,有的學生說不一定用湊十法算,我把5分成1和4,8加1得9,再用9加4得13,因為9加4的知識前面已經學過,掌握得比較牢固。對於學生的這種獨創方法也應予以肯定,使學生產生滿足要求感,使其在今後能去獨創思考。
總之,在小學數學中,教師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入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造機會,這是培養人才的前提和基礎。
㈦ 如何在一年級數學中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著重研究和解決基礎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學要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讓學生學到的知識,更要使學生學會獲得新知識的本領,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一、有意識地創設環境,使學生想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生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想去創造。(一)、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是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常常會對一些問題感興趣,發生疑問,從而產生好奇心理,這正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這樣的環境。產生疑問,引起思考,是需要學習的開始,疑問使學生萌發出求知慾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索,探索的開始是創造意識的喚起之時,創新正是從這里起步。(二)、要創設問題情境。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如果教師能恰當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一個或幾個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好奇,探索新知的慾望,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創造、想探索。在教學中我常常在新課引入時用游戲,故事,圖片,實踐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圓的特徵時,我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我們見到自行車、汽車輪都是圓的?能不能是方的或橢圓的?我利用教具設計了以下環節:(1)操作。如果車輪是方的,用兩塊方形硬紙板代替車輪,在每塊紙板對角線相交出(軸心)穿過一根粉筆,一手拿粉筆,一手將紙板沿黑板的一條直線滾動,這時粉筆下出現的是一條起伏很大的波浪線。如果用橢圓代替車輪,同樣演示,黑板上會劃下一條怎樣的線?用圓形紙板呢?(2)比較。用圓形車輪好還是方形或橢圓形車輪好?理由是什麼?學生認為圓形車輪平穩,不會顛簸,因為,軸心到地面的長度不會忽長忽短。那麼圓形的車輪為什麼平穩?同學們通過相互質疑、實驗、,回答是因為圓形的軸到地面的長度不會變。通過認真的設計問題,通過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數學,引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期盼獲得新知的慾望,使他們想用自己的思考來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知識。(三)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一種民主的、寬松的、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奮、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容易打開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樂思方有思泉涌「。在教學中我用教學魅力去吸引每個學生,而不是批評,強制他們被動學習,使他們由衷的喜歡上數學課,使他們感到無拘無束,能夠暢所欲言,這樣他們的創造火花不斷閃現,時時流露。二、教學中巧妙構思,精心設問,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敢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之敢創造的關鍵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生創造的學習環境。教學中巧妙地構思,精心的設問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結合實際,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提出問題。問題要能引起沖突,產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戰;富有趣味,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要結合各個層次的學生,由淺入深,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在精心設計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探索、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學生去思考,代替學生解答問題,要讓問題帶著學生去創造。要充分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自己操作,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問題,發表不同意見,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去發現新問題,獲取新知識,從而使學生產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愉悅和探索新問題的渴求,敢去創造,勇於創造。在講《圓的周長計算時》,我首先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分別測量出大、中、小圓的周長。當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時,我提出「圓形水池能立」起來滾動嗎?」迫使學生不得不另闢蹊徑,想出了「繩測「的法。我進一步設疑,將一個白色小球系在繩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轉一周,提出「這個圓的周長還能用繩子繞一圈嗎?」實踐證明了「滾動」和「繩測」的方法具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計算圓周長的普遍規律嗎?又一次激啟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創造的慾望。學生們認真操作、觀察、思考、實踐、終於發現了「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的規律。層層設疑的提問,不斷將學生的思維印象深入。科學而深刻的提出問題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新知,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一把金鑰匙。根據學生自己主觀的認識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這些范疇之內所形成的方法、設想等,就是學生的創造。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正是創造的道路。在數學活動中,學會學習數學,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同學們充分體驗著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對於創造就會越來越無所畏懼,越來越喜歡創造。三、正確引導,使學生會創造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就是培養其以多向、逆向思維為主要特徵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富於創造精神的科學態度,就是促進學生由模仿到創造的轉化。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就是挖掘潛能進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自己把要學的知識去發現或者創造出來。提高創新能力,使學生會創造。(一)要注意對學生進行觀察力的培養。學生從小具有強烈的接觸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和需要,這種本能與需要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有新的發現。(二)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想像力。(三)要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一切創新的活動都從創新性操作能力開始。只有親自動手實踐,才能使創新思維的結果物質化。同時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創造成果,體驗創新的快樂,從而進一步引發創新和探究的意識。比如,把一個長方形硬紙分成15個小正方形,可圖:試把它們剪成3份,每份有5個小正方形。再把它們折成3個沒有蓋的正方體紙盒。學生發揮想像,剪、折一次不成功,再來一次,幾經挫折,終於成功。空間想像力的發揮為創造思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四)為學生提供一題多解,多向思維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五是在教學中要多採用開放性題目。開放性題目的條件同樣對結論而言不充分,結論未完或未知,從而它含多種結果,具有一定神秘色彩,這種題目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培養探索、創新能力。如:(8-□)×□=8,首先要確定□內的數應是比8小的自然數,第二個□內的數應是8的約數。進而得到解答:第二個□填8、4、2、1對應的第一個□可填7、6、4、0.上述探索過程也可相反,先獲得具體解,再反思悟出兩個□的取數規律,以確定答案。四、有成績,及時鼓勵,使學生愛創造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快樂、興奮的情緒與溫和、寬松的學習環境,對認識創新思維活動具有擴散、強化的功能。在學中營造氛圍、激勵成功,使學生產生成功感。成功感是學生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後產生的自我滿足,是一種積極而愉快的情緒狀態。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都是強化的結果,激勵成功的獎賞會使學生產生喜悅的情緒,這種體驗能促進被監管者向著獎勵的方向努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在數學教學中,設計准備性參與、理解性參與、鞏固性參與、變式性參與、發展性參與等活動,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參與學習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創新意識。要及時對學生的創造成果進行肯定,甚至對學生的努力進行肯定,保護和激勵同學們的創造慾望,體驗參與的快樂、思維的興趣、創造的愉悅。